地质调查报告

2022-03-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质调查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地质调查报告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部分)编写提纲

第一章 绪论

交通、位置;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任务要求;工作条件及研究程度概况;完成任务情况。(附: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完成工作量表)。

第二章 地层

由老到新介绍区域地层系统,重点介绍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的划分、标志、组成、岩性岩相和岩石学特征;几何形态、相互关系、时空关系、时空展布与变化规律;同时视需要对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磁性地层等进行划分对比;总结区域地层时空展布特点,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和模型,进而论述地层序列形成的环境,结合其他地质作用,建立区域沉积盆地形成演化模式。(可附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不同沉积环境相剖面结构类型图、沉积岩相组合类型图,各时代沉积层序对比图,沉积层序及相对海平面变化图,各时期岩相古地理图。区内发育较好研究详细的时代附区域地层格架图,相模式图,综合区域层序地层柱状图,盆地演化模式图;可视需要附有关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图解等)。

第三章 岩浆岩

第一节 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

按时代从老到新,并按超基性岩、基性岩顺序,分述各时代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岩体(群)数量产出部位、产状、形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变化、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岩性岩相划分等。并以研究较详细的岩体为例,反映岩浆岩特点。综合各种资料,结合野外客观特征,探讨与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大地构造环境。(“蛇绿岩”归入此节) 第二节 中酸性侵入岩

应全面反映调查区花岗岩类的野外地质特点和室内分析鉴定综合特征。可按概述、各论和综合特征对比三部分编写。



一、概述部分

主要简述调查区花岗岩类活动规模、产出地质位置、形成时期、产状以及岩石类型和各自所占比例。填图单位划分。



二、各论部分

一般以填图单位划分从早到晚依次叙述。首先简述每个单位(或独立单元)出露地理位置、面积、单位划分、岩体数量等。然后分节或分段详细叙述每一单位的下列特征: ⒈地质特征

2.岩石学特征

3.组构、节理、岩脉、岩墙及包体发育情况和产状变化规律

4.内蚀变作用和外接触变质作用

5.岩体的侵入深度、剥蚀程度及形成物理化学环境、侵入机制等。



三、综合对比

综合对比各时代、各超单元或序列特征,对各论部分具共同性的问题统一综述,不能肯定属于那个超单元的一些问题,如隐伏岩体的预测等可在此部分叙述。可按下列内容:

1.各时代、各超单元或序列花岗岩类的特征对比和演化特点

2.花岗岩类成因

3.花岗岩类的就位机制

4.隐伏花岗岩体的预测

5.综合上述特征建立区内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形成演化环境的认识,为区域地质发展史的重塑提供依据。

附侵入岩分布图、主要岩体剖面图、岩体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副矿物等鉴定、对比资料和接触关系资料等。

第三节 火山岩

火山岩产出层位时代,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地质体的产出分布状态和火山岩相划分),岩石地层、岩石单位(填图单位划分)、岩石-地层层序特点、接触关系、火山喷发旋回和韵律特点;总结区域各时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研究较详的火山机构为典型,详细总结区域火山岩浆喷发活动特点,结合其它地质作用,探讨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成矿作用。

第四章 变质岩

在全面论述变质地质体特点的常规内容(岩石学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带、相系、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及特征、原岩恢复、变质期次划分及其时代等)的基础上,以地质事件(包括建造事件、构造变形事件、变质作用事件、岩浆作用事件等)演化的观点,合理划分构造变形相、构造层次,根据变质变形叠加改造关系并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特征,建立构造变形序列。将变质与构造变形相结合,分析各种事件的时、空关系,划分地质事件的演化阶段,归纳总结演化趋势,探讨随着地质事件演化所反映出的构造环境的变迁,尽可能使地质报告和地质图能反映地质事件的动态演化过程。 附简要变质地质图,突出表示测区变质岩地质特征;有条件时可附变质变形构造序列表等。

第五章 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指明测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概述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划分构造单元,叙述各构造单元间界线特征及性质,归纳总结各构造单元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特征等,描述各单元主要构造形迹(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区域性面理发育及置换特点、节理等)的形态、类型、级次规模、运动学特征,产状,性质与组合关系(构造组合样式、构造群落特征)和总体构造特点。叙述各构造层次、构造变形相的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构造运动体制构造变形变质和构造运动时间,综合反映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及成矿作用特点等,建立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模式,重塑区域地质发展史。造山带地区,应确定造山带类型。叙述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特点,逆冲-推覆构造、伸展剥离断层、平移剪切带等的产状、性质和运动学特征等。叙述造山带总体构造特征,结合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等,建立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模式,结合与造山作用有关的盆地沉积作用形成的层序,重塑盆、山转变演化历史。对造山带“混杂岩”,须分别按基质和外来岩片(块)详细描述其物质组成、时代依据、岩相特征、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变形变质历程分析,并阐述其在造山带区域地质历史发展中的形成演化过程。

地质构造部分,如条件充许,都应详细收集有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结合地表地质归纳总结区域深部构造特点,探讨深部和浅表构造关系;叙述新构造运动特点,在地震和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应根据实际资料,分析其发生的构造背景,推论今后发展趋势。

附构造纲要或地质构造图,构造剖面、断面图、地质构造演化模式图、造山带演化模式图等。

第六章 矿产及其它国土资源概况

视具体情况编写,如根据任务要求,凡开展矿产或其它国土资源调查工作的图幅,则应在区域地质报告中增加此章进行叙述。

第七章 专项调查与专项研究

视具体情况编写,如根据任务要求,专门针对测区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如超高压榴辉岩带组成及形成机制等),或针对重大科学发现与进展(如珍稀生物群、国际地质层型剖面等)进行了专项调研,或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了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的专项地质调查工作,则应在区域地质报告中增加此章(或以专报形式)进行叙述。

第八章 经费决算

第九章 结 论

取得的重要地质成果及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结合测区特点提出今后工作意见,使报告做到重点突出、具有特色。

(附最终验收决议书;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第二篇: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研发与示范

成果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二○一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2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研发与示范

成果报告

项目编码:1212011140021 任务书编号:水[2011]01-27-05

水[2012]01-029-002 水[2013]02-022-004 水[2014]02-029-002

工作起止年限:2011-2014年

项目负责人:曹修定 吴 悦 王洪磊 朱继良 报告主编:吴 悦 王洪磊 曹修定 朱继良

报告编写人:吴 悦 王洪磊 曹修定 朱继良 杨 凯 李 鹏

王晨辉 马 鑫 潘书华 杜 鹏 孟庆佳 樊志海 董翰川 付 杰 郭 伟 任 涛 王 璇 李 戍 高振华 展建设 吴 敏 庞丽丽 汪 敏

单位负责人:李文鹏 主管业务负责人:李铁锋

提交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30日

计划项目名称:滇东北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实施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正文目录

第一节

项目概况

第二节

工作简述与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 第三节

主要成果 第四节

工作质量评述

第五节

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第六节

章节安排与分工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监测预警仪器研发与生产

第一节

群专结合类型监测仪器研发 第二节

群测群防简易报警仪改进 第三节

监测仪器批量生产 第三章

群测群防系统管理软件

第一节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信息网 第二节

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系统升级 第四章 群测群防应用示范

第一节 彝良县示范区 第二节 鲁甸县示范区 第三节 大关县示范区 第四节 雅安地震抗震救灾 第五节 鲁甸地震抗震救灾

第六节 群测群防技术和设备支撑 第七节 群测群防工作认识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审批目录

审查意见书

中地调(地环)审字[2015]052号 评审意见书

中地调(地环)评字[2015]073号

其他目录

任务书:水[2014]02-029-002 水[2013]02-022-004 水[2012]01-029-002 水[2011]01-27-05

内容摘要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研发与示范”工作时间为2011年—2014年。项目任务: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工程地质测绘、地面手段,按1:50000国际标准图幅开展云南大关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类型、发育分布特征以及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等地质环境背景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诱发因素,完成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区划,研制开发简易实用的群测群防监测报警仪器,协助地方政府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提升云南大关县群测群防技术水平,为地质灾害多发区群测群防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已经取得成果如下:

(1)针对已有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仪器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形成较为可靠、稳定、高效的系列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仪器。

(2)形成一批群专结合的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监测预警仪器,丰富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和手段,有效补充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完成昭通市群测群防监测示范体系建设,为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完成监测仪器设备研发、生产了8.6万套;1:1万工程地质测量60km2;1:2000工程地质剖面测量5km;1:5万地质灾害调查460km2。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器,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调查。

第三篇:重庆大学城地质调查报告 地质学实习

一.前言

1.实习目的

普通地质学课程的学习即将结束,我们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了解并逐步掌握了许多地质知识(如地球的圈层特征及形态特征、地壳的物质组成、生命起源于地质年代学、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地下流水地质作用、重力地质作用等),然而我们学习的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老师提供的一些插图上,掌握的并不完备与全面,为了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同自然中的地质形态联系起来,以更好的理解某些地质现象,最终加深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我们走出了校园,在大学城周围进行了本次地质调查。

2.时间

2013年10月26日15:00-17:00

3.地点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西门外侧歌乐山脉与缙云山脉之间通往璧山县的山间道路以及周边的房屋施工工地。

二.实习内容

2.1大学城所见的岩石类型

由于大学城周围是沉积岩地区,所以岩石均为沉积岩大类,本次地质调查,见到了两种沉积岩——砂岩和泥岩。除此以外,在施工工地,还看到了岩浆岩大类的花岗岩的石材。

(1)砂岩

上图为地质调查中我们带回来的一块砂岩标本。

粒度为2~0.0625mm的颗粒含量在50%以上的碎屑岩叫砂岩。砂岩分布很广,有重要的经济和地质意义。砂岩的碎屑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和岩屑,还有少量重矿物。在大多数砂岩中,石英是最主要的岩屑,它是最稳定的组分,长石和岩屑在表生条件下易受破坏,为不稳定组分,故常以石英含量或石英与长石+岩屑的比值代表岩石的成分成熟度。砂岩中的填隙物除粘土杂志外,还常见钙质、硅质、铁质等胶结物。

砂岩石机械沉积作用的产物,砂粒在流水搬运的过程中又是最活跃的组分,故砂岩中各种层理和层面构造发育,许多研究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主要发育于砂岩中。某些砂和砂岩本身就可作建筑材料,并常含有金、铜、锡石、锆石、独居石等矿产;孔隙度好的砂岩是良好的储集油、气、水的岩石,是石油、水文和工程地质工作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我们的砂岩标本为灰色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长石。结构为碎屑结构,构造为层理构造。

(2)泥岩

泥质岩亦称粘土岩,是粒度<0.0039mm、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的岩石,多数泥质岩是由母岩风华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物质呈悬浮状态被搬运到水盆地中,以机械方式沉积而成。有少数由水盆地中的交替SiO2与Al2O3直接凝聚形成的自生粘土,以及由火山灰蚀变成因的粘土岩或粘土矿物。泥质岩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类沉积岩,可占沉积岩总量的60%左右。

泥质岩的矿物成分复杂,除主要成分粘土矿物外,还有陆源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粘土矿物常见的有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等。陆源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云母及少量长石。自生矿物则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铁、锰、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硅质化物,硫化物,以及磷灰石、石盐、海绿石等。这些自生矿物含量虽少,但它们可影响粘土岩的性质,又能反映粘土岩的形成条件及其生成后所发生的变化。

泥质岩最常见的是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生物泥状结构、鲕状或豆壮结构及残余结构等。具泥状结构的岩石几乎全由泥质组成,岩石致密细腻、具贝壳状断口、粉末用手捻有滑感,用小刀割切时切面很光滑。鲕状或豆壮结构的泥质岩外貌上似同类的碳酸盐岩,但全由粘土矿物组成,残余结构多半由火山凝灰岩等,经风化、蚀变而成残余花岗结构。

泥质岩的层理均为水平层理。单层厚度<1mm者成页理,页理发育的泥质岩叫页岩,无页理或页理不发育者叫泥岩。泥质岩还可见干裂、雨痕、虫迹、晶体印模构造等。有时还可见到变形、斑点、巢状、带状和瘤状构造等。

泥质岩的颜色很杂,取决于粘土矿物的成分、杂质矿物、有机质及所含色素元素的颜色。 单一成分的高岭石粘土、伊利石粘土、某些蒙脱石粘土、伊-蒙混层粘土和硅藻土粘土岩常呈白色、浅灰色、浅黄灰色等。

如泥质岩中含有细分散的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则呈红色、紫色、棕色、黄色或玫瑰色等。反映岩石形成于强氧化条件下。岩石中含锰的氧化物时,呈褐色或黑色。岩石中富含分散状有机质和硫化铁及炭质时,呈灰色或黑色。反映泥质岩形成于强还原条件下。泥质岩中若含有较多的海绿石、绿泥石、孔雀石、蓝铜矿时,反映其形成弱氧化-弱还原条件下。 我们见到的泥质岩水平层理的厚度较大,为泥岩,呈红棕色,表明含有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结构为泥质结构,能看到干裂,所以构造为层面构造。

(3)花岗岩

花岗岩是岩浆在地下深处经冷凝而形成的深成酸性火成岩,部分花岗岩为岩浆和沉积岩经变质而形成的片麻岩类或混合岩化的岩石。花岗岩质地坚硬,难被酸碱或风化作用侵蚀,常被用于建筑物的材料。

花岗岩主要组成矿物为长石、石英、黑白云母等,石英含量是10%~50%。长石含量约总量之2/3,分为正长石、斜长石(碱石灰)及微斜长石(钾碱)。不同品种的矿物成份不尽相同,还可能有含辉石和角闪石。花岗岩中较少的主要矿物是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或罕见的铁橄榄石。黑云母可以产于任何类型的花岗岩中,而且通常都有,尽管有时含量很少。含钠的角闪石和辉石(钠闪石、钠铁闪石、霓石)是碱性花岗岩特有的。如果两类长石中没有一类含量大大超过另一类,那么角闪石、辉石都不大可能是主要矿物;暗色矿物通常是黑云母或白云母,或是二者兼有。 我们拍摄的石材花岗岩以白色为主,并有深色花纹,说明有暗色矿物黑云母或白云母。结构为花岗结构,构造为块状构造

2.2大学城所见各种地质构造

(1)水平构造岩层产状近于水平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水平构造出现在构造运动影响较轻微的地区或大范围内整体抬升或下降的地区,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水平构造中较新的岩层总是位于较老的岩层之上。当岩层受切割时,老岩层出露在河谷低洼区,较新的岩层出露在较高的地方。不同地点在同一高程上,出现的是同一岩层。 本图片两岩层有明显的分界,颜色不同,岩层的产状近于水平,为水平构造。

(2)断裂构造

岩体、岩层受力后发生变形,当所受的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就会破坏,形成断裂构造。断裂构造包括节理和断层。我们这次调查,只找到了节理构造,并没有找到断层。

节理是指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但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凡是在同一时期、同样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平行或近于平行的节理归入一组,称为节理组。在剪

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叫剪节理;由张应力作用形成的,叫张节理。 我们拍得的图片中。岩石破裂受剪切应力,形成剪节理。

除了以上的地质构造,同学们还找到了倾斜构造与断层等,由于对知识掌握的不完全以及调查地点的差异,很遗憾我们没有观察到这些。

2.3大学城所见地质作用

(1)重力地质作用

1)滑坡

黏结性块体沿着一个或几个滑动面向下滑移,这个过程成为滑动作用。滑坡是滑动作用最典型的产物。一个发育完全的典型滑坡的形态要素有:滑坡体、滑坡床、滑动面(带)、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前缘)、滑坡裂隙等。前面五项是任何滑坡都必须具备的部分,后面几种则视发育情况而定。

滑坡体:与母体脱离经过滑动的那部分质体。其内部相对位置基本不变,总体保持原来的层序和构造特征。

滑坡床:滑坡体之下未经滑动的、保持原有的结构而未变形、只是在靠近滑坡体部位有些破碎的母体。

滑动面:滑坡体与滑坡床之间的分界面。由于滑动过程中滑坡体与滑坡床之间相对摩擦,滑动面附近的部分受到揉皱、碾磨作用,可形成厚数厘米至数米的滑动带。所以滑动面往往是有一定厚度的三度空间。一个多期活动的大滑坡体,往往有多个滑动面。

滑坡壁:滑坡体后缘由于滑动作用所形成的的母岩陡壁。其坡角多为35°至80°,平面上往往呈圈椅状。滑坡壁上经常可以见到铅直方向的擦痕。

滑坡台阶:滑坡体下滑时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形成的一些台阶。 由于地形的限制,我们没有能走到较近的地方拍摄滑坡,所以我们仅仅拍摄到了滑坡要素中的滑坡壁,由于滑坡体下滑,生长在滑坡体表面的植被随着滑坡体一同下滑,滑坡壁的土壤露出。从我们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外露的土壤面积并不大,所以这两个滑坡应为小型的滑坡。

2)崩落

崩落作用指的是岩块与基岩的脱离、崩落、沿山坡滚滑以及在坡脚堆积的整个作用过程。一般认为地形坡度大于45°时即可发生这种作用。

崩落物的运动可以分为散落、翻落和坠落三种形式:

散落 当崩落岩块比较小时,飞石块不断地向山坡下滚落,一般称为滚石。滚石向斜坡下方运动时,主要采用滚动或跳跃两种方式。若滚石形状近于球形,其运动主要为滚动。不规则外形的岩块则主要是跳跃。

翻落 大块岩石脱离基岩后,若下部支撑未被破坏,岩块上部呈弧形翻落下来,短暂悬空呈自由落体状态。

坠落 陡崖底部被河水、海浪淘空后,岩壁因地下水润滑及冰劈等作用使岩块失去支持,脱离母岩而坠落。坠落岩块先是沿着卸荷裂隙面向下滑动,然后脱离母岩快速坠落。 从我们拍摄的照片上看,崩落岩块都比较小,应为岩块与基岩脱离崩落,从山坡上散落而下。由于这些岩块大多为不规则形状,运动方式应该主要为跳跃。

3)防治措施

支挡工程:如护坡、挡土墙、抗滑桩、锚杆、支撑等。

排水工程:修建截水沟和盲沟等排水工程防止其危害交通线路

减荷反压:将滑坡体后缘的岩土体削去一部分或将较陡的斜坡减缓,以便减少负荷。并将减荷削下的土石堆于斜坡或滑体前缘,以便增加压力,起到阻滑作用

防御绕避措施:当铁路、公路等线路遇到严重不稳定斜坡地段,可采取明硐、御塌硐、外移作桥和内移作隧等防治措施。

(2)地面流水地质作用之片流地质作用

当地面出现降水或融冰化雪,且水量大于蒸发下,便在重力作用下顺坡流动,形成片流。片流和细小股流沿斜坡把细小松散的碎屑颗粒冲洗至斜坡下部,这个过程叫洗刷作用。限于片流水力微小,能被片流冲走的颗粒不大,一般为粘土、粉砂粒。片流对可溶性岩石组成的山坡还有溶蚀作用。山坡下部的无数股状水流已具有一定的线状侵蚀能力,山坡面在这种股状片流冲刷之下,出现无数小沟。

我们拍摄的照片中,能看到细小的水流流下时在路径上对岩石造成的侵蚀,留下的水流的痕迹。由于重庆市沉积岩地区,为不可溶岩石。这种沟槽应称为冲沟。

3.实习的主要收获

通过这次实习地质调查活动,我们对大学城周边的地质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将书本的知识与我们周边具体的地质环境结合起来,并加以简单的应用,对书本的知识也有了更加切实具体的掌握,这次实习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关于岩石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们了解到重庆为沉积岩地区,均为不可溶岩石。大学城周边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砂岩和泥质岩。对这两类岩石,我们结合岩石的标本进行了观察,因此对有关知识(比如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等),我们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2)关于地质构造

关于地质构造,我们这次实习的收获并不是很丰富,只找到了水平构造和两组剪节理。我们对这两种地质构造的知识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其他种类的地质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知识,我们在观摩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3)关于地质作用

由于地形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远处观察和拍摄了两处滑坡,没有找到滑坡的其他要素,对于滑坡其他的知识,我们在对拍摄照片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已通过再次阅读书本来进行巩固。在老师的提醒下,认识到片流溶蚀可溶性岩石才形成溶沟,片流冲刷形成的是冲沟。关于崩落和地面流水地质作用的知识,我们也结合了照片和书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巩固。

第四篇:地质调查总结报告

工作事故处理方法与泥浆应用总结

当2015年的第一场雪在新年的钟声中飘落时,我们送走了2014年。这一年里,在院领导的关心培养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下,我的工作能力有了快速的提升,通过对工程现场实践工作的锻炼,使我已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员。在此感谢单位领导对我的信任及同事们的支持,通过各方面努力,摸索出了一些的工作规律,在此对这一年工作情况进行个人总结,请各位领导予以指导和纠正。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2014年-2015年1月,担任峨口铁矿详查(240m)、浑源张旺金银多金属小口径(650m 75°)斜孔、原平郭家庄铁矿小口径304机(578m 82°)、305机(610.20m 85°)、306机(587.20m 81°、360.93m 80°)钻探技术员一职,完成水文观测、丈量钻杆、测斜等钻探质量观测任务。工作期间机台没有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圆满胜利完成钻探生产任务。

浑源张旺金银多金属矿区多裂隙地层,返水量不大,经常只有1/3,采用锯沫、聚乙烯醇、植物胶多种混合物堵漏,并且灌水泥堵裂隙多次,边打边漏。浑源矿区主要是裂隙地带,破碎带只有435.62m—439.02m,花岗片麻岩、角闪岩地带。钻孔进尺最快速度为白班23m,夜班18m。

郭家庄铁矿区地层复杂多变,土层过厚,为150m—230m,土层太长,取心时繁琐、费时、劳动强度大,地表黄土、粉砂、卵石等部分地质要求采取率达到60%以上,这样就增加了施工难度。在用Φ89钻具取心时,要不停的起大钻进行取样。在钻进时,水泵改用最小泵量,防止土样被水冲掉,并在采样时,干拧几次,以确保取样达到标准要求。在基岩地层中,绳索取心孔段的工作量同样不小,碎砂地层、绿泥岩层过多,反复多变。孔内掉块、漏水、漏砂经常发生,导致孔内缩径、抱钻等事故发生。采用加入锯沫、纤维素以及灌注快硬硫铝酸盐水泥等方法堵漏。经过现场多次调试与实践论证,郭家庄矿区采用膨润土泥浆钻进效果最佳。最佳泥浆配比为:以1m³搅拌罐为基准,土层:1袋—1.2袋(25kg—30kg),完整基岩层:1袋—1.5袋(25kg—37.5kg),沙漏、掉块地层: 1袋—1.5袋(25kg—37.5kg)+0.5kgCMC(钠羧甲基纤维素)。

2015年1月6日凌晨2:00点孔深340.80m处遇到砂漏地层,将泥浆混合成砂浆,泥浆密度过低,以及上孔段300m处缩径,造成抱钻事故。出现事故后,上下不停活动油缸,在8:00—16:00有1—2油缸活动间隙,在16:30由于猛提油缸,负荷过大导致钻机“停车”,电流:40A—80A,泵压:4—8Mpa。19:30用主绳强拉变径水接头,拉起6根钻杆,事故解除。郭家庄遇到砂漏地层,泥浆中经常混有蓝黑色细砂,容易造成砂浆,降低泥浆粘度,及时在泥浆中加入CMC,增大泥浆粘度,将孔底碎砂、碎渣尽量清理,带出孔底,孔内沉渣清理不干净,对泥浆泵、泥浆冲洗液都是一种很大的损害。

回顾已经过去的一年里,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完成了生产计划,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我们在以后工作中注意的问题。 例如事故处理要防止越处理越复杂,事故加事故,所以要慎重制定方案。

(1)处理事故一定要保护好孔壁稳定,做到事故性质清楚、 事故位置清楚、 机上余尺清楚。

(2)钻探施工中难免发生孔内事故,所以设计加工钻具时,各种材料规格尺寸要留有余地。

(3)生产前应做好紧急预案,并要在现场准备一定的事故处理工具,预防突发事故等。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与学习,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总结出一定的不足。比如讲,开创性的工作开展的不多,个别的有些工作协调的不是十分到位,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改进。在新的一年里,自己有决心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水平,为实现我院的经济跨越式(降本增效)发展,贡献自己应该贡献的力量。

第五篇: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中地调发〔2003〕187号)

各局属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已经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第二十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执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工作,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

第三条 地质调查项目分为计划项目、工作项目,项目负责单位分别称为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实施单位”)、工作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

第四条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原则

(一)地质调查项目实行法人单位负责制;

(二)分级管理、下管一级、分类指导、条块结合;

(三)项目管理与项目运行分开。

第五条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包括立项与计划编制、任务书的编写与下达、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查、项目任务变更与报告制度、项目质量管理、野外验收、成果报告的编写与审查、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项目竣工决算等地质调查工作全过程。

第二章 项目管理职责

第六条 地调局主要管理职责

(一)确定工作部署,组织项目立项工作;

(二)编报项目计划建议、预算建议;

(三)编制、发布项目要点;

(四)组织审查计划项目可行性报告;

(五)编制下达计划项目任务书;

(六)组织计划项目和重大工作项目设计和成果报告审查;

(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监督检查,计划项目、工作项目重大调整的审批。

第七条 大区地调中心主要管理职责

(一)负责对实施单位系地方地质调查单位(地勘体制改革后,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原中央所属地勘单位,以下简称“地方地调单位”)的立项建议初审;

(二)负责对实施单位系地方地调单位的项目变更初审;

(三)负责辖区内计划项目及所属工作项目经济管理工作;

(四)受地调局委托组织计划项目设计与成果报告审查;

(五)组织监审专家对辖区内工作项目及计划项目进行质量抽查。受地调局委托查处重大质量事故;

(六)参加实施单位组织的工作项目设计审查和野外验收工作;

(七)按规定接收本辖区内工作项目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第八条 实施单位主要职责

(一)编制计划项目可行性报告;

(二)编写计划项目设计;

(三)组织编制本计划项目中的工作项目立项建议;

(四)向工作项目承担单位下发任务书;

(五)组织工作项目设计审查;

(六)工作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七)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

(八)集成、整合工作项目成果,提交计划项目成果报告。

第九条 承担单位主要职责

(一)编制工作项目立项申请书;

(二)编写工作项目设计;

(三)组织工作项目具体实施和日常质量管理工作;

(四)提交工作项目成果报告;

(五)受实施单位委托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

(六)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及规定的原始资料。保管地质调查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

第三章 立项与计划编制

第十条 地调局根据地质调查工作规划、国土资源部计划编制要点,拟订工作部署总体方案和计划项目安排意见,编制、发布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要点。

计划项目要点应明确工作地区、工作周期、目标任务、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经费概算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等内容。

第十一条 实施单位根据计划项目要点,组织编制工作项目立项建议。

(一)实施单位为地调局局属单位、行业地勘单位的,其工作项目立项建议,由实施单位初审后报地调局。

(二)实施单位为地方地调单位的,其工作项目立项建议(包括新开项目和续作项目)由实施单位报所在大区地调中心,大区地调中心初审后报地调局。

(三)工作项目立项建议以计划项目为单元上报。立项建议包括立项建议报告、项目建议表、新开项目立项申请书和续作项目评估报告。编写要求见附件一。

续作项目不需编报立项申请书,但应向实施单位提交项目进展和下一工作安排建议,由实施单位组织评估并编制评估报告。

第十二条 工作项目立项建议不得超出计划项目要点所确定的工作内容。项目经费预算总和不得超出计划项目要点所列经费额度的10%。

第十三条 地调局根据计划项目要点要求,对新开工作项目立项申请进行论证。

第十四条 通过评估的续作项目和通过论证的新开项目,纳入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和预算建议编制范围。

第十五条 地调局根据国土资源地质调查经费的可能,在综合、协调的基础上,按照先续作、后新开和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选择项目,并编制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和预算建议,上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六条 实施单位根据地调局的布置和要求,按照财政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有关规定,按计划项目编制“项目申报书”、“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及“项目可行性报告”,并附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评审报告”。

第四章 任务书的编写与下达

第十七条 地调局收到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国土资源地质调查项目计划之日起20日内,编制完成项目任务书。项目预算下达之日起10日内,向实施单位下达计划项目任务书,并抄送项目所在地的大区地调中心。计划项目任务书编写与下发要求见附件二。

第十八条 实施单位自收到计划项目任务书之日起15日内,向承担单位下发工作项目任务书,抄报地调局和项目所在地的大区地调中心。工作项目任务书编写与下发要求见附件二。

第五章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查

第十九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自收到项目任务书之日起,30日内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项目设计书(或工作安排)。设计书包括技术部分和预算部分。编写要求见附件三。

第二十条 项目设计书送审稿,应保证评审之前送交专家审阅。

第二十一条 组织审查单位自收到设计书之日起,30日内完成设计书的审查。审查工作包括设计书的评审和审批。

第二十二条 组织审查单位应聘请熟悉相关专业领域及项目情况的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专家组一般由5-7人组成,其中经济监审专家一般为2人。

设计书审查要求见附件四。

第二十三条 设计书评审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

会审组织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并签署组织审查单位意见后,向设计书提交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函审组织单位负责专家函审意见的整理,形成专家评审意见,并签署组织审查单位意见后,向设计书提交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第二十四条 设计提交单位自收到设计评审意见书之日起10日内,完成设计书的修改,并提交组织审查单位。由组织审查单位向设计提交单位下发设计审批意见书。

设计审批后,设计提交单位,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项目设计书纸介质三套、电子文档一套。

第二十五条 实施单位在本计划项目内的工作项目设计审查结束后7日内,向地调局报送设计审查工作总结、审查情况汇总表(见附件四)和设计书纸介质一套、电子文档一套,同时报送项目所在地的大区地调中心。

第六章 项目任务变更与报告制度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名称、工作年限、主要实物工作量、目标任务、工作地区、项目工作程度、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需进行调整的属重大变更,由承担单位、实施单位逐级正式行文报地调局审批。其中,实施单位为地方地调单位的,应通过大区地调中心报地调局。

除上述以外的其它调整,由承担单位报实施单位审批,报地调局备案。批准同意调整的项目要按要求补充设计书。

第二十七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工作报告制度。地质调查项目工作报告分为季报、半年报、年报和专报。第二季度季报与半年报合并编报,第四季度季报与年报合并编报。地质调查项目专报为不定期报告。

工作报告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形式由承担单位报送实施单位,同时抄报项目所在大区地调中心。实施单位按计划项目汇总报送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专报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形式直接报送地调局。

季报应于下季度首月5日内、半年报于7月10日内、年报于次年1月10日内报地调局。

第二十八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综合统计报告制度。各单位按有关统计制度要求,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送统计报表。

第七章 项目质量管理

第二十九条 地调局负责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协调。组织监审专家对局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有关直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进行检查。对大区地调中心负责质量检查的项目进行抽查。

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组织监审专家对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及其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和院校承担的工作项目进行质量抽查。

监审专家由地调局统一聘任。

第三十条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包括技术检查和经费检查,由承担单位、实施单位、大区地调中心、地调局分级组织进行。其各自的技术检查职责及具体要求见附件六,经费检查职责及具体要求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承担单位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检查和责任制度,承担单位的检查工作包括项目组自检、互检和承担单位抽检等。

第三十二条 地调局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5%,大区地调中心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辖区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20%。

第三十三条 地调局负责地质调查项目重大质量事故的查处,也可委托地区地调中心或有关单位组成调查组进行查处。

第三十四条 鼓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GB/T1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地调局或国家承认的认证机构的认证。

第八章 野外验收

第三十五条 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应在现场进行野外验收。

第三十六条 野外验收工作原则上由实施单位负责,部分工作项目可委托承担单位进行。地调局和大区地调中心视情况可派人参加。

第三十七条 承担单位在野外工作结束前30日,向实施单位提出野外验收的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具体要求见附件七。

第三十八条 实施单位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验收单位和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

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进行的人员应当回避。

第三十九条 承担单位应负责提供野外验收所需的全部合格资料。

第四十条 野外验收结束后,野外验收组应提交验收意见书(意见书格式见附件七),组织验收单位对验收意见书进行审核、签署意见,并通知被验收单位。

第四十一条 验收意见明确应补充野外工作的,承担单位应按要求及时补充和完善野外工作,并向组织验收单位提交补充工作总结,经组织验收单位认可后,方可转入最终成果报告的编写。

第九章 成果报告的编写与审查

第四十二条 地质调查项目应按照有关规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写项目成果报告。项目成果报告的编写与评审要求,见附件八。

第四十三条 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完成项目报告并进行初审后,向组织审查单位填报成果报告审查申请表一式两份,同时附单位初审意见。

第四十四条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审查工作分为评审和审查两部分。评审形式分函审和会审两种,以函审为主。组织审查单位根据成果报告审查申请及项目情况确定评审形式和评审专家人员组成。

第四十五条 成果报告评审和审查依据为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评审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和有关技术标准。

第四十六条 评审应形成专家评审意见,组织审查单位据此签署评审意见书,下发项目成果报告提交单位。

第四十七条 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收到评审意见书30日内按照评审意见书对成果报告进行修改后,送组织审查单位审查。

第四十八条 组织审查单位在收到修改后的成果报告15日内进行审查,对审查合格的成果报告,由审查单位下发审查意见书,同时报地调局业务主管部门和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各一份。对审查未合格的报告通知成果报告提交单位限期完成修改。

第十章 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

第四十九条 承担单位为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和发展研究中心为地调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管理部门。

第五十条 大区地调中心负责接收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完成的工作项目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接收其他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第五十一条 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应在成果报告审查意见书下发之日起180日内,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资料,并向地调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纸介质和电子文档资料各一式二套。

第五十二条 汇交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应当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地调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管理办法要求。

第五十三条 地调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在每季度开始10日内向地调局上报上季度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情况统计报表。

第十一章 项目竣工决算

第五十四条 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均应进行竣工决算,并以工作项目为单元,由工作单位按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编制项目竣工决算报告。

第五十五条 编制完成的地质调查项目竣工决算,应按有关规定审查报批。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发生伪造资料、弄虚作假、不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或不提交项目工作报告、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等有关管理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地调局将对其进行通报、不受理新开项目的申请、停止新开项目、终止续作项目等处罚。

第五十七条 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有关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处分。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六篇: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地质)高工考试专业

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地质)专业

考试大纲

总则

本专业的考试涉及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地层学、古生物学、矿物学、矿床学、找矿勘探、构造地质学、区域构造学、数学地质、煤田地质与勘探、同位素地质学、岩相古地理等方面的必备知识和地勘行业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以及与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等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也涉及到现行的地质勘查规范、规程的掌握、运用等。

本考试大纲按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规范规程、新技术新方法等四部分编写,四部分权重分别为基础知识30%,专业知识30%,规范规程20%,新技术新方法20%,为了便于考试人员的复习,本大纲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熟悉”是指能熟练运用的知识,“了解”是指一般具备的概念知识。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1、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年龄与演化。熟悉地球的物理性质;熟悉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熟悉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熟悉新构造运动特征。了解各种地貌单元特征与相应堆积物特征;了解地貌图的编制;了解岩相古地理有关知识。

3、了解同位素地质学有关知识;了解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方法。

4、掌握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三大岩的分类、命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常见的各类岩石的判定。熟悉岩浆作用及岩浆的成分与性质;熟悉沉积岩的成分与形成过程;熟悉变质作用类型;熟悉各类岩石构造组合。了解变质岩的形成及变质作用。

5、掌握矿物的分类及重要矿物特征。熟悉矿物的物理性质。了解矿物的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和外形,了解矿物的利用。

6、掌握矿床有关基础的知识;掌握各种成矿作用。熟悉成矿专属性知识。

7、掌握找矿工作的一般规律。熟悉矿床勘探技术手段;熟悉工程体系的布设以及各类勘探工程的施工顺序。

8、熟悉各地质年代的典型古生物特征及分布。了解古生物与环

境关系。

9、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如褶曲、断裂、节理、劈理等有关知识;掌握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掌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熟悉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了解大地构造学说。

10、熟悉现在流行的大地构造学理论,如板块构造,地质力学,槽台学,地洼学等,并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找矿;熟悉中国大地构造轮廓。了解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历史。

11、熟悉伸展构造,推覆构造,走向滑动断层,韧性剪切带,活断层等知识及研究方法。

12、熟悉物化探的基本概念与常用工作方法。了解物化探数据处理及推断解释。

13、熟悉遥感地质的应用。

14、了解湖南省区域地质概况。

第二部分 专业知识

1、掌握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熟悉典型地质剖面的地层组合。

2、熟悉岩矿鉴定有关知识,掌握常见的造岩矿物的鉴定。熟悉非透明矿物的鉴定。

3、掌握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三大岩的野外产出特征及岩石的演化规律。了解现代岩浆运动、变质理论、沉积理论。

4、掌握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三大岩与成矿之间关系的规律。熟悉三大岩的成矿规律以及成矿专属性;熟悉三大岩的找矿标志。

5、掌握矿床(体)的基本概念;掌握矿体的形态产状及与围岩、母岩的关系。熟悉矿产的概念及分类;熟悉矿体变化性质与程度,以及控制矿体变化的因素。了解矿床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了解矿床与地质背景相关性,矿产共生性,矿床(体)的分带性,矿产分布的不均一性,矿化的不均一性。

6、掌握矿石的概念和类型;掌握矿石矿物、脉石矿物、夹石、可采厚度、矿石品位与品级、矿石质量等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矿石中矿物组份、含量、共生组合及分布特征。熟悉矿石组构及嵌布特征;熟悉矿石中有用与有害组份含量、赋存状态、分布规律。了解矿石物理性质、工艺性质及矿石影响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

4、掌握元素的共生与综合利用。熟悉不同成矿作用的成矿方式。了解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叠生成矿作用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地壳元素丰度与成矿。

5、掌握矿床的成因类型;掌握岩浆矿床、热液矿床、风化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层控矿床)的概念、特征及主要矿床类型。熟悉主要矿床的工业类型。了解矿床的工业类型的概念和分类。

6、掌握煤田地质学的概念和内容;掌握我国煤炭分类及煤炭质量分级的特点。熟悉含煤地层、成煤环境的特征。了解聚煤规律及我国(尤其是湖南)主要成煤期的特点。

7、掌握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的概念和内容。熟悉成矿预测的基本理论、预测层次、预测方法。了解地层、构造、岩浆岩、含矿流体、地球化学背景及其与成矿关系;了解成矿系列(统)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成矿模式的概念和内容。

8、掌握矿产勘查的概念、原则和勘查阶段的划分;掌握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矿产勘查的基本工序。熟悉勘查项目确定与论证;熟悉勘查设计的编制与审批;熟悉勘查报告的编制与审批。了解矿产勘查因地制宜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全面研究的原则、综合评价原则、经济合理的原则;了解矿产勘查阶段划分的目的、意义及原则。

9、掌握矿床勘探类型的概念;掌握勘探类型及划分依据。熟悉影响勘查技术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勘查阶段、成矿条件、矿床特征、自然地理条件;熟悉地质测量法、重砂测量法、地球化学测量法、地球物理测量法、探矿工程法、遥感地质法及其它相关勘查技术手段和相关专业的资料成果在地质找矿中的运用。了解勘查方法的最佳组合及综合应用意义;了解地质观测法、勘查统计法、勘查模型法、技术经济评价法等矿产勘查研究方法。

10、掌握勘探线、勘探网、水平勘探等基本概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掌握勘探工程设计与施工;掌握勘探工程的地质编录(包括钻孔弯曲测量及校正)。熟悉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了解类比法、加密法、稀空法、探采资料对比分析法对勘探网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11、熟悉矿石取样方法,样品的加工,样品的鉴定、分析、测试、试验。了解品位统计分析,品位空间变化分析,元素相关特征分析等。

12、掌握各类地质资料整理以及地质报告的编写;掌握综合地质图件的编制;掌握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相关知识。了解与矿山地质有关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知识;了解矿产采、选、冶等加工利用知识。

13、掌握矿产资源/储量概念、分类。熟悉国内外资源/储量分类对比及我国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套改。熟悉储量单位与工业指标、储量边界线的圈定和储量计算图纸;熟悉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与计算;熟悉储量计算方法;熟悉储量误差与精度估算。

14、熟悉矿产经济评价和勘探工作的经济效果。

第三部分 规范规程

1、掌握《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2、掌握《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

3、掌握《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

3—2002)。

4、掌握1∶5万、1∶25万区域性地质调查的有关规范规程。

5、熟悉《铀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199—2002)。

6、熟悉《铁、锰、铬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0—2002)。

7、熟悉《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1—2002)。

8、熟悉《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2—2002)。

9、熟悉《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3—2002)。

10、熟悉《稀土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4—2002)。

11、熟悉《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5—2002)。

12、熟悉《高岭土、澎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6—2002)。

13、熟悉《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7—2002)。

14、熟悉《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8—2002)。

15、熟悉《磷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09—2002)。

16、熟悉《硫铁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0—2002)。

17、熟悉《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1—2002)。

18、熟悉《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2—2002)。

19、熟悉《冶金、化工石灰石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3—2002)。

20、熟悉《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4—2002)。

21、熟悉《煤、泥炭地质勘探规范》(DZ/T 0215—2002)。

22、熟悉《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 0216—2002)。

23、熟悉《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 0175—1997)。

24、熟悉《中国煤炭分类》(GB 5751—86)。

25、熟悉《煤炭质量分级》(GB/T 15224.1—94,GB/T 15224.2—94,GB/T 15224.3—94)。

26、熟悉《含煤岩系钻探岩心描述标准》(DT/T 0002.1—91,DT/T 0002.2—91,DT/T 0002.3—1997)。

27、了解《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中的与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相关的有关要求。

28、了解《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DD2002-01)。

29、了解《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DD2004-04)。

30、了解《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0-01)。

31、了解《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DD2000-02)。

32、了解与地质勘查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地质勘查管理工作程序及相关规定。

第四部分 新技术新方法

1、了解本行业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相关专业与找矿勘探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

2、熟悉计算机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应用,如地质数据在计算机的存储、信息处理、计算机成图、计算机地质模形分析、计算机成矿环境分析等。

3、了解数理统计在地质调查与矿床勘查的运用;了解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找矿模型。

4、了解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

主要参考书目:

1、路凤香、桑隆康主编,岩石学,地质出版社,2004.4第二次印刷。(或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分类的正规出版大学教材)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2第四次印刷。

3、杜运生、童金南主编,古生物地史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8第三次印刷。

4、肖克炎等编着,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地质出版社,2000.3。

5、龙昱着,矿体定位预测的地质标与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7第四次印刷。

6、杨森楠、杨魏然主编,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1985.3第一次印刷。

7、曹伯勋主编,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6第4次印刷。

8、申浩澈编,同位素地质学,长春地质学院,1986.4印刷。

9、侯德义主编,找矿勘探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4.11第一次印刷。

10、袁见齐等主编,矿床学,地质出版社,1985.5第一次印刷。

11、湖南省地质矿产局,湖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8.12第一次印刷。

12、赵鹏大、胡旺亮、李紫金编着,矿床统计预测,地质出版社,1994.6第三次印刷。

13、蒋敬业主编,应用地球化学,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01.5。

14、杨起、韩德馨主编,煤田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4。

上一篇:德育汇报材料下一篇:地理教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