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关于“今后谁来种地”的探索与实践

2023-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宏俊, 肖碧慧, 廖亚军, 等重庆市开州区关于“今后谁来种地”的探索与实践[J].南方农业, 2017, 11 (34) :59-61.

开州区地处重庆东北部, 全区总人口169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14.3万人, 占比68.6%, 总农户36.5万户。是全国劳务输出、产粮、生猪、水果大区县之一。当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农村呈现出身强力壮去打工、精兵能人去创业, 剩下的务农劳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等现象, 造成农村空心化, 农民兼业化, 这是开州区乃至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今后谁来种地”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针对这个问题, 开州区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1 全区农业劳动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 在全区作了一个调查, 涉及6个乡镇的6个村, 共169户, 下面就这次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

1.1 年龄结构老化

从事土地劳作的121个劳动力中, 40~49岁的7人, 50~59岁的24人, 60岁以上的90人, 分别占5.88%、19.61%、74.51%;平均年龄达到63.73岁, 比2008年增长9.23岁, 年龄结构明显老化。

1.2 文化素质偏低

调查的121个劳动力, 小学文化以下104人, 初中文化14人, 高中文化2人, 分别占86.27%、11.76%、1.97%, 文化素质较低。

1.3 农业比较效益低

调查的121个种粮劳动力, 种粮面积42.51 hm2, 种粮收入63.76万元, 劳平收入仅5 269.4元;外出务工的286人, 年收入达253.9万元, 人均25 800元, 是种粮收入的4.89倍。

1.4 缺乏规模效益

全区人均耕地面积813 m2 (按承包耕地人数计算) , 户均耕地面积2 647 m2, 耕地资源较少, 且零散。规模经营面积不大, 导致效益不高, 从而把农业当作了一种副业, 多数是兼业化经营。

2 农民不愿种地的原因

2.1 农民观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的思想观念、觉悟、文化素质都有很大的转变。现在40岁以下的农民95%是初中以上的毕业生, 他们不满足“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劳作生活。有新的追求, 盼望新的生活, 需要新的活动空间, 离土、离乡, 进城务工, 便成为自然现象, 这是内在原因。

2.2 农业比较效益低

改革开放以来, 农资涨价25倍, 而粮食涨价只有5~6倍。现在山区一个农民种五六亩田的水稻, 毛收入也就六七千元钱, 如果除掉投入的农资成本和劳力成本, 利润微乎其微, 而到城里打工, 保守估计年收入2万~3万元。农业效益低, 种地不划算, 这是本质原因。

2.3 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

现在, 虽然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机的推广, 劳动强度有了很大的缓解, 但体力劳动没有根本转变。起早贪黑抢季节, 插秧割谷挑草头, 肩挑背驮晒日头, 让年青人望而生畏, 想进城就很自然了, 这是基本原因。

3 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

出于上述原因, 造成农村的青年外出务工远离农业, 已出去的中年人不愿回乡干农业, 留在农村的又不安心搞农业, 长此以往, 再过5年、10年, 今后谁来种地?针对这种情况, 开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先后在主体培育、社化化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

3.1 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近年来, 在坚持农村基础经营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 出台系列措施, 着力培育种养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到2014年, 全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9 822个, 这些经营主体的出现, 初步解决了农村外出务工后土地撂荒问题、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同时, 更注重鼓励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特别在“适度”二字上做文章, 这样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 又提高了种地效益。围绕适度的把握, 结合山区实际, 探索出以下4种经营模式。

3.1.1 种养专业大户模式

目前全区这种模式有26 808个, 占经营主体总数的89.89%, 其中种粮 (30×667) m2以上的大户有549个;种菜 (10×667) m2以上的大户140个; (30×667) m2以上的水果大户有309个; (30×667) m2以上的药材大户306个;存栏生猪100头以上的有485个, 山羊存栏50只以上的有960个。种养殖专业大户成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

3.1.2 家庭农场模式

在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 开州区庚即出台了《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及扶持办法》, 区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 对评定的区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给予1万元的扶持奖励, 有效地促进了家庭农场的发展。目前, 全区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达到420个, 占经营主体总数的1.41%。

3.1.3 土地入股的农民股份合作社模式

鼓励家庭农户、养殖大户成立农民合作社, 引导农民抱成团共同闯市场;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坚持因地制宜, 按照土地“折价入股、保底分红、返聘用工、规模经营”的十六字方针, 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积极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 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 434个, 其中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7个, 占规模经营主体总数的4.81%, 带动3.4万农户。

3.1.4“龙头企业+农户”模式

先后引进和培育了重庆天邦、希望特驱、钱江食品、星星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 并不断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逐步探索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 (合作社) +农户”等模式, 建立“订单生产”“股份合作”“返聘用工”“土地入股”等利益联结机制。目前, 全区直接从事种养业的农业企业1 103个, 占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3.70%。在从事种养业的农业企业中, 订单联结方式占80%, 合作联结方式占5%, 股份合作联结方式占5%, 其他联结方式占10%。

3.2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

发展现代农业, 根本出路在科技, 关键在人才, 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 其核心也是解决好人的问题。近年来, 开州区在怎样培养职业农民上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3.2.1 选准培训对象

针对开州区实际, 确立了三类对象为职业农民的重点培育对象。1) 现有经营主体。目前正在从事农业的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场主及其合作社成员、农业企业法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 返乡创业人员。全区常年有1万人返乡创业, 近1/3从事农业。把这些返乡人员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3) 新生代劳动力。全区现有新生代劳动力近10万人, 约占全区现有劳动力的8.8%, 其中农村新生代劳动力4万余人, 这类群体有近1/10的从事农业经营。

3.2.2 灵活培训方式

开州区是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区县。近年来, 在培训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采取“请上来培训”“走下去培训”“经营主体开单培训”“言传身教换位培训”等4种方式, 大大提高了培训实效。

3.3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

近几年, 开州区顺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壮大的客观需求, 坚持多层面、多方位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支撑保障, 破解农业主体小而全、散而弱的“成长的烦恼”, 在社会化服务上, 重点抓产中专业助耕服务、产后营销、融资等服务。

3.3.1 产中专业助耕服务

目前, 全区已组建各种农业耕种服务队47个, 机械总动力达到51.8万k W;机耕面积已达6.2万hm2, 机收面积已达9 867 hm2, 机插机播面积达到2 173 hm2,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0%。据测算, 水稻全程耕种收服务可为农户节约劳动力成本350元·667 m-2, 减轻了劳动量, 提高了效率, 节约了成本, 增加了种粮经济效益。

3.3.2 产后营销服务

在解决农产品卖难、破解产销分离上进行了重点探索, 核心是推进四大建设:1) 直销终端建设。支持农业企业在城镇社区建设蔬菜、生鲜禽蛋、生鲜猪肉直销店, 每个店补助2万元。2) 集配中心建设。以水果、蔬菜、山羊、水产等主导产业为主体, 建设产地集配中心和城区集配中心, 拓展农超、农社、农校对接渠道, 促进产品营销。3) 服务平台建设。着重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 在重庆主城、西安等地培育了开县春橙、桑叶鸡蛋等代理商, 促进农产品营销。4) 品牌建设。政府重点对柑橘、山羊、冷水鱼等特色产业的品牌培育给予扶持, 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国家名牌农产品、市级名牌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给予奖励。

3.4 强化政策支撑, 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开州区在认真落实中央、市级各种扶农富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在优化政策支持上做文章, 力争更大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3.4.1 加大投入力度, 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不配套问题

从2012年开始, 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资金, 每年由区财政安排1 000万元, 重点解决粮食主产区的水、路不配套的问题;在种粮区域开展机耕道、人行便道、排灌沟渠等工程的新建、续建、改造。通过项目的实施, 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好改善, 抗旱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人挑马驼”得到了逐步扭转。截至2013年底, 全区有效灌溉面积3.1万hm2, 旱涝保收面积1.99万hm2, 分别占耕地面积的30.8%、19.7%。

3.4.2 优化补助环节,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重点围绕主导产业, 进一步优化补助环节。在柑橘产业发展上, 重点在引种、基地建设、品牌打造、规模果园管理、冷链物流等环节上进行优化;在蔬菜产业发展上, 重点在大棚建设、耕作便道、滴灌设施等环节上进行了优化, 把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3.4.3 加强生态农业投入, 重点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围绕推动农业生态发展, 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示范补助、绿色防控、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禁养区畜禽规模场拆除、限养区畜禽规模场循环农业综合利用等“五大工程”农业生态治理,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去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投入资金4 000万元, 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3.4.4 加强科技投入, 充分调动专家的积极性

建立了农业产业技术首席专家制度, 全区共设立14个产业首席专家, 每年区财政安排每个首席专家研究经费15万元, 并享受政府津贴5 000元, 从推行首席专家以来, 破解了一些技术难题, 促进了全区农业产业发展。

3.4.5 加大信贷支持, 创新融资产品

2 0 1 3年出台了《开州区种粮大户信用贷款办法》, 用种粮大户的补贴资金作为抵押物, 区财政给予贴息, 共为全区14户种粮大户解决了生产发展融资难题。2014年, 由区政府与重庆银行签订“农户·诚信贷”合作协议, 政府存入银行500万元风险金, 银行按10倍的比例放大, 放宽抵押范围和标准, 风险由政府和银行各承担50%, 重点支持实实在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摘要:调查了重庆市开州区典型农业劳动力现状, 提出了今后谁来种地的重大问题。近年来, 开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先后在主体培育、社化化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1) 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2)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3)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4) 强化政策支撑, 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经济效益,重庆市开州区

上一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下一篇:浅论精神病医院住院部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