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2-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金色花教学设计与反思

“关中花馍”校本课程的反思与回顾

“关中花馍”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浓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把它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厚植家国情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自身实践,现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借鉴的经验加以回顾与总结,以起到反躬自省的作用。

一、经验与体会

(一)文化自信是关键

有人认为,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工业文明时代已经到来。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文化形态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些“老土”的传统习俗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应该予以摈弃。毋庸置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本质是对传统文化的不理解和对乡土文化的冷漠与藐视。

著名非遗学者乔晓光教授指出,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民族情怀、文化观念,是支撑华夏儿女行走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和“魂”。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态更加集中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更加突出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色,为“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丰盈的土壤。学生在淳朴浓郁的人文环境中成长,其审美品位、思想观念、处世哲学会得到熏陶与滋养。这种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是永续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牢固基石。

面对新形势,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人文底蕴与人文积淀”的培养是我国人口素质的基本条件。从高层建构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不忘本”是教育传承首要思考的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也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

(二)理解内涵是重点

教育传承工作始终在引导学生理解、认识祖祖辈辈的中国人朴实、纯真的审美情怀和精神追求。关中地区自秦汉以来,就有花馍这种民间习俗,洞察花馍的文化元素,不难发现它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是对“龙”“凤”“虎”“鱼”“马”“福星”“吉祥幸福”等文化图腾的一种崇拜和信仰。它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地理标志符号化的象征。

花馍的形式和寓意,虽经岁月淬炼,依然氤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铮铮风骨,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观念;蕴含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蕴含着“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蕴含着“崇德向善、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它已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永不分开。如耳熟能详的“龙凤呈祥”“福星高照”“寿比南山”“松鹤延年”“岁岁平安”“连年有余”“富贵祥和”“财源广进”“牛气冲天”等,都是采用谐音、象形、借喻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渴望,见证着秦人特有的秉性与豪迈、情感与信仰,凝结成民族精神的脊梁,薪火相传。

(三)传承技艺是基础

花馍是靠民间艺人口传身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有点“荷马史诗”般的神秘色彩,所以它被人们称为“母亲的艺术”。千百年来,它同民间剪纸、刺绣、蜡染、泥塑、皮影、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一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引领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而煜煜生辉,光照千秋!

花馍用的面是糯米粉和白面掺合蜂蜜、甘油等配料调制而成,经过揉匀、调色制成各种面团。根据所表现的内容有时还会采用其他材料,如竹签、棉花、黑豆、核桃、红枣、羽毛等,用来制作对象的胡须、眼睛、头发、冠顶之类的装饰物,以此增加面塑艺术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制作工具主要是生活中的日用品,如梳子、筷子、剪刀等。从材料上讲,花馍造型具有综合实践的特点,是践行美育课程体验造型乐趣的最佳资源。

花馍起源于远古祭祀活动,与农事生产有关。虽然各地叫法不同、形式不同,但大多是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节庆祭奠、社火表演中必备的一种食材。兼具了食用、欣赏、礼仪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社交礼品,是人们借助这种方式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和手段。

花馍制作技能性较强,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花馍艺人常常通过揉搓、挤压、盘绕、剪贴、按印、穿插、彩绘等各种造型技巧,结合形体、肌理、疏密、均衡等美术语言,顷刻之间就把千姿百态的形象塑造完成了。视觉造型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令人赞不绝口。在制作中“手”与“脑”的结合,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促使学生各项能力得以发展。花馍造型的技巧在面塑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四)艺术实践是保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文化背景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其“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审美判断”等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花馍教学依托社团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是课程开展的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授课方式,建立馆校合作机制拓展学生的視野,明晰课程开设的意义和地位。我们引领学生参观民间艺人花馍作坊、举办花馍作品展、参加社区文化生活技能大赛、举办创意花馍手工制作活动等,这些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花馍制作对工艺和材料非常考究,教学时我们要向学生提供“轻黏土泡泡泥”作为替代品进行教学,便于他们准备学习材料,为其进一步掌握花馍制作过程、体验制作乐趣、理解文化内涵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参考名师的教学策略,利用美术创意空间把非遗传统文化做成一系列成果展览陈列、创设艺术空间供学生课余交流学习。如采用西安市教育局“名校+联合体”阵地建设的形式,辐射带动更多的地区和人才参与其中,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

二、问题与对策

(一)资源筛选与教学内容确立

花馍教学属于地方课程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没有统一的课程范本可依,也没有现成的教学范例可供参考。这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和超越性,是对教师各方面能力的一次大检阅。虽然各种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觉感官,但要在茫茫的大数据面前精选出需要的资源,还需教师课前多下一番功夫。依据国家课程管理办法,校本课程必须要由计划、目标、过程、评价四部分内容构成,课时安排占总课时的百分之十左右。

(二)技能历练与教学能力提升

花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它的历史地位、社会作用與人文价值。其次,要能从美术学的角度发现它美的形态、美的元素、美的表现手段和语言。能从专业角度引领学生感悟文化形态对人的审美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带领学生从众多的文化信息里剥离出优秀文化的基因,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恋情愫。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停留在欣赏评价阶段,而是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感悟出它的魅力所在。我们多数教师都是相关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科素养深厚。但接触这类课程时,我们要向民间艺人学习,尊重他们的工匠精神,率先垂范、夯实技艺,如此才能驾驭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化智慧的光芒。如凤翔泥塑、华县皮影、旬邑剪纸、武功刺绣这些课程资源,都需要精湛的技艺作为铺垫才能使课堂教学蓬荜生辉。

(三)组织形式与教学理念转变

西安市高新二校史美霞老师主讲的“青花之前世今生”“魅力之马勺脸谱”两节示范课为我们地域性美术资源进课堂开启智慧的大门。思维与理念的创新确定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课堂组织形式的大变,让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教室和书本上。“主题性研究型”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有了自己学习的方向。实地考察、开展教学、课堂实践、成果展示,每一个环节都在引领学生从“走、看、听、问、说、塑、画”中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展现。这种课内课外融为一体的教学实践,只有在“大美育”教学观的引导下,才能步入艺术教育的神圣殿堂。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方式、途径、材料、时间、地点,以及学习材料携带时间、放置地点、方便程度等诸多条件,唯有做到统筹兼顾,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增进教育理念的转变。

依据《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文件精神,将非遗文化做成“一校一品”的特色教育,用传统花馍艺术作品布置校园环境、创建特色校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在这方面,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艺术教育实践课、西安高新二小校本课程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关中花馍校本课程的开展,在美育的天空里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人文素养教育的大门。我们期待在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春风里,这枝民族之花越开越艳!

作者单位 陕西省乾县黉学门小学

作者:李聪 李志强

第2篇:《金色花》教学反思

俞咪咪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诗歌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角度,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初读课文,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 “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三点: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画面美;三是诗的情感美。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听读、赛读、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的课堂。我觉得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个环节:“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学生表现都很活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子深情的体验。 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

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本堂课也有很多失误,留有遗憾: 失误之一:教学环节多,容量大,落实得不够深入。对有些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激励评价较少。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还不够自然。

失误之二: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自己的范读,还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失误之三: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合作学习较少。

教学中虽有遗憾,但遗憾也是一种美,因为唯有这种遗憾才能时时刻刻鞭策着我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力争做到更好。我深知,只要辛勤耕耘,精益求精,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游刃有余,把学生带入充满诗意的艺术殿堂。

第3篇:《金色花》教学反思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诗歌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角度,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初读课文,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 “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三点: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画面美;三是诗的情感美。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听读、赛读、评读、范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的课堂。我觉得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个环节:“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学生表现都很活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子深情的体验。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

不足之处是教师的示范朗读由于普通话不够标准,影响了朗读效果,以后在这方面还须努力。

第4篇:《金色花》教学反思[范文]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金色花》教学反思

李梅

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金色花》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以“亲情,家庭”为主题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积累字词。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感受泰戈尔散文诗的诗画美和诗意美。

上课之前,我对这堂课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资料基本上也都把朗读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重点后,我决定把这堂课设计为以朗读为主。因为在这之前,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过朗读要注意的一些事项,所以我又把指导朗读作为朗读的关键,设想以此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较详细的了解朗读要旨。

除了从语言上把握诗歌的美感之外,课文关键语句分析也是帮助理解诗歌情感的重中之重,我把这些融入课文小问题研讨,期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分析研究。当然对课文内容的探讨离不开联系事实生活,而且这首诗歌的母爱主题与生活紧扣,最容易从诗歌入手,让学生联系实际,体悟生活。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课堂设计先以一篇感人的文章铺垫课堂的感情基调,以朗读贯穿始终,让每个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更好的感悟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中间的表演朗读把朗读推向了高潮。各位同学朗读基础不一,可以在比较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朗读的难点是这段对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我让学生试读,又让学生想像人物当时的表情姿态来读,这样的朗读铺垫,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了人物间的情感,最后读出了妈妈当时的疼爱、惊喜、责怪、牵挂等;读出了孩子的俏皮、撒娇、可爱。再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诗歌抒情手法现场创作口头小诗歌,不仅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写作方式,更在构思中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一举两得。最后通过全班讨论发言的形式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并能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弘扬中华美德,使文章内涵得到拓展。

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这堂课超越了考试的局限,通过正规、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经历,并通过比较阅读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这就让学生知道:语文有多大的外延,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味(诗味)怎样获得,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反思三:关于教学实践后的自我反思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把朗读设计为本课的重点是合理的,朗读过程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感情。课堂问题的设置,也能将读与思结合,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进行了一次“感激母爱”的体验,让学生从一篇课文出发,体验了母爱的无私,以及对于母爱的回报。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堂课是可取的,因为它强调了人文价值。

但本课例也有一些“败笔”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指导朗读过程忽略了教师自己的示范朗读,而教师在朗诵泰戈尔的其他诗作时,流于应付,情感平淡,该如何处理,还有待提高自身的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读水平,而且录音机的效果也欠佳。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很好的把握,作到收放自如,这是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5篇:《金色花》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房浩然

【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散文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原文赏析】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发想像── 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这样一幅画面,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观照,揣摩各种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 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他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而善意的“说谎”。细味之,“我”的奇特行为深藏着对母亲的依恋:散发出香气是对母亲暗中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作品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浓浓的意趣。

品读至此,我们已经领略了该诗的丰富、有趣的诗味。然而,泰戈尔创设诗意若仅限于此,那就不是大文豪泰戈尔了;泰戈尔高于普通诗人之处,正在于他能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的地方还向前、向深处更进一步,进入妙悟的境地,进入“入神”的境界。“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严羽《沧浪诗话》)。如果我们对《金色花》往更深更远处探究,我们会有更惊奇的发现。

在我们面前展现的,原来又是一幅神灵显形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仍是“我”──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这个小精灵有着无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动意念,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诗人吟咏此花,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敬,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另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保持着一种沉静、安详的性格,也给诗作带来了些许宗教氛围)。小精灵可以忽上忽下,随意摇摆,随意跳舞,随意开花,随意散发芬芳。最后一动意念,又变成人了。它的所作所为有无限的自由,绝非人间肉身凡胎可以比拟。当然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那就是如上文所述的善与爱。这种善与爱既然出自小神灵──是来自高风绝尘的天国世界的小神灵,也就具有神秘性和崇高性。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作的主题,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是颂神。原来诗人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宗教感情提升了诗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诗作的主题。

这后一幅画面的意味更值得重视。一般人只能实实在在地写儿童对母亲的嬉闹和亲热;只有泰戈尔才能写出人格化的神灵的行迹与心理,而且写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地轻灵、巧妙、自然。他写出了东方诗、东方文化的神秘与蕴藉。在这点上,他的诗也与西方诗大不一样。西方诗坛尽管在历史上也曾受宗教思想、宗教情感的影响,但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种思想感情已经逐渐淡化、疏远了,还没有见到哪位著名诗人像泰戈尔这种痴迷地信神,并以颂神作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主题的。因为泰戈尔生活在一个佛教为国教的国度中,他是东方文化培养出来的诗人。遍观泰戈尔散文诗,可以处处感觉到浓厚的、神秘的宗教气氛。诗中经常出现神灵的“一鳞半爪”,虽然不点明神灵的名字,但“你”“他”“她”等指示代词通常明示或暗示着被敬颂的神灵。因此可以说,颂神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基本母题,也是《金色花》的深层主题。

我们当然可以仅从凡间、凡俗的主题来解读这首诗,但那样毕竟流于浅俗,而且与泰戈尔诗作原有的意义期待不甚切合;如果我们借助对宗教情感、宗教思想的体认来解读,作品的意义将变得深宏,庶几能把捉诗人的情感与理念。

【散文诗】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感知诗文的内容美、人性美,学习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亲情。

【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生活,细致深入的体味母爱,并能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提高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情景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金色花

2、导语: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亲的爱是滋养生灵的甘露。很多作家都用过美好的字眼来形容母爱,刚刚老师向大家展示的图片叫做‘金色花’,被誉为印度的圣树。作家泰戈尔以这可爱的花名为题,写了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这会是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金色花》。

二、课前知识链接

1、链接作者

这是一首富有童真童趣,又充满想象的小诗,写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印度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

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2、链接字词

(1)摇摆【yáo bǎi】:指摇动,摆动,晃动。

(2)匿笑【nì xiào】:偷偷地笑。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3)沐浴【mù yù】: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

(4)林阴【lín yīn】:林木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 (5)祷告【dǎo gào】:向神祈求保佑。 (6)阴影【yīn yǐng】:阳光线遇到不透光的物体而形成的一个暗区,俗称“影子”。也用于比喻生活中不愉快不顺利的事情。

三、读诗文,理情节,分析情感

1、播放配乐朗诵《金色花》,引导学生叙述文章内容。

明确: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里,作者不光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之间的爱,也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陪着母亲,与妈妈三次嬉戏,却不让她知道,一种儿童特有的顽皮与天真,跃然纸上。

2、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什么向妈妈保密?单单为了好玩吗? 明确:为了实现他小小的心愿,他想为妈妈做点事来回报妈妈对自己的爱,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3、“我”变成金色花之后,和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明确:(1)提示学生:读4自然段至文章结束,注意句式特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

(2)每提问一个学生时,要让其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段落。 出示课间:(1)早起,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2)午饭后,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3)黄昏,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设计意图:以读促学,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细致研读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4、请同学们自由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诗节,在诗文中找到你认为最美、最能说明“我”和妈妈性格特点的地方。在朗读中解决:“我”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孩子:可爱 调皮 故意撒娇 孝顺

母亲:慈祥 关心孩子 担忧 焦虑 责怪 假装生气 欣喜交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感情,并能将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也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四、再读美文(配乐)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情感,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例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责备、薄怒、疼爱的语气。)

例2:“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天真、欢快的语气。)

五、探究散文诗的特点

1、比较阅读 我是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我的妈妈很爱我。我老缠着她讲故事给我听,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讲。虽然我还小,但是我也知道应该为妈妈做点事来感谢妈妈。于是,我想出了一些好办法,比如:当妈妈做祷告时,我便摘来美丽的花朵,插在花瓶里,放在她面前,让她心情变得好起来;当妈妈读书时,我给她递上一杯热水,让她润润喉咙;当妈妈晚上去牛棚时,我会紧跟在她的后面,跟她做伴。

思考:以上这段和原文有和不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个?(设计意图:为了引出散文诗的特点)

2、出示散文诗的概念及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散文诗这种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1)概念:散文诗是一种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2)特点:

①本质上:属于诗,也属于散文;有诗的情绪和幻想,也有散文的外观和内涵,给读者美和想象。

②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③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六、结束课文(设计意图:感情渲染,烘托气氛,将感情升华)

结语:(再次播放课文朗诵音频)听着这首散文诗,我们仿佛回到了母亲身边,想起了妈妈为我们做的一件件小事,妈妈无私的爱也蕴含其中,那么你这只小燕子,是不是也该飞回妈妈的身边,再给妈妈一个吻,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七、作业(仿写)

诗中的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宁愿化作一朵圣洁的金色花,悄悄地爱着母亲,也要带给母亲一份芳香,一片影子,一个惊喜。善良而富有想象力的你们呢?又想以怎样的方式回报母亲,为爱你的母亲做点什么呢?

试以“假如我变成了_____________,我要____________。”的句式,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吧!

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只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的甘甜,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八、板书(略)

第6篇:《金色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生活中感受到母爱,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朴实、清丽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 蕴藏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有关母爱的诗歌或文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好,下面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一个:有一个婴儿即将 降临人世,他问上帝:“他们说明天就把我带到地球上去,我是那么的弱小,那么的无助,我该怎么办呢?(师的声音由童声转为苍老)上帝说:“孩子,放心吧,我已选定了一位天使,她正满心欢喜期待着你的来临,并且,她将用她一生一世的爱来无微不至地照顾你,关注你,直到生命的终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天使谁吗?(生:妈妈)

2.是啊,妈妈!这是我们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深情的呼唤。古往今来,母爱是文 学与艺术永恒的主题。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伴着轻柔的音乐,播放一些有关母子情深的图片。)

3.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一起走进《金色花》这首诗,倾 听印度作家泰戈尔对母亲深情的倾诉吧!

二、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1.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有关诗人的资料,下面我们就来个资源共享吧!(学

生互相交流资料。

2.金色花是怎样的一种花?

3.检查生字词预习:对字词的预习怎么样呢?下面我就来考考大家,请给下面的 字注音:

嗅(

)

罗摩衍(

)那

匿(

)笑

花瓣(

) 沐浴(

) ......4.请同学们运用以上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最少用上两个并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 “我”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画面。 (2)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第一次嬉戏:做祷告时,散发清香 第二次嬉戏:读书时,投影到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去牛棚时,变回孩子请妈妈讲故事

四、美读课文

感悟亲情

1.文章中的母子之爱与儿童特有的顽皮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相应的感情基调来朗读出来。其他同学来评一评。(你觉得哪里特别要读好?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导朗读)(个人读——全班读)——教师范读

(1)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 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读出了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的心理)(笑嘻嘻多么形象啊)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的心理。)(“暗暗地”、“ 匿笑”写出了他的调皮可爱)

(3)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语速舒缓,很深情,好像妈妈闭目深深呼吸带着花香的空气,很陶醉。)你能有感情地读一下吗?(我为你配点音乐——她不仅读出了诗歌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还读出了我们郁文中学七班同学的勇气和丰采)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孩子对妈妈深深的爱) (4)“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孩子不见了一整天,妈妈是什么心情?(焦急)所以朗读时应该强调哪个词? (哪里)请你来读一读。现在孩子现身了,妈妈一见到孩子,心情怎样?(又惊又喜)

“坏孩子”是什么含义,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嗔怪、担忧、焦虑、欣喜交织在一起,假装生气)读时该怎样读?(亲切一点)(同学们的掌声已说明了一切,还有哪位同学敢于挑战自己读一读?)

(5)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要说的话了。(我不回答妈妈的话,是撒谎吗?那是什么?)(不是,可以看出孩子在母亲面前撒娇。)(该怎样读?应是什么语气?)(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的语气。)

2.让你们这样一读,孩子的可爱顽皮,妈妈的又嗔又喜的样子都表现得历历在目, 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下面让我们再分角色朗读第(4)(5)句(男生读孩子,女生读妈妈——师生共读)

五、赏析人物

挖掘主题

1.多么和谐温馨的画面呀!在美读中我们看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并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为金色花?

金色花是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3.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呢?请在文中找出我变成金色花为妈妈所做的事?并说说我为什么要“暗暗地”、“悄悄地”做这些事情?

为了能给妈妈做点事: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还瞒着妈妈。

4. 妈妈见到孩子后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

“坏孩子”: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旦见了到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一声不说就走,把妈妈急死了。

5.文章通过“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什么的主题思想?

表现母子间的款款深情,母子间浓浓的爱;表现了家庭的天伦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圣洁。

六、总结评价

深化感悟

1.《金色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

2.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七、拓展延伸

体验母爱

1.同学们,母爱是线,不停编织着我们的梦想;母爱如灯,永远照亮我们的前程; 母爱似水,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你享受过母爱吗?享爱过母爱的同学请举手!

2.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在浓浓的母爱中幸福成长,既然我们都浸润着妈妈的爱,那些有没有想过回报自己的母亲?《金色花》中的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假如你现在也具备了这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对母亲的满怀爱意呢?请你们按下面的示例来写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爱。

示例: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这奇妙的想像简直可以跟作者比拟了。我觉得大家所写的不是一个个的字, 而是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心声啊!)

结束语:同学们, 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把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请听音乐,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

托物寄情

第7篇:《金色花》设计思路

感悟散文诗的美

一、文章简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二、总体目标:培养学生感悟散文诗的能力。

具体目标:

1、培养吟诵诗歌的能力。(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2、感悟世间至爱亲情。

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一块去感悟诗歌。借助音乐、图片,通过朗读、理解、想象来逐步感悟。先感悟《金色花》的美,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感悟来学习《荷叶 母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感悟。

2、引导学生寻找比较点,进行比较学习。

三、诗歌的主要特点及审美特征决定了“感悟“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辨味”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这就是要品尝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古人所说“披文、入情、讨源、受用”与此相同。这些提法其实都可以说成是“感悟”。

1、强烈的抒情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歌的感情可以直接抒发,还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丰富的想象性,这是由诗歌形象的间接性决定的,它给人创造了无比广阔的思维空间。

3、鲜明的音乐性,这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4、兼有散文自然、清新、飘逸的特点。

四、对“感悟”的理解

所谓“感悟”其实可以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感”即“感触” “接 1 触”。这个过程是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的。这个过程是过渡性的,引发性的,读者的心理流向即刻向“悟”的方向发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可以说“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目的。两者虽然不能截然分开,却还是有区别的。一方面,“感”着眼于文本的组成部分,“悟”着眼于文本的整体;另一方面,“悟”比“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感”强调的是审美客体,“悟”强调的是欣赏主体自身的认知和经验。

五、学习资料

1、【作家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他生长于一个文学艺术气氛极浓的家庭,从小受到较好熏陶。1878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但致力于研究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人民的情谊。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但在辉煌的背后却是他不幸的一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在他三十五岁前后,亲爱的妻子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也都相继夭亡。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他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首散文诗表现的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

泰戈尔的想像多么的新奇而美妙,但没有人看了这首诗会想到20世纪初,也就是泰戈尔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是他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他心中有多少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他是一个何其博爱的人啊!是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真的伟大,超越一切。

2、【作家介绍】

冰心,女,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文学家。1923年燕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去美国留学,获威尔斯女子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曾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大学、清华大学等任教。1938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系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三届理事。1946年后,到日本东京大学任教。1951年回国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全国人大一至五届代表,中国作协第五届名誉主席。1919年开始发表文章。1923年她的第一个诗集《繁星》出版,这是中国小 2 诗最初之作,也是影响最大之作。著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集《小桔灯》等,此外还有一组关于妇女问题的小说,影响很大。她的著作收集在《冰心文集》6卷本里。

3、【相关链接】-----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早在1881年,他就写了著名的论文《死亡的交易》,谴责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1916年,泰戈尔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他预言:“中国这种巨大的力量一旦能够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运行 ,那就是说掌握现代化科学,那时候,在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拦阻他们向前迈进。”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1937年,他在自己创办的国际大学里开办了中国学院。

4、冰心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

泰戈尔!美丽庄严的泰戈尔!当我超过“无限之生”的一条界线——生——的时候,你也已经越过了这条界线,为人类放了无限的光明了。

只是我竟不知道世界上有你——

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明星稀的一个晚上,一本书无意中将你介绍给我,我读完了你的传略和诗文…心中不作别想,只深深的觉得澄澈——凄美。

你的极端信仰——你的“宇宙和个人的心灵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你的存蓄“天然的美感”,发挥“天然的美感”的诗词;都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

泰戈尔!谢谢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哀;谢谢你以超卓的哲理,慰籍我心灵的寂寞。

这时我把笔深宵,追写了这篇赞叹感谢的文字,只不过倾吐我的心思,何尝求你知道!然而我们既在“梵”中合一了,我也写了,你也看见了。

1920年8月30日夜

5、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泰戈尔和冰心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国度,年龄相差近40岁,泰戈尔出生于1861年,冰心出生于1900年。但是泰戈尔的《飞鸟集》对冰心的文学创作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没有看到《飞鸟集》之前,冰心初期的诗作只是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受到《飞鸟集》的影响,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因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小诗集,这就是《繁星》、《春水》。《繁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诗集。这两本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小诗集的出版,促使“五四”以来的新诗,进入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

3 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其实不是偶然的,有着必然的因素。两人都长在优裕而温暖的家庭里。泰戈尔说“我小的时候,得益最大的便是文学与艺术的空气弥漫于我的家庭”。冰心的母亲也是有文化的人,喜欢看书,冰心说:“我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中最好的一个”。幼年的冰心深受家庭的熏陶,五六岁便开始走进书的天地。泰戈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泛神论。“爱”又成为他解决一切纷争和实现理想的基本力量。冰心从小进入教会学校读书接受了“爱一切人”的基督教义,这与泰戈尔的“爱的哲学”是契合的。因此冰心很容易就接受了泰戈尔的哲学思想。把“歌颂母爱、歌颂童真、歌颂自然”,作为她早期诗歌散文创作的主题。《飞鸟集》是写儿童心理的小诗集。它写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儿童眼里奇幻的世界。冰心由此得到启发。不仅从思想上,而且从艺术形式上,《繁星》、《春水》都可谓是中国版的《飞鸟集》。

而惟独冰心最得泰戈尔思想和艺术的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尔来华》)。

6、印度佛教圣物——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

7、关于《罗摩衍那》:古代印度人不注意自己的历史,尤其不注意系统地记录自己的历史,而是以神话故事形式述说古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事迹。《罗摩衍那》为印度叙事诗,相传系蚁垤所作。今传本形式约为公元二世纪间所形成。全书分为七卷,共二万四千颂,皆系叙述罗摩生平之作,《罗摩衍那》又叫《罗摩传》,是印度历史上最有名的两部史诗之一。印度教的神祗多如繁星,一些歌颂大众神的事迹仍深入民心。《罗摩衍那》和另外一部《摩诃婆罗多(Mahabarata)》就是代表。在印度不记录历史的中世纪,它甚至就是历史。这两部史诗之恢弘磅礴,足堪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比美。这些传说,往往和宗教联系在一起,至今仍在印度人民中广为流传,成为他们思想行为、道德观念的准则和生活的楷模。

8、关于文中的祷告:在宗教盛行的印度,绝大部分印度人笃信宗教。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不信仰宗教倒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宗教在印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设有祭坛或祷告室。祷告就是人与上帝倾谈,读圣经是聆听上帝对人说话。许多人把祷告比喻作属灵的呼吸,圣经则是属灵的粮食,这两项都是灵命中必不可缺少的要素。

9、意象-----诗歌的意象是诗歌中借以表现思想感情的物象,可以是一种事物,也可以是几种事物一同来表现感情.都叫做意象.。

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 4 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中国古诗词意境的特点:① 虚实相生 ② 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诗词情景交融的方式:

①触景生情(先景后情) ②寓情于景 ③缘情造景(先情后景) ④借景抒情

①触景生情,情由景生。②缘情造景,景由情生 ③景语情语,情景交融。④景略情在,直抒胸怀。

六、教学过程

(一)用饱含感情的语句导入(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

1、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他的作品本世纪初就已开始与中国读者见面,对中国现代作家如冰心、郑振铎、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早期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几十年来,泰戈尔一直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领略泰戈尔诗歌的艺术魅力。

2、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泰戈尔的诗歌来感受着伟大的母爱吧。

3、用歌曲《妈妈的吻》导入,让歌中深挚的倾诉拨动学生的心弦。

这是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歌曲,历经20年淘洗,唱在今天,仍是分外动人,恐怕就是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挚的倾诉。这种情感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这种情感也不会有地域的界限,这是人类共同歌咏的永恒主题。

有人曾用饱蘸童心之笔,尽情描绘了这种情感,抒写了一首首纯真诗篇,这个便是泰戈尔。

5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4、(播放歌曲《鲁冰花》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吗?谁能说说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是啊!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母子之情是全人类的共同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表达母亲和子女之间亲密情感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朗读感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与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朗读,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中要做到: (1)循序渐进。朗读诗歌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把握基调。一篇诗歌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即感情基调,朗读一篇诗歌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诗歌,领会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基调。所以开始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诗歌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诗歌作基础。

(3)体验情感。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的读,深入的理解。感受、体会其节奏和音韵的优美,体验其思想和艺术、情感的魅力,增强诗歌语感。

(4)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声轮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气韵。

1、由一个学生读诗,然后师生一起来朗读体会。(读音、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

① 读准字音

嗅( xiù ) 闻(气味) 花瓣( bàn ) 罗摩衍那( mó ,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祷告( dǎo )-------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②“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与母亲嬉戏,为妈妈做事。

③ 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 6 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示例:母亲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母亲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母亲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④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2、学生散读,把握整首诗的朗读基调。

你认为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和感情基调来朗读?

(明确:稍快,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生朗读,深入理解,体验情感。

以下诗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我不告诉你,妈妈。”(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三)意境感悟(3个步骤)

1、音乐感悟(配乐朗诵-----步骤1)

(1)选取与诗歌意境或感情表达相一致的音乐。例如,《烛光里的妈妈》《春野》《乡村小路引我回家》。使选用的乐曲能够起到营造氛围,把握基调的作用。

(2)配乐朗诵,在音乐与诗歌的整合中酝酿相应的情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3)欣赏后放音乐,可以强化感情,提升诗歌感染力。既与诗人情感达成共鸣,又在另一方面领悟到诗歌音乐美的特点。

7

2、意象感悟(求解意象,体会感情-----步骤2)

①以诗解诗

告 别

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

当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双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要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

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睡着时,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地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

当普耶节日①,邻舍家的孩子们来屋里游玩时,我便要融化在笛声里,整日价在你心头震荡。

亲爱的阿姨带了普耶礼②来,问道:“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姊姊?”妈妈,你将要柔声地告诉她:“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

-------- ①普耶(puja),意为“祭神大典”,这里的“普耶节”,是指印度十月间的“难近母祭日”。

②普耶礼就是指这个节日亲友相互馈送的礼物。

云与波

妈妈,住在云端的人对我唤道——

“我们从醒的时候游戏到白日终止。

“我们与黄金色的曙光游戏,我们与银白色的月亮游戏。”

我问道:“但是,我怎么能够上你那里去呢?”

他们答道:“你到地球的边上来,举手向天,就可以被接到云端里来了。”

“我妈妈在家里等我呢,”我说,“我怎么能离开她而来呢?”

于是他们微笑着浮游而去。

但是我知道一件比这个更好的游戏,妈妈。

我做云,你做月亮。

我用两只手遮盖你,我们的屋顶就是青碧的天空。

住在波浪上的人对我唤道——

“我们从早晨唱歌到晚上;我们前进又前进地旅行,也不知我们所经过的是什么地方。”

我问道:“但是,我怎么能加入你们队伍里去呢?”

他们告诉我说:“来到岸旁,站在那里,紧闭你的两眼,你就被带到波浪上来了。”

我说:“傍晚的时候,我妈妈常要我在家里——我怎么能离开她而去呢!”

于是他们微笑着,跳舞着奔流过去。

但是我知道一件比这个更好的游戏。

我是波浪,你是陌生的岸。

我奔流而进,进,进,笑哈哈地撞碎在你的膝上。

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我们俩在什么地方。 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

明确:表现了家庭的天伦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圣洁。亲情美,人性美。

③《金色花》用怎样的手法抒写爱的情怀呢?

“奇妙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

3、图画感悟

人们常将“诗”与“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等,足见两者间的渊源之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提供与诗歌题材相关的图画作品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图画之外的联想和想象。

(1)、借助对画面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把再现与表现两种功能结合起来,通过图画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使人产生与之相协调的情感体验。

(2)、借助联想和想象,可以感受古诗画面的意境氛围。诗歌的手法与绘画的手法在表现动与静、虚与实等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3)、品味画面美。(借助图画、想象联想深情描述-----步骤3) 我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否来自于这一首诗?

9 清晨朝露未晞,在铺满金色花的林荫中,飘出一个修长的身影,她的湿发披在两肩,发丝间的水滴轻轻飘落,亲吻着林间绿色的小草。妈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小庭院里,她缓缓地把双手放在胸口。妈妈在祈祷了,空气中弥漫着妈妈轻柔的话语。突然妈妈的双眉微微扬起,这香气从何而来?我屏住气息,一声不响……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可以用“我感受到这样的画面……”来做恰当描述。

(四) 创造新境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谁不应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呢?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示例: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我要变作一串珍珠项链,挂在妈妈脖子上,让妈妈更美丽。

我要变作小鸟,时刻飞在妈妈身边,唱出美妙的歌给妈妈听。

我要变作影子,她到哪里我到哪里,永不分离。

我要变作手,代替她做烦琐的家务劳动。

假如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发卡,我要别在妈妈的秀发上,让妈妈更加年轻漂亮。 假如我变成了妈妈的手,我要帮妈妈分担家务,让她不再那么操劳。

假如我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丑,我要表演很多有趣的节目,逗妈妈开心,让她笑口常开。

假如我变成了一盏灯,我要为妈妈照亮夜行的路……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伞,我要为妈妈遮风当雨……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椅子,我要让妈妈下班后坐在椅子上消除一天的疲劳…… 假如我变成了一株绿色植物,我要在妈妈工作时深情地望着妈妈,就像我小时侯妈妈望着我一样,眼神里充满了爱的信息,我还要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大量的氧气,让整个房间空气温馨,让妈妈更加轻松快乐。

假如我变成了一辆自行车,我要让妈妈骑在我的身上,让我护送着妈妈去上班,让妈妈既省力又平安……

我要变作…………

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 10 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五)过渡环节

《金色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在《泰戈尔来华》中说冰心是“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冰心的《荷叶 母亲》,感悟她所受到的泰戈尔的影响。

(六)比较感悟-----学习《荷叶 母亲》

1、朗读《荷叶 母亲》,感知文章内容。

① 一写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② 二写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 ③ 三写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在大荷叶的覆盖下; 红莲:不动摇。

2、比较《金色花》《荷叶 母亲》 相同点:

① 赞美母爱的伟大神圣。-----思想感情

② 图画美。------想象 不同点:

① 《金色花》语言质朴秀丽。《荷叶 母亲》语言淡雅清婉。------语言

② 《金色花》是缘情造景。《荷叶 母亲》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方式

③ 《金色花》中既有母爱的光辉,还有孩子的爱心。《荷叶 母亲》更多的是赞 11 美母爱。-----思想感情

④ 《金色花》是明朗圣洁的美。《荷叶 母亲》是凄清含蓄的美。----整体氛围

⑤ 《金色花》写一天时间里孩子三次与妈妈嬉戏,《荷叶 母亲》则是由雨中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到伟大的母爱。----内容

(七)小结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流长。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无论如何,请用小草的芳馨,请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从现在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

(八)作业

1、课外阅读《飞鸟集》《新月集》《繁星》《春水》等诗集。

2、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

(九)板书

第一课时

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

假如我变成了

第二课时

寻找比较点:思想感情、具体内容

想象空间、语言特点、情景交融的方式、整体氛围

上一篇:幸福的味道作文800字下一篇:朗诵师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