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下的中学体育教育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依托,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品德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教育主张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建构“彩虹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彩虹教育”主要是以红色塑魂、橙色塑心、黄色智慧、绿色出彩、蓝色致用、青色怡情、紫色致美构成的教育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焕发他们的七彩人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环境影响下的中学体育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环境影响下的中学体育教育论文 篇1:

学校体育中的个性化教育探析

人的个性形成,以遗传为基础,社会环境起决定作用,而教育起主导作用。一个不尊重个性的时代,决不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时代。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越来越需要各类不同个性的人去承担越加精细的社会分工;一个高档次、高效率的社会团体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的特长。而我国因两千多年来重统一轻差异、重共性轻个性的传统,在人们的思想中留下了较深的烙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因此,研究个性、倡导学校体育中的个性化教育意义深远。

一、个性与学校体育

个性,通俗的概念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特性。而现代心理学的个性,通常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统一的整体。教育意义上的个性,即以心理学概念为内容,包括作为人进行活动基本动力的个性倾向性和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特点。

我国学校体育现存的教育模式,从课程、教学目标到内容,从结构体系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际教学手段,表现出教育者的主观成分十分突出,被教育者的主动性少之又少;培养目标所采用的教条形式过分强,各类人才的潜能挖掘的手段方式偏弱;清一色相近模式类型的学生占据了绝大多数,出类拔萃的各种人才普遍较少或成才时期偏晚。这些现象使学校体育很难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二、个性化教育与体育教学

个性化教育,即根据时代、社会的环境,从激发个性兴趣入手,对被教育者进行与之相适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个性化教育的最大益处,即在于从激活受教育者进行活动的原动力入手,使受教育者具有不断追求有形目标的冲动,给主动教育创造条件和氛围。

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中,是为完成体育教育目标而建立的最主要的实施形式。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过程更直接,教学效果更强烈和教学环境更具实践应用性。从教到学到教学效果,体现出直接明了和实践应用的快速体验。既有个体身心活动的优劣体验,又有个体融于群体活动中的个性能力实践。其个性化教育的成分是任何一门课程所不及的,对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个性品质,增长才干更具实际意义和成就。

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应注重个性化教育,形成以个性培养和发展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以顺应我国教改以突出个体综合素质培养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体育教学的特点,一是重形式,较多地注重课的内容、结构以及追求密度、运动量、课堂纪律等表面形式,至于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实际身心效果考虑甚少;二是重说教,教师的教和课堂组织,过分突出了教的主导作用,诱发学生主动追求练习、运动的意识和课内外相应的组织方式与个性健康发展不相适应,教与学的主次关系以及转换不尽科学。这些现象普遍导致学生的学笼罩在被动、抑忧的气氛中,许多内容和组织形式成为学生生理、心理负担,扼杀了许多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学生也得不到有益的体育体验。学生本应在体育教学中获得身心锻炼而带来成功体验,本应在群体活动中获得身心发展而带来运动快感,但由于缺乏个性化教育的意识和相应的组织方式,许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厌倦体育课。这些已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个性化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学校体育进行个性化教育包涵两层含义。即根据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注重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以及按个体个性的特点,营造良好的主动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形成从兴趣、爱好到习惯的体育育人过程,遵循从激活个性倾向性到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点的发展过程。

个性倾向性,它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们主要是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乃至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个性倾向性的实质,即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动力。学校体育中建立个性化教育,应以增强学校、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入手,通过创设相应的激励环境等方法,形成体育健身、育人的浓厚氛围,是学校体育个性化教育的切入口和基础。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内容由能力、气质和性格组成。这些心理特征形成较早,并且不同程度地受生理因素的影响,构成个性比较稳定的成分。其中,能力的培养应是学校体育的重点,它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个人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活动效率的高低。作为能力的自然前提,与能力形成和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体育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如体育可以改善和发展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另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对待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并注重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阶段性和层次特点。不同年龄段的能力培养,体育教学应区别对待;而同一年龄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又存在一般完成、出色完成和创造性完成某项活动内容的特点,体育教学建立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倡导体育的优胜意识,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能力形成和实践应用的认知过程,以及觉悟到创造性完成任务的成功乐趣,并获得经验,这对指导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和今后的工作、生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气质和性格,虽然不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不直接决定活动的完成,但也表现在人的活动中,并对活动的完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两者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在教育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都是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基础,其类型均具有明显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遇到各种类型的典型人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按典型人物划分类型。体育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在于根据体育自身的功能特点,倡导积极面和改善消极面,以及追求各种个性品质内容的最佳组合。尊重个体个性特点,遵循不同个体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充分发挥学生优良个性品质和改善不良的个性特征,以及更和谐、完美地增强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学校体育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思考

学校体育进行个性化教育,必须以时代、社会的环境为基础,结合个性化教育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教育目标和建立保证目标实施的组织机制,这是个性化教育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经济生活全球化是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顺应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创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和经济生活全球化的人才素质要求则成为我国教育的核心任务。学校体育的素质教育、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和体育教学应更符合学生身心健康,更符合我国体育事业长足发展,这是时代赋予学校体育的历史使命。学校应以此为时代背景和目标,设置相应的学校体育内容和建立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造就既具有强健体魄,又有灵活的头脑、灵巧的双手、自尊自立、相互理解、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健全、独立人格的青年一代。

学校体育承担着促进和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基础性任务,而社会的进步,必使它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理念发生重大变革,探究和改革与之不相适应的现状是广大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内容结构上,应根据大、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的身心特点,从激发和发挥学生个性入手,设置相应的学校体育内容,使其既连贯统一,又有很强的针对性。而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应倡导科学性和健身育人的针对性,避免竞技体育运作方式取代学校体育,将成人为对象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方法不加选择地强加于中小学生的头上,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教学理念上,将教条形式和以教为重的教学观念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让学生按自己的身心特点有更多机会选择体育项目和锻炼方式。建立起突出个性发展、教学相长、积极向上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实际,两者必须相结合。面对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带来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运作方式和功能的新概念,以及体育产业化的社会现实,学校体育必须改革原有的模式。目前我国现存的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职业体育竞赛、体协和体育产业化的运作方式,使学校体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既给学校体育进行个性化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又使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个性化教育,两者密切相关、互为促进。改革现存的体育教学组织模式和课余体育活动方式,特别是建立与社会体育活动相适应的课余体育活动方式和业余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形式,这将是决定学校体育能否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身心的大量实践活动为基本形式,对个性能力、气质、性格的形成、改造和完善,与其他课程比较具有独到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正处生长发育期间,是优秀品质、综合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应在这期间点燃他们个性中学的需要,使其摆正学的动机,通过大量的身心活动,既可激发起青年学生各自潜在的天赋,又可把不同个体优良的个性特点用良好的教育给予强化,得到充分发展和使其形成习惯。这将无疑对学校体育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赵华恩 郑学美

环境影响下的中学体育教育论文 篇2:

基于“彩虹教育”理念的校园环境建设实践研究

摘 要: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依托,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品德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教育主张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建构“彩虹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彩虹教育”主要是以红色塑魂、橙色塑心、黄色智慧、绿色出彩、蓝色致用、青色怡情、紫色致美构成的教育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焕发他们的七彩人生。因而,学校在进行美丽校园环境建设时,除须遵循环境设计的一般原则外,还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关键词:彩虹教育;校园环境建设;实践研究

校园环境就是指对学校的建筑、绿化、墙面文化、室内外环境色彩等进行打造,形成一种视觉环境。校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宣扬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目前,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一是秩序管理。教师的日常秩序管理工作可以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自主管理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就可以采取学生自治的管理方式,班长为总体负责人,下设副班长、各类委员等,实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强化学生责任感的同时,使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维护班级秩序,强化教师班级管理的效率,也为育人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绿化环境。学校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养生护绿活动,不仅能为班级营造大自然的氛围,增加美观程度,学生在讲台一角、班级窗台、阳台、班级走廊放上盆景、花草,还有学生自行种植的花草,花草成长得生机勃勃也能为班级带来生机,在养生护绿活动中培养学生爱好自然的审美情绪,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放松身心,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三是美化教室。美化教室文化需要从学生和班级两方面说起,学生方面可以要求学生自觉保持桌椅的整齐,在桌子的一角贴上自己写下的奋斗目标及名人名言,以此来时刻激励自己好好学习,教师的美化要考学生主动地维护。班级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教室资源,在黑板上方贴上警句、左右两旁贴上班规校训,一侧还可以专门拜访班级获得的奖项,时刻激发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动手写名人警句贴在墙壁上,建立专栏黑板报让学生自行设计,不仅为班级增添了活力,还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在对学生的耳濡目染中使班级文化更加浓厚。

二、加强身心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基于“彩虹教育”理念,学校制定学生要熟练一项运动的学生发展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自主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由成长,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和创造性地发挥,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而体育教育作为现阶段唯一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和推广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能够在参与足球运动,学习相关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实现身体的健康成长发育,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学生在自主合作运动、实践足球队员配合技巧、研究获胜策略的过程中提高智力素质;在学生间的合作配合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遵守规则、公平公正等现代体育风尚,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足球比赛中学生能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正确对待输赢,正确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参与、观赏足球比赛、足球娱乐活动、足球文化节的过程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等等。

设施条件建设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建设品牌学校,必须要有完善的设施配置支撑。而文化的构建还需要以物质为基础,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也需要足球场的支持。当前很多学校只是在校内选择较为宽阔的场地进行简陋足球场的搭建,在数量上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足球的需求。因此,学校需要强化对足球文化的投入力度,强化足球的起初设施建设,开辟专门的足球场地,包容每一位喜爱足球运动的学生。同时还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有专业化的指导,在足球运动中健全人格。

三、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责任感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是文化发展和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创新方法,来阐明和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和科学精髓。立足国家本位,坚守校园阵地,校园文化的创造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红色网站、红色视频等方式更大范围地传播了红色文化,丰富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其次,通过诵读红色经典、唱红色歌曲和演绎红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红色基因,帮助学生认识红色文化的主流,并激发当代学生努力团结的精神。如教师可结合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分析为何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有无数的革命战士愿意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放弃自己的性命。学生借助案例分析能有效激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红色案例强化学生为国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結论

总之,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依托,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彩虹教育”的理念下,打造一个五彩缤纷的校园环境,从而让学生在学校里快乐成长,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刚.中小学校园环境的教育寓意性设计探究[J].教育研究,2018(11).

[2]王忠.校园环境设计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探析[J].艺术探索,2019(23).

(作者单位:东莞市塘厦第三小学,广东 东莞 523700)

作者:杨斌

环境影响下的中学体育教育论文 篇3:

体育隐蔽课程的设计

摘 要:通过对课程设计理论的梳理,提出了体育隐蔽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 ——分析模式,阐明了体育隐蔽课程设计的原则,并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设 计。

关键词:设计;体育隐蔽课程;原则;模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2-0074-04

The Design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Physical Education

YAO Lei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Key words: design of hidden curriculum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inciple ; model

体育隐蔽课程是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的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 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物质文化要素(包括学校内部的各种 体育物质、物理因素,如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和精神文化要素(包括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形 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学校中所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体育文化、教师人格等。)构成。体育 隐蔽课程能否有效地发挥其固有的价值,决不是随意的或自发的,而是取决于我们是否对它 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因此,我们应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或设计模式对体育隐蔽课程的构成要 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调控,发挥它预期的功能,以实现体育隐蔽课程的目标。

1 体育隐蔽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

课程设计是指根据特定的教育目标选择和组织特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教学环境的 系统化过程。在课程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所持的哲学观、心理学观和方 法论的不同,他们在选择、组织课程时就有不同的规范,形成了不同的模式。迄今为止最有 影响和代表性的课程设计模式是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所谓目标模式,就是以目标确立和目标评价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模式。这种模式以泰勒原 理为代表。它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强调先确定目的和目标,再以精确表达的目标为依 据来进行评价。课程设计的步骤是:1) 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决定课程目 标,一般目标决定后,要化为特定目标和行为目标;2) 选择课程内容;3) 编制课程教材; 4) 进行教学实践;5) 组织课程评价。将这些步骤加以扩展,就得到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

一般目标→特定目标→行为目标→教材→教学过程→依据行为目标实施 评价

这种模式大体上把设计课程时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和步骤都包括了进去,比较全面具体, 也比较便于执行。但这种模式也有致命的缺点,其中之一则是并非所有的学习结果都能完满 地分析成可测性行为目标,很容易忽视一些无法测量的结果,而这些无法测量的东西,如情 感特点、个性特征、兴趣态度等,往往是最有教育价值的东西。而且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学习 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目标模式把学校当工厂,课程当蓝图,学生当欲加工的原材料,显 得过于简单化,忽视了师生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因此完全按照目标模式设计课程,己遭到课程理论界的批判。基于它的这一缺陷、体育隐蔽 课程的特性和目标,体育隐蔽课程更不适合采用目标模式设计。

由于目标模式有许多缺点,有些学者就提出过程模式来加以修正。所谓过程模式就是 指在设计中详细的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它不预先 制定特殊目标或行为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学生所创造的“最终产 品"不是按照行为事先制定出来的,而是在事后借助那些建立在该知识形式中的标准来加以 评价。它的模式是:1) 设定一般目标;2) 实施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3) 论述教学活动所 引起的结果;4) 评价其结果。

一般目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记述→依据教学活动的结果实施评价

过程模式的特点是先制定出一般性目标,即学科教学目的,然后选择教学内容,挑选内 容的根据不是想要在学生身上 引起行为变化,而是这些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该知识。或 者说它选择的依据是知识、活动的内在价值。选择出来的教学内容被编写成提纲,它不用目 标的方式详细界定“理解"所表现的行为结果,而是用程序原则的形式使教学过程本身与目 的 保持一致,从而指导教学。过程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 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师生从死板、僵化、繁琐的行为目标中解放出来,保证教学能灵活机 动的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由于过程模式过分强调过程,有可能造成教材基础知识 不扎实的恶果。这种模式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业务水平,能够创造性的组织教学活动。根据 我国当前的师资状况及过程模式目前尚停留在课程编制思想的水平上,没有具体说明行动方 式,也没能在理论上予以系统概括,使人感到很难把握,因而在课程实践中较难付诸实施。 看来,过程模式还处于过程之中,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通过对以上两种课程设计理论模式的梳理,使我们对这两种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 尝试借此理论来设计体育隐蔽课程,但体育隐蔽课程毕竟是课程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由自 己鲜明的特性,所以我们不得不构建新的课程设计理论,以适应体育隐蔽课程的设计。通过 查阅大量的课程理论资料和经过反复研究,在吸取前两种设计模式优点的基础上,经过周密 的论证,我们终于提出了体育隐蔽课程的设计理论模式——分析模式。

所谓分析模式就是指在对不同学校体育文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体育隐蔽课程的一 种理论。这一课程设计理论模式是:

1) 要素分析:其任务在于对除体育显性课程以外的诸体育文化要素进行考察和分析。 如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个性特征、体育教师的行为方式、学校的体育风气、有关学校 体育的规章制度、体育学习风气、体育教学心理气氛、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教育的时间安排 等。同时还要分析社会、社区和家庭环境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影响。2) 目标形成:根据情况 分析诊断的结果制定体育隐蔽课程的一般目标,目标不是最终性的,而是实施过程的一部分 。3) 方案设计:包括通过分析所选定的文化要素,文化要素的意义、特征、作用、机制及 实施方法和途径等。4) 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会碰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要设法逐个解 决。(5)观察、评价、反馈与重建:通过观察等手段收集课程实施的状况,并对其效果进行 评价,依此确定课程的有效性。从而为进一步修正体育隐蔽课程提供依据,使下一次课程循 环建立在这一循环的基础之上。

总的来说,这种模式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很强的课程设计模式。它随着学校体育文 化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对策,是一种综合的结构。它即有别于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又包含 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部分要素,从某一角度看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模式。它的特点是:对课 程设计的重点是分析环节,是建立在要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要素分析,没有体育文化 的分析就没有课程的设计和编排。这样就能够保证教师根据其学生所处的体育文化环境来选 择和设计课程及教学。这种模式立足于学校体育隐蔽课程的要素分析,同时考虑周边的环境 ,因此它的最大的长处是可以避免一刀切的课程设计模式,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 是非常适合体育隐蔽课程的设计,因此更容易实现体育隐蔽课程的目标。

2 体育隐蔽课程设计的原则

体育隐蔽课程的设计除了要按照分析模式的程序进行设计外,还必须按照体育隐蔽课 程设计的原则进行设计,就是在设计体育隐蔽课程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我们根据对体育 隐蔽课程的本质、特性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初步提出以下设计原则。

2.1 三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学校的体育隐蔽课程时,必须把学校、 家庭和 社会(社区)三方面的力量组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使之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为学生创造 最佳的教育环境,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对于就学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学校教育对它们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学校教育这种作用并非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相互影响下实现的。我们在设计 学校的体育隐蔽课程时虽然应着眼于学校内,但并不等于可以忽视校外的影响因素,应该把 它们结合起来,坚持“三位一体"。

2.2 一致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体育隐蔽课程的设计,应融入体 育显性课程的设计中来。

体育隐蔽课程是通过内隐的方式,将有关的文化要素寓于具体的人、物、事及相应的活 动之中的,通过具体的人、物、事及相应的活动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教育,因此,体育 隐蔽课程在设计时,就应与体育显性课程一致起来,在设计显性课程时,确定教学目标和考 核标准时,充分考虑体育隐蔽课程的要素,在体育显性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应该 有这方面的提示,使教师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开展教学工作,尽可能把体育隐蔽课程纳入到显 性课程的教学之中来。

2.3 适宜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体育隐蔽课程时,充 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发展策略,促进学生 的身心发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身心发展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兴趣、态度、情感发展等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即使是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身心 发展也会表现出个体差异,所以在设计体育隐蔽课程时,设计人员应具备很好的教育学、心 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素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尊重学生 主体的需要。

2.4 协同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学校的体育隐蔽课程 时妥善安排构成体育隐蔽课程的各要素及其关系,使之达到协调一致的状态,发挥最佳效能 。

构成体育隐蔽课程的要素是十分复杂多样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有形的 ,又有无形的。我们只有把各种要素加以合理的组织安排,使之协调一致,处于优化状态, 才能发挥最佳功能。系统论告诉我们,只有系统处于有序的动态平衡状态时,它才能有效的 发挥作用,体育隐蔽课程作为一个子系统,同样不能违背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所以,在设计 体育隐蔽课程时,设计者应周详计划,统筹安排,既要重视校园体育传统和风气的设计,又 要积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气氛,既要改进教师的工作作风,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不能顾此失彼,要树立全局思想。

2.5 真善美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体育隐蔽课程时 ,必须做到求真求善和求美的统一,使学生获得真善美统一的教育。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

在设计体育隐蔽课程时,首先要有科学性,严格按照有关的规律、原理来设计。其次 ,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为准则,培养学生 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最后,体育隐蔽课程的设计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审美标准 ,使体育隐蔽课程以自身的美去陶冶感染学生。总之,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设计必须是真善 美的统一。

2.6 因校制宜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体育隐蔽课程时不 能脱离本校和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学校和班级的基础上,搞好体育隐蔽课程的 设计。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各个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体育隐蔽课程的设计上,就要做到因校制宜、因班制 宜,有针对性地克服不足,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推动体育隐蔽课程的建设。

3 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设计

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设计是实现体育隐蔽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内容的合理设 计,体育隐蔽课程就成为无本之木。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设计不可能是绝对的全面设计,只 能是相对的。这是由于目前我们对体育隐蔽课程的认识是有限的,只能对我们已把握的并对 目标的实现起关键性作用的体育隐蔽课程要素予以合理组织和控制。鉴于这种设想,我们对 一下体育隐蔽课程内容进行了初步设计。

3.1 学校体育物质设施的设计要求

学校体育教育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学校体育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体育场 地、器材和设施,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基础,其状况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校 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工作就难以开展,而器材设施建设是 否科学合理亦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任务的完成。学校体育物质设施也是体育隐蔽课程的一个 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对它进行合理的设计。

3.1.1 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全面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依据

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我们知道,走 、跑、跳、投、攀登、平衡、悬垂、支撑、负重、搬运等都属于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的内容, 在机体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处在生长发育主要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更应该 是必修内容。另外,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全面、多样的刺激对人的技术、技能的发展是非 常必要的,所形成的能力结构是完整而灵活的。这样,对体育器材设施的全面性也就提出了 相应的要求。

3.1.2 体育器材设施的规格要符和学生身心特点

据研究者的调查表明,在中小学所广泛使用的体育器材设施存在成人化的现象非常严重 。以普及较广的篮球为例,在中小学有97%的学校的篮球器具都是不适宜的,其中53%的学校 使用成人球,99%的学校使用成人篮架和球场;在中学全都使用成人的球具。

3.1.3 因地制宜,建设、美化体育设施,营造良好体育氛围

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这已是长久困扰我们的事实,在目前教育 经费短缺的状况下,我们只有采取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的 办法,充分利用各校各自的环境条件,发挥各自校园的优势,科学地设计、巧妙的布置各种 器材设施,才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3.1.4 场地设施的布局要合理

首先,一般中小学每节课都要安排两项教材,一种器材的安排应顾及到另一项内容的进 行。器械安放的周围尽量避开其它物体。对于分组进行练习的项目,在安排器材时,应避免 相互干扰,应注意器械的距离,器械的方向应避免光线的直射、反光或逆风等。还要考虑组 织调队的简便。其次,场地器材的布置要便于课堂管理,器械的安放应考虑置于教师的视野 之内,以利于管理与控制。再次,场地器材的布置应整洁、具有美感,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 趣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使用各种场地时,都需要标划场地,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白粉 划线的线段法,标志线应整洁、清晰,不宜过多而使学生难以辨认。

3.1.5 加强运动场地建筑的环境绿化

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而且还有许多有利于人类健康与生存的功能,可以说 绿化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特别是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日,就更有着重要的意义。绿 色植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除尘杀菌,防病治病;防 止噪音,安静环境的功能。因此靠近绿地参加体育活动就有更积极的意义。因为绿化环境中 空气新鲜、洁净,氧气含量较高,能感觉到空气清新、呼吸舒畅。减少了氧债,延缓了疲劳 的出现,并且加快了疲劳的恢复,同时因为吸进的是洁净的空气,所以大大减少了污染物质 和有毒细菌对人体的危害。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3.2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设计要求

3.2.1 争取和依靠学校领导的支持

它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创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组织和领导的保证。这是因为,学 校领导,他们办学的指导思想,行政决策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关系到一个学 校的校风、体育传统与风气的营建。实践也已表明,凡是一些体育工作开展的较好,并形成 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学校,无一例外地都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体育,在认识上到位,在制 度措施上落实。

3.2.2 加强体育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体育教师经 常和学生进行直接的交往,它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的而深刻的。体育 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对学生的体育兴趣 、爱好以及能否养成锻炼习惯至关重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不仅是因为体育教师具 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还由于每个教师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专业特长、 个性等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在学校 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切 实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才能促进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形成与发展。

3.2.3 加强舆论宣传,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自觉意识

由于旧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加之现实教育政策上的一些不完善,人们对学校体育的地位 、意义、功能等往往认识不足,学生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智育第一”等陈旧观念,因此 ,要培养学生人人爱运动,个个求健康,把锻炼身体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必须要加强 对体育的正面宣传和引导,营造一种舆论、氛围,以培养、强化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使之 形成一种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实践中,可通过黑板报、橱窗 、墙报、广播、电视录像等渠道,及举办体育节、体育日,体育知识讲座、组织观摩体育比 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的价值直到养成乐于参 与体育的习惯。真正把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3.2.4 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物质条件

一定精神文化的作用也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和制度文化的保证,为了建构学校体育传统与 风气,首先,必须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尤其是在工作的开始阶段,严 格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性往往对创设一种心理环境能起到促进作用。应根据《学校体育工 作条例》的精神和本校实际,发动全校师生共同研制。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锻炼习惯 ,光停留在思想教育和一般号召上是很难奏效的,必须要有一套可操作的制度性的措施加以 巩固,使“软件”变成“硬件”。使学校一些法规性文件都能落实到实处,促进学校体育传 统与风气的形成。其次,确保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设法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条件,给形成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提供物质环境。例如,在学校内设置一些健身的简易器材设施,学生可 以利用空闲时间自行锻炼,对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诱导和保证作用。

3.3 体育教学良好心理气氛的构建

3.3.1 改善教师的指导作风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教师是创造心理气氛的关键人物。教师的领导作风是制 约体育教学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勒温•李皮特和怀特在其著名的试验中,让成人 分别扮演成民主、专制、放任三种不同作风的领导者去指导11岁的儿童进行活动。结果发现 ,具有民主作风的领导者与儿童合作和睦相处,儿童的情绪高涨,表现出极大的活动兴趣; 具有专制作风的领导者对儿童要求苛刻、专横时,儿童的表现不是冷淡就是怀有敌意。以后 的许多研究也表明,当教师们的行动更民主时,课堂心理气氛就更加活跃、生动活泼。

3.3.2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思想,有效控制教学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而教学心理气氛是教学中群体的情绪 活动,所以,教师要真正建立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作指导。

3.3.3 丰富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技巧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又要有教育性和艺术性,融益 智、健身、染情和添趣于一体,使得学生在心里意向中产生欣赏——羡慕——向往——注 意——思维——操作等连锁式的反应过程,从而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组织教 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和幽默的言语,可以使学生有着适度的兴奋状态。

3.3.4 教师要妥善处理偶发事件,维持课堂秩序

偶发事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预料到的突然发生的事情。它在体育教学中时有 发生,教师倘若不能及时灵活地处理,就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搅乱课堂秩序。为此,教师 必须高度重视,在处理这类事件时,要求教师首先要沉着冷静,采取相应措施,力求把事件 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内。

3.3.5 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满怀希望

学生之间在体能、运动素质等方面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导致某些教师 在教学活动中厚此薄彼,甚至对某些所谓差生进行讽刺、挖苦以至侮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心,这是必须坚决克服的。只有尊重所有的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满怀期望,让 所有的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说话,而不是偏爱一部分,嫌弃一部分,才能获得所有学生的尊重 ,从而使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密切地配合教师。

从学生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赏识,而讨厌教师的厚此薄彼、偏 袒不公。如果教师能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深刻了解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人格特征的 基础上,对每个学生都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值,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必然 会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激发学生在各方面刻苦努力,从而主动地与教师合作。促使和谐 的课堂气氛的形成。

3.3.6 强化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每个学生都有积极上进心,有着争取自己成功的高度愿望。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 要的心理品质训练和培养。教学过程中经常有的放矢地采用游戏、竞赛等教学方法,可有效 地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色彩和情趣,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求知欲的满足,培养和激发进一步 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并有利于使全体学生乐意让自己服从教学集体的需要,把自己与集体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教学目标定向上的认知、情感、动机、态度的形成趋向一致,自觉地适 应和遵从角色规范要求,从内心认识到服从纪律既是教学集体的意愿,又是自身的学习需要 ,从而强化集体意识观念,增强教学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促使教学心 理气氛的优化。

3.3.7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由于学生的年龄、身体素质、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和气质、性格不同,接受和掌握技能 的能力就有所差异,因而体育教学应视学生具体情况予以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以培养体育 活动能力,发展个性。

4 结 论

体育隐蔽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是分析模式,它的特点是对体育隐蔽课程设计的重点 是分析环节,立足于学校体育隐蔽课程的现状分析,因此,它可以避免一刀切的课程设计模 式。体育隐蔽课程设计应遵循的三结合、一致性、适宜性、协同性等原则,为科学设计体育 隐蔽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还提出了体育隐蔽课程设计的一些具体构想。

参考文献:

[1] 汪霞.国外几种课程编制的方法、程序及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1994(1) .

[2] 张天宝.论育人是课程设计之本[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5(2).

[3] 王斌华.课程设计的步骤、方案和选择[J].外国教育资料,2005.

[4] 黄政杰.课程设计(台湾)[M].北京:东华出版社,民国80年.

[5] 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透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 欧用生.课程研究方法论[M].台湾:台湾省复文图书出版社,2004.

[7] 曲宗湖.体育课程热点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8] 姚蕾.认识体育隐蔽课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9).

作者:姚 蕾

上一篇:顶岗实习实结汇总下一篇:对实习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