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确保风景园林学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大学本科专业教育作为培养风景园林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高级人才的基础阶段,当务之急是构建完善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论文 篇1:

浅谈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

摘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的效率日益提升,因而,市民对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并且,随着大家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生活条件的需求也愈来愈高,全国各地城市园林景观搭建已变成城市基本建设中十分关键的內容。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设计;设计构思

1城市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忽视生态效应

部分城市园林设计人员缺乏设计经验,通常单纯将园林设计和整体规划视作城市园林景观的精神寄托,沒有考虑到园林的绿色生态权益,园林的设计和整体规划沒有充足改进城市自然环境,为城市住户给予优良的生活品质。整体规划时盲目跟风,追求完美视觉冲击和总体对称性,盲目跟风追求园林景观特点,沒未能充分考虑城市人文和自然环境特性,沒有认知到园林对净化空气和改进城市自然环境的实际意义。例如,大多数城市的园林整体规划在视觉效果上非常漂亮,观赏性和造型艺术感染力都很高,但分析其细节,可以看出植物种类单一,一般是观赏价值高、性价比低、抗旱性低的植物,未能遵循植物群落的标准。

1.2园林景观设计缺乏个性。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璀璨久远的历史留有了很多出色传统式园林设计观念,在现阶段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充分体现在我国园林设计观念和优异的园林造型艺术上。现阶段,很多住宅小区的同样植物群落、同样空间规划方式产生变化,以满足住户的心理需求。

1.3设计专业性不强

对我国园林景观的基本建设应不断提升专业性,仅有技术能力获得认同,才可以为将来的园林工作作出卓越贡献。当代园林景观建设是我国生态环境改进的关键內容,必须在不一样水平生持续改善自然环境,这也是当代绿色生态园林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在我国园林景观建设上,提升专业性才是园林景观建设工作的关键內容,必须不断完善和调节。

1.4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规划欠缺人性化

整体规划城市园林景观时,建设者要兼具园林景观作用和人文感。如在建设程中,沒有确立科学合理的方案,那么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就不具备科学合理性。多数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而建设的。为了达到绿化规定,不结合实际盲目跟风。园林景观的建设没什么艺术美,与此同时,也埋没城市特点。城市园林景观的扩大不考虑原有的景观设计,部分时代感工程建筑也在盲目跟风扩充中损伤。

1.5欠缺整体规划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要与城市经济发展、交通出行、建筑类型紧密联系。园林景观建设离不了城市设计风格。在具体建设中,必须考虑大量影响因素。方案设计必须统一设计风格。设计人员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怎样建设,还需要思索怎样能够更好地建设,保证园林景观灵活性和统一性,与此同时,融合历史發展,要突显城市建设特性。

1.6绿化限制性强

每个城市都有植被覆盖率,有的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可以达到规范,有的城市的植被覆盖率达不到规范。一般来说,在城市建筑中,公路交通越先进的城市,城市植物群落范畴就越小。在建设园林景观时,一部分路面不可以更新改造成园林景观绿地,绿化区域也较为有限。在被绿化地域,绿化设计通常以单一的方式发生,缺陷是绿化植物少,各地区绿化相似高,绿化总面积大不够。在固定不动绿化的面积中怎样有效整体规划绿色植物,提升植被覆盖范疇,是设计人员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1.7城市环境质量差

多数城市在发展经济时,忽略城市环境建设。路面整体规划很明确,但路面两边绿化不够。城市环境沒有有效整体规划。例如,为了更好地供路人应用,在城市里放了很多共享单车,这些共享单车纵横放到城市道路上。道路路灯标示牌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广告纸。

2城市园林固化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2.1设计和施工彼此沟通交流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因为将工程施工团队想象的成过于专业、阅历丰富,与施工队伍欠缺沟通交流,许多设计图在专业人员眼里的用意十分明显。假如不确定最后规格,给施工队伍留有发挥空间较小,若工作人员素养不高,工程项目将难以实现期望的实际效果,还可能会返工。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沟通十分重要。例如,假山上石块的部位等,不需要设计人员确定,在专业施工人员眼里,它在原材料选用和施工上更容易。因而,设计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彼此加强沟通交流,掌握彼此的状况,合理地确保园林景观工程的总体品质。

2.2重视景观设计色彩之间的合理搭配

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搭配很关键,是漂亮极致的色彩体现,给人一种新鮮的视觉冲击。如果颜色单一,会影响总体设计效果,传统式设计只须统一对称性,植物种类少,设计风格实际效果不理想。因而,设计人员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赢充分发挥自身想像力,依据地方特色,应用植物,保证色彩搭配科学合理,从而确保园林景观工程更加鲜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一园林景观特点相互配合色彩,给观赏人员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2.3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有效的土地资源利用选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必须采掘的土地资源合理安排,灵活运用原有的土地资源,不但可以控制成本,还能够降低资金投入,园林景观设计也更美观,设计大气。在挑选植物时,挑选活力强、观赏性高、形状与众不同的种类,创建以乔木为主导,乔、灌、藤、花、草紧密结合的绿色模式,保证园林景观丰富多彩。

2.4加强培养生态园林知识的综合型设计人才

依据绿色生态园林工程项目的特性、规定,塑造的工程项目设计优秀人才应具有生物学知识,掌握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土壤、植物归类、植物栽种等理论知识。依据不一气侯、土壤类型、植物种类的特性,保证设计合理化,控制园林工程造价,确保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2.5杜绝脱离实际需求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联系实际要求设计;防止发生下列状况:盲目引进,結果栽种的植物不适环境,成活率低,避免维护保养成本上升。小区里采用的绿化植物沒有体现出多元性。盲目跟风移殖树木的結果是,应用过多会提升成本费,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环境设计盲目跟风,欠缺特点和个性化。沒有剖析成熟稳重的园林景观设计设计核心理念和一些经典之作,反而是不区分地区照搬应用,修建了欠缺显著地区特点的房屋建筑。太过注重视觉效果的装饰,追求完美装饰艺术、奢华性、异国性,欠缺园林工程。设施不够,沒有休闲娱乐的地区,忽视了人的休息时间和游娱乐的个人行为。

3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3.1确保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融合

现代化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与工程施工,对于完善与保护城市都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务必做好将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融合。城市的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也有过度追求完美园林景观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往往忽略了将绿色植物引入园林景观中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设计师们在设计中,不仅要高度重视园林景观的实用性与外观功能性,而且也要通过强调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来保障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城市生态环境施工中,园林景观设计和项目施工单位都应当选择在原植被所属的地方,进行景观风光的工程设计和项目施工单位。避免了引入外来植物时对本地植被的损害,有效保护了自然环境。可从目前的花草树木、石头等地資源自出上,再加上鲜艳原素,并根据当地的环境要求,加强景观风光建设,合理安排本地資源,融入自然,创造与众不同的园林景观。

3.2保护性景观园林设计。

城市规划自然景观环境保护建筑设计务必遵循城市自然景观环境保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绿色的生态设计。所谓生态化城市自然景观遗留既包括象征性的生物群系和景观样版,也包括动植物种类、环境要素、地貌,具备环境保护、教学、游戏娱乐、休闲等的实际意义。按照管理类型,可分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型、休闲农业游览型、城市绿色生态科谱型等。在城市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多面性也是必须考虑到的要素。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大家工作中不能缺少的关键。在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设计对生态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积极和影响。在建筑园林绿化设计的,环境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到对資源的合理提升利用,在建筑城市规划设计中,对資源的合理使用是十分关键的。要更好地实现新的法律规定,替代全部老旧的建筑物品不但使环境资源遭到了浪费,而且还价格昂贵,会对城市规划产生很大的影響。

3.3维护城市园林景观与生态共同发展

建设者们可以在城市道路两边建设绿化带,修建排水管。根据建设绿化带,可以将道路两侧行车道分开,可以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离,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可以降低汽车行驶噪声,还能够避免汽车行车时造成尘土。自行车车道周边的绿化带可以栽种绿色植物,不但能遮阳挡风,还能遮凉降温实际效果。

在公园周边园林景观建设中,设计人员可以整体规划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生态公园时人们活动聚集地,湿地公园或生态公园建在相关位置,与城市热闹的景观产生明显的比对,使大家在城市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存有。

3.4主张以人为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中心

城市景观园林建设要接近人民生活,以民为本。因而,在整体规划绿地和绿色植物时要留意园林景观适用的状况。园林景观应更好地贴近人民生活。设计人员们可以将灌木丛和草丛结合在一起,配搭阔叶树落叶植物。那样可以在夏季最热时具有荫凉的实际效果。人们出来散散步得话,大叶植物能有效地挡住阳光紫外光。那样不但可以绿化城市环境,减少城市温室效应,还能够提升人民满足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已变成城市建设的关键內容,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定居舒适感等有主要影响。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应以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本,推动城市综合环境的提升,提升定居舒适度。设计人员依照美观、好用、简易、符合规定的设计标准进行园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楠.城市景观规划中风景园林人性化设计的要点[J].现代园艺,2022,45(02):55-56+59.

[2]刘艳娟.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思考[J].低碳世界,2021,11(03):252-253.

[3]苏美和.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浅析[J].南方农业,2020,14(36):22-23.

作者:徐燕

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论文 篇2:

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引入

摘要:为确保风景园林学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大学本科专业教育作为培养风景园林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高级人才的基础阶段,当务之急是构建完善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针对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现状以及当前专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完善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将“环境心理学”这门新的专业课程引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从而满足快速扩展的风景园林事业对应用性、复合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风景园林 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环境心理学 课程引入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而这些挑战为园林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现代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也在日益提高。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是培养风景园林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高级人才的基础阶段。因此建立完善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从业能力以及理论研究水平,关系到该学科的未来发展,从而解决社会需求量增长和专业人才培养输出欠缺的不平衡矛盾。

1 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需要

自1900年,哈佛大学设立了美国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标志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立。在我国,正式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取得显著教育成就的同时,由于风景园林学科自1997年一直被作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中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学术地位大大降低,从而使该学科的教学、科研等活动大多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的名义下进行,内容与名称严重不符,导致无法与国际同学科接轨,造成学术思想混乱,而风景园林分属不同学科门类,学科门户之见和分化严重,人为分割导致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完整,直接影响构建专业培养课程体系时存在盲目和局限等问题。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发展要求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面对诸如上述日益凸显的学科发展问题及社会关注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此做出了重要调整,在已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显示,将“风景园林学”正式列入一级学科,这一调整标志着风景园林行业从国家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和认可,预示着风景园林教育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已有184所高校设立了风景园林专业,并且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递增。业界人士纷纷呼吁,为确保风景园林学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本科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在协调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同时,满足快速扩展的风景园林事业对应用性、复合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

1.1 现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体上都按照已故的汪菊渊先生对于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所划分的层次进行构建。其主要分为三个主要的层面: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大地景观规划[2]。其中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园林工程、园林艺术、园林史等,而这些课程占了本科专业教育的绝大多数课时;以“城市绿化”为专业教育的并行侧重点,主要开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以“大地景观规划”为本科专业教育提升,主要开设风景名胜区规划等一系类的拓展课程,但是这个层面的教育由于受到教学课时以及课程体系的限制,没有构建出完整的体系和教育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宏观研究内容及方向把握不准确。而“大地景观规划”是学科应对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挑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策略,是学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其任务是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生活境域,从而用理性的分析以及可行的发展策略来解决当下人地关系失衡、环境恶化、自然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在现行风景园林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也正是由于认识到风景园林业务范围已从原来单纯的规划设计转换为保护利用、恢复更新等发展研究趋势,最经几年在一些风景园林专业院系中出现了与景观生态学相关的课程,更有完善者甚至建立了“场地认识和分析”相关的介绍、体验类课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框架更趋于完善,从而使得设计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2 课程体系中引入“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完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時,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为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实就风景园林目前的发展趋势,溯其根本,就是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而园林本身就是为人服务的。因此作为专业从业人员,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回答有若干种,但是有一种最具代表性—— 是“为了寻求某种变化”,那么“为什么要变化?”肯定是要满足某种需求,那么“是谁的需求?”这个答案唯一,即为“人的需求”。因此经过这样一个设计反思的过程,即可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园林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做到人性化设计。而这个过程是要建立在对场地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之上,借助景观生态学等知识的宏观把控,运用园林规划设计的微观方法,才能促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因此从课程体系完善的角度考虑,将“环境心理学”引入,是对专业设计过程培养最好的补充和铺垫。而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应用型学科,着重从心理学和大众行为角度,探索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发展。在人与环境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从大众行为和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对现代景观设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图1所示)。

1.3 “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发展应用

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园林设计中,激发了景观设计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了设计对人的需求的关怀,实现设计环境的最优化,为很多细节提供了设计理论和依据。将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解决了许多除设计因素之外的现实问题,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景观影响。

就目前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研究现状,国外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及其对园林设计的一些影响,如由Almo Farina和Andrea Belgrano提出的“中立基础园林、个人基础园林、观察基础园林”三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原生态假设理论;再如Jader Tolja和Clara Cardia通过实验证明一个人的心理因素能够影响空间认知,空间体验和空间说明。二是研究大众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截取相关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园林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的公园设计以及扬.盖尔对于如何使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支持或引导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景观中的环境心理学理论在考虑特殊人群的设计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的关注理论研究,将重点投射在运用国外的研究理论,在具体设计中加以改进和完善。综合国内外的综合研究成果,现在的景观设计重点是关注景观与人的相互影响和关系,而非景观本身,这是环境心理学带给景观专业新的反思和研究方向[3]。其中,环境认知理论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人际距离—— 亲近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对景观场所设计的影响;个人气泡、领域性、私密性特征在园林景观体验中的把握,甚至色彩感知对园林景观的影响都将成为每一个专业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4]。正如彼德 .沃克所说:“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如同一个编剧,如果他的景观设计得好,那么每个是使用者就如同在剧目中的演员,尽职尽责地演着编剧为他导的剧”,由此可见,如果掌握了大众行为中所蕴含的心理需求,那么景观设计作品的使用频率和社会评价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对景观使用者的控制从无序走向可控化。

2 “环境心理学”课程缺失对专业培养的影响

在现行的风景园林本科课程体系中,作为设计根本和前提的“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内容并没有相应课程的讲授,只是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涉及到具体设计内容时,浅显地分析下此类型园林项目对适用人群该如何进行考虑,但是理论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解决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然也有一些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中虽然设计到心理相关的课程内容,但是由于心理学范畴较宽泛,讲授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针对园林专业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使学生感觉所学无多大用处,因此造成学生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由于“环境心理学”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在30余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一套基本完善的理论系统,并且其在园林中的应用探索已步入了深层研究,因此只把这方面的知识仅作为一门园林专业基础课上分散讲授的内容,一方面难以保证学生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使这类知识在相关设计中得实用度大大下降。

2.1 导致设计目标不明确

“环境心理学”课程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时盲目拼凑、目标不明确,缺少对景观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只注重方案形式的漂亮,忽略场地功能的考虑,最终使方案的认同度和操作性降低。比如无论是设计那一种类型的园林绿地,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方面的考虑,不仅要满足各类人群使用的功能需求,更要通过一系列环境与人的关系的分析来充分展示景观对人的吸引力,从而控制人对景观的感知。只有这样,设计的内容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标的实现某种使用需求。

2.2 对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在教学方式上,任课老师在布置“园林规划设计”或者“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不同设计作业时,虽然一再强调学生要对整个地块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并提倡人性化设计,但是学生仍然感觉对此要求无从下手。因此,作为讲授者,应该改变枯燥的纯理论教学,试着引导学生以一个景观使用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从景观认知过程及景观行为的空间格局等多重角度,培养学生在景观设计中的“多身份”扮演的假象能力,推导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和要求的方案,再借助环境心理学中关于大众行为与景观的关系,不断地提高方案的可操作、实用、舒适性。

2.3 引发对传统设计程序的反思

我们现在做设计,一般采用直线型设计程序(如图2所示),从解读任务书完成设计纲要,确定设计方法和内容,再到最终的设计实施,全程建立在设计师在独立思想之上,没有使用者的参与。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合理的设计程序应该是环形设计程序(如图3所示):通过对设计纲要的理解从而预测出设计目的,或者说是设计构想、意图或假设,然后通过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法对这种设计意图进行恰当的表達,至此是没有使用者的参与的,与传统设计程序所不同的是,在设计实施之后,新加入一个设计环节,就是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使用后评价,得出结论,从而验证当初的设计预测是否准确,如果条件容许甚至对方案进行合理修改,可以说这个过程为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第一手参考信息。这种环形模式使我们的设计更趋于完善,提高了景观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对景观的认同程度,这种程序才是良性的可持续性设计发展之路。

3 “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引入

针对当前的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及专业的核心教育目标,“环境心理学”课程应作为当前专业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的先行课程,起到普及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内容和具体方法的作用。同时,为了避免纯理论讲授的单调枯燥,本门课程可以引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反应对景观认知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总结各种设计信息和参照依据,从而为核心课程的开展铺垫合理化设计的理念。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体系由认识人的基本行为开始、在认识交往的基础上规划设计面向交往的景观场所、了解景观行为的空间构成、从景观感知到如何提升景观认同度、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调查作业五个主要部分组成,课程答题的建设构想(如表1所示)。

4 结语

约翰.波特曼说:“如果我能把感官上得因素融汇到设计中去,我讲具备那种左右人们如何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天赋感应力,这样,我就能创造出一种为人们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和谐环境。”这个和谐环境就是人们所期盼的完美空间,也是园林设计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园林景观设计溯其根本,就是“以人为本”,创造出人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生产环境,而人类对环境的感知往往比环境本身更为重要,因此,评判园林设计成果的好坏,不能仅仅以美观、实用为唯一标准,而是要换位思考,以使用者的身份去感受景观的作用[7]。由于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个景观的认知也存在差异,这也就是说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人性化的设计,这也就回归到了现在风景园林专业培养人才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以人性化的设计,实现人们对美好生存环境的渴望,这是对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要求,更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3-5.

[2] 张善峰,许大为.风景园林本科课程体系中“场地认识与分析”课程的引入[J].高等农业教育,2010,7(7):49-52.

[3] 孙雪芳,金晓玲.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8(4):162-165.

[4] 张溪明.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5):349-351.

[5] 李允菲.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科技,2009(2):133-137.

[6] 徐岩岩,牛海珍.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及对其研究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09(4):115-116.

[7] 冯茜茜.园林景观设计中心理学思维的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6(2):36-37.

[8] (美)阿尔伯特·拉特利奇著.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王求是,高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9] (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作者:杜娟 李东徽 李甦 朱燕蕾

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论文 篇3:

景观园林绿化种植技术及养护方法探析

摘要: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环节中的重要组成,景观园林绿化工程使用的绿化种植技术与养护方法是否可以达到预计效果,决定了景观园林所呈现的最后功能与效果。本文介绍了景观园林绿化种植、养护分析的应用要求及原则,论述了绿化种植的施工步骤与养护技术重点,期待相关景观园林绿化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园林;绿化种植技术;养护方法

引言

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提速也助推了城市居住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也提高了人们紧张的情绪,这也对于人们面对休闲放松与亲近大自然的场所有了更加强烈的需求,以绿化工程缓解生活与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景观园林可有效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放松居民心情的重要工程类型,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1 景观园林绿化种植技术与养护方法分析的应用要求

为了提高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质量,应严格控制从设计到竣工的每一道建设工序,制订针对工程的科学养护方案,保证工程整体建设效果。景观园林工程由于其特殊性,使得其中包含美学、建筑学等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建设完毕后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活环境,而且可使城市空气净化与降低噪声等。景观园林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城市整体形象的改变、美化城市、促进城市生态和谐以及推动城市的经济建设等。因此,深入分析工程建设环节的绿化种植技术与养护方法,并采取对应优化措施来不断完善技术应用流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景观园林绿化种植的基本原则

景观园林价值因素很多,具备了城市形象美化、提高城市绿植覆盖率等很多功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的落实及深入改革,景观园林绿化种植技术已成为工程建设首要的参照因素。为提升景观园林工程绿化种植技术的应用水平,作为工作人员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挑选与气候变化相匹配的绿化植物,且需要确保植物主次分明,做到疏密有致,并在联合应用科学种植手段后,使整个工程有艺术协调性的价值体现,为最终展现出景观园林的和谐统一效果提供完备条件。在施工前,作为工作人员必须对种植地点的气候变化以及该区域的土壤条件、水文情况予以深入分析,并依照景观园林绿化的具体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选择绿植的合理性,确定所种植植物的合理位置。同时,在对景观园林进行绿化规划的过程中,应合理选择填充细节植物,例如灌木、乔木、草本植物等,通过对植物色彩、造型以及种类等进行适度调配,将使得建设完备的景观园林有空间立体感的效果展现,为实现和谐统一的园林布局与彰显景观主次分明的绿化效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3 景观园林绿化种植的具体施工步骤

3.1 设计景观园林绿化方案

第一,应关注当代园林建设与古代园林建设之间的理念和要求的不同。现代园林设计多采用建筑空间分割的施工方式,并充分发挥植物与土坡等元素的优势做空间分割处理。第二,保证原生植物的应用合理性,在减少施工成本的同时其也是将景观园林建设难度降低的关键因素。第三,应避免大规模的在景觀园林中使用外来植物,以避免对原生植物造成威胁。第四,为将景观园林工程施工质量进一步提升,完成设计方案后需要依照方案的相关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养护计划,保证景观园林呈现效果。

3.2 土壤选择与苗木运输

土壤基质是植物种植效果的决定因素,可有效保证土壤肥沃,满足植物对生长所需水分、肥料以及温度等要求,可使植物保持正常发育。在实际种植前,首先应对土壤的酸碱度予以检验,保证土壤与种植在该区域的植物生长要求相匹配。若土壤酸碱度无法满足预期要求,则应选择合理方式调整酸碱度,直至达到土壤预期应用目标,从而降低苗木大批量死亡的植物种植风险。

3.3 苗木种植

春秋两季是种植苗木的最好时间。在明确植物生长状况的前提下,在预先标注位置挖掘符合其根系生长要求的种植坑洞,将根系放入坑内并在确保苗木与地面呈垂直角度的基础上,进行填土操作。这一环节应重点强调苗木根系是否获得足够的舒展空间,建议采取分次填土方式并对其压实效果核验。苗木栽植任务完成后,一般需要在其周边建设环形围水栏,并根据天气的变化规律制订浇水方案。

3.4 大树移植

3.4.1 大树选择

应选取合适树龄的树木。大树主干应有直立表现且保证冠形的饱满程度。多数大树由于在野外长期生长极易受到土壤、光照等因素影响,导致出现偏冠现象,因此应由专业人员挑选合适的树种以保证后期的生长效果。此外,需要考虑到大树在景观园林中的搭配合理性,避免对园林整体风格造成不良影响。

3.4.2 大树移植时间

早春是种植大树的最好时间,主要表现为树木刚刚开始萌芽且树叶尚未完全长成,此时其所产生的树木蒸腾作用并不处于最旺盛的阶段。此时若能带土球种植,并配合精心养护,可显著提升大树成活率。若北方景观园林中有种植大树的需求,则应考虑雨季因素,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下建议以针叶树为主,以免影响后期生长因为与区域环境匹配效果不佳出现诸多问题。

4 景观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分析

4.1 植物养护

植物养护环节应保证循序渐进。由于景观园林中的植物受空间限制使得其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这就需要种植人员预先在土壤中加入适量的基肥,以满足其后期生长的养分要求。

4.2 灌水管理

灌水处理植物是为提升植物成活率,养护人员应综合分析植物的生长特点与区域气候条件,制定科学灌水管理方案,明确具体的灌水时间、频率等。由于景观园林中的植物过多,不同植物生长习性不同,再加上种植地点与南方、北方气候等因素的差异性,因此所制定的灌水管理方案需要以当地地质条件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以充分发挥灌水管理方案的应用优势。

4.3 排水管理

如果景观园林周边排水沟渠易堵塞或地势较低,将提高雨季内积水现象的出现风险,因此,应制订排水管理方案以减少对园林植物生长状态的不良影响。若无法保证园林内排水的及时性,则植物根系的腐烂速度将会提升,并对植物的呼吸频率造成不良影响。

4.4 抹芽处理与病虫害防护

早期的苗木种植展现了较强的萌芽能力,且需要在主干与侧枝部位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长出新梢。此时,需要由专业的养护人员将新梢做剪除处理,并需要保证修剪的及时性,避免出现与主干争夺养分的现象,为苗木创设良好的生长条件。

4.5 施肥

不同植物对土壤营养成分的需求类型和需求量也不同,但多数以氮肥、磷肥、钾肥为主,若土壤供应量明显小于植物对养分的需求量,此时就应通过实施科学的施肥方案对土壤补充养分。

结论

景观绿化工程可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为人们创造了适宜的生活环境,也直观展现了城市形象。所以,通过强调种植技术与养护技术的应用重要性,加强对景观园林工程建设环节的整体管控,以为加速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洋.园林工程绿化苗木的种植与养护技术[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9,17(9):178.

[2] 董浩,李清波.园林景观园林绿化种植施工探讨[J].花卉,2018(10):83-84.

[3] 李宝贵.城市园林景观绿化施工中乔木栽植及养护技术研究[J].河南建材,2019(2):148-150.

[4] 刘先富.浅析景观园林绿化种植施工技术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8(16):189.

[5] 李男男.园林绿化中苗木种植施工与养护技术探析[J].现代园艺,2019(2):195-196.

[6] 李男男.园林绿化中苗木种植施工与养护技术探析[J].现代园艺,2019(2):195-196.

作者:姚章贤

上一篇:行政年度总结三篇下一篇:班级管理工作总结(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