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经济理论研究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收稿日期:2011-03-22作者简介:郭婧(1990-),女,河北人,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财政理论研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房地产经济理论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房地产经济理论研究论文 篇1: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摘 要】加强镇域经济理论研究,推进镇域经济科学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近几年的跨越发展,苏陈镇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已经在逐步缩小,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相对较好,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先进镇街相比,不少方面仍然相对滞后,影响了泰州市转型升级的进度。为此,亟需打造崭新的苏陈镇,推动其实现镇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泰州市;苏陈镇;镇域经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单位。作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区是介于市与乡之间的较低层级的城镇居民点。它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加强镇域经济理论研究,推进镇域经济科学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打造好镇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作为县域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镇域经济概念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从行政区的角度看,镇域经济是指镇级行政区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它受到行政区划边界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从经济区的角度看,镇域经济是以镇为中心形成的开放经济系统,是镇域范围内各种要素和产业有机构成的经济综合体。镇域的边界通常以镇的吸引或影响范围来界定。在这种情况下,镇域的边界将是模糊的、变化的。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县域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看,省域经济强往往强在县域经济,而县域经济强则往往强在镇域经济。同时,作为镇域经济的核心,小城镇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它架起了融通城乡的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二传手”作用,促进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的相互影响和互动融合。因此,发展和壮大镇域经济,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泰州市苏陈镇的发展现状

苏陈镇是历史古镇,东与省级姜堰经济开发区连为一体,西与泰州海陵区接壤,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全镇总面积44.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8万亩,辖行政村16个,1个居委会,238个村民小组,10987户,总人口4.15万。境内水陆交通便捷,新老通扬运河、328国道、宁启铁路穿境而过,泰州火车站位于镇北。通过近几年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苏陈镇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已经在逐步缩小,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相对较好,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先进镇街相比,不少方面仍然相对滞后。面对当前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赶超目标就难以实现,跨越发展就是纸上谈兵。

3.打造崭新苏陈镇的基本路径与对策建议

3.1打造崭新苏陈镇的基本路径

如何打造崭新的苏陈镇?就是要推动其实现镇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走全面发展之路、协调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所谓镇域经济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实现镇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特色鲜明的镇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总的来讲,实现镇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应该走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3.2打造崭新苏陈镇的对策建议

围绕上述基本路径展开思考,打造崭新的苏陈镇其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开放创新水平,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镇情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亿元,同比增长17.4%;財政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30元,同比增长16%。

3.2.1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围绕“保增长、促发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一要做优做强工业经济。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突出培大育强,加大扶持力度,倾力培植一批发展前景好、税收增长快、竞争能力强的企业。二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经济。围绕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动接受火车站街区和城东市场群的辐射,大力培育市场物流、服务外包和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态。围绕泰州大桥北接线纵贯苏陈南北的机遇,合理规划好产业布局,力争在大型专业市场引进上有所突破,确保实现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加大对房地产项目的协调服务力度,着力推进欧亚、恒隆房地产建设,今年开发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三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郊型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快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继续加大招商力度,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效农业示范区。全年新增“三大合作组织”12个,新增投入500万元的高效规模农业项目6个,新增高效规模农业面积4000亩。

3.2.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镇村统筹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方面,也是统筹镇村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镇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一要重点拉开集镇框架。尽快完成迎春路东延、晨光大道“两路”红线范围内的房屋搬迁,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拉开集镇框架,改善镇区交通环境。同时将道路两侧的开发建设作为重点,发挥道路经济的拉动作用。二要逐步完善镇域功能。进一步完善垃圾中转站功能,协调垃圾中转站早日投入使用。加快新农贸市场建设,下半年搬迁到位后,着手彻底整治西大街。结合集镇实际,争取群众支持,启动西支河整治,确保整治效果。对大冯农贸市场进行改造,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

3.2.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和谐苏陈建设

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建设和谐美好新苏陈。一要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通过扩大就业、鼓励创业、拓展投资领域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确保全年新增就业1450人、创业培训160人、新增创业425人。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要大力发展各项民生社会事业。建立完善镇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大乡村医疗卫生室建设力度,提高镇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人口计生服务水平,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5%以上。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镇宣传文化中心管理,逐步完善村居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三要全力打造平安和谐苏陈。认真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完善大调解、大防控体系,不断巩固“平安苏陈”建设成果,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干部大下访,妥善解决好重点疑难信访案件和历史遗留信访案件,切实做到化解矛盾、凝聚民心。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力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许倬恺

房地产经济理论研究论文 篇2:

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

收稿日期:2011-03-22

作者简介:郭 婧(1990-),女,河北人,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财政理论研究。E-mail:gjeva@126.com

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战后美国经济周期波动和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并利用HP滤波法分离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GDP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波动成分,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更多的时候,反周期的货币政策反而成为经济波动的触发因素之一。因此,在利用货币政策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同时要注意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特别是要避免因调控产生新的市场扭曲,从而引发新一轮的经济波动。

关键词:经济周期波动;货币政策;HP滤波法

工业革命以来,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现实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中的宏观总量)总是围绕着其自身稳定的增长趋势呈现循环往复的起伏波动,换句话说,经济增长是在经济扩张和收缩的交替运动中实现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周期”[1]。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对经济周期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讲,古典经济周期时期强调的是经济总量的扩张和收缩,而现代经济周期时期则强调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变动。现在普遍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或长期趋势的偏离。在长期中,随时间的推移,经济沿着一种稳固的GDP增长趋势运行,这种趋势基本上由技术进步、资本积累等供给方面的因素决定。而在短期,经济将围绕这种增长趋势波动,这种波动既可能来自总需求,也可能来自总供给的冲击。

自凯恩斯之后,反周期的宏观政策开始在世界各地流行。货币政策的设计与实施旨在应对经济周期,熨平经济波动:利率、储备金率和贴现率等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逆经济周期而动。当经济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时,就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或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紧缩货币供给与信贷;反之,当经济增长率下滑,或者有衰退风险的时候,货币政策则要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为经济增长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由此观之,货币政策工具完全是逆经济周期的走向使用的。大多数国家都试图通过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以期达到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熨平经济波动。然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却一直存在争议。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就认为,由于货币供应量反复无常的变动,是造成经济周期的根本性原因[2]。本文将从美国经济周期波动和货币政策的演变以及美国GDP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波动两个方面来考察其经济周期波动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一、经济时间序列波动的测度方法

Taylor和Woodford[3]提出,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波动的方法就是看总产出和其他相应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对于它们长期趋势的偏离程度。可是,这类指标相当多,如何选取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关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经济波动周期确定委员会使用了总产出、收入、就业和贸易等等指标来测度经济波动周期,但是其中最基本的指标就是GDP,对于其他指标的研究一般需要建立在对GDP指标的研究分析基础之上。所以,在判断宏观经济波动是否出现时,我们主要考察实际GDP偏离潜在GDP的程度。因此,测度经济波动的关键是估计经济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然而应用何种方法进行估计,经济学家们众说纷纭。

总的来说,根据不同经济理论对于长期趋势概念的理解,大致可以将估计经济时间序列长期趋势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统计分解趋势法,另一类是经济结构关系估计法。前者试图把经济时间序列分解为趋势性成分和周期性成分,而经济周期表现为周期性的成分偏离长期趋势后的波动;而后者则试图用经济理论分离出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对产出的不同影响,解释经济周期就是结构性因素决定的潜在产出的运动和周期性因素决定的各种冲击共同作用下的表现结果。统计分解趋势方法不需要经济理论的支持,数据容易获得,计算相对简单,因此很多学者利用这类方法对经济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进行近似估计。

综合考虑各种方法的利弊,本文将利用统计分解趋势方法中的HP滤波法来估计经济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这种方法是Hodrick和Prescott于1980年分析战后美国商业循环的论文中第一次使用[4]。从上个世纪末开始,HP滤波法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其原理是把样本点的趋势值当作潜在GDP,通过最小化实际GDP和样本点的趋势值,来估算出潜在GDP,即:

由此可以得到趋势成分:

Tt[1+λ(1-L22(1-L-1)2]Yt

目前对于HP滤波法存在的最大争议就是λ的取值。λ0时,满足最小化问题的趋势等于序列Yt;λ增加时,估计趋势中的变化总数相对于序列中的变化减少,即λ越大,估计趋势越光滑;λ趋于无穷大时,估计趋势将接近线性函数。一般经验地,λ的取值如下:当使用季度数据时,经济学研究者们一般都认同Hodrick和Prescott[5]的意见(λ取1 600),但是当使用年度数据时,学术界对λ的取值存在着不同观点,Backus和Kehoe[6]认为应当取100,而OECD则提出应当取25。

二、美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演变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工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固定资本更新是导致美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性原因[7]。由于受到自然资源、生产规模、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程度等的影响,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供求背离比较明显,经济波动幅度比较大。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使主导技术的更替日益加速,成为导致新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性因素。在信息及通信技术革命的驱动下,经济增长率较高而通货膨胀率较低,并持续了整整10年。投入要素的知识化减少了自然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知识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网络化管理和柔性化生产增强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正因为如此,1990年以来,美国经济运行具有了明显的内在稳定机制,保持着相对适度、稳定的增长。但是,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为虚拟经济的迅速膨胀提供了技术支持,在金融创新的不断驱动下,美国虚拟经济严重背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直至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引起美国历史上又一次经济大衰退。

为了准确刻画美国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波动状况,我们利用HP滤波法对美国1960—2009年GDP进行分解,得到经过HP滤波过的经济增长趋势和周期波动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3次较大的经济衰退:第一次始于1973年,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国,决定收回石油定价权,将油价提高两倍之多,从而引发了全球的经济危机,美国首当其冲。第二次始于1978年,由于伊朗政局动荡以及随后爆发的两伊战争,石油输出量锐减,引发油价出现暴涨走势,再次造成西方国家经济的全面衰退。第三次始于2007年,由于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致使西方国家出现严重的衰退,至今还未完全复苏。资料来源:历年GDP数据来源于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www.bea.gov)。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7年金融风暴发生之前,美国曾持续20多年的时间没有出现严重的衰退或通货膨胀,这一时期被美国经济学界一度称为“大稳定”[8]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者提出了美国经济波动微波化问题并探讨背后的原因[9-10]。有的学者则将这种现象归因于货币政策,认为沃尔克和格林斯潘时期的货币政策成功地熨平了经济波动[11]。可是,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表明,美国的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延缓而非熨平了经济波动。

三、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1952年以前美国实行钉住利率政策,财政部成为主体在操纵货币政策,而朝鲜战争爆发后引发的通货膨胀最终使钉住利率被放弃[12]。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美联储才能够完全自由地操纵货币政策。此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的货币政策是以反经济周期和刺激经济增长为显著特点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由于该时期经济状况的复杂性,导致政府政策目标变换不定,货币政策时紧时松,使经济基本处于“松—胀—紧—滞—停滞”的恶性循环中。20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以来,美国的货币政策以现代货币主义为指导,使货币政策较充分地发挥了稳定币值和物价的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宏观政策环境。但“里根经济学”经济政策执行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高赤字、高利率和高汇率等严重的“三高”现象,直接导致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1987年上台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1993年放弃了执行了十多年的以货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转而力求实行以泰勒规则为基础的、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操作目标的中性货币政策。2005年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新主席后,提出了美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方向:基于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一致性与一贯性的要求,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变,既有货币政策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而迫使它转变的客观因素,也有大量的实证研究与纯规范理论的发展为货币政策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每一次货币政策的转变其实都对应着一个理论认识上的发展。虽然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有时看似是对以前货币政策的回归,但实际上却是货币政策理念上的根本转变,是美联储对经济运行规律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13]

货币供应量是货币当局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它的变化也反映了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变化。本文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反映货币政策变动的指标,并利用HP滤波法对美国1960—2009年货币供应量进行分解,得到经过HP滤波过的货币供应量趋势和周期波动,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与经济波动一样,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也存在着周期波动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3次大的货币供应增长高峰:第一次是1970年代末,货币供应增幅大幅上扬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78年的通货膨胀率为9%,1979年为12%)。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为了应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第三次是2004年,美联储出于对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加大了货币供应量。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美联储通过直接注资、降低利率等手段加大了货币投放量,使得货币供应量扭转了之前的向下波动的趋势,进而掉头向波峰挺进。资料来源:历年M2数据来源于美联储网站(www.federalreserve.gov)。

四、美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关于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已经有学者进行过研究和考察,但还没达成共识。Friedman和Schwartz[14]指出货币增长能引起经济周期变动,且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有长而可变的滞后;Tobin[15]认为,总产出的变动引起货币增长率的变动,但反之则不然;而且正是这样一种逆向因果关系导致出现Friedman和Schwartz[14]所发现的那种时间序列关系;Hodrick和Prescott[5]的研究认为没有证据表明货币和经济周期存在上述关系。

为了定量考察美国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我们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经济波动和货币供应量波动进行了比对,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量的增长并不是呈直线式上升,而是螺旋式上升,呈现出一定的周期规律。2000年以前,美国经济波动与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每个货币周期都对应着一个经济周期,只是存在一定1—2年的滞后或超前期。2000年以后,美国货币供应量的波动才具有明显的反周期特征。尽管货币政策具有反周期的特性,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并不总能达到熨平经济波动的效果。更多的时候,货币政策的频繁变动成反而为经济波动的触发因素之一。

上世纪末,美国曾经历了技术进步主导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经济周期,同时也滋生了美国股市较长时期的非理性繁荣。然而,2001年由高科技泡沫破灭引发的美国股市繁荣的终结,加上“9·11”事件,美国经济笼罩着衰退的阴影。为阻止经济下滑,美国政府采取了激进的经济政策。2001—2003年美联储连续十余次降息,将联邦基金的目标利率由6.5%降至1%,贴现利率由6.0%降至2%的历史性低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维持了近一年时间,2004年中起才逐步加息,恢复到正常化水平。长期的低利率,刺激了房地产投资,而房地产市场上涨抵补了股市下跌的负财富效应,继续支撑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复苏。而事后看来,美国政府对上次高科技泡沫破灭的救赎,埋下了次贷危机的隐患。甚至有人将此次危机归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政策遗产[16]。正是由于他在任上采取先发制人的货币政策,长期实行低利率,延缓了经济周期的正常调整,用一个泡沫弥补另一个泡沫,结果酿成了一个更大的泡沫,最终难以维系以致崩溃。另外,美国长期的扩张性经济政策,还导致了美国乃至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在市场投资风险溢价普遍低估的情况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进一步对美国房地产泡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周期波动和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并利用HP滤波法分离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GDP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波动成分,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的分析表明,宏观经济调控的代价不菲,特别是美国反周期的货币政策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反经济周期的,而是为下一次经济波动埋下了隐患。由此提醒我们,政府在利用货币政策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特别是要避免因调控产生新的市场扭曲,从而引发新一轮的经济波动。

回顾2008年9月爆发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值得深思。当时,货币政策从“从紧”突然转变为“适度宽松”,银行存贷利率全面下调、信贷规模放松、按揭贷款利率过度优惠等。在这些政策引导下,2009年我国银行业全年新增贷款高达近9.5万亿元,差不多相当于2006—2008年3年的信贷增长总和(为10.52万亿元)。这实质上属于“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将引起新一轮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尽管在2009年下半年,我国货币当局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立即采取一定信贷规模管制政策,但其对中国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资产价格泡沫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依然存在。

因此,在实施反周期的货币政策时,货币当局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慎用货币政策,过度频繁的货币政策调整反而会干扰正常的经济运行次序;第二,要轻用货币政策,不要低估经济的自我恢复能力,货币政策用得太猛反而会成为经济过热或低迷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姚庆彬.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测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董铁峰.反经济周期的货币政策[J].中国软科学,1996,(6):44-47.

[3] Taylor,J.B.,Woodford,M.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M].MIT Press, 1999.

[4] Hodrick,R.J.,Prescott,E.C.Post-War U.S. Business Cycl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R].Carnegie University Working Pager, 1980.

[5] Hodrick,R.J.,Prescott,E.C.Post-War U.S. Business Cycl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7, 29(1): 1-16.

[6] Backus,D.K.,Kehoe,P.J.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the Historical Properties of Business Cycles[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92, 82(4): 864-888.

[7] 陈继勇,彭斯达.新经济条件下美国经济周期的演变趋势[J].国际经济评论,2003,(11):38-44.

[8] James,H.S.,Mark,W.,Watson,S.Has the Business Cycle Changed and Why? [J].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2002,(17):159-218.

[9] Weber, S.The End of the Business Cycle?[J].Foreign Affairs, 1997, 76(4): 1-9.

[10] McConel, M.,Perez,Q.G.Output Fluctu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What Has Changed since the Early 1980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 90(5): 1464-1476.

[11] 曹永福.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研究述评[J].经济研究,2007,(7):152-158.

[12] 秦嗣毅.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轨迹研究[J].学术交流,2003,(3):87-90.

[13] 彭兴韵,施华强.伯南克变革的基本方向——兼论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化[J].国际经济评论,2007,(3):57-62.

[14] Friedman,M.,Scbwartz,A.Money and Business Cycle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3,45(1): 32-64.

[15] Tobin,J.Money and Income: 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2): 301-317.

[16] 卢峰,刘鎏.格林斯潘做错了什么?——美联储货币政策与次贷危机关系[J].国际经济评论,2009,(1):38-44.

(责任编辑:杨全山)

作者:郭婧 肖文帅

房地产经济理论研究论文 篇3:

新经济形势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理性思考

[摘要]新经济形势下我国房地产经济该何去何从成为企业与理论研究关注的重点课题。文章主要是基于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比分析,进而剖析房地产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与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全面的揭示出房地产经济的非理性行为。文章的结论对房地产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期望对房地产企业的决策有所助益。

[关键词]新经济;房地产经济;非理性行为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173

1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的区别

谈到房地产经济,就会谈到当下的背景,即新经济形势,但是何为新经济?它与传统经济有什么区别呢?新经济有着许多明显的特征,例如电子商务和社会网络化,这也是与传统经济明显的区别,其中电子商务特征就是包含购物的移动化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购物习惯在内的互联网+,社会网络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方面的便捷性。除此之外,新经济还具有资本运作、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物价增幅保持在最低水平等特征。与新经济形势相比,传统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明显,例如资金投入量大与生产周期长,传统的房地产经济对市场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资金的投入具有连锁效应,在生产周期内房地产市场时常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而新经济形势使房地产产业信息化、网络化,资金的周转速度更快。

2房地产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21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持续动力

对于房地产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分析,最先要谈的是它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作用。首先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而房地产经济的作用很明显主要作用于房地产开发投资部分。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家统计调查制度》显示,自从2000年以来,房地产经济对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均在151%以上,2010年以后均在192%以上,而且这样的比重在持续的增长。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房地产经济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均达到15%以上,其中2010年与2011年达到顶峰,高达225%和226%,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房地产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就房地产投资而言,90年代房地产经济对投资的贡献率就持续增长,据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2015年预测,我国房地产经济投资仍然会保持在17%~18%,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总之,在分析我国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时,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影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22房地产经济是我国消费增长的持续动力

房地产经济对我国消费增长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房地产经济对刺激我国消费需求具有重大作用,一方面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各相关产业的消费动力,另一方面房地产经济也是相关消费产业的供给动力。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与它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家具产业、房屋中介产业、家电产业以及建筑材料产业在房地产经济的推动下逐渐呈现回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相关产业的消费需求。总之,在分析房地产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时,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分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3房地产经济对我国生产、就业的重要影响分析

首先,房地产经济对我国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正如以上所述,它的发展与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房地产产业包括许多部分,每个部分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与性质,而且其在规模方面有所差异。房地产经济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水平是评价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参考依据。其次,房地产经济对我国就业水平也是具有很大影响的,一方面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能够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房地产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也为就业方面的改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总之,房地产经济对我国生产、就业的影响分析是对国民经济影响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31高资产负债率与高空置率下的房地产企业扩张现象

高资产负债率与高空置率下的房地产企业扩张现象是房地产经济存在的非理性行为的典型之一。首先,房地产经济近年来的持续繁荣使各行业的企业都看到了“商机”,而且其投资渠道单一性,政府对资本准入的规定放宽等,使大量资本涌入房地产业,原本占房地产市场比例较大的资金不足的小型企业积累了高负债率。根据海通证券统计显示,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负债率已经超过60%,而且还在增长。其次,房地产市场的高利润吸引了众多企业的投资,使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一方面房价在持续增长,很多居民买不起,另一方面国家鼓励建筑刺激经济增长,导致房屋供给量大于需求量,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高空置率。最后在房地产市场的高负债率与高空置率背景下,各行业仍然只看到房地产市场较其他行业相比之下的高利润,纷纷进行建筑投资,盲目扩张房地产市场,导致了很多专家所说的“房地产泡沫化”,但是这种盲目扩张是不是“泡沫”,抑或是经济放缓大背景下的产能结果,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结论。总之,高资产负债率与高空置率下的房地产企业扩张现象是房地产经济当前存在的典型非理性行为。

32违背市场发展规律的地产供需关系

违背市场发展规律的地产供需关系也是房地产经济市场中存在的较严重的非理性行为。纵观以往很多关于房地产研究的文献,地产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关注的热点。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是一味地出让土地以刺激地方经济的增长,当然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房价的攀升,这也严重地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政府过多干预房地产市场的自由供给均衡。其次,政府与房地产企业都没有认清土地不是商品,虽然受市场的供给关系影响,但绝不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取决于投资收益率。但是在我国政府只是认为地价高对政府收益则会大,其实恰恰相反,地价高只会约束消费,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最后,城市规划严重违背市场发展规律,城市规划就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化挑战的代表,以优越的公共设施吸引居民的被迫迁移,这就是典型的“以供定需”,或者美名为“筑巢引凤”,这样的情境使房地产经济及土地交换严重违反了市场供需关系规律,这也是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又一非理性行为。

33房产远离市场化,面临严重金融风险

房地产远离市场化,面临严重金融风险是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第三种非理性行为,这与第一种、第二种非理性行为有所相似,但却是以上两种的结合。首先房地产远离市场化,一方面是指以上所述的地价的制定,另一方面则是指房地产的产业结构脱离市场化,政府采用高价竞标,误导经营方向,一味地追求城市的高消费、高技术的产业层次结构,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其次房地产市场面临严重的金融风险,这是上述第一种非理性行为的更深层的思考,高负债率是其本质,而虚假的需求信息才是其表象,高空置率与高负债率相结合必然导致金融风险,因为建筑投资者很可能是民间资本和银行,这很可能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风险。因此,房产远离市场化、面临严重金融风险是以上两种非理性行为的更深层的结果,也是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更加危险的非理性行为。

4结论

新经济形势对房地产经济是机遇也是挑战,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意义重大,但是在其作用的背后,我们必须镇静的思考这样的繁荣背后的潜在风险。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显露的脱离市场及高负债率的弊端使当下的房地产市场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溃败”风险。本文在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对比的基础上,着重总结了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与其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同时也希望为房地产企业的正确决策和行为纠正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冯利煌新经济形势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理性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367-368

[2]万江滔新经济形式下房地产企业的筹资方式分析[J].新经济,2016(5):64-66

上一篇:网络半年工作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可持续设备工程项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