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育哲学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育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支持。本文试图从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概念出发,探讨当今高校辅导员缺失个人教育哲学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实际影响,以及辅导员要提升专业素质,以形成指导其行为实践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和适宜的教育行为,以期高校辅导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问题解决教育哲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问题解决教育哲学论文 篇1:

学校教育哲学的意义与建构

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活动的灵魂,是学校行为的先导,它支配着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学校运行的每一环节、每一层次无不渗透着本校的教育哲学。近年来,随着学校发展研究的深入进行,学校教育哲学也开始受到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且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从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国内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教育哲学的研究仍然不多,研究成果也比较零散。本文拟从对学校教育哲学的内涵与特征的分析入手,进而探讨建构学校教育哲学的意义与策略,力图为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学校教育哲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 学校教育哲学的内涵与特征

1.学校教育哲学的内涵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总的看法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事实上,凡是有人类组织存在的地方,都必然有一定的哲学理念指导其规划和发展,学校的发展也不例外。尽管人们通常将教育哲学界定为一门学科,并将其视为指导教育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实际上,教育哲学不只是在学科意义上使用。尼日利亚教育学者杰·阿·阿基比鲁在其所著的《教育哲学导论》中把“教育哲学”一词分为两个相互区别又多少相关的概念,即普通意义上的哲学和专业意义上的哲学。在他看来,在一般意义上谈论的学校教育哲学是指学校的目的或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教育哲学。在此情况下,有多少中学就会有多少种教育哲学,而且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哲学都不会比其他的差[1]。我国学者陈建华认为,学校教育哲学指的是一所学校信奉的教育理念,它是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信奉,主要体现为学校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其中育人目标是核心,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2]。一所学校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其逻辑起点应是它的学校教育哲学。诚然,不同国家的不同学校中,这种哲学理念或是模糊或是清晰,但长远而言,这种哲学理念会逐渐由模糊、片面走向清晰而全面。不管学校自身是否意识到,其教育实践总是受一定的教育哲学支配和影响,即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教育哲学,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哲学就有什么样的办学行为发生。例如,尽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既定的,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哲学的存在,不同学校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运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时,也就必然会产生独具特色的教育行为。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哲学是指导学校经营管理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模式,是处理学校矛盾的价值观及方法论,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概括,它蕴藏在办学理念、学校制度、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方法之中。它是学校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是学校教育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并对教育行为的规范起着定向调节作用。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教育观念的核心,它是以学校教育实践为依托,以对自身教育活动持续理性反思为基本路径而形成的最具个性化、对教育实践最具影响力的教育观念。我国已有一些学校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哲学。上海市大同中学创建于1912年,是市教委首批命名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长期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校确立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有特长”的教育哲学,坚持不懈地进行课程改革,积累了许多极为宝贵的经验。创建于1907年的重庆巴县中学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培养途径。“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是巴县中学总结百年办学历史和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方向而提出的学校教育哲学。

2.学校教育哲学的特征

一般而言,学校教育哲学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性

学校教育哲学一旦形成,就会有相对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较长期地坚持这一教育哲学,有时会同化新获取的信息和观念以保持学校原有教育哲学体系的一致性。学校教育哲学不能频繁地花样翻新,否则过于频繁的变动将导致师生员工无所适从。研究发现,这种稳定只是相对的,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学校教育哲学还是会发生改变的。学校教育哲学虽然提供学校发展和学校成员共同努力的长远方向,但由于学校内外环境均是动态的,当环境发生明显改变之后,原初的学校教育哲学必须随之改变,否则会出现对环境的不适应性,更有可能阻碍学校的发展。

(2)实践性

学校教育哲学的实践性主要是指它在性质上是一门“实践哲学”,实践性是学校教育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首先,学校教育哲学就是学校基于教育实践这个平台,在反复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脱离了具体的教育实践环境,学校教育哲学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其次,学校教育哲学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学校在面临实践中的具体情境或问题时所秉持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反映的是学校努力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思想期待。再次,学校对其教育哲学的阐明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对自身教育实践合理性的诉求,是为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和有效性服务的。可以说,学校教育哲学首先存在于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存在于学校作为教育活动承担者当下的思想体系之中,其次才存在于对未来学校发展的计划和行动的指向之中。

(3)内隐性

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借鉴、总结、思考和批判等活动方式而形成的一套适用于学校的有关教育价值、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等方面的认识。在教育实践中,各种认识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依靠学校管理者的直觉和顿悟而获得的“缄默知识”,因而,学校教育哲学中必然包含缄默与无意识的成分,从而使学校教育哲学表现出内隐性特征。学校教育哲学往往隐含于学校日常的教育生活中,以潜在的影响支配着学校的教育行为。学校教育哲学的内隐性还表现为有时学校成员虽然能够意识到自己秉持或接受了某种特定的教育哲学或观念,但是却很难用语言加以明确地表达,这时,学校教育哲学就成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论”。

(4)复杂性

学校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一般表现为学校外显的语言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即学校的教育行为与学校教育哲学之间应表现为一致性关系。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发现当学校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时,并不必然带来教育行为的即刻转变,也即学校相应的教育观念并不一定能表现为与之相应的教育行为,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学校教育哲学能否表现为相应的外在教育行为不仅受学校自身能力的制约,还受当时学校内外情境因素的限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另外,教育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这也正是影响学校教育哲学复杂性的原因所在。

二、 学校教育哲学建构的意义

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它是影响学校教育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建构学校教育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构学校教育哲学有助于学校实现教育理想

教育理想是学校对教育事业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它源于学校教育实践,同时又高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它是长期以来无数优秀教师理想智慧的结晶,是广大教师公认和推崇的理想教育境界。学校的服务对象不是客观化的自然物质,而是具有一定思想、意志、情感、能力和独立个性的青少年,他们的身心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成熟之中。而学校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教育哲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才能实现学校美好的教育理想。

2.建构学校教育哲学可以促进学校成长为有效学校

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未来国家建设者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具有很高的素质。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但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成员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从而使学校成为一所有效的学校,最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服务。从此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哲学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从本质上理解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并不断地将外在的社会需求转化为学校内在的教育动力,而且有助于学校更理性地审视学校教育实践,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

3.建构学校教育哲学有助于学校管理者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对培养青少年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负有特殊而直接的责任。学校教育哲学的构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管理者的专业化发展。要促进学校管理者的专业化发展,首先必须促进学校管理者教育观念的形成,逐步培养学校管理者自我教育和发展的意识以及认知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校管理者自我教育和发展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管理者形成合理的教育哲学应当成为其专业化发展的理论起点。学校教育哲学可以有效地指导学校教育实践,帮助学校管理者协调教育教学活动所涉及的各种关系,引导和约束他们的行为,促进学校管理者的专业化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管理者专业发展的动力。在学校管理者专业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学校教育哲学的凸显不仅在于它是学校管理者专业化的要求和思想基础,而且在于它是学校管理者专业不断发展的结果。

三、 学校教育哲学建构的路径

学校教育哲学不会在学校管理者头脑中凭空产生,要建构学校教育哲学,就必须明确它产生的思想来源。学校教育哲学的形成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实现。

1.学习教育理论,提高管理者的理论素养

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学校要将自己朴素而零散的教育经验转化为系统概括的教育哲学,就必须借助理论的指导,运用演绎的方式构建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提高学校的教育哲学水平和反思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管理者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将其内化为学校自身的观念和教育哲学。对学校自身习以为常的观念进行系统的反思,学校管理者可以从中获得观察和审视教育教学的新视角,掌握从全局、整体上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将成为学校管理者摆脱传统观念束缚、获得思想解放、激发创造热情和活力的精神力量。

2.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高自身的教育认识

学校管理者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是构建本校教育哲学的重要途径,这一途径将学校的理论发展与教育改革的积极开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特殊的意义。教育改革是学校教育哲学形成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一所学校而言,日益丰富的教育改革实践促进了学校教育哲学的形成,而学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会逐步加深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逐步积累起自身的教育经验。

3.学习他校经验,体验学校教育哲学的意义

学校要通过学习兄弟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逐步构建和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创建本校的教育哲学时,总要通过对其他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观察学习和模仿,深刻感受和体验学校教育实践,形成自身对学校发展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为本校的学校教育哲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优秀的榜样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为学校教育哲学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4.坚持教育反思,完善自身的学校教育哲学体系

反思教育实践是学校常规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学校管理者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自觉而有意识地审视学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培养学校自我发展与自主发展的能力。学校教育哲学的形成和完善必然包含着反思,学校管理者的自我反思是学校教育哲学形成的重要途径。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校长,校长就必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反思型的问题解决者,能够一贯而整体地运用学校教育哲学处理学校教育情境中的独特问题。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已有的教育观念进行反思与重构,分析其长处和不足,是学校教育哲学得以优化和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和重构需要学校管理者首先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经常对学校习以为常甚至“日用而不知”的教育观念进行有意识的审视。其次,学校管理者需要具有深刻的反思能力,即对学校已有教育观念的反思能力。

四、 个性化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必然诉求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哲学的建构,形成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必然诉求。要促进学校健康而有效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就应当具有学校发展的独特观念和看法。事实上,对于任何一所学校而言,学校教育哲学的形成都是具体而特殊的,而不是按照某种统一模式照搬照抄的。由于学校管理者的教育实践都具有个性化色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校教育哲学也必然是个性化的,不仅其内容有所不同,而且其表达的形式也是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同时,由于每所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都是不同的,其历史传统、现实状况等方面也是各异的,所以,每所学校都是独一无二的,学校就应通过学校教育哲学这一重要的载体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这种独特性由于建立在每一所学校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从而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实际上,只有建立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哲学,才能提供个性化的教育,也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创造性和独立自主人格的学生。应当指出,强调学校教育哲学的个性化、特殊性,并非排斥它的社会统一性,学校教育哲学要坚持统一性与个性化的结合。个性化学校教育哲学的形成必将起到激励、导向、凝聚和规范的作用,从而推动学校走向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 [尼日利亚]杰·阿·阿基比鲁.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2] 陈建华.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追求.教育科学研究,2007(1).

(责任编辑付一静)

作者:李宝庆

问题解决教育哲学论文 篇2:

试论教育哲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摘要】教育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支持。本文试图从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概念出发,探讨当今高校辅导员缺失个人教育哲学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实际影响,以及辅导员要提升专业素质,以形成指导其行为实践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和适宜的教育行为,以期高校辅导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教育哲学;辅导员;专业素质

教育哲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需要灵活地运用教育理论,确立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个人教育哲学。在当今的高校教育改革中,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和整体质量的提升对于教育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研究,唤起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辅导员专业素质重要性的认识,树立高校辅导员教师的专业化形象,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意识,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工作。

一、概念的界定

1、个人的教育哲学

国内著名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从内容上讲个人教育哲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教育功能观、教育日标观的时代性转化。第二个层面是教师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第三个层面是教师的人才观、成材观。如果一个教师在以上这些层面都有自己的想法,并形成了自己的信念,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

所谓教育哲学,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普遍的哲学观念,也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而教师个人的教育朽学,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为教师个人的教育观。个人的教育哲学,也可以看作是一般哲学与教学活动(实践)的一个中介。它实际上是对许多教育现象完整、系统地一种抽象化的概括,属于应用哲学的一部分。

2、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辅导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工作展开的成效,那么,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又要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呢?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質;其次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知识结构,并要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第三,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二、辅导员教育哲学的缺失及影响

1、缺失的原因

高校辅导员为什么会欠缺个人的教育料学思想?追根溯源,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里,向来是重经验而轻理论。这就导致很多辅导员想当然地认为哲学是不切实际的理论,空洞且乏味,从而排斥教育哲学,也就谈不上自己对此有什么见地。所以,辅导员个人教育哲学的缺失一方面是因为对教育析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缺乏思考,另一方而也表现出在教育实践中很多辅导员并没有把外在的教育哲学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形成个人教育哲学观。

2、教育哲学对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影响

石中英在《教育哲学导论》序中,提到这样的一段话“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这里所谓的肤浅,就是指个人教育哲学缺失的教师个体。那么,这种个人教育哲学的缺失会对高校辅导员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教师会失去反思的意识,而变成纯粹的教育工具。只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不懂得思辨,不会总结所遇到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单纯的就事论事,先前的经验对后世的发展起不到借鉴与指导的作用。其次,教育教学的工作是比较繁琐的,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要保持前进的状态进修,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第三,拥有个人的教育哲学,能有助于辅导员更好的理解教育公平、民主等一系列问题:有助于辅导员改变与学生的关系。

三、教育哲学指导下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教育哲学试图解决的都是教育最深层次、最基本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教育与人、教育与知识、自由、民主等等。教师个人的教育行学可以指导我们怎样去认识作为教育对象的人,以及怎样认识教育本身。

1、以教育哲学为指导

辅导员是高校日常教育工作的引导者和执行者,他们有无教育信念,持有何种教育哲学的理念,直接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是学校工作活的灵魂,是推动辅导员工作的动力。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特殊,与学生的联系较为广泛。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从学生作息考勤与家长的沟通,从学生干部的选拔、考核到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与培养,从奖学金的评比、助学贷款的申请到综合测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都离不开辅导员的引导和参与。

教育必须以一定的教育哲学为指导,否则会易于迷失教育的方向。辅导员个体专业素质和教育涵养的提升需要加强对教育哲学的追问,但是教育哲学的学习并没有捷径可走。我们要具有不甘于被教育所“奴役”的心态和胆识,以教育哲学为工具,边教边学边反思,在反思中可以看见教育的精神。要让教师真正关心教育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关注以往教育者的思想创造和实践创造,从而反思我们的教育。

2、指导教育的实践

我们都很明确,教育过程是非常具体的,有无数琐碎的小事构成,那么教师的个人教育哲学应该怎样与实际相结合呢?或者也可以说,有些一线的教师总是存在这样的困惑,教育哲学不能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直接帮助,因此他们比较忽视,甚至抵触,长久以往也就不愿意和哲学扯上关系。其实,这些种想法都是相当片面的。教育生活的实际和生动,使教师首先关注的就是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并不问津其背后的思想基础,这是正常现象却很不理想。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对实际的教学工作,实际上起着很大的指导与参考作用。究竟怎样来判断哪些倾向是值得鼓励的,那些行为是需要禁止的,这都暗含了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而这种价值观的概念正是哲学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它可以正确指导教师进行教育实践。

3、辅导员的不断自我提升

教师个体要最终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观念,需要在心底培养对教育哲学的兴趣,认问教育哲学的价值。这就要求了教育哲学的研究者,不要过多地使用所谓的术语和话语方式,写出让人难以理解的或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文章,尽量使教育哲学的著作深入浅出而不是晦涩难懂。而一线教师所要做的,是要将注意力从对日常教学事务的关注,转移到对教学的反思和梳理上来,培养自己的反思意识,对自身的教学习惯、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激发教师从研究的角度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其思考性和感悟力的增长,全面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循序渐进地形成个性鲜明的辅导员个人教育哲学,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总而言之,厚积而薄发,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形成,其素养积淀的漫长过程,而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也离不开教育哲学的支持。如果真到了能够感受到的那种在教育领域自由学术的氛围,不再有那么多的功利教育思想缠绕的日子,也许才是教育哲学瑰丽绽放的年代。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磨练与积淀,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形成与提升都是这样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卷2)[M]. 上海: 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16.

[2] 林崇德. 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 北京: 开明出版社, 1999:31.

[3] 叶 澜. 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1):46.

[4] 杜 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 刘庆吕. 教育者的析学[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6] 石中英. 一教有学导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 陈建华. 举础教育哲学[M]. 上海: 文汇出版社, 2003.

[8] 石中英. 论教育哲学的必要性[J]. 教育学, 2002(8).

[9] 叶 澜, 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3.

作者:杨华萍

问题解决教育哲学论文 篇3:

对教育哲学与教育学的划界分析

摘要:百年来,教育哲学的发展是在与教育学的纠缠中踯躅前行的,二者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甚至有所重合。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教育哲学出身的牵强和学科地位的尴尬所导致的。教育哲学要独立发展,必须与教育学划清界限。而以可能和可行两个维度对教育哲学和教育学进行划界,能够厘清二者之间的领域范围。教育哲学是探讨教育何以可能的学问,教育学是探讨教育何以可行的学问。只有把教育哲学的可能和教育学的可行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双向互动、共赢发展。

关键词:教育哲学;教育学;划界;可能;可行

前言

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迄今约有三个多世纪的历史。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学理论具有双重起源,一是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一是实际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后来,教育学理论的哲学倾向与科学追求共同构成教育学理论发展的主旋律。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遂成为教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既是教育学理论在某一历史阶段的称谓,其本身又涉及教育学理论的学科基础、理论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等问题,而且,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教育学者赋予它们的内涵也多有差异。本文拟从教育学理论历史发展的线索人手,考察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丰富多彩的发展图景。

一、教育哲学是探讨教育何以可能的学问

探讨这一问题必须回到哲学上来。“哲学一名词在西洋有甚久的历史,各哲学家对于‘哲学’所下之定义亦各不相同”。时至今日,哲学家对于哲学的定义仍然莫衷一是。黑格尔在其《哲学讲演录》中提出“哲学史就是哲学”的观点,突出强调了哲学史的性质。基于此,我国哲学家又提出“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观点,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研究的范围。只有在哲学思想的历时性进程中,才能真正开展哲学研究。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包含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大部分,从中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够看出不同时代的哲学家都是围绕这三个永恒的问题开展研究的,对本体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等提出不同的观点。由于视

角和方法的不同,有些观点甚至迥异,但这并没有影响哲学的发展,反而衬托出哲学之美,即在争论中集万般可能来诉说永恒的问题。正如罗素所言:“哲学的不肯定性在颇大程度上不但是真实的,而又是明显的:有了确定答案的问题都已经放到各种科学里面去了,而现在还提不出确定答案的问题便仍构成为叫作哲学的这门学问的残存部分。”我国学者陈先达先生也提出“哲学问题不同于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具体的,一个科学问题解决了就不会再重复提出。可哲学不同,它可以不断地重复提出同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在解答同样的难题”。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东方哲学,都是从本体性问题着手来开展哲学研究的,西方哲学家探讨万物的本原,中国哲学家探讨天地万物的本根,并以此为出发点对万物进行不同的认识,进而提出不同的哲学解释,每种解释都回答了哲学的永恒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哲学就是阐释万物皆有万般可能之学,即在争论中不断提出通达永恒问题的多种可能观点、多种可能路径和多种可能方法。一百多年前,西方学者霍恩在其著作《教育哲学》中明确提出教育哲学“不必企图去标准化,因为这种标准化差不多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需要的”。在此之后,我国学者范寿康在其《教育哲学大纲》中也指出:“凡百科学都有共通的假定及

固有的假定,而所谓哲学实乃研究这种假定的科学,所以我们也叫它做科学的科学。科学的教育学既是一种科学,当然也有根本的假定,而对这种假定的研究,就非依赖这种哲学不可。研究教育学的假定的哲学,我们叫它做‘教育哲学’。”

可见,教育哲学与哲学一樣,是不以寻求唯一答案为目标的,教育哲学必然也要反映哲学的这一特性。由于教育哲学根植于教育,生发于哲学,因而教育哲学必须以教育为质料来探讨其存在和发生的各种可能。“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形上层面,对象为超越教育实践经验的‘本源性’教育问题”。教育哲学首要讨论的问题是教育的本体性问题,即教育的本源,这是教育哲学的第一性问题,只有把教育的本源探讨清楚,教育的存在才能具有合法性,这也是开展一切教育言说的基础。因此,教育哲学要回到教育中,思考教育存在之因,要深入回答教育中的这一永恒问题,即“为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教育哲学还要进一步阐释有关教育的认识性问题,即“教育是什么”。对二者的解答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教育哲学可以运用不同的哲学观点、哲学思维和哲学方法来获得不同的假定,提出“为什么是教育”和“教育是什么”的多种可能。综观中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为什么是教育”和“教育是什么”做出不同的解答,每种解答都契合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哲学文化,这多种可能的解答并无对错之分,皆有合理的成分,汇聚在一起便构成了教育哲学学科发展道路的基本概要。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将科学划分为思辨科学、实践哲学和制作科学,明确提出哲学属于思辨科学,认为“设若存在着不动的实体,那么应属于在先的第一哲学,在这里普遍就是第一性的。它思辨作为存在的存在、是什么以及存在的东西的属性”。海德格尔也指出:“形而上学就是一种超出存在者之外的追问,以求回过头来获得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整体的理解。”教育哲学以理论领域为背景,通过理论研究的方式探讨教育的永恒问题,是对教育之存在的思辨研究,也是形而上的思考,属于理论哲学的范畴。从这一点上看,它不同于实践哲学。教育哲学是对教育做本原性思考的学说,是对“为什么是教育”和“教育是什么”的追问,不仅要回答教育的第一性问题,还要言说以此为根据的教育的多种可能。对教育进行研究,首要的是要对教育做最根本的沉思,层层剥茧,最终揭示教育之本原,以此彰显教育之纯粹。由于教育哲学探讨教育的第一性问题,是形而上的,因此,在教育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它为其他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提供了观念上的依据,其他学科都是以此为基石来构建的。仅就教育哲学和教育学的关系而言,

教育哲学的展开即为教育学,教育学的形而上就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并不能具体指导教育实践,它是通过教育学的实施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因此,教育哲学具有前实践性的特点。

作者简介:

段静晓,汉族,女,1982030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育,056800,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双井镇育才学校,魏县双井育才学校

作者:段静晓

上一篇:安全总结发言三篇下一篇:护理队伍生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