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科技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诸多院校都开设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汽车后市场培养了大量人才。汽车后市场中的汽车维修保养、汽车保险理赔是道德风险重灾区。本文分析了当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改进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方国家科技道德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西方国家科技道德教育论文 篇1: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方法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借鉴和启示

摘 要 当代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其形成的一套较为成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体系,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应坚持“马中西”融合路径,坚持倡导“四结合”的德育教育体制,创建出既具国际性和科学性,又具民族性和本土性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关键词 西方道德教育 隐蔽性 人本位

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 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 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教育不分国度、不分时间,历来都为社会所重视,很多国家都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或最终目标。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产生碰撞激烈。因此,了解西方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模式,并从中的得到启发对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新时期德育教育概况

自新中国成立,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初步确立,稳步发展。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受到严重挫折。自文革结束后,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时期。1980 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明确规定了马列主义课的地位和任务。随后完成制定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大纲,改进加强马列主义理论课,开始逐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20世纪80年代左右,我国开展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从1984年至2005年,中共中央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理论上进行三次大的改革。这三次大的改革强调指出:“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认真改革,这已成为培养一代又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的迫切任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教育学界对西方道德教育领域的研究,一直呈方兴未艾之势。对西方的与理论与实践的持续性关注,既反映了20世纪后半期以来国际道德教育蓬勃发展的趋势,也极大促进了国内德育的变革与发展。21世纪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同民族、文化与文明之间交流的频度与深度日益加深,而不同形态的道德与价值的冲突使道德教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我国也迫切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德育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二、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一)西方道德教育更重视个人本位

西方思想道德教育内在一致的反映了西方社会个人本位的社会性质。人性化也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正日趋人性化,在确立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都强调从人的需要出发。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方面,人权、人性成为教育的共同目标和出发点。20世纪后期,法国提出以人权为核心,突出公民权利,形成以民主权利与公民义务为特征的公民教育新时期。日本针对长期存在整齐划一的弊端,在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尊重个性”原则。各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采用讨论、交流、角色扮演、实践等方式,使学生的身心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该理论认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应只是知识传授和行为控制,而应是人性的呼唤和人格的塑造。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开放性与隐蔽性

道德教育的隐蔽性和巧妙性是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们注重氛围和教育环境的增提协调性,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

在课程设置上,西方并没有专门的课程,而以“公民与政治课”、“社会课”等名称进行教育。学校更多的把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其他的课程学习上。要求学习任何专业课首先必须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他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这门学科要应对那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实现思想道德全方位渗透,寓道德教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道德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方式上,西方国家采取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在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把信念、情感和道德意识淹没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文艺节目中。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更是把价值观、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引导推向了极致; 通过宗教团体活动,把民众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政府的顺从;按照“教学的教育性”原则,采取课外教育、心理咨询等,发挥隐性课程作用,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在家庭道德教育上。 西方父母更多是起引导作用,采取间接教育、全面渗透。通过以身作则、讲故事等方法与孩子平等沟通,潜移默化地将道德观念渗透到孩子思想中,并通过孩子自己“内化”,感受道德,树立价值观,不会直接强制性告诉孩子什么是道德,道德的内容有哪些来强加道德观念。我国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虽趋于“平等”,但依然不乏父母直接灌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甚至用过激方式将道德强加于孩子助其形成与社会相符的价值观、道德观。

(三)社会道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西方的道德教育从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根据学生实际讲授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把道德教育推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而丰富。如,进行宗教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自由平等人权教育、现代生活方式教育、消费教育、心理教育、健康人格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保护环境教育、反色情暴力教育等等,不但内容无所不包,而且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社会道德教育强调道德实践,培养良好品格。良好的品德不是单靠课堂教育所能形成的,还必须在事件中通过不断确立信念、培养感情、锻炼意志、规范行为,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切身体验才能形成。一般通过开展周末晚会、社会问题研讨、服务学习、政治活动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推广本国价值观。以美国为例,除学校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教育场所。很多博物馆陈列着当年开拓者的用具,展现其创业史的艰辛。科技博物馆专门展示世界科技领先水平的辉煌成就,进行爱国传统教育、历史文化遗产教育等等。通过社区等社会组织来开展博物馆参观活动和志愿讲解员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耳濡目染。

三、国外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坚持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

我国虽然存在着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方面的价值观,但更多的是以社会本位为主导的教育价值观。然而,近年来,东方国家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价值观上有了质的飞越,个人本位的德育目标价值在不断凸显,“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刺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在逐渐被大部分人所认可。

目前中国的德育目标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一、传播一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法律法规。二、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需要,培养一批符合一定价值标准的、本阶级需要的政治人才。三、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促进社会的发展与更新。实践证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两者关系紧密、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因此,我们在制定德育目标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的国家利益、社会目的的同时,又要充分维护的与对象的个体权益,促进个体发展。既强调个体品德的“工具”价值,也重视品德的“本体”价值。培养身心发展和谐、素质高、能力强的个体,才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坚持科学灌输,注重渗透教育

西方渗透性启示是在我国重视显性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隐性教育方式, 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应该相互融合,形成合力,相互统一。一方面,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可以从课堂外、从校园环境中,从生活中寻找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在世界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趋势越来越关注渗透的、隐性的教育方式时,保持显性教育的优势。

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如开主题班会、课堂教学,有许多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不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最常用的、最传统的就是以课程为载体的课堂灌输。其中主要是教育的目的过于显现、教育方式单调等,使德育难以收到实效,甚至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当前,爱“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现代教育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程的载体功能,必须强调和提倡科学灌输,同时将“灌输”与“渗透”有机结合,采取隐性的教育方式。道德是人不知不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有意识的道德自我训练而形成的思维和社会行为的伦理趋向。我们应该创新德育载体,如创新校园文化载体、网络载体、心理资讯载体等形式来发挥渗透功能。

(三)积极倡导“三结合”和“养成教育”

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突出的经验之一体现在教育体系的三结合上,表现了教育体系内在的统一以及德育与客观要求之间的和谐与适应。我们应努力是个人、学校以及社会道德教育相结合,达到教育目标的协调统一,减少因三者的冲突带来的副作用,使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养成教育”强调的是在人们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品德结构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它是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履行道德规范,反复经受检查,实质是道德实践的锻炼过程。比如,鼓励大学生经常参与社会活动,到社会服务单位参加义务劳动,参加校园里的一些服务工作。学校也可以提供一些“打工”式的教育机会,进行一些“有酬”劳动。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养成教育”虽不鲜见,但总体还未形成一种方法体系。“新课改”后,虽强调发展学生能力、注重生活化,但“养成教育”所需的大量实践环节却因各种原因而滞后,如应试教育的压力、未成年人“安全责任”束缚、场地设施不健全等等。因此,我国应在原有基础上,切实地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成教育”的新思路。坚持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变零散的、个别的为整体的、系统化的方法体系。

四、结语

综上,我国应积极倡导“四结合”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体制。“四结合”主要指:第一,在学校德育目标制定上,八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国际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第二,在学校德育教育教育方法上,把知识教学与情感教学、能力发展、行为训练相结合;第三,在学校德育教学形式上,吧专门的道德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及文化建设相结合;第四,在学校德育教育的配合上,是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联合起来,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统一的道德与公民教育目标和行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9-38.

[2]赵振洲.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策略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戚万学. 冲突与整合———20 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60.

[4]王杰.西方近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及其启示[D].广州大学,2006.

作者:付玉璋

西方国家科技道德教育论文 篇2: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 要:当前,诸多院校都开设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汽车后市场培养了大量人才。汽车后市场中的汽车维修保养、汽车保险理赔是道德风险重灾区。本文分析了当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汽车服务工程;职业道德教育

一、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从事的行业与汽车后市场紧密关联,主要包括汽车销售、保险与理赔、维修、美容等。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逐步增长,从事汽车服务行业的人才会越来越多,从各高校纷纷开设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就可见一斑。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德智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5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随着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处于被边缘化或者被忽视的情况,由此造成了毕业生职业道德水平下滑严重的现象。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的钟源海2013年对汽车营销方向的学生职业道德追踪调查的现实令人担忧:部分行业的学生跳槽率高达50%。更有甚者,近年来破获的利用高科技手段、专业知识和职务便利犯罪的案件中,涉案人员也不乏大学毕业生,这就再次给我们敲响了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警钟。

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汽车后市场方向的工作,像汽车维修保养、汽车保险理赔等行业历来都是道德风险重灾区。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也要解决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职业道德教育地位偏低、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模糊、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过于简单、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等。

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1.探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西方国家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两种途径进行。显性课程的目标主要集中于道德推理技能和调解能力;隐性课程则是使学生能更正确地评价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负起更多的个人责任。在吸收国外成熟经验后,结合实际情况可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增设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课程的开设可以考虑分成两部分,分别放在入学教育和生产实习环节。

2.探索在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的张秋在《汽车构造》课程中通过情境教学融入了职业道德教育,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结合我院汽车服务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可以尝试在所有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如在课堂教学和自编教材中更多地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案例,探索出可行的方法。

3.探索在实践和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很多,既有校内的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学,又有校外的校企合作实习教育。特别是校外实习教育,比较接近生产实际,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机会。学校应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探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4.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评测。建立有效的效果评测机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持续的跟踪调查来评测。

四、结论

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也关系着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价值取向在青年人中,乃至在全体社会成员中都有着引导作用和示范效应,因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不应忽视。

“要做事,先做人”,中华民族历来是以德为先。学校要结合国内外经验,在专门课程的开设、专业课程的融入、实践环节的加入以及长效评价机制的建立方面,逐步探索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林明松,林燚宁,梁志宇.浅析高职院校汽车保险专业职业道德教育[J].读与写杂志,2014,11(12):32.

[2]钟源海,邓海燕.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调查报告[J].中国外资,2013(10):353-354.

[3]武晓华.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20-123.

[4]王畅.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9):164.

[5]张秋,张娜.汽车构造课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8):174-175.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学院教改课题(编号:JY1434)。

作者简介:项忠珂(1984- ),男,江西上饶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汽车结构轻量化设计、汽车安全技术。

作者:项忠珂

西方国家科技道德教育论文 篇3:

英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摘要]文章系统阐述了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批判性地学习和借鉴了英国道德教育理论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丰富了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从英国道德教育中得到五点启示:道德教育应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道德教育应有科学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道德教育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要求教师率先垂范;道德教育应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关键词]英国 学校道德教育 特点 借鉴

[作者简介]王荣珍(1965- ),女,河南新野人,信阳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德育研究。(河南 信阳 46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公平、效率和稳定的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L-2006-97)

[

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校园文化精神等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例如,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以其导师制、学院制和师生讨论、学生俱乐部、体育活动、节目仪式等文化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富有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精神、自我负责精神与人格全面发展的学者。其教育特点鲜明,对中国学校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学校德育的特点

纵观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可以看到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一)特点之一:道德教育目标的导向性

英国教育部颁布了《道德教育大纲》,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英国政府近年又宣布,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推出包括向学生灌输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在内的新的教育法规,并将其列入学校课程内。民间团体的建议、政府部门的一些相关文件则对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具有相当强的导向和指导作用。如在1985年英国教育和科学部、威尔士事务部向议会提交了题为《把学校办得更好》的白皮书中以及在1998年发布的《科瑞克报告》中,都对英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当代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内容大致包括:注重宗教知识和传统的教育;注重培养具有理性和自治精神的人的教育;注重个人品行的养成教育;注重培养有责任心和关爱之心的公民教育。正是在上述目标的指导下,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才呈现出多元化、世俗化和人性化的态势。

(二)特点之二: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相结合

将道德教育的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相结合,是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英国教育哲学家威尔逊曾提出了一套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他将道德教育的方式分为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直接教学即利用一定的课程,把道德的要素直接告诉学生,以及告诉学生一个在道德方面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间接方式则包括语言与交往、规则与合同、学校社团三种具体的方法,因此,讨论法、情境模拟、校外活动、家庭模式等方法为威尔逊等人所提倡。从英国学校德育的时间来看,威尔逊提出的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相结合在英国的学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英国今天的学校中,既开设了与德育内容直接相关的宗教教育,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以及公民教育,通过教师的传授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又要求将德育内容渗透在各科之中,并通过学生的校外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结合。

(三)特点之三:宗教性与世俗化并存

英国的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是密切相关的。1/3的学校是教派开办的,宗教教育是所有学校基础课程中的必修课,集体礼拜是法定的学校活动的一部分,政府仍然认为宗教教育和集体礼拜是儿童道德和精神发展的主要部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法仍给予宗教教育和集体礼拜以法定的重要地位。与政府观点不同的是,一些人认为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价值正在削弱,特定的宗教的道德训练正在慢慢消失,而公民课将作为学校儿童道德发展的承担者。事实上,随着传统宗教教育影响的减弱,社会的现代化带来的大量道德问题迫切需要传统的学校德育做出变革,确立起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另一方面,宗教教育仍然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传统与现代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对抗,但是传统与现代之间并不是完全的水火不容。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随着英国学校德育的科学化、世俗化的进展,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以及其他国家课程、学生的校外活动、校风建设、家庭和社区教育等对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品质发展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同时宗教教育在学校德育领域也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英国一再强调其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德育中的作用,遵循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宗教价值观。因此,当代英国学校德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宗教性与世俗化的并存。

(四)特点之四:以人为本彰显自由主义的价值观

理解任何社会德育的最好方式是审视该社会中的文化传统。在英国以及整个西方社会,自由主义普遍盛行,为政治和经济范围的价值取向提供了理论框架。从洛克认为国家的目的是社会个人对生活、自由和财产的自决权到弥尔顿的人生来就享有自由再到亚当·斯密的天赋自由论,自由主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当今英国社会,自由主义包括三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即:个人自由(如自由行动,自由追求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在社会结构与实践之中平等尊重所有个体(如不歧视其他群体中的人);一贯的理性(以理性判断作为决策和行动的基础)。

个人自治、尊重平等、培养理性,这些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正是悠远的英国历史长河中的积淀,延续到今天,在当代社会中经过整合,成为当今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自由并不是放任,正如霍布豪斯所说的:“自由并不反对纪律、组织及对真理和正义的坚信”,而是基于理性思考基础之上的对个体及事物的尊重与宽容。自由主义价值观要求学校德育关注学生个体经验,关注社会和生活,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和开放的头脑,彻底摒弃灌输,并为有关反对人种、性别、种族、国家、地区、社会阶层歧视的教育政策提供了基础。例如近来在英国讨论热烈的公民教育和多元化教育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中,所有的孩子平等地为民主国家公民的生活做准备,鼓励儿童尊重那些信仰和价值观念不同于自己的人,用一种开放的、多样化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显然,这正是一种自由主义的理念,是一种开放的德育观。

二、英国学校德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道德教育应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为提倡道德教育,英国教育就业部成立了由一百多名成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并发表了一份有关道德教育的咨询建议书。建议书充分肯定了教师向学生灌输道德标准的责任。除政府外,英国社会各界对道德教育也很关注。英国全国课程委员会主席大卫·柏斯卡指出:“教育不能与道德相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约克大主教约翰·哈勃克博士强调:“把道德教育列入学校课程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学校创造一种鼓励诚实、尊重别人的氛围。”

教育的本义是“教人做人”或“教人为善”。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形势下,一般的学校往往将教育的含义误解为传授知识和技能,因而偏重智育、忽视德育;或把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将德育作为知识教育的一部分,成为应付考试、争取考分而设置的一门课程。其结果,教师只知“教书”,不知“教人”,学生只知“读书”,不知“做人”,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因为当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化的人不仅要有高度的智力技能,而且要有高度的品德素质,懂得真、善、美、爱和假、恶、丑、恨的界限,如此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无疑,道德教育在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必须坚定不移地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二)道德教育应有科学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

大学德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有自己的体系和相应的内容,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对大学德育提出了挑战。英国政府重视大学德育工作并采取直接管理和督导的办法,一改传统德育注重传授祖传古训和宗教教义,脱离实际的做法,紧扣社会实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确定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变灌输教育为引导塑造教育。注重德育的渗透与多样化,强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道德教育教学上,把知识学习、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及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相结合;在德育形式上,德育类课程、各门专业课以及课外教育相结合;在德育机构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这种德育相结合模式符合德育的完整统一性要求,从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英国比较重视对德育规律和体系的研究,使其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他们的德育内容以讲授基本道德价值观为主,从中渗透反映国家价值观的内容。使学生个人发展、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与本国的国家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知识技能学习、行为习惯训练与道德认识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个体心理、道德品质、思想意识、政治态度施加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以政治任务带动德育的作法忽视了对德育科学体系的研究,德育体系仍有待于继续丰富完善,德育方法仍显得比较单调,德育内容有待于规范化。

(三)道德教育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明确了现存国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是一面旗帜,是各国人民团结凝聚和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在现代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唯有爱国主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找到在种种利益冲突中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共同点和结合点。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民族情感是纽带,国家意识是核心。英国的学者提出,学生政治意识培育得越早,其政治方向越稳定。1969年英国成立了由大学、中学政治课教师组成的政治协会;20世纪70年代约克郡大学成立了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一些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也相继产生,这些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英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育青年对本国制度的认同,即议会制度是唯一可认可的政体。

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只需搞好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了。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面对各种思潮冲击,更应该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应该多样、新颖,始终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道德教育要求教师率先垂范

英国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视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他们认为,学校的全体教师的政治态度、品质作风和生活方式都会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产生影响和作用。因此强调教师不只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德育工作者,是人格的榜样。在英国的教育系统中,有着健全的投诉监督体制,任何学生如果认为教师有不足,都可以向学校投诉。如果一个学期里,教师受到了五次投诉,学校便会开展调查,如果情况属实,这个教师就可能要下岗或转岗。在英国,教育部每年都要对各高校进行评估,排出名次,再将各专业排出座次,提供给高中毕业生选报。如牛津大学社会学专业每年招收的30名学生均是国家高级公务员后备力量。近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教师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一些乡村和偏远山区,仍然有诸如教师素质不过硬,课堂传授知识质量不高的情况存在。要将学校德育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进授课教师的思想认识,才能保证受教育者自我道德素质的形成。德育工作者必须拥有广博精深的道德知识储备,具备健康的人格,对学生要有人格的感染力,能成为学生信服的楷模,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

(五)道德教育应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以情景和活动为中心的各种校园生活,可以通过学生自发自主的创意,自觉自愿的参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态,培养成熟的主体意识。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感性经验、气质特征选择活动项目,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实践过程,生动活泼、全面自由地展现个性。这样,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符合学生的意愿、情感、个性差异,做到因人施教,体现思想道德教育主体性教育的特点,促进学生适应性和幸福感的增长和自信、自知、自尊人格品质的形成。校园活动主要有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学术活动、文艺与体育活动、各种纪念性、宣传性活动以及社团活动等。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有供学生活动的俱乐部、学会和协会达六百多个。校园生活不只是在校内,走出校门、投入社会也是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途径。社会活动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社会发展和政治意义的活动,如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参加竞选、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捍卫国家经济安全、保护民族利益等;另一类是服务性活动,包括扶贫救困、扶老助残、公益性义务服务等。英国大多数学生都自愿参加这些活动。同时建立了跨学校、跨地区的联盟,指导、协调社会实践活动,为活动创造外部条件,提供服务。社会活动的功效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磨炼意志力、探索力和自主、自重、公平竞争精神;树立爱祖国、爱社会、服务他人的道德信念。校内外活动互补互动、相辅相成,构成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创造才能,使他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石峻昊博士曾说过:“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对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我们应该认真借鉴西方国家德育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以便搞好我国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忠虎.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潮对英国教育改革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1998(4).

[2]汪利兵.90年代以来英国教育改革的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1995(6).

[3]马忠虎.撒切尔主义对当代英国教育改革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01(10).

[4]张瑞庆,吕建良.英国教育督导的职能和特点对我国教育督导的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5]李钰.英国政府《2006教育计划》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作者:王荣珍

上一篇:主办会计工作总结下一篇:规划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