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提出了信息时代渗透中华传统元素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一是构建现代建筑设计数据库,提供中华传统元素渗透的数据支持;二是使用辩证主义思想,正确还原传统元素内涵;三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优化中华传统元素渗透于建筑设计的效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论文 篇1: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考虑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改革的重要阶段,因此,推动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化的城乡规划,结合城乡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的差距,推动城市化进展的不断加快,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的转型做出了简要分析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规划;转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城镇化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人口迁移模式,转为了迁移和结构转型升级并存的模式。在当下全面改革的重要阶段,科学合理化的城乡规划就尤为的重要,只有充分重视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才能推动城镇化发展整体目标的实现。笔者通过对当下城乡规划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意见希望能够帮助城乡规划取得良好的进展。

一、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目标以及发展问题

1.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目标分析

想要进一步实现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目标,首先要注重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同时,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当下城镇化发展如此迅速的背景下,想要促进城乡间的经济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城乡之间的合作,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以发挥资源最大的价值。与此同时,对于各城乡之间的形态以及结构设施也要有足够和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规划。

其次,在城乡规划的目标中,城乡内部的优化发展也极为重要,城市化进程会不断的增加城市功能以及城市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只有将城市的功能多方面的发挥,才能促进城乡规划目标的实现。

2.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问题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展的加快,城乡规划的工作在开展之时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最主要的体现就在于城乡之中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相对较弱。

城乡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基础设施也是一座城市能够平稳发展和运行的重要保障。但是,从目前来看,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加,让基础设施的建设面临着阻碍,也无法进行及时的建设。

其次,对于统筹城乡建设过于忽视,只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应的发展,对于乡镇的建设则选择性忽视,这就让统筹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口号,变成了一纸空文。在实际的城乡规划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服务于经济因素,同时也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从社会角度以及人文的角度进行考虑,使得城乡规划的发展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而且,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忽视了城乡建设内涵的丰富性。在城乡规划的发展中,内涵极为重要,它体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外貌,更是一座城市以及乡镇文化的体现。但是,从现在来看,大多数的城乡建设一味的追求“面子工程”建设一些高大新奇的建筑物,来博人眼球,但是对于实际的作用来说却是寥寥无几,没有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内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规划的发展。

二、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发展的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乡规划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因素的影响,阻碍着科学性城乡规划的发展脚步。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之中产业不停的发展和变化影响着城乡规划的发展。从国家角度来看,城市体系的分工也对城乡规划有部分影响,再者,城市内的交通因素,通讯因素等基础的设施非常的重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科技对于城市以及企业的发展,空间态势,都会影响城市中空间功能的变化,进而影响着我国城乡规划的发展。

三、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发展及转型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城乡规划发展核心

目前,城市规模发展极为快速,在无形中拉动着经济的增长,但是同时,也影响到了城市中的环境,以及交通,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生活。因此,要建设和规划合理科学的城乡规化发展就极为的重要,根据城市乡镇的现实需求以及实际情况,作为城乡规划的依据,来推动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同时,在进行城乡规划的时候,要注重城市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对于城市中的各个要素,例如环境,交通,人文等因素都可以充分并且详细的考虑,来促进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只有科学化的城乡规划理念,才能让企业和人口进行充分的协调发展,提高集聚效益,将基础的设施提高和完善,才能真正的让城乡规划的目标得以真正的实现。

2.促进城乡发展协调发展,保持彼此的差异性

城市和乡镇因为环境的不同,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彼此的差异性。对于城乡的生态以及空间发展,需要保持城乡的协调性,但是,对于乡镇来说,更重要的是保护农业的发展,以及绿色的生态资源,对于城市来说,在保护内部的绿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同时,促进彼此的共同发展。

同时,在进行城乡规划发展的时候,要树立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经济需要发展,同时环境也需要发展,只有将城乡周围的环境最大程度的保护好,才能算作是城乡规划的统筹发展。

3.注重城乡规划转型的协调性和科学性

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候,要对不同城市和乡镇的文化和风俗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不能一味的追求共同发展,而导致“千城一面”的现象,要尊重各个区域的优势,并使其充分的发挥出来,以此来保证城乡的一体发展。

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各地区的独立性,不断的丰富地区中的资源以来更好表现出区域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在城乡规划的手,要充分结合本地的文化和特點,使得规划更加具有灵活性和科学性。

4.小城镇作为城乡规划的战略发展点

小城镇虽然小,但却是农民进行转化和转移的蓄水池,更是乡村生活中生产的要地,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的时候,要注重小城镇的发展,以及独有的特色,以此来与城乡规划结合,使得规划发展更加具有科学性,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结束语

总之,在当下城乡统筹发展的条件下,必须要给予科学化的城乡规划以重视,虽然当下的城乡规划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其牵绊着城乡规划发展的脚步,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保持转型协调性和科学性的理念,来促进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发展。

本文对当下城乡规划的问题以及发展的目标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在实际的规划中起到一定的帮助,在相应措施的帮助下,推动我国城乡协调共同发展,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的研究[J].智能城市,2017,3(05):188.

[2]朱满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J].江西建材,2016(21):43+49.

[3]王璐瑶.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思考[J].建筑设计管理,2015,32(07):58-59+63.

[4]毛蒋兴,王辛宇,郑雄彬,潘新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的城乡规划转型应对[J]. 规划师,2014,30(08):104-108.

(作者单位:大连建筑技术发展中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者:陈尚锋

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论文 篇2: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建筑设计中渗透中华传统元素的渗透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提出了信息时代渗透中华传统元素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一是构建现代建筑设计数据库,提供中华传统元素渗透的数据支持;二是使用辩证主义思想,正确还原传统元素内涵;三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优化中华传统元素渗透于建筑设计的效果。

【关键词】大数据;建筑设计;中华传统元素

1、导语

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积淀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的现代生活领域始终渗透着传统文化元素。建筑的发展历史具有鲜明的生命发展印记,了解一个民族区域的精神文化内涵可从其建筑发展内质入手,进而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始末。基于差异性社会历史时期特征,建筑结构、材料、样式等属性受到所处时代的约束和影响,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时代的审美变化尽显其中。因此,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时代优势、避免信息时代弊端,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在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值得深思与探究。

2、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探讨

2.1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对中华传统元素继承和发展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名胜古迹建筑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最好诠释,成为我国对外展示历史厚重感的标志之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图纹样式寓意丰富、形式多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象征着吉祥如意,长寿龟、仙鹤是寓意长寿的动物,金、木、水、火、土代表的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用以表征世界万物间的联系;此外,不乏象征君子品格的梅、兰、竹、菊等植物元素,不胜枚举。传统元素的运用往往被高度凝练或抽象简化渗透在现代建筑设计风格中,用以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2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对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深远、绵长,现代建筑以中华传统元素为根基,选择适合时代发展的优秀内容加以继承和发展,力求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建筑设计是存在一定思想来源与依据的艺术设计行为,绝非异想天开的神来之笔。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风格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中的“和谐共生”倡导万物平等、和谐相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沿用了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并对古代建筑的优秀之处进行创新和发展,最终打造富有“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精神理念的现代建筑。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彰显了中华传统元素与现代美学融合的成功之处,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择观念立足于现代建筑设计实践,大力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又将建筑设计行为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展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3、信息时代渗透中华传统元素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

3.1构建现代建筑设计数据库,提供中华传统元素渗透的数据支持

信息时代的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在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行为中发挥了重要的设计功能。而数据库及其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支持虚拟现实技术等智能设计方法实现的基础,在VR建筑设计系统中,产生的三维建筑模型以及传统元素纹理素材信息均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包括VR设计技术在内的多种智能设计技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沟通的交互整体,可共享数据库信息、形成在同一空间协同工作的和谐局面,感受智能化虚拟设计体验。中华传统元素渗透于现代建筑设计使用的数据分为属性数据与图像数据两种类型,有关传统文化元素的信息在各种数据类型中均有体现。

3.2使用辩证主义思想,正确还原传统元素内涵

信息時代建筑设计方式更加智能、便捷、多样化,同时也要重视信息时代的弊端对传统文化的扭曲解读,防止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统元素渗透流于形式。以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智能技术手段将现代信息传播提升到崭新的层次与高度。信息时代的现代建筑设计展示了显著的互动性质,信息传播的主体扩大为广大人民群众。大众利用信息时代互动性这一特征主动进行传统文化传播、现代信息传播行为,在互联网这一技术载体支持下大众感受到信息交互、生活智能的社会体验,但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谨记信息时代的弊端与隐患:首先,信息时代集成使用多种高难度、繁琐的技术,技术使用不当容易产生病毒攻击、黑客入侵现象;其次,大数据时代每时每刻生产海量信息数据,垃圾信息、冗余信息难以杜绝,在现代信息符号的冲击下难以从中寻求质的突破,反而时常遭受图像、视频等视觉符号的暴力侵蚀;再次,信息时代大众采用智能技术沟通交流,抽离了人情交往中的感情成分,使得大众交往封闭隔绝、形成闭环效应。所以,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时刻牢记信息时代的缺陷,正确还原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用辩证主义思想看待古今文化的交融[1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之处作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突破口。

3.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优化中华传统元素渗透于建筑设计的效果

信息时代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等智能技术集成发展,形成了具有模拟现实场景的虚拟现实技术,令差异性学科、专业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成为现实,为现代建筑设计融入中华传统元素创造了数字化条件。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专业设计人员与非专业用户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驱动理想建筑设计作品的生成。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总体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在三维软件中构建建筑主体模型,其次选取合适的传统元素材质和纹理样式对三维建筑模型进行渲染,增强建筑设计效果的可视化程度。渲染建筑外观是展现现代建筑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方式,以一种虚拟体验再现理想中的设计效果。

结论: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与向往,从不同历史时期精神面貌、时代背景、生活情形角度寻找大众情感的共鸣,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审美方式。本文综合阐述了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并对信息时代中华传统元素渗透于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展开探究。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需要继承与发展,在未来现代建筑设计的中华传统元素渗透研究中,首先,要学会使用辩证主义思想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摒弃照搬、照抄传统元素的刻板行为,寻找现代建筑设计中古今交融结点,是营造富有时代特征与文化传承性建筑空间的主要出路。其次,面对信息时代的弊端要自动清洗、过滤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糟粕,选取有益于社会进步革新的元素加以创新与完善,通过智能媒介和关联方式重新聚合、融于一体。在大众智慧的共同努力下,必定会构建一条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观的现代建筑设计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春晖.浅谈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50):99-100.

[2]刘超.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元素的渗透初探[J].南方农业,2018,12(30):59-60,62.

作者:顾伟

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论文 篇3:

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建筑是创造未来的,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并逐渐渗透在我们身边的各方面,人们察觉到信息化通过改变我们获取和创造信息的方式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原本作为主要信息获取场所的图书馆,在建筑空间布局上也被改变着。本文就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的解决方式和趋势进行了简要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图书馆;空间设计

在文明起源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中,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1]从西方为权贵保存资料的图书馆到文艺复兴时期古老的开架阅览方式,从中国皇家图书馆到民间私家藏书阁,再到覆盖全国的公共图书馆网络,无论中外每个时期的图书馆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随之有着空间的变化。信息化是无纸化的运动,电子储存逐渐代替了纸质图书,图书馆在信息化的浪潮下也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图书馆建筑的核心也逐渐从以“书”为主体,在向以“人”为核心而转变,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也在更加人性化。

1、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解决方式

1.1复合高效的功能流线布置

图书馆的核心功能由单一的藏书功能向多功能复合发展。传统图书馆建筑空间布局是藏书空间、借阅空间分开布置。书库的功能就是藏书,阅览室的空间就是提供学习阅读的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建筑主体空间呈现三大区域,分别是开架阅览空间、信息媒体空间、公共混合空间。新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不只是围绕看书借书这一主体,更加注重休闲空间、便民空间、社交空间的打造,使图书馆建筑空间复合化。

因为技术和人工的原因,走进传统图书馆必须按照指示牌上的指引来寻找想要的书籍或资料,造成了检索效率低下,如何高效检索也是建筑空间布局中重要的问题。空间螺旋化成为既解决检索效率低下的空间设计解决方式,也为未来藏书量增加再次扩建提供了可能,形成高效的流线布置。库哈斯在西雅图中央图书馆设计中创造性地将书架按照书号顺序排成了书带,又将书带盘转拉伸,形成空间上的螺旋书库,使交通与书库空间合二为一,在其中,人们可以任意在各楼层间穿梭,大大节约了检索的时间。

1.2开放人性化交流空间营造

图书重量是非常大的,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建筑楼板对大量图书的荷载。为了便于控制和经济方面的考虑,传统图书馆建筑设计惯性的依照规范图例,加上很少引进新功能,导致图书馆空间形式乏味和缺乏公共空间。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馆除了查阅空间外,也注重增加了中庭等趣味空间和读者之间交流空间的营造,使图书馆建筑空间更加开放人性化。

由KSP设计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的倒金字塔形巨大中庭让无论处在哪个角落学习的读者都可以同时能看到“地”——四库全书的文化经典和“天”——象征未来的数字图书馆,体会着非同寻常的空间感受。天津图书馆新馆是由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设计的,为了使读者在中庭可以看到所有楼层位置,建筑师仿照真实书架,看似将每层“书的楼板”随意布置,形成了一个自然的交错中庭。[2]虽然读者彼此在不同楼层,但像在街道上一样开放,人们穿梭其中。传统图书馆的建筑空间布局以个体学习空间为主,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以团队协作交流的社交空间营造为主,提供促进交流的空间布置,例如与周边环境结合的平台庭院及屋顶花园的布置既丰富了图书馆的趣味性也增添了有效的交流空间。

2、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趋势探究

2.1综合包容的城市公共客厅

随着现代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各种城市基础设施纷纷巨型化、复合化。新建公共文化建筑中只包括单一图书馆功能的越来越少。图书馆通常与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文化场所建在一起,作为现代城市综合包容的公共客厅,成为现代社会公共空间的代表性地点。图书馆建筑中甚至加入了餐饮、商业等可以24小时被人利用的功能,不仅可以让人们在图书馆呆上更长时间,另外图书馆吸引的人流也激活了与之共存的其他功能,形成共赢。伊东丰雄将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等合并到一种建筑类型即仙台媒体中心中,这种新的建筑形式,不再是象征性或实质性的存在,被孤立在城市广场边缘,与城市繁忙的生活隔绝。相反,它随时服务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图书馆与其他功能复合文化建筑也在成为城市地标建筑,将具有精神象征的图书馆打造为城市地标,一个可以相遇交流,发现感动的新时代空间。作为地标性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在空间设计上应该符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令当地居民与城市自然环境产生联想,对图书馆建筑有认同感,增强对当地文化归属感,对文化传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2多元便捷的智能网络中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图书馆成为多元便捷的智能网络中心。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建筑空间设立多种多样的检索咨询服务模式,图书馆改变集中咨询的模式,服务台适当分散化、智能化、微小化、便捷化。以往一层集中服务的模式可以分散到各个书库和阅览空间。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的不断发展,图书馆服务模式将更加智能化,分散的咨询服务设置可以使服务空间微小化,可以布置在任意关键的角落。结合图书馆建筑内的无线网络布置,也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元的咨询服务。

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结合网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建立一种学术交流、知识共享的空间网络,促进跨学科间的专业知识创造融合。未来图书馆也将分散化布局,越来越多的社区图书馆更加完善,涌现结合某一特定专业的专业图书馆,通过大数据为某一类或某些人提供精准服务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分类图书馆。分散化的图书馆可以在人们片段化的时间里提供不一样的服务,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将更加注重细节,空间上更加自由,为人们提供多元便携的空间氛围。

结语:

信息是无处不在的,虽然人们可以从各个渠道获得信息,但图书馆这一古老的建筑类型并不会消失。未来图书馆是城市的室内公共广场,一个复合多元的城市综合体,人们可以在其中尽情学习交流互动。信息化背景下未来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将更加体现可持续发展,更加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马瑞芹.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研究[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2]陈小可.信息化背景下未来图书馆建筑设计趋势探究——以21世纪图书馆设计手法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2.

作者:高靖智

上一篇:关于校园元旦节演讲稿3分钟下一篇:市检察院检察长述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