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衔接中小学德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对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衔接中小学德育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衔接中小学德育论文 篇1:

高校与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探索

摘 要:道德教育的实施,应贯穿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其他各级教育,应该根据学生自身年龄和心理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过程规律,侧重于不同阶段的内容和重点。剖析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对德育的有效衔接提出了几点建议:全面认识德育的功能,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明确大中小学德育的各自任务,培养德育衔接意识;系统规划德育目标,制定统一的德育标准。

关键词:德育;衔接;大学;中学;小学

德育,字面来看是道德教育,或者说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广义上来看,德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政治素质,民主法纪,心理健康,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然而,近年来,学校德育实效性不强已是一个主要问题,特别是大中小学的德育衔接存在问题。原国家教委自1993年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及后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文件和通知中曾多次明确强调高校与中小学德育的衔接问题。由此可见,高校与中小学的德育教育衔接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一、高校与中小学德育衔接现状

目前,我国在高校与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方面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也有专家学者研究德育衔接问题,但往往理论脱离实际,德育衔接工作难有实质性进展。

(一)高校与中小学对德育工作不重视

在我国,虽然教育部在颁布的文件及通知中一再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中小学,主要考核标准仍是应试教育,因为德育在升学中的作用不像智育那么明显。而在有些时候,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德育的重要地位,罔顾现实,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脱节,脱离了常规的教育和教学,德育的首要地位反而虚化了。在对德育首要地位认识不够的整体氛围中,高校往往认为中小学培养的学生需要重新进行德育方面的课程;而中小学则认为高校没有对他们提供的好学生进行严格道德约束,反而使得学生的一些良好品质荡然无存。因此需要一起结合实际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高校与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不准

科学的德育目标应该既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并且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强调言行一致。

首先,目前德育目标更重视的是社会的要求,忽略了大中小学学生自身的需要及发展,没有将社会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其次,过分强调大中小学德育的总目标,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要求,且往往忽视了道德、法纪和心理教育方面的目标。第三,德育目标的确立对大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考虑不足。

最重要的是,德育目标的设立没有将大中小学作为一个整体,没有为高校与中小学制定一套统一的、完整的德育纲要或准则,这是高校与中小学德育衔接的主要问题。

(三)高校与中小学德育内容不合理

首先,道德教育应该包括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但在我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通常不太重视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两方面的内容。其次,审视目前的德育内容多是一些可操作性不强的笼统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的少,反映时代发展内容的少。第三,我国的道德教育没有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思想道德水平制定出符合他们特点的内容,经常有简单重复的现象,也没有解决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德育衔接性问题,往往造成道德教育超出其年龄段学生身体和智力发育水平。

(四)高校与中小学德育管理机构不统一

首先,我国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德育管理机构,高校和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其次,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是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对这些规章制度并不了解,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及时地对学校和社会进行宣传,因此也没有形成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核查监督机制及奖惩机制。再次,学校及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德育管理体制,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学校的硬件设施,但往往忽略了校园文化、校风、学风方面的建设。

二、高校与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的原因探究

(一)高校与中小学对德育衔接的认识不清

虽然我们党和国家一向强调德育的重要性,然而许多学校依然没有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目前,社会及学校普遍认为当前的德育成果不太理想,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意识到德育衔接问题的重要性,并做了理论研究,但是许多学校还没有理解德育衔接的真正含义。党中央、教育部的文件中一再强调德育衔接,但因为宣传、领会学习等种种原因,学校及老师并没有贯彻实施。总的来说,是对高校与中小学德育衔接的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造成的。

(二)现行教育制度自身缺陷

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存在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现行教育制度自身存在缺陷,目前主要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来考核及评价学校和学生。因此学校通常只重视和加强智育,即使学校、老师及家长知道德育的重要性,迫于社会现实,也会淡化道德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为了在未来社会中有竞争优势,而决定一个学生是否有优势的主要依据就是考试分数,德育对他们的影响不大。学校及社会往往通过教师评语来评估一个学生的德育状况,但它很难正确、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应试教育的弊端不除,德育评估的方式不改,德育衔接的问题就会依然存在。

(三)德育改革缓慢

随着当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道德教育应紧跟上社会的步伐,与时俱进。在各项改革和研究中,学校德育研究在许多方面显得理论脱离实际。特别在德育衔接这一块,学校并没有切实解决问题,将德育衔接理论真正运用于实践中。另外,中小学德育管理和大学德育管理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道德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三、高校与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全面认识德育的功能,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

第一,大力宣传素质教育,改变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标准的现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目标,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及自身发展需要,思想道德水平合格的人。第二,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学校的考核应更注重对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而不是单一的考核知识的记忆和复述。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重视道德教育。

(二)明确大中小学德育的各自任务,培养德育衔接意识

德育衔接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需要高校与中小学明确各自学段道德教育的任务,共同努力、共同实现。高校与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树立德育衔接意识。实际上,中小学应该为高校打好基础,德育也不例外,而高校应该和中小学进行交流沟通,为中小学提供导向,分工合作,形成合力,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主要目标。

(三)系统规划德育目标,制定统一的德育标准

德育目标既是德育工作的目标,也是德育工作的导向,更是检验德育工作的标准。学校道德教育应该以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和心理发展规律、道德发展规律为划分标准,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时代的需求,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现在应该组织专家学者根据目前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和《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要求,制定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中国学校道德教育大纲》,充分发挥其导向、选择、激励、评价功能。为高校与中小学道德教育制定统一的标准,明确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1]朱成瑞,龚营.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探索[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2]刘继生,杨怀中.德育探索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杨静旖.从道德社会化的视角看:大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衔接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2(7).

[6]周双娥.谈大中学校德育衔接的客观必然性[J].鄂州大学学报,1999(4).

[7]杨镇,王霞娟.关于我国大、中、小学校道德教育衔接的探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6).

The Moral Education Problem of Conne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Schools

WANG Ai-ran,CAO Shun-xian,YANG Tao-ho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China)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Connection; University; Middle school; Primary school

作者:王蔼然 曹顺仙 杨桃红

高校衔接中小学德育论文 篇2:

“明理至善”办学理念下中小学德育衔接实践探究

摘    要   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对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结合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教育实际,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引,立足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从德育目标一体化、德育课程系统化、德育活动常态化、德育评价过程化和教育队伍整体化,探索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实践路径,构建整体化德育衔接体系。

关 键 词  中小学德育衔接;办学理念;立德树人;德育目标体系

文献编码  A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进入新时代,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为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自2013年成立以来,实行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教育。由于学校由原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合并而成,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等存在差异,因此,成立之后的附属实验学校在整体德育培养目标、德育实施方法、德育评价体系上存在着断层,迫切需要加强小学部和初中部德育工作的衔接。为此,学校依托华南理工大学高校背景,以“立德树人”思想为指引,凝练了“明理至善”之办学理念,进而确立了“强身健体、通文达艺、通情达理”的育人目标。学校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水平,制定了《中小学德育衔接实施方案》,将办学理念和德育目标落实到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德育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使九年一贯制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衔接一体化,形成了既纵向贯通又整体协调的实践模式(见图1)。

一、理念引领,追求德育目标一体化

德育目标衔接是九年一贯制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下称“指南”)对不同学段德育目标做出明确的要求,学校应以此为指引,结合自身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制定一体化的德育目标。

学校以“明理至善”为办学理念,“明理”既包括做人之理,如情理、伦理、法理等;又包括做事之理,如事理、物理、学理等;“至善”指通过明理要达到具有善言、善行、善意的道德品质和高标准的道德境界,以此为指引,培养“强身健体、通文达艺、通情达理”的学生。由此,学校立足“指南”提出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制定了不同学段的德育目标,同时注重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变化,力求既体现德育衔接的系统性、整体性和一致性,又体现区分度和针对性(见表1)。各个层次的德育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又针对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分阶段并依托不同的德育载体和不同的德育课程推进。

二、载体落实,力求德育课程系统化

课程是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明理至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构建“理善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结构化和整体性,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开设至善课程、至理课程、至美课程、至健课程四大类课程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坚实的成长平台。其中,德育衔接课程贯穿于四类课程之中,着眼于“立德树人”,既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诸如在经典诵读、足球课程方面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效果。

表1  “明理至善”办学理念下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

1-2

年级 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初步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初步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懂得爱亲敬长,关爱同学、关心集体、会合作、知分享、晓礼让。 初步适应校园生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人际交往基本技巧,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常识,树立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意识,学习环保小知识,学会垃圾分类,争当环保小使者。 认识常用汉字,诵读浅近的古诗,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3-6

年级 了解国家历史常识,了解党的光荣革命传统,了解中国梦的含义,初步理解人生的价值,树立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能全面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的良好品质。 提高心理素质,尊重生命,学会调控情绪,增强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初步了解青春期的生长变化,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初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树立节粮节水节电意识,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初步养成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懂得绿色消费,初步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和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的故事,知道重要傳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7-9

年级 深入了解中国革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深刻领会中国梦的含义,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分清是非、善恶、丑美,能模范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形成公民意识。 学会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积极与教师和父母进行沟通,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初步具备职业规划意识,养成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了解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会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

学校大力弘扬“经典文化”,将经典诵读、国学课程以及“书香节”等活动纳入育人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中,编写一至九年级《经典伴我幸福成长》系列教材,以《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大学》《论语》为载体,融合古诗、典故、古训、警句、谚语、名言、成语、歇后语等内容,与各年级德育目标相结合,以德育活动导行,落实到具体的习惯培养、品行指导、思想熏陶活动中,从而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例如,在寒假活动中,针对各年级设计“我诵读,我理解”“我搜集,我践行”德育活动,一年级开展“贴春联、给长辈拜年”,六年级到社区、孤儿院、福利院等地开展春节慰问公益活动;七年级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活动;八年级开展“寻访家长故事,整理长辈训示,形成自己家族的《诫子书》”。活动充分结合各年级经典诵读内容,育人于实践和活动中,引导学生向善、向美;并通过国学经典教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塑造高尚人格,以经典文化营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育德氛围。

足球运动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学校鼓励学生参与足球运动,在感受竞技运动魅力的同时陶冶人格魅力,最终成为一名文明、公正、团结、拼搏、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学校按照校园足球指定教材《中小学校园足球》对一至九年级分段设计育人目标,发掘竞技之外的意义,建立梯次推进的足球课程,将足球技能训练与品德培养、习惯养成相结合[2]。具体来说,即从低年段“体验足球活动的乐趣”逐步上升到中高年段“通过足球运动,培养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意志品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再到初中阶段“通过足球运动体验到成功感、敢于自信地展示自己,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阶段性德育目标的制定,使课程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使校园足球成为培养学生强健体魄、阳光心态和坚强意志的有力抓手。

三、路径拓展,实现德育活动常态化

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让德育真正落实的一个关键环节。[3]中小学部在“明理至善”办学理念指引下,围绕“三礼四节”德育活动体系,每学年按照时间节点,精心组织开展各种特色鲜明的衔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中小学德育衔接做到常态化。

每年上半年,学校安排“中学生体验日”活动: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参加中学升旗仪式,参观校园环境,体会中学的各类设施,参加主题活动或团队活动。在小学毕业前夕,初中部策划丰富多彩的开放日活动,向小学生和家长开放。小学生与家长在初一学生的带领下参观校园,听学哥学姐讲解他/她眼中的中学生活,多角度了解学校生活,初中老师和学生随时解答家长与学弟学妹的问题;小学生还可进入初一课堂,与学哥学姐共上一堂课,团结协作完成一次探究活动,体验初一的学习生活……每年下半年,安排小学部毕业的初中优秀学生回母校做汇报,分享在中学的学习情况以及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经验与感受;随后,初一、六年级学生结对子,写信交友,互相交流,不仅从学习上手拉手,在生活上、思想上都可以释疑解惑,让小学生尽快了解中学,从而产生向往之情。

每年的体育节、艺术节,中小学部共同举办大型的活动,同台竞技,各有千秋,相互融合,相互了解。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即将进入中学的小学生更快地建立对中学生涯的整体性认知,也为更好地融入中学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多元強化,彰显德育评价过程化

中小学德育工作一体化需要相应的德育评价设计。学校以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在明理至善办学理念下,对一到九年级学生实施“明理至善好少年”评价。

“明理至善好少年”评价体系针对小学低年段(1-2年级)、中高年段(3-6年级)、初中年段(7-9年级)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学校育人目标“强身健体、通文达艺、通情达理”,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展开评价。

各项要素设计了正反两面评价指标,如“责任担当”设计的正面评价指标是:热心公益、明辨是非、维护正义、了解时政、高唱国歌、仪表整齐、知错就改、分担家务、值日负责、不说谎话、爱国爱党、热心公;负面评价指标包括:自私自利、是非不辨、仪表欠佳、屡教不改、不负责任、不守诚信、不做家务。指标内容详细全面,注重“伴随式”过程性评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及时对学生做肯定的赞赏,又指出改进方向。教师、学生、家长都是评价主体,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班级V校智慧云平台,一个月进行评定与小结,学期末再根据“明理至善少年我养成”评价系统在V校平台的积分情况综合评定。同时,为实现多元化德育评价,学校结合每月主题活动设立单项“至善奖”,鼓励学生找到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奖项主要有事亲孝亲、经典传承、友爱互助、环保先锋、文明礼貌、阳光健康、通文达艺、创新实践、学科成绩以及日常行为十项类别,一体化的中小学德育评价方式,更具有个性化、伴随式和过程化,促进学生道德的持续成长。

五、凝聚合力,促进德育队伍协同化

德育衔接工作除了学校的主体参与,还需要社会各方资源融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邱柏生提出,小学德育应偏重“德育启蒙,行为养成”,初中德育要偏重“道德认知,情感体验。”[4]

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衔接工作过程中,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方式,促使学校教师和家长形成共识:小学一二年级阶段要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包括基本礼仪、学习习惯、劳动习惯、运动习惯等,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针对五六年级孩子处于青春期或者前青春期阶段,独立意识增强但心理闭锁,渴望有人倾听心声的特点,建议家长要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注重引导和调适;中学阶段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帮助、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做到家校合力从而保障德育衔接效果。

要保证学生在九年的时间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仅仅靠学校所开展的德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真实情境中现场观察、亲身体验、深度参与,从中感受生活、发现问题、深化认识、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5]为此,学校挖掘和利用社区所蕴藏的丰富德育资源,为学生九年一贯制的道德成长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学校充分利用大学优质资源,深入开展“科学家进校园”“家长进课堂”“大学生志愿者进学校”的“三进”德育特色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至善大讲坛”系列活动,邀请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人物进校园有针对地开展育人讲座。学校利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资源,把关工委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健全关工委组织机构,加强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如前往黄花岗烈士陵园扫墓、家长专题讲座、感恩教育、赴清远高田学校扶贫等有意义的活动,发挥大学退休老同志、老教授在学校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衔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学校整体快速有序地发展,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德育衔接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学校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从而达成新时代育人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2]吴建国.足下有规矩、心中有方圆——浙江省长兴县第六小学足球课程及文化建构实践与探索[J].人民教育,2019(9):46.

[3]邹维.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2):17.

[4]邱柏生.学校德育一体化进程中大中小学德育的合理定位[J].思想政治教育,2016(2):1.

[5]郑彩华.中小学校德育衔接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德育,2018(19):47.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作者:曹慧萍

高校衔接中小学德育论文 篇3:

全面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简称《指南》)。为此本刊选登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的答记者问,以及专家对《指南》的解读,以便基础教育工作者参考。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中小学德育工作社会关注度很高,请介绍一下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背景是什么?

一是落实党和国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对中小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特别是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是适应德育工作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效显著,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表现积极健康向上。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德育工作各学段之间未形成有效衔接,德育的方法途径单一,德育工作体系不够完善,德育工作缺乏常态有效开展机制等。因此,中小学德育工作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三是回应基层教育部门的期盼。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反映,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方方面面,还涉及家庭、社会,希望教育部能够出台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德育工作指南,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做什么”和“怎么做”,将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因此,这次出台《指南》就是为中小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也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督导、评价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2.《指南》是如何制定出来的,请介绍一下《指南》的研制过程?

《指南》的研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深入调研。2016年6月,我部专门组建了课题组,开展《指南》的研制工作,邀请高校德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地方中小学德育干部、学校德育工作者参与,在全面梳理政策文件,调研摸底地方情况,分析归纳各地德育工作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指南》基本框架。

二是研究论证。2016年下半年,我部将文稿征求了高等院校的学者、中小学校长、党组织书记、班主任及品德课教师的意见,对《指南》的基本结构、呈现方式、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实施途径、保障条件等进行论证,形成《指南》征求意见稿。

三是修订完善。今年上半年,我部就文稿先后征求了中央宣传部、团中央等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长教师、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的意见。在多次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指南》经教育部党组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印发。

3.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应该遵循怎样的指导思想?

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关键在于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构建德育工作的“一个体系”,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深化德育工作的“两个结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要抓好德育工作的“三个关键点”,要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为抓手,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4.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把握好哪些基本原则?

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把握“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二是坚持遵循规律。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三是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四是坚持常态开展。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5.请介绍一下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什么?

《指南》明确提出中小学德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強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突出分类指导,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教育规律,按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段、高中学段四个阶段,《指南》提出了分层次的德育目标,明确不同阶段具体目标要求,既强调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又突出德育的有机衔接和逐级递进。

6.请问中小学德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围绕德育目标,《指南》提出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7.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如何利用好这些途径?

德育工作重在落实,要把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落实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方面和各环节中,在总结提炼各地德育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可操作性,《指南》提出了“六大实施途径”。一是课程育人,从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等方面,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文化育人,从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建设网络文化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三是活动育人,利用节庆纪念日、仪式教育活动、校园节(会)、团队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四是实践育人,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是管理育人,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从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细化学生行为规范、关爱特殊群体等方面,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的细节之中;六是协同育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

8.如何确保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指南》对保障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提出了五项明确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校长要亲自抓德育工作,规划、部署、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

二是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年度预算,提供德育工作必需的场所、设施,订阅必备的参考书、报刊杂志,配齐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等。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德育队伍人员培养选拔,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要有计划地培训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中学团干部,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理论。

四是加强督导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区域、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学校要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五是加强科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组织力量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责任编辑 郭向和)

上一篇:电厂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局工作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