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历史故事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陈胜富贵忘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陈涉世家》,该文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课本历史故事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语文课本历史故事论文 篇1:

语文课本之外的历史故事

陈胜富贵忘友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陈涉世家》,该文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后来,胸怀大志的陈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再后来,陈胜发达了,富贵了,称王了,实现了自己的鸿鹄之志,但他那句“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却履行得不怎么样。《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称王后,一位曾经和他一起打工的朋友找上了门,但却被把门的官兵挡在门外,那个人只好在外面等着,希望能早点看到陈胜出来。没多久,陈胜出来了,那个人就迎了上去,得到了陈胜的召见,还被留在了宫中。陈胜的这个朋友进宫后感慨很多,有时会和周围的人提起陈胜从前的一些事。这时就有人对陈胜说那个人不懂规矩,经常胡说八道,有损陈胜的形象。陈胜很快就找了个借口,把这个旧友杀了。《史记·陈涉世家》的原文是:“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陈胜此举一出,很多老朋友都与他断绝了关系。

李广不能二次射石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曾经收录唐代诗人卢纶的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也有收录)。原诗如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写西汉名将李广夜晚出去巡逻时,误把石头当成老虎,拈弓搭箭,射中巨石的事。正因为此诗,这位箭术高超、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深深地印在许多人的脑海。然而,诗歌背后的真相更有意思。《史记》中的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原来,历史的真相是李广在打猎时,误把巨石当成了大老虎,利箭离弦后一下子就射中了巨石。但当他得知那是一块巨石不是老虎之后,又对巨石进行了多次射击,但再也没能射中。

曹植《七步诗》乃应声而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叫《七步诗》,作者是曹植。其诗如下:“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七步诗》是曹丕逼着曹植在七步之内吟成的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学者考证,最早记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诗的文献资料是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这说明曹植的诗是应声之作。何谓“应声”,《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随着声音”。曹植随着谁的声音?显而易见,是随着曹丕的声音。这就是说,曹植的这首诗是在曹丕话音刚落时即已完成。

周瑜胸怀宽广,气度不凡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草船借箭》,此文是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文中有写:“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初读此文,人们都会认为周瑜是一个气量狭小,妒忌心很强的人,加之《三国演义》还写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说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这更使周瑜“气量狭小”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实,“草船借箭”的故事正史中有记载,但主人公是孙权,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史实最原始、最权威的书籍)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小说家罗贯中移花接木。“诸葛亮三气周瑜”更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有学者考证,周瑜病故前的两年时间里,诸葛亮根本没有机会与周瑜见面。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胸襟广阔、才华出众的人。吴国的老将程普曾因为自己年长,多次凌辱周瑜,周瑜虽然职位比程普高,但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被周瑜的大度感动,逢人就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刘备也称周瑜“文武筹略”、“器量广大”。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周瑜一生的定论是:“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大禹三过家门不敢入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大禹治水》,其中有写:“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多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文字记录。这充分表明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无私精神。然而《史记》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却是另一番模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害怕治水不成得到惩罚,因为他的父亲鲧就是因为治水不成而被诛杀的。其实,最早记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古代典籍并不是《史记》,而是《孟子》。《孟子·滕文公上》里面有写:“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里面有写:“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从《孟子》一书中不难看出,《孟子》的作者是对大禹持赞赏态度的,认为其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但无论如何,《史记》对大禹的记载我们也应该正视,至少可以当成课外知识了解一下。

(兰明芳摘自《青春岁月》)

作者:王佳伟

语文课本历史故事论文 篇2:

语文课本之外的历史故事

陈胜富贵忘友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陈涉世家》,该文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后来,胸怀大志的陈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再后来,陈胜发达了、富贵了、称王了,实现了自己的鸿鹄之志,但他那句“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却履行得不怎么样。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称王后,一位曾经和他一起打工的朋友找上了门,但却被把门的官兵挡在门外,那个人只好在外面等着,希望能早点看到陈胜出来。没多久,陈胜出来了,那个人就迎了上去,得到了陈胜的召见,还被留在了宫中。陈胜的这个朋友进宫后感慨很多,有时会和周围的人提起陈胜从前的一些事。这时就有人对陈胜说话了,说那个人不懂规矩,经常胡说八道,有损陈胜的形象。陈胜很快就找个借口,把这个旧友杀了。《史记·陈涉世家》的原文是:“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陈胜此举一出,很多老朋友都与他断绝了关系。

李广不能二次射石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曾经收录唐代诗人卢纶的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也有收录)。原诗如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写西汉名将李广夜晚出去巡逻时,误把石头当成老虎,拈弓搭箭,射中巨石的事。正因为此诗,这位箭术高超、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深深地印在许多人的脑海。然而,诗歌背后的真相更有意思。《史记》中的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没(mò)镞(箭头)。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原来,历史的真相是李广在打猎时,误把巨石当成了大老虎,利箭离弦后一下子就射中了巨石。但当他得知那是一块巨石不是老虎之后,又对巨石进行了多次射击,但再也没能射中。

曹植《七步诗》乃应声而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叫《七步诗》,作者曹植。其诗如下:“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七步诗》是曹丕逼着曹植在七步之内吟成的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学者考证,最早记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诗的文献资料是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这说明曹植的诗是应声之作。何谓“应声”,《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随着声音”。曹植随着谁的声音?显而易见,是随着曹丕的声音。这就是说,曹植的这首诗是在曹丕话音刚落时即已完成。

周瑜胸怀宽广,气度不凡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草船借箭》,此文是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中有写:“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初读此文,人们都会认为周瑜是一个气量狭小,妒忌心很强的人,加之《三国演义》还写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说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这更使周瑜“气量狭小”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实,“草船借箭”的故事正史中有记载,但主人公是孙权,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据《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史实最原始、最权威的书籍)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小说家罗贯中移花接木。“诸葛亮三气周瑜”更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有学者考证,在周瑜病故前两年,诸葛亮根本没有机会与周瑜见面。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胸襟广阔、才华出众的人。吴国的老将程普曾因为自己年长,多次凌辱周瑜,周瑜虽然职位比程普高,但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被周瑜的大度感动,逢人就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刘备也称周瑜“文武筹略”“器量广大”。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周瑜一生的定论是:“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大禹三过家门不敢入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大禹治水》,其中有写:“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多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文字记录。这充分表明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无私精神。然而《史记》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却是另一番模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害怕治水不成得到惩罚,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因为治水不成而被诛杀的。其实,最早记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古代典籍并不是《史记》,而是《孟子》。《孟子·滕文公上》里面有写:“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里面有写:“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从《孟子》一书中不难看出,《孟子》的作者是对大禹持赞赏态度的,认为其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但无论如何,《史记》对大禹的记载我们也应该正视,至少可以当成课外知识了解一下。

编辑/张烨

作者:王佳伟

语文课本历史故事论文 篇3:

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老师在利用历史故事进行历史教学时,需要遵循历史故事选择的一些原则,并且选用合适的方式应用历史故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选择历史故事的原则,并且提出了利用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来导入课堂、利用小故事来化解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利用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措施。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1背景

在大多數的普通学校里,并不是十分的重视历史。虽说全国范围内的学习已经把历史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但是对于历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语文、数学和英语。而且大部分的初中生不愿意上历史课,觉得历史课十分枯燥,上历史课常常犯困,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有效的方式来转变历史教学模式是每一位历史老师需要研究的课题。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选择历史故事的原则入手,提出了如何利用历史故事进行历史教学的方式。

2选择历史故事的原则

历史故事的选择不是任意的,历史老师不能随意的选择历史故事。如果想让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般需要遵循真实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真实性是选择历史故事时最为基本的原则。选择的历史故事如果背离了史实,那么就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误导,学生也就不能很好的了解历史,这也是和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相违背的。如今,有很多以历史题材为素材的影视剧,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很多的历史史实被曲解。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一定要选择能够与历史事实相符合的,不能选择虚拟的历史故事,也不能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主观臆测。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歷史课上引用历史故事就是要激发学生对于历史课的兴趣。如果历史故事不能体现趣味性也就达不到历史课堂引入历史故事的作用。初中历史老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要选择故事情节紧凑,故事内容生动的故事,这样才能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针对性原则是除了真实性之外,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所谓的针对性指的是引入的历史故事不能与课堂内容相脱节,历史故事的内容要紧扣历史课本教材内容和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初中历史老师要从历史教材内容中来寻找故事,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水平来选择适合学生的历史故事。

3利用有悬念的历史故事导入课堂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般一堂课的课堂效果如何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就能体现出来。比如,在讲《伐无道,诛暴秦》时,可以用一些与秦始皇相关的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述秦始皇的故事时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悬念,比如秦始皇统一了哪六国?秦始皇都采用了什么手段来巩固统治。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忆自己曾经观看过的与秦始皇有关的影视作品,并且作出评价。通过在历史故事上设置悬念,可以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老师也可以根据历史故事和历史课程知识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就不容易走神,也会很好地融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4利用小故事化解课堂教学难点

历史课程上的重点和难点无非是一些特殊的历史概念、实践发生的时间点和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等内容。如果能利用一些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学习和区分这些难点和重点,学生就会很好地掌握历史课堂的内容和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5巧用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兴趣

一堂好的历史课程,除了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如果想让初中的历史课程更有效率,初中历史老师就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来收尾。初中历史老师可以用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收尾。开头的历史故事和结尾的历史故事最好能首尾呼应,结尾的历史故事最好能带有启发性。学生刚好可以利用结尾的历史故事总结课堂的历史知识,另外也能发散自己的思维,去自觉探寻课本之外的相关的历史知识。初中的历史老师最好能在课程结尾设置与下节课课程内容相呼应的历史故事。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下节历史课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去历史课本上寻找相关的答案,一举两得。

比如,在学习不同朝代的时代特点和着装特色时,初中的历史老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来猜想这些图片上的东西是什么朝代的,并且引导学生来简述原因。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带动到历史课程学习中去,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学习和探索学生的能力。课后,可以通过一个相关的历史小故事收尾,并且能够针对这些小故事引入下节课相关的历史课题,激发学生去自主思考,独立学习。

6结语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要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阶段进行穿插教学。初中历史老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要体现真实性、有趣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实践证明,历史故事要有悬念、要能够承上启下,要能够帮助实现教学目标。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很重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富慧敏.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57-58.

[2] 孙洪艳.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32):80.

[3] 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220.

(作者单位: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作者:陈超奇

上一篇:党建报告三篇下一篇:现代初中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