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BIM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而信息化是整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应用型本科教育以社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本文主要介绍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将BIM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增加课程实践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所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的联系,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篇1: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工业设计工作室平台T型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为顺应我国应用型教育转型,把实践融入课程教学,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作室模式为载体,研究建立T型的工业设计教育平台体系。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为案例,分析工业设计工作室制的研究理论和现状,讨论工业设计T型平台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平台管理模式、工作室制的考核方式及运作模式。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完善工业设计工作室教学体系,并从工作室课程设置、跨工作室多元化培养,形成“学做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对工作室导师和学生综合评价考核,执行末位淘汰制度,加强工作室的良性运转。

关键词:工业设计 应用型人才培养 工作室 T型教学平台 工作室制度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全面提高质量的历史新阶段,随着我国连续推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以及《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等,中国教育部计划将对全国1200所普通本科院校中的600所逐步转型成应用技术型大学。

随着我国自主创新与设计创意产业的日益兴起,工业设计作为支撑和带动制造业发展变革的一个学科领域,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然而工业技术快速更新换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崛起,使得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和社会发展脱节。近年来,许多高校设计课程中融入实践教学,如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工作室模式等,但多数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详细的实施方案,理论上缺乏系统性,往往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入的研究。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如能顺应应用型教育转型,改革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适切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切实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和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以满足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企业行业的发展需要。

一、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学科将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正在经历从产品技术设计到产品理念设计的转变,从功能设计到情感设计、服务设计的转变,从整体设计到细节设计的转变,以及从单个产品设计到系统化设计的转变过程。而目前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课程体系方面,虽然设置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模式,但是实践课程与社会需求以及市场发展趋势之间缺乏直接相关性,导致本科教学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人才需求有一定的脱节。第二,由于工业设计专业方向宽泛,许多院校根据教师设置专业方向,学生如批量化输出的教学模式而缺少依据学生兴趣特长的个性化培养。第三,在教学模式下,多数院校设计专业仍沿用传统的班级单元教学,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这种模式的推广已经出现专业技能不精、人才特色模糊等问题。第四,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本专业过于单一的依赖于教师评价机制,有待于将项目完成程度机制、市场检验机制等多方面的评价标准纳入体系。

在将来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还需紧跟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发展,如产品信息化设计、交互设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增材制造(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人工智能、绿色设计、服务设计等需求,不断调整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向,以满足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工作室体制在工业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

所谓工作室教学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引入相关的实践项目或教学案例,模拟社会工作岗位和环境,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工作室教学最早出现在1919年德国创立的包豪斯学院,其基于“艺术与技术统一”的概念,在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同时强调动手实践能力,之后,美国和欧洲的设计教学中也通过基础理论、项目实践、学科交叉和专项实践课程结合等方式,灵活地把工作室方式融入课程中。以上国外的设计教育视野,对我国工业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研究从观念、思想和方法上提供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我国许多知名院校在积极实施和探索工作室制度:如湖南大学建立“人工智能+设计”工作坊,从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到用户研究中以提升设计教育;中央美院以教师个人负责制建立各个工作室,教师与校企结合带领学生完成一定前瞻性的藝术和创作;浙江大学创立“互联网+教育”模式,整合学校资源和企业共同开办交互设计“微专业”模式;同济大学创立短期工作坊模式,主要探索一些新产品设计概念及应用;还有广州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等知名高校创立校企联合工作室,完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具体产品开发。

同时我国教育学者也在潜心研究工业设计工作室的理论:马辉(2019)在工作室运行模式从工作室的模式建设、技能训练模拟、协作模拟和环境模拟上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有效地将创新创业理念与日常的教学活动结合。肖瑱(2019)以浙江大学的整合“人本+设计+技术+商业+文化”为指导,采用多种授课方式,把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研究引入课堂,项目负责人主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方式实施工作室制度。曾栋(2017)通过总结国内外工作室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七点相应改进对策:校企双方辅助、建立协同平台、小题实做、灵活时间和设计评价、现场实习、建立工作档案以及建立校企长效机制,为实践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龙以标(2011)不仅阐述了实行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对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和管理制度作了充分的论述。通过以上调研可以发现,工业设计工作室虽然在实施中遇到些难题和问题,但是高校和学者都在积极的思考和改革,依靠自身学校的特色优势发展或完善工作室体制。

三、建立工业设计T型平台教育模式

我国的工业设计高等教育大部分采用三段式的教学体系,分别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然而工业设计具有设计方向多,分支广的专业特点,由于受到人才培养总体学分限制,专业课在设置上只能考虑通才教育模式,而对于因材施教和实行个性化教学还有较大差距。如将课程模块化,建立以工作室为平台的T型课程平台,一砖一瓦地打好理论基础,使学生由简至深进入更宽广的专业平台,建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模块化

课程模块化是将教育课程划分为不同模块,教师系统并层次递进式的教授知识,实现各模块的教学目标。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业设计各课程特点,课程体系可划分为:公共基础、基本技能训练、工业设计理论、工程化技能训练、设计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专业拓展七大模块。

公共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计算机二维和三维软件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认知,美学素养及设计表达能力。

工业设计理论和工程化技能训练模块主要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主要包括设计概论、设计美学、产品材料工艺、模型制作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了解设计基础理论,掌握常用材料特性及工艺流程知识,为产品的综合设计提供工程化理论基础。

设计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专业拓展模块主要针对大学三、四年级学生,本模块依据不同工作室的专业方向设置,主要包括设计方向的理论基础课程、材料工艺及结构课程、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等,着重培养学生从立项、调研到设计的整个流程,具备独立或协作完成项目的能力。

(二)建立T型教育平台

通过以上课程模块的划分,大学一、二年级主要为基础知识、基本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像大楼的地基,一砖一瓦稳定的支撑着整个工业设计教育平台。而进入三年级后,学生不仅继续学习设计的综合课程,同时开拓了一个巨大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平台上选择自己的设计方向,进入不同的工作室体制,针对性地学习不同的理论课程,以上划分即综合构成了工业设计“T”型教育平台,如图1所示。

(三)不同设计方向的工作室设置

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以后,可通过个人兴趣及特长双向选择自己的设计方向,进入不同专业方向工作室,如家具设计工作室、交通工具工作室、生活产品工作室、交互设计工作室、电器产品工作室、文创设计工作室等。各工作室有明确的专业主攻方向和风格特点,任课教师由该专业方向特长的教师担任。各工作室可以与企业课题联合研发产品,企业专员参与教学,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产品研发与成果评估,使工作室承担教学与研发,课程与课题的双重任务,这样有利于学生“学有专攻”,便于学生毕业后的方向定位,如图2所示。

(四)专业实践教学的T形体系

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工程认知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四个层次,由计划内必修实践环节和课外选修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主要必修环节有:大一和大二公共实践,包括军训、写生实习、金工实习和专业考察等,同时有针对工作室的不同设计方向实践,如材料工艺考察、品牌考察、结构拆卸、专业项目训练、设计竞赛训练Ⅰ、设计竞赛训练Ⅱ、专业项目训练、工业设計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体系从公共基础实践、独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教学、项目教学到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实践难度逐次增加。

四、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教育平台管理模式

系统的课程理论体系离不开系统的教育平台管理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学模式需从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学分获取方式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平台。

(一)各工作室依据各自培养目标,建立不同课程体系

各工作室的教学计划由工作室负责教师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务处规定的学分和课时要求建立系统化的授课体系,并且通过专家认定,经学院及教务处审核执行。如家具设计工作室所对应有家具设计概论、家具史、家具材料与工艺、家具结构设计、家具课程设计等课程,学生需修满该工作室必修学分。

(二)跨工作室多元化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多元化,学生不仅完成本工作室的必修学分外,还需选修其他工作室的课程,完成选修学分。如家具工作室学生不仅完成本工作室课程体系,同时需从不同工作室选择至少两门兴趣课完成选修课程,以家具工作室课程体系为例如图3所示。

(三)多工作室培养,取得培养证明

针对基础较好和兴趣广泛的学生,在时间不冲突的前提下,可同时完成多个工作室的培养,如均修满学分可同时获得多个工作室的培养证明,犹如本科二学历证明,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促进作用,如图4。

(四)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形成“学做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毕业设计指导中,教师与学生盲选或者指导老师指定题目等方式较为普遍,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存在设计方向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等问题。而学生大三进入工作室后可直接选定指导老师和设计方向,同时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可由老师引进实际项目,或者学生挂靠实习单位项目,形成“学做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系统化并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内容。

五、探讨工作室制的考核方式及实施运作模式

工作室教学不仅需要完善的管理体制,同时需要系统的考核方式和实施运作模式,以及末位淘汰制度是维持工作室良好运作的根本。

(一)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建立完善的工作室运作模式

工作室是以项目为依托的教学模式,采用设计公司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建立工作室完善的设计流程、工作室管理方式、教师考核方式、学生考核方式、人员分配及工作分工等,将专业教学和实践设计有机的结合,也让学生提前熟知就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方法。

(二)合理划分工作室区域,加强企业实地实践教学

工作室以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控制10人以下,工作室为固定空间,兼具教学和学生自习等功能。工作室工作区域划分为:管理区(指导教师办公桌)、工作区(学生进行设计项目)、交流区(讨论设计方案和设计心得)、展示区(展示设计成果)等。同时每个工作室要有企业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集中带领学生在企业实地教学,完成相应的实践学分。

(三)教学和科研同级抓,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教师考核

教师依照各工作室培养方案,根据各教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各种不同的技能来合理选择设计项目教学。年终时教师依据《工作室制年终教师考核表》横向和纵向项目、著作、论文、专利以及工作时间、课时量等方式自评,然后由上一级学院评估考核水平。

同时各工作室可聘请校外工业设计专家、企业职业设计师、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全程参与课程教学,校外人员也需参与院级评估考核。

(四)以“四创”为标准,企业和导师共同参与学生考核

工作室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四创”为培养目标,学生进入工作室后不仅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项目获得学分,需同时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省级和校级的创新创业项目、论文发表、授权专利以及获得工业设计专业相关技能证书等方式获得学分,年终时通过自评并完成《学生工作室年终考核表》,由负责导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确定考核水平。

(五)加强工作室良性运转,导师和学生执行末位淘汰制度

为了使工作室高效运作,工作室教师、校外专家和学生均有末位淘汰制度。工作室教师需由学院和学生共同考核,对工作态度不佳、专业能力不精、工作室管理不善的老师实施淘汰,淘汰后需整顿考核后再次开启工作室。学生需由工作室教师和企业共同考核,对学习态度不佳、专业方向不明确的学生实施淘汰,被淘汰学生可申请其他工作室,参加学生和教师双选,完成相应学分。

结论

目前我国高校工业设计多为“全才”的培养模式,此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但是学生毕业后特色不明显,不利于就业竞争,从而恰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更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由“全才”至“专才”培养。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作室模式为载体,建立T型的工业设计教育平台体系,同时探讨工作室的管理模式、运作模式和具体考核等标准,来探索基于应用型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作室为载体的工业设计T型教学平台模式。当然,教学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唯有改革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在工业设计中的逐步应用,工业设计的教学模式需要快速适应发展才能引领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传输优秀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作者:侯建军 毛轶超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篇2:

BIM技术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应用

BIM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而信息化是整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应用型本科教育以社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本文主要介绍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将BIM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增加课程实践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所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的联系,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现状

房屋建筑学主要针对房屋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进行讲授,是二者的综合。在大多数学校,房屋建筑学包含讲授和课程设计两部分内容。目前,房屋建筑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是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大多会将PPT展示、图片和板书讲解结合的方式,个别时候会增加视频动画加深学生印象,但是不管是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还是板书讲解,所传授的内容均是以二维图形给出,学生需要根据给出的二维图形,想象出三维实体,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课程的难度。而且一旦有三维模型无法想象出,就会影响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外,在使用图片、板书等二维图形授课的过程中,因为不够直观形象,也容易使学生感觉疲劳、枯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安排的时间是一个星期,抛除掉周末,真正能指导学生的时间只有5天。而在这5天中,学生一般是做民用建筑设计,如住宅楼、别墅、办公楼、宿舍楼、公寓、博物馆、图书馆等的设计等,并最终将设计方案以二维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绘制出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等。时间紧,任务重,同时对学生三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否则会频繁出现方案表达不出来,或者绘制出来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图不相符的情况。另外,由于二维图纸每张图都是独立的,互不关联的,一旦反生修改,相关的图纸也需要进行修改,一方面增加任务量和绘图压力,另一方面也容易发生错误。

二、BIM技术及其特点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它将二维图纸转化为三维模型,集成项目的几何信息、物理信息、材料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等,[4]并将这些基础信息集成一共享平台,为建筑方案、安全管理、成本决策等提供支持、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同时让甲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参建单位共同参与与管理,从而提高效率,节省成本。BIM技术具有可視化、模拟性、协调性等特点。

BIM技术可视化可将二维图纸转化为三维实体模型,实现“所见即所得”。将二维图纸转化成三维模型后,可以发现设计不精准不合理的地方,能够有效避免以往施工完成才能发现的设计不合理的可能性。

BIM技术模拟性不仅可以模拟建筑物的实体,还可对现实生活中无法操作的事物进行模拟。最常用到的是以实际的施工组织计划为依据,加上时间成本,对施工过程进行4D模拟。同时还可对设计方案其他方面进行模拟,如日照模拟、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等。通过各种模拟,可以帮助分析设计方案,从而优化设计方案。

BIM技术协调性可以实现专业之间的实时沟通。传统设计中,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各专业是分开进行的,相互之间沟通较少,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管线打架的情况。而利用BIM技术的协调性可以提前进行碰撞检查,避免碰撞发生。同时当对某一构件修改后,其对应图纸也会自动进行调整,有利于提供工作效率。

三、结合BIM技术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

利用BIM技术可视化的特点,将BIM技术与板书、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直接展示BIM模型,既可以形象生动地传递讲授内容,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BIM技术的讲解,让学生了解BIM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使用BIM技术。在平时布置作业和最终结课时,也可以采用与BIM结合的方式。对于与建筑相关专业的学生,看懂施工图、掌握建筑各部分的连接方式和构造特点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通过根据已有图纸,建立三维模型这一方式强化读图能力,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一般只有7天的时间,对于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建筑方案设计和出图,本身的任务量就比较大,时间紧迫。如果手绘能力较弱,构思的方案无法表达更加重了的任务的难度。而在引入BIM技术后,学生则利用BIM技术将自己脑海中的方案直接转化为三维模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对自己的设计有直观了解,对空间尺度有初步的概念,另一方面通过对柱、墙、梁、板、楼梯等构造的绘制,可以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当模型建完,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可由三维模型直接转化完成。如果某一构件发生变化,利用BIM技术的协调性,与该构件相关的图纸也均会自动发生变化,减少了学生在图纸上修改的时间,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上。在课程设计结束时,学生既完成了建筑的设计和出图,又建立的三维模型,在即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又锻炼了BIM技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把控,为毕业后与实际项目接轨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将BIM技术引入到房屋建筑学教学中可以增加课堂的亮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BIM技术,为填补市场BIM人才紧缺提供资源。

四、结语

BIM技术已经在全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既懂技术又懂专业的BIM技术专业人才仍然是市场紧缺的。通过将BIM技术引入到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作者单位为河南城建学院)

课题: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ZS364。

作者:杨宁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篇3:

从应用型本科到应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

摘 要 探析应用型本科与应用本科的区别与联系,展望高等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应用本科;高等职业教育

1 应用型本科概念、起源和特色定位

20世纪80年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熟和深入,国际上很多先进的工业技术开始在我国工业生产中使用,因此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很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提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随着科学技术快速而直接地向生产领域的渗透,即便是专科层次的技术人才也不能完全适应其要求。面对这种需求,时代呼唤高等教育尽快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2007年8月6—8日,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在成都应运而生,与此同时还召开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会议。这标志着应用型本科的研究和实践达到一个新层次和新高潮。会议中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进行明确规定:这类学校注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办学过程中不注重科研研究,和研究型、学术型本科院校有显著区别。这类学校包含全部的本科第二批和第三批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完善中国高等人才培养体系。

应用型本科强调应用二字,要求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先导,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学历教育和职业养成的有机统一,培养的是某一专业或专门领域的通才,其教学有自己的规律。应用型本科是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培养的人才占到我国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一半,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本科教育的主要方面军。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在区域和产业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正好为改变高校同质化发展的趋势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应用型这条道路依托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的是学校的特色发展。

2 应用本科的概念和区分

我国的教育可以分为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种。应用型本科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职业教育原来只有高职这种专科层级的职业技术教育。随着我国职教体系的发展,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被提上日程。本科高职院校从何而来?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由部分高水平专科高职院校率先升格而来;二是由新办本科院校转型而来。本科高职培养的是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工程师。

应用型本科等同于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吗?答案是不完全等同。我国将专业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分别由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培养。其中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实际上包括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其中的技术应用型本科属于职业教育。学术界将技术应用型本科称为技术本科,又称应用本科。

当前,可以将我国本科教育划分为应用型本科和普通本科两种,其中应用型本科和普通本科之间是并行发展。同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可以将应用本科看作高等专科教育一个层次,具有十分鲜明的技术应用型特征。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型本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主要是为了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应用本科人才培养以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结构安排也都是以“应用”作为宗旨的,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另一方面,虽然应用本科和高等专科教育之间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虽然高等专科教育也以培养一线的技术人才为目标,但是随着我国应用本科的发展,需要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适时调整,与应用本科之间进行明确分工: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一线实际操作的技术人才为主;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负责对一线的技术人才进行有效管理和组织。

3 应用型本科与应用本科的联系与区别

应用型本科与应用本科目前在教育类型上是两种不同的,在教育级别上是同一层次的,在录取分数上是有承接性的。应用型本科是普通高等教育在层级上向下的延伸,更接近大众,接近具体工作岗位;应用本科是职业教育在层级上向上的发展,由原来的专科层级的职业教育发展到本科层级的职业教育。由此可见,一个是向职业方面靠拢,一个是向本科方面的进军,两者培育的都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习、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两者的相同之处

1)培养目标基本相同。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相关知识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实际岗位并适应其需求。理工类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高职本科属于“本科学历+高技能”教育类型,将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差别不大,只是词语表述不同。

2)学历层次相同。二者都是二本,都是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一种。

3)国家的扶持政策相同。在国家的首个本科高职试点单位昆明理工大学,高职本科生同样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各类奖助学金。

4)发挥的作用相同。应用型本科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应用本科是把专科高职升格成本科高职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二者同样都缓解了就业压力,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延缓了劳动力流向市场。

两者的不同之处

1)产生的时间不同。“应用型本科”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2007年8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已成立并开始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而应用本科则是2010年才开始由昆明理工大学率先作为试点开办的。

2)教育的种类不同。我国的教育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属于5A级教育,即第5级教育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A类);而应用本科属于职业教育,应该归属5B级类。

3)前身基础不同。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校来自于四类:老高校举办的技术学院,如同济大学;高职升本,如北京联大;某些部属高工专升本,如南京工程学院;师专升本变为多科性学院。据官方消息,我国600所大学将转型成本科高等职业学校,主要由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地方本科院校及新建本科院校、独立本科院校(三本)转来。

4)学生来源不同。应用型大学生源主要是高中学生参加全国性的高考,按成绩统一录取;应用本科主要是高职学生和职高学生的进修,也录取一些普通高中的学生。

5)文凭的含金量不同。虽然都是本科学历,但所授予的学位不同,普通本科授予的是一般的学位,应用本科授予的是专业学士学位。

6)录取分数线不同。同样是二本,应用本科达线即可,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线几乎达到一本线。

7)用人单位偏好不同。从招聘技术方面的人才的单位来说,偏重于喜欢高职本科生,而一般的招工单位则喜欢普通本科生。

8)学费不同。高职本科略高一些。同样在昆明理工大学,高职本科每学期在7000~8500元之间,少量艺术类相关专业每学期为10 000元。

至于应用本科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干部身份还是工人身份,如何评定职称,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等,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关注。

4 高等职业教育今后发展展望

600所大学转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诚提出,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定位十分明确,而地方高等院校则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不明确局面,在这些地方院校当中,最新成立的本科院校表现得尤为明显。推动这些院校逐步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一方面可以优化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这些院校的自身建设。从中可以看出,为了解决日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这种人才结构不协调的矛盾,国家已经下大力气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

高考改革为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类 当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转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完善、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尤其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倍增。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人才培养结构,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两种模式高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在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没有得到认可的现状下,简单将高考分为学术型和技能型并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不愿意从事一线实践工作。同时,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比较差,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严重滞后,教师水平不高,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使学生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难题,也使部分企业无人可用。

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而要实行实质性的转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首先,政府、高校各司其职,在师资、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调整,培养出高素质的、有特点的职业技术人才;其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问题。职业教育要在就业上取得优势,使600所地方本科院校顺利转型进行职业教育。

计划增设硕士、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王正荣提出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时机成熟时还会发展硕士层次、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解决高层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这是纵向方面的发展;在横向上应拓展工作视野,培养职教国际化人才,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与职教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合作,互通办学理念,借鉴办学模式,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学生交流。

两种本科合二为一的构想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不是完全分离、不可逾越的,两者只是教育类型、培养规格的差别,而无层次上的差别。也许不久的将来,随着二者的发展,会打破藩篱,合并为同一事物。

5 总结

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无疑给职业教育领域注入一针强心剂,对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有所帮助,无疑会引起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更大关注度和更高的重视。积极推进我国本科院校实现顺利转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当前改革中存在的顶层设计不够、缺乏改革动力等问题。在本科院校进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社会各界人士都期待随着职业教育地位的提高,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人才的比例更趋于合理,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个岗位急缺的应用技术人才。同时也希望国家在政策导向、经费投入、师资建设、福利保障等方面给职业教育事业以大力支持和扶持,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合格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仁和.教育级别、类型和学科的分类:《教育体系与教育分类》之四[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4(4).

[2]马树杉.应用型本科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的新任务[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1).

[3]苏开荣,代丽健.应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5(26).

作者:翟铁华

上一篇:民主生活会材料(3篇集合)下一篇:集团公司工作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