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写作材料研究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我国初中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语言类课程,材料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对学生有着诸多考量。它不仅要求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扎实、丰富,还要求学生的审题能力严谨、理解能力到位,不仅要求学生的写作思路清晰,还要求学生的写作技巧熟练、写作方法多样。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写作材料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写作材料研究论文 篇1:

历史材料作为语文课程写作资源研究刍议

【摘要】自古文史不分家,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时,应积极从教材、课外阅读、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媒体网络中充分挖掘历史材料,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学习兴趣。

【关键词】历史材料 语文课程资源 写作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文史交叉与融通的语文教改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17SJB2003。

当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变得更加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如何搜集和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写作材料涉及很多方面,历史知识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材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把历史材料作为写作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既响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又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实现文史学科的交叉与融通,还可以养成学生积累的习惯,并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增加写作的文采,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那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成为写作的教学资源?事实上,简单来说,写作材料就是写作当中用到的一些优美字、词、句、段以及一些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成语寓言、历史典故、古今人物等用来美化文章的材料。结合高职语文写作的特点,此文所述历史材料主要指的是写作当中运用到的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材料,主要包括有历史依据和历史记载的史实以及大众公认的传说,包括名言警句、成语寓言、历史典故、古今人物等。

首先,可以从各类教材中开发历史材料,这里的教材并不局限于语文教材,我们学生在中学所学的历史教材也可以充分利用。在各科教材中,语文与历史是历史材料含量最多的。 寫作既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模块,语文教材同时又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材料,在语文教材中开发历史材料是一个非常便捷的方法。文史自古以来不分家,语文课本上很多经典作品,尤其是文言文,很多也是优秀的历史性作品,比如《史记》、《左传》、《汉书》等等,这些都包含丰富的历史知识。此外,充分利用语文课本里的历史知识,也有利于对教材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高语文能力,包括表达与写作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语文学者、教育者开始重视在语文教材中发掘写作资源。而历史教材蕴含的历史材料更为丰富,“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历史教材中开发写作材料是学科交叉与融通的表现,促进了语文与历史的学科整合。历史教材里面承载了中外历史上的各类重大事件,著名人物数不胜数,还有层出不穷的历史典故。历史课本本来就通俗简洁,有趣味性,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学生在历史教材中开发写作资源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平日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示相关的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去历史教材中收集材料,为开发写作材料做好铺垫。具体来讲,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挖掘成语典故,并加以汇编,写作中经常用到的,比如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破釜沉舟、约法三章、四面楚歌、三顾茅庐、草木皆兵等等,这些成语典故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注重积累和整理,并且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除了历史典故,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灿若群星,到了高职阶段,学生在影视剧和书本上也接触到很多历史人物,假设能够引导学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学生会掌握更多的历史人物,而他们对人物的理解不尽相同,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同一个人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也会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毫无疑问,这将成为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这对写作资源的开发也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可以从各种课外阅读中开发历史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很多感触,再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不但有利于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获得很多的写作材料。2009年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尊重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从中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完善人格”。 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开发写作材料,既是课标要求的体现,又是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历史材料,引导学生把这些历史材料积累和整理出来,也会成为一笔丰富的写作材料。 细言之,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可以指定一些课外阅读书籍,首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杰出的历史著作,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有好几篇是节选自《史记》的,以前初中时所用的教材同样也选了《史记》的文章,学生对《史记》的经典性已经非常了解,推荐阅读也比较容易接受。《史记》里刻画了无数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包含大量的成语故事,名人名言更是俯拾皆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等早已流传千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和积累《史记》中的材料,对其中记载的故事进行讲述,对其中刻画的人物加以分析,总结出人物的精神特质,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写作时加以灵活地运用,从而解决作文写作时材料匮乏的难题,尤其是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史记》里的各色人物和故事都可以成为论据的重要来源。当然,我们也要根据学生实际,《史记》52万余字,有些也难懂,可以选择里面部分章节让学生阅读。其次,儒家经典《论语》也是极好的写作材料,学生从小学时就有所了解,中学到现在也学习了其中不少篇章。《论语》在修身、治学、从政、交友、仁义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当中包含许多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值得认真品读,其中的名言、思想以及观点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写作资源。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品读之后完成读后感,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不仅积累了写作材料,还可以提升写作能力。

再次,我们可以从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中开发历史材料,这是由语文的课程性质决定的,语文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语文教育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课程标准》也指出“学校应结合当地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积极利用和开发本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扩展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满足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开发和利用本地历史资源,就是挖掘本地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精神,引导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多彩,用心灵去解读地方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情感。从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中开发历史写作材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了解名胜古迹,感悟历史人文情怀,袁宗伍先生在文章《怎样开发写作资源》中提到,“名胜古迹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深厚的人文寄托,有些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游览名胜古迹,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让他们领略到雄伟秀丽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怀,这些就是写作的绝好材料。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熟悉本地风土人情,开发民俗民风写作材料。在祖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开发利用的资源。比如我们本地南通,历史文化名城,通江达海,“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被誉为“北上海”、“中国近代第一城”,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先后走出了一大批有广泛影响的名人,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晚清君主立宪派领袖张謇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学生可以实地考察张謇纪念馆、南通博物苑以及啬园(张謇墓)等名胜古迹,在无形中对张謇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和认识,参观结束可以完成相关写作训练,再不会无话可说。

最后,我们可以从各类媒体网络中开发历史材料。随着各种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学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涉及众多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它们大多符合史实,但其中有很多以史实为基础,根据剧情需要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使得历史人物和情节有失真的现象。我们应引导学生多观看优秀的作品,比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等,这些与真实历史契合度比较高,学生受影视剧启发,可以去查找相关的历史材料,积累大量历史知识。同时,影视作品良莠不齐,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观看过程中,对于那些与历史不符的情节和人物要加以批判,如果学生要质疑,势必要去查找历史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可以积累历史材料。比如前一阵子热播的《延禧攻略》,里面魏璎珞出身卑微、且机智善良,勇斗妃嫔,是紫禁城后宫的守护者,而且还能辅佐皇帝,堪称全才,其实,魏璎珞勇斗后宫是非常不合理的,在清王朝,阶级固态是非常重的,宫女不要说和皇上说话,一辈子可能都碰不到一面,即使家族身份显赫,也不可能无法无天的生活在后宫。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也会质疑真实性,自然会去搜集她的原型孝仪纯皇后以及乾隆皇帝的资料。此外,影视作品比较直观,画面优美,可以给学生造成视听冲击,调动他们观看的兴趣,肯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在以后的写作中,自然而然就会去运用。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制订.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2]段兆兵.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原理与策略[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

作者简介:

李玲(1981—),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作者:李玲

语文写作材料研究论文 篇2:

初中语文材料作文的高效写作策略研究

摘要:在我国初中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语言类课程,材料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对学生有着诸多考量。它不仅要求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扎实、丰富,还要求学生的审题能力严谨、理解能力到位,不仅要求学生的写作思路清晰,还要求学生的写作技巧熟练、写作方法多样。因此,教师应当从以上几方面入手,不断钻研和创新自身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教学活动。本文是笔者关于初中语文材料作文的高效写作策略所作出的研究和阐述,希望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材料作文;高效写作

前言:

材料作文作为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已经受到广大初中教学工作者们重视。它的重点、难点在于不仅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所给出材料的中心思想,还要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在含义,不仅要求学生拥有清晰的写作思路,还要求学生能够依据所给出的材料,展开丰富联想,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进行文章写作。因此,教师应当在材料作文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材料作文的组成部分,以及材料的形式和相关要求,减少学生对材料作文的抵触情绪,积极引导学生的写作兴趣,并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等,促进学生实现高效写作。

一、提升学生材料理解能力

材料作文教学实践中,理解材料作为理清学生写作思路的前提条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给出材料的主要观点,避免学生出现断章取义、思想片面的现象,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给出材料的中心思想,令学生明晰材料中的各种关系,为学生的审题严谨性提供了不可或缺地帮助,只有从全局入手全面掌握材料和理解材料才可以有的放矢,对自身的寫作内容进行不断拓展和润色,才能正确反应材料的真情实感和写作要求。因此,在材料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透视材料的字面意义,深入把握其中的内在关系,并对已知材料进行全面、完整的理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明晰文字材料中的情感意象和观点态度,为未来的写作做好铺垫和充足准备。

二、提升学生写作立意的准确性

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稍有不同,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更具局限性和指向性,写作立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的深度、广度和主题性。在材料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明确牢记材料主题,积极围绕材料中的重点内容、关键词等进行写作,并对写作内容进行充分展开和润色。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不懈努力、积极突破思维进行自我创新,有效焕发出文章的光彩。因此,教师想要提升学生材料作文写作的品质和效率,首先引导学生对待材料要进行谨慎审题和准确立意,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能够根据不同材料进行不同解读和判断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学会记事》这部分教学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事情,有些事情很有意义值得赞扬;有些事情会给人留下深刻的教训,把这些事情全部的过程、某一阶段、某一侧面如实、有条理地记叙下来,转告给更多人的文章就是叙事作文。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完《学会记事》这部分教学内容后,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共同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引导学生明确记叙文应当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件事情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几方面的内容,因此只要把这几方面写清楚,才能让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事情发展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等不同的记叙顺序,顺序不同所表现出的文章结构、层次、段落和所要表达的重点也会因此不同。再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开头、结尾的安排,以及文章结构完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做到在写作过程中注意首尾呼应、过度自然、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在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你今天从早上起床之后做了哪些事情?”为材料主题,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并引导学生要在写作过程中注意细节添加和情感融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写作立意的准确性,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能,提升学生的材料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

三、巧妙使用材料,进行合理借鉴

在材料作文教学实践中,材料在文章中巧妙运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确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引导学生明确根据不同的文体其使用材料也有所不同,就议论文而言,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身的观点,而对于其他文体而言,并不能完全脱离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或直接或间接的进行材料引用,否则很容易造成材料的无力感和疏离感。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和能力,并对自身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内的写作素材进行灵活运用,对于优秀文章的案例和经典名句等要进行合理巧妙的借鉴,以此来进行文章写作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材料写作经验,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强调材料误区

由于材料作文的独特性,导致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造成作文主题地偏离。因此,教师应当在材料作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明确材料作文的两大误区:1.不要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做话题作文的材料;2.不要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确作文材料给出的材料是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体、完整的意思;而命题则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是无法离开材料的。而命题作文中的材料,一般来说只具有说明、阐述的作用,并不含有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不能只关注一部分材料,而要对全篇材料进行综合性理解和评估,全面了解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和要求,以及具体事项等,避免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偏离写作方向。

总结:

综上所述,想要在初中语文材料作文中进行高效写作,教师应当科学研究自身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自身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地指导,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材料,全面把握相关的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谨慎审题、精准立意,既要教会学生巧妙运用材料的方法和时机,又要帮助学生避免材料阅读中的误区,避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主题偏差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莉. 初中语文材料作文的高效写作策略分析探述[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44):112.

[2]刘军银. 初中语文材料作文的高效写作策略探析[J]. 新一代:理论版, 2020(3):164-164.

山东省潍坊市第八中学 261011

作者:杨风文 曹莉

语文写作材料研究论文 篇3:

微视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刍论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微视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广泛运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微视频以其短、快、精的特点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注入新活力。将微视频引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中,有利于促进写作教学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教师写作教学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文章从微视频对语文写作教学的意义着手,对微视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难题、目的和策略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微视频;写作教学;初中语文;写作能力;核心素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量的微产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教育界也被这一热潮所席卷,微视频因其短小精练、灵活便捷、生动形象的特点,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喜爱。语文写作教学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将微视频应用于语文写作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微视频对语文写作教学的意义

微视频作为时下最热门的信息交流形式,被很多学生所喜爱。把微视频运用到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能力,提升学生语文写作效率。把微视频运用到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将写作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把微视频运用到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通过广泛吸收来实现有效倾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微视频可以把抽象的、难于讲解的、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这既可以为教师的写作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又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充足的素材资源。在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把报纸、电视、网络上与语文写作教学相关的资源收集起来,制作成微视频,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声音、图像等的刺激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广泛积累写作素材,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2.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经历都不同,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也不同,因此对教师写作课程的指导需求也不尽相同。但是在传统语文写作课堂上,受教学模式、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微视频的短小精练、灵活便捷等特点,使学生语文写作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把多个写作教学微视频同时共享给学生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自身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课下个性化写作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收看教师共享给自己的写作教学微视频,并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而且学生也可以随时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还可以对同一内容进行反复观看,从而使自身的写作能力得到个性化提升。

3.助力写作任务的完成

在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写作方法,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写作任务,当学生遇到写作困难时,很难第一时间获得有效帮助。微视频具有短小精练的特点,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其应用于语文写作教学中,当学生在课下写作遇到困难时,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共享给自己的写作微视频获得启发,这样一来,不但学生的写作困难得到及时解决,学生的写作任务也可以更好地完成。

二、微视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难题

微视频对语文写作教学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但是目前微视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难题,亟待解决。

1.因误解而心生畏难情绪

部分教师对微视频的认知有限,一听到“高科技”“自媒体”等专业术语,就心生畏难情绪,不愿意或者不敢去尝试制作微视频课件。这实际上是对微视频的一种误解,制作微视频的方法并不难,而且在线的、免费制作微视频的软件工具非常多,这些软件大多都不需要高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也不用经过大量的培训和练习,功能强大,使用方法简单直观,教师只需简单操作,便可以完成微视频的制作,非常适合语文教师用来制作教学微视频。

2.将所有教学内容都制作成微视频

微视频对语文写作教学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视频。因此,教师应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制作。比如讀写能力、语文创作解说、背景讲解、写作展示、诗歌和艺术概念等陈述性知识及相关材料都比较适合制作成微视频,而写作过程的精讲、优秀例文的赏析、学生的讨论环节等则都不适合用微视频来表达和演示。教师只有根据语文写作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微视频制作,才能充分发挥出微视频的作用,使微视频真正成为学生写作路上的助推力。

3.陷入单方面追求技术的误区

部分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片面地追求“高端”“豪华”和“精致”的效果,各种特效的添加让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教师把微视频制作当成自己炫技的舞台,而忽略微视频制作的根本目的,这样的微视频非但不能对语文写作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还会对写作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语文教师需时刻谨记:无论是传统的黑板,还是现在的微视频,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教学媒介,都是为实际教学活动服务的。为了使用微视频而使用微视频,那么微视频对实际教学活动就毫无意义可言。真正决定微视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的,不是微视频制作的形式,而是它的内容。

三、微视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目的

1.促进学生生活思维的发展

很多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常常感到无从下笔、没有东西可写,这主要是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注意积累生活素材,没有生活思维造成的。因为微视频可以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形象的、具体的、动态的视频显示出来,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将微视频运用到语文写作教学中,这既能满足学生入情入境、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又能促进学生将写作与生活相结合的思维方式的发展。例如,在进行关于“母亲”的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母亲的微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并畅谈自己的妈妈都为自己做过什么事。这种通过微视频将作文题目引向生活的方式,会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从而可以使学生找到写作的入手点,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2.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

写作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素材的积累情况密切相关。一个学生的知识层面和文化视野是决定其能否写好作文的大前提。知识层面越宽、文化视野越丰富的学生写的作文往往更具文学性,更有深度。因此,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积极帮助学生广泛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在讲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不要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还应适当为学生进行知识扩展。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制作鲁迅先生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精神思想的微视频,然后在课上为学生播放。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日后开展写作广泛积累素材。

3.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和写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语文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微视频与阅读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微视频的生动性、形象性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讲授课外阅读《概说圆明园》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圆明园规模的宏伟、营造技艺的精妙及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正式开始讲课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圆明园被烧毁”的微视频,视频通过技术手段模拟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烧、杀、抢、掠的场景,这让学生仿若置身现场,对“圆明园被烧毁”的历史有了更形象、深刻的了解,有效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学习热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为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微视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与其他信息技术相结合共同促进写作教学目标的实现

微视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技术,在语文写作教学的运用中,它还可以与其他信息技术相结合,共同促进语文写作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微视频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微视频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微视频和软件技术相结合等。下面笔者以微视频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共同促进写作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例,来进行讨论。首先,在备课阶段,笔者利用软件制作了一个包含多个不同年龄、性别、地区、身份等的人物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和讲解的微视频。然后,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个微视频投影播放出来,让学生仔细观看,找出重点。最后,笔者让学生自主发现不同年龄、性别、地区、身份的人,对同一件事描述出来的场景是千差万别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对同一件事,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可能会截然相反。因此,要想写好作文,要想自己的论述更全面、更准确,就必须认真、仔细、全面、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通过微视频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运用,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观察对写作的重要性,明白最有效的写作技巧就是处处留心,认真观察,从而使提升写作技巧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2.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语文写作热情

在微视频的制作中,教师要注意将微视频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学习热情。例如,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对历史类书籍比较感兴趣,为此,笔者从历史书籍着手,制作了一些有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微视频,然后让学生尝试着为这些微视频配上合适的解说词,学生可以分组或单独创作。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准备大量的相关历史人物的知识和材料。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

3.与阅读赏析相结合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量的阅读能为写作奠定基础,而写作水平的提升则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将阅读赏析与微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知识,提升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为学生讲授“人物描写”的写作课时,在备课阶段,笔者特意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朱自清的《背影》的微视频。在写作课堂上,首先,笔者带领学生重温了一遍朱自清的《背影》全文,让学生对其人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笔者为学生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关于《背影》的微视频,让学生通过对微视频的观看,进一步加深对人物描写手法和技巧的理解。然后,笔者再一次带领学生体会朱自清的《背影》全文,让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自主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升华。最后,笔者让学生带着从《背影》的阅读和赏析中习得的人物描写手法和技巧,开始自己的人物写作。通过微视频和课文阅读赏析的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写作能力也实现了进一步提升。

五、结语

微视频是短视频的一种,它以地域随意性,广泛参与性,短、快、精等为主要特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概括一个主题内容,从而让人们对视频内容印象深刻。微视频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全面提高學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写作教学活动中要根据需要,积极利用微视频促进学生生活思维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不断推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发展。

參考文献:

[1]李文辉.微课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20(01).

[2]顾小莉.自媒体平台上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2020(02).

[3]崔丽丽.慕课微视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06).

[4]黄丽珊.思维导图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02).

[5]吴敏.微课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7.

[6]匡菊招.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J].语文教学通讯,2016(07).

[7]谭鼎莎.“视频”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Discu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 Video in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Hong Jinglan

(Anhai Middle School, Jinjiang City, Fujian Province, Jinjiang 362261, China)

Key words: micro video; writing teaching;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writing ability; core competence

作者:洪静岚

上一篇:端午节演讲稿3篇下一篇:三年级发言稿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