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悟文本的阅读教学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进一步得到深化,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文本感悟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初中生的语文水平正处于上升阶段,他们的知识容量增大,自我控制能力显著增强,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感悟文本的阅读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感悟文本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几种策略

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本文作者从“领略导语,指导朗读,设境创情,理性分析,琢磨对话”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感悟;朗读;创境;品析;交流

感悟是一种心智技能,是人们对语言文字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直觉、顿悟或心理体验。学生感悟能力如何,直接影响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决定着他语文素质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悟能力培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浅谈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几种策略如下。

一、在“领略导语”中感悟文本

导语是编者对每组教材或一篇略读课文的开场白,也是对一组教材或一篇课文的精彩点评。它主要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纲要性,导语内涵丰富,能与作者的思路、情感及文章的中心内涵相通,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二是导向性,导语是编者努力让教材贴近学生,激发孩子们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感悟文本的纽带,为学生感悟文本和把握中心奠定基础。教学时,我分三步来组织教学:一读,感知导语大意,这段导语告诉我们什么?二议,从导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本组教材或课文的重点是什么?或文中的精彩之处在哪?用“——”划出,读读议议。三思,我们该用怎样情感去读书?去感悟文本?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领略文本中的“导语”,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总体感悟。

二、在“朗读”中感悟文本

朗读是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的基本策略。“语文课必须上成读书课”,这是语文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上,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将文中的语气、语调、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读出来,把视觉文字演变成听觉语言,能生动地再现作者当时所表达的思想境界,从而加深对课文意境的感悟。例如教第3册《坐井观天》一文,我是这样组织学生感悟文本的:①孩子们:课文讲了一件怎样有趣的事?大家想不想上来演一演?②想演好戏,就得先读好剧本,你们能把文中青蛙与小鸟三次对话读懂读深刻吗?借此引导学生找同伴分角色练习朗读,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同时关注学困生。③重视倾听,交流情感,关注点评。如“你从哪里来?”这句话你会读了吗?要读出怎样的语气?请你读一读。大家都能读出大青蛙疑问语气了吗?又如“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又要读怎样情感?点评时,我以“我认为他(什么)读得好,因为他读出了(什么)感情。”或“我觉得他(什么)优点读出来了,但是还有(什么)没读好。”等形式组织学生点评。这样,通过学生充分地读书,让学生读出文中之意,悟出文中之理,感受文中之情,既丰富了学生语言积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在“创境体验”中感悟文本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入选新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这为儿童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图、录像等各种直观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去读书、品味、欣赏,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变化,使学生产生“目视其文,耳醉其音,意会其境,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例如教学第5册《爬天都峰》一文,为诱导学生感悟“我”与老爷爷两次心灵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爬上峰顶。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创境悟情感悟文本的。

1.谈话启情。你们登过高山吗?爬过家乡名景双髻山吗?如果有,请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2.设境创情。回放课文插图,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图会文,引领学生步入课文意境,进入课文角色,并能单刀直入文本的“聚焦点”创设情境:如情境之一:“我爬得上去吗?”让学生说出“我”当时的内心感受以及文中所表达的意境。情境之二:“真叫人发颤”从中可以看出“我”当时怎样内心?为下文品读课文,启发学生领悟其情作好铺垫。

3.品读悟情。指导学生精读品味“我”与老爷爷两次感悟心灵的对话:“小朋友,你也来天都峰?”句中的“也”表现了老爷爷对“我”这么小的孩子来爬天都峰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这句话中“也”又表现了“我”对这么大年纪的老爷爷还来爬天都峰又持怎样感情呢?这样,谈话启情,设境创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动情,在品读中悟情,使学生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在“理性分析”中感悟文本

语感强调的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与特定教学情境中对无声语言的一种直觉与顿悟,但并不排斥教师必要的理性分析。特别是对一些含义深刻的语言文字,教师恰当地点拨和精当的分析,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品味,能使抽象语言文字变得鲜明具体的生活画面,这样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教第9册《落花生》一文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父亲说的两句话含义,我对课后3题阅读思考分别作了这样修改与补充。

1.“我们”与父亲对落花生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2.在今天的生活中有像落花生这样“默默无闻、为民办事、对社会多作贡献”的人吗?请你说说看。

3.父亲说的话,对我们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文本结尾写到:“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可以看出“我”悟出什么道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样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交流讨论3个重点问题,让学生抓住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把文中的人物事情与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把明理与导行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能实现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五、在“对话交流”中感悟文本

现行的人教版新教材,在文章或训练项目的关键处有出现文本对话框。它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小泡泡”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这些对话框的内容,或提示文章内容,或引导揣摩遣词造句的妙用及文章写法,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本。其功能是: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材变为学本,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的意图进行比较,对应起来,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因此,我们根据“对话框”的内容、形式、发挥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主要分为三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①交流感悟式。从学生角度说出自己某些方面读书心得和发现,表示要和学习伙伴交流,但具体内容藏而不露,这就需要我们相机诱导,并给学生共同探究、交流感悟预留空间。②探究释疑式。从学生角度,而且是大部分学生都可能提出阅读中产生的某种疑问,表示要和学习伙伴共同讨论,对这类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培养学生读书方法上,提供了思考的价值。③资源共享式。从学生理解和欣赏水平的实际出发,表达了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某一方面内心体验。引导学生交流共享情感体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激发他们阅读兴趣。

总之,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知和语言运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有效措施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领会编者匠心,激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体验、多交流讨论,就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作者:王功周

学生感悟文本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进一步得到深化,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文本感悟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初中生的语文水平正处于上升阶段,他们的知识容量增大,自我控制能力显著增强,学习变得更加主动。面对多样化的学生,本文阐述了如何在语文课堂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是学生提升自身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能学习其中的表达技巧与方法,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素养。每个学生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科学合理分组,组建学习团体

将学生进行分组是组建班内学习小团体的重要前提,毕竟一个班中有几十名学生,如果都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活动,会有些“混乱”。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强,喜欢与人交往,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而教师不能每时每刻都出现在学生的身边,为他们解决问题,这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一种模糊、茫然的感觉。对此,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分组,将学生划分为各个学习小组,然后组建出学习团体,让学生互相帮忙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班内学生的情况,着重了解他们的语文学习情况,包括语文基本能力、语文成绩等,这是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分组的重要前提。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中反思个人在语文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提高语文阅读的水平。其次,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对学生个人的综合情况予以考虑。考虑到学生个人兴趣的特征,有的学生擅长阅读,而有的学生擅长阅读,教师应该让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特长。再者,教师要在小组中指定一人为小组长,负责统筹小组的学习、任务,督促好小组成员展开学习。学生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帮助对方,能有意识地关注自己在阅读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通过科学合理分组,组建学习团体,学生之间便能形成一股合力,做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创造学习情境,增强探究氛围

学习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进行学习,这其实给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不难发现,如果教师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比较符合学习主题的情境,那么学生在其中便会受到启示,他们能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学习的注意力也会大大提升,学习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可以创造学习情境,利用好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技术,不断增强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朱自清的散文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需要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重视这篇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整合,为学生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春》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发互动讨论。同时,学生能基于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集中学习注意力,启发学习思维,进一步提高个人的阅读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歌曲“春暖花开”,让学生感受到“春意盎然”的情怀。在歌曲的感染下,学生能感受到作者笔下所谓“春”的活泼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情感,从而增强内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春”的图像、视频,并且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与感受。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体会过后,学生感受到了这篇课文所要刻画的具体意境。此后,教师可再出示相关的景物描写手法,帮助学生体会描写景物法需要从其外貌、环境等方面进行叙述,还可以辅之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求凸显景物的特征,使景物描写更为传神生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体会到了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提高了个人写景抒情的写作技巧,也丰富了个人的阅读体验。这样一来,通过创造学习情境,教师给学生更多学习的机会,使课堂更富有感染力,有利于增强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组织经典诵读,塑造语文情怀

经典诵读活动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诗词歌赋的感知程度,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应组织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活动,补充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所缺失的一些事物。古诗文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其年代距今较为久远,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也会有不少的困难。学生在对待接下来的语文学习便很容易产生一种畏惧感,他们开始害怕出错,逐渐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同一首古诗文,不同学生都会对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要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组织经典诵读活动,塑造学生的语文情怀。

例如,在教学《诗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班内的学生组织进行诵读活动,通过富有激情的诵读,发挥自己的潜能,抒发古诗文情怀。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是诵读的最基本要求。由于诗歌讲究句式的平仄、字词的押韵、用词也极为准确精练,所以学生在朗读《诗经》之前必须要了解每一个字的读音以及音韵,同时在节奏划分的过程中理解诗歌内容。教师也需要带领学生把握诗歌的音韵和节奏,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音律美。为了给学生创造出更好的意境,教師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进行诵读,学生的“古典”感觉会愈加强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给学生所提供的教学素材,其实都出自“细节”,教师要尽可能地在细节上做好,才能找到教学中继续前进与发展的可能。

比如,在学习《关雎》时,学生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要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赏析诗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体会爱情的浪漫与美丽。教师可先帮助学生理清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即采用“兴”的表现手法,先是“以物起兴”,又“以事起兴”,通过以鱼鹰的鸣叫,引出作者对淑女的追求,巧妙将同类事象融入诗中,描绘出追求爱情的浪漫过程。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诗句的时候,把握诗歌的音韵和节奏,通过语气变化读出情感。诵读是学生理解诗歌、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理解诗歌的内容,进而深化对诗歌的印象,提高个人的诵读水平,发展个人的语文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师可以让音色较好、情感丰沛的学生来进行诵读展示,使学生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一来,通过组织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塑造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怀。

四、践行以读促写,增强语文意识

“以读促写”是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十分热门的一个话题,“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两个环节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二者之间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教师应该把握好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的共通性,促进学生将二者主动联系起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相比阅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一是由于练习的时间较少,而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他们往往无法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普及“以读促写”的理念,让学生注意平日的表达积累,从而增强语文意识,实现“读”与“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其中描写人物所用的手法,并且总结出文中的人物形象。当初步唤起学生对鲁迅的认知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以第三人称视角了解鲁迅。教师首先帮助学生体会整篇课文的内容之后,再让学生进行重点分析。比如,在讲解鲁迅的品质时,教师可提问学生:“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请根据你对课文的了解,将这幅画面描述丰满。”学生基于自己对鲁迅先生以往作品的了解,利用这篇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通过不同的动词丰满了鲁迅的形象。在介绍部分重点词语的时候,教师需要详细向学生提问:“三味书屋具有一定陈腐味,其号称为‘全城中最为严厉的书塾’,那么你从哪儿开始改变了对三味书屋的印象?请你再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相关段落。”在学生充分了解鲁迅先生的性格品质后,教师可以开展相关写作活动,利用课间学生的表现这一描写段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以第三人称视角描写人物的技巧。之后,教师出示写作主题“我的同班同学”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进而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文章中对人物的动词描写,对外貌形象描写进行创作,培养个人的创新写作意识。学生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深化了写作技巧,提高了阅读水平。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将会提升对表达技巧与方法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模仿课文中所学的手法,描写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样一来,通过普及“以读促写”的理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意识,鼓励学生对阅读抱有更大的自信心。

五、组织趣味活动,彰显学生个人的风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让他们形成对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与热情。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这也会带给学生一些学习动力,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热情。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又要突出学科的特色。为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让学生能积极参与,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有效融合碎片化信息的阅读技巧和良好的阅读技巧,促进学生突破单一的阅读思考模式,学会从整体角度领会名著的写作内涵,有效提高语文阅读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儒林外史》时,教师可根据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设计读前活动、读中活动以及读后活动。在读前活动中,为了充分引起学生的名著阅读求知欲,教师可先借由猎奇的民间趣事视频导入,学生在看完民间趣事后,能认识到生活中小事的趣味之处,激发个人阅读名著的意识。

在读中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划分不同的小组布置角色扮演、交流分享等活动,让学生能选取个人感兴趣的讽刺故事,各自扮演主要描写人物。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角色的演绎,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作为观众,教师要维持好秩序,让学生能按照自己所准备的“剧本”进行表演。对故事情节的演绎,体现了学生的表现力,能让他们更加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在读后活动中,教师也需设计评价活动,提升学生的名著思维品质。为了检验学生理解名著的阅读内容的成果,教师可设计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模仿这本书的写作方法,任选自己感兴趣的民间趣事进行描写,从而将名著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转化输出,提高语文整合能力。可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的策略可谓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状态、个性特征等因素组建学习团体,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进一步增强探究氛围。教师可以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在活动中要让学生注意语文情感的表达,践行“以读促写”的理念,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落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注重课外阅读培养,选择符合学生个性的阅读内容

初中生活泼好动,不受拘束的天性,让他们钟爱于跑跑跳跳的户外游戏,对于阅读这种需要维持注意力、长时间保持安静的活动,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厌倦感。因此,教师在让学生阅读的时候,应尽量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愿意尝试阅读,然后用有趣的内容使学生喜歡阅读。应注意,阅读积累只依靠课上的时间是不够的,只让学生在课上进行阅读,学生会很容易将阅读当成一项任务,这对学生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开展课外阅读至关重要。教师应布置好阅读书籍的作业,过程中要注意两点:其中一点是教师为学生挑选出来课后看的书籍,除了必须符合学生个性以外,不能一次只有一本,可以提供一个大的范围,然后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选出来的书,一开始就带有一份期待,不仅能挑选出最想阅读的、最符合自己性格特点的书籍,而且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形成良性的竞争,并且激励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教师要注重学生语文情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有所提升。总之,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而不仅仅是根据教学的要求,是教师在有效阅读教学中需要遵循的要旨。

(吴淑媛)

作者:李俊超

学生感悟文本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3:

激发和培养高中学生英语阅读动机与兴趣的策略探究

摘要:如何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动机和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笔者首先结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诠释动机和兴趣的定义及其对阅读活动的影响;其次,探讨了阅读动机的培养策略;再次,探索了激发学生阅读动机的教学原则和阅读策略;最后,从多方面探究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

关键词:阅读动机阅读兴趣策略

当前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蓬勃发展,如何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动机、兴趣、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正如我们所知,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动机,培养阅读兴趣在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指导学生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够重视这一非智力因素对阅读效果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没有真正体现动机在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利用好动机的内驱力,培养阅读兴趣;在情感态度研究领域,大多数研究只是孤立地讨论动机或兴趣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而很少把两者作为一个共同因素且两者相互作用于具体的阅读教学之中加以研究。

一、动机与兴趣在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诠释

众所周知,人的行为总是伴随着人的需要、情感、意志的,人的活动总是由某种需要、目的来引发的,阅读活动自然也不例外。人们去阅读或是为了休闲,或是为了兴趣,或是为了考得好成绩,或是为了提高自身水平等等。阅读过程中又会体验到各种情感,这种情感会阻碍或促进现实的阅读活动。美国马里兰大学学者J. T. Guthrie (1999)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整和阅读中的多种心理因素,认为阅读是一个“包含了动机、策略及阅读中涉及的概念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阅读文本时的动机、对所阅读文本的概念的认知、阅读过程中使用的认知策略对阅读活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动机的影响举足轻重。

1.阅读动机

那什么是阅读动机呢?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的活动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阅读活动也是如此。所谓阅读动机就是直接推动人进行阅读活动的内部动因,它与阅读需要密切相关,是在阅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阅读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推动人去进行阅读活动,就变成了阅读动机。当然,内部动因是外部诱因和内部需要共同作用的,诱因起着拉动作用,需要起着推力作用。阅读动机可以引发阅读行为,并使该行为具有坚持性、指向性。而且,阅读动机还能够促使读者使用阅读策略、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阅读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最直接的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动机、情感对于阅读的作用。对于阅读来说,没有一定的阅读动机就不会有一定的阅读活动。在智力水平和其他方面相同的前提下,阅读动机强的学生就会对阅读活动感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集中全部的智能;而阅读动机弱的学生对阅读活动不感兴趣,最终这两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差别就会很大。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教授好阅读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来促进他们的阅读活动。

2.兴趣

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这种趋向性和选择性能够使人排除一切障碍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学生积极探索阅读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认知学习,理解阅读内容,并对英语阅读产生兴趣。学习兴趣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使人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学生发展的起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持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来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说,兴趣是一种直接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内动力。

2012激发和培养高中学生英语阅读动机与兴趣的策略探究第11期3.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动机与兴趣两者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有机的联系。动机是兴趣产生的基础,兴趣影响动机的强度。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一切学习活动都由动机引起”。动机总是和需要联系,动机是需要的前提条件,需要是动机产生的结果。学习动机是直接影响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因此,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推动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进行阅读,从而使学生动机与需要在阅读活动中得到最大优化。

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相辅相成,兴趣是动机的一部分,良好的动机又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养成。从心理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技能的一种强烈的欲望。

二、阅读动机的培养

培养阅读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阅读目标、阅读自主性、阅读中的合作交流、阅读的策略指导、阅读的生活性。这些因素不仅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投入阅读,而且也促进人的一生去阅读。把动机问题纳入到阅读教学中来,从学生的阅读动机出发,把非智力因素的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们的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学观念。英语教师可以依据阅读动机的因素从多方面来培养良好的阅读动机。

1.教师在制定阅读课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制定好情感态度目标,并要把它落实到整个教学环节中。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每个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感,体验学习的乐趣。

2.明确阅读目的,增强阅读动机。

学生缺乏阅读动机是由于不明确阅读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因此教师在阅读前要说明阅读的意义、阅读的任务和阅读的要求。学生只有充分了解阅读的目的性及价值所在,把阅读视为自身的需要,才能产生阅读动机。学生带着明确的意义和目的去阅读,内心则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去探索阅读文章的内容,从而转化成为自身的需要。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转化为阅读动机。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时要注意启发性、新颖性和趣味性,同时问题应当成为驱动学生阅读的有效介质。问题要有一定梯度和深度,以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并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教学目的,进而转化为阅读动机。

在阅读过程中动机推动问题的产生,而兴趣则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学的阅读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自主提出问题,在充分思考交流的前提下解决问题,教师是学习的点拨者、评价者和必要的补充者。这种问题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之前就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阅读之后注重交流,注重了阅读的社会性,同时教师也是学生的帮助者,对学生阅读策略的点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动机。教师尽可能创造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借助语言、图画、音乐等创设出一个与阅读文章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在特定的情景中,能够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推动问题的产生,同时能够启发他们的思维。动机促进学生对所感知的材料产生疑惑,这种疑惑常常表现在“5W1H”的问题中,即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自主地思考到由who, when, where, which, whose和how等引导词引发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动机既能诱发问题的产生,也是问题的解决的内驱力,它迫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阅读活动,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得到解决了,将会满足他们内心的需要,他们就会获得成就感,同时在无形中对阅读产生爱好。

4.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诱因。

例如:学习反馈、设计抢答、竞赛等学习活动,合理地科学地运用一些奖惩手段,激发阅读动机。研究表明反馈、奖惩、竞赛等因素都有激发学生活动动机的诱因作用。在指导性阅读理解之后,教师要做好及时反馈。反馈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所了解、有所把握。教师归纳、整理、概括、总结文章内容,以便让学生重新构建阅读文章的知识网络,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轻而易举的转化为综合英语运用的能力。在构建知识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握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看到不足之处,从而激发他们再次探索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提高学习的热情的目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及时复述课文内容,对能够完成复述任务的学生加以指导和激励,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胆地尝试复述文章内容。在复述过程中,学生通过努力满足心理求知的需要,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对阅读感兴趣。

三、激发学生阅读动机的原则和策略

(一)教学原则

J·布罗菲(Jere Brophy)教授是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MSU)教学研究所的前所长,他对学生的学习与动机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他认为只要每个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策略,都几乎可以在所有的学科中取得成功。笔者认为J·布罗菲所提倡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值得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的借鉴。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原则一般指:(1)在教学中着重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教师的主要目标。(2)考虑塑造学生的动机发展,而不仅仅是联系他们现有的动机体系。(3)让教师本身和课堂对学生有吸引力。(4)将课堂建设成为学习共同体,学生们合作性地参与学习活动。(5)关注学生所掌握的,淡化学生之间的竞争与排名。(6)教的东西是值得学习的,教的方法是帮助学生欣赏他们的价值。(7)为理解、欣赏所学及其应用而教。(8)关注学生动机中与期望和价值有关的方面。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借鉴以上的教学原则。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因素促进阅读效果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安排教学过程及选用教学策略。造就充满活力的、以人为本的、高效的英语阅读课堂,在教学中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用的阅读策略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既是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教师,不仅要洞察学生的阅读动机,还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方法。研究表明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科学的阅读策略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力、理解力、鉴赏力以及学生的阅读迁移力和创造力。以下是阅读课中最常见的阅读策略:

1.略读

在指导学生略读时,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或悬念,让学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选择性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或中心思想。它不要求读者细读全文,而是有选择地进行跳跃式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产生他们自己的阅读动机,学会浏览文,欣赏文章。

2.寻读

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行动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给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设计考查文章细节内容的题目。设计好以后小组之间相互交换问答题目并查找答案。设计寻读练习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寻读捕捉文章中的细节内容。对文章细节的捕捉是一种较容易的阅读活动,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容易地抓住相关的细节。

3.预测

教师是阅读课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陈述阅读目标和提供帮助是阅读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观念,应示范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与阅读任务有关的练习。引发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元认知意识和控制。阅读过程中,学生要经常借助逻辑、语法、文化等线索,对文章的主题、体裁、结构以及相关的词汇进行预测。

4.猜测生词的意思

阅读过程中猜测生词的意思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可以根据定义线索猜测词义,利用同义词和近义词猜测词义,利用构词法猜测词义或是通过上下文以及我们对词汇结构的一些知识来推断词性和词义。猜词活动能够开发学生思维,激发认知动机,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

5.寻找主题句

寻找主题句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阅读课文的内容,容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文章段落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又总是围绕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思路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段文章中往往只有一个中心句,它是全段的核心或关键,其他的句子都围绕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表述。教师通过查找主题句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把阅读教学作为整体系统,兼顾了阅读教学知识内容的输入、能力的培养以及动机、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培养。

6.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 )

阅读理解监控是指对阅读过程的理解程度的一种自我评价和调整。阅读理解的实质是控制和评价读者自己的理解活动,其功能不仅仅是为了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而且也是为了监测其完成的过程和效果。学习者在进行语言理解时,通过自我提问,加强自我监控,及时调整阅读的速度,同时根据理解的水平,不断调整阅读的策略,在阅读结束后,反思阅读理解达到的水平,评价自己是否完全达到了阅读的要求。

7.构建文章结构和内容

文章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开始——过程——结束。也具有一定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怎么样、为什么等等。学生把阅读材料的这些要素进行合理地组织,依据文章内容和丰富的表达方式,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积极地把阅读知识迁移到自身的知识库。重新构建文章结构和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以及创造力,使学生容易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

四、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阅读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编码,获得知识意义的活动过程。阅读既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的交际行为,也是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语言的过程。阅读时读者应用语言学、词汇学和语义学的知识来解释文字,同时也使用已有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文章。只有在有意义的目的活动中才会发生,靠真实的经历才能发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精心创造教学条件和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阅读活动,体验语言、感受语言。笔者从情感态度因素角度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阅读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设计阅读课的导入部分

阅读课导入的目的是给学生热身,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读”欲。因此,教师设计的导入内容的目的要明确,使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导学生预测阅读材料的内容,预测并了解相关词汇,激发兴趣和阅读欲望。下面是常见的教学导入策略:(1)头脑风暴导入法。在阅读开始前,教师给出课文的题目或一个关键词启发学生的联想引导他们说出相关的词汇,从而导入新课;(2)内容预测法。教师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及相关图片预测文章内容;(3)讨论导入法。借助图片、地图、实物、影像、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手段所提供的相关背景知识,教师设计有意义、能激发兴趣、适合交际活动的讨论问题;(4)表演导入法。对于教材中可以编成剧本的内容,教师事先安排几位同学把内容改成剧本,并进行排练;(5)音乐欣赏学入法。悦耳动听的音乐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可根据阅读课的主题或内容选择风格迥异、具有不同感染力的乐曲;(6)竞赛导入法。有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因此对于竞赛无论是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开展,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

2.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学习相结合

教师在英语阅读课中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还应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融入到语言中的文化现象、文化差异等,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到目前为止,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阶段还没有开辟专门的课程,可以说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杂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的摸索和探讨,希望能总结出一些好的方法在英语课堂上渗透这些文化背景。(1)随机讲授,融会贯通。结合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阅读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国外,尤其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随机讲授。(2)结合阅读课文介绍文化背景。高中的课文中很多都是关于名人的传记或是名著的节选,对于这些文章要进行必要的补充。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并不局限在课本中,他们需要更多的相关的背景知识来充实。用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知识,来吸引学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增强阅读动机。

3.自主性阅读

(1)自主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一是提高学生主体性素质,二是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阅读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自主性阅读是学习者带着某种阅读动机自己主动地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阅读课中要采用活动性原则,运用多种方式、途径、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开展研讨交流活动。这种阅读教学形式以一种开放性的阅读思想来指导阅读教学,注意到了阅读的目的性。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自主性阅读教学模式既整和了阅读动机培养的多种因素,又突显了学生阅读行为的内部动机。

(2)麦考姆斯(McCombs)的自主学习模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麦考姆斯认为自主学习可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认知过程:一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编码、提取的一般认知过程;二是对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价的元认知过程。依据麦考姆斯的自主学习模型,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自主性,首先在阅读活动前提出明确的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的任务。设计的任务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读前的任务旨在引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阅读中的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阅读后的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和运用目标语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基于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自身能力的判断,预测自己的阅读结果,并确定自己的阅读目标。然后根据既定的阅读目标,制定阅读计划,选择能够完成阅读目标的相应学习策略。最后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监控学习的进展、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偏差,最终能够对自己的阅读结果做出评价。从麦考姆斯的模型来看,教师要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对自身能力的积极认识,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进行训练。

4.开展任务型学习活动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The Taskoriented Approach )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创造出不同的任务化型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伙伴合作、协商去完成任务。学习过程充满了反思、顿悟和自醒,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一个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的过程。

五、结束语

笔者从动机和兴趣的意义、阅读动机的培养、阅读策略及阅读兴趣的培养几个方面研究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激发阅读动机,实际上就是在充分考虑到影响阅读教学的动机因素和阅读策略的前提下,从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使学生愿意阅读,逐渐培养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策略,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最终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朱锦霞.非智力因素中动机与英语阅读的关系[J].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第5卷(第1期):56-57.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12-213,234-235.

3.洪松舟,卢正芝.我国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十余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第10卷(12):35-37.

4.彭耽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5.J.T.Guthrie; Emily Anderson; SolomanAlao; Jennifer Rinechart: Influences of Conceptoriented Reading Instruction on Strategy Use and Concepual learning from Text[J].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March 1999.v99.

6.王余光,徐雁.中国读书大辞典[Z].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7.吕娟娟.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生英语,2010年第5期.

8.柳青艳.激发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动机的策略与探讨[A].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10月.

9.宋伟琦.阅读动机培养的教学因索及策略研究[A].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2012年第11期10.3969/i.issn.1003-6822(j).2012.11.017

作者:龙群力

上一篇:三严三实演讲稿下一篇:农行员工爱国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