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文化教育分析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以促进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教学文化教育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语教学文化教育分析论文 篇1:

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

摘要: 文化教育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实践中却很难有效推行。本文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原因,强调了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改变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矛盾心理,对于文化教育的具体实践,在不同层面上提出了一些可以尝试的解决策略,同时也注意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 文化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现状 优化策略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学生正式且正规化地学习英语的时间被不断地提前,在不少城市里,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有正式的英语课。从高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词汇量来看,已经接近以往大学英语四级的要求。但是许多大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大量不符合英语逻辑思维习惯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似乎每一届的学生在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学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困惑。

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普遍较为“功利”。学位的要求、等级证书的数量、就业市场的竞争等使学生无奈地被迫接受英语学习。还记得学生中曾流行着这样一条短信:“以后中国强大了,全叫老外考中文四六级,中文托福,中文雅思,还考文言文,全用毛笔作答……”看似搞笑的短信却反映出学生对于英语的抵触。学生经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工作以后会有多少机会需要使用英语?现在花如此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学习英语,一定程度上挤占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学科,而专业学科对于将来的工作却是绝对的至关重要;如此安排大学课程是否真的合理?如此矛盾的状态也让教师感到很难期望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能有多大的主动性。大学阶段之前多年形成的应试式的学习习惯使很多学生在面对英语课本时,几乎无视课文反映出来的文化信息,而是习惯于把文章拆分成段落,再拆分成意群、句子,最后把句子再拆分成语言点或单词。他们的着眼点就是词汇、句型格式、句型/词对应的中文意义。而此种状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英语教师一直以来的教学方式与步骤。在大学期间,学习氛围改变了,时间变得宽松且自由了许多,高中时那种高强度的集中学习模式不存在了,但大多数学生离开那种模式后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式去适合新阶段的学习,觉得似乎没有办法再有效地学习了。

2.大学英语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困惑。

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包括专业英语和非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于“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学生们依旧保留着高中学习留下的学习习惯:课上安静地等待老师滔滔不绝的纯语言知识点讲解,不停地做笔记;课后就是背笔记,背单词,背课文,做练习;依靠高密度的课时安排、阶段性测试不断地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漏洞,并让他们在大量练习中增强应对考试的能力。这使他们所掌握了解的文化知识与大学要求出现了断层。打开课本与一些课外阅读书籍,编者会有类似这样的说明:“本书选取了反映英美国家文化,人民生活的几个不同的大方面的素材,较有效地向读者/学生展示英语文化的方方面面。”可见学生与教师接触到的这些语言素材本身就是在展现文化,如:人际关系、社会风尚、故人故事、对话方式、思维方式,等等。它们不是单纯地展示语言符号的使用规则。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初次接触大学新生的时候,都曾经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异域文化的气息,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而不是单纯地学习一种语言符号。然而,许多老师很难成功地将自己想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顺利地接受并适应。最后由于教学进度、课堂容量的制约,老师不得不迁就学生们原有的学习习惯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大学英语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着重词句讲解的老俗套,继续通过语言最不可爱的一面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也就成了英语课堂教学的配角。

二、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文化教育对大学英语的推动力

1.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同步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承载的文化。“只注重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P16)。对于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生活细节了解得越深刻细致,就越能够正确理解并准确使用这种语言。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作为表达、记录、传承社会生活文化的工具之一,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所依存的文化的烙印。任何语言都体现着该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以及长久以来的历史变迁,反映这一文化的逻辑、民族心理、人文历史、社会价值,也彰显着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文字正是它们各具特色的表达符号,学习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掌握这种文化的独特品质以及它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美国语言学家Sapir就曾说过:“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没有对其中一个的了解,就不可能完全理解另外一个。”

2.目的语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师会发现:学生对于纯英语语言知识本身很难提起兴趣,但是对于它承载的那个在全球占据绝对强势地位的文化却饶有兴趣。如今,“全球化”已不再是个新鲜词,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全球经济的融合,西方强势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汹涌而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出现西方文化各种张扬、引人注目的文化标签,英语文化更是其中的主打。当代的大学生与英语文化的种种表现的距离越来越近,与其直接的接触越来越多。西方生活用品的品牌、典型传统节日、流行文化(如时装、音乐)都对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笔者在课堂上注意过学生对于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与互动和纯粹语言知识这两种不同内容的反应,不难发现对于有声有色、真实生动的文化内容,他们显示了较高的热情并会饶有兴趣地积极参与。

由于语言与文化特殊的亲密关系,在语言学习中学文化,在文化学习中学语言,必然是可行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逐步改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记语法,做习题”的片面认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低效乏味的学习习惯,让“英语学习”在“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中更加具体、灵活、有的放矢。这样,学生们会觉得自己学习的英语不是一个只能用证书摆设一下的、毫无用处的工具;在他们感知世界的时候,这个工具会给他们带来更深刻的理解及顺畅的接受过程;他们将体会到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是有生命力的,是与身边的事物有着密切联系与互动的;即便走出校门,随着他们各种知识阅历的丰富,这个语言文化知识还会不停地运作,促进他们提升到更高的认知层次。

三、实现文化教育的优化策略

1.加强理论研究,制定文化教学大纲。

国内对于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发展迅速,但实际运用却由于种种原因远远滞后。由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目前的文化教育没有体系化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规范可言,研究者与教师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将文化积累零星地讲授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所接受到的文化知识是零散的,无法有效地帮助他们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对于日后知识积累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教学大纲。这个教学大纲无需囊括所有文化信息,需要有针对性、系统性,每个阶段有很好的衔接性,实施起来有利于“在文化中学语言”,有利于给学生搭建合理的语言文化知识框架。

2.在英语考试方式与内容上作出一定的调整。

改变学生、教师对于英语学与教的的习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现在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已经实现了增加文化方面的检测内容,这就有效地使用了考试这根指挥棒。这个指挥棒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从学生到教师都会因此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现在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和出国选拔等方面的考试中都未对文化知识进行具体的检测,而这些考试的应试者数量相当大,若能在试卷中予以体现,则能加快观念的转变。

3.学校课程设置的协调配合。

大学阶段的英语课时随着大学英语教改的推进将有所减少,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都完成恐怕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学校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可以通过面对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诸如“英语文化”这样的通识课程,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做好目的语文化的普及,帮助大学生改变对于英语学习的单一视角,开拓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文化视角,提高学习兴趣。

4.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能动性。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重视文化教育,并坚持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内容,如:重视课文背景的知识的传授并适当拓展知识面,中外古今的文化对比与变迁,流行大众文化的适时关注等。通过对于教材的精心选用与使用,也能有很好的促进。可以尝试在本校大学英语教学具体规划与安排中统筹考虑文化教育的步骤。选用的教材应较新且注重文化层面的内容。对于选用的教材组织任课老师集体整理出与教材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化线索,确定每个学期所教课文涉及的不同文化主题,再分工搜集相关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典型。通过展现及剖析让学生对于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对相关的文化主题有更多的认知,能够在以后的课外学习中或自主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目标文化知识框架,逐渐充实。这样一来,英语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教师自身的多文化知识与素养也需要尽快的提高。

四、文化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1.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同等关注。

目的语文化教育应注重比较异同,不宜采用单向形式。母语文化在学习者的认知与思维中占据主导,学习目的语文化要通过内在认知体系的转化才能完成。比较异同能够让这一过程更加顺畅,并带来更加透彻的理解。学生如果有机会与外籍人士用英语交流,其中肯定会有关于外国文化的内容,这样目的语文化学习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但同时,外籍人士也需要对方提供关于中国的文化信息。交流是双向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也如此。倘若无法用目的语表达母语文化,这不仅是学习者的失败,而且是教育者的失败。

2.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

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文化理解、文化包容。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应停留在文化知识讲授的层面,他们在学校对于文化的认知是有限的,但他们一生中对于文化的接触将会是无限的。我们希望学生“是具有批判性眼光并信守道德准则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他们对任何目标语文化都能做到在理解与包容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批判性学习。教师需要通过“授人以鱼”最终“授人以渔”。教师以自身须秉持正确的文化教育原则,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科学的文化观。核心是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培养文化理解的能力,具有文化包容的素质。

五、结语

英语语言的学习绝不是一个可以孤立而论的过程。在当代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文化教育必须有效地融合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来,现有的困难及尚未发现的难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解决、发现、再解决。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张有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ForeignLanguage World. No.3,2003.

[3]肖淑云.文化教学二十年: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7.4.

[4]汪清洁.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5]王素珍.关于英语教学中文化引入的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作者:魏元春

英语教学文化教育分析论文 篇2:

文学文化教育与理工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以促进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以及成因

1.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按照人才培养方向、目标、规划等各方面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达到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效率有效提升的目的。但是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着教学目标设定与普通本科院校类似的现象,不仅违背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这种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的现象,也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定位不清晰的现象。由于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缺乏特色的现象,所以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词汇、语法等的教学与评价上,而对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再就是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英语教材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所以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2.教师和学生方面

由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较为年轻,且其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这种以助教、讲师为主的教师队伍,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导致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科研力量严重匮乏的主要因素。而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对其课外学习和进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次,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主要以本科生主要力量,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实际占有的比例严重不足;最后,教师对于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由于高职院校录取学生的分数相对较多,所以很多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适应英语课堂教学的氛围,而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难度增加的主要因素。

3.教学设备和评价方面

首先,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先进教学设备的辅助,像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教学工具的广泛应用。虽然这些先进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出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空间,但是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取的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对学生视野的开拓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次,现阶段高职公共英语采用的传统笔试形式,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由于这种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素质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制约了学生英语创造性与应用性能力的提升,不仅对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违背了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与理念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提升策略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针对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短期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发音的规律和相关技巧,确保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英文单词、句子、段落的发音方式,同时实现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目标。而长期培养目标,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交谈,将英语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为了确保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升重视程度,促进学生兴趣,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引导教师和学习明确,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通过相关的考试,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和了解用人单位对英语听说能力的实际需求,深入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实用型人才所提出的相关要求,并以此为基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知识培养方式,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英语听说实践能力稳步提升的目的。同时教师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的激发出来,鼓励学生在实践生活中说英语、用英语,及时的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英语听说实践能力稳步提升的目的。

2.教師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听说习惯

教师必须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大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力度,充分利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优势和特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英语听说训练中,才能达到促进英语课堂有效性不断提升的目的。同时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有助于教师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学生在英语听说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3.结合新媒体和信息化教学,注重英语背景文化知识的教学

教师在以往进行英语听说教学时,大多都会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或者英文影音视频的方式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临近,教师必须加强对新媒体了解和运用的力度,掌握现阶段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并将其与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促进英语听说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

4.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驱动任务教学法开展英语教学,对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比如,教师在开展旅游专业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时,可以采取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的方式,要求各个小组选择一个旅游景点,然后查找与旅游经典密切相关的历史、风土人情等信息和资料,而后要求各个小组共同努力完成英语演讲稿的写作,最后选出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本小组的旅游演讲稿,而教师则针对学生完成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将教师的引导、鼓励、评价等各方面积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全面提升。

三、结束语

总之,高职学生后期的成长与发展与其英语听说能力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开展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时,必须将英语听、说、读、写等几方面知识的授课作为教学的重点,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力度,同时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刘娴.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作者:赵科研

英语教学文化教育分析论文 篇3:

《新编实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初探

摘要 本文结合《新编实用英语》教材,就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必然因素、具体手段、要注意的重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必不可少,利用《新编实用英语》教材中的词汇表、对话和课文均能有效地进行文化教育。

关键词 新编实用英语 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对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探索。本文结合《新编实用英语》教材,就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必然因素、具体手段、要注意的重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新编实用英语》教材分析

《新编实用英语》是教育部规划的新一代立体化教材,它努力体现了《基本要求》的精神,在《实用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教学,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大学英语加强实用性的教学要求,是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新突破。该教材在难度上略高于《高职英语》、低于《实用英语》,更适合目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此外,该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排模式,注重了实用性、主题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全新的理念。

然而,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缺少明确体现文化教育的内容。没有很好地把文化教育内容融合在语言教学内容之中。因此,教师在使用《新编实用英语》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教育的实施,不能让其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

二、文化的概念

实施文化教育。首先要了解文化的概念。文化的意义非常广泛,它几乎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指的概念可以是抽象的,例如思想、宗教等;也可以是具体的,比如实实在在的人或物。彼得·纽马克曾把文化所指归为以下五种类型:一是生态文化;二是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装、家居、交通;三是社会文化,包括工作和休闲;四是组织、习俗、活动、程序、概念;五是体态和习惯。教师必须对文化具有清晰的概念,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教育,以及怎样在《新编实用英语》教学中有效结合教材进行文化教育。

三、《新编实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必要因素

文化教育不能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除了语言和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外,结合《新编实用英语》教学,从三个方面分析更具有必要性。

1、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语言的国际交往功能。交际、语言和文化,三者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各民族的文化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语言是随着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grammatical errors)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而语用失误的产生往往都是由于不了解受话者所在国家的文化知识所造成的。

《新编实用英语》教材把培养一定的交际能力作为重要任务。非常重视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而只有既掌握语言,又掌握文化知识,才能消除跨文化的冲击,更好地发挥语言的国际交往功能。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语言的国际交往功能,在《新编实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2、为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思想文化教育。高职英语教学中不能仅限于对词汇、语法以及句法的讲解。还要注重相关文化知识的传授。即,应从单一的词汇语法灌输转化为综合的思想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世界意识。同时,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模式、日常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开拓视野,提高跨文化素质,形成跨文化意识。因此。为了对学生进综合的思想文化教育,在《新编实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3、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内在的力量足以使工作变得有乐趣。”同样,兴趣也足以使学习变得有乐趣。美国教育学家柏西·布克就说过:“一名教师,你首要的紧迫任务就是去创造一种吸引力。”而英语学习的吸引力一部分就来自丰富的文化知识。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太牢固,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因为听不懂太难的词汇或语法而走神。但是,生动、有趣的文化知识,则常常会让学生有“听故事”的兴奋,从而保持着对英语课程的喜爱。因此,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编实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四、《新编实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具体手段

《新编实用英语》教材虽然没有明确体现文化教育的内容,但在词汇表、对话和课文中却暗含了很多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师在讲授语言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使他们不仅掌握语言的基本技巧,而且掌握涉及生态、物质、社会、习俗、体态等内容的异国文化,可采取以下具体手段。

1、利用词汇表进行文化教育。词汇是反映语言与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最明显的语言层次之一。《新编实用英语》教材后几页有每个单元的词汇表,如果只是对于大量词汇进行枯燥的认读教学和例句示范,学生兴趣肯定不会太高。但若是在教词汇的同时进行文化教育,效果就会不一样了。在学习了“freeze”这个词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美国电影中警察举起手枪喝令罪犯不许动时。嘴里喊出的不是“stop”而是“freeze(一动也不动)”。短语“public school”的释义是“公立学校”,非常抽象,如果教师能补充上相应的文化内涵,教学效果会好得多。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中国,公立学校指的是政府教育部门主办的学校,即所谓的“正规军”(相对于民办和私立学校而言)。而“public school”在美国是指公立的不收费的学校(没有私立学校好),在英国则专指一种私立的寄宿学校。所有这些跟文化相关的小知识总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2、利用对话进行文化教育。对话学习是《新编实用英语》教材每一单元首先要处理的学习重点。各类日常会话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现象,利用对话进行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对话中的交际句型。问候语是学生最初接触到的英语对话内容,最为常见。但英语问候语与中文问候语有着极大的区别。不了解问候语中所包含的文化,交际往往会失败。教师在教授“How do you

do?”“How are you?”等基本问候交际句型的时候,可以通过介绍中西不同的问候礼仪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在中国,亲朋好友重逢或见面时,常用“胖了”或“过好了”等寒暄语来表示问候。在生活水平低下的旧中国,唯有富人才有钱吃吃喝喝,因而长得较胖。穷人饥寒交迫、瘦骨嶙峋,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吃得饱长得胖。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胖”是一种福相,一种富态。然而,英美人不仅没有此种礼仪,而且很忌讳肥胖,很容易把这种寒暄误解成一种提醒对方吃药减肥或进行锻炼的告诫。另外,体态和习惯也是文化的重要范畴,教师可以据此介绍人们问候时的身体动作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习惯于握手,而美国人却更喜欢拥抱。

3、利用课文进行文化教育。《新编实用英语》教材每一单元都设有两篇课文,课文所处的背景就是学生需要了解的文化知识。将文化教育贯穿于课文的导入或讲解之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他们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中国有许多节日,英美国家同样也有自己的节日。如感恩节和圣诞节就是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讲解完课文里所介绍的两个主题节日之后,教师可给学生介绍一些英美国家其它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情况,以丰富学生见识、活跃课堂气氛。复活节(Easter)的彩蛋(coloured boiled eggs)、万圣节(Halloween)的南瓜灯(Jaek-o-lantern)等,都能给英语学习增添不少乐趣。

五、《新编实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要注意的重点

《新编实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必不可少。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语理解能力。在课堂以外,教师要注重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1、轻中西比较、重中西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倡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是为了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更好地学好语言知识,更有效地与世界交流。学习了西方文化,不能忽视或淡化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各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作为中国的学生,我们有自己民族的道德标准,不应去盲目崇拜西方风俗。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英美国家节日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表达中国的节日,如: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节(the Mid-Autumn Day)。即,轻中西比较、重中西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实施文化教育时尽量多使用英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英语,所以教师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英语的训练。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教师在实施文化教育时应该尽量多使用英语。如果碰到特别难以理解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先用英语介绍,再用汉语简单解释一遍。即,要以学生英语理解为主,教师汉语讲解为辅。不能因为要进行文化教育,而把英语撇在一边,只用汉语大谈特谈。

3、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对学生实施综合文化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由于《新编实用英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没有明确体现文化教育的内容,教师用书上的指导材料也不够全面。所以,外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专著、报纸、杂志、电视等信息资源。从中汲取大量养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化教育的目的。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教育不能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概念,《新编实用英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文化教育的内容。因此,切实利用《新编实用英语》教材中的词汇表、对话和课文,对高职学生进行综合文化教育之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所以,要对《新编实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具体手段和重点不断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钻研。

作者:刘文欢

上一篇:电信营业员竞职演讲稿下一篇:竞争秘书处处长岗位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