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科教学是渗透美育的重要途径。生物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深入分析生物教材科学史内容中的审美元素,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关键词:美育高中生物教学生物科学史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情感教育,而美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含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中生物科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科学论文 篇1:

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摘 要: 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本文就如何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培养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进行阐述,包含三方面内容: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能力。

关键词: 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描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四个基本理念之一,放在第一位描述。生物科学素养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一、通过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好奇心、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独立思考、严谨态度、合作精神等均是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生物科学素养五大要素中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科学情感态度是人们在对科学知识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认识的基础上养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而科学的价值观则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科学发现是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科学无法为一切问题提供所有答案。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呈现出来的可贵品质和科学态度,是培养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很好素材。例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过程,是一则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施莱登和施旺关于新细胞怎样从老细胞中产生的问题的回答是不正确的,这一错误是由魏尔肖修正的。魏尔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受益于同时代更多科学家的实验观察和材料的正确选择,也离不开自身勤奋工作,不迷信权威的结果。从细胞的发现与命名到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后面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完善,整个过程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和发展。又如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这部分科学史教学可以简要地简述摩尔根的故事。摩尔根最初认为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正确的,后来,由于他在自己进行的实验中没能取得类似的结果,便对这些定律产生怀疑,明确表示不相信孟德尔的理论,对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更持怀疑态度,说其是主观臆测,缺少实验证据。后来他经过认真观察,选择果蝇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实验,摩尔根和他学生把一个特定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联系起来。从此,摩尔根成了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通过该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摩尔根是一位敢于怀疑、勤奋实践的人,并学习摩尔根这种可贵的品质。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多引用挖掘,长此以往,就能逐渐培养出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积累科学知识

生物科学知识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新人教版必修模块中的科学史素材有20多处,如与细胞有关的主要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对细胞核功能的探索”等;遗传方面主要有“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等。这些生物科学史的历史事实,有的是课程的内容要素,有的仅是教学素材。两者教学要求不同,重点也不一样。前者的历史事实既是手段又是目标,学生要能概述其历程,并由此达成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方法的领悟、科学精神的提升。后者的历史事实不要求学生记住,只是增进学生对结论性知识的理解,促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无论哪种类型的生物科学史,都或多或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例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过程”要求学生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要求学生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则更多——简要分析萨克斯实验、恩格尔曼实验、鲁宾-卡门实验,总结出光合作用需要光、场所在叶绿体中、产物主要有淀粉、释放氧气中的氧来自水、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等。这些生物科学史蕴含的知识就是生物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史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

三、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

科学方法是科学的认识方式,是帮助学生有效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工具。科学方法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新人教版必修模块中生物科学史的内容,许多都是按科学发现史的线索编写的,选取的科学史素材生动再现了科学家们研究相应问题的情境及取得重大突破采用的科学方法。例如“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这部分内容以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观察,提出问题“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比例分离呢?”。孟德尔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假说;然后根据假说演绎推理测交实验的结果,再通过测交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又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均运用了模型建构法;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的提出运用了类比推理法等。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科学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思维有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逻辑思维等;科学实践能力是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品质和科学意识解决问题的才能和力量,是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对生物科学史的某些经典实验进行适当处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目的。例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科学史教学,在介绍恩格尔曼(G.Engelmann)实验时,演示课件“恩格尔曼实验”动画过程,让学生观看动画,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讨论有关问题:(1)恩格尔曼实验的设计有哪些巧妙之处?(2)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学会观察与思考,并找到答案。又如学习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如果让你再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摩尔根的推论是正确的,可以怎样设计?看最多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讨论和设计。各小组派代表介绍本小组的设计方案。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诸多科学能力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和使用生物科学史素材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真正实现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价值,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切实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2]陈维.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核心价值观.中学生物教学,2015(1-2):73-74.

[3]钟能政.结合生物科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生物学杂志,2005(02):54-55.

[4]陈维,汪忠.生物科学史与探究能力.生物学通报,2006(12):41-42.

作者:肖庆花

高中生物科学论文 篇2: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思考

摘 要: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科教学是渗透美育的重要途径。生物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深入分析生物教材科学史内容中的审美元素,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关键词: 美育 高中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情感教育,而美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含意。当今,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于2014年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深化课程改革总体要求中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课程教学是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和载体,生物教师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科学知识的教学渗透审美教育。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及生物与自然界的关系等。人教版高中生物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及生命系统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介绍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结论的形成过程。这些内容体现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即生物科学史,因此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要求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因此,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教师们常常忽视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忽视利用科学史内容渗透审美教育,以致审美教育不能很好地开展。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内容从以下方面重视和渗透审美教育。

一、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教学

近年来,由于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使得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生物教师在涉及科学史内容时只是匆匆带过。这与教师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有关。由于迫于应付升学、高考,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赶进度,抓成绩,只注重所谓重点知识的讲授,认为生物科学史仅仅是历史知识或事件,不是教学的重点,使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教育价值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更别说在其中渗透审美教育。其实,在那些科学史的重要事件中,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获得重要结论的过程就是探究和创新的过程,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科学家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学生的良好榜样。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教育素材,充分了解教育的真谛,明白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实际上在重视科学史教育问题上,不仅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多次出现与生物科学史相关的考试内容。所以重视科学史教学迫在眉睫,身为生物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深入学习科学史的内容,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科学史教育。

二、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应该把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作为自身的一项长期发展规划。生物科学史知识是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一個重要组成部分。要上好生物科学史的相关内容,教师必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认真分析教材,切实消化和体会相关科学史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原理、探究的过程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还提出:“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因此,除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外,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地搜集生物科学史资料,拓展自身科学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只有不断扩充、汲取新的知识与理念,才能有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科学精神的美的熏陶。

三、深入分析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美”的元素,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内容,主要是以再现重要的生物科学研究结果或结论的形成过程的方式而呈现的。启发学生分析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还蕴含许多“美”的元素,如达尔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质疑并求证,体现了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科学研究态度之美;中国科学家邹承鲁等人在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的实验过程中反复操作并验证,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之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巴普洛夫敢于自我批评,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科学品格之美;孟德尔在对豌豆杂交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时,运用了统计学与演绎推理等方法,体现了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的科学方法之美;科学家在构建DNA分子结构及磷脂双分子层模型中不断构建并验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科学模型之美;沃森与克里克在DNA模型构建过程中互帮互助,相辅相成,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研究团队成员间坦诚相见、同舟共济的团结协作之美等。这些科学史内容都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良好素材。生物教师应深入分析蕴含在科学史内容中的“美”的元素,有意识地将这些“美”的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将“美”的教育、美的元素,化作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美”的实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升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达成教育的真谛,即为爱的教育或是完美人格教育。

总之,生物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学习,在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内容实现知识目标传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分析科学史中“美”的元素,使之作为美育的载体,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观看待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质扎实、身心健康又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春梅.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学术研究,2013.

[2]黄玲.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陈继慧.高中生物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D].2006.

[4]杨瑞林,王永胜.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5.

[5]谷辉.运用生命科学史培养高中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研究[D].2011.

作者:冯薇 黄键

高中生物科学论文 篇3:

与高中生物科学史相关的情境问题探讨

摘 要: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发现高中生物科学史贯穿了各种任务情境: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生命科学史情境。在不同情境中各自体现了不同的考查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与高中生物科学史相关的情境问题应会成为情境考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史;情境问题

福建省2018级的高中生成为中国第三批、福建首批采用新高考改革的“先行军”,分析前两批次改革的利弊,我省采用了“3+1+2”的选科模式,老师们开启了无考纲、无考试说明的时代,主要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和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按照新标准、新要求指导学生的新课学习与复习备考,因为这些纲领性文件对高考的指导作用已被明确写进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功能。教育部考试中心用“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个“核心”表明国家、社会、高校、各家庭瞩目的高考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所在,以及将高考引导教学这一说法进行明文规定。并用“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这“四层”来彰显教育所要赋予学生、传授学生的内涵,也是高考所要考查的内容,再用“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这“四翼”明确学习知识是循序渐进的,它的层次性是有所递进的,即高考的考查要求。同时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可见高考试题通过设置情境问题,驱动任务,达到测评效果的要求已上升到与“一核”“四层”“四翼”同等重要的地位。

杨帆、郭学恒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就高中生物学试题的任务情境归纳为三类: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生命科学史情境。而笔者在一线教学研究中发现,以高中生物科学史为背景的情境问题在这三类的任务情境中均有出现。

一、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中的高中生物科学史

(一)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中、社会实践中或学习过程中熟悉的生物学相关现象、问题或事实。例如:20世纪生物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许多考题以这一科学史为情境,考查内容涉及碱基配对、数量计算、基本骨架及模型构建等DNA的基本知识,这种问题属于以学习过程中熟悉的科学史事实为情境。再例如: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人为研究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這一合成代谢中的去向,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为我们揭示了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过程,又叫卡尔文循环。以此为情境,考查关于光合作用中暗反应的一系列内容:物质变化、能量转换以及条件变化引起五碳化合物和三碳化合物瞬间物质的量的改变等,也属于以科学史构建熟悉的生物学事实情境。

(二)以基础性为主的试题。这一类型试题虽然以科学史情境为载体,但是考查内容回归对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高考试题的“基础性”。

[例1](2019—江苏—3)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解析:该试题是以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这一科学史为情境载体,选项设计的问题是对基本知识能力的考查。如: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原料、编码子代噬菌体的基因等的测评,以及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如:如何培养大肠杆菌才能使噬菌体入侵后子代噬菌体中只有DNA带上标记的检测。强调学生理解高中生物科学史的原理和每一个实验步骤,保证学生虽然没条件重做经典实验,但能在“知其然”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其所以然”,体现了通过科学史考查基础性知识的意图。

二、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中的高中生物科学史

(一)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主要来自真实的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由这些内容进行知识迁移设定的情境或提出的问题。例如:以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等人的细菌转化实验为情境,要求学生将该实验的内容与此后新兴发展起来的现代基因工程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关联,不仅实现知识跨越必修和选修模块内容,还能让学生领会经验借鉴、知识迁移、融会贯通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正如牛顿的名言“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比如:孟德尔首创“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的遗传规律,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被众多科学家认可和使用,摩尔根就是其中一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关于摩尔根果蝇眼色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遗传实验,根据“假说——演绎法”的思路将隐藏的一些实验推导出来,既能更好理解和重温该方法的应用,也能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如果以孟德尔和摩尔根的科学研究为情境,就他们研究的延续性和关联性提出相关问题,这就属于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问题。

(二)以综合性为主的试题。这一类型的试题以高中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迁移来设置问题情境。由此实现在多模块综合背景下,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进而体现出高考试题的“综合性”。

[例2](2017—Ⅰ—38—5)回答下列问题: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可以说是基因工程的先导,如果说他们的工作为基因工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启示,那么这一启示是?

解析:试题虽然源自教材原文,但是该部分属于选修3开篇的先导和证据,经常被师生忽视,高考正是通过此题提醒大家学习的延展性和综合性,知识是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只要理解了细菌转化实验的内涵,明白基因工程的定位,即使原文原句忘记了,也能推导出启示,体现生物学的科学思维。

三、生命科学史情境

(一)生命科学史情境用生命科学史中的重要事件作为试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科学研究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到启迪,学会继承、借鉴和创新。学生在熟悉生命科学史过程中不仅掌握到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家在实验中应用的生物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体会它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社会价值,也就是科学推动社会进步的魅力。像前面提到的DNA双螺旋结构这一科学史,有的题目可以将它作为题干的背景铺垫,考查内容还是落在基础知识层面,如果题目考查的是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意义,它使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在认识自然的历程中迈出重要的一步,成为生物学史上的里程碑,就可以将考查的深度和广度又往前推进了一步,真正属于生命科学史情境的考查载体。如果将DNA重组技术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内容引导学生将转基因植物或转基因动物应用于农业生产或医药研究当中以提高效率,体现科研的社会价值,也属于生命科学史情境问题的设计。

(二)以應用性、创新性为主的试题。应用性要求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而创新性要求就更高了,学生要具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才能在全新或陌生的情境中有效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或在教材熟悉的科学史情境中发现新问题等。

[例3](2014—课标Ⅰ—32—2)

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

解析:该题以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经典的遗传学定律考查学生对经典杂交实验的理解应用能力,打破了遗传题重计算轻描述的弊端,展现了以科学史为情境的应用性试题。

[例4](2021—厦门市二质检—21)

材料:S蛋白是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机体的关键组分,也是研制新冠疫苗的关键起点。疫苗有多种类型,如灭活疫苗、重组病毒疫苗、mRNA疫苗等。2021年2月25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领衔研发的以腺病毒为载体的疫苗获准上市注册申请,为我国乃至世界预防新冠疫情又增加了一件利器。

有人认为,最近出现的变异新冠病毒有可能使该疫苗失去保护作用,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该题创新性地以2020年开始至今的社会性话题和热门科研为背景,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病毒变异可能带来的变化和疫苗的作用机理,应用发散性思维可从正反两面开放性解释问题,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合理即可。体现生物学的学科素养和社会价值。

结束语

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提出考查载体是依托情境,而且情境多来自科技论文,但是科技论文存在一个弊端,出题者对论文所涉及的实验背景、意图等的理解未必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那么这个时候生命科学史就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它是经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同科学家的不断验证、补充、完善而形成的,以它为情境或许更严谨,更能体现它的社会价值,应该能成为将来命题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帆,郭学恒.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53-58.

[2]王实泉,李神斌.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生物学试题情境的创设及对教学备考的启示[J].中学生物学,2020(7).

2019年度福建省莆田市名师专项课题:“基于大概念理念的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策略研究”的成果。

作者:李建梅

上一篇:工作履职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会计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