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生物化学教学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糖类”是新人教版必修第七章“有机化合物”中“基本营养物质”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围绕糖尿病展开,从糖尿病的起因、糖尿病的成因、糖尿病的检测到糖尿病的日常管理四个方面展开,将知识藏于情境中,通过环环相扣的情境教学,让学生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健康体检生物化学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健康体检生物化学教学论文 篇1:

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摘要:生物化学是高等学校本科相关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抽象难懂,概念多,内容多,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乏味、无兴趣,导致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难度大,学习效果差。在对应的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生活中的生物化学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生物化学;学习兴趣;生活案例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学科,是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和生理学交叉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高等学校本科相关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之一。从生物化学的定义可将其分为两部分,即研究生物体内化学组成的静态生物化学部分和研究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动态生物化学部分。生物化学课程素以“难、繁、杂”著称,概念多,内容杂,特别是大分子结构抽象难懂,代谢途径错综复杂。所以,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乏味、无兴趣,导致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难度大,学习效果差[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改善教学效果,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而生物化学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许多与生物化学有关的话题甚至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能自如地将生物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物化学与日常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教与学的桥梁,学生学习兴趣就会长久保持,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利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学习生物化学的信心和动力。因此,本文将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一、绪论阶段的针对性引导

绪论是《生物化学》第一次课的内容,是授课教师和学生相互第一印象形成的时机。因此课程绪论的精彩度,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程度。绪论包含了生物化学发展简要历程、含义、地位、作用及其学习方法等。绪论不仅需要对本课程的知识进行整理梳理,还应该尽量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有趣的知识点、最新的研究进展[4]。大部分《生物化学》教材中绪论内容较为简单,为提高学生兴趣,可在绪论中加入生物化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以及近年来与生物化学相关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获奖的情况介绍。比如,1953年Watson(美)与Crick(英)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62年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72年Berg(美)在基因工程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成果,198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这些都属于生物化学发展史里程碑式的成就,推进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近年来的诺贝尔奖,比如2010年Edwards(英)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3年Rothman(美)、Schekman(美)和Südhof(德)因为发现了细胞囊泡运输系统的运行与调节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4年Betzig(美)、Hell(德)和Moerner(美)因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当然,对于该部分的介绍,授课教师要做到每年及时更新讲义。此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化学领域著名的华裔或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及成就,比如钱永健、王晓东、庄小威、饶毅、施一公等。教师通过对诺贝尔奖和著名华人科学家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的经典成就和最新研究进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绪论中,除了“高大上”的诺贝尔奖等的介绍,笔者认为引入“接地气”的生活中的生物化学常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让学生打开教材目录,然后教师根据教材目录对本课程的知识进行整理梳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或认识误区来进行预告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告诉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生活中的生物化学常识,尤其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以设下疑问的形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郑集编著的《普通生物化学》为例,可将糖类化学和糖代谢关联起来,说明通过这两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糖,不是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是糖,不是所有糖都是碳水化合物,不是所有糖都是甜的,不是所有甜的都是糖;日常生活中说的糖和生物化学的糖是否一样,为什么糖吃多了容易长胖,吃无糖面包、无糖馒头等会不会升高血糖等来问题来设疑。同样地,将脂类化学和脂代谢关联起来,通过这两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骆驼在沙漠中长途跋涉可以多天不喝水,大骨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是否补钙,糖和脂肪如何相互转化以及脂肪肝形成的机理是什么等问题。接着是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的分解和氨基酸代谢,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烫发的生物化学原理是什么,重金属中毒后喝牛奶是否能够解毒,胶原蛋白真的能养颜美容吗,高考“点滴班”学生高考前集体氨基酸输液是否有必要等问题。通过对核酸化学与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的学习,可以回答下面问题:世界上第一个克隆羊是哪里完成的,它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是什么?可以克隆一个器官吗?可以布置学生在该章节上课前一个“作业”,观看电影“逃出克隆岛”。对于酶化学一章,可以设疑:为什么慢慢嚼米饭的时候会感觉到甜味?加酶洗衣粉与不加酶洗衣粉有什么不同作用?对于维生素化学,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夜盲症、佝偻病、脚气病等都是缺乏什么维生素导致的?哪些食物中都富含有哪些维生素呢?对于激素化学,可以提问:为什么说“狗急跳墙”,和生物化学的原理有何关系?侏儒症、巨人症、甲亢、大脖子病等都跟什么激素有关?通过提出这些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并适当简单解释一小部分,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是“很有用的”,不是只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式,通过大部分问题的悬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章节知识点的生活化案例教学

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经典实验案例,尤其是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牛奶事件、皮革老酸奶等)和生物化学重大技术突破(如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等),这些案例的积累在生物化学的讲授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课程讲授中,除了回答在绪论中所提出的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化学常识或问题之外,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的应用既能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举例如下:

在讲授糖类化学及其代谢的时候,可使用“无糖月饼”在每年中秋前后引发的糖尿病患者扎堆进医院的案例,从而来说明糖的定义、分类以及淀粉等多糖的分解代谢等知识点,使得学生学习之后也能向身边人群科普糖化学及其代谢常识,了解“无糖月饼”实际上只是“无蔗糖馅料”,而其他成分如淀粉、豆沙等碳水化合物经人体消化道淀粉酶等逐级水解得到葡萄糖等单糖后,将透过小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而且,“无糖月饼”所含油脂并不少于普通月饼,热量仍然较高。类似地,还有“无糖面包”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都应注意分辨并控制摄入量。

在脂类化学和脂代谢课堂中,可使用市面上大量存在的减肥产品“左旋肉碱”作为案例来讲述脂类化学及其代谢的基本原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之后,左旋肉碱是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进一步氧化分解的载体。如果没有左旋肉碱,人体就无法燃烧脂肪,可见左旋肉碱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一些左旋肉碱保健品的广告宣称服用左旋肉碱可安全减肥,通过额外地补充大量的左旋肉碱可以促进体内脂肪的燃烧。实际上,身体健康的人的肝脏和肾脏都能将赖氨酸和甲硫氨酸合成足够的左旋肉碱来满足身体的需要。这两种氨基酸在食物中很常见,所以左旋肉碱并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目前尚无实验表明额外地补充左旋肉碱可以促进脂肪的氧化分解。其实,这也可以通过左旋肉碱保健品的广告声称“只有在运动量较大时,服用左旋肉碱才有助于减肥”,可以看出体重的减轻都是由于运动引起的,与服用左旋肉碱与否并无关系。

对于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的分解和氨基酸代谢,毫无疑问,“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是一个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将目前蛋白质的国标测定方法“凯氏定氮法”的原理与三聚氰胺的含氮量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根源。另外,通过“吊瓶班”的案例(即2012年湖北孝感一中高三某班同学在教室内一边打吊瓶注射氨基酸补充能量,一边学习备战高考),来说明蛋白质的水解,氨基酸的吸收以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基本原理和过程。科普通过正常饮食,比如一天吃一两个鸡蛋或喝牛奶,摄入蛋白质,经过消化道水解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氨基酸;同理地说明燕窝、鹿茸等高档补品并不具备比鸡蛋、瘦肉等普通食物具有更高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如煮鸡蛋、做豆腐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在讲授核酸化学与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的时候,辽宁铁岭“骨灰顶包门”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说明DNA测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在该事件中,死者还没火化,家属已拿到骨灰,且存在骨灰管理混乱的情况;因此,有人提出用骨灰做DNA鉴定。可提问学生骨灰是否可以进行DNA鉴定,对依据是什么进行讨论,然后再引入DNA测序法的介绍,PCR技术以及链终止法等。此外,还可以将“珍奥核酸”补品的骗局风波以及为什么啤酒加海鲜更容易引发痛风等要用到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的讲解中。

对于酶化学一章,可以通过喝酒和脸红的关系作为生活案例来说明酶的分类、命名和作用。具体来讲,酒精代谢首先经乙醇脱氢酶催化转化为乙醛,进而在乙醛脱氢酶的帮助下转化为乙酸。乙酸是体内较常见的代谢产物,能够参与葡糖糖有氧代谢等多种体内常见代谢途径,并最终转换成水和二氧化碳。当乙醇脱氢酶缺乏时,摄入的乙醇只能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转化为乙醛再转化成乙酸,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代谢,而由于P450代谢速度慢,因此主要靠体液来稀释酒精,但当达到一定酒精浓度将造成酒精中毒危及生命;当乙醇被乙醇脱氢酶代谢为乙醛后,如果缺乏乙醛脱氢酶,将导致乙醛的过量堆积,由于乙醛能够扩张毛细血管将导致脸红;进一步将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为了保证体内主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就必须收缩毛细血管使血压回升;当面部末稍血管中血流受阻,血量减少,脸就呈青色。当一个人同时富含高活性的这两种酶时,酒精饮料就真正成为了“液体面包”。此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体检时肝功能重要指标谷丙转氨酶的意义,说明原理:谷丙转氨酶在肝脏含量最多,当肝有病变时,引起肝细胞通透性增加,大量谷丙转氨酶从肝细胞内释放到血液,使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增高,其增高程度与肝细胞病变程度基本呈正相关,因此测定谷丙转氨酶对多种肝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笔者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发现,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非常集中,对相关知识非常感兴趣,对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促进具有显著性的积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生活中的生物化学经典案例进行不断积累或编撰,以期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得到不断应用。

三、合理安排互动式课堂主题报告

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课堂参与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近年来的生物化学教学均安排学生以三人左右为一组,以“生活中的生物化学”作为主题,积极做好演讲材料,在讲授完静态生物化学之后依次上讲台以“专家”身份做报告,并接受大家质疑,时间约为15分钟左右。笔者发现,该环节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期待和兴奋的部分,尤其是安排在连续三节课的最后一节。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制作ppt,练习演讲,大家也踊跃提问参与,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总结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点。回顾近年来学生所选的主题,除了当时出现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比如“皮鞋很忙”、“健美猪”之外,关于“健身”、“减肥”、“化妆品”“美容”、“整容”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化学主题几乎是每年学生的热门主题,通过这些专题报告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化学知识正确认识目前广泛存在的一些误区或分辨一些虚假广告。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参与课堂,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制作ppt和演讲的能力,还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从而改变教师一人在台上唱独角戏的乏味局面。同时,该形式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授课教师的经验积累。

四、兴趣导向培养科学精神与逻辑思维

通过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以科学的态度、思辨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目前,网络上的资讯五花八门,真假难辨,尤其是各种“养生知识”以及伪科学充斥网络并且传播广泛。比如,网上广泛传播的各种谣言,比如“微波炉加热导致蛋白质变性致癌”等;此外,学生在做报告时候就出现讲解所谓“食物搭配禁忌”、“酸性体质与碱性体质”等内容。在这些案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以科学思维去伪存真。比如在各种“食物搭配禁忌”几乎都有一条“鸡蛋与豆浆不能同食”,否则将导致营养流失;所宣称原因有二:一是豆浆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够抑制蛋白质的消化,降低营养价值;二是鸡蛋中的粘性蛋白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形成不被消化的物质,大大降低营养价值。而实际上,豆浆和鸡蛋同食不存在营养损失的问题,豆浆里确实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但并不只是针对鸡蛋里的蛋白质,加之一般豆浆和鸡蛋都是煮熟的,加热已经破坏它的活性。在这类流言中,要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机理是什么,是否与生物化学基本原理相符,这对于学生科学精神与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五、结语

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因其内容的生活化,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效果不是其他案例所能比拟的。引入这些案例,让学生参与课堂寻找生活中的生物化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生物化学经典案例的不断积累或编撰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当然,生物化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在课堂中的应用仅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也不能一味求新、求异、求有趣,更应围绕生物化学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进行创造性地运用,才能更好地上好生物化学。

参考文献:

[1]卢美贞,杨振平.化工类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01-203.

[2]涂硕,黄春洪,揭克敏.提高本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1-72.

[3]韦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13,35(2):72-75.

[4]卢彦,杨荣武,刘新建.物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3,30(6):103-105.

作者:陈爱政 王士斌

健康体检生物化学教学论文 篇2:

甜蜜的负担

摘要:“糖类”是新人教版必修第七章“有机化合物”中“基本营养物质”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围绕糖尿病展开,从糖尿病的起因、糖尿病的成因、糖尿病的检测到糖尿病的日常管理四个方面展开,将知识藏于情境中,通过环环相扣的情境教学,让学生轻松掌握化学知识。

关键词:糖类;教学设计;葡萄糖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1x.010

“糖类”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中“基本营养物质”的第一课时。主要知识有糖的存在、糖的组成及结构、糖的水解、糖的检验、糖的性质、糖的用途等,该内容课标要求不高,教学的重心可放在真实问题情境的挖掘上,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用科学的观念指导生活[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糖尿病展开,从糖尿病的起因、糖尿病的成因、糖尿病的检测到糖尿病的日常管理四个方面展开,将知识藏于情境中,通过环环相扣的情境教学,让学生轻松掌握化学知识。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糖类的各种存在形态,能列举典型糖类物质,能说明单糖、二糖和多糖的区别与联系[2],增强多角度、辩证看待书本定义的能力。

(2)通过糖类在人体的转化途径的学习,初步掌握二糖、多糖的水解,建立健康饮食的生活观念。

(3)通过实验探究葡萄糖的特征反应,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结构预测和检验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

(4)通过给糖尿病患者的建议,进一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化学责任感。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糖尿病形成原因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糖类概念、类别、存在形式的认识水平。

(2)通过对二糖、多糖在人体内的转化过程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多糖水解反应的认识水平。

(3)通过对葡萄糖的检测、淀粉水解实验的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操作、实验探究的能力。

(4)通过对给糖尿病人的建议,诊断并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糖类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探究活动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3]。具体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三、教学流程

环节一、糖尿病的起因——认识糖类

[学习任务1]建立糖类的概念,认识、辨析常见的糖类。

[引课]情景剧:“我”近期经常头晕,肚子饿,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血糖偏高,需进一步检查确认是否是糖尿病。“我”很疑惑:我不爱吃糖,怎么会血糖偏高呢?

[教师]“我”口中的糖,指的是什么化学物质?

[学生]蔗糖。

[教师]糖类除了蔗糖,还有哪些种类呢?能写出它们的化学式吗?

[学生]果糖、葡萄糖、麦芽糖、淀粉……

教師选取常见的糖类物质,引导学生写出它们的化学式,从化学式引导得出它们彼此的关系。

[教师]分析糖类的化学式,该如何给糖类下定义呢?

[学生]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也是人类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人们最初发现的这一类化合物的化学组成大多符合Cn(H2O)m的通式,因此糖类也被称为碳水化合物。

[教师]结合定义和大家的生活常识,我们来辨析下面三个问题:

1.糖类都吻合Cn(H2O)m通式吗?

2.糖类都是甜的吗?

3.单糖都是六碳糖吗?

[学生]……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常识,得出糖类并非只有蔗糖,认识其他常见糖类,消除生活认识中的知识偏差,结合生物学知识,对常见糖类进行分类,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渗透同分异构概念。再结合常见糖类的分子式和书本内容,给出糖类的定义,结合定义进行概念辩证。明白糖类不都是甜的,不都符合Cn(H2O)m通式,单糖也不都是六碳糖。

环节二、糖尿病的成因——糖类的转化

[学习任务2]二糖、多糖在人体内的转化。

[过渡]“我”吃进去的糖类物质怎么转化为血糖呢?血糖到底是什么糖类呢?PPT展示“我”的体检单,血糖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

[教师]蔗糖和麦芽糖是怎么转化为葡萄糖的?请写出方程式。

[学生]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师]淀粉在人体内又是如何转化的呢?请写出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体检单上的体检项目明确血糖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然后引导学生得出二糖和多糖转化为葡萄糖的反应,得出水解的定义,提升学生对水解反应的认识水平,知道体内和体外不同的水解条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环节三、糖尿病的监测——葡萄糖的检验

[学习任务3]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过渡]“我”在生活中该如何监测自己的血糖呢?

[资料展示]PPT展示血糖和尿糖的检测手段:血糖仪和尿糖试纸使用方法。

[教师]这两种方式使用方法不同,但基本原理一致,都是将葡萄糖氧化。为什么葡萄糖能被氧化呢?我们从葡萄糖的结构分析。

葡萄糖的醛基很容易被氧化成羧基,下面我们分组完成银镜实验和新制氢氧化铜实验(介绍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安全问题)。

[学生]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

[教师]已知多糖在酸性环境下可以发生水解生成葡萄糖(可适当加热加快反应速率)。请同学们利用已有药品设计实验,证明:

1.淀粉是否发生水解?

2.淀粉是否完全水解?

药品:淀粉溶液、碘水、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学生]讨论完成实验设计,进行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血糖和尿糖的检测方式入手,结合身边案例,提升课堂气氛。再从检测方法过渡到葡萄糖的结构,宏观过渡到微观。认识葡萄糖的结构后,再经实验验证,这个环节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验水平,从原理到实验完美契合。最后是能力提升环节,淀粉在体外水解产物检验的实验设计,学生结合淀粉的水解、葡萄糖的检测两方面的知识点,还要兼顾实验操作要点、前后逻辑以及语言表达,是能力的综合测评。淀粉的水解实验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是“糖类”教学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基于证据的推理能力的良好载体[4]。

环节四:糖尿病的管理——课堂小结、提升

[过渡]结合课堂内容,请大家给糖尿病人的日常生活提可行性建议。

[学生]1、及时就医;2、注意日常检测;3、少食多餐,饮食清淡,忌高油高热高糖类食物;4、多吃高纤维食物;5、加强锻炼;6、……

[教师]讲了一节课的糖尿病,我们也不能“谈糖色变”,糖类还是有很多用途的,请大家阅读书本,结合生活常识说说糖类的用途。

[学生]1、糖类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2、人体内,无纤维素酶,但纖维素能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消化和排泄。3、以富含淀粉的农作物为原料酿酒,以富含纤维素的植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

[教师]希望大家都能健康饮食、合理运动,拒绝做“小糖人”。

设计意图:通过提生活建议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巩固课堂内容,适当拓展,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同时,一节课都是围绕糖尿病的糖类学习,势必会让学生产生糖类无用、糖类有害的极端认知,因此通过糖类用途的介绍,引导学生正确、全面看待糖类,传导化学的正面价值。

四、课后反思

新课标倡导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真实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5]。其中糖的存在、葡萄糖的检测相关知识的学习还与生物知识(糖的代谢)、医学知识(糖尿病诊断)有着紧密联系,跨学科知识融合式学习为学生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1],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展示“化学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内涵。

参考文献

[1]夏添,何彩霞.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糖类”教学[J].化学教学,2020(06):48-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葛玉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生活情境创设——以“糖类”的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1):69-70.

[4]陈艳艳.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糖类”教学设计[J].化学教与学,2020(02):35-37.

[5]刘建阳,叶碗.教学情境设计与实施途径——以“糖类”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11):49-50.

作者:吴国英

健康体检生物化学教学论文 篇3:

基于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基础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了科学家故事、社会热点等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和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全面实现“课程育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養的课程思政目标。同时,教学设计以传统多媒体教学为主,结合CBL、PBL等先进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方式的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为其他专业课程引入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摘要: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育人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和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全面实现“课程育人”,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1]。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生物化学》尚未正式开展过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因此,结合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本课程为依托来全面开展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们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进而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1 课程思政融入《基础生物化学》教学的意义

2021年5月13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校临床医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前1%。以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前1%为契机,强力推进学科内涵建设,构建一套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育人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方案(简称“三位一体”课程教学方案)显得颇为必要。对“课程思政”进行探索,挖掘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展开,对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探索和实践。同时,结合CBL、PBL等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方式的创新,全面提升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为其他专业课程和兄弟院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2 《基础生物化学》思政教育实施方法

2.1 重塑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确定了认知、技能、价值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具体学习目标是:在知识目标方面,掌握基础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掌握各种与本课程相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并用于指导未来学习和医学实践;在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利用基础生物化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运用基础生物化学知识初步诊断各类代谢异常疾病的能力,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和医学信息的能力;在育人目标方面,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培养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高尚的医德及优良的职业素养,且具有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努力发掘与基础生物化学知识点相关的思政元素,修订并完善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育人“双大纲”,用于指导后期的教学过程。

2.2 科学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对基础生物化学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寻找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进行有机的融入,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2]。

2.1 介绍科学发展史,培养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大量收集与教授内容相关的我国科学家的先进事例、突出的研究成果等,进而为课程思政建立资料库,并融入到相关的专业知识点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科技工作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在讲解“酶”一章时,通过对酶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介绍, 进而引入中国科学家在1965年9月“一穷二白”的时代背景下,在世界上首先采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并解析出了猪胰岛素的晶体结构(见上图)的优秀事迹。通过介绍这部分科学发展史,使学生感受到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们在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高度的国家使命感的驱动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进而使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2.2 关注社会热点,培养社会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培养大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战略工程[3]。

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的医疗系统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一门培养临床医疗卫生行业接班人的课程,须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医学人才为目标展开。在讲授“酶”学这个章节的内容时候,选取了“新冠mRNA疫苗的制备相关知识点----mRNA 体外转录所需原料:一系列酶+核苷酸底物”为思政教育素材。同时,还补充了相关知识,包括“mRNA 疫苗的研发与生产需要一系列酶的参与:mRNA T7 聚合酶、无机焦磷酸酶、 Rnase Inhibitor、加帽酶以及 2′O-甲基转移酶、Poly(A)聚合酶和 DNAase 等主要 7 种酶”。目前,这些工艺主要是国外一些生物医疗公司在进行大规模研发和生产,比如BioNTech/辉瑞Moderna公司,而我国公司的相关技术要相对滞后。从而教育学生们夯实临床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到我国医疗行业快速发展中来,立志为我国的医疗行业腾飞贡献力量。

2.3 采用多重教学方式,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

采用多重教学方法,有利于更好的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结合CBL、PBL等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围绕生活中常见的临床病例,模拟医生和患者的角色,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全面提升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实现临床专业知识和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机融合,也为其他专业课程引入思政教育提供借鑒[4-5]。

(1)多媒体教学

PPT课件授课为主,并结合视频图片教学。全班集中讲解,课下分小组讨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及其代谢异常导致的临床疾病等实际视频,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初步培养学生在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中调查、观察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基础生物化学各个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运用的能力。

(2)专题讨论

PBL教学时将学生所选取的案例进行专题讨论分析,启发学生将糖、脂、蛋白质、核苷酸代谢异常产生可能产生的各类临床疾病进行预测和综合分析,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科学的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的作风,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将来作为一名拥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的义务工作者。

(3)学习通/微信平台等互动式教学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内容丰富、交互性好的校园网络平台,比如学习通和微信平台等,将基础生物化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案等多种教学信息在线开放,并搜寻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根据本校情况进行调整后作为补充发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后学习环境,初步奠定临床医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全面开展医学素质教育。

(4)组间竞赛

结合PBL和CBL教学法,选取合适的临床案例进行分析,讲班级学生分成10~15人一组,从案例的问诊、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竞赛,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后续进入临床实习提前打好基础。同时,在团队合作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打下基础。

比如,在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教学内容里,我们选择了临床上的肝性脑病案例,通过PBL的教学模式结合角色扮演来开展教学。本案例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病,感染肝炎病毒的患者,很多人因为疏忽对待,也不坚持定期体检,导致病情恶化,发展为肝癌和肝硬化,病累及大脑等器官的正常代谢,最终可能撒手离世,让人唏嘘。随着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并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我们的生命健康。撰写该案例,主要是其内容符合学生的年级及学年课程目标,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体现临床-基础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小组讨论,能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和糖尿病的预防、治疗、预后等方面有初步认识,加强对氨代谢、糖代谢和肝脏在代谢调节中的作用等基础生物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医者仁心的责任感,关爱患者、守护患者的人文情怀。

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角色扮演法”学习临床诊断和用药。具体做法是,给定几种情境(患者的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背景和疾病介绍),在小组内分角色扮演“患者”和“医生”,学习根据肝脏代谢异常引起生化代谢异常而出现的临床症状,对不疾病进行诊断。通过角色扮演的学习方式,将生化基础知识形象而又生动与临床疾病结合起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从根本上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基础生物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科价值认同感和职业胜任能力,从而实现了思政教学目标。

3 小结与展望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政治思想理论,而是需要完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挖掘思政材料、寻找课程中的切入点、思政融合阶段、思政巩固阶段、教学效果评价等方方面面[6-8]。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部分任课教师对思政育人认知不足、部分章节内容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考核评价制度缺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次项目实施过程中比较突出。值得欣慰的是,学生的配合度整体很高。整体而言,“课程思政”重在建设,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思政资源的挖掘是先决条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只有充分发动和组织教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同时有良好的政策保障,才能促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以下是建设思路的三个设想。

首先,努力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应从基础生物化学的学科性质,培养目标出发,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国家的需求等明晰专业定位,深度发掘课程各个章节的相关思政元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来进而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思政教学资源。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思政需要致力于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建构学生高尚的人格。 实际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因经过长期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教育,对课程思政的接收度普遍较好。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能打破单纯理论说教式的传统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能显著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基础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中较难的一门,学生难学,教师难教。适时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入,深入思考与发掘生物化学教学中和思政元素的切合点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然后,注重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建立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协同创新,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思政元素、新的合作方向等,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融入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晓婷.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8, 31(6): 39-41

[2]党永岩, 江文正, 叶希韵, 等.《生物化学》教学思路探索——审视生物大分子之美. 生命的化学, 2019, 39(6):1271-1274

[3]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 思想理论教育, 2018, 34(3): 64-69

[4]史秀娟, 金彩霞, 田海滨, 等. 课程思政在医学生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 28(4): 637-640

[5]任桂杰, 张亚楠, 曾季平, 等.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课程思政背景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生命的化学, 2020, 40(12): 2297-2302

[6]赵培, 陶永清, 武妮娜, 等.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映射点的规划与整合研究. 生命的化学, 2020, 40(8): 1435- 1441

[7]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 www. 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8]吴伟.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 以生物化学为例[J].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 4) : 1191~1195

基金项目:2021年湖北文理学院校级教学研究类项目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专项(No.SZ2021039)

作者:王媛 余燕敏 姚劲松 周兰庭

上一篇:红楼梦心得体会范本下一篇:中学学生会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