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电子专业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中的电子专业应当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培养目标,进而适应社会和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高要求。一体化教学在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有助于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学习和将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子信息电子专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子信息电子专业论文 篇1:

浅析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对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当前本科阶段电子信息专业英语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形式已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文从调整专业英语教学理念、加强专业英语课程广度和深度建设出发,分析了专业英语教学对提升电子信息本科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完善专业英语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英语;专业素养;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作为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当前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新技术之一,有力地支撑了计算机、电子、软件、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持续创新,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信息技术革命加快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也使英语成为国际间信息通信行业交流的主要语种。以目前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为例,该协会拥有全球近175个国家36万名会员,已在电气、电子、计算机工程等领域制定900多个行业标准,相关领域发表的文献占全球近30%,而其全部文献和标准基本都用英语完成[1]。

基于上述背景,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在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逐步重视对本科阶段学生专业领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很多院校都与国外大学建立了紧密联系,采取交换学习或联合培养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随着校际间专业交流的频繁和深入,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本科阶段现有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一、当前本科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问题分析

1.教学理念落伍。根据教育部规定,基础英语教育始于义务教育阶段。一个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接受至少九年的英语教育,积累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国内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学生在经过两年以上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学习后,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概念和知识。高校英语教学对象自身素质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学理念的转变。在传统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处在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但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课堂内容再丰富,教师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专业英语素养的培养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培养良好的持续学习惯性以促进专业素养养成,对专业英语教学尤为重要,也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索的教学工作。

2.教材内容过于刻板。虽然目前电子信息类或通信类专业英语教材有很多,但内容大都集中于较为基础和成熟的知识体系,且部分内容与大学公共英语教育有交叉,已不适应当前信息领域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也要认识到面向电子信息方向的专业英语与普通公共英语教学有明显区别:一是教学目的不同。普通公共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语言本身,而专业英语则旨在提升学生在本专业方面的研究能力,扩大专业知识面;二是教学内容不同。公共英语教材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掌握英语基本使用规则和一定的数量词汇,培养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顺利通过四、六级等级考试以及满足日常交流需要。而专业英语教学内容要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还可针对学科特色与发展灵活设置与组织教学。例如在专业文献中,有很多技术性术语,在特定语境下有特定含义,例如在日常英语中,chip主要有“碎片”、“炸薯条”等含义,但在电子通信专业领域中特指“芯片”;还有很多术语由多个单词构成,或以缩写形式出现,甚至在一般词典中查找不到,但是利用英语词根或词缀法,再结合上下文及已有专业知识,可以推断出含义,例如前缀de-表示“去掉”、“取消”或“解除”,因此decode译为“解码”,demodulate译为“解调”,deinterweave译为“解交织”,等等[3]。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教育的延伸及细化,需要学生在熟悉英汉两种语言在词类转换、词序处理、句法表现等方面不同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知识,继续利用英语工具深入探索专业内容。因此,专业英语教育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尽可能兼顾专业英语基础与学科前沿应用两方面。

3.英语教学形式单一。专业英语隶属于科技英语,以表达科技概念、理論与事实为主要目的[4]。专业英语目前的课堂授课方式大都采用翻译教学法,即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由老师讲解长难句中的语法,解释关键专业词汇,并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课文内容。授课内容主要集中在翻译句子和讲解词汇上,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被动接受。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变成了授课老师唱独角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此外,课堂内容在听说方面的训练欠缺,导致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变成了“聋哑人”,难以达到培养专业领域国际化人才的要求。

二、信息专业英语课程特色及教学模式探索

专业英语教学是公共英语的专业化,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在学术或专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张杰指出,“语言教学理念必然是知识传授、兴趣激发与问题思考三方面共生的理念,三者缺一不可,互相依存”[5]。专业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如何利用好各种资源完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是一项值得深入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把学习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从而突破课堂时空限制的束缚,将教学价值最大化。

1.转变教学理念。在专业英语课程中,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应把教学目标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研究上。在中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大多通过在教学中引入游戏等趣味性较强的形式、结合教材中采用彩色字体排版以及生动的图画等,提升学习过程的乐趣,吸引学生进行学习。而在高校中,为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教师也可通过介绍一些英语影视作品来提升课堂效果,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趣味手段上,关键还是要想办法唤起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教授专业英语的教师大都有较长时间的电子信息类科技研究工作经历,同时很多中青年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发表过高水平的英文专业论文。因此,教学者在课堂上要善于见缝插针,将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渗透到具体知识的讲解中,提醒并引导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对专业知识的持续学习和探索是从业人员毕生要进行的工作,而专业英语无疑能助力其今后的学习或工作发展。

高校学生专业素养是以整体结构存在和培养的,包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价值观念三方面。知识越多不一定能力越强,知识技能习得之后,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学生才能表现出能力。而即使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念也需要一个培养和建立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并提醒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根据体验或经验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从而逐渐养成价值观。把课堂教学内容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素养,这样才能在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长久的作用。

2.增强教学内容的专业属性。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应充分补充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一是介绍前沿和新兴研究成果,可以节选国际顶级期刊论文的摘要或引言部分作为动态教材,引导学生阅读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科技创新思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时跟进专业发展。二是国外进口设备或器件的原版说明书及手册节选部分,进行课上或课后阅读,并在课上加以讨论,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三是向学生介绍并讲解学校网上图书馆的外文电子资源,如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以及IEEE、Elsevier、Springer等拥有庞大文献资源的数据库,选取一到两个实例,说明文献检索与查找的简明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优质的电子资源接触到第一手的科技资讯,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大学电子信息本科专业英语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课时多为16学时,此时学生们还未确定在本科毕业后是否继续深造,在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介绍一些国际前沿知识,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激发学习兴趣。由于课时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讲授,而应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并尽可能地“授之以渔”。只有达到这个效果,才能体现专业特色,进而使学生发挥专业优势。

3.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鼓励采用多元化的授课形式,把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和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兴趣。诸如一些视频资料可由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的阅读课程可以学生自主阅读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可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结合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时,鼓励教学者创造一个全英语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多听、多读、多练的机会。专业英语授课建议用英语讲授,要求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或参与课堂讨论,尽量多的英语环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也可弥补教学内容听说部分训练不足的短板。除课上内容外,还要尽量调动学生的课外时间,例如以期末加分作为激励,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视频资料作为课后补充内容,在课下分组进行讨论,课堂上抽出少部分时间请每组选派代表针对关键内容给大家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克服课时不足的缺陷。

4.科学设置课程考核体系。改变以往形式单一的考核方式,减少单纯阅读翻译的卷面知识考核,增加平时课程中学生参与和表现的考核,更多地体现英文听、说、读、写、译,及其在科学问题中的运用与自身创造性的综合性考核,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避免过于重视单一的考試结果,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管理与组织,以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三、结语

当前,信息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各大高校都十分注重研究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形势和趋势。作为电子信息专业的青年学生,在这样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主动接触和了解各种前沿科技信息,把握机会并且迎接挑战,使自己能够适应当前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师,更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时内搭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目标,着力培养专业能力深厚、知识面宽广、思辨能力强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https://www.ieee.org/index.html.

[2]王颖轶,张威.多媒体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261(3):45-46.

[3]任志刚.电子通信专业英语简明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70.

[4]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31(6):49-50.

[5]张杰.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00(11):28-31.

作者:许鸥 韩一石 孙粤辉 骆德汉

电子信息电子专业论文 篇2:

一体化教学在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中的探索

摘要: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中的电子专业应当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培养目标,进而适应社会和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高要求。一体化教学在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有助于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学习和将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一体化教学在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高职;电子专业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电子信息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对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紧紧跟随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坚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进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方式,一体化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有助于转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和组织方法,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电子信息专业的构建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一体化教学在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专业已经初步建立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实训室,并且高职院校都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理以及财力进行采购和维护电子信息一体化教学的相关设备,同时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也能引入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出一体化教学在高职电子信息专业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目前限制电子信息专业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效果的因素依旧存在。例如教学硬件和软件体系不健全,教学保障不健全,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等问题,迫切需要得到高职院校和教师的重视,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

二、一体化教学在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中的构建策略

(一)编写适合于电子信息专业的一体化教材

理论和实际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的构建,在双师型教师的模式下,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于适合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一体化模式。然而目前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教材内容陈旧,职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无法满足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在电子信息行业的职业特点下,教材内容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衔接和呈现。所以都好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开展,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项目为导向,教材内容的编写需要结合职业实践,进而编写一套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一体化教学的教材。为了能够提升一体化教材的应用价值和编写质量。教师应当调查电子信息的相关职业和岗位,对不同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以及能力进行整合和探讨。同时,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当由专业教师、电子信息产业的专家共同实现,在对教材编写的框架和思路进行明确的前提下,确定电子信息专业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素材的收集和整理,进而实现纸质教材、软件教材以及活页教材的完成。

(二)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课程改革

電子信息行业具有产品更新换代快、行业覆盖面极广的特点,因此想要适应岗位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需要具有较高实践操作的能力。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你能力培养为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新教学后,实践的方式,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教师转变成就的教学方式,通过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巩固。因此,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应当突破专业课程体系的约束,科学设置课程模块,把专业核心课程、文化基础以及综合素质拓展类的课程充分的融合,并且设置各项综合实训课题,结合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以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进行开展。在教学活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方式,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师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实践和理论的专业教学,推动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一体化教学在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当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为企业和市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既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因此,要编写适合于电子信息专业一体化的教材,同时注重实施课程的改革,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子信息专业的应用创造良好的基础,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唐晓庆. 多元智能在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新通信,2019,21(13):203.

[2]张慧青. 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3]李娜.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作者:龚怀敏

电子信息电子专业论文 篇3:

工程教育视角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评价体系研究

摘 要:文章在工程教育视角下,以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评价为核心内容,分析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基本流程,分析必要支撑点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构建达成度评价机制,明确达成度计算方法,探究持续化改进的意义所在,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指引。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工程教育;课程评价

电子信息专业是工程教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软硬件融合、专业交叉性较强的专业,以培养能灵活学习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机交互等领域知识和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为根本目标,是各高校工科类专业必设的课程之一。尤其当前随着电子工程设计、自动化系统、光电信息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行业的发展,对于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增大,该专业的课程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学生毕业时可达到的行业认可标准和水平为核心引领,以预设的毕业要求和教育培养目标为方向指引,以此实现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优化改进。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着手该项认证,并进行了长时间摸索。2006年,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在18个部门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试点,2016年6月,在我国正式成为《華盛顿协议》的成员后,工程教育认证进入了新的征途。为此,从工程教育认证的视角下,探究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评价,能够将该专业与毕业要求和行业标准接轨,实现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从根本上驱动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1]。

1 基于毕业要求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评价机制

1.1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基本流程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可知,任何一个归属工程教育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均应具备一定的培养目标以及制定毕业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标准,也即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学生经历特定学科知识学习后应该达到的一种知识水平和能力,是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实施与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下,任何专业的课程教学均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优化改进为前进方向予以开展,3个环节彼此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支撑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所谓的毕业要求达成度是基于对各个课程指标点的分类评价得出的结果,构建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毕业要求指标点与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支撑关系矩阵,是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实现基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关键所在。课程达成度评价的对象是参与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评价流程是依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各毕业要求分解为不同二级指标点,以准确评价参与该专业课程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以课程(课程设计、实施、理论、实践)专业考核作为评价依据,对该专业课程达到毕业要求对应指标点的状况进行评价,构建该专业每门课程的“课程达成度评价结果”,并以该评价结果为依据,进一步得出毕业要求二级指标分界点的达成度评价结果,由此构建“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表”,实现基于毕业要求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评价[2]。

1.2 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支撑关系

在工程教育视角下,进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的评价,首要的任务就是分解指标点,并据此建构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支撑关系矩阵。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从学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不同层面设置了专业认知标准,也即通用标准,且其中毕业要求涵盖了12条,具体包含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或开发方案、研究、采用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内容,实践中,电子信息专业可结合自身特点,在通用标准框架上细化上述毕业要求。电子信息专业作为对接控制工程、物理电子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人才需求的有效支撑,其课程体系应该能够支撑该12条毕业要求,以此提升课程达成度,满足人才教育培养要求[3]。

在进行课程达成度评价之前,应对毕业要求中的每一条内容进行细化分析,进行分类指标点划分,且每个指标点又由不同的课程支撑,同一门课程可支撑不同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不同课程对指标点达成影响的权重不同,在对电子信息专业进行课程达成度评价之前,应该首先明确课程体系和毕业要求之间的映射结构关系,要充分关注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的关联性,根据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情景,以及完成专业学习后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判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程度,该种贡献程度依据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指导手册》,在专业人员、教育专业的调研分析和论证下予以确定。同时,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评价机制,由毕业要求确定、指标点分解、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关系矩阵设置、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权重系数、科学合理的评价计算方法等构成。

2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的评价分析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包括通信原理、电子线路基础、数学分析、微机原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等知识内容,依据此构建的课程体系与工程教育工程认证体系下的毕业要求相契合,为此,研究将在工程教育认证评价体系框架下,参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遵循指标点分割的原则,结合上述知识内容,将该专业毕业要求划定为38个分类指标点,并据此确定课程体系和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矩阵。

实际评价中,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评价选用课程成绩分析法,根据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数据(考勤、考试测评、作业完成度、实验分析),对课程达成度进行评价,此处的课程达成度包含课程过程、期末、实验考核等3部分评价值,且各部分的课程成绩,即达成度所占比例分别为20%,60%,20%,据此,可将工程教育视角下,基于毕业要求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的评价方法设定如下。

步骤1:抽取课程达成度评价的研究样本。设定电子信息专业每个班级的好、中、差等值比例基本一致,从中随机抽取一个课程教学班作为研究样本,进行课程达成度的评价分析。

步骤2:采用适宜的方法计算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值,相关的评价计算方法如下:

电子信息专业期末课程达成度评价值:

电子信息专业过程课程达成度评价值:

电子信息专业实验课程达成度评价值: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评价值:

3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评价的价值效用

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的评价分析,以毕业要求为量化指标和基准,通过期末、過程和实验等课程考核成绩,直观反映课程体系对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该种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了现代课程教学理念,能够促使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优化设计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安排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实现专业课程教学持续改进的目的。

可见,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评价的价值定向是持续性改进的。其以毕业要求为目标导向,基于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影响权重,对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进行跟踪反馈,以此指引日常课程教学的及时调控和优化。课程达成度最终的评价值是对所有教学过程的师资、课程体系、支撑条件的全面、周期性的测评和分析,是各类课程因素合力的结果,持续性改进是基于当前评价周期和上一评价周期课程达成度评价值的对比分析,针对不足之处进行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活动,全方位提升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促使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毕业要求[4]。

4 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经过理论与实践证明的课程建设与实践标准,其将毕业要求设为课程达成度量化评价标准,既能够满足行业认证要求,也能够契合培养、教育的目标和规划,是现代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方法优化设计的基础和前提。电子信息专业作为对接电子与通信工程、精密仪器机械、集成电路工程等行业人才需求的主力支撑,其课程达成度直接关系着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此,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达成度进行评价计算与分析,能够有效促进该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赵亚妮,闫刚印,张春玉.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设计[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9(3):163-167.

[2]张文会,裴玉龙,王宪彬,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交通运筹学课程达成度评价[J].中国冶金教育,2019(2):33-35,39.

[3]吴海涛,唐越,阎佳楠,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达成度评价的食品化学课程改革[J].农业工程,2019(2):85-89.

[4]李冰.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有限元理论及应用》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研究[J].才智,2019(2):58,60.

作者:王鑫

上一篇:高一作文三篇下一篇:财务部门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