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课改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下,高职教育课改运用网络计算机以及新媒体技术的有效性,结合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实现课堂教学及教学实践的主动融合,增强高职教学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与融合性,探索将教学内容及教师教学课堂运用与互联网等新媒体融合来推进课程改革为主动力,从源头找寻课改对象的学习动机实现网络课改设计目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计算机技术课改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计算机技术课改论文 篇1:

新教改下的高中计算机技术课之我见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的仓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学生有了这把钥匙,便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仓库和宇宙之宝藏。”正如陶先生所言,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灌输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交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具备自己学习的能力。就是古话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中计算机技术课的教师正努力寻找陶先生所说的这把钥匙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生自觉自愿加入的场所.课堂所教的知识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其中进行学习的。摒弃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这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以下几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努力提高高中计算机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一、利用情境教育

一个有效课堂的首要条件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让学生感觉到轻松自然同时很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一种比较自然自在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过程,这样就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比如说,在高中计算机技术课中有一个章节是“IP地址及其管理”,这一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很难有一个很具体的理解,有很多同学甚至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名词。那么如何让学生知道IP地址并且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呢?我们可以这样来做。现在有很多的网络犯罪。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典型的网络作案的纪录片给同学观看,并且提醒同学们注意公安机关的专家们是通过什么来破案的。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同学们会观察到片中出现的IP地址。在此时,学生本能的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专家们是如何获取这些IP地址并通过其来定位定点发现犯罪嫌疑人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马上对即将学习的这堂课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动力,而且会使得学生感觉到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主动的,这样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很轻松。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本身就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来进行学习的,那么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会给教师很多有效的、积极的反馈,而这些反馈也会让教师变得更加的兴奋。对于学生来说。因为是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所以课堂会给学生一种收获的感觉.会有一种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二、利用工具实践操作

计算机技术课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到有关计算机的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并且学会使用计算机.使得我们的计算机能够成为有用的工具。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科。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在高中计算机技术课中,有一节是讲因特网,让学生从理论上对因特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节理论课下来,很多学生都是一知半解,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学生更想亲身感受一下什么是因特网。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工具进行实践教学了。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将机房的计算机进行设置。然后设置一些相关的网络问题,当学生实际进入机房以后。让学生按照书本上教的方法来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复习了一遍,同时也对理论知识更加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真正地自己操作计算机来解决问题了,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学习的本质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而不是会做几道题,会考多少分。陶行知先生曾说:

“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样,才是教学的真正意义。这样,学生在离开教师,离开学校之后,还能“对于世界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了”。所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以一些实际问题为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所学的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别是对于计算机这样一门工具学科来说,更是应该回归生活解决问题。还是拿因特网来举例。当学生了解了因特网之后,知道了它的功能和作用,接下来就需要利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比如,我们很多的生活资讯,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这也是回归了生活来解决问题。

四、总结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是最基本的技能了,我们的生活基本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学好计算机更是意义重大。高中计算机技术课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来说。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也就是说这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高中计算机技术课的教学需要做的是迎着新课改的这股春风,让高中生打下坚实的计算机基础。

作者:吕文

计算机技术课改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教育课改原动力应用探索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下,高职教育课改运用网络计算机以及新媒体技术的有效性,结合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实现课堂教学及教学实践的主动融合,增强高职教学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与融合性,探索将教学内容及教师教学课堂运用与互联网等新媒体融合来推进课程改革为主动力,从源头找寻课改对象的学习动机实现网络课改设计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课改;课改对象

隨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课程改革推向日程,其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入纵向发展,特别是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日常生活的基础融合更为便捷的条件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如何挖掘和实现新媒体技术与课改对象的目标原动力是课改动机与课改标准的有效实现方式。从课堂教学与教师定位等基础改革下深入分析对学生主体的基本动力来设置教师课改目标及方式是完成原动力课改的最终形式。

一、高职教育课改对象的原动力定位

全面新一轮课改的基本要求是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高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基础要求是实现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完美结合,在知识理论的指导下更多实现对主观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对象的首要方面要求分析教学活动中学习对象,学生是完成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实现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方式。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存在对理论知识能力分析稍弱,而动手能力则相对较强的特点;对计算机网络以及手机媒体等的依赖性也偏强,而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热情则偏低。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点结合学生内容学习的过程模式是对课改对象原动力定位的有效方式。

课程改革的另一个对象是教学主体中的教师,在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自媒体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网络计算机媒体相融合,在分析教材确立教学目标以及制定教案的过程中,将教学方式与内容与网络技术有效结合,通过手机等自媒体的方式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的同时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同时,通过在改革教师备课与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技术与学生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对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以及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对自我的本我认识与创造力培养。

二、互联网+时代与高职教育课改动机的联动

互联网+时代生活空间下,人们在生活学习方式中都与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终端设备紧密相连。互联网的应用不再简单覆盖购物等生活平台,在数字出版以及网络写作等知识层面发挥着巨大的传播和传递功效。高校知识层面依靠电子网络设备的输出现阶段主要存在于图书馆数字阅读和校园公众号的人文精神传播层面,对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播只在于小范围的辅助角色,且更多依赖教师对电子终端设备的认识和熟练程度,教师是否具有把握和运用知识性网络电子设备来组织和管理教学的能力,是决定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效率学习的范式培养的关键。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是否具备能力来运用网络设备进行课程改革是其动机分析的首要条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改目标的终端成果显示,是课改原动力。高职学生在行为能力与潜在能力挖掘过程中对网络学习环境的依赖性有助于课改教学与互联网并轨的行为性开发。课程改革首先在教学设计避免传统课堂教学的误区,将教学内容与互联网电子设备等传播载体融为一体,在制定教案教学PPT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进行同步传播分享,其前提则在于教师与学生在同一网络空间下分享信息活动,从而需要课改主体和实施单位在网络准备和设备构建的硬件条件下达标。课改动机与互联网的联动效应一方面需要大环境下的宏观培养,同时又需要教师的积极开发与引导;另一方面则在于对高职学生的实现能力与接受性能力的培养和挖掘。

三、高职课改对象的网络应用教学方式设计

高职学校传统教学过程主体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后形成教学设计制定教案以及教学PPT,进而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知识的传递过程。传统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缺少对学生的整体分析和个性分析,特别缺少自主学习和学生内在潜力的深入挖掘过程,在学习热情和人格塑造等能力的培养方面缺少过程和方式。课程改革在源头上融入互联网电子终端设备的充分功效设计教学,在传达知识能力过程中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来构建课程系统,规范网络形式的教学应用设计。

(一)宏观方面,学校配置有效的整体网络教学空间

传统网络知识传播主要存在于校园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以及少量的校园主页和公众号信息传播,缺少系统的网络教学形式和内容设计。相关的传统网络电子课程也只是对现实课堂的录制和发布,对真正互联网联动的教学效应发挥很少。学校管理层首先需要对网络设计下的原动力进行分析,其主要依赖的电子设备和软件在于哪方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网络传播软件以腾讯QQ最为悠久,而近几年的微信也发展的很好,随之还有豆瓣人人等也有一定的空间。学校可根据自身的主要形式来找寻一个落脚点进行课改教学开发基地,引导教师和学生聚集到这个网络平台,进而从整体实现对网络教学课改的管理和引导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二)微观方面,教师独立设计和创新自己网络传播能力,引导自己所授班级进入网络教学和知识传播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以社交软件为基础,以微信网络教学平台为例,任课教师可创造自己的课程群或者课程公众号,通过课程群和公众号发布及时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设置合理的知识互动平台,这不仅需要课堂的面对面课时授课,同时也弥补了高校非教学时间的及时交流。以微信或QQ等社交软件为基地网络平台其主要依据在于大学生对手机和电脑终端设备的依赖性强,互联网+时代下不仅是基本生活与网络相连,商业平台、农业平台以及旅游等等方面都离不开网络空间的及时传播。网络生活空间中的教学平台正以此创造其教学活力,改变原有课程教学的固定思路,从定向教学模式走入非定向创新网络空间教学模式。

(三)培育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体系

网络空间知识传播平台趋于背后的无形传播,构建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体系是维持和保障其正常有效运转的重要手段。网络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依赖学校整体的大数据支持,首先通过学校对各二级学院的网络课程数据进行监控,從数量和指标上设置考核标准,同时对各专业学生对教学和课程使用数据进行监测,从学生方面数据设置标准考核;一方面教师定期举行网络互动赛事,邀请监管部门参与并分享其流程和成果。同时,教务考核部门可不定时不定期对教师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抽查,设置专门的网络教务课题组和考核小组,定期对优秀专业和落后专业进行网络平台的告示。

四、实现网络课改的主要条件

互联网+时代的成熟是高校课改的基本条件。高职學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进入自我修正过程,对手机等网络电子设备有一定的选择权和控制力,这是进行网络教学的有效支撑。学生一方面在日常碎片时间对手机的依赖性大,但手机使用除了日常生活的信息交流外却少有或没有便捷有效的教学信息交流,即便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手机或电脑等网络终端实现他们的知识阅读或信息处理,但是学校却缺少相关的配套信息支撑。课改的学生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有很大的可应用和可塑造空间,这是实现网络课改的主要条件之一。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师课改主体则是实现网络应用教学的关键和主导。教师对互联网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熟悉程度直接的影响了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和完成度。老一辈高校教师在现有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部分存在PPT制作困难以及电子设备使用有障碍等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则需要教师对手机等终端设备上的软件有更高层次的应用觉悟,将教学与生活空间紧密联系,从中突出专业特色和传递知识使用技巧等。教师在自我角色的定位上又更大的转换,从引导和教授角色向规划和支配角色变换,需将专业知识能力与网络知识处理能力联系起来整合内涵教学、应用教学以及碎片教学模式互动和连锁教学。所以教师提高自身能力是全面完成网络教学课改的重要部分。

高职教学课改的原动力一方面来源于学生一方面来源于教师,实现互联网+时代下教学改革的整体控制则依靠学校的政策引导。将网络应用技术与知识教学传递紧密结合,从改变单一的网络电子课程教学手段到整个的系统化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从定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到开放的网络教学课程规划,从基本的教学传递到综合的课程规划是完成互联网课程改革的主要模式。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肖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J].教育研究,2014(5).

[2]尹振东.高校课改理念下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

作者:刘勇 曾新华

计算机技术课改论文 篇3:

智能化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改革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迫切需要,也是践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实现高校“三全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切实举措。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效果难以把握、教师教学质量无法进行综合评价等问题,使用智能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发的智能化评价系统经过实践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智能化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CQI导向的实践理性视域下大学生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GJC1319099);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改革研究专项“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SJGSZ2020007);2020年度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准智能化评价改革实践研究”(JY20-43)

[作者简介] 吴 琼(1980—),女,黑龙江桦川人,法学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庄得宝(1976—),男,黑龙江依安人,法学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一、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的确定,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继续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教育部教社科〔2018〕2号文件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在文件中教育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提出了16条基本要求,其中第10条对课程的考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进完善考核方式。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坚持闭卷统一考试为主,与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第13条对于评价机制的建立提出了要求:综合评价教学质量。建立健全多维评价机制,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1]。

通過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研究,不断探索和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改革是落实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的需要,是提升教师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是提高全社会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需要,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将进入新的阶段,整个世界的各个领域都会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信息风暴将加速社会转型,大数据将会对人们原来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会改变人们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学科交叉的创新性思维,探索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自然科学先进成果解决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论的充分性和实践的可行性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和论证。

二、智能化技术赋能教育改革的应用研究

“智能化技术+大数据处理”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力不断增强,影响的领域不断扩大,智能化技术在教育方面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国内学界的重视。2019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就规划了10个议题来探讨人工智能与教育。2019年4月,长沙理工大学召开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人工智能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人工智能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展开[3]。

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和研究人员所重视,目前,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智能化技术赋能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如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春玲、汪晶晶两位学者对于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提出了要整体规划应用方案、树立正确大数据思维、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方法。在实践应用的层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的学者张广斌与他人共同研发了可以在手机终端使用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弥补传统考试中的诸多不足[4]。

通过对一些国外资料的研究,还可以看到,不同于国内研究,国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更注重深层次的推进,利用计算模型将重点放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外已经在探索开发智能导师系统(ITS),但对于ITS应用效果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于使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教育改革的可行性是认可的,并进行了深入的论证,认为在各个学科的改革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势在必行,是未来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可行之路。可以看出智能化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受到国内外以及教育行业内外的广泛重视,国家、高校、企业都在研究如何利用智能化手段使教育更加多元化、人性化、智能化,以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开放度和教学水平,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效果的期待。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现状

3.優化教育管理。深度的数据挖掘可以为教育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使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更具有客观性,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精准。使用智能化评价系统进行教学数据收集实现了数据驱动决策的突破。2009年美国教育部前部长邓肯认为:“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改革路线图,它告诉我们在哪里,我们需要去哪里,什么是最危险的。”大数据使教育管理手段从以经验为导向转向以证据为基础,通过智能化技术形成人技协同、多元参与的决策模式,提升了教育决策的透明性、科学性、预见性,在客观的数据和智能的对比分析的情况下,教学管理者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改变和抛弃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客观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更加精确、更加客观的评价。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特殊性,这种客观的评价更为重要。

4.推动教育现代化。2020年,智能化评价系统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智能化技术的重大优势,通过与线上教学翻转课堂的相互结合,实现了课后平台交流答疑、线上随堂测试、线上集中考试。既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避免了居家学习辅导资料缺乏的弊端,又能保证对于学生学业评价的公平性和统一性。由于智能化评价系统交流测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适应更加开放的教学,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方式。

智能化评价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拓展和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视阈,最终研究成果将成为智能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依据,这些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将推动交叉学科发展研究的深入,将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路以及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19.

[2]于春玲,汪晶晶.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探析[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1):92-98.

[3]贾积有.国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最新热点问题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0(7):113-118.

[4]高婷婷,郭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11-17.

Teaching Evaluation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nabling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WU Qiong, ZHUANG De-bao

(School of Marxism,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2, China)

Key word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evaluation

作者:吴琼 庄得宝

上一篇:辅导员助理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安全履职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