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软件工程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新时期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从当前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出发,叙述了软件工程专业进行德育化渗透的必要性,并从时代特征、培养环境及学生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需把握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德育要素,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了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德育要素渗透教育的几点对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地方高校软件工程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论文 篇1: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摘要:以井冈山大学为例,针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适应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模式下的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对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促进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培养;IT教育

1 背景

近年来,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到各类IT企业就业形势良好。然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就业质量及就业率逐年下降,IT企业对软件类人才的需求质量及数量却不断提升,这已成为目前地方高校软件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我国IT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多数不能适应IT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校企合作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往往受各类因素影响而难以得到真正实施或取得较好的成效。于是,国内外有关高校和机构针对如何有效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开展了有关“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并在1000多所大学的20多万本科生中得到了有效实施。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也进行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软件工程专业是以技术为主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针对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与IT企业对该类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 现状与问题

2.1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

受地方高校软件工程等工科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一些地方高校在发展与转型过程中,针对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主要表现在:

(1)在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许多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校期间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强,而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与专业培养要求相去甚远,从而造成软件工程等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2)多数学生在个人能力发展过程中缺乏工程能力、职业素质及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大学生科技作品等相关成果多数由大学生个人取得,这反映了一些地方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工程能力、职业素质及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软件工程等工科领域离不开团队合作,为此,地方高校如何创造有利平台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对提高软件工程等工科大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及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3)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常忽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一些地方高校受区域及办学条件限制,在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时往往只关注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忽略主观能动性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导致软件工程等工科大学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目前,软件行业及IT产业发展较快,如何在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是地方高校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2.2 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计划滞后。

受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软件行业及IT产业发展的不同步影响,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给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带来了一些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受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及条件影响,实践教学内容及比例不合理。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实践教学学分数占总学分数比例偏少,有关课程的验证性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实践教学内容中的比例较大,而针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项目开发等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内容比例偏少,从而导致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难以适应软件行业及IT产业发展对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受地方高校办学基础和学生素质及能力影响,软件工程学科基础及生源质量较弱,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的专业课程往往没有充分结合专业发展背景及实际需求来考虑本校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从而难以形成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2)教学师资不足。

随着软件行业及IT产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专业教师及实验人员已难以适应地方高校办学规模及软件工程专业在校生人数扩大的需求。目前,多数地方高校无论是师资数量还是教师教学及管理理念都存在严重不足,缺乏具有一定行业经验和国际化背景的创新实践教学师资,在引进软件工程专业师资时受高校政策影响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条件,而忽略对引进人员在项目开发及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方面的要求。由于师资的专业实践水平不高,教学计划中有关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通常难以正常完成,从而影响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此外,受实验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影响,实验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随意性较大,且实践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对学生的实验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手段或方法,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条件不够。

与其他专业相比,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更新速度快,投入也较大,而受地方高校办学条件及观念影响,软件工程学科所需实验教学设备往往投入不足,现有的实验设备及数量已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此外,受地方高校办学区域及环境条件限制,软件工程专业所需的实习实践基地远远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

3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其中,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和与IT用人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形式。

3.1 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开展。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

在课程实验方面,校内实践与各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相结合,针对课程理论知识点安排相应的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大型综合性实验。其中,设计性实验和大型综合性实验教学主要针对核心课程及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按给出的实验任务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挖掘潜力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知深度,提高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行选择课程设计主题,提出设计方法和技术路线,他们在指导老师的监督和引导下,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各自的设计任务并达到设计目标,最后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和系统或软件等成果。课程设计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

2)学科竞赛。

在校内实践教学中,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与专业技能竞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近年来,我们定期举办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在指导教师引导和帮助下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截至目前,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已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次和省级一等奖2次。学生在这些竞赛活动中不仅积累了实战经验,增强了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3)项目驱动。

为了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项目设计与开发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活动,并将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方向引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中,构筑了以“质量工程”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形式。近年来,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进行独立选题、项目设计与研发,不仅让学生通过项目形式巩固了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拓宽了其专业视野,还培养了学生在项目研发方面的团队协作精神。

4)综合实训。

软件工程专业实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是整个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训形式和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一方面,在实训内容方面嵌入了一些IT合作企业所需开设的实践性课程,并聘请企业高管或项目研发工程师为学生授课;另一方面,为加强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即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知识结构的滞后性给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依据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协议,采取课程置换和学分互认的方式,将学生必修的部分课程交给与我们合作的IT教育培训机构,以实训的形式修读学分并进行考核及成绩评定。通过改革实训形式和内容,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接触到IT行业最新软件技术,掌握了项目设计与开发技能,积累了项目开发经验。

3.2 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的实践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了解软件行业前沿技术,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先后与美国(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慧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

(1)根据学生不同年级及各阶段不同的学习目标,定期邀请IT教育培训机构负责技术或项目开发的工程师以讲座或短期培训的形式到学校进行集中授课。针对当前IT行业软件开发的最新方法或技术,培训机构人员通过具体的项目实例向学生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与实际的具体项目结合起来,强化知识的应用。

(2)组织部分大四学生以项目实训的形式到IT教育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学习。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两批毕业生前往上海、昆山等地的IT教育培训机构,有计划地通过项目实战形式对学生进行3~5个月的集中实训。培训机构结合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并根据当前IT企业对行业人才需求标准,通过项目实例为学生讲授有关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技巧。通过IT教育培训机构的集中实践,学生体验到IT行业最新软件技术和开发方法,在毕业之前深入了解并掌握项目开发的有关技能,储备项目开发经验并掌握最先进的软件前沿开发技术,提高了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将来到IT企业就业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3)采取订单或定制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目前,IT教育培训机构通过与IT用人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平台,根据用人企业对IT人才提出的特殊需求,采取量身定做的方式为已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的即将毕业学生制定培养计划和岗前培训方案。采取这种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既缓解了IT用人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压力,又可以通过专业教育培训机构让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因此,受到了高校、IT教育培训机构及IT用人企业的一致认可。

(4)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方面,我们与多家Ⅱ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了合作办学。为了弥补地方高校软硬件条件的不足,我们将软件工程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与IT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与IT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实习工作计划,并组织学生前往实习基地参与培训机构的实训项目,完成规定的实习内容。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在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方面,通过双方互派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并结合实习实训项目有效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15)采取课程置换与学分互认方式,拓宽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解决高校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与IT人才实际需求的不平衡。由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应紧跟市场需求,并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学生经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后应该能够胜任IT行业工作,而IT培训机构能够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在几个月甚至几天内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引入IT教育培训机构的实训与实践类优势课程,既增强了学生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将来就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师资实践教学水平,我们积极组织担任IT类实践和实训课程的教师到IT教育培训机构参加IT培训、参与软硬件的研发。为了激发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创新性,我们还与IT教育培训机构共设奖助学金以激励学生,并以软件设计与开发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项目合作研发方面的团队精神。

3.3 与IT用人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

我们一直注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与IT用人企业的合作,使学生所学即为IT企业所用。从软件工程专业开办以来,井冈山大学先后与上海英夫泰尔克、昆山杰普软件等IT用人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教学和见习增强学生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经过一定的专业理论学习之后,学校利用教学见习组织学生到IT企业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让学生了解IT企业的项目研发及实施流程、运作方式,接受IT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及理念,并安排学生参与项目的实施工作,系统地体验IT企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2)通过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综合能力和素质。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后,我们通过选送或学生自荐的形式,组织学生到Ⅱ用人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不仅让学生体验到IT企业工作岗位要求,还能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

(3)通过订单式培养满足人才市场需求,适应IT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IT用人企业的办学新思路,积极与IT用人企业合作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如采取IT用人企业定制课程与学校课程进行学分互换的方式实施定制培养。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能够让毕业生尽快适应IT用人企业的工作环境,还可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IT用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此外,为了更好地掌握人才市场需求信息,我们在制定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经常邀请IT行业专家及IT用人企业领导提供教学教改及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以便根据IT用人企业要求及时调整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计划。我们还不定期组织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并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让学生了解IT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

4 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创新

近年来,我们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进行了一些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并得到良好效果。

4.1 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由于软件工程学科及IT产业的发展较快,我们紧紧跟随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大纲,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强化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计划中主要从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能力、项目开发、综合能力等方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培养主要采取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教学形式,包括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相辅助的实践教学内容。专业能力培养是以专业课程为对象采取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形式,强化学生在设计技能方面的能力。项目开发主要针对学科竞赛、科研课题、企业实战项目等实践内容,让学生系统掌握从需求分析、建模、设计、编码到测试等完整的项目开发生命周期。通过组织学生团队共同完成实践项目,学生体验了项目开发过程和具体要求,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课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技能,还能帮助他们实现由学生到软件工程师的角色转换,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大型综合实验、综合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开设大型综合性的实验课程或综合实训课程、组织学生到Ⅱ企业顶岗实习、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完成一个毕业设计,学生能够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开发的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4.2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我们采取了对应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

(1)以实验项目为主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采取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进度相适应,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通过实验,指导教师根据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对学生需完成的实验内容进行现场集中教学,为专业能力创新奠定基础。

(2)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通常采取编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指导教师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给各小组拟定不同的实验课题,并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课程基础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

(3)以项目开发为主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选指导教师或企业导师和课题,在导师的帮助下自己拟定实践方案和设计方案,自主完成项目开发与实践过程。由于项目开发通常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完成,项目实践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采用传统的实践成绩考核方法往往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因此,评定成绩时主要对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指标量化后进行综合考核。

(4)以综合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为主,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形式,既可以实现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的资源互补,又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针对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校内各类创新实验室等综合实训场所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实践教学任务,而毕业实习则主要采取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或组织学生到IT企业或相关机构完成。

5 建议

为了解决软件行业及IT产业发展较快与现有实验教学设备陈旧老化、师资队伍较弱之间的矛盾,使实验室建设及各类资源尽快适应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我们在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增强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力度,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对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促进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面,学校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模式下的创新实践教学主要对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及实习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与方法、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进行了完善和深化。由于以往的实践教学大纲主要依据原有的条件进行制定,随着专业发展及IT产业需求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难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时,除了包含常规的实践教学目的、要求及主要内容外,还必须明确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实践技能及训练要素等,并给出相应的考核方式,从而真正发挥教学大纲在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中,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在已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相关实践教学内容,确定实践教学形式,还须详细列出课程实践考核评价指标。

在实习教学大纲中,制定实习内容与要求时应结合实习基地或单位的具体情况,按实习成绩评定标准,由校企双方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习的表现或完成的任务给出实习成绩,从而真正反映学生实习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为了拓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除了设置与课程理论学习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还应结合IT教育培训机构及IT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企业级应用开发的服务器端技术,还要注重云计算技术同JavaEE的整合,同时跟随当前应用开发趋重RIA的特点,加强Flex技术的学习,增加JavaEE和Flex的架构集成技术,以培养市场严重紧缺的具有相当经验的RIA、云计算开发人员。通过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不仅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还能紧贴IT行业技术的用人需求,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在实践教学形式与方法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单一的实践教学形式,而要在校企双方的计划安排下有针对性地结合一些具体的项目或开发案例,在校企合作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或项目研发小组独立完成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在项目研发及解决问题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

此外,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模式下的创新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如实践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改善与优化,师资结构与水平也得到完善与提高。然而,受地方高校办学历史及基础的影响,针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在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效协调教学计划中正常实施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大学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或质量工程等课外实践教学之间的平衡问题,从而真正发挥课内外实践教学在学生创新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互补功能。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方面,有效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方法,以便更好地与日益发展的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及IT产业相适应,从而确保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得以持续发展。

6 结语

软件工程是一门随IT产业不断发展而变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是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任务,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本文的研究可为下一步制定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也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张红延,卢苇.面向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84-87.

[2]林国璋,郑大鹏。独立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实践与探索,2011(26):275-276.

[3]徐紫云,徐朝亮,叶国爱。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5):85-87.

[4]王爱民,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43-145.

(编辑:孙怡铭)

作者:唐卫东 刘昌鑫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论文 篇2:

新时期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德育渗透对策

摘要:以新时期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从当前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出发,叙述了软件工程专业进行德育化渗透的必要性,并从时代特征、培养环境及学生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需把握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德育要素,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了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德育要素渗透教育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教学德育

1.引言

软件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着以网络互联为特征的人际关系不断走向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在京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1]互联网更是一种软件技术体现,网络经济是一种典型的软件技术经济。这种经济形态要保持健康的发展依靠于软件技术产业即软件工程的健康发展,而软件工程的健康发展又依赖于一个个坚强有力的管理和技术团队,因而最终体现在团队成员的人文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在地方高校中,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相比传统优势专业通常没有机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和认同。在利益驱动下,不顾学科发展内在规律,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呈现功利化和急于求成的倾向。

2.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德育化必要性

从信息流向看,软件生产方是源,终端用户是流,软件从业者的精神面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信息业的价值观导向。而近年来,软件行业的职业操守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集中表现在软件企业培养人才不易但却流失严重,从业者表面风光而从业者普遍反映压力大。

在新形势下促进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我们更需要思考“究竟要培养怎么样的人”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体现教育思想和育人方式”这些问题。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第一线教学中对专业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做出了思考。毕小梅提出“高校计算机教育必须结合德育,进行教育的德育化创新”[2]。郑大国说要“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3]。同时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普遍还存在着另一种看法,认为专业教学是以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主,而德育则超出了教学范围。尽管各有抒发,但对于促进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发展还缺乏针对性描述,甚至有些观点流于偏颇,含有推卸软件工程教学中德育责任的倾向。

一方面,近些年IT行业的人员流动率几乎居各种行业的前列。流动原因各不相同,虽然工作流动在法律范围内是自由的,但更关键的原因是多数人在学校时就没有培养正确价值观,毕业后受社会的负面影响抱着追求高待遇的目的,追求“钱”途式跳槽,仅仅把变动工作局限在利益驱动下,养成了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习惯,白白浪费大好的青春。另一方面,软件从业者的责任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前些年,一系列自杀事件使全球五百强之一的富士康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从业人士在认为压抑的工作环境成为巨大工作压力主因的同时,更应考虑一下内在素质的提高。因此软件人才正确价值观的确立需要德育化的专业教学。

3.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德育要素

当前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立足于目前的时代需求,结合实际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目标是提高人才的道德素质,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当前的时代要素

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构成社会活动的基础平台,脑力劳动投入比例增加。[4]在我们周围呈现出一个现实与虚拟交错的数字化世界。在数字化生存中,数字公民们自我得到释放,个性得以张扬。在校大学生是数字社会中的生力军,也是建設和谐社会的基础力量。

3.2. 培养的土壤要素

普通高等地方院校的基本方向是应用型、区域性,学校要综合发展,同时要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在双重需求下,地方高等院校的建设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地方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必须自我调整与发展,深化内涵,在传统的为地方经济培养建设人才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调适,在充分体现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的过程中提升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凝练最能体现适合自身发展的应用型特色教育。[5] 在当前形势下,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就是这样一个专业,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的多层次、复合型软件人才,以人力资源形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3.3. 师生的道德要素

胡锦涛主席曾说“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要塑造具备道德修养的专业人才,就应该有道德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学生才能有真正高素质的教育环境。

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投入到工作岗位时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在精神层面,与未来发展关系最大的是他们的职业道德。发思特软件CEO蒙圣光认为从事IT行业工作应该具备如下一些品质:热爱IT行业,愿意为本行业贡献力量;忠于企业与领导,关怀下属;勇于承担责任,敢说敢言敢作敢为;充分运用上班时间,不私自聊天,上网,玩游戏等;处理好公司利益与客户利益,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不泄露雇主商业秘密;有始有终,善于培养接班人;积极创新,尽可能走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

4.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德育化工作对策

为了做好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德育渗透工作,从上面分析的三方面要素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4.1. 提高教学队伍成员的道德素养

《论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源头,教师应该自身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才可能形成教学的正能量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句话告诉我们,专业教师只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更需要具有学识和人格双重魅力的人格。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是否自愿,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

4.2. 激发学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及责任感

由于软件技术催生了网络经济,该经济形态的发展还需依靠软件技术继续推动。如新华网2013年5月报道,法国通过IT业推动“经济爱国主义”,充分说明软件业也是一个爱国主义窗口。介绍一些我国软件业的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让学生明白我国软件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弱势地位,经常受制于人,如2013年著名的“棱镜门事件”。

针对近年人们熟知的“山寨文化”,告诉学生创新能力薄弱成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的“瓶颈”。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4.3. 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鉴于前文分析价值观对软件从业者的影响极大,首先应当解决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寓德于教,使学生在感受专业知识强大作用的同时,也意识到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成才及成功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我们应当学习大禹治水的智慧,主要采用疏导的做法,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自由的手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这样以来,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可以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4.4. 培养专业所需的网络道德及软件工程伦理抓住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对“黑客”、“红客”的好奇感,告诉学生所谓的“黑客”就是利用自己高超的计算机技术非法地窃取、篡改他人数据资料的人,他们往往为了非法目的或者逞能而破坏了网络世界的秩序,是网络危害之一。但也有好多的黑客迷途知返,转而利用自己的技术来提高网络安全,为网络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事例告诉学生识别网络陷阱,远离低级趣味。引导学生正确、规范的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良好的专业规范。

软件工程学科专业的背景决定了它需要一种适应新形势并与之息息相关的伦理规范。伦理规范具有一种教育功能,它指出了任何想要投入或继续参与软件工程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东西。在专业基础课中用一些篇幅(如增设“软件工程伦理”专题),来讲述软件工程师应当坚持的伦理规范,从而致力于使软件的设计和发展成为一种有益且备受尊敬的专业。

5.结束语

软件工程是培养和教育软件从业人才的一个核心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专业教学队伍的责任就是因势利导、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德育,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最终使之成为符合社会新时期发展需要的优秀建设者。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2]毕小梅.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德育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8):52-53.

[3]郑大国.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J].职业,2013(12):61-62.

[4]陈巍.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分析[J].商业时代,2007(34):78-79.

[5]郭銀章,徐玉斌.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3):134-137.

作者:赵宁社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论文 篇3: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

[摘 要] 从新工科的建设要求出发,特别是工程教育认证OBE思想,针对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所涉及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创新训练、教学支持条件等多方面进行探索与反思,指出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出了一些专业建设的思路,即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人才培养目标,以CSWBOK2.0为参考重塑课程体系,在实践能力培养、支持条件等方面融入流行新技术、跨学科、创新创业训练等举措,为软件工程专业负责人及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新工科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六卓越一拔尖’计划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思路的探索与研究”(2019031)

[作者简介] 刘 坤(1979—),男,湖北荆州人,博士,湖北经济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软件工程、深度学习等研究。

一、前言

2009年卓越拔尖计划启动实施以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新工科”的提法应运而生,而后通过“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行动逐步推进,明确了新工科应具备的内涵。2018年教育部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本,将原先的单个计划变成系列计划的组合,加速了“新工科”建设步伐。

自2001年成立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以来,软件工程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软件人才。据统计,2018年软件行业从业人数达到600万,软件和信息服务实现收入达到6万亿[1]。而近年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领域的出现,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面对“新工科”的建设要求,在“双一流”建设方面存在各种因素上的限制,比如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师资力量薄弱等等使得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上显得不足。

本文根据新工科的内涵,就地方高校如何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做了一些分析与探索。

二、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牵涉到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实验实践平台,师资培训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因此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工作,也是重要工作[1]。示范性软件学院依托于早期的“985”高校,由于其资源丰富,生源质量高,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能够放眼全国,培养软件产业高端人才。而地方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很少独立为学院,一般附属于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在办学资源、教学质量评价与师资考评等方面都与其他专业无异。但实际上软件工程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2],比如对工程能力要求高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

“培养目标泛化,专业特色不明显,与地方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适应”。这是在凝练人才培养目标时通常所遇到的问题。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办软件工程专业所受到的约束条件是多于这些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地方高校在对专业定位时既要考虑新兴产业的涌现与发展,也要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变化。

三、重塑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思考

近年来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发布了《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中国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CSWEBOK》《软件工程专业能力模型与课程体系》等文件,对高校创建自己的课程体系提供了一个权威指南。参照这些规范,构建课程体系时会面对如下问题。

(一)深刻领会规范的内涵

这些关于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规范发表于不同的年份,比如“专业规范”于2011年公布,而CSWBOK前后发布过两版,2.0于2018年公布。这些规范在关于课程体系方面的描述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全面。彼此间有重叠的地方,而各有侧重点。比如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规范”将软件工程教育知识单元划分为了12个,提供了27门核心课程描述。而CSWBOK2.0则是将软件工程划分为17个知识领域,122个知识单元。并没有以课程的形式提供。而“能力模型与课程体系”则将软件工程专业的分为“基础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三个层次。而每个模块则包含了若干门课程,这些课程大多在“专业规范”中都提到了。不同的是根据近年来新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不少专业方向的课程:如数据科学等。

在本科阶段课程体系中将上述规范都涉及的软件工程知识都包容进来是不切实际的。可以考虑以某一种规范为主,将其他规范的要求融入进来。比如在当前新工科的建设要求下,可以以“能力模型与课程体系”中三层次划分方式为主,这种划分方式兼顾了基础课与核心课,并包含了对专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对于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则可以参考CSWBOK2.0和“专业规范”,将适合于本科阶段,符合所在高校实际情况的软件工程知识进行一番梳理,而后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

课程体系除了对专业知识的权衡外,还有思想政治课程、人文课程等开设要求,在有限的学分下这些都要顾及。近年的工程教育认证对此是有比较明确的规定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至少占总学分的15%,工程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至少占比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至少占比20%,而人文社会科学类至少占比15%。而这个比例标准可以作为课程体系中各课程设置的有力参考。

(二)吸纳OBE的核心理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些年也引起了工科教育的关注,其所推行的OBE理念对工科专业建设影响不小: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能力为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在该理念下,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是“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综合性目标[3]。

以往教师的教学一般如此开展:在学期制定较为详细的教学进度计划,将该门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点按课堂数分配,作业与实验也随之安排。教师根据作业与实验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后在教学中做出一些调整。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围绕满足教学计划往前推进的。教师的关注点在于教学计划,知识点是否都传授给学生了。对于学生是否理解与掌握,或者有多少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也只能从作业或实验中了解到一个班级的整体情况。而对能力的培养与考查,则更放在了次要地位。

而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教师对课程的规划是以满足某几项能力与素质为中心的,所开设的课程要讲解哪些知识点,通过哪种方式传授才能培养出这些能力,锻炼素质,而通过哪些方式考查才能指导学生是否具备了这些能力与素质。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将以“能力与素质”为中心,以达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为目的。

这种教学视角的切换是有利于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的。以往本科人才总被诟病“能力不足”,而毕业生在工作中感叹无法“学以致用”或者说大学阶段学习到大部分知识工作都没用上。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大学本科阶段主要精力在学习知识,对知识的应用也停留在简单地模仿,而未真正转为为能力。而工程专业认证的OBE理念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思路。

应该说OBE理念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其习之已久的教学观念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高校教师本身也是在一个“以课程内容的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下成才起来的,对这种教学观念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对照之,能力与素质的提法虽然是利国利民的,但难免显得抽象与空洞,特别是具体到某一门课程时,远不如知识点实际。因此这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要在教学中不断思考,转换思考角度,不断改进教学的设计,逐渐去贴合OBE理念。

四、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软件工程专业最初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这两个专业在基础课程这一层面课程设置几乎是一样的。但软件专业的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化软件开发的能力及与此相关的软技能,如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等。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要突出这两方面培养与训练。同时近年来国家强调“双创教育”,这也使得在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承载多方面的培养要求。

(一)要反映出近年来软件工程领域发展的前沿技术

由于Web开发的方兴未艾,软件工程领域自身出现了不少改变,如层出不穷的Web应用开发框架。仅Java平台,就先后出现了所谓SSH,SSM和SpringBoot等框架。同时Web开发还分化出“前端开发”这一专门领域。同时这些年来,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对软件的影响非常显著,导致在软件工程在开发理念上也变化不小,比如敏捷软件开发,测试驱动开发,自动化测试,持续集成与交付和DevOps等。而且可以预见,在将来还会出现新的技术与开发理念。这些新的技术或开发理念并非是要完全融入实践教学中,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新技术和理念,高校教师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消化,另一方面有些新技术和理念本身也在发展过程中,比如还处于版本的更替中,还不适合作为课程内容。

这是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外部因素。学生需要及时了解当前软件行业中的新技术或者是流行的技术,这样在求职时能够有所准备。但每隔几年就升级一次的技术使得实践教学面临“投入与收效”不成比例的窘境,使得基于某种技术的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与资料成为过时的东西。高校不同于企业,其接收新技术和试验开发理念的场景与氛围都大不相同,高校教师也由于科研任务,精力不能兼顾,也使得学习与吸收新技术和开发理念的意愿不高。

(二)要融入跨学科的建设要求

软件处于IT技术发展的核心地位,因此软件工程专业天然就具有新技术的基因,但不能据此“闭门造车”,只关注技术,而要与新的产业联系起来,在办学上考虑“跨界”的可能性。尤其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要关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形势,与优势产业进行联姻,将产业的实际问题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将产业的人才需求融入培养方案中,将产业的从业人员引入到实際的教学环节中,现身说法,从而充分挖掘软件工程专业在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潜力。

(三)需要考虑创新训练内容

软件工程是来自于实践的学科,其不少专业课程原本就是软件开发经验上升为理论课程。所以其教学一定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路线。经过这许多年的专业建设,这一办学理念也得到了众多软件工程专业的认可,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项目驱动式”,引导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项目。这种教学方法在初期能很好地避免偏重理论教学实践不足的缺点,但多年的教学效果也逐渐揭示出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4]:比如重编程轻文档,团队成员缺乏有效沟通,个人能力并非得到真正锻炼等。

在实践教学中加入“创新训练”这一维度是一种有效地改进这些缺点的方法。创新训练是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践训练,其本质上仍属于实践教学。但由于其目的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所以其培养的方式相比传统的如“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会出现很多的变化。这一视角的切换,使得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一面,包括项目选题、方案设计、技术选型、报告撰写、项目演示与答辩都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跟随着老师的步骤亦步亦趋的完成项目。另外高校中的科研活动、学科竞赛都能够作为创新训练的有效形式,这样一来“创新训练”作为纽带将课堂与课外连接起来,打破两者之间的界限,以课外创新活动反哺课堂教学,解决课堂内容枯燥单一的缺点。

五、教学支持条件的探讨

教学支持条件指师资,图书资料、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等硬件资源及配套的制度建设,可以概括为“人,硬件与制度”。良好的教学支持条件对于专业建设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有限的经费投入造成硬件资源跟不上工科建设要求。因此需要理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是其中起決定性的因素,有好的师资,那么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才能按照设想推进下去。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而言,常态是“学历高,理论水平高”但同时“实践动手能力弱、软件技术陈旧”[5]。原本可以通过人才激励制度来促进师资队伍在实践与技术更新的不足,但不少关系到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都存在偏重科研的倾向。相比其他计算机类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等,软件工程专业对于教师的工程能力与工程经验方面要求更高[2],这需要教师长期与企业真实项目接触,并跟踪软件技术的前沿技术。但在重视科研的晋升考聘氛围内,这些都很难驱使教师主动参与。

硬件资源如实验实与实训实习基地都需要经费的投入。当然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不同的高校办学的定位有别,专业特色有别,那么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投入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实验室的建设能保障基本的教学,但实训实习基地往往存在“挂牌子”的现象[5],而未真正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针对教师实践能力不足,还是实训实习基地落后的情况,可以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来解决[6]。比如在实践教学环节部分课程由企业人员参与或主导完成。为了发挥企业人员在实践教学中作用,需要将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员在教学内容方面做一定的区分。可以将软件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工具等交由校内教师负责,而当前流行技术与工具则交由企业人员在实践教学中传授,因为企业在技术的跟踪与使用比高校拥有更多优势。如此弥补了教师无法跟踪先进技术的不足。

六、结语

地方高校与区域化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所以其“地方性”与“应用性”的定位决定了软件工程专业开办的外部条件。在“地方性”与“应用型”的约束下,本文就在新工科的建设要求背景下如何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人才培养目标要避免同质化,彰显特色;课程体系要遵从软件工程专业规范,并融入OBE理念;实践教学注重工程化特色与跨学科,加入创新训练以丰富实践能力培养内涵。而通过与企业展开多样化深度合作来加强教学支持条件。本文就专业建设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期冀能为其他地方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唐丽琼,杨思林,王俊峰.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19(23):148-150.

[2]张锦,刘宏.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J].软件导刊,2020(1):11-14.

[3]刘强.基于OBE理念的“软件工程”课程重塑[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25-31.

[4]赵军霞,焦铬,张剑.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9(11):69-72.

[5]沈海波,周如旗,朱雄泳.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和实践[J].软件,2017(9):87-90.

[6]张贤坤,苏静,王怡,等.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28-130.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LIU Kun, PING Ping, DAI Zhi-feng, BAO Qiong, WU Qian-qi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Hubei 430205, China)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作者:刘坤 平萍 戴志锋 包琼 吴倩倩

上一篇:数学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劳动作文(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