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差异探析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效实施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文章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差异探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差异探析论文 篇1:

追本求源 审时度势

通常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都要就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延伸,以求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是课改倡导的新教学理念之一。确实,课堂学习资源的“辐射”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课堂辐射显得凌乱、无边,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

一、语文课堂文本“辐射”,值得探寻的梦

(一)什么叫“辐射”

所谓“辐射”,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使课内外知识达到有机整合,教师针对文本的特点或者内容的需求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它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的确,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囿于文本之中,应该适当地向课外辐射,以求深化主题的功效。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辐射无度的现象。只有把握好辐射的“度”,我们的课堂才会出现异彩纷呈的意境。

(二)什么叫“辐射度”

所谓“辐射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辐射延伸要有容量或时间、方式、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不能为了体现某个环节不而一味地辐射,导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因此,对“辐射度”的把握则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我们每位教师,特别是公开教学时教师最想把握也最难把握好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辐射后的课堂教学探析

当下的语文课堂为了使课内外知识得到有机整合,教师要对文本进行辐射。这样,不少的语文课被上成了绘画课、自然课、欣赏课等。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采取哪种方式、利用哪些手段,都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观看视频、欣赏音乐,或是进行才艺大比拼等。语文课最终的落脚点都应放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其归宿在于为语文服务,为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否则,语文就失去了语文的本性。

二、辐射,再度“瘦身”

如今的语文课,知识辐射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我们在公开的观摩教学活动中都能看到相关文本的辐射的内容。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辐射的深度和广度也因人而异。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片断。

师:同学们,学了《望月》一课,你们一定有许多关于月亮的诗句想背给大家听的吧。

生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师:你们这些诗句是怎么收集到的?

生:查古诗文书的。

生:小时候就背的。

课堂上学生背得一个比一个起劲。背完后教师又追问,一个接一个。

这样辐射的课堂,让人感觉到辐射脱离了文本的要求,变成了古诗背诵展示课。

如今的语文课,我深深地感到一种矛盾,即孩子的知识面与文本的衔接之间的矛盾。我们更多的是教给孩子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掌握语文技能。语文课堂应是让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徜徉书海,品味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而不是漫无边际又不切实际地去辐射。这样,不仅会使语文课变了味,还增加了孩子学习的难度,让孩子觉得自己在辐射这个环节像个局外人。既不能让孩子随口乱说,又不能让孩子哑口无言,这就是对辐射度把握的问题。把握得好那将出现异彩纷呈的境界,把握得不好那就是画蛇添足。

三、如何对文本展开“辐射”

基于我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个人认为文本辐射应该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一)立足文本,这是辐射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用好教材,凭借教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体验、感悟文字之美。任何辐射都离不开文本,对课堂学习资源的挖掘与引进,归根到底是为“反哺”文本这一最终目标服务的,即补充文本,提升主题。这样使所学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升华。任何脱离文本的所谓辐射必将使课堂越走越远,导致难以收场的结局。辐射是以文本为载体和平台的,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更深的挖掘与链接,使课内外知识得到有机的融合,真正让学生得益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辐射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课外所学。有效的辐射,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

请看《碧螺春》的课堂教学片断。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碧螺春的来历、采摘、制作以及品尝了碧螺春。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家乡的云雾茶。谁来按照文中介绍碧螺春的方法介绍一下你收集的云雾茶?

生:云雾茶产在家乡的花果山一带。

生:云雾茶具有条索紧圆、形似眉状、锋苗挺秀、润绿显毫、香高持久、滋味鲜浓、汤色清明、叶底匀整等独特的品格。

师:是啊,说得真全面。

生:云雾茶沏茶时,最好先倒半杯开水,温度掌握在 80 ℃ — 90 ℃ 之间,不加杯盖,茶叶霎时舒展如剪,翠似新叶。须臾,再加二遍水,在清亮黄绿的茶液中,似有簇簇茶花,茵茵攒动。品之,滋味醇厚,清香爽神,沁人心脾。

生:饮用花果山云雾茶,对消炎、杀菌、治痢、化食等有一定疗效。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老师想的和你们是一样的。

《碧螺春》一课的教学,教师让学生根据本课的写法汇报收集的云雾茶,孩子们都能够就相关内容按照本课的内容结构进行交流。这样的辐射让孩子们在充分了解碧螺春的基础上,了解了家乡的名茶,使本节课学习内容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目标。这样的辐射围绕文本来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以文本为中心,以汇报的方式展开辐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教师以找到辐射的最佳答案为出发点,进行适时引导、巧妙点拨,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树立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自觉的发展。

(二)取决于教师,教师是课堂的舵手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就好比航船的舵手。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其熟练驾驭课堂的程度。教师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对教材的理解透彻,驾驭课堂自然就游刃有余。当课堂出现一些偏颇时,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引领,予以纠正,对孩子能够适时进行点拨,这样课堂上孩子小手起举,小脸通红,才能得以充分展示。

请看《三顾茅庐》教学片断。

文章第二段有这样一段话: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张飞、刘备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1:张飞性急、鲁莽。

生2:刘备稳重、尊重人才。

师:你还知道三国中的哪些人物,他们都具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

此处教师是想借助所教内容,让学生交流所了解的三国人物。由于教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越说越多。

下面再请看《孔子游春》的课堂教学片断。

师: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春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同学们,作者把大自然比作母亲,文章中列举的几个部位多形象呀。你能试着按照文中的写法吧省略号处补充几个吗?

(学生小组讨论,接着交流)

生1:滚滚河水是她的奔腾的血液。

生2:美丽的彩虹是她的漂亮的发卡。

生活处处有诗意。课堂上一个简单的省略号被教师这样一启发,便充满了生气与活力,使学生找到了灵感,辐射了知识。作为授课者这很可能是课前所预设好的,作为听课者是一种学习。课堂教学是教师永远未完成的一种创造。

(三)尊重学生,甄别主体的差异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肯定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作为授课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经验、阅历、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出现不同的理解。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甄别主体的差异性。

如上文的《三顾茅庐》教学片断,教师要求学生谈一谈所了解的三国人物。此问题对读过《三国演义》的孩子而言,那是小事一桩;对没有读过的孩子而言,那是白问,课堂上他只有坐在位置上不说话的份了。因此,教师在进行辐射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预习情况,考虑孩子的认知能力。在辐射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这样,让孩子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否则,再精彩的辐射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达不到课堂教学的要求。

(四)抓住时机,展示辐射的魅力

在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抓住课本辐射的时机,把握课本辐射的火候,用好课本辐射这根“魔棒”,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更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辐射延伸可放在课文学习的不同时段进行。如搜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可以放在课前,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为学习新课掌握第一手资料;相关读物的推荐可安排在学完课文后,用来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于到课外学习中,巩固课堂的学习成果,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中,则可以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触类旁通。请看《燕子》的教学片断。

文中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构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作者在写此段内容的顺序依次为:羽毛——翅膀——尾巴。

师:我们刚才通过研读了解了燕子的外形。作者的写作顺序非常清楚,现在我们也按照本文的写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生:我写的是小花猫——一身雪白的毛发,铜铃般的眼睛轱辘辘地转,八字形的胡须非常整齐地排列在脸旁,这就是我家可爱的猫咪。

辐射延伸是课堂永远的话题。让我们立足文本、抓住时机,做到因人而异、适时引导,提高课堂辐射的效度。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既有“质”又有“量”。

作者:章佃梅

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差异探析论文 篇2: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摘 要】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效实施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文章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实施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还能够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考察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以及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同时提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置恰当的问题,准确把握难点重点,围绕题眼展开提问,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更加高,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1.尊重学生差异,优化小学语文问题设置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活经验、思维能力、学习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对小学生的知识接受、思维方式、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也给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带来了难度。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认真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体差异,使课堂提问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提高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对于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究性较强的问题,让他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自信,获得成就感。而对于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学生,教师要把重心放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上,通过耐心的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教师在实施提问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通过别人的帮助和启发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发展水平间的差距也就是最近发展水平。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整体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如果问题设计的太难,学生根本无法回答,就会挫伤学生参与答题的积极性;反之,如果问题设计的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够知道答案,学生又会产生厌烦心理而不屑于回答,逐渐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根本出发点去设计课堂提问。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基本的字形、字音问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设计一些情感价值类的问题。

2.创设提问环境,瞄准小学语文逻辑思维

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教学氛围、教师真诚的鼓励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创设一个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能够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提问环境创设的重要性,突破过去严肃、枯燥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态、放飞思维,提高发言的主动性。教师还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发挥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要打破过去设置唯一标准答案的提问模式,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还应该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教材内容提炼的更加精炼、简单,找出文章的主要线索,并使课堂教学围绕这条主线索展开。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掌握文章主脉络的基础上,还需要给学生留有自我思考的空间,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凡卡》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凡卡的爷爷能否收到信这条线索设计一组提问:“凡卡爷爷能收到凡卡的这份信么?为什么呢?即使收到了凡卡的信,爷爷能接凡卡回家吗?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为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时也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有利于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好好读书、认真学习。

3.把握重点难点,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提问

一篇文章的重点难点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感觉最难理解掌握的部分。教师要抓住重点、难点的地方进行提问,帮助学生理清思绪,抓住文章的主要脉络,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容。比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小蝌蚪找错妈妈来设计问题。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是怎么想的?有什么不同呢?等同学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情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再如教学《孔雀与乌鸦》一课时,教师提问孔雀和乌鸦谁的羽毛漂亮,有的学生认为乌鸦漂亮,这出乎了教师的意料,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理由,学生说黑色衣服高雅,穿上显气质,所以感觉乌鸦黑色的羽毛也很漂亮。教师这时要肯定学生独特的见解,而教师对于学生观点的肯定也使得其他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和启发。另外,教师还可以围绕题眼也就是文章关键词进行提问。题眼也是文章的灵魂,教师抓住题眼进行切入提问,可以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启发学生的思维,起到运筹帷幄、统揽全局的作用。比如在进行《一夜的工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全文情况下,找出文章中心句:“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教师可以根据題眼进行提问,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周总理的劳苦?他是怎样工作的?在题眼处提问,由中心句辐射到全文,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深刻理解文章。学生不仅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而且学会了怎样围绕中心句选择材料,怎样具体运用材料抓住学习的关键,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应当把问题巧妙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问题设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在重点、疑难点处切入提问,围绕文章的题眼进行放射性延伸,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讨论机会,充分发挥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瑜.小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J】.学周刊,2015(07)

【2】赵越超.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0)

【3】周佑.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S1)

作者:王珏 王凤玲

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差异探析论文 篇3:

提高师生对话质量,构建深度学习课堂

摘要:教师和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两个主体,要促进师生互动,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师生对话质量,才能有效构建深度学习课堂,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探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师生对话,提出师生对话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奠定良好条件。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对话;深度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桥梁和载体,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重要媒介。教师要重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努力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发挥师生对话激发兴趣、传授知识、情感沟通、思维拓展的作用,從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打造高效课堂。

一、小学语文课堂师生对话的常见问题

当前,语文课堂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对话垄断化、形式化、单一化和“艺术化”和。所谓垄断化,指的是教师占据师生对话的绝对主导权,学生只能被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不能或不敢发表个人的不同想法和见解,使师生对话失去了生的参与,成为师的一言堂;所谓形式化,指的是对话内容与教材内容关联不紧密,为了对话而对话,或是没有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或是问题浅显无价值,导致对话无法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起不到促进教学的作用;所谓单一化,指的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也没有结合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是采用固化单一的对话方式,背离了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使师生对话效果不明显;所谓“艺术化”,指的是教师对师生对话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包装修饰,却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过于追求新颖、奇妙,忽略了实效性。

二、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杜绝师生对话垄断化的问题,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去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要求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不能端老师的架子,而是要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忠实听众。

知心朋友,需要教师敞开心扉,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没有压力和负担的和教师交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多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加深情感方面的交流,才能在课堂上深入对话、坦诚沟通,使学生自如、勇敢的表达个人的观点。教师要做学生的忠实听众,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无拘无束的表达个人意见。要尽量从学生角度去聆听和分析,可以适时点拨、适当补充和纠正,但不能粗暴的否定学生,更不能打压学生。

三、结合教材,增强师生对话的实效性

师生对话不能离开教学内容的范畴,要与教材有着紧密的联系,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师生对话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的任务要求,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知识。

例如,在《静夜思》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古诗题目设计如下对话内容:“静夜思”中的每个字各自表达什么样的意思,什么是“静夜”,在“静夜”里你会想到什么?这样的对话内容目标明确,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可以帮助学生尝试从诗人的角度去思考去感悟,从而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和情感,理解中心思想。

四、创新方式,实现师生对话的多样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重要的一环,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对话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新颖、有趣的对话方式,使师生对话更具趣味性,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不由自主的跟随教师的步伐,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初始阶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可以联想到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先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再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前搜集好的有关秋天的诗歌和景色图片,从多个角度加深学生对秋天的雨的认识。并让学生思考这些诗歌和景色图片,与自己心中的“秋天的雨”有哪些不同。比如有的学生说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写出了山中雨后的清新空气,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比较符合自己对秋天的雨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对秋天的回忆,并在对照中深化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带着旺盛的求知欲参与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语文教学中处处洋溢着情感的魅力,在师生对话中更应体现出情感的交流和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情味”,不再单一枯燥,而是充满情感五颜六色的光彩。

比如在《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理解“飘零”这个词汇。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飘零”与“飘落”“飘扬”等词语的异同。有的学生说,“飘落就是轻飘飘的落下来,飘零让我有蝴蝶飞舞一样的感觉,更加轻巧”。还有的学生说,“飘落感觉就是落下来的意思,但飘零有种忧伤的感觉,飘扬给人的感觉是振奋人心的,它们三个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是不同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内心情感产生联系,在情感交流中获得新知,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结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依靠主导一场场精彩的对话来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注重师生对话质量的提升,正确认识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话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对话方式新颖有趣,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深入、高效。

参考文献

[1]丁冬梅.“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10):11.

[2]张蕊.探析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J].华夏教师,2020(05):69-70.

[3]李月平.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7):56-57.

作者:鄢芳

上一篇:义务植树活动总体方案下一篇:整改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