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体育设施的体育文化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鄂东民俗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城镇化建设的影响,面临着瓦解、消亡的危险。为了做好鄂东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试将鄂东民俗体育引入到当地的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完善体育设施的体育文化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完善体育设施的体育文化论文 篇1:

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构建

【摘 要】构建和谐校园,要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来促进,体育文化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师生的精神风貌、文化水平、身心健康等均依赖体育文化的加强和健康发展。未来社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智能社会,竞争激烈,需要大批具有健康体魄的人才,只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我们要构建和谐校园,应发挥体育文化的时代性、竞争性、先进性。正确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地位、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体育文化 和谐校园 构建

文化是描述与社会有关的特殊社会现象的学问,并与人的积极活动有联系。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健身、锻炼、竞技和娱乐等以身体活动为主体的生活方式创造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发展,体育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体育文化不仅对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其他文化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特别是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谐即美,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范围内的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既是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一道共同建设校园的精神文明、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人才。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校园体育文化包括外、中、内三个层面。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层即指物的层面,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场馆设施、运动器材、运动服装、体育雕塑、各种体育宣传媒体和手段以及各种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内容;校园体育文化的中间层面主要指校园中的体育制度,如体育课程的必修制度、早锻炼制度、各种体育竞赛和学校运动会制度、业余训练制度、学校体育的管理制度等,还包括逐步成熟的学校体育理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层即指思想层面,它主要包括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以及长期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继承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是具有校园特色和健康生活气氛的一种大众文化,有较高的层次和品位。它集竞技、健身、消遣、娱乐、审美、传播文化等功能于一体,已经成为学生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体育文化是反映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窗口。校园体育文化倡导各种健康文明的积极行为,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奋发向上。它既充分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学秩序,也反映了学校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同时可约束、遏止各种不文明行为。在当今校园内,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组织各种体育活动以及观赏体育比赛蔚然成风。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缓解工作、学习带来的精神紧张和疲劳,而且从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

三、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当前,确立这种教育理论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是和谐的根基,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先进的校园体育文化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校园文化的接受者。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能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而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能够使人们在形象、生动和切实的体育实践中,受到时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的熏陶。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能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机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多讲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对自己要多一点自律,加强自我修养,学会“修己以敬”。 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

四、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发展

(一)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意识的培养

校园体育文化意识是指一种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观念等。而文化对人具有可塑性,在全面实施大学校园内体育文化整体环境建设的同时,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体育文化宣传。学校体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举办体育文化教育活动。在开展各种体育竞赛的同时,开展系列体育知识讲座、专题报告、学术沙龙等,在体育馆、健身房等建筑的墙上悬挂体育明星的画像以及名人谈健身和体育的格言,在校园内建体育雕像等设施,拓宽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陶冶学术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树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同时培养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竞争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这些无疑是形成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催化剂。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形式,进行体育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教育,使广大师生员工真正了解体育、认识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并使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

高校的和谐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定的精神文化作用有赖于一定的制度作保证,而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所以要把学校各部门组织起来,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科学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学校的体育活动委员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和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要制定学校体育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的一些法规性文件都能落到实处,把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运行轨道中,避免造成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

校园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影响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因为这些有形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学校总体建设的框架内,建设好学校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必须的场所,如田径场、体育馆、游泳馆、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棋艺室、体育展览馆、体育宣传橱窗、校园体育网等,用优美的体育建筑、良好的体育设施,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使得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要的和谐统一。

(四)建设高水平的传统体育项目

高校的体育发展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特色,有自己的体育传统,这样才能提高学校体育的影响力,适应21世纪高校的发展潮流。高校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开展广泛的学校竞赛活动。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直接对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产生影响。高水平运动队伍的组成与训练、优异成绩的获得对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组建一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适合本校实际状况的高水平竞技队伍,将极大促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比如许多高校组建的CUBA队伍、清华组建的高水平跳水队等,都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组建体育俱乐部

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在体育课教学以外,有必要建立一些广大师生喜爱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的组建不仅不会削弱体育课的基础地位,而且可以加强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中参加体育活动和各项组织与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进一步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增加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提高了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才干、构建和谐校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节

体育文化节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成为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是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它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校园体育文化,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以团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通过体育文化节,不断改变师生观念,让体育不仅成为一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活动。 校园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以多种方式进行融合、渗透,形成有利于学校内部群体,特别是学生本身实现全面发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营造教育的氛围,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屠春友.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学刊,2004 (12) :47- 48.

[2]刘广慧.试议体育教学在构建学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读与写, 2007(7) : 71.

[3]吴红胤.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 .浙江体育科学,2008(1) : 85-86.

作者:洪伟

完善体育设施的体育文化论文 篇2:

鄂东地区民俗体育进入当地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路径研究

摘 要:鄂东民俗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城镇化建设的影响,面临着瓦解、消亡的危险。为了做好鄂东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试将鄂东民俗体育引入到当地的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在鄂东民俗体育进入中小学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做好:(1)加强地方民俗体育文化的的传播力度;(2)挑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民俗体育内容;(3)组织教师参与民俗体育的学习和培训;(4)广泛开展民俗体育内容的课外体育活动;(5)完善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竞技比赛规则。

关键词:鄂东地区 民俗体育 中小学体育 课程内容体系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1]。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民俗体育与当地群众的生活、风俗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历史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各自民俗体育内容和形式的独特性。因此每一个地域的民俗体育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的表现,更是当地地域文化的体现。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正在快速减少,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体育娱乐方式上发生了巨大了改变、一些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遗产面临着瓦解、消亡的危险。而这些地域特色文化内容一旦被破坏,就会对当地的文化发展造成永久性、不可弥补的损失。那么在进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俗文化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本研究试将鄂东民俗体育引入当地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既能够使当地的民俗体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又能够拓展当地学校体育的课程资源,使民俗体育和学校体育更好地协同发展,从而为传承鄂东民俗体育的路径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1 鄂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内容及其分类

鄂东地区是指湖北东部,包括黄冈市、黄石市、鄂州市、咸宁市和武汉市。鄂东民俗体育因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地域、风俗和自然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形成了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内容和形式。如“图腾文化”通常是一个地域民俗体育产生、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存在方式。鄂东地区因其地域和人文特点多以龙作“图腾”,在一些主要的节庆日多采取舞龙灯和赛龙舟等形式来开展民俗体育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娱龙,讨得龙的欢心,不给百姓造灾;另一方面是为了祈求龙驱走神鬼,使百姓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再如鄂东地区处在长江中下游,水资源较为丰富,人们大多生活在江边、河边。因此鄂东地区很多民俗体育内容都是由水而产生的,如在河边的“玩蚌壳”、小沙河捕鱼的“踩高跷”、河中行船的“拉纤”、水田埂上跑走的“打泥脚”等。这些民俗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包涵当地的民俗文化特点,又凝聚当地人民的智慧,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欢。鄂东民俗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徐婷、余利斌等人对于鄂东民俗体育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搜寻和整理,并结合其文化的功能和存在形式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鄂东民俗体育分为:传统表演艺术类、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类、传统手工艺类、其他类(如庙会、祭祀等中的民俗体育)四类[2]。个人认为其中的戏曲和手工艺等部分内容划为民俗体育范畴较为牵强,同时还漏掉了部分特色的民俗体育,故对他们整理的民俗体育内容和分类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和补充,如表1。

2 鄂东地区民俗体育进入地方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2.1 国家相关文件给民俗体育进入中小学提供了政策上支持

2011年教育部进一步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保证体育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应从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农村学校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应特别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实用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的正常实施。学校和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运动项目时,还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注意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等内容资源[3]。”可以说新《标准》的制定为民俗体育内容进入中小学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和政策的保障。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4]。”《意见》对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的原则和路径进行了明确的方向指引。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为民俗体育进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2 鄂东地区民俗体育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为进入中小学提供课程资源的保障

据调查发现,长期以来鄂东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大多仍是采用是田径、体操、球类等传统的竞技体育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过于单一,这样局限化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难以充分的调动,造成了部分喜欢运动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不喜欢运动的学生更加厌恶体育课。从而对学生们的身心发展需要产生严重的影响。而鄂东民俗体育内容丰富多彩,不受年龄、性别和体制等条件的影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还可以让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体能状况去选择合适民俗体育项目,增强其锻炼的兴趣和信心。而且民俗体育对场地器材的等设施的要求不太高,具有简便易行、实用的特点,适合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对于鄂东地区的部分基础设施条件不太好的基层学校来说,能够极大的缓解它们体育经费和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同时民俗体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正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相吻合,因而极易唤起学生们的体育参与意识,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特别是大部分的鄂东民俗体育内容具有表演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学生在集体性运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加了学生们集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强化了集体意识,同时在课堂中表演和展示的过程中收获了自信,增强了心理抗压能力。

2.3 鄂东地区的地域文化为鄂东民俗体育进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提供了实施的依据

鄂东地区民俗体育内容大多产生于人民的田间地头当中,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劳动、风俗习惯和自然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广泛的民众基础。学生们学习了鄂东民俗体育的内容后,能够更好的与当地文化和民众生活相融合,找到自身在当地文化中的归属感,扩展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实用价值。同时鄂东民俗体育大多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些民俗体育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经过了不断的演化和发展,具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了当地文化的宝贵遗产。将鄂东民俗体育引入到当地的中小学课程内容体系当中,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了解并体验地方文化,在学习地方文化过程当中收获体育课程带来的的乐趣和成果,从而提高学生们对当地的文化自信心,进而更好的达到传承地域文化的目的。

3 鄂东民俗体育进入地方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路径

3.1 强化地方民俗体育文化的的传播力度,丰富地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载体

民俗文化起源于民间,有深厚的民间基础,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面对国外、国内的姿态更加开放和民主,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和国内新文化的严峻挑战,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更加热衷于过洋节、看NBA、学鬼步舞、撕名牌。反而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很抵触,认为是“土气”、“出洋相”。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这就需要我们中小学各级管理部门加大对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要做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首先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出在中小学中开展民俗体育文化传播的相关要求和实施细则的文件,建立起相关的制度规范,以政策制度打通鄂东民俗体育文化进入当地中小学的通道。然后要拓宽民俗体育文化传播的路径,丰富民俗体育文化传播的载体。使民俗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传播、在师生中传播、在同学间传播、在家庭中传播、在社区中传播,使民俗体育文化更好的进入到学生们的视野中去,使他们真正的了解到民俗体育文化的精华和内涵,从而产生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2 挑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民俗体育内容,逐步形成各自学校的民俗体育教学校本教材

鄂东民俗体育适合在中小学中开展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如跑竹马、捉猫咪、打莲湘、坐轿子、推小车、跳房子、玩蚌壳、踩高跷、打腰鼓、放风筝、跳绳、踢毽子等等,这些内容形象生动同时能够达到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的要求,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它们都产生于田间地头,对于体育设施和器材都没有很特别的要求,十分适合在中小学中开展。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是使我们的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的,如果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加选择随意设置,如将斗鸡、跳房子、踢毽子这些下肢锻炼为主的内容同时放到一次课中,或者将一些练习难度和强度较大的内容放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不仅达不到体育教学的要求,反而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所以在开展民俗体育内容之前,我们地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施者首先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细致的分类和整理,建议结合当前在国际中通用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动作模式分类方式的来进行分类,将鄂东民俗体育中每一个身体练习内容按照其运动功能和人体解剖结构的特征分为:上肢动作模式、下肢动作模式、躯干动(静)态动作模式、上肢和躯干组合动作模式、下肢和躯干组合动作模式、上肢和下肢组合动作模式以及全身动作模式。然后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提出的具体水平能力发展目标,合理的选择其中的内容融合到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当中。并能够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及时的进行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各类学校的民俗体育教学校本教材。

3.3 组织教师参与民俗体育的学习和培训,制定教师实施民俗体育内容的奖惩制度

体育教师是民俗体育传入中小学最直接的执行者。体育教师掌握好民俗体育内容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是民俗体育进入中小学课程内容体系的直接保障。如果连我们的体育教师都不了解民俗体育的基本技能、方法,何谈以点带面的去发扬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组织师资培训是民俗体育进入中小学的必经之路,根据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情况特点,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可以将相关教师送到校外找到相关民俗体育的专家、前辈或者直接到民俗体育教学开展成熟的教学机构进行学习,教师在外学成之后再对全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也可以将这些专家、前辈和教学机构请到学校里来,直接对全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并制定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选用民俗体育内容的具体奖惩措施,比如对积极选用民俗体育内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从课酬计算标准和职称评定方面向他们倾斜。对于不主动学习民俗体育内容和课堂中从不选用民俗体育内容的老师,要提出警告,严重的要给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3.4 广泛开展民俗体育内容的课外体育活动,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民俗体育教学模式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达成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为了更好的使鄂东民俗体育内容融入到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在进行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课堂教学的同时,需要广泛的在校园中开展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相关的课外活动,比如可以在校内开展民俗体育课间操、校园民俗体育文化节、民俗体育俱乐部、民俗体育趣味运动会等等。通过一系列民俗体育内容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较好的与民俗体育内容的课内教学相呼应,这样既巩固了大部分學生们课堂内容的学习,又可以使部分对鄂东民俗体育感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能力得到发展。从而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民俗体育教学模式。

3.5 完善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竞技比赛规则,提升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竞技性和观赏性

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传统体育内容重自然之道,重身心愉悦,重人际和谐,淡化竞争,拒绝用单纯的量化指标衡量优劣。虽然有其和谐生存的道理,但作为体育的一个分支,如果缺乏了对抗性和竞技性,就很难得到更加全面的推广和发展。而鄂东民俗体育内容普遍缺乏竞技性和对抗性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评价的指标和对抗竞赛的规则要求。所以为了使鄂东民俗体育内容更好地在中小学中开展,就需要补充和完善部分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竞赛规则,并能够将这些完善竞赛规则的内容放入到学校的各级运动会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鄂东民俗体育的对抗性和竞技性,进而提高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观赏性。

4 结语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是当下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将鄂东民俗体育引入当地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对保护和传承鄂东当地传统文化而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还能够拓展当地学校体育的课程资源,使民俗体育和学校体育更好地协同发展。在引入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做好强化地方民俗体育文化的的传播力度、挑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民俗体育内容、组织教师参与民俗体育的学习和培训、广泛开展民俗体育内容的课外体育活动、完善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竞技比赛规则等工作,使鄂东民俗体育能够在校园中得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31,51.

[2] 徐婷,余利斌.鄂东民俗体育入选地方学堂教学体系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4,35(4):157-160.

[3]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国家教育部,2011.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北京:国务院,2017.

作者:黄涛 余利斌 胡海

完善体育设施的体育文化论文 篇3:

浅谈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模式

[摘 要]本文就职业院校的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探讨,阐述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促进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的对策,为打开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和校企合作的壁垒,营造职业院校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企业文化;模式

职业(院校办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应结合职业院校自身特质,从实际出发,为社会造就更多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只有通过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实行校企结合,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提高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就职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能和企业需要的文化养。

一、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涵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的依托下,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包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体育行为文化建设、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和体育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方面。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指的是校园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等硬件建设。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是指各种体育行为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群体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体育游戏等。体育制度是指体育法规、竞赛规则等。体育精神文化是指奥林匹克精神、顽强拼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从属于组织管理文化的子概念。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自身企业特色的精神。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其中價值观念(具体凝结为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所需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1]

二、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必要性

(一)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校企结合的重要内容。校园体育文化必须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相融合.才能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职业院校自身才会具有吸引社会、企业的巨大魅力,才能在职业教育中具有竞争能力。

(二)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生的顺利发展

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功能是育人,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是管理人。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都面向以人为主体的组织系统。从本质上说,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也就是讲求计划、按部就班,企业也讲计划,但是市场的变化很快,企业更强调速度,更强调灵活,这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一个本质不同。另外,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因此,可以看出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在各自建设过程中其侧重点有所不同。由于这种不同,职业院校学生在走向企业,在企业中顺利发展,必然要解决对企业适应的问题,即文化融合。

(三)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学生素养提升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学风和良好职业道德为基础。学校塑造特定的体育文化,能使学生更具备坚韧的精神,有强健的体魄,有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职业学校展开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能力,借鉴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引入企业文化,使学生体味到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吸纳先进企业的有价值元素,使学生具备纪律性、严谨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三、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的可行性

(一)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共性

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存在以下共性:首先,都是以人为着眼点。均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和组织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学校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其次,均具有规范、导向、凝聚等功能。另外,二者结构相似,均可分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活动文化四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层次。制度文化,就是科学的管理制度,它既是维持学校和企业肌体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也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关键。物质文化是在先进的设施基础下,努力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同时,活动文化是以活动作为中心,促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二)体育精神与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转型、企业的更新、产业结构的优化,职业发展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总的职业发展趋势正在向和谐、服务化的方向发展。而体育精神所倡导的理解、包容和相互关爱、相互信任、团结友谊可以在企业营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提升企业职工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竞争精神可以激励、培养学生具有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兢兢业业的创业精神、挑战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胜任职业、服务企业打下基础。

(三)职业院校校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体现出企业的灵魂、企业的形象和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精神风貌

职业院校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能够体现与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相适应的内涵要求。它的积累、形成与完善为校企文化的互动融合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为此,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以校级、系级、班级为管理单位,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主,遵循企业文化内涵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艺术节活动,重视学生的参与面和选择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校园体育文化中去,使他们具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奋发进取、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还可以选择一些有效的、能与时俱进的体育项目,努力培养学生真诚、团结、合作、勤奋、守纪、奉献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四、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模式途径及对策

(一)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职业院校把企业文化融人体育教育体系,并有计划地让学生或教师时常到优秀企业学习,同时感受企业文化。这样职业院校体育文化不仅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体育专业技能。职业院校应建设特定的体育训练场馆,以供学校师生训练、健身使用;学校环境建设在与企业环境相一致的同时,可以以体育建设元素作为很好的点缀,如体育雕塑、体育讯息板报、体育条幅标语等,能够给整个校园环境增添灵动色彩,实现学校企业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更好结合。

(二)文化建设的借鉴与渗透

职业院校体育文化建设有诸多层面,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可以实现相互借鉴与渗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文化活动或体育文化活动之中,实现所学知识与实践的接轨,促进学生学习与兴趣爱好的有机结合,在广泛的参与中实现相互借鉴与渗透,使职业院校的建设与管理都获得良好发展,使职业院校的职业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在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中,更好完善校园体育文化的构。

(三)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院校体育文化各环节和职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模式中,不能只将企业文化经过简单的改头换面就引入校园体育文化,关键是要很好地把它融入职业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另外,要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但本质上还是存在着差异,企业文化具有实践性文化特征,而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理念文化特征。职业院校要从校园体育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将具有特色的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渗透在课程上,体現在教学各环节中,融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邹广文.企业文化及其基本层次[J].理论学习,2002.4

[2]王宏德.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2):96-114

[3]舒本平.论高职校因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26

[4]刘大纶.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在联系[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20-21

[5]雷久相.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23):117-119

基金项目:2013-2014湖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编号G2013C38)

作者简介:罗纲(1962-),男,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理论研究。

作者:罗纲

上一篇:竞选医院副院长演讲稿下一篇:地税局个人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