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报刊阅读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教材编写的历史研究和世界研究入手,介绍一带一路框架下俄语教材编写的指導思想、思路及注意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俄语报刊阅读课程改革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俄语报刊阅读课程改革论文 篇1:

俄语专业大学生学习情感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 俄语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信息的承载和传播工具,具有丰富的 历史和文化内涵,但俄语同时也是一种词形变化复杂、不易学习的语言。情感是直接影响学 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常常会有一些大学生在 俄语学习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情感障碍。如何客观现实地看待这个问题,找出原因,努力克 服大学生俄语学习的情感障碍,是俄语教学中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俄语; 情感障碍; 原因; 对策

俄语作为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传播政治、经济、科学 、文化、技术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我国俄语教学和学习经历了从50年代的过热到60年代 的冷落,较大幅度滑坡和萎缩,俄语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内容,课程设置和学生自 身知识结构方面的原因以及我们的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是其部分原因所在。大学生学 习外语的成 绩和效果如何,除部分地取决于他们的遗传基因、认知能力等之外,学习目的、学习能力、 情绪和自我概念等情感因素所导致的情感障碍对大学生的俄语学习也有很大影响。在学习过 程中,这种情感障碍往往会上升为主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俄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本文针对大 学生学习俄语的情感障碍做一些探讨,以期对外语教学有所启发。

1.大学生俄语学习的情感障碍分析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情感障碍,就 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因态度上的紊乱而对事物表现出的不适当或不协调情绪的异常 现象(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1991:253)。大学生在俄语学习中的情感障碍指的是在俄 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紧张、焦虑,对俄语的恐惧、厌倦、冷漠,对自己前途的担心等形成 积极学习态度的阻力及困难。

大学生在俄语学习中所常见的情感障碍有:

1.1 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 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心理学基础,2003:336)。大学俄语专业学习者大多数都是从 零起点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俄语基础,因此要用4年的时间达到专业俄语大学本科水平 ,难度很大。而且对俄语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学习俄语时不仅有来 自母语语言思维习惯的干扰,还有来自英语语言习惯的干扰。比如在初学阶段,学生极易把 俄语和英语中的t—m,s—c,n—н,i—и等发音、拼写混淆;另外,在话语结构方面也会 受英语先入为主的影响;再则,俄语词形变化较多,难于上口,在初学阶段看不出明显的效 果。在观察和调查中发现,学生在俄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苦恼,大学低年级同学 普遍感觉俄语较英语难学,尤其是对俄语名词的性、数、格,动词的时、体、态等语法形式 的理解和记忆感到困难。因此很多同学学习俄语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却没有能 取得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为了摆脱或减少这种挫折感,受挫者往往 采取一些消极的自我护卫措施,表现为对俄语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对立情绪,把自己 封 闭起来,不接受正面的教育和影响。挫折心理对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妨碍作用 。

1.2 俄语交际焦虑

交际在俄语习得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话语理论,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不仅 需要吸收输入,还必须通过积极的交际来实现。但是我们知道,用非母语进行语言交际,就 可能存在理解、表达的困难,个人所做的交际尝试将由一种没有把握,甚至是未知的语言 和社会文化标准来衡量与评价。可以想象,对于将俄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大学生,用俄 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非本能的心理活动过程。在交际过程中常常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或神经 比较紧张、压抑、缺乏安全感,或者由于存在着俄语语音、语法知识等方面的困难以及知 识面的狭窄或有关背景知识的缺失,无法很好地在 交际过程中或表述、理解、捕捉对方语言信息从而引起忧虑和紧张。这种羞怯、惊慌 、恐惧、着急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交际焦虑,是大学生俄语学习中常见的情感障碍之一。这种情感障碍往往使学生思路不清、反应迟钝,进而抓不住 重点,心烦意乱,久日久之便会发展到害怕参与日常交际和课堂交往,害怕上俄语课,甚至 听到别人讲俄语也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恐惧和反感。

1.3 担心否定的社会评价

担心否定的社会评价是指意识到他人将对自己做出否定的评价,害怕他人评价或回避带有评 价性质的活动。由于担心来自亲人、朋友甚至社会的否定评价,大学生在俄语的学习过程中 总是畏缩不前。首先目前市场上俄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是很大,毕业生就业不像英语那样广泛 ,这对俄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直接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退缩性行为 ,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信。由于缺乏自信,就变得畏缩不前,过多地考虑诸如:就算自己学 好了俄语,毕业了要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怎么办?等等的问题。

2.大学生俄语学习情感障碍的原因分析

2.1 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俄语学习的情感障碍是多种多样的,因而造成这些情感障碍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生自身有许多因素会导致俄语学习的情感障碍,主要归纳如下:

(1)学习目的 简单地说,就是为什么要学习俄语。我们知道,任何专业的学 习都应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目的不明确的学习者就不会有积极性,也很难做到主动控制 自己的学习,外语学习也是一样。所谓学习目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具体的。在目 前俄语人才需求不大的局面下,学习俄语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俄语纯 粹是为了完成大学学业。持这种想法的学生对俄语的实用性以及未来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看 得不是很重,对于他们来说,不管学习哪种语言,首先是为了接受高等教育,拿到一张大学 本科文凭。因此,他们学习的主要精力并不是放在俄语上,专业课只满足于及格就行。而另 一部分学生学习俄语是出于无奈。有这种思想的学生为数不少,他们多是因为选择了服从志 愿调配,但又不愿意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而不得不接受被调配到俄语专业。学习目的对他们来 说很不明确,有个别学生甚至表现出很强的抵触情绪,强烈要求调换专业,过分推崇日语、 西班牙语等相关专业,学习消极等。

(2)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之间在是有关联的。学习能力强, 学生的自信心就高,积极性也就高了;相反,积极性也会受影响。大学生的俄语学习能力, 一般包括听辨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交际能力和运用能力。许多俄语初学者都有同样 的感觉,就是俄语入门很难,元音弱化、浊辅音清化、清音浊化等语音规则使得单词拼写 记忆困难,动词时和体用法,另外绕口的发音和较快的语速使得一些学生往往不管怎么努力 、刻苦,进步总是不太明显,特别是在听力和口语方面,很难有所突破。虽然经过了努力但 是仍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极易产生悲观情绪。

(3)心理疲劳 人的行为活动强度不大,但由于活动的紧张程度较大,或者活动过程过于 简单重复都极易造成一种心理不安和疲乏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疲劳。当大学生产 生心理疲劳时,他们主观感觉乏力,进而学习兴趣减退,情绪不安,有时因对某项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缺乏认识或兴趣而产生极度的厌倦,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乏味,厌烦以致不想再学 习。在通常情况下,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或复杂,教学进度过快而无规则,特别是在俄语初学 阶段,名词和动词繁琐及枯燥的变格变位,动词复杂的支配关系以及年轻教师教学方法欠缺 等,都可能引起心理疲劳。

2.2 来自外界的原因

(1)教师的原因 纵观目前全国高校俄语专业的师资力量,单从学历上来看,相对于其他 语种来说俄语专业的师资学历要高得多,大部分院校对教师的录用已经到了非博士不予考 虑的境地。但是高学历并不代表着高水准,与英语、日语等其他语种相比,俄语专业教学中 依 然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沿用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教授的作用,而忽 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讲得多,学生练习少,而不能做到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 ,致使学生在毕业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低下。教师无论是用汉语还是俄语组织课堂教学 时,其语言作为学生直接输入的主要来源,必须是正确的和可理解的。教师语言超出学生现 有水平和承受能力,或者达不到学生的期望值都是导致俄语课堂学生领会焦虑的主要原因。 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常常不顾初学学生的程度,满堂灌输俄语或授课 语速过快,过多地使用习语、生僻词等;或者有的教师自身水平较低,根本无法胜任高年级 课堂的全俄语教学。诸如此类,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俄语,跟不上教学节奏,或者,当学生 要求教师用俄语教学,教师却因为自身水平所限无法胜任时,都会表现出极大的不安。

另外有的教师的知识构成比较单一,仅仅停留在书本上面,与时代脱节,缺乏与之相适应的 经济、外贸、法律、科技等知识,导致教师给学生输入的信息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当前跨文 化交际的需要。更有许多院校的俄语教师教学科研“两肩挑”,即教学科研都非常沉重,教 学是为了完成工作量,科研是为了评职称,二者相互影响,甚至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研 中,把上课当成走过场。如此一来,教师对教学消极的工作态度,刻板的教学方法,单一的 知识构成,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情绪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失去信任感, 进而对俄语也失去信心和兴趣,甚至会放弃俄语学习。

(2)教材的原因 目前俄语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普遍不适合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以说 几乎没有与当代大学生水平相适应的专业俄语教材。目前全国各大专院校用的俄语教学的主 干教材就难易度和内容覆盖面而言,较过去已有很大的进步, 但是依然普遍存在更新速度较慢的问题,这些教材已经使用了差不多10年左右的时间。随着 苏联的解体,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已经和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在所学国语言和文化都发生着 日新月异的变化的今天,学生难以从教材中了解到俄罗斯现代生活的信息,在不断涌现出的 新词、新义、新说法面前,常常束手无策,而且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依然存在过多的 教学空白。不仅如此,而且除教材外俄语语言信息来源少,语言环境差,与目前国内英语、 日语教学环境、条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英语语言信息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图书甚 至日常生活之中都可以得到,有的学生还可利用观看日本动画片甚至日剧,使娱乐与学习 二者融为一体来提高日语学习兴趣,增强听说能力。而俄语的信息来源则极为有限,除课本 之外,学校可提供和 更新的影视、报刊、图书资料等很少。虽然近年来国内有关经贸俄语、商务俄语、科技俄语 等书籍或是教材也算是层出不穷,但是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教师职称评定的附带产物,真 正能够契合学生利益,为广大学生所借鉴和使用的却寥寥无几。

(3)学校的原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边倒”的政治形势曾使俄语发展成为我国学校 获准讲授的绝对主要的外国语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语开始升温,并逐渐取代了俄语 ,以其势不可挡的优势牢固地占据了第一外语的地位,生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各高校的俄语教 学(王铭玉 孟霞,2005:6)。目前许多院校都表示招收俄语专业学生困难,有的院校甚至 出现了不招收调配生根本招不到俄语专业的志愿生的现象。因此有的高校不得不隔年招生甚 至停止俄语专业的招生,而有的外语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则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大征候,打出了 “俄英双语”的招生招牌,或者俄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辅修英语、法律、金融、外贸(或者第 二学位)来吸引生源。这对综合性大学来说的确是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倡导“具有扎实语言 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对于专业的外语院校来说,金融、法律、外贸等第二 学位的师资等力量是否能够真正达到相应的水平?而且学生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第二学位 是否会占据太多时间而影响到第一学位的学习,或者有的学生甚至本末倒置,放弃第一学位 的学习而导致因为拿不到第一学位而拿不到第二学位的恶性循环。这不仅改变了办学者的初 衷,而且对于学生本人来说也是得不偿失。还有的学校则不顾时下俄语专业生存和发展面临 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追求短期行为,为了扩建盲目地要求上专业、上规模,导致某些专业的 毕业生供大于求,而企图让俄语这种具有战略性的专业自生自灭。

(4)语言对象国自身的因素 学习者国家及个人对其所学语言的认同程度往往取决于语言 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等因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特别是 加入WTO、申奥成功的新形势以及我国同世界众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 作的日渐频繁,致使学习英语以及其他语种(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朝鲜语等)的 人数逐年递增,使俄语衰退的迹象更加明显。(王铭玉 孟霞,2005:6-7)

(5)我国教育政策方面的原因 如果说在50年代,语言规划方面的失误是因为夸大了俄语 的重要性,把比例提到了不恰当的程度,使得英语教学水平大为下降,那末,在今天是否又 有以英语代替一切外语的倾向?以中学为例,上个世纪50年代,中学外语教学中英语与俄语 的比例大约为1:9,1963年为1:3,到了2001年,英语与俄语的比例居然偏差为198:1(胡 文仲,2001:250)。而且很多高校在招生时对语种附加条件,这在研究生招生 入学考试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俄语和英语、日语同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统考的3大语 种之一,但是很多院校和专业却不招收将俄语作为外语语种考试的学生。例如在2006年法律 硕士研究生入学招生考试中,共有48所院校招收法律硕士,但是在外语考试语种中,只有北 大、清华、浙大等17所院校招收俄语全国统考生,比例仅为35.4%,像复旦、南大、人大等 一些院校不招收俄语考生。这使得用俄语作为外语语种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报考面 狭窄,进而导致学习者对学习俄语失去兴趣和信心,如此一来,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生源数 量的萎缩和俄语教学质量的下滑。

3.克服大学生俄语学习情感障碍的对策

克服大学生俄语学习的情感障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我们应该客观现实地看待这个问 题,不能回避也不能盲目地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俄语学习情感障碍进行施压,而是要努力地解 决思想中和行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要看到俄语学习的前景和潜力

当今世界,英语已成为公认的国际语言,所以在语言规划中对于英语的这种特殊地位应该予 以充分的考虑,但是即使如此,也还应该考虑语言的多样性,考虑到在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内 我国外语的实际需要(王铭玉 孟霞,2005:8)。虽然俄罗斯国力相对于前苏联时期有所下 降,但从俄语在联合国的地位、使用的人数、所附着的文化背景,俄罗斯丰富的资源蕴藏量 ,以及俄罗斯加入WTO的进程和决心,尤其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俄罗斯与中国特 殊的地域关系来考究,俄罗斯在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对俄发展关系是我国对外政策中一个 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中俄边界线走向的全部确定和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以及中俄在政 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合作的开展,特别是2005年两国的军事演习,今年和明年 将先后在大连、莫斯科隆重举行“ 俄罗斯年”和“ 中国年”等友好交流活动,2008年北京 奥运会上阵容强大的俄罗斯体育代表团以及俄罗斯近年来经济状况的恢复,大国地位的不断 恢复等都将为学俄语的学生提供很多的发展机会。一旦合作发展机会成熟,俄语人才必然 大有用武之地。

3.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俄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是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俄语教学过 程中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交际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 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师如果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驱动过程,教师在俄语 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借鉴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 动性和积极性的新型教育方式,打破单纯语言文学的局限性,打破学科壁垒,全面地考虑到 学生的情感需要,利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类似于社会的、 真实的俄语学习环境。

另外要加强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俄语教学中的运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 的俄语教学同样也面临着技术和手段的革新。开发基于网络的俄语教学,可以有效地利用俄 语教学资源,将分散的教学资源有机地集中在一起,为俄语教师辅助课堂教学,为俄语学习 者提供可选择的教学素材。互联网可以使我们零距离地接触到国外最新的语言资料,教师可 以直接从网上下载视频新闻或者报刊资料,新闻的时效性能使学生大大提高听说和阅读的兴 趣。另外,像北京外国语大学研制的《俄罗斯国情多媒体教程》这一类多媒体教程,作为一 种优化辅助教学的手段,可以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我国俄语专业教学中来。

3.3 改革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实现由“知识接受型”向“知识创新型”、“知识能力型”向“全面素质型”以及由 “单一语言型”向“复合专业型”的传统培养模式的3大转变,建立新型的“俄罗斯学”学 科,首先就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一直以来都是俄语教学的重点和 难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忽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课程设置过细,像语音课、语 法课、阅读课、听力课、口语课等,把语言中的各要素分割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 行教学。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领会单一的语言知识,但是对把握整体语言各 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较为欠缺,而且这样一来课时明显增多,教学效果也不太明显。因此新 时期课程体系应该打破以往那种各自为政的框架模式,注重联系与整合,阅读课、翻译课、 视听课、口语课、国情课、文学课等课程之间要相互照应、相互渗透,从而达到强化学生知 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目的。

此外,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意见。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一些 选修课,不是因学生而开设,而是因教师而开设,老师能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根本没有与 学生的兴趣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没有兴趣学,当然就达不到开设课程的目的,因此,课程 的设置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口味”,更要有助于学生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 养,不应当进行纯粹的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众所周知,毕竟社会对语言学专家和文学研究 家的需求量太小,而了解俄罗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的人才却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国玉奇,2005:13)。为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力求时代感,在课程设置上要既体现针 对性和实用性,又要体现丰富性和现实性。比如,可尝试开设旅游俄语、经贸俄语、法律俄 语、科技俄语、俄罗斯问题等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培养“基础厚、知识宽、素质高 ”的复合型人才作好准备。

3.4 加强俄语文化背景的教学

俄语教学如果停留在语言知识和表达生活内容的阶段,长此下去,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俄 语的兴趣。外语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只有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的背 景中才能逐渐扩大语言表达的范围,丰富语言表达的内容,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增强语言 的表达能力,不会失去对所学语言的情感基础。据此,许多专家认为,语言教学的生命力在 于将语言知识的教育融于文化知识教育之中,它既是一个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 个了解目的语文化,提高素质,拓展思维方式的过程。

因此,应当把俄语教学和俄国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在教学过程中同步并进,并非 要求教师在两者之间平分秋色。语音单位、词汇单位、语法单位本身所负载的文化因素,应 本着实用性的原则,语言知识讲到哪儿,文化知识也随之诠释到哪儿。同时,也可以充分利 用第二课堂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俄语和俄罗斯文化齐 学共进的“实践活动”,包括参观俄罗斯油画展、观赏俄国话剧、芭蕾舞等表演;举办文艺 汇演、知识竞赛,让学生在语言、文化的“综合利用”中强化跨文化意识,扩大学生的语言 和文化知识领域等等。

3.5 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语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外语专业教育实行从单一语言型向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的转变已势在必行。作 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 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全面的文化素质、吸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等 等(赵爱国 姜雅明,2003:307)。此外,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无论学习什么语种 ,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扎实的汉语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努力培 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发展超然于各种具体知识之上的理解、分析、选择和判断能力,以及注 重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是决定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并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 要因素。专业知识对一个人的就业固然起了很大作用,然而并不是展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 。目前,知识、学科的交叉无处不在,关键还在于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

基于上述考虑,俄语专业的大学生大可不必为自己的专业伤脑筋。应该说,无论学习哪种外 语,对于已经掌握了母语的成年人来讲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看,社会 文化间距越近,习得语言的难度越小,反之难度就越大。俄语和英语、法语一样都属于欧洲 语言,与汉语相近的地方都不是很多,其实无论是俄语、英语、法语还是其他外语,只要肯 下功夫,善于抓住语言的学习规律,学习起来就会变得轻松自如了。作为俄语专业的新世纪 大学生,应该跨越情感障碍,对未来充满信心,对自己充满信心,把精力投入到全面提高自 己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上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用之以心,动之以情,无论 学习何种外语,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ZK(#]国玉奇.复合型俄罗斯学人才的培养与课程改革[J].中国俄语教学,2005(4) .

[2] 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3] 王铭玉 孟 霞.中国俄语教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略[J].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05(3).

[4]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C].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 赵爱国 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ZK)]

作者:王仰正 费俊慧

俄语报刊阅读课程改革论文 篇2:

高校俄语教材如何适应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才培养问题

摘 要:从教材编写的历史研究和世界研究入手,介绍一带一路框架下俄语教材编写的指導思想、思路及注意问题。

关键词:俄语;教材;编写

一、我国俄语教材编写的历史研究及不足之处

1.我国俄语教材编写的历史研究

在研究教材编写模式这一问题时,有必要对我国俄语教材编写的历史情况作一个简要回顾。对我国高等教育俄语教材的历史研究可以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66年

(1)从多本教材到统一教材

建国初期,教育部规定俄语教材由各地自行决定采用。当时有的学校借用原苏联编著的课本,有的地区组织中学或大学教师自编教材。由于没有专职的编写队伍,教材又年年修改,因此具有多样化的特点。1956年,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全国通用的俄语、英语两科教材。

(2)教学方法:引进——模仿

这个时期的俄语教材大多是根据国外的某种教学方法进行编写。例如,在此期间教育部先后颁布的两部教学大纲,以及根据大纲编写的两套教材,都是以原苏联教学法专家的自觉对比法为理论依据编写成的。

(3)指导思想:侧重阅读

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必须全能地学到读、听、写、讲、译的知识技能。”1958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规定:“培养学生运用俄语的读、写、听、说等方面的能力。”“读”列在了首位。因此,这个时期编写的各套教材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教材内容:突出政治

这个时期的教材在整体内容上都是不恰当地强调突出政治,课文题材结合当时形势的政治内容偏多,反映中国国情的课文占了多数。

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俄语教学几乎陷于停顿状态。虽然一些省、市、自治区自编教材,但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教材严重违背教学规律,走到了片面强调突出政治的极端。此阶段的教学思想混乱,教学质量低下,造成俄语专业人员的接续至少有15年的空白。

第三阶段:1976年至今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开始拨乱反正。俄语界就政治思想教育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外语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人民教育出版社俄语组于1977年开始编写旨在加强基础训练、培养语言能力的教材。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很快:从培养语言能力到培养交际能力;从知识的传授到智力的发展;从外语语言教学到跨国文化的渗透;从遵循国外的某一种教学法,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吸收各家外语教学法之长等。

2.我国俄语教材的不足之处

随着形势和条件的不断变化,俄语教材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材类型单一,有不少弊病

把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训练材料等综合在一本书里,因而显得顾此失彼。例如,教材的体系是课文、会话、语法三条线相结合,编者力求通过其中的“会话”这条线,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但是,由于还有“语法”这条线的制约,“会话”就带有较多的教学色彩。我们知道,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遵循“口语的经济原则”。俄罗斯人讲话时,常常借助语境、上下文等条件来填补言语中没有说出的话,在不影响信息传递的前提下尽可能省去不必要的语法形式。带有教学色彩的“会话”兼有完成语法教学的任务,它不可能遵循“口语的经济原则”,因此就要使用比现实讲话中多得多的词汇。可是,真要用这样的语言与俄罗斯人交流,会使他们感到莫名其妙。

教材的难易程度无法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要求,例如,黑龙江省黑河市的学生总感到教材吃不饱,而其它地区的学生则抱怨教材偏难。

(2)重客体文化轻主体文化

俄语教材的一大突破是把语言教学同了解俄罗斯文化背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以往教材那种“用外国语言教中国文化”的现象。但是矫枉有些过正。在教材中,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与俄罗斯文化有联系的中国文化介绍甚少。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培养学生既了解所学语言国的国情与文化,又熟悉本国的国情和文化,才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语言材料单一

教材中语言文学类、叙事性材料占的比重较大,而歌曲、小诗、谜语及有关科普知识、应用文等方面的材料缺乏。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研究60年来我国俄语教材编写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经历了不寻常的曲折的发展道路,积累了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它们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二、俄语教材编写的世界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东欧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把俄语作为必修的第一外语,学习掌握俄语的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外语,同时在俄语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

苏联解体后,上述国家的俄语教学受到了很大冲击,许多学校停开俄语课,研究工作也都停止。近三四年来,开设俄语课程的国家有所恢复,对俄语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也开始了一个新阶段。他们研究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俄语课程面临的新形势

目前,在上述学习俄语的国家内,出现了俄语与其他外语竞争、供学生选修的局面。面临这一新形势,许多国家都在认真总结长期积累的俄语作为第一外语的教学经验,进而着手研究作为第二甚至第三外语的教学法以及教材的编写。

2.俄语语种的市场价值

今天,许多国家的俄语课程研究都建立在对俄语人才市场价值的研究之上,并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影响俄语市场价值诸因素的变化,来调整俄语课程的目标。例如通过调查发现,当今国际上,俄语的交际功能有所削弱,而俄语作为科技语言的意义却越来越重要。于是一些国家调整了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到一定高度。与此同时,教学法也有了变化,从使用交际法到遵循原则实效主义方法,也就是对各种不同的方法重新进行合理的调整。

3.俄语语言的变化

在《九十年代俄语的变化和发展》一书中作者把“現代俄语”分为三大阶段:1)从普希金到1917年十月革命;2)从十月革命到90年代初;3)苏联解体后的阶段。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这段时期的俄语被一些语言学者称为советски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或советский язык,那么,现阶段的俄语可称为постсоветски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或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постсоветского периода——“苏联解体后的俄语”。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的俄语(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наших дней)”,“当今的俄语”,90年代的俄语,“当前人们说话和写作时使用的俄语”。(张会森,1999,2页)

众所周知,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是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晴雨表”(барометр)。“社会变革为语言的加速演变提供最为有利的土壤”(Поливанов Е.Д., Избранные работы, М.,1968) 。在分析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影响时,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э强调指出:“这两者是互相作用的,而外部影响更为强大”。 Ф.Л.Филин说:“社会功能的变化导出语言构造个别成分以致整个语言构造的变化。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只是在社会功能的范围内并依赖于后者才能由潜在形态变为现实。”(Филин Ф.Л., Очерки по теории языкознания, М.,1982, с.154.)

近年来,俄语在语音、语法、词汇、文字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广泛存在于民间,而且有些已被政府列入了语言改革计划。其中语言词汇层面的变化表现最为明显。前苏联已故著名语言学家Е. Д. Поливанов写到:“词汇(和熟语)是语言中或多或少直接受到该时代该集体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唯一一个领域。因此在词汇领域可以最快地看出(甚至在同一代人的语言范围内)社会-经济变化及其结果。”(Статьи по общему языкознанию, М., 1968, с.208)

新的概念、新的语汇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1)构词;2)借词(90年代出现的“外语词热” ?бум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слов?),如 интернет(Internet)互联网、 нотбуки笔记本式微型电脑(Notebook)、 пейджер BP机、софтвэр软件、 хардвэр 硬件、сканер扫描机、 людоманая嗜赌症、 клон克隆等等;3)原有词派生新义,如фотография照相——照相馆、золото黄金——金首饰;金牌、блюдо盘子——(一盘)菜、аудитория讲堂,教室——听众,学生等等;4)旧词新用,旧词改变其修辞语用色彩,为新的社会现实服务(如губернатор州长,дума杜马,аппозиция反对党,在野党,рынок市场,дивидент红利等等)。

俄语语言的变化引起世界各国俄语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21世纪俄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俄语教学界必须根据俄语的新变化,新发展来改革教学内容,重新制定新的“最低词汇量”(лексический минимум),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我们过去学的,掌握的俄语已经不适合今天的交际需要了,为了很好地与俄罗斯人进行交际,读懂或听懂21世纪的俄语报刊、广播,会使用俄罗斯人的语言,我们必须更新我们的俄语词库,了解今天俄语新用语和表达法。

三、高校俄语教材编写模式

1.指导思想

我国与俄罗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传统友谊源远流长,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由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开放战略,契合了中俄区域合作的共同需求,体现了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为我省与哈巴边区的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俄经贸迎来了新市场和新机遇,各地企业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全面铺开对中俄经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一批懂专业、精技能、具有较高俄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以上背景,高校教材编写应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俄语学习的规律和高校俄语教学的现状,力求在教材设计、教材结构、教材内容等方面有所突破。

2.编写思路

(1)进行多元化的教材设计

历史经验证明,单一类型的俄语教材不适于灵活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不适于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不适于因地制宜地发挥各种教法的长处,因此,它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进行多元化教材设计,就是要消除单一类型教材的弊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客观需要。

(2)改革教材结构

以“对话”、“活动”、“文化”和“自我检查”四条线构成教材的整体结构。

对话:突出言语的交际功能,不受语法的限制。训练学生听、说遵循“口语经济原则”的地道俄语,培养语感。对话的题材不宜过多,以滚雪球的方式呈现。中俄联合办学的教学对象多为零起点的学生,因此对话题目不宜过难,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便于接受。

活动:根据课程标准划分的等级要求,递进安排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训练内容,并将品德目标、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渗透其中。这部分的关键,是处理好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关系。活动的设计要考虑语法和交际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活用语言材料的创造能力。俄语语言的特点,是具有丰富的词形和词形变化,词序自由等,这样就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言语生成功能。我们训练学生讲俄语,不应让他们像鹦鹉那样去学舌。鹦鹉学舌的本领再大,但永远只能是模仿,因为它不具备创造能力。

文化:按系列组合照片,分专题用汉语介绍俄罗斯地理历史、社会习俗、语言文化、名著、俄语发展的趋势以及中俄关系发展史和中俄文化对比等。用汉语介绍,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还可以比较自然地填补他们的文化空缺,进而帮助他们学好俄语。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俄罗斯,增强去俄罗斯留学的坚定信心。

自我检查:每3——4课后,设1课自我检查。它的目的有三:(1)帮助学生或让学生自己归纳学过的知识并进行综合复习;(2)采取有效活动促使学生检查自己,检查内容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语言应用和对语言的情感态度等,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3)简单介绍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根据自我检查的结果,转入学习下一阶段关键性的学习内容。例如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编的《俄语》教材,就采取了这种形式,使用效果良好。

(3)改革教材内容

现行俄语教材陈旧是俄语教育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我国与俄罗斯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教材的内容远远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教材满足不了学生对语言知识,尤其是交际知识的渴求,对话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很难上口,形成了“哑吧俄语”的局面,与我国目前课程改革要求的交际外语的新理念相距甚远。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该尽可能提供趣味性较强的语言材料和活动内容,如歌曲、小诗、谜语、绕口令、游戏、故事、书信、广告、说明、通知、剧本等。提供的材料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例如在教会学生俄语三十三个字母,语音阶段基本结束时,可以让他们学唱俄语字母歌,帮助记忆巩固字母和发音,因此可以考虑把歌曲编入教材中。

(4)教材应具有开放性

尽管以多元化设计教材,但毫无疑问,它仍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这就需要教材给他一些提示,帮助他拓展学习的空间。比如,有些知识可以提示学生在其它学科中获得,有些则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俄罗斯的互联网是全世界最发达的互联网之一。目前,我国可以登陆到的俄文网站不下数十个,如圣彼得堡的主页,俄罗斯和独联体其他几个主要国家的名胜图片库,介绍俄罗斯习俗的站点等。结合教材的学习内容,将有关的网站地址告诉学生,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取丰富的信息。

3.注意问题

(1)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

只有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智力才会丰富,能力才会展现,因此,心理素质对于学生能否学好俄语有很大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教材应自始至终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循序渐进的形式安排各种训练,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听力训练,我们知道,从听不懂到听懂,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听音能力——分辨出反复出现的声音组合,即词干、单词和短语——将单词或短语连成句子——听懂全部内容。具備了初步的听音能力后,要着重培养学生听音理解能力,这里包括:辨别、推理、理解和选择等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相互配合,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将听到的声音破译,最后上升到理解。由此可见,从听不懂到听懂的转化过程,既是一个复杂的对语言感知的生理活动过程,又是一个吸收、理解和储存语言信息的循环反复的活动过程,还是一个锻炼意志,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2)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材编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应培养学生按语音规则独立、准确地朗读单词、句子,这是学生自学俄语最起码的本领。随着知识积累,还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发现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学习作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要尽可能鼓励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俄语知识。

(3)继承好经验

既要删改以往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又要继承它们的经验成果。例如,教材的编写要体现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和实用性,要正确处理教育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与发展智力的关系,听说读写的关系等。

(4)关注俄语语言的变化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密切注意俄语语言的变化,并将已被俄罗斯政府作为法规公布的语言文字改革内容引入教材。

未来外语教学的发展将更加迅猛,教材改革永无止境。只要我们不断吸取新思想,研究新问题,教材改革就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教材也能够不断地完善。〔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刘芳 刘丽霞 王宇晨

俄语报刊阅读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历史教科书应规范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

摘 要历史教科书涉及很多外国史的内容,须翻译大量的外国人名和地名。不过,当前高中各版本历史教科书对外国人名和地名的处理标准并不统一,这给师生使用教科书带来不便。以现行高中人教版和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为例进行列表归纳,可以看出其中使用外国名词的不规范。因此,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应根据学术界通行的相关准则进行处理,并标注首次出现的外国人名和地名的外文原文。

高中历史教科书 外国人名和地名 使用 规范

自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各版本的历史教科书经过了多次修订,总体越来越完善,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毋庸置疑,各版本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思路并不一致,显示出教科书编撰者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各有侧重,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需要共识,其中所使用的外国人名和地名就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使用,否则很容易增加师生处理相关问题的难度。有鉴于此,笔者将以现行高中人教版和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为例,围绕这两本教科书对共同外国人名和地名的不同表述进行分析,探讨该如何规范使用翻译名词。

一、教科书中的外国人名和地名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教学涉及很多外国史的内容,但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对相同外国人名和地名的处理并不一致。为更好认识这一问题,下文将列表进行归纳说明。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科书涉及大量的外国人名和少量的地名,但对如何使用这些外来名词并无一定的标准。比如,人教版教科书只称呼英国思想家John Locke的姓,即“洛克”,岳麓版教科书则翻译为“约翰·洛克”;人教版将Crimean Peninsula翻译为“克里米亚半岛”,而岳麓版则写作“克里木半岛”。像表格中的人名翻译“克利斯提尼与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与伯里克利”在中文中读音相似,在教学材料中出现其中任何一个译法都是不妨碍师生阅读和思考的,但如果习惯人教版对英国首相Robert Walpole的翻译“沃尔波尔”的师生,在看到其他教学材料中出现的“罗伯特·沃波尔”时,肯定要花一些时间结合材料进行解释和判断,这无形中给师生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一般来说,人的名字由姓和名组成。中国人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少数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也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的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许多外国人名构成比较复杂,像荷兰后印象派画家Vincent Willemvan Gogh名字较长,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外国人名内部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因此这一人名应译为文森特·威廉·凡·高,也称为凡·高,但现在很多著作将之译为“凡高”或“梵高”。两本教科书在这一人名翻译时有差异,分别为“凡高”和“凡·高”,这客观反映出翻译外国名词并非那么简单。

一言以蔽之,为使教材编排更科学,也为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科书在下一版修订时应该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对外国人名和地名进行翻译。

二、外国人名和地名的规范化使用

尽管目前我国学界对外国人名和地名的翻译仍存在不少的分歧和争议,但至今已取得不少的共识。因此,高中历史教科书上涉及外国人名和地名的翻译理应按照学界目前通行的规范进行处理,不宜各自为政。

在当今的翻译实践中,凡外国的国名、地名、人名、党派、政府机构、报刊等译名,人们基本以新华社的译名为准。作为全国外文译名的权威机构,新华社译名室自1963年先后编辑出版了西班牙语、英语、德语、罗马尼亚语、俄语、葡萄语、法语等不同语言的译名手册,还编写了《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这些是被广为认可的参考文献。当然,外国人名的汉译还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具体操作中一般遵循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和尊重规范等原则。“名从主人”指译者在翻译人名时,尽可能从姓名使用者的母语译出,如俄国Putin译为“普京”而不译作“普丁”;“约定俗成”指译者在翻译人名时遵循习惯译法、专名通译的原则,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John King Fairbank不译为“约翰·金·费尔班克”,而译作“费正清”;“服从主科”指当某一人名是某一学科的重要学术人物、已有通用译名的,别的学科则应当遵循该译名;“尊重规范”是指人名的翻译可参照现有的译名规范。同时,在首次音译的人名后加上外文原名。至于人名的外文标注,除阿拉伯人名、日本人名、朝鲜人名等外,其他人名均应由人物的所在国文字标出,不应一律“英文化”或“拉丁文化”[1]。

在前述两种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人教版出现的外国名字一般只有姓,也不标注他们的外文原名。这样的处理自然需要改进,因为外国人同姓的很多,只翻译姓有时会给师生带来困惑。比如教科书中提及英国史上的重要人物“克伦威尔”指的是Oliver Cromwell,即军事独裁者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在他的主导下,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I,1600~1649)被送上了断头台。而英国史上还有一位著名的“克伦威尔”,即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1485~1540),曾经是英王亨利八世(Henry Ⅷ,1491~1547)最信任的大臣。这两个“克伦威尔”都是英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果不指明是“Oliver”还是“Thomas”,也不标注他们的生卒年,会给学生的认知带来困难。相比之下,岳麓版的很多翻译则有名有姓,有的还注明了外文原名。例如,岳麓版必修三提及俄国作家高尔基时注明了其俄文名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英文名Maxiim Gorki和生卒年(1868~1936),这是一种相对规范的做法,但在提及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时只注明其英文名Tolstoy及其生卒年(1828~1910),并没有说明其俄文名是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而在讲述法国作家司汤达和英国作家狄更斯时,岳麓版连他们的英文名和生卒年都没有注明,很多外国名字则有姓无名。可见,高中历史教科书翻译外国人名是相对混乱的,至少没有确立统一的处理标准。

因此,为了规范教科书中的外国人名,教科书编写者除了要尽量参考官方机构的译名标准,还应将外国名字的名和姓一起译出,同时,标注首次出现的外国人名的外文原文以及生卒年,方便师生查阅。

此外,虽然高中历史教科书出现的外国地名比较少,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外国地名的翻译和使用。在外国地名的使用规范化方面,我国的政府机构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7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地名委员会,并由中国地名委员会牵头成立了多个权威机构组成的外国地名译写小组。经过努力,译写小组制订出全国试行的《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和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地名汉字译音表,以及波兰语、捷克语、意大利语、波斯语、阿姆哈拉语等五十余种语言译音表草案。此外,中国地名委员会还先后编制了《外国地名译名手册》、《美国地名译名手册》、《德国地名译名手册》、《苏联地名译名手册》等,并组织审定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的《世界地名录》,为外语地名的翻译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在实际的操作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建议教科书的编写者在翻译外国地名时尽量以官方机构编辑出版的地名译名为准。当然,教科书的编写者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语言的类型灵活翻译地名,但与前文提及的外国人名的翻译一样,应标注首次出现的外国地名的外文原文,至少也应该注明该地的英文,方便师生理解,避免因翻译的问题给师生的理解带来麻烦。

有学者指出,历史教科书在体现出一般教科书所具有的共性时,也凸显出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如何理顺历史教科书编写中的各种逻辑关系,如何解决教科书编写中的一些特殊矛盾,是每位教科书编撰者和研究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3]。总的来说,高中历史教科书因为学科的特殊性,不可避免会涉及大量的外国人名和地名,如果在实践中缺乏清晰的处理标准,很容易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者在翻译和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时,应尽量根据学术界目前通行的相关准则进行规范。另外,当前国内通讯发达,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编写者完全可以在教科书修订时多加交流,对有可能引起教科书使用者误解的问题统一意见,以便更好地完善教科书。

参考文献

[1] 屈文生.谈人名翻译的统一与规范化问题——从查理曼,还是查理曼大帝说起[J].中国科技术语,2009(5).

[2] 周定国.谈外国地名翻译的几个原则性问题[J].地图,1989(2).

[3] 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罗水荣 许翔

上一篇:七一演讲稿:党旗下成长下一篇:我身边的诚信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