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是面向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目的在于培养技术型人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以应用为主,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 篇1:

针对行业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课程设置探讨

摘 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要求课程内容设置在教育层次上与工作岗位设置的层次有效对接。本文就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探讨针对行业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工作岗位 岗位技能 中高职衔接 专本衔接

课 题:本文系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课题“(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 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JY-2014-B-b053,项目主持人:石岚。

随着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机械设计与制造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企业难以寻找适合的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合企业的需求,学校培养方案不能很好地体现课程设置与行业工作岗位设置的有效对接,与岗位工作的关联度不太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从业岗位技能出现脱节。

职业院校设计出企业认同的、有利于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的工作岗位设置对接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的内涵

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以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为主,注重学生“经验技能”的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高职、本科高职教育以发现、分析、解决综合性技术问题为重点,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策略技能”的培养以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主导性作用。

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主要着重知识、技能的课程衔接,就业和升学的衔接,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证书的关系衔接三个方面。知识、技能的课程衔接方面,中、高、本职是三个不同的教育层次,具有衔接关系,面向的对象具有层次差异。衔接的设置着重在职业岗位技能学习、知识学习的深度层次上。就业和升学方面,中职、高职生毕业后都面临就业和升学,这也是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的两个主要着重点,这两种需要体现在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的衔接设置上。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证书的关系方面,沟通具有学历的职业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重点放在一些证书课程(即学习课程后可以进行相关证书的考证)的设置。

二、针对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及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要求课程内容设置在教育层次上与工作岗位设置的层次、岗位技能的需求有效对接,包括知识对接、技能对接和职业素养的对接。

1.课程层次

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的衔接课程,内容依次上一个台阶,体现层次性和发展性,具有多个层次,既不同但又相互联系、逐层依次递进。例如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中职、高职、本科高职的衔接课程,机械基础1、机械基础2、机械基础3(机械设计)分别对应中职、高职、本科高职,是同一门课程的不同层次的要求。中职机械基础1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零部件的装配关系;高职机械基础2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工况条件对标准件进行寿命计算、选型计算,会设计简单的零件,侧重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的学习与应用;本科高职机械基础3(机械设计)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工况条件设计机械装备,更注重岗位技术领域方法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岗位层次

职业工作岗位要求包含适应岗位(现在的岗位)、发展岗位(未来的岗位)两个层次。在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主要有操作岗位、技术岗位、管理岗位三个方向。

操作岗位以操作为主,历经“学徒工—操作工—操作技术工(设备维修技术工)—师傅—技师—高级技师”的发展路线;技术岗位以设计、研发为主,历经“助理设计员(绘图员)—助理工程师(助理设计工程师、助理工艺工程师、生产技术员)”—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制造工程师、装配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等)—高级工程师(高级设计工程师、高级工艺工程师)—总工程师”的发展路线;管理岗位以生产、技术管理为主,历经“组长(生产组长、生产调度)—主任(车间主任、设计部经理、生产部经理、工程部经理等)—总监(生产总监、技术总监)—总经理”的发展路线。

在操作岗位,操作工人是中职人才的适应岗位;师傅是高职人才的适应岗位,也是中职人才的发展岗位;技师是本科高职人才的适应岗位,也是高职人才的发展岗位;而高级技师是本科等专业人才将来的职业的发展岗位。在技术岗位,助理设计员是中职人才的适应岗位;助理工程师是高职人才的适应岗位,也是中职人才的发展岗位;工程师是本科高职人才的适应岗位,也是高职人才的发展岗位;而高级工程师则是本科以上的专业人才将来的职业的发展岗位。

中职、高职、本科高职不同的教育层次,具有不同的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对应不同的工作岗位层次。同一层次的教育,也应该有适应岗位和发展岗位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不同层次的工作岗位能力、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是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

3.课程设置

职业岗位的要求会随着技术水平发展而变化,由于时间和空间对学校教育的限制,尤其是单一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可能涵盖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岗位。针对行业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的课程设置,衔接的课程内容依次上一个台阶,体现层次性和发展性,既避免单一层次的中、高、本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纵横拓展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而且在不同教育层次之间实现适应岗位要求、发展岗位要求的对接,可以使中、高、本职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适应岗位,将来也有望进入发展岗位,有利于适应企业的需求,有利于自身职业的发展。

下面以产品开发、产品制造、企业管理岗位为例探讨课程的设置。

(1)产品开发岗位

中职、高职、本科高职不同的教育层次分别对应绘图员(工艺员)、助理设计工程师(助理工艺师)、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不同层次的工作岗位,具有不同的岗位技能要求,相应有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

中职层次对应的绘图员(工艺员)岗位,工作岗位技能需求是读各种简单的设计技术文件、能描图、绘图、编制简单零件工艺规程,相应的主干课程设置有:机械识图、AutoCAD、 机械基础1、机械制造技术1、机械加工工艺编制1、毕业综合实践1。

如果中职的学生继续学习,进入高职,在高职层次对应的助理设计工程师(助理工艺师)岗位,工作岗位技能需求是绘制简单零件、三维建模、计算简单零件及其强度校核、选配标准零部件、编制加工工艺文件、选择零件的加工方法和工艺装备、设计简单的工装设备,相应的主干课程设置有:机械制图2、机械基础2、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2、Solidworks软件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加工工艺编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考证、机械产品设计与制作、考证培训2、毕业综合实践2。

如果高职的学生继续学习,进入本科高职,在本科高职层次对应的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岗位,工作岗位技能需求是设计设备的结构、设计零部件并校核、编制设计技术文件、根据工况和工作要求的变化对装备进行设计改造、编制工艺文件、优化工艺参数、优化工艺过程、设计专用工装,相应的主干课程设置有:机械基础3(机械设计)、UG软件应用、 Pro/E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应用、创新思维与训练、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高级考证、考证培训3、毕业综合实践3。

(2)产品制造岗位

中职、高职、本科高职不同的教育层次分别对应普通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或制造技术员、制造工程师的岗位层次。工作岗位技能分别是中职,能阅读机械图样、能操作普通机加工设备、能保证加工精度;高职,能操作数控机床、能对数控加工工艺进行编制与编程、能保证加工精度;本科高职,能编制复杂零件的加工程序并保证质量、能对工艺过程进行优化、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

相应的主干课程设置有:中职,机械制图1(机械识图)、机械基础1、机械制造技术1、机械零件常规加工、车工实训1、钳工实训1、铣工实训1、电工实训1、考证培训1、毕业综合实践1;高职,机械制图2、机械基础2、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2、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典型零件数控加工、钣金工、机械制造技术实训、考证培训2、毕业综合实践2;本科高职,机械基础3(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加工工艺、现代制造技术、毕业综合实践 3。

(3)企业管理岗位

企业管理岗位基本没有中职。高职、本科高职不同的教育层次分别对应生产线管理员或车间管理员、部门主管的岗位层次。工作岗位技能分别是:高职,能熟悉加工工艺、能熟悉生产指标;本科高职,能制订生产计划,统筹车间生产、能判定、指导制造过程。相应的主干课程设置有:高职,机械制图2、机械基础2、机械制造技术2、生产与运作管理1、考证培训2、毕业综合实践2;本科高职,机械基础3(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现代制造技术、生产与运作管2、考证培训3、毕业综合实践3。

三、小结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中不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设置对接的探讨,是对技能型人才在层次结构和类型及职业胜任能力上所需知识结构科学化的探讨,也是构建人才立交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竞争力、就业能力的探讨,有利于实现中职、高职、本科高职教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启定,和震.职业教育本质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

[2]胡翔云.高职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3]漆军,余蔚荔.数控技术专业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探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石岚

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 篇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是面向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目的在于培养技术型人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以应用为主,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应用性、实践性较强,而校内实训条件、环境有限,如何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效整合校企资源,工学结合,创新教学模式,走出一条真正可实施的校企联合育人之路,以期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更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等职业教学;酒店管理;改革

一、引言

酒店管理专业应用性很强,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都需要完善的实训设备以及真实、变化的工作环境来支撑。但当前大多数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条件和环境无法达到真实酒店的工作需求,导致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时离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当下深化校企合作的大背景,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探索“校企一体,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二、产教融合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这种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是当前社会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开辟的一个新思路,如果这一思路能够被完整高效地扩展并实现,就会使学校和企业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提高。

第一,产教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书本知识后尽快地通过实践完成对课本知识的巩固,能够在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正确与否,并思考书本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还能获得适当的报酬,缓解了学生的生活压力,也能减轻企业临时用工的压力。实习期间学生表现好就能获得直接转正式工的机会,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1]。

第二,产教融合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理論水平不容小觑,但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职业院校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有利于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第三,产教融合不仅为学校提供发展,更为产业提供发展。校企融合能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大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降低企业员工招聘和培养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第四,产教融合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在这种探索中,学校能够越来越多地设置更专业、更贴合实际的课程和专业以及培养计划,最终推动职业发展向前进步[2]。产教融合虽然始终倡导教育与企业的结合,但究其本质来说,仍带有明显的教育色彩,与社会产业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3]。

三、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产教融合的困境

产教融合具有无限光明的前景,但仍有许多阻力。首先,住宿产业发展迅速,多业态、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育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的真正需要脱节;课程设置和标准还以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行业发展和标准为依据,若应用于现在社会显然不合适;有部分教师一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和对行业发展的了解,这种形势下培养出的人才所具有的能力,与职业所要求的能力与社会所要求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其次,酒店管理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虽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已开设较高比例的实践课程,有较多的实操训练,但学校实践教学受实践条件和环境的限制无法深入有效开展,学生无法获得充分、全面、真实的实践锻炼,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让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无缝对接就业?最好的办法还是产教融合,联合育人,但如何具体实施使校企双方均达到利益最大化,一直是专家学者们探讨的课题。

最后,校企合作形式单一,机制不完善。虽然国家已明确下发意见对产教融合进行指导,但因为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学校的校企合作仍旧浮于表面。双方虽然能就共同教育学生达成一致,但因为双方价值观不同,学校育人,企业盈利,导致这种新型的能够造福社会的教学模式始终难以被真正普及。

当前,大多数校企合作主要还是停留在实习、就业合作方面,虽然企业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但在联合育人的具体模式和实施方面却举步维艰,有名无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2+1”“1+0.5+1+0.5”等多种不同模式,学生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总时长近一年,但大多数校企实习合作协议中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培训没有明确、细致的说明和要求,造成实习期间有些企业未能对实习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和职业认同感教育,而直接把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让学生对该职业认同感不高和价值感缺失。当前,校企深度合作育人较好的模式是企业“订单班”,但普及面还不是很大,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订单班即订单式培养,除了学习文化基础课程,还根据合作企业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岗位需求等为他们量身订做培养方案。一般情况下,基础课程由学校方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由专业教师教学,而有些比较专业的技能课程在校教师可能无法胜任,则由企业方安排工程师或者技师教学。

四、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一)寻找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

在校方与企业签订合同之前,校企应该互相考察,考察企业的管理情况、设备情况、与教学相符合的情况,以及与该行业平均水平相符合的情况,学校也应该向企业提供教学进度和其他必需的资料[4]。合适的实习基地应该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共识:首先,企业设置的标准与学生实训应该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比如酒店宴会的标准,星级酒店与非星级酒店的标准不同,酒店和学校应如何从中选择一个适于学生实训的标准;其次,酒店当然更希望用已经对酒店工作熟练的员工,而学校希望学生更多地参与这份工作,学校与酒店应该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最后,是每个酒店实习人数的分配问题,当酒店的运行已经趋于完善的时候,哪个部分缺人,自然是一目了然的,那么学生需要做的工作就会更加精细,并且更容易上手,而酒店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时候,工作可能会比较繁杂,可能要随时面对突发情况,但能学到更多东西,这时候应该如何取舍,这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校企深度合作,联合育人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培育应该把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放在第一位

校企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更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让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服务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忽略思想、文化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从企业及岗位认知实习开始到一线服务岗位跟岗实习,再到基层管理岗位跟岗实习,最后到顶岗实习,是一个连贯、系统的过程,每个过程的学习都应该需要校企精心设计和安排。让学生观摩酒店员工的操作,根据企业为员工设置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为学生树立严谨认真的好榜样,使他们从中接受教育[5]。现在酒店业态形式多样,民宿、星级、特色酒店等,根据社会不同层次的需要分批分模式进行实训,规范学生对这一服务行业的重视,不能因为这是实训就敷衍了事,提升学生的服务精神,改变学生的服务态度。从现实情况来看,职业院校的学生整体上还有更多提升的空间。

(三)校企联合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学生评价机制更灵活

1.采用移动课堂现场教学,有效整合校企资源,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合作酒店企业安排管理人員和经验丰富、技能纯熟的员工作为指导教师,采用“现代学徒制”,根据已经制订的产教融合计划,实施具体操作中的教学工作,边做边教边学,并派出有关教师跟班进行辅导,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丰富理论知识,用知识武装实践。

2.利用云课堂、智慧课堂、学习通等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远程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个性化、智慧化教学并采用讲座、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创新学生评价制度。常用的以实习日志和带教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在实践中做出的成绩和欠缺的地方,建议量化评价机制,或者尽力完善考察机制,主客观相结合,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酒店实践学习[5]。

(四)教师激励机制改革创新

企业可以设置非正式教师的激励措施,通过工资激励等方式,提高企业方面教师的积极性,愿意将自己掌握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这种服务行业的“师傅制”对学生后来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亦可以为指导实践的教师提供激励机制,因为教师不仅承担了教学任务,同时也承担了管理任务,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应设立激励机制或相应减少在校工作量。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企业里进行实践锻炼和学习。

五、结语

各个地区的各个高校教学水平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同,所以对产教融合的接纳程度也不一样。我们应该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产教融合才能更好地培育人才,降低人才培育的成本。学校也要更新思想观念,不断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使校企文化得以更好地融合,根据双方实际的发展需求,并且结合市场发展动向,不断探索校企融合之道,那么职业教育必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关颖,仲伟来,许评,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技能大赛视角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5):171-173.

[2]宋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J].智库时代,2019(46):24-26.

[3]巴佳慧.校企“双导师”视角下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1):59-62.

[4]蒋丽霞,刘莹,杨华,等.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5):7-9.

[5]陶佳琦.新型产教结合模式下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进阶式提升的研究: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1):20-21.

编辑 栗国花

作者:杨熠

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 篇3:

机械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摘 要 中高职衔接作为中职、高职教育发展的“立交桥”,是探索构建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培养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职业目标衔接不连贯、课程体系衔接不当、课程内容重复等问题,通过对机械制造专业的供需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完成机械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

一、机械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背景及流程

中高职衔接既拓展了高职的生源渠道,又提供了适合中职毕业生的上升通道,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2010年试点对口自主招生“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政策,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成为广东省首批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专业,近年来为珠三角地区培养了超过600名机械制造类中高职衔接毕业生。

在中高职衔接培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一是专业契合度差,专业设置衔接困难,目前中高职专业设置口径宽窄不一,并没有根据职业、行业、产业的实际情况设置,降低了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二是课程内容重复或断层,专业课程没有相互对应,课程内容虽有所区分,但有40%左右的重复率,且知识和技能没有由浅入深,导致课程体系衔接失效;三是就业岗位职业标准界定不清,职业能力衔接模糊[1]。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组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制定该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并作为依据,结合珠三角地区制造类企业分布情况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完成机械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需求和供给调研

供需调研是专业标准制定的第一步。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专业标准的制定需要重视市场需求。通过调研所确定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要求,是确定职业教育目标定位、开展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本课题组通过查阅人才市场资料、企业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完成调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广东省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人才需求约为62万人,其中,高职生年需求接近13万人,中职生年需求约48万人,但省内每年相关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不足3000人,供需比严重失衡。调查发现,企业需求集中在三大岗位:一是操作岗(主要是机床操作人员);二是设计岗(主要是高技能人才,包括设计人员、编程员、工艺员等);三是管理岗(包括品质检测、生产管理等)。岗位需求分析如表1所示,各岗位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具体如图2所示。

三、机械制造类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分析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本课题组在调研机械制造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汇编》[2],依托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借鉴国内外职业能力分析方法,最终形成机械制造相关职业能力分析表。本文以操作岗位的主要工作项目之一“数控车削”列举说明,具体如表2所示。

四、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3]。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由高职院校主导,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分级培養的理念,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明确各层级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4]。依据“机械制造相关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各岗位职业能力层级的划分,明确中职的课程教学主要培养第1、2层级的职业能力,高职的课程教学则主要培养第3、4层级的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本课题组联合行业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领域的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将职业能力培养落实到课程建设中。明确中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边界,依据中职、高职职业能力层级的标准,以及知识、技能学习由浅入深的原则,将中高职相关课程对接起来,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使中职课程的学习既能达到学生的就业标准,又能满足学生升入高职的条件,而高职课程的设置则是中职课程的递进[5],具体如图3所示。

五、机械制造专业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组织实施的基础,是课程内容、教学评价及教材开发的依据[6]。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相关专业领域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有效衔接则是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关键。

课题组在专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向课程转化,明确区分中高职对职业能力层级的要求,对课程内容重新整合与序化,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分析,编制出机械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确保中高职课程标准的衔接,具体如图4所示。

以数控加工为例,中职阶段对应课程为《数控机床操作》,培养学生数控机床基本操作与保养、数控加工工艺、数控手工编程、零件的数控加工等单一、通用技能;高职阶段对应课程为《数控高级编程与加工》,在巩固中职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使用UG等CAM软件进行3轴、多轴自动编程和相应零件加工等复杂、综合技能。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要突出“做中教,做中学”,重点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评价方面,在“校中厂”、“厂中校”的基础上,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将职业技能考证与课程考核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最终考核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二)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是规范专业建设和开展专业教学的基础,为确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课程开发等提供了基本依据。依据供需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及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定,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团队依托行业企业专家、东莞机电职教联盟、机械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与中职对口机械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重点把握专业的就业领域、目标岗位、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中高职对应层级五个关键要素,保证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有效衔接。将中职和高职学段合并到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中,有助于直观了解不同学段专业教学标准的区分和銜接,教学标准框架具体如图5所示。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专业教学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指导作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首先,将人才方案中的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与专业标准从形式上一一对接;其次,充分结合珠三角地区尤其是东莞地区制造行业的岗位需求分析,针对中高职衔接专业学生技能水平较强而理论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选择模具制造作为机械制造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方向,将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向模具制造方向调整,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对接;最后,确定与中高职阶段能力层级相匹配的模具制造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完成中高职衔接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重点项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实践”,编号:JGZD201635,主持人:孟鑫沛)

参 考 文 献

[1]李龙根,杨福祥,孟鑫沛.机械制造专业中高职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衔接模型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14):27-29.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职业标准汇编(第一分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3-96.

[3]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

[4]李海东,杜怡萍.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需求到供给[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4.

[5]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139-141.

[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37.

作者:孟鑫沛?曹会元

上一篇:法院书记履职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反邪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