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管理下网络文化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档案的作用从时间上看具有滞后性,因此,在技工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但是,档案管理工作又是技工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技工学校管理建设水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建设管理下网络文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建设管理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1:

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摘要]现代社会生活中网络文化愈益繁荣、发达,作用越来越大,而在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中,我们要重视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建设在前,建管并重,疏堵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和作用,严厉遏制其弊端,使网络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文化;管理;建设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互联网以目不暇接的新技术、新应用深刻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思维观念、精神生活方式和生产发展环境,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和活力创造了海量丰富、多姿多彩、新奇动感的网络文化新产品、新景观。作为我国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科学技术创新的新手段、经济产业转型的新引擎、政治有序参与的新渠道、社会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大众传播的新途径、人民生活娱乐的新空间。成为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目前网上各种社会矛盾、热点敏感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网络违法犯罪活动高发,引起了许多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因此,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趋利避害,善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互联网更好地为我所用,为党和政府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一、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网络在我国出现和应用的时间并不长,网络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时间则更短,但是,网络从诞生起就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迅猛发展。作为网络文化载体的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从一种技术的代名词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

(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1987年9月,我国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4年4月20日,我国首次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同年我国动工建设了第一代中国教育科研网,成为第十七个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十几年来,我国互联网得到迅速发展,到2007年底,网民达到2.1亿,IP地址数达1.35亿,域名总数达1193万个,年增长率高达190.4%。同年国家顶级域名达900万个,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4倍,平均每天增长2万个,创下了世界域名史上的增长奇迹。CN域名下网站数量突破百万,达到100.6万个,在150.4万的网站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

(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大力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使网络文化蓬勃发展,网络新闻传播秩序进一步规范,违法信息传播得到遏制,网上舆论主流积极健康,网络文化产业逐步壮大。主要表现在: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范围日益扩大,重点新闻网站和知名商业网站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展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新华网、人民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建设与发展为标志的网络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初步形成;网络文化服务和管理进一步规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共出台涉及网络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等共有100多部。这些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等有效地规范了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秩序,促进了网络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网上舆论引导工作体系初步形成;网络的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成效明显等。

但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相比,与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变化相比,我国网络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是:网络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城乡之间存在“数字鸿沟”;网络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互联网的普及率、应用状况、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企业国际竞争力还有差距;网络舆论调控和引导的艺术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加强;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仍有一些管理的盲区和盲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还未找到有效的手段和办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新技术研发还不多。监管技术准备不足且不成熟:一些网站为追求点击量不惜刊载迷信、暴力、色情内容。有的甚至组织从事网上赌博、卖淫嫖娼等违法活动;有的运营商在提供接入服务时只管收费赚钱。对内容提供商的资质不检查核实;文明上网、文明办网的社会风气还未完全形成,网络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净化,等等。

二、国外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一)国外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

1,加强立法,政府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主导互联网管理。

美国是互联网发源地。也是互联网最发达和成熟的地方,其对互联网的管理主要通过执行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来实现。自1978年以来,美国政府各部门先后提出130项法案,1981年还成立了全美电脑安全中心来对本国互联网进行管理。美国有关互联网联邦立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涉及范围相当广,法律条款都非常具体,对触犯法律者惩罚非常严厉。除美国外,英国、日本、法国、德国、芬兰、韩国、印度、新加坡等国家都对互联网的管理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和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以网络实名制为切入点,以保障政府对网络信息的监管。

2,严格管理政治性网站及网上政治性言行。

美国国防部几年前就成立“黑客”部队和第67网络战大队。2006年,又组建一支网络媒体战部队,其主要任务是全天候监控网上舆情,“力争纠正错误信息”,引导利己报道,对抗反美宣传。西方主要国家的媒体网站很少开设论坛和设置新闻跟贴权限。据中央有关部门对20多个国家60多个知名英文媒体网站的逐个调查,允许新闻跟贴的只有5家,开设论坛的只有9家。并基本不向普通网民提供博客服务。开设论坛的网站都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如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网站都明确规定,网站“有权删除、编辑网民的各种言论”。

3,依法打击和严惩网络犯罪。

在网络上传播色情、暴力,教唆犯罪等在各国都属违法行为。保障儿童权益、保护个人隐私、打击色情犯罪等是各国互联网立法的重点。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在网上传播淫秽色情和极端暴力行为,最高可罚款11万澳元并入狱5年。美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法》规定,中小学校、公共图书馆等必须在其网络服务程序的目录上提供过滤器。确保未达17周岁的未成年人接触不到色情内容的成人网站。印度2000年6月颁布《信息技术法》,为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法律框架。该法规定,黑客将被处以罚款和监禁。监禁时间最高可判3年,网上

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将面临最高5年监禁的刑罚。

4,重视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把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结合起来,是各国管理互联网的通行做法。目前,国际互联网举报热线联合会已有22个成员,这些成员都是各国负责上报工作的行业组织。各国普遍实行有害信息“通知删除”和“删除免责”机制,要求网站必须承担相应社会责任。1996年9月,英国网络服务提供商自发成立半官方组织——网络观察基金会,在贸易和工业部、内政部及城市警察署的支持下开展日常工作。为鼓励从业者自律,该基金会与由50家网络服务提供商组成的联盟组织、英国城市警察署和内政部等组织和部门共同签署《“安全网络:分级、检举、责任”协议》。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其成效显著。2006年公布的报告显示,英国网上源自本土的非法内容,已从1996年的18%下降到0.2%。在被举报的网上非法信息源中,来自英国本土的只占1.6%。

从总体上看,各国网络管理的模式不同,做法各异,但都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重视和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预防、遏制和消除网络对社会的危害和负面作用,将其纳入社会管理的可控范围,促使其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国外的做法和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国外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做法与经验,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一是网络是新生事物,其由良莠不齐到良性发展会经历一个漫长过程,人们对其认识和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也有一个过程。二是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对网络的管理模式相互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没有哪个国家真正会放弃管理,差别只在于是直接管理还是间接管理。三是网络存在和发展一定不能危害国家和社会。危害了国家安全,危害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危害了青少年,各国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管理。四是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对网络的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既要有市场力量和行业、公民自律的良心、舆论的软约束,也要有通过立法将一些基本网络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法规的硬约束;既要靠政府主导、立法管制,也要靠民众参与、广泛监督,全社会共同行动。各个国家的管理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没有一个国家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是单一的,都是综合的、多管齐下的。五是网络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以技术控制技术,以技术手段监控网络就成为对网络有效管理的必然选择。六是针对网络无国界的特点,各国对进入本国的外国有害信息普遍采取了设置“防火墙”进行封堵和删除的管理办法。有的国家针对网络隐匿性、交互性所造成的管理难和带来社会负面效应的问题,实行实名登记制,以防范和打击网络违规和犯罪。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借鉴国外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最大限度地遏制其弊端,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在建设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促进建设,逐步形成一个内容管理、行业管理、安全管理相结合。事前审批与事后监督相结合,技术封堵与舆论引导相结合,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政府管理和社会自律相结合,网上监控与网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工作机制,探索一个符合网络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开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的模式。

三、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网络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网络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网上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较量也必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改革创新精神,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路子,任务艰巨而繁重。

(一)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增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自觉性。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大都对互联网的应用和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以及中央下发的几个文件,都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是2008年1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对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从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和掌握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主导权的高度,抓住信息化的历史机遇,善于运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应用和管理,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主动引导网上舆论,有效防范和遏制有害信息传播。”

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真正把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做到懂网、建网、上网、管网、用网,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大投入,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大胆探索和实践,切实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二)从实际出发,逐步加大网络的立法力度。

网络立法是网络社会所必需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网络无序时,就需要法律介人。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但是,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是:立法层次低,部门规章多,缺少上位法,现有法律资源的网上延伸不够,网络立法还不能适应网络发展形势的需要。国外的经验和我们的实践表明,法律是刚性手段,又是其他管理手段的基础和支撑。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将法律、法规覆盖到网络所到之处,涉及网络运行的全过程,做到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法可依。鉴于网络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较多,未知领域较多,立法应遵循这样一些原则:先政策后法规。先法规后法律,先地方立法后全国立法,使立法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地方到中央、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另外。也可以采取急需先立、重点先立、预防苗头性问题先立、借鉴别人成功的做法先立、国际通行做法先立等做法。当前,亟需加快基础性立法工作,对网络内容、网络娱乐、网络游戏的分级以及对网上色情暴力等问题进行立法。中央和地方立法机关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出一个立法规划,排出时间表,逐步加以实施。

(三)理顺网络管理体制,完善网络管理机制。

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涉及中央和地方的众多部门和众多单位。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由文化部门管,网络视频、网络音频由广电部门管。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物由新闻出版部门管,网络广告由工商部门管,这是由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网络的特性所造成的。实际上,网络新闻宣传还涉及宣传部门和对外宣传部门,网上犯罪涉及公安部门,网上医疗卫生服务涉及卫生部门,建立网站、申请网

址,还涉及通信管理部门。理顺体制有两种思路:一是按照组建大文化部门的思路,将网络文化管理中的所有事项统统纳入一个部门进行管理,统一决策,统一部署,统一执法,统一监管。二是在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明确任务,狠抓落实。而对文化执法则采取以市县为单位,组建综合执法队。为了加强党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党委应该牵头抓总,各地应成立由党委分管宣传工作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不定期研究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应设在宣传部门或外宣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和事务性协调。通过网络新闻通气会、情况研判分析会、网络提示、网络舆情、网络参阅、网络简报等形式,加强上下信息沟通和工作指导。

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管理部门互动机制,在上级机关指导下,按登记和备案机构所在地进行属地化管理:建立健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与网络文化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机制。完善工作流程。落实封堵删除有害信息、清查网上泄密、查处网上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行政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网上舆论引导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研判报送机制;建立健全网上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四)把握规律,提高网络舆论热点的引导水平。

如何有效掌控网上舆论,如何应对网上热点话题,如何处置网上突发事件。做好对社会思潮、社会热点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引导,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网络舆论热点形成的要素来看,有这样几个方面:现实社会中有具体事;此事容易激发深层次社会矛盾;有传统媒体介入;有商业网站推波助谰;事发地政府反应迟钝:网上“意见领袖”定调。从其形成和传播的规律来看,有这样几个规律:互动性规律、权威性规律、非线性规律、超时空规律、对立效应规律、突变规律。即网上网下、网络与传统媒体互动,“意见领袖”定调归纳总结,发展过程忽高忽低,网上争论对立,从小事件到大事件,发生突变。加强网络舆论热点的引导,必须主动及时,主动出击、主动引导。先人为主、先声夺人,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敢于正面回答网民疑问,切实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必须实事求是。在披露信息时尽可能真实准确;必须统一权威,由权威机构在权威媒体上发布权威信息,统一口径,以正视听;必须分级管理。坚持守土有责,不把矛盾简单上交;必须协同互动,在统一指挥协调下,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必须源流并重,把网上引导与网下解决根源性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对涉及民生利益的热点问题主动开展舆论引导: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力求做到“尽早讲”、“准确讲”、“持续讲”,保持信息发布渠道畅通;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思想引导。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区别对待、审时度势、正确把握、妥善应对。

(五)采取措施,加强对网络的行政监管。

行政监管是法律手段和道德约束之外的一个手段,尤其是当法律还不完善和完备、道德约束乏力的情况下,行政监管的作用和成效就显而易见。要在网络上设立“报警岗亭”和“虚拟警察”,接受群众举报。并建立网上接受举报、网下迅速处置的工作机制;要探索建立网络信誉等级评价体系,分类分层定位管理,并定期评估、定期公布;要探索建立网络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执业约束;要积极稳妥地建立BBS准入制,大力推行网站备案制,逐步探索实行上网实名登记制和开设博客、播客、论坛版主、QQ群主、聊天室主等实名登记或注册制;要完善市场准人和退出制度,加快建立违法违规记录制度,对严重违法违规者实行行业禁入;要建立网站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完善网上阅评机制;要明确互联网新业务的许可审批,完善监管措施,规范服务行为;要实行网吧年检制;要根据形势不断开展打击网上各种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

(六)净化环境,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行业自律和网民道德自我约束必不可少。自律是软约束,靠内心的认知、信念和道德评判而起作用,这种作用一旦发挥就会持久广泛地延伸下去、发散开来。因此,要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大力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引导网络从业人员和广大网民增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接入服务单位和各类网站都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认真落实自律公约,建立有效的有害信息发现机制、监督机制和处置机制,自觉对网上信息内容进行监管。各类网站应主动开展自查自纠,不链接不健康网站,不发送不健康短信,不登载不健康广告,不运行、不传播有暴力色情内容的游戏、图片、视听节目和文学作品,及时发现、过滤和删除网上有害信息。要在广大网民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素质,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要广泛开展网络道德评议,组织开展文明网站、文明网吧评选活动。要充分发挥广大公众的监督作用。要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受理和查处情况。要建立网吧义务监管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七)不断研发新技术、开拓新业务,强化网络管理的技术保障。

网络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网络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催生新的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消费方式,不断引领网络文化形态的更新换代。网络文化的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必须把技术研发与内容创新结合起来,把技术应用与完善服务统一起来,不断提升网络新技术应用水平和业务保障能力。一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拓展新业务。应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大力发展网络杂志、网络视听新业务,积极进入即时通讯、博客播客、搜索聚合等新领域。二是要努力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网络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烙有研发者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样式,谁的技术领先,谁就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文化形态,引领文化风尚。目前,网络媒体的关键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手中。我国管理手段单一,技术措施滞后,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等都存在较大隐患。我们应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密切跟踪网络技术前沿动向,从战略高度对网络重大问题进行立项研发。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加强对网络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防攻击人侵检测技术、远程监控技术、防网络游戏成瘾技术、智能搜索技术、舆情监控及预警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形成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尤其要重视新一代无线传输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攻关,抢占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技术制高点,把我们的网络文化发展建立在自己掌控的技术平台基础之上。

总之,我们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全面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建设在前,管理在后,建设是疏,管理是堵,建设是管理中的建设,管理是建设中的管理,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我们应在建设和管理的统一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作者:曲青山

建设管理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2:

浅谈技工学校档案建设与管理

摘 要:档案的作用从时间上看具有滞后性,因此,在技工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但是,档案管理工作又是技工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技工学校管理建设水平。本文试图从正确认识和理解学校档案建设与管理的意义入手,分析目前技校档案管理所存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和想法,以期抛砖引玉,给技校管理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技工学校;档案管理;档案建设

档案管理亦称档案工作,是档案馆(室)直接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的各项业务工作的总称。档案工作人员务必认真做好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提供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是单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是提高单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技工学校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大多数学校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档案资料,没有得到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致使学校在短期的发展过程中看起来似乎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没有给学校以后的持续发展,留下一些较为详实和可供借鉴的档案资料,从而使学校后续发展乏力,难以为继。如果能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就可以给技校的决策提供更多可参考和值得借鉴的信息,促使学校逐步做大做强,不断迈上新台阶。由此可见,技校的档案建设与管理已成了学校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必须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1]。

一、技工学校档案建设与管理的意义

技工学校档案形成于学校的招生、教学、科研等活动过程中,来源于各单位各部门或个人的各项活动之中,随着学校的建立而产生,随着学校的发展而逐步的累积,它是学校发展的真实记录,记录着学校每一步成长的轨迹,不论是学校的成长历程还是教师的教学记录,可以说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德、能、勤、绩等全方面的呈现。在维护学校历史真实面貌方面有十分特殊的功能、对技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保持学校管理建设工作连续性的必要前提,是学校日常党政工作的查考依据,是教学评估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宣传教育的资料,是编史修志的重要素材来源。

档案工作是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深刻地反映了学校管理建设水平。我们知道,学校管理建设是指学校为达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标而采取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实施等一切活动。其中心是合理调配人财物,优化资源配置,其目标是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服务于社会。其管理建设是由互相联系的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各个环节协调高效的运转,必依赖于管理信息的流转,而这些信息最终就是以文件、材料、协议、报告、统计等形式存在的,工作结果和工作成果往往也以文字材料的形式来体现。这些文件材料的处理和流转过程真实的记录了管理建设过程,也反映了工作成果,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经验教训和管理信息,有珍贵的保存和利用价值。要使这些材料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有赖于档案工作,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事机构的变迁,这些极其重要的资料就很容易流失。高水平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能为学生、学校和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而且也说明学校的管理建设,工作规范,作风严谨,成效显著。当然,没有高质量的档案工作,学校管理建设水平的高低就无法体现出来。因此,档案工作水平反映了学校的管理建设水平,学校管理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档案工作是学校管理建设的一面镜子[2]。

规范的档案管理工作,能促进学校管理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如果各部门的工作都能按照档案管理办法执行,能促使各部门职工在日常工作习惯中,把办事程序和工作成果等形成具有规范形式的文件材料,并加以收集保管,这样,才能对学校管理建设具有参考价值,起到凭证作用并能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因为档案是各项工作的历史记录,一目了然的描绘了事情的来龙去清脉并反映了教学、科研等工作成果。因此,档案工作,不仅能促使学校管理建设工作的规范化,而且对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档案工作做好了,既可以为本单位或部门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又能为领导及时了解本单位工作开展情况,科学合理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的档案就是这所学校的历史和财富,它记录着学校每一步成长的历程。学校档案反映的是这所学校的发展轨迹、管理水平、办学特色、文化积淀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也是评价这所学校的凭证和参考。只有建立健全学校的档案,重视档案的管理,才能获得系统的、全面的学校资料信息。

如果一所学校的档案建设与管理成系统、成规律,则说明了这所学校的管理建设水平高,其工作作风严谨,各方面的工作规范有序,其管理建设成效自然是卓著的。建立健全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能有效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并为学校的评估工作提供有力的材料依据。详实的的档案资料能为单位的科学有续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同时也把这所学校的历史的厚重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对这所学校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更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这里来深造、学习和提高[3]。

一个没有记录的学校是存在缺憾的,一个没有历史的学校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学校的档案建设与管理显示出这所学校对经验的总结态度,也反映出学校工作人员对过往历史的反思。体现的是学校管理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完善学校建设的一种先进的理念,一种前瞻性的睿智。可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提升技工学校的实力,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技工学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很多技工学校已逐步认识到了档案管理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对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陆续重视起来[4]。但是,由于提高档案管理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其中的复杂和繁琐程序决定了,必须对其高度重视并持续投入大量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所以能够长期坚持建立并有条不紊地管理好档案的技工学校并不多。在建立和管理档案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第一,各级管理层面上的档案意识薄弱,对建档和归档的意义重视不够。学校往往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学科建设和设施建设中,在教学和行政两方面的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实际的、短期的效益,而忽视了对长期“财富”的积累和经营。这种观念上的缺乏导致学校在档案管理方面建设力度不够,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第二,档案建设和管理人员的意识和素质有待提高。学校缺乏档案管理和档案研究的专业人才,专门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一般都由一些非专业的人员来完成的,档案管理专业技能缺乏。这些人对档案管理缺乏创新意识和优化能力。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对其他任教老师或行政人员,也没有进行档案收集和管理的专业培训和强制性要求,致使大多数教职工没有收集、积累工作记录的意识和习惯,往往工作做完了就完了,什么文字资料都没有留下,这自然对今后的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一种潜在障碍。就连从事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只做一些日常的接受、分类、保管等常规性的工作,即使建立起来的档案资料也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三、技校学生档案管理具有本身的特殊性。一是技校学生和中专、职高、普通高校相比,在招收形式、办学形式、学制、专业设置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二是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和高中及以上学历层次的人员,生源不同,学业程度参差不齐。三是技校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各类技能型、应用型、实用性的场所,更注重实践技能的提升,这就决定了其学生档案的内容较之普通学生有很大不一样,不仅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成绩材料等,还包括学生技术水平、实际操作本领的信息,比如技能鉴定材料、工厂实习材料、社会实践活动材料等。另外,技校学生进入私企、自谋职业的情况较多,加之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的档案意识度比较薄弱,很多学生离校后并未及时迁转档案,滞留的档案越积越多。我们说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档案利用,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直接手段。滞留的档案既没能发挥档案的作用,又难以清理,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众多情况使得技校学生档案具有复杂性、实用性、滞留性等特点。

第四,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学校的办公设施日渐先进,先进的办公条件和设备为档案建设与管理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但是,有些学校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设施,还是以最简单的方式记录学校的信息。很多技校档案管理方法仍很落后,依然停留在曾经的手工管理模式,没有一套完整的学生档案信息化系统,也没有创建相应的学生档案数据库,学生档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可应用信息少,难以及时提供详细信息。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对不同志趣、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也不利于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学生,因才任用。记录煤介的落后不仅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更导致记录信息的短少缺漏,对档案的保存也不利。当前,档案管理部门存在着档案管理滞后于办公自动化的问题,档案人员不能参与到电子文件的编目、录入、计算机扫描等具体工作中去,更谈不上进一步深入地做好档案现代化管理。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上的应用,要求每一个档案管理者都必须及早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否则,难以胜任计算机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5]。

三、对技工学校档案建设与管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一下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第一,提高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将档案管理工作做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并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总结。同时,档案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要热爱档案事业,激发工作热情,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档案工作不仅是在为学校积累宝贵的资料,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不可估量的知识财富[6]。

第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1)实现档案管理制度化,靠制度建立硬约束,用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系统的档案管理制度,将档案工作理顺,使之规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建立一整套适应不同单位管理的档案法律法规,学校应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立卷归档等程序,明确各职能部门形成的文件材料中那些属于立卷归档的范围,并按利用价值规定相应的保管期限;以及对档案管理者的工作范围、职责都做出明确的要求,从制度上保证档案材料的有效收集、保存和查阅,为档案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7]。(2)加强宣传力度,使档案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积极开展《档案法》的学习,培养全体师生的档案意识,使每一位工作人员工作做完就能及时整理,收集档案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这样,既是对工作的总结和再认识的过程,也是作为以后升职晋级的资料;每一位学生都重视档案材料的填写,每个人的档案是自己书写的,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有自律精神的人,才能书写出精彩人生。学生档案不但应包括政治表现、学籍和学习成绩方面的内容以及反映身体状况的各种体检表等,而且应拓宽学生档案收集渠道,使之多样化,班主任及相关老师要了解观察学生在校期各项活动中的表现,用具体事例客观公正表现学生的个性、能力和成绩,全方面呈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及 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信息,及时装入档案,成为学校针对性培养学生,用人单位因才任用人材的有力依据。(3)确保技校学生档案收集的全面性、实用性。技校旨在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更注重实践技能的提升,因此,技校生档案还包括技术水平,实际操作能力的信息,学生档案应将操行手册、获奖审批、处分情况,取得的各种技能证书等收集齐全,保证用人单位打开档案就能了解学生在校各个方面的表现。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应积极向社会推荐,使其学以致用。招生安置科对每一届毕业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应提早多方联系就业单位,做好安置就业工作。档案工作者要明确学生档案收集范围,提出具体要求,确保质量,如学生基本情况一览表、学籍卡等,禁用非耐久的字迹填写等。提醒学生及时迁转档案。另外,还应收集学校历年来优秀毕业生到社会后的发展情况及成功范例,以便教育在校学生,宣传提升学校的自身形象[8]。

四、总结

提高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推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提高档案利用率。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档案管理的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档案管理的必然方向。因此,档案管理者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边学习边操作,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更要注重计算机知识,信息文化的学习掌握,努力使自己成为掌握信息知识和网络文化的综合型管理人才。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培养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专业过硬并且爱岗敬业的高素质档案工作者,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知识更新,提供更多进修机会,关心他们的职称晋升,工作业绩,使管理人员的辛勤劳动得到回报,促使档案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多做业务调研,多了解学校发展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不断总结档案管理经验,创新工作方法,推动档案管理水平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档案管理者要树立有所作为思想,要有担当精神和与时具进思想,力争成为高品位的档案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实际行动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加强馆藏基础建设。技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信息处理上的优势,努力实现档案管理同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将档案文件中的文本、影音材料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做出科学规范、高水平的档案材料,方便档案的查阅,提升档案的应用率。

随着网络化进程的日益普及,社会对档案综合利用和需求日益增多,档案馆(室)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部门,不仅要保留传统的提供利用方式,而且要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以利用者需求为目标的变革与创新。在服务方式上,应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要利用馆藏文献资料,又要营造现代化的信息传递,交流环境,千方百计拓宽信息渠道与交流渠道,因此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到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提出档案管理方面的要求和建议。采用多种形式,主动地把档案工作重点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为教学科研服务。

技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服务性的管理工作。技校的档案管理不仅关系到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每位学子的合法权益,也是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客观反映。在社会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档案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与地位。如何科学地管理档案并适应档案信息化的新型管理的需要,成为档案管理者面临的课题。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才能实现档案的科学管理,适应社会的发展,立足岗位,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董宇,安小米,钱澄.信息化视角下国外科技档案管理研究进展与特点[J].环球视野,2014(7):15-17.

[2] 于彬彬.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在现代档案管理中的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3):189-191.

[3] 尤丽.浅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改革[J].山西档案,2014(6):63-65.

[4] 李国兰.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1(1):174-176.

[5] 昌韬.浅谈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J].学术论坛,2012(6):205-209.

[6] 张冬青.电子商务档案管理的智能化趋势[J].档案学研究,2011(6):70-72.

[7] 倪丽娟.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档案管理范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2(3):12-14.

[8] 昌韬.浅谈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百色学院学报,2011(6):55-57.

作者:王粉

建设管理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3:

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刍议

摘 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互联网的理论主要由现代化挑战应对理论、先进文化传播渠道理论、同敌对势力阵地争夺理论、网络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与改进理论等组成。科学发展观在继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对互联网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坚持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原则,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得到强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得以明确,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要求得以具体化。这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互联网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1}这是我党在总结、继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互联网认识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党对互联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内容,是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互联网的认识

1993年互联网向公众开放,之后特别是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互联网的理论主要由现代化挑战应对理论、先进文化传播渠道理论、同敌对势力阵地争夺理论、网络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与改进理论等组成。先来纵观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相关论述:

2000年3月3日,江泽民指出,“信息网络化还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我们也应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可以利用它来为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传播我们的思想文化服务”,“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总之,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2}

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3}

2001年7月11日,中共中央举办法制讲座,江泽民强调指出,“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同时,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代带来的挑战。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党的建设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也都应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既要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又要大力加强管理方面的建设。”{4}

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特别强调“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5}

2003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对此进行总结,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加强互联网上的宣传,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6}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互联网的理论主要由下列理论组成:

1.现代化挑战应对理论。互联网自1982年正式诞生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确立,不过20年的时间,但其发展势头之猛,令世人感到惊奇。互联网对国人而言确实是新鲜事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在短时间所带来的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于互联网这个外来新鲜事物,我们沿袭百年来对待同样事物的模式,也就是“挑战——应对——适应”的模式。在此思维方式指导下,我们加强对互联网这个新鲜事物的学习,强调互联网对传统工作的挑战,要应对这种挑战,强调党的各项工作都应适应互联网的特点。但这种应对和适应开始无疑是被动的,然后慢慢转变为主动应对、主动出击。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渠道理论。互联网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我们可以利用它来为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传播我们的思想文化服务,互联网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3.同敌对势力阵地争夺理论。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

4.网络管理理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因特网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大量有用的信息,但也存在大量信息垃圾和虚假信息。面对铺天盖地的互联网信息,我们有一种信息“焦虑症”,因此,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制定国际因特网公约,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成为我们的主张与方针。

5.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互联网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上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互联网的理论五个组成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挑战应对理论是理论背景,传播渠道理论是地位作用,阵地争夺理论是理论基础,网络管理理论是基本方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工作指导思想。从总的方面看,这些理论以及这一时期的工作实践主要立足点是加强互联网的管理。

二、科学发展观对互联网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对互联网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这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互联网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在2003年12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7}

2004年2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各类互联网站都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8}

2004年9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9}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10}

200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问题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11}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12}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直面公众的提问,通过与代表中国民间“草根”力量的两亿多网民互动,彰显最高领导层对网络强大影响力的首肯,同时显示官方对网络这“阵地”的重视与管理进入到新阶段。{13}

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在继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对互联网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坚持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原则,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得到强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要求得以具体化。

1.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原则。网络文化建设更多的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正确方针原则。过去对于网络管理从制度层面上看多是限制性的,注重监管和清污除垢,认为它是另类的、非主流的、边缘的、防范的,更多的依靠传统媒体表达主流声音,现在我们对网络管理的思想发生重大改变,这表明我们对网络作为一个主流媒体、主渠道的肯定。

2.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3.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4.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5.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要求。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注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35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0——18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12——41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14

{5}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13

{6}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70-71

{7}参见《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第1版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出版社,2004:16——17

{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22

{1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24

{11}参见《人民日报》,2007年1月24日,第1版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35

{13}参见《南方周末》,2008年6月26日,B9版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校长办公室 湖北武汉 430056)

(责编:纪毅)

作者:储著斌

上一篇:幼儿园秋季工作计划三篇集锦下一篇:宣传工作思路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