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执政分析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他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代领导人在依法治国理论上都有其各自的发展特点,最终发展成为今天较为全面成熟的依法治国理论体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执政分析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执政分析论文 篇1: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科学执政

[摘 要] 科学执政是对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性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科学执政,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视阈 科学执政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构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已经成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而领导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科学执政,作为党执政的总体性要求和目标,科学执政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连。

一、科学执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的方方面面,科学执政作为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1.科学执政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人民执好政并保持长期执政的根本执政理论和执政方略,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增强执政的科学性,坚持科学执政。

2.科学执政是推动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科学执政,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和总结执政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执政,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党的科学执政目的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党执政的科学性,并通过提高党科学执政的能力,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执政,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做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和不懈追求;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体现到我们党执政的整个过程中。

3.科学执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科学执政最重要的是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坚持科学执政,必然突出地表现为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能否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是衡量党执政是否科学的重要尺度,是衡量党执政效能的重要标准。不断加强党科学执政的能力,就是要使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坚持科学执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胡锦涛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指导作用。[4]科学执政,必须坚持科学思想的指导。科学的思想理论决定执政目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执政实践的科学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处理外交事务和军队与国防建设,需要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最根本的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自觉地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当前最紧迫的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使全党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一是要从世界观的高度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脉相承的,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指导我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是鲜明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是高度的集中性和严密的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是有效的实践指导价值和高超的战略价值的有机统一。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立场,培养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旨的求真务实精神,以改革开放为主要品质的开拓创新精神,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系统辩证精神。二是要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维观念,提高思维水平。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提高思维水平,必须坚持“人本”思维,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求实”思维,贯彻好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克服本本思维;必须坚持“和谐”思维,从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事物和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必须树立“系统”思维,系统地、联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克服处理问题的片面性。三是要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科学执政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凝结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又要自觉实践这一科学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边学边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把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转变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符合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领导方法,提高党在执政过程中的“统筹力、执行力、决策力、创新力”,深刻分析和研究在改革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认真加以解决。

三、坚持科学执政,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1.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蕴含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概括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指导我们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观、群众观,把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统一起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才能执得好;坚持执政为民,执政地位才能牢。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执政,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才能完成好执政的历史使命。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要时时、事事、处处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通过发展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用政策和法律调节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保证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3.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处理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兼顾是我们党总结和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在八十余年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丰富和发展了统筹兼顾思想,成功指导了社会主义实践。胡锦涛同志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思想,把统筹兼顾提升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要求党在执政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关系,统筹好城乡发展,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统筹好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全国各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发面的需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党在执政的过程中统筹好各种利益关系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理论部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解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48.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3]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水平[J].求是,2008,(6).

[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2).

责任编辑 刘金旭

作者:贾红勋

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执政分析论文 篇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演进探究

摘要: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他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代领导人在依法治国理论上都有其各自的发展特点,最终发展成为今天较为全面成熟的依法治国理论体系。因此,试从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思想的演进为切入点,分析依法治国思想演进的特点,从而清晰的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改善党的领导,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程。

关键词:依法治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演进

1依法治国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被首次提出是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上。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高度概括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简单的概括来说:其政治核心为党的领导,其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其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其根本依据是宪法与法律。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法治国理论演进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依法治国理论同样是经过我国历代领导人的不断探索,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制度体系。

2.1邓小平的依法治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形成

2.1.1社会背景

邓小平总结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参考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历的兴衰成败,将实现共同富裕纳为执政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1.2法治建设特点

为满足我国逐步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认为应当加快立法,完备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而这促进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短短几年间,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大量法律,其中大部分是经济法规。

邓小平强调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他还提出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要建立群众监督制度,同时要提高政法队伍的素质。

2.1.3依法治国理论

依法治国是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精髓。邓小平认为我国民主法治传统少,要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要把民主法制化、制度化,不能因为领导人的注意力改变而改变。其认为,建设四个现代化中离不开法制建设,而把法制提高到与建设并重,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论断。

2.2江泽民的依法治国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法治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

2.2.1社会背景

改革进行到一段时间后,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腐败现象增多、社会不良风气助长等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在继续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党的建设,并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政价值取向。

2.2.2法治建设特点

江泽民明确把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方略。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提法的转变,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理念的质的飞跃。

在具体工作中,江泽民从多个方面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在立法方面,除了要求提高立法工作的数量,还要求提高立法工作的质量,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在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方面,认为依法行政是能够做到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必须强调干部依法决策;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方面,注重推进改革,以达到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以及检察权;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方面,实行了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提高了进入政法队伍的门槛。

2.2.3依法治国理论

江泽民认为,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也要注重以德治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坚持不懈的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德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与法治是相互促进的,不可偏废。

2.3胡锦涛的依法治国理论——科学发展观及其法治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3.1社会背景

我国进入一段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矛盾大量凸显,改革进入攻坚期,人民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理念向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方向演进。

2.3.2法治建设特点

胡锦涛在实践中注重从不同的角度推进依法治国理论的实现。

首先注重依宪治国。胡锦涛高度重视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其充分认识到宪法中确立的现代执政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合法性来源问题,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

其次注重依法执政。胡锦涛非常重视依法执政工作的开展,认为改革發展的任务越是繁重,越要重视依法执政工作,依法解决和处理改革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其推进执政能力建设时,强调要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这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再次要求提高立法质量。胡锦涛要求相关立法机关要把提高立法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提高立法水平,要把立法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的相关政策结合起来,同时要注重立法的民主性,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使制定周密的法律,使其切实可行。

要求党员干部学法守法。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坚持依法用权,照章办事,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3.3依法治国理论

胡锦涛认为,法律重在实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要求加强法律监督,保证宪法的有效落实。其注重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有机统一,强调要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纳入到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

2.4习近平的依法治国理论——四个全面中的全面依法治国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深化

2.4.1社会背景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国家制度的现代化问题。改革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提出“四个全面”,其中就包括全面依法治国,认为其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解决之道,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将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实践要求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4.2法治建设特点

相较其他时期而言,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专门召开,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制度制定、实施的序幕 。目前法治建设具体特点有以下几点:

更加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着手细化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并以抓出成效为目标,进而使各项措施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并取得一定成效。

高度重视宪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核心意义,习近平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并对如何贯彻落实依宪治国作出了制度上的安排。

注重法律实施,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加大司法改革力度,坚决破除束缚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培育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注重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人民都自觉遵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进而为法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4.3依法治国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这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理论上把依法治国理论提升到非常重要高度的同时,将其纳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发展。并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为贯穿依法治国的红线,使依法治国理论清晰、明了。为下一步依法治国在实践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 理论基础。

3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演进特点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随着中国社会及国情的发展,其执政理念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执政环境的变化、党在不同阶段对自身的发展要求的变化时,其执政理念也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变化发展,这必然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治国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

(1)几代领导人在继承发扬依法治国理论的过程中,始终以执政为民为不变的宗旨。

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党经历了各种复杂的、严峻的考验,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们不难发现,执政為民这一执政追究却始终不变。正是在这一执政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不断探索实现人民民主的治国理政途径。从毛泽东时期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过程中体现的立法民主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定义我国的民主法治路线。从江泽民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到胡锦涛“以人为本”的“民本位”思想的法治观的确立。再到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符合我国国情的论断。可以看出,在依法治国理论不断的演进过程中执政为民一直都是不变的价值追求。

(2)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与改革创新,促进了依法治国理论的不断更新发展。

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执政理念演进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依法治国理论不断深入发展的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更为贴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执政理念。从历代领导人的不断探索中我们发现,这些日渐科学的执政理念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依法治国理论及实践的科学化,辩证化的发展,经过大胆改革创新,同样使中国的依法治国道路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

(3)依法治国理论从逐步确立到日趋完善,目前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

目前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日趋完善、不断深化。但要看到的是,同其他改革一样,目前依法治国理论框架下的立法、司法体制改革等也同样步入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这需要党和国家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异常坚定的信念进一步深入推行相关改革,而这也将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朝鲜.论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形成[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2).

[2]冯俊海.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3]张晶,陈士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研究综述[J].人民论坛,2015,(35).

[4]沈春光.胡锦涛同志宪政思想与实践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26(3).

[5]张忠军,张立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论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19(6).

[6]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

作者:包斯琴

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执政分析论文 篇3:

论执政成本与科学执政

摘要:注重提高执政绩效、大力降低行政耗费,实现社会代价与社会收益之间、执政成本与执政产出之间的平衡,实现执政目标和执政收益的最大化,是科学执政的根本要求。执政成本研究是执政党科学执政必须高度重视的新课题。执政成本与科学执政相互依存,统一于执政整个过程。注重执政成本,落实科学执政精神,就要充分珍惜保护、合理利用、大力开发执政资源;就要逐步建立科学的执政成本评估机制;就要以增强执政成本意识为前提,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关键词:执政理论建设;科学执政;执政成本

当代世界各国执政党的执政实践表明,一种理性的执政形态,除了具有法治执政、集约执政、廉洁执政、人本执政这些内涵外,还必须具有重绩效产出的“成本执政”的品质,实现执政低成本与高绩效之间的统一。当前,世界各国的执政党都十分重视执政成本问题的研究与应用,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也毫不例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注重提高执政绩效、大力降低行政耗费,实现社会代价与社会收益之间、执政成本与执政产出之间的平衡,实现执政目标和执政收益的最大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

一、执政成本研究是执政党科学执政必须高度重视的新课题

世界上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有其固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要把社会主义固有的优越性变为现实,执政党必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规律,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方面相互适应,坚持应当坚持的,改变应当改变的。否则,必然会因违背客观规律而受到历史的惩罚。当前,我们党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领域以及党本身的巩固和发展,都还有许多亟待进一步认识和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执政成本问题越来越引起执政党和理论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认真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保证把党的执政活动始终建立在符合中国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基础上。

执政讲究成效,这是每一个执政党所追求的目标。而执政是有成本的,则不是所有执政党能真正认识到的执政理念。当今世界各国执政党,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政党现代化的建设中,深刻认识到执政成本与执政能力息息相关,执政不计成本必定严重危及执政党的地位。如果一个政党维持它的运作总是要比别的政党花费更多的成本,政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动摇;基础动摇,执政的地位就不巩固;地位不巩固,就会丧失执政权力。伴随着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党本身的运作也有一个适应现代化要求而科学化、制度化的问题,即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政党现代化是由社会现代化引起的,是整个现代化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相适应。”① 政党现代化是政党政治的大势所趋,也是我们增强党的活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必由之路。无产阶级政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的主导力量,其自身的现代化问题,在当代世界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变得愈益迫切和更加重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政治文明的进步,必然要求日益完善包括政党在内的社会组织构成。现代执政党的建设,已不是作为单纯的阶级组织的政党的建设,而必然与执政地位、作用和环境发生关联。作为一定阶级或集团利益的政治代表,任何政党都不可能一建立就拥有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适用的模式。相反,随着现代化不断带来的社会结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迁,以往党赖以对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行领导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以及党自身的运作方式,都需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作出相应的变革,这是一个会给党的建设带来巨大变革要求的革命性因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于近代末期,历史进入现代以后,也必然要顺乎潮流,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适时调整自身的结构和运作,以便更科学更有效地影响政权和政治的运作。这种与现代化相联系的政党自身的变革,实际上就是政党现代化的过程。科学执政,在科学执政指导下的执政成本核算,就是顺应世界政党现代化的潮流而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执政成本看起来只是经济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政党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能够执政。在执政的过程中,成本支出与执政收益实现了大致的平衡,执政资源不变,执政就处于稳定状态,就能够持续下去;如果政党执政的成本支出小于执政的收益,即执政成本较低而收益较高,执政资源就增长,政权就非常稳定、巩固;如果政党执政的成本支出超过了执政的收益,就是执政成本过高,资源积累就会减少,就会逐渐削弱政党执政的地位,潜伏并酝酿出执政的危机。能认识到执政成本与执政效果、执政地位之间的密切联系,那就要努力增强执政的成本意识,把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果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因此,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活动成本意识,并在执政实践中用科学的思想、制度、方法,不断探索执政规律,把执政建立在自觉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之所以要加强执政成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重视成本理念下的执政产出、重视实现执政目标的最大化,是因为这不仅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中一种经济意义的价值取向,更是体现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先进性的政治承诺。

二、执政成本与科学执政相互依存,统一于执政整个过程

执政党普遍关注和重视执政成本是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进步标志。这是因为执政成本与科学执政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直接关系到政党执政的合法性、认同性和长期性。“政治合法性弱,政治统治就需要借助更多有形的力量,执政成本随之就会增加,成本效率比就会很低,政治就谈不上什么科学性。反之,政治合法性强,政治统治无须更庞大的国家机器,执政成本随之降低,执政效率相应提高,政治科学性就能够体现出来。”② 因此,科学执政就不能不提执政成本。执政不计成本,就不是科学执政。

1. 注重执政成本是科学执政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中,首次提出了科学执政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执政认识上的重大飞跃。不讲科学,人类只能停留在愚昧和黑暗之中,执政也只能是一种高成本的执政。人类要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只有尊重科学即尊重规律,才能保证事物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是科学执政的前提条件。科学真理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是对科学性的起码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把符合客观实际作为达到科学执政的基础环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科学执政的根本要求。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是科学执政的切实保证。科学的思想理论决定执政目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执政实践的科学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科学执政的一面旗帜,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科学执政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科学思想指导,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这是实现科学执政的时代要求和根本保障。坚持科学思想指导,就要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善于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执政的新实践。科学的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执政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优化执政资源配置,减少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保证执政科学,对于执政党来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科学执政,必须通过科学方法来实现。毛泽东曾把方法比作过河的桥和船,没有桥和船,就不能过河。科学的执政方法是党的执政思想、执政制度在执政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科学执政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2. 注重执政成本是科学执政的内在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中,提出了政府部门需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这充分表明,党中央提出科学执政方式,必须体现在执政的整个过程。因为执政成本过高,轻则降低执政绩效,重则威胁执政权威与地位。科学执政必然要求降低执政成本与提高执政成效。执政成效是指执政党通过运用执政资源所达成的执政成果和效率。执政资源是执政过程中可供投入的部分,执政成效离不开执政党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的利用,这部分构成了执政成本。执政成果是执政过程中的产出部分,是执政党表现出来的执政业绩,构成了执政收益。执政效率即是执政成本与收益的比率。执政成效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政党维持其执政地位的基础。执政成效究其实质就是执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度,是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最终体现。执政成效所指向的目标必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执政成效越大,执政成本所占比重会相对越小;反之,执政成效越小,执政成本所占比重就会越大。提高执政成效不仅需要整合行政资源、完善行政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还必须进一步端正执政理念、提高决策水平。一方面要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不搞“政绩工程”,不做表面文章,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民执政。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决策水平,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处理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不仅要避免决策失误带来成本损失,还要善于以最小的成本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群众会用经济化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执政党政府如何使用纳税人的钱,这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比过去要高得多的要求。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成效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提高了党的执政成效,才能真正实现执政为民,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

3. 注重执政成本与科学执政相辅相成。执政成本与科学执政紧密关联。坚持科学执政就必须讲究执政成本,讲究执政成本就必须靠科学执政来保证。科学执政在理论层面是执政理念,在实践层面是执政方式。所谓科学执政,就是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执政,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科学制度、科学方法来治国理政。科学执政的实质就是,执政要讲成本,要讲效益,在执行中追求以低成本带来效益的最大化。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科学执政,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科学制定和实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科学设计、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在当代中国,科学执政尤其要体现在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努力使我们作出的决策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执政的过程是执政党对已有资源的利用,它应该产生收益。执政党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公众对现有政治制度、执政党及其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支持,增强执政党在社会上的凝聚力、影响力、动员力等就是这样的收益。因此,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需要我们非常重视党的执政成本,重视保护党的执政资源,妥善处理好物力与民心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决不能经济发展了,民心却转向了。因此,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效果,提高执政的效率,既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也是科学执政的重要标志。

三、科学执政条件下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的对策

执政成本,是党为维护执政地位和政权运行、推行执政理念、实现执政目标而耗费的执政资源,也是执政能力评价的重要因素。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提出科学执政理念,并开始重视执政成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评价,这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品质的充分体现。“真正的科学执政既讲执政效益,更要核算执政成本,应该是执政效益减掉执政成本后的‘纯利润’。我们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阶段,尤其应当强化执政的成本意识,对于自己的每一个决策、措施,都要自觉地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去衡量取舍,进行成本分析。”③ 科学执政的实质就是,执政要讲成本,要讲效益,在执行中追求以低成本带来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成本分析必须渗透于执政的每个环节和全部过程。否则,科学执政就无法落到实处。

1. 注重执政成本,落实科学执政精神,就要充分珍惜保护、合理利用、大力开发执政资源。党的执政资源是指政党赖以取得和巩固其执政地位的资本及其来源。执政资源有两个特点:其一,资源是有限的。从可能性来讲,资源是无限的,有些是可再生的。但从现实性来讲,又是有限的,容易流失的,有些还是不可再生的。比如说,我们党靠“打天下”的功绩获得的认同,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可避免地要削弱甚至是流失掉,这类历史资源很难再生。其二,各种资源是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的。比如,良好的经济绩效就可以成为一种政治资源。政党具有了足够的资本,就能够执掌政权和巩固政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是相当广泛的,强大的阶级基础是资源,正确的政治主张是资源,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是资源,自身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是资源,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力量是资源,可支配的物力财力是资源,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光荣的历史传统也是资源。政治资源是政党能否执掌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决定性因素,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则是政党能否执掌政权和巩固政权的三大基础性因素。执政资源的流失,会降低或丧失一个政党的政治凝聚力、社会控制力和政治动员力。各种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主义,各种名目繁多、公众不受益的“改革”,各种行政繁杂和行政泡沫,各种劣质的行政规制、尽善尽美的浪漫主义、不切实际的“口号”和“举措”,各种名目繁多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以及各种腐败,造成了种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巨大耗费,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信誉。提高执政能力就要推行科学执政,实施科学执政方式就要加强对执政资源的保护、运用、开发和优化。

首先,倍加珍惜执政资源。执政需要资源。拥有丰富的资源是执政党执政的基础。由于执政党的巩固和发展需要丰厚的执政资源作支撑,因此对已有的资源务必充分珍惜,精心保护,防止执政资源的流失,这是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而取得的;建立新政权后又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下行使执政权力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是党执政的强大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党执政的这种资源是无条件的、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我们还要看到这种执政资源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部变化甚至散失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一是要珍惜历史资源。我们党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这是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革命者、建设者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用鲜血、生命、力量逐步积累起来的,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我们把它保护好,重视它的价值,使它充分发挥鼓舞人民的信心,增强人民对党的信任,团结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作用。二是珍惜权力资源。它是我们党的最重要的执政资源。党拥有执政权力,不等于可以滥用权力,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权力资源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认同基础之上的,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大,也意味着责任大。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党代法,则会导致大量权力资源流失,增加执政的成本。珍惜权力资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它造福于人民。三是珍惜理论资源。我们党的理论资源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它们不仅是党决策的依据,行动的指南,而且还是党和人民的精神支柱,提供进步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珍惜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资源,弘扬主旋律,就能够聚集人心,节约执政成本,化精神力量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其次,合理使用执政资源。我们提出要充分珍惜执政资源,关键还在于恰当地使用它,使我们党拥有的所有执政资源发挥充分的效能,实现执政资源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执政资源是一个系统性的和动态存在并不断发展的整体,执政党就要充分利用自己掌握政权的地位来好好地利用可以控制和支配的执政资源,使其作用最大化。”④ 执政党在执政的过程中能够合理使用执政资源,就能降低执政的成本,降低了执政成本就是提高了执政能力,增强了执政的合法性。因此,我们一要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把执政的成本核算列入政绩评价体系,合理使用所拥有的各种执政资源,使资源的有效利用价值最大化,注重节约资源的消耗,降低执政的成本。二要顺应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趋利避害,整合优化党的执政资源,增强党的运作效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成效。三要科学配置执政资源,把现有的执政资源合理安排,充分利用,使之发挥最大的效能,并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有效制止不计成本的执政行为。

再次,大力扩充执政资源。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消耗已拥有的资源,因此,我们不仅要珍惜、保护、利用资源,还要更多地创造资源、扩展资源、积累资源,使我们党执政的资源不断涌流,永续使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必然会进一步增强,对执政党的认同度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如何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资源,对我们党来说是一个挑战。一般来说,党的执政资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判断党先进不先进,要看它是否能够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否能够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归根结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二是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脱离群众,失信于民,必然会丧失党的执政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党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新的领域扩大执政资源。只有使这种执政资源与时俱进,常在常新,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坚如磐石,永不动摇。

2. 注重执政成本,落实科学执政精神,就要逐步建立科学的执政成本评估机制。要以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评价标准为根本,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评体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政绩考核评价标准,要增加对政绩进行成本分析的内容,不仅看领导干部所取得的政绩,还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是什么,并对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计算,杜绝不计成本和代价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现象的发生。当然,“执政成本产生的效果是极为复杂的,不仅会产生正面效益,还会产生负面效益;不仅会产生直接效果,还会产生连带效果、潜在效果;不仅会产生近期效果,还会产生远期效果;不仅会产生经济效益,还会产生社会效益。”⑤长期以来,不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是执政成本过高的制度性原因。在干部政绩考核中没有成本意识和成本指标,对干部政绩的评价一般不计行政活动的成本,主要是看行政活动的结果和效果。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一些领导干部对政绩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把“发展就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以GDP为中心”,讲经济总量就讲GDP,讲发展就讲百分比,等等。不计成本的干部考核体系显然是不科学的,现在注重执政成本考核,必须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学执政要求的评估机制。首先,将政绩成本过高纳入领导干部问责的内容。对政绩成本过高、绩效较差的或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影响较大的主要责任人予以问责。这种从制度层面在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中加入“政绩成本分析”内容,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其直接针对的是很多地方官员延续多年的那种不计成本的政绩观念。其次,民主执政,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参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为了让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尊重公民的个性和权利。同时,规范和引导政协和各种社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应疏通和扩大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领导和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既可以通过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来分担党的执政负担,减少党的执政成本,又能够利用这些方法来整合社会,减少利益冲突,化解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与统一,这实际上就大大提高了执政成本投入的效益。再次,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工作机构领导、监督、组织、协调作用。建立由党和国家机关公务员、专家学者、群众代表组成的相对稳定的评估队伍。一是评估形式应该多样性,尤其是政治成本,由于其不确定的特点,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评估往往会有很大差异,避免主观随意性的办法,就是允许多种评估形式存在和发展。二是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加强舆论评估的作用,利用民意调查等手段,适时地、制度化地对执政活动作出评价;鼓励专家学者的参与,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相对超脱地评判执政行为,引导科学执政;增强决策咨询系统的独立性,由它们不受影响地权衡利弊得失,提出可行性建议。三是由各级人大、党的纪检机关、政府人事部门牵头,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广泛征求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制定出科学的评估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3. 注重执政成本,落实科学执政精神,就要以增强执政成本意识为前提,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执政要有成本意识,减轻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和环境的负担,这是按节约成本原则科学执政的一个重要原则。“我国的行政成本过高。国家在一般公务方面的支出比重过大。我国政府在一般公务方面的财政支出比重高达24.7%,差不多是各国当中最高的。每年全国只是花在公务车上的费用就达3000亿之巨。”⑥降低执政成本,减轻人民负担,关键在于党和国家机关各级公务员,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为,现代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管理的实施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权力来源于人民。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之本,是政府权力之源。公务员是国家和政府的代表,是治国理政的主体,是人民权力的具体行使者,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群众眼里就是国家和政府的化身。公务员担负着远比普通职业重大的使命和责任,承担着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职能,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精神风貌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管理水平及社会各项事业的成败,这就要求公务员必须具有高于普通职业的精神和素质。曾庆红同志将当代中国公务员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四个方面。这一言简意赅的概括不仅深刻体现了公务员工作的内在性质,而且蕴涵了鲜明的时代要求。只有在科学执政精神指导下,切实增强执政活动的成本意识,才能使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班子,各级国家公务员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在执政实践中真正去做到勤政、廉政和高效。要通过增强执政成本意识的专项教育,引导党的执政骨干不断提高执政的成本意识,对于自己的每一个决策、措施,都要自觉地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去衡量取舍,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执政收益,增进执政资源积累。国家公务员能够树立鲜明的执政成本意识,党和政府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机制严格考核,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予以保证,三者共同统一于执政实践,科学执政就能落到实处。人民对国家公务员满意,就是对执政党的认同,执政的合法性就增强,执政地位就巩固。国家和政府为人民而存在,应当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所以说,国家公务员的素质,关系到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高低,关系到科学执政的成效,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注释:

①② 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9页。

③ 王世谊、徐必久:《论科学执政的成本与效益》,《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④ 王章维:《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⑤ 季建林:《执政成本八论》,《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⑥ 吴忠民:《现阶段中国的社会风险与社会安全运行》,《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责任编辑刘龙伏)

作者:万泽民

上一篇:电工的实习报告下一篇:小学教师师德讲话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