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和汉语研究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民族自卑感”和“弱国心态”给我国语言文字学界造成的惨重创伤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历经“甲午战争(1894)”和“八国联军(1900)”等一系列的列强侵华战争,结果都是我国失败并割地赔款。继之又有外国军队在我国领土上发动侵略性的“九一八事变(1931)”和“卢沟桥事变(1937)”。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汉字和汉语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字和汉语研究论文 篇1:

现代汉语汉字音和韩语汉字音声母系统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应用韩国政府指定的常用汉字2500字作为研究数据,按照发音位置相似性来分类,从而分析研究中韩两国汉字音中的声母的相互对应关系或对应倾向。通过掌握这种对应倾向为两国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便利。

【关键词】汉语汉字音 韩语汉字音 声母系统

一、绪论

中韩两国的历史渊源可追述至几千年前,在历史文化不断发展变迁的过程中韩国的记录文化的起步是借用中国汉字的使用来实现的,这就导致了韩语汉字词(即汉源词)的产生,现在韩国语词汇中的汉字词的比率达到了60%以上,在语音方面汉语(汉字音)在流入韩国的过程中与韩国当时的音韵系统相融合发展成为当时的韩语汉字音系统,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中韩两国的汉字音又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发展变化着,因此把现代中韩两国的汉字音比较起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两者在存在着很多共同点的同时又有着明显的不同。由此给两国语言的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却又伴随着不小的困惑。例如 版[pan]?圮[phan]中韩两国的声母发音极为相似所以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也可以举一反三的考虑有着相同声母[p]的汉字在韩语中是不是都发和声母[ph]一样的音呢?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像 废[fei]?圮ph je] 这样的两国发音差异较大汉字词。这就会给两国语言学习者带来极大的困惑,所以两国汉字音的声韵母到底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呢?这就是接下来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

在音韵发展变化的漫长岁月中能记录音韵变迁过程的资料寥寥无几,且参照现存的古音资料而拟测出的古音声韵系统各个学者的观点也是不尽相同。所以对于中韩两国汉字音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两国语言的学习与教学,研究韩语汉字音对中国上古中古声韵系统的拟测研究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本文应用韩国政府指定的常用汉字2500字作为研究數据,按照发音位置相似性来分类,从声母系统的共同点出发,来寻找中韩两国汉字音中的声母的相互对应关系或对应倾向。

二、汉语汉字音声母系统和韩语汉字音声母系统

现代标准汉语汉字音的声母一共有21个,全部的声母按照发音位置来分类的话可分为:①唇音:双唇音/唇齿音 ②齿槽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 ③硬腭音:舌面音/舌尖后音 ④软腭音:舌根音 这7类。若按照发音方法来分类的话可分为:①塞音 ②塞擦音 ③擦音 ④鼻音⑤流音 这5类。现代标准汉语汉字音声母系统按照发音位置和发音方法来整理如下。

韩语汉字音声母系统是有19个声母的,但是现代韩语汉字音声母系统中[p’], [t’], [’], [k’]这四个紧音并没有相对应的汉字,所以这四个紧音不算在韩语汉字音声母系统中。另外以声母[s‘]为声母的汉字只有‘(雙)’和 ‘(氏)’两字算为特例也不记入韩语汉字音声母系统中。由此可以看出现代韩语字音声母系统的一大特征就是全浊音不出现,还有就是次清音基本不出现。因为以次清音声母发音的汉字只有‘快()’字一字而已,具体来说在中国中古音中声母[kh]流入韩国的过程中大部分变为了声母[k]和[h],虽然在现代韩语中声母[kh]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但是现代韩语汉字音中声母[kh]对应的只有一个汉字‘快()’字。现代韩语汉字音声母系统按照发音位置和发音方法来整理如下。

三、汉语汉字音和韩语汉字音声母系统的比较分析

1.唇音

唇音一般是指通过上下嘴唇阻塞气流而发声的双唇音但从广义范围来看唇音又包括通过下嘴唇和上齿阻塞气流而发声的唇齿音。汉语汉字音由唇音有双唇音b[p], p[ph], m[m]和唇齿音f[f]所构成,韩语汉字音中的唇音都是双唇音,有口腔音[p],[ph]和鼻音[m]之分。所以在这里我们把双唇音,唇齿音统一放在唇音部分进行对照研究。

2.齿槽音

齿槽音是舌尖抵住齿背或齿龈阻碍气流而发声的音,韩语汉字音齿槽音有[t] [th] [s] [n] [l],汉语汉字音齿槽音分为舌尖前音 z[ts] c[tsh] s[s] 和舌尖中音 d[t] t[th] l[l] n[n],在这里我们统一放在齿槽音部分与韩语汉字音进行比较。

前面已经说过因为韩语汉字音的形成主要借入了汉语中古音体系并且在两国的音韵发展过程中韩语汉字音齿槽音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汉语汉字音齿槽音在音韵史的发展中一部分音保留了原来的发音而另一部分音则发生了口盖音化现象,像中古音的舌音体系中声母[t]端母, [th]透母, [d]定母, [t]知母, [t_h]徹母, []澄母 等都因为受到介音[i]的影响而发生了口盖音化现象,从而影响了现代汉语和韩语齿音的对应关系,例如汉语声母d[t]对应的韩语声母不仅有[t],[th],还有声母[ts],[tsh]。

3.硬腭音

硬腭音是由舌尖或舌面前部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阻碍气流而形成的音。韩语汉字音硬腭塞擦音有[ts], [tsh],汉语汉字音中有由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的塞擦音j[t], q[th]和擦音x[],还有由舌尖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的卷舌音zh[t], ch[th], sh[h], r[]。同齿槽音一样汉语汉字音硬腭音的产生也是因为在汉语中古音到现代音的音韵发展中出现了卷舌音化和口盖音化现象。在卷舌音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音就是就是‘r[]’,因为在韩语汉字音中没有卷舌音,所以‘r[]’在韩语汉字音中没有与之相关性比较高的声母所以都用零声母来表示。

4.软腭音

软腭音是由舌面抵住或接近软腭阻碍气流而形成的音。汉语汉字音有g[k],k[kh],h[x]。韩语汉字音软腭音分为软腭塞音[k],[kh]和软腭鼻音[?浊]。与[?浊]发音比较相似的汉语音有ng[?浊],因为ng[?浊]只在音节末尾出现所以一般我们将其看作韵母在这里不作比较。韩语汉字音中喉音只有一个[h],而汉语汉字音声母并没有喉音,但韩语汉字音中的喉音[h]与汉语汉字音中的h[x] 和x[]的相关性比较高。

四、结论

汉语汉字音声母和韩语汉字音声母的相应关系是按照某种准则(发音位置,发音方法等)进行相对应的数据比较整理后拟测出的一种对应倾向,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应关系。即汉语汉字音的一个声母可能对应一个或者多个韩语汉字音的声母,这些规律是我们把焦点放在比率比较大的一个或者几个声母上从而整理出一定的规律。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汉语汉字音声母发音时送气的有无与韩语汉字音声母的气息强弱有着一定的相应关系。汉语汉字音中的不送气无声声母和在同一发音位置上的或发音方法相同的韩语汉字音塞音,塞擦音声母的相关性很高。举例来说像声母‘b, d, g, z, zh’就与声母 ‘,,, ,’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汉语汉字音声母的擦音,鼻音和流音声母和在相同或类似的发音位置和发音方法的韩语汉字音声母的相关性比较高,举例来说像声母‘m, n, l, s, h’和声母 ‘,,, ,’。也有像汉语汉字音声母‘f’和‘x’这种在相同发音位置上没有与之对应的韩语汉字音声母的情况,但是只要从发音方法和音价这两个着重点出发也可以找出各自与之相关性比较高的韩国语声母‘’和‘, ’。但是因为历史的发展中而产生的一些音变现象而导致的对应规律的变化我们也不能忽视,举个例子来说像汉语声母 ‘j,q’和韩语声母‘,,,’,汉语 齿槽音声母‘c’和韩语软口盖音 ‘,,’等之间的对应关系就不是那么的有规律。所以上面我们用数据制作表格分析推测出的对应关系只能算是一种大概的规律并不十分精确。除了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音韵变化外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也不能忽视,就是汉语特有的多音字现象。比如说汉字‘見’(tian/ian)根据其具体意义和发音的不同对应的韩语也有不同音不同义的‘’和‘’两个字。韩国语中读‘’的时候就是看的意思,读‘’的时候是看得见,看到的意思。所以在分析中韩两国汉字音声母系统的相应关系的时候多音字这种特殊现象也要考虑进去。

注释:

①在韩国语音韵系统中与中国语声母相对应的部分音译过来的话应该是子音( ),在这里为了统一研究不显混乱本稿中的韩语汉字音子音和中国语汉字音声母一样以下都统称为声母。 参考文献:

[1]王力 (1997),《汉语语音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唐作藩(1999),《漢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3]唐作藩(2000) 《中国音韵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4]姜信沆(2003), 《漢韓音韻史研究》,太阳社.

[5]李基文(1972), 《國語音韻史研究》, 塔出版社.

[6]李敦柱(2003),《汉子音韵学的理解》,塔出版社.

[7]兪昌均(1969),《新稿國語學史》,莹雪出版社.

[8]许雄(1985),《國语音韵学》, 新文学社.

[9]崔愛玲(2000),《中國語音韻學》,

[10]孔在錫(2002),《中國言語學》,新書苑.

作者简介:

张露(1988-),女;山东青岛莱西人;博士;研究方向:韩国语教育。

李炳云(1954-),男;韩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韩国语音韵论。

作者:张露 李炳云

汉字和汉语研究论文 篇2:

理直气壮地研究和宣扬“汉语汉字优越性”

一、“民族自卑感”和“弱国心态”给我国语言文字学界造成的惨重创伤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历经“甲午战争(1894)”和“八国联军(1900)”等一系列的列强侵华战争,结果都是我国失败并割地赔款。继之又有外国军队在我国领土上发动侵略性的“九一八事变(1931)”和“卢沟桥事变(1937)”。这一百年来的丧权辱国的历史,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使我国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而且在思想上、文化上和学术上给我国造成了惨重创伤,表现为我国学术界的“民族自卑感”和“弱国心态”。

“民族自卑感”和“弱国心态”的共性是“民族虚无主义”,具体说是“凡是中国的都不如外国的好”。在军事上中国不如外国的洋枪洋炮;在工业上中国不如外国的洋机器洋技术;在学术上中国也不如外国的洋观点洋理论。

如果说“西学东渐”是西方列强的文化扩张,那么“全盘西化”则是中国学术界一部分人主动地全面崇洋,个别人竟然达到对西方理论“顶礼膜拜”的程度。

从整体看,“民族自卑感”和“弱国心态”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比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界表现得严重一些,而语言文字学界则是人文社会科学界中的重灾区。

原来我国的语言文字学研究,跟希腊、印度并称“世界语言研究传统的三大中心”。我国的语言文字学研究俗称“小学”,意思就是“基础学科”。它以“字”为中心,下设三个分支:“文字学”研究“形”,“音韵学”研究“音”,“训诂学”研究“义”。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研究也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学东渐”对我国的语言文字学研究带来了重大影响和惨重创伤。标志性的事件是“甲午战争”四年后的1898年出版了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应该说,马建忠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可惜他没有深刻认识汉语的特点而错误地夸大了西方的语言理论,以至于在《马氏文通》“后序”中有这样的论断:“吾观泰西,童子入学,循序而进,未及志学之年,而观书为文无不明习;而后视其性之所近,肆力于数度、格致、法律、性理诸学而专精也。故其国无不学之人,而人各学有用之学。”事实证明了这种论断不符合实际,据1900年的统计,美国约有四分之一的青年没有阅读能力。而为什么这个近于“只要认识了26个英文字母,就能阅读全部英文书籍”的荒唐言论,能让马建忠自欺欺人地迷惑那么多学人呢?就是因为马建忠本人和有些中国学者在灵魂深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民族自卑感”和“弱国心态”的创伤。

正是缺乏对汉语汉字的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再加上灵魂深处的“民族自卑感”和“弱国心态”的创伤,导致一些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的学者和政治家产生了“要用拉丁化的拼音文字来取代汉字”的误解。

《马氏文通》和“用拉丁化拼音文字来取代汉字”这两个误导,中断了我国语言文字学的优良传统,使思想上的“民族自卑感”和“弱国心态”成为学术研究上的实际行动,又加深了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界的惨重创伤。这种创伤的主要表现是:

①世界语言文字学理论的“西方中心论”。

所谓“接轨”,就是中国无条件地接入唯一的“西方之轨”。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西方普通语言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②语言文字学研究领域的“语音中心论”。

以“语音”为物质载体的“口说语言”是语言研究的唯一中心;以“字形”为物质载体的“文字”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的符号”,甚至把“文字”排除在研究之外。

③语言文字学分科研究的“语法中心论”。

“语法”决定“语汇”,即“关系”决定“单位”,也就是“外因”决定“内因”。而“形态”则是“语法”的研究中心。即使“无形态”的汉语,也必须找出“广义形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百年来屈辱历史的彻底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年,大致上可以分为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

前三十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我们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政治上的独立和外交上的平等,为扫除“民族自卑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三十年,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我们实现了“中国人民富起来了!”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为改变“弱国心态”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但是长期的屈辱历史所造成的惨重创伤和对人的灵魂扭曲,却不是一朝一夕能痊愈的。语言文字学界的“民族自卑感”和“弱国心态”的彻底根除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批有识之士能率先来深入研究和大力宣扬“汉语汉字优越性”,他们的带头作用是巨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研究和宣扬“汉语汉字优越性”的科学标准

2.1 研究和宣扬“汉语汉字优越性”

即使在“民族自卑感”和“弱国心态”重灾区的语言文字学界,也有一批有识之士始终坚持高瞻远瞩地研究和大声疾呼地宣扬“汉语汉字优越性”。这些有识之士之中,有代表性的学者是:陈寅恪先生、季羡林先生、安子介先生、袁晓园先生、徐德江先生等等。其中最执著、最深入,把研究和宣扬“汉语汉字优越性”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因而也取得重大成果的,当推徐德江先生。

陈寅恪先生指出:“今天印欧系之语言中,将其规则之属于世界公律者除去不论。其他属于某种语言之特性者,若亦视为天经地义,金科玉律,按条逐句,一一施诸不同系之汉文,有不合者,即指为不通。呜呼!文通,文通,何其不通如是耶?”(转引自徐通锵《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季羡林先生(1997)指出:“汉语的词以单个的字为基础,孤立不变,与印欧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系的有屈折变化的拼音文字迥异其趣。”季先生还指出:“我们必然能够找到‘中国特色’。只要能摆脱西方理论的影响,充分发扬我们自己的语言和理论,我们必然能够一反现在无声的情况,在世界语言学界发出我们的声音,而且是宏亮的声音。”

安子介先生(1989)指出:“汉字能使人起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安子介先生庄严地宣告:“二十一世纪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

袁晓园先生为苏联《桥》杂志所作的《论汉字的优越性》(转载于《汉字文化》1991年1期)指出:“著者因在联合国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感到中文要比其它正式文字简短,曾在数以万万计的文件证明同一文件的中文比任何其它文字本为薄,而语义翻译的正确性也不后于它国文字,因此断定了中国语文简短明确的优越性。”

2.2 “汉语汉字的优越性”要从“语言的科学性标准”上加以论证

徐德江先生认识到,要宣扬“汉语汉字的优越性”,必须要论证“汉语汉字的科学性”,即必须树立起衡量“语言的科学性”的客观标准。他首先把袁晓园先生提的“简短明确”和安子介先生提的“明确简约”统一为“明确简约”,因为在“明确简约”之中,“明确”是前提,只有在不妨碍“明确”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简约”。然后徐先生指出“明确简约”不仅是“汉字适应汉语的特点”,而且是“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

衡量“语言的科学性”的客观标准树立之后,就要使这个标准具体化。

从1988年6月8日开始,袁晓园先生和徐德江先生的《十论汉语汉字的科学性》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各个小标题是:①汉语声调的优越性,②汉语意义单音节本质的高妙,③富于理性的灵活的层层组合构词,④一词多性是优点,⑤词序严格的长处,⑥汉语贵在无形态,⑦写意文字的国际性最强,⑧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⑨“方块”是宝贝,⑩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由徐德江先生执笔的《十论汉语汉字的科学性》后来收进了论文集《当代语言文字理论的新构想》(科学出版社,1992),并且有朱曼华教授的英语译文,在海内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2.3 “汉语汉字优越性”要从“语言的发展史和语言对比”上加以客观的论证

“汉语汉字优越性”的论述绝不是“因为我是汉族人,所以我就认定汉语汉字优越”。假如那样,就会陷入“民族沙文主义”的泥潭。所以,徐德江先生的研究实际上经过了下列过程:首先,从某种语言的“自己跟自己相比”和“发展后的现状跟发展前的原状相比”,总结出初步的“客观标准”;然后再用这个初步的“客观标准”进行“不同语言间的对比”;最后把经过“不同语言间对比”检验的“客观标准”高高地树立起来。

我们认真学习了《十论汉语汉字的科学性》(简称《十论》),深受教益。把对《十论》赞同并消化之后的心得用于“一种语言内对比”和“不同语言间对比”的反复验证。

(1)“一种语言内的对比”

①“汉语汉字内的对比”:原来的汉语中有“牝[母牛]”、“犊[小牛]”,但是现在“牝”、“犊”都已从《2500常用字表》中退出了,并且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上已经出现用“初生小牛不怕虎”来取代“初生之犊不怕虎”。至于《康熙字典》上那么多的“马字旁”的生僻字,现在都已经从《7000通用字表》中退出而被“2500常用字”的组合所取而代之(→)了。例如:“馯”→马鞍,“騲”→母马,“駬”→千里马,“騟”→紫色马、“駓”→黄白杂色马。

汉字发展史的这些实例,证明了《十论》中“汉语意义单音节本质的高妙”和“富于理性的灵活的层层组合构词”等论断的正确性,并且也证明了作为上述两个论断的必然结果是“保持了常用汉字的有限性,能用有限的汉字组装成无限的新词语”。

②“英语英文内的对比”:原来的英语中有相当复杂的“形态变化”,而随着英语的发展,现代英语的“形态”越来越少。这表明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到“形态简化”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利益,他们才以实际行动来大力支持和积极促进英语的“形态简化”。英语发展史的事实证明了《十论》中“贵在无形态”的论断是普遍适用于全人类的语言发展方向的。

(2)“不同语言间的对比”

①“英语跟德语、俄语的对比”:在当今的大语种中,同属印欧语系的英语、德语、俄语之间在“形态复杂性”上有明显的区别。仅以作为“静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的主要形态”的“格(英语叫做 case, 德语叫做kasus,俄语叫做падеж)”来看,俄语名词有6个“格”,即“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工具格、方位格”,还分“阳性、阴性、中性”等多套“变格法”,并且“代词和形容词”都变格。德语名词有4个“格”,即“主格、属格、与格、宾格”。英语的“名词和形容词”一律不变格,只有“人称代词”还残存着“主格和宾格”(英语He loves her[他爱着她], She loves him[她爱着他])。所以,仅从这一点来说,人们也公认:英语容易学,俄语最难学,德语介于二者之间。这也证明了《十论》中“贵在无形态”的论断是普遍适用于全人类的。

②“汉语跟英语的对比”:用《十论》所提出的:“意义单音节本质的高妙”,“富于理性的灵活的层层组合构词”,“方块是宝贝”,“词序严格的长处”等这几条来衡量,汉语跟英语到底哪个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1> 汉语口说语言的“细胞单位”,即“语基”也就是一个“单音节”,以及对应的文字的“细胞单位”,即“文基”也就是一个“方块字”,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表达认识上的一个“基元概念”,即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有“常见性”并认为“不宜再分解”的概念。例如,汉语的“人”、“男”、“女”等。而对于“复合概念”,即认为“内涵较多而适宜再分解”的概念,也就是通常由几个基元概念组合而成的概念,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由汉语汉字的几个“细胞单位”,即几个“单音节”或几个“方块字”组装而成。例如,汉语有一些表达基本概念的细胞单位:“人”、“男”、“女”,这些细胞单位又可以明确简约地组装成表达复合概念的词语:“男人”、“女人”。

<2> 英语几乎没有表达“基元概念”的“人”的细胞单位,或者说英语没有跟汉语“人”对应的语言单位,英语有:“man(男人)”、“woman(女人)”、“human(人类)”、“person(个人)”。偏偏就没有一个跟汉语“人”完全对应的词。有一个英国女士当选为某会议的chairman(主席),但是她就是不愿就职,她说:“我不能因为当选为chairman就变成一个man(男人)。”最后会议不得不把chairman(主持会议的男人)改为chairperson(主持会议的个人),才勉强让那位女士就职。

<3> 汉语汉字有了“单节音·方块形·基元义”的“细胞单位”,就用这些细胞单位“层层组合”成表达复合概念的词语。正如《十论》所说:“一般不用查字典都懂。可见,这样的合成词,富于联想,逻辑性强,有可解性,易于掌握。”例如,汉语有了常用字:“洗、衣、发”,就可以不再增加新字而直接组装成表达复合概念的词语:“洗衣、洗发”。学习一种语言的“难度”跟必须完成的“必要记忆量”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洗、衣、发、洗衣、洗发”这5个语言单位中的“必要记忆单位”只是前3个。

<4> 英语也有作为“细胞单位”的单词“wash(洗)、clothes(衣)、hair(发)”,但是未必就使用这些细胞单位来“层层组合”成表达复合概念的词语。例如,英语跟汉语“洗衣”对应的是:“laundry(洗衣)≠wash(洗)+clothes(衣)”;英语中跟汉语“洗发”对应的是:“shampoo(洗发)≠wash(洗)+hair(发)”。这样,英语跟汉语“洗、衣、发、洗衣、洗发”相对应的“wash(洗)、clothes(衣)、hair(发)、laundry(洗衣)、shampoo(洗发)”这5个语言单位中的“必要记忆单位”就不只是前3个,而是全部的5个语言单位都是“必要记忆单位”。

三、研究和宣扬“汉语汉字优越性”要理直气壮

徐德江先生研究和宣扬“汉语汉字优越性”的重要特点,就是“理直气壮”。

3.1 只有“理直”,才能“气壮”

“理直”即“理论是正确的,理据是充分的”。当然“理直”是“气壮”的先决条件,只有“理直”,才能“气壮”。所以徐德江先生四十年来一直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在探索“汉语汉字优越性”的充分的论据以保证其理论的正确性。果然也在“理据的全面性”和“论证的严密性”上取得了有重大突破的令人信服的累累硕果。

3.2 既然“理直”,就该“气壮”

“气壮”即“宣扬一种理论时是信心十足的,大声疾呼的,也自然是气壮山河的”。显然“气壮”就是“理直”的必然结果,既然“理直”,就该“气壮”。所以徐德江先生长期以来一直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地在大声疾呼“汉语汉字优越性”。即使为了研究和宣扬“汉语汉字优越性”而备受误解甚至被诬蔑为“伪科学”和“学术骗子”而遭受声讨,他也无怨无悔。徐德江先生说: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探索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而奉献出一切,他们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徐先生具有无畏的理论勇气:不唯书、不唯上,只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根基支持他始终保持着“理直气壮”。

让更多的人更“理直气壮”地来研究和宣扬“汉语汉字优越性”吧。

四、有更多的人来提倡热爱汉语汉字

4.1 提倡热爱汉语汉字

在2009年6月8日的《中国教育报》上,读到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语委主任柳斌先生的《重视汉字写字教育的作用》,文章指出:“讲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第一步就要热爱母语,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字,要提倡热爱母语文化;从通用语言文字的角度讲,应提倡热爱汉语汉字。”

我们欢迎这样的言论,特别欢迎主管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者发表这样的言论。

4.2电视片《汉字五千年》使广大观众进行更深的思考

2009年4月16日《南方周末》登载记者陈一鸣的“专访8集电视片《汉字五千年》总策划兼撰稿指导麦天枢”。曾经担任电视大片《大国崛起》总策划的麦天枢告诉记者:“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说:我们走出去总得印个名片,这张名片就是《汉字五千年》”。麦天枢说:“五四运动”之前,中华文明树大根深,是一个封闭自足的社会;“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进入“历史虚无主义阶段”,我们的历史被视为纯粹的罪恶和负担。近30年的历史回观有两个特征:首先我们第一次能够以理智和平静的心境看待自身历史;其次,这次历史回观是在国际交往、大众参与的基础上进行的。

电视片《汉字五千年》和《大国崛起》都使广大观众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4.3 研究和宣扬“汉语汉字优越性”

今年是《汉字文化》创刊二十周年。

1989年徐德江先生执笔的《汉字文化》“创刊词”指出,《汉字文化》创刊的目的是:“为了冲破片面的印欧语文理论僵化模式对我国语言文字科学和语文教学的束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学、语言学、语文教学科学,迅速改变我国语文理论和语文教学严重落后的被动局面。”“创刊词”接着指出:“汉字落后”是长期套搬印欧语文模式得出的结论,其流毒极广,影响极深。这套错误理论不仅使汉字汉语遭到歪曲,使我国语文教学至今还在徘徊,而且对整个人类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对语言和文字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做出片面的、不科学的结论。可以说,“汉字落后论”“拉丁字母万能论”的产生和长期流传,是人类语言文字理论尚处于幼稚阶段的表现。因此,以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从深入剖析“汉字落后论”入手,全面深入地进行语言结构、文字结构和语文教学的研究,不仅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学、语言学、语文教学科学的当务之急,而且,必将对人类的语文理论和语文教学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重温二十年前徐德江先生的这些话,仍然使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徐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汉字文化》的“创刊词”既是宣言书,也是行动纲领。二十年来,这个宣言书不仅指导着徐德江个人的言行一致的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而且也团结了一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使“汉语汉字优越性”的理论越来越深入人心。

徐德江先生能一贯坚持理直气壮地研究和宣扬“汉语汉字优越论”,是因为他始终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一部分人觉得“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时候,他坚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最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持之以恒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细胞分析法”来研究汉语汉字,大声疾呼地宣扬“汉语汉字优越论”,表明了徐德江先生对于在意识形态领域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忠贞不渝。徐德江先生的一贯言行,说明他认为: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坚持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字理论都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当前,在世界金融危机风暴遍及全球的严峻时刻,我国仍能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的势头。举世公认,在今后几年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速度仍将位于世界最前列。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世界范围的“学汉语热”日益升温,各国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

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在回顾六十年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时候,也回顾一下在语言文字学理论方面,逐步消除“民族自卑感”和“弱国心态”的创伤,敢于和善于宣扬“汉语汉字优越性”的历程,对于正确理解和实现语言文字的“国际接轨”是大有裨益的。

徐德江(2009B)在《汉语汉字代表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前进方向》中提出:语言文字怎样实现“国际接轨”呢?不是无形态的汉语向有形态的印欧语去接轨,也不是汉字向拼音文字去接轨,正相反,根据“高效率”和“全球化”的迫切需要,是有形态的印欧语向无形态的汉语去接轨,是拼音文字向汉字去接轨。人类的语言文字理论不是向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语言学及其流派去接轨,而是向辩证唯物主义细胞分析方法论的语言文字学接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我们经历了伟大的六十年。

在政治上,我们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经济上,我们说:“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在意识形态上,我们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语言文字理论上,我们该说什么呢?

果然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汉语汉字代表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前进方向。”

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语言文字学专家赞同这个论断,并将为这个理论的实现而做出各自的

贡献。

参考文献

安子介 1989 《汉字文化》创刊号《题辞》

季羡林 1997 徐通锵著《语言论》,《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申小龙 2003《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徐德江 1986《语言文字理论新探》,光明日报出版社

徐德江 1992《当代语言文字理论的新构想》,科学报出版社

徐德江 2002《汉字与汉字科学论是原始性创新》,《汉字文化》第1期

徐德江 2007《论汉字的科学性》,《汉字文化》第1期

徐德江 2009A 《“语基”与“文基”》,《汉字文化》第1期

徐德江 2009B《汉语汉字代表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前进方向》,《汉字文化》第3期

袁晓园 1991《论汉字的优越性》,《汉字文化》第1期

(通讯地址:100142北京第119信箱,作者为研究员)

作者:鲁 川

汉字和汉语研究论文 篇3: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应对策略新探

内容摘要:汉字是汉语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汉字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全球汉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共识,汉字本身的复杂性,给学习者造成了很多困难,加上学习者自身的种种原因,从而产生了很多偏误和问题。我们通过分析留学生的偏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汉字的书写规律、汉字示音部件的意义关联等多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对外汉字教学的效果,并为对外汉字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汉字教学 偏误 书写规律 示音部件 应对策略

偏误是语言学习者不可避免的问题,汉字的书写偏误形成原因往往是多方面,我们利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对一些较为典型的汉字书写偏误进行分类整理。

一.留学生汉字学习偏误举例1

1.写作别字:

(1)误作其他部件:*苗旅(2001105610610250209)、*既使(2001105550523150048);

(2)误增笔画或部件:*安金(200307217523100061)、*渡过(200110540540150022);

(3)误减笔画或部件:*青静(200304522522250025)、*共给(200305533533250039);

(4)笔画组合关系:*午排(200307109523100331)、*巳经(200105550523250367)

2.写作错字:恭(下写作“水”,200110540540150134)、青(下写作“专”,200210529529251019)

3.书写不规范:了(写作“3”,200109529529151004)、方(下呈“丂”形,200410534610150049)。

二.对偏误成因的检讨

1.汉字系统的复杂性

据统计,在海外,45%的学生因为“汉字太难”而放弃学习中文2。的确,汉字形体本身就很复杂,他和西方表音文字体系不同的是,在书写时对形体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字音、字形和字义的相同或相近的情况很多,如:止——只、须——需、度——渡(同音近义字);妇——归、择——译(形近字)。仅同音易混字,《汉字等级大纲》中就有133组289个3。客观上来说,汉字笔画、部件之间以及汉字和其他字母、符号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引起混淆的机会就越大;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越接近,引起混淆的机会就越大。总而言之,汉字形、音、义的区别度直接影响偏误的产生。主观上来看,有很多偏误是由于学生自己记忆不清或粗心大意而造成的。

另外,现代汉字内部的形、音、义方面的不平衡性加剧了汉字系统的复杂程度。首先,大量记号字、半记号字的出现,使汉字字形结构的理据度大幅降低,如:龙、环、欢;第二,字形的无理据变化,导致一些意义形同的义符形体不能相互关联,导致汉字系统整体理据度的降低,如:来、麦、面等字,原本在同一形义范畴之内,而现在失去了以形构连的能力。第三,音读的变化使形声字表音部件的表音能力减弱,有的甚至失去了表音的能力,如:廉、刻、胖。

2.学生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同处在汉字文化圈之内的日本、新加坡和一些东南亚国家,来自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对汉字有比较深厚的认知基础,他们受到本国书写习惯的影响,往往会在书写中使用繁体字形,如:*發達國家(200307109525100552);而日本的学生还会写成日本汉字的形体,如:天(下短上長,2001052125

25100015)、*広告(200307109525

100629)。

大部分留學生来自汉字文化圈之外的国家,他们在书写汉字时往往缺乏笔画书写的节奏,典型者如“口”字用一笔写就,“竖弯钩”和“捺”常常混同或写成折笔。还有像巴基斯坦等一些使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国家,由于他们文字的书写特点,往往会把一些从左侧起笔的笔画写成右侧起笔,“丶”常常只写作“·”,“心”字的竖弯钩写作仰月形的弧线。

3.讲授方式、认知方式和学习态度问题

由于课程内容、课时安排和老师本身擅长的领域等因素,很多老师在进行汉字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更重视字形因素,而忽略了文字形体之外的因素,在进行汉字教学时忽略的汉字和词的关系,在字汇教学的时候对其中汉字的说明又不够深入,没有充分挖掘出汉字音、形、义三方面的潜力,造成汉字的认知、理解和辨别的角度单一,加上汉字本身的复杂情況,学生对汉字形体掌握程度。

汉字的教学中,很多汉语教师主张学生以认读为主,殊不知很多汉字不经过繁复书写辨认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何况,汉语当中的形近字众多,只认不写是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留学生会把汉语拼音标注在教材上,学习时只认读拼音不去理会汉字,还有学生长期依赖母语文字的书写形态来描摹汉字,这写跟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教师的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偏误的应对

之前有很多老师对此提出了应对的原则和办法,如:循序渐进、激发兴趣,重视书写、精讲多练,多读多看、注重比较等等,我们都是认同的,在此就不再重新说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提出的,是以下几点:

1.在汉字理据的基础上总结实用性书写规律

这是汉字书写层面的“急就章”,在通过观察规范汉字部件4的形态和规范笔顺的书写规律,总结出一些汉字书写方面的规律,来应对留学生在看字书写方面出现的问题。我们举以下三组例子:

(1)最后一笔是横画或者横向走势的部件,如果处在左右结构或左中右结构合体字的左侧或者中部,该部件最后一笔通通都写成提,如:玩、此、城、切、改、微、辆、顿。这是由汉字笔顺造成的,写完左侧部件最末的横笔之后,手往往要向右上方移动,以寻找右侧部件合适的起笔位置。和“辆”字中的部件“车”不同,“鞋”字中的“革”,横笔不写成提,因为“革”的最后一笔是竖而不是横。

(2)很多留学生在书写汉字的时候分不清勾和提,换言之,就是写完了竖笔之后不知道往那边勾笔,我们通过整理得出:提画不出现在部件的最右侧,勾画不出现在部件的最左侧。由于勾笔势右侧起笔向左上侧行笔,所以不出现在字的左侧,如:门、刂、乃都是最右侧出勾,相反,提由于是左侧起笔向右运笔,故不出现在部件的左侧,这与前面说的横笔改成提笔的原因相同,都是为了照顾自然的书写顺序。还有,“中竖不提”,指的是处在独体字中间位置的竖笔通通连接勾画,而不能连接提画,如:扌、事、争。

(3)书法上有“一字不二捺”的说法,两个带有捺画的字同处于一个字中,只能有其中一个写作捺,另一个要写作点,这在规范汉字表中也有所体现。左右结构中,左侧的捺画要写作点,如:林、利。上下结构中,除了“炎”以外,下侧部件的捺画要写作点,如:泰、秦,包围结构中,被包围部件不能出现捺画,如:因、囚、达、返、区。

另外,由于部件意义的不同,“卩”只能够出现在字的最右侧位置,这就避免了在合体字左、中两个位置上“阝”和“卩”的混淆。以上我们所举的例子是一些汉字书写层面的规律和规范汉字字形基础上的笔画区别特征。实际操作中要特别注意,“急就章”式的内容只能作为教学、纠错环节中的辅助性技巧,不能喧宾夺主,在讲授时还是要以汉字的构型理据来说明部件形体特点,并以部件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区别,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科学合理的书写训练,这样的教学才是正路。另外,从例(1)(2)中也可以看到,正确的书写笔画对于汉字书写教学的重要作用,汉字的笔画是自然的,虽然规范汉字是经过整理的,但是,其中所使用的字形和笔画的形态是自然书写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强调笔画的书写顺序,提前预防有关问题的发生。

2.重视示音部件的意义,字词教学相结合

偏误的类型很多,并且原因复杂,就汉字书写偏误而言,看似是出现在字形上的问题,实则有可能是对字义理解的模糊,或是对字音的掌握有误。因此不管是进行汉字、词汇的教学,还是纠正学生的学习偏误,只要是进行汉字方面的教学,就要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综合下手考量。对于表义部件的教学,我们当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人员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也有很多文章对汉字部首、汉字表义部件的基本意义和教学用途做过讨论。可是,我们对汉字示音部件的研究和利用还有所不足,而针对于各个等级的汉字和词汇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举以下三组例子:

(1)包(乙级;初级)5。本义是怀孕,有包裹义,因而用作动词表示包裹,用作名词表示用来包裹或有所包裹的东西:书包、钱包、包子、(蚊虫叮咬的)包。同样以包为示音部件的“泡(丙级;初级)”表示用水包裹,如:泡茶;用为名词指外形膨起、质地松软的东西:肥皂泡、(磨伤手的)。还有“抱(甲级;中级)”,双手呈环状包裹的动作叫做“抱”:拥抱、怀抱、环抱。

(2)长(甲级;初级)。本义指时间、空间距离大(形容词);引申表示生长、变大(动词)。“张(甲级;初级)”本义是开弓,因而有张开、打开的意思。“涨(乙级;中级)”则有上升、变高的意思,如:涨潮、涨价。“胀(丙级;高级)”是体积变大之义,也可以引申指数量和其他抽象意义上的变大:胀痛、膨胀。

(3)汤(甲级;初级)。原本指热水,由此引申为饮食、药物的“汤”。“烫(乙级;高级)”的“汤”表示热水,和“火”都具有“温度高”的意思。“荡(丁级;高级)”是摇动器皿中的水清除渣滓的意思,因而有摇摆、清除义:飄荡、涤荡。

此外还有诸如以“艮”为声的字多有“深”的含义,从“夗”或“宛”得声的字往往有“屈曲”的意义。如果我们在汉字和词汇的教学中能够更多地发掘和运用汉字系统内部规律,再佐之以适当的教学手段和形式,那么学生对于汉字的认知、理解和记忆就会更加深入更加立体。同时,把汉字教学和词汇教学相结合,汉语的词是由汉字构成的,字词不分家,参与组词的汉字也大都有自己的意义,因此在汉字教学中应该把汉字当作词来处理,像词一样构成意义相关的组合。这样,在对比区别音、形、义相近的字、词时,就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角度,进一步,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这些汉语字词方面的深層,往往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一点在中高级别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3.提高教师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素养

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对外汉语教学解老调重谈的问题,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不能泛泛,要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汉语是从古至今一直在发展和演变的古老语言,我们所使用的现代汉语和先秦时期的上古汉语一脉相承,这就告诉我们现代汉语字词中的问题可以到古代汉语字词中去寻找答案,尤其是在汉字内部、字际之间和字词之间的音、形、义关系方面,很多字具有相互之间联系,在教学当中我们则可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通过这些联系来增加字词教学的切入角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4.注意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

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有着彼此不同的心理素质、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这种差别在东西方之间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留学生往往习惯用自己的方式来认识汉语。但是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个问题、观点或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中国人很容易理解的外国人却不容易,就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别,这在语言学习方面也是一样的,使用不同思维方式思考的民族,语言上也不会完全相同,但是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常常以“非汉语”式的思维来思考,那么出现问题就是不难理解了。

反观我们自己学习和理解英语单词和句子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像比较之下,我们学习和理解母语中的词汇,依靠的更多是思维而不是识记。要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要从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两方面结合入手,特别是中、高级的学生,汉语中很多词语是不能够从语法角度解释的,如:容易、符合、在乎等,针对高级别的学生,他们有能力而且有必要更深入地理解字词背后的文化含义,而在语言的学习中,这对中高级水平的学生尤为重要,那么我们传授者就需要将之适当地融入语言的教学,把汉语思维融入字词教学,立体化提升教学效果。

汉字教学任总而道远,目前的研究和实践,尚不能完全解决汉字教育者和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通过对汉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和对汉字教学过程的检讨,根据问题的原因,调整教学思路,从多方面、多角度角度探索应对的办法,从而为汉字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注 释

1.本文所引的偏误案例均来自《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括号内注明语料编号。

2.李宝贵.汉字理据性与对外汉字教学[J].汉字文化,2005(01):41-43.

3.熊春花.对外汉语同音易混字教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3.

4.王宁主编.通用规范汉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2013.

5.括号中标注的依此是《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和《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与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两表中的分级。

(作者介绍:宫肇南,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及对外汉字教学)

作者:宫肇南

上一篇:设计教案(精选2篇)下一篇:计算机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