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五方面政治思想教育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党的理想信念的认同问题,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问题。当代青年对党的理想信念的认同,不仅在当下事关人心向背,而且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与前途命运。因而,如何有效地进行当代青年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政治认知教育,是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五方面政治思想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五方面政治思想教育论文 篇1:

政治社会化与高校教职工政治学习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校;政治社会化;高校教职工;政治学习

摘 要: 高校教职工政治学习目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形式过时等困境,探索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势在必行。以政治社会化相关理论为基础,对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高校教职工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但政治学习形式存在着方式陈旧呆板、系统性不够等问题。因此,为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宣传部的核心作用,应建立高校教职工政治学习的新模式,针对高校教职工的工作特点和学校各二级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政治学习,并健全教职工政治学习管理考核制度。

文献标志码:A

一、政治社会化与高校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

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赫伯特·海曼在其《政治社会化》一书中提出〔1〕,他借助社会学中的社会化的范畴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而政治社会化通常指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了解政治制度、培养政治参与能力,最终形成政治观点和立场的过程〔2〕。因此,政治社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中的国家、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都建立在公民良好的政治社会化前提基础上,没有合格公民意识,就难以保障公民权利。同时政治社会化也是维护政治秩序的重要工具,通过政治社会化,国家把能体现自己意志、利益并且有利于实现政治统治目标的政治理想观念、政治道德观念、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向社会广泛传播。可以说,没有政治社会化,就难以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政治体制。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育是促进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完成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个体在与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的互动中,不断受到政治教育所带来的观念和信息的刺激,并逐渐将其内化进自己的态度和人格结构中,使其成为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从而确立明确的政治方向。现代国家都非常重视国民的政治教育,在各级教育层次(大、中、小学)里都设置了关于政治制度、公民参与等方面的课程,以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高等学校教职工作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群体,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主体,他们在高校担任着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责,因此其政治观念、政治态度会深深地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观念。而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其政治观念会决定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强高等学校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953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指示》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的确立。近60年来,该项制度在加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素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维护高校稳定、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变迁,这种学习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二、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困境

尽管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一些单位对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形式有待改进。

首先,由于部分高校过分强调教师科研业绩,使得教师比较注重科研项目、成果和科研经费,而对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不太重视,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甚至有些单位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经常被其他工作占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加之,随着住房货币化分配、高校职称评审和科研项目的竞争,高校教职工面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主观愿望有所降低。

其次,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在形式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方式陈旧呆板。一些高校仍沿用学文件、读报纸、传达会议精神等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方式,这样不能很好地激发教职工学习兴趣,容易造成教职工被动学习。随着互联网和大众媒体的普及,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传统学习形式已不能满足年青教职工的求知欲望。二是在政治理论学习水平上有待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缺乏学术性和知识性的有效引导,造成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存在着一定偏差。三是在学习组织上力度不够。今后应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完善教职工的政治理论知识结构。四是政治理论学习内容抽象化、文件化。政治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较多而社会实践活动很少,造成教职工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离,不能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上发挥应有的作用〔3〕。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即使面临诸多的困难,我们仍然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高校这块阵地,这是高校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度重视并加强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是在新形势下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在政治社会化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有效形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探索出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新思路与新模式。

三、当前高校教职工的思想状况

为准确了解当前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情况,我们于2011年对西南交通大学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5份,座谈、访谈提纲6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870%,收回座谈、访谈提纲6份,回收率为100%。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分别来自土木、机械、电气、交运、信息、政治6个学院,其中包括不同年龄段、性别、民族、职称和党派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对于自身职业持较高的评价,教职工总体上思想积极向上,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我们希望了解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评价(appraisal)和认同感(identity),以便针对高校教职工的自身特点制定学习方案。调查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老师对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人格魅力、学术道德、敬业精神、廉洁自律、师生关系、育人意识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其中,满意度最高的三项为: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教师分别占到了98%、96%和96%(见表1)。表1中数据说明,教师对本职工作具有较高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

在问到“您对自己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时,有6%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54%的教师认为“比较满意”,两者共占60%(见图1)。

本校教师对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虽然大多数教师对于工作持满意态度,不过仍然有40%的教师对于本职工作的满意度表示一般和不满意,这说明有一些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其工作满意度的提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为了了解教师对于国家发展的信心,我们也设计了相关选项,调查显示,在判断我国未来发展趋势时,有90%以上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明显得到改善等问题表示“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

但同时显示,高校教职工由于受经济收入、住房、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压力较大,部分教职工焦虑感较强,其身体处于亚健康状况。在调查教师生活困扰时,有38%的教师认为目前最主要的生活困扰是经济收入,还有23%和20%的教师分别选择科研压力和住房压力。此外,有6%的少数教师选择“子女成长与发展”,还有5%和4%的教师分别选择“身体健康”和“社会保障”等(见图2)。

本校教师目前的主要生活困难在回答“您在工作方面面临的最主要困扰”时,有24%的教师认为“教学科研经费不足”,有21%的教师认为是“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困难”,有16%的教师选择“考核机制不合理”,还有12%的教师选择了“工作负担太重”(见图3)。

本校教师目前的主要工作困难总之,从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一方面高校教职工具有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对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十分关注,对经济社会发展前景也比较乐观;但另一方面,高校教职工由于收入较低普遍存在着住房、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压力〔4〕,特别是对青年教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事业发展前景及生活质量优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有关部门的关注。要解决高校教职工在思想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需要学校通过教学科研制度改革,为高校教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另一方面应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采取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政治理论学习的模式,不断提高教职工思想觉悟,保证高校稳定健康的发展。

四、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新模式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必须结合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切实克服政治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象。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防止把政治理论学习拔得过高,从而影响日常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二是防止轻视政治理论学习,只单纯强调教学科研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5〕。应该将政治理论学习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对接,使其成为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的有力支持。

具体地说,我们在探索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新模式时,必须考虑到高校教职工的工作特点,采取有效学习形式来提高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与实效性。

第一,学习内容应结合实际。政治理论学习主管部门要关心高校教职工的工作、生活与心理状况,要敢于触及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将政治理论学习和解除教职工思想疑虑以及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这就要求高校政治理论学习主管部门平时必须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对于不同职称、政治面貌、学历、专业背景、年龄的教职工采取不同的学习措施,以提高教职工政治学习的针对性,对于在工作、生活上有困难的青年教职工,应给予关心,及时为他们解决困难。

此外,还要根据国家形势和党委宣传部工作需要,对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作适当调整,以引导教职工正确的思想认识、增进其思想交流,变空泛的形式主义学习为理论联系实际,以突出社会、经济重点和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把被动的思想教育转化为教职工自愿的主动学习。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教职工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正确的认识,但也有少数教职工在思想上存在一些模糊看法,这需要我们今后加大引导力度,不断提升高校教职工的政治理论思想水平。

第二,学习方式分门别类。政治理论学习主管部门要根据学校各二级单位的工作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学校的党政部门与教学科研院系、理工科院系与人文社科院系等,都应该采取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形式。对于不同职务的教职工,在学习上也必须加以区分,以满足不同的岗位要求。对于学校各级领导与党员干部,应采取集中学习、坚持自学以及学习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引导他们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以便他们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增强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并在自学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办班、分期轮训的方式来保证领导和党员干部的学习。对于一般教职工,主要采取平时安排具体的政治理论学习时间和内容,可利用知识竞赛、组织参观、演讲会、有奖征文等形式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第三,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组织学习的核心作用。高校教职工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知识水平,尤其是政治学院的教职工本身就是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如果高校党委宣传部的组织者没有高超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是很难得到他们的肯定的。因此要取得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良好效果,学校党委宣传部应该加强对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组织和指导。党委宣传部可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国际国内形势、学校的中心工作等,制定出内容丰富又切实可行的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并为广大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还可采取举办理论学习专题讲座、组建“政治理论学校宣讲团”等,以吸引教职工的眼球,增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对于学校各二级单位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以进一步推广其学习经验〔6〕。

第四,加强政治学习的考核管理。首先,学校各二级单位要做好政治理论学习的组织、考勤、记录与总结工作,并安排好政治理论学习时间。其次,加强对政治理论学习效果的考核,考核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平时按照学校党委规定的学习内容认真组织大家按计划自学;二是教职工通过学习后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掌握的如何,以及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程度;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坚持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以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7〕;四是将政治理论学习与部门工作实际相结合,并在日常工作中能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通过建立一套新的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有效模式,可促进高校政治理论学习的可行性与实效性,使政治理论学习成为广大教职工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在需要〔8〕,即实现政治观念的内化,使政治理论学习变成自己内在的需要而不是成为政治任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高校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效果不太理想,一方面是某些高校主管部门强压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是广大教职工被动学习。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让政治理论学习变成教职工的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这也是政治社会化的心理基础。

总之,要想取得好的政治理论学习效果,就必须坚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将政治理论学习与党政工作相结合,重点解决制约各单位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9〕;二是将政治理论学习与解决教职工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相结合,为教职工解决一些切身利益问题;三是将政治理论学习与具体的管理工作相结合,认真听取教职工的建议,使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10〕;四是将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教职工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受到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提升其政治社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H.Hyman.Political Socialization: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havior〔M〕.Glencoe:Free Press,1959:25.

〔2〕Edward S.Greenberg.Political Socialization〔M〕.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9:122.

〔3〕李玉泉,李 波.高校教职工政治学习模式创新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7):23-28.

〔4〕俞海洛.对高校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必要性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2,(3):78-81.

〔5〕张国启,王忠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路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51-56.

〔6〕张耀灿.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规律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8.

〔7〕周瑞法.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化:一个必须突破的理论与实践双重背逆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98-102.

〔8〕夏武祥.如何提高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实效〔J〕.才智,2008,(16):259.

〔9〕何土荣.高校政治理论学习的实践方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6):554-555.

〔10〕余德华,朱 敏,肖建昌.增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5):89-92.

(责任编辑:舒莉霞)

作者:乔真真 阮琦 马艳娟

高校五方面政治思想教育论文 篇2:

当代青年政治认知教育: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课题

对党的理想信念的认同问题,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问题。当代青年对党的理想信念的认同,不仅在当下事关人心向背,而且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与前途命运。因而,如何有效地进行当代青年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政治认知教育,是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我们选择了暨南大学、深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大学四所高校作为课题调研的主要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下思考。

基本现状

调查表明,当代高校学生在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鲜明正确的政治倾向、自强奋斗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等方面总体上呈现出健康良好的精神风貌。

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高

在思想政治方面,广大高校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政治立场比较坚定。从问卷调查的数据看,四所高校中有59.5%的学生认同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超过70%的学生认同改革开放。广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决策、施政能力评价较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现阶段党和政府的工作比较肯定和比较满意,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前景充满信心。

积极关注重大事件,对重大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

高校学生十分关心时事。他们对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和突发性重大事件高度关注。其中,对“四川汶川地震”关注度达100%;对拉萨“3·14”暴力犯罪事件关注度达97.5%,对国际金融危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等。关注度均达到96%以上。在关注这些重大事件的同时,高校学生也对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给予强烈关注。腐败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就业问题等连续几年被学生列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最主要因素。他们还高度关注深化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以及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等问题。可喜的是,他们在重大问题上与党和政府的看法相当一致。对一些重大问题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具有一定的奉献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问卷调查表明,“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正在成为高校学生的道德追求,有超过80%的学生选择了“大学生应该带头倡导社会进步的准则,有开风气之先的使命感。我很愿意参加这些活动”和“人应该互相帮助,我平时经常帮助身边的同学”,只有1.5%的同学表示“不关心别人的事”。他们积极投身于各种志愿活动。目前,参加志愿者活动正在高校学生中形成良好风尚。

具有一定的自立自强精神和主体参与意识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多数学生建立起积极进取、开放务实和竞争意识。他们认为“贫困的经历也是一种财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诚信受益”,他们能够积极自信地面对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注重发挥自身的主体参与作用,认为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既可以“奉献社会”、“开阔视野”,也能够“增长才干”。但同时也有36%的学生认为财富是成功的标准之一。

成功经验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总体状况较好,这是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注重发挥高校两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对高校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职责,也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们开展调研的这几所高校非常重视两课教学,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力求使高校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来观察社会、认识分析复杂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问题。他们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着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帮助学生分析解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感悟作用

社会实践是连接社会和学校的桥梁,是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于一体的立体式、全方位的教育形式,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暨南大学由学校团委统一组织,广泛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形式多样而富有成效的丰十会实践活动。西安交大近三年来,组织了6000多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团队,近万名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遍及全国五十多个地市区。

实践证明,高校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进一步了解了社会、认识了国情、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这对他们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巨大而深刻的感悟作用。

注重发挥模范典型的榜样感召作用

青年对党的理想信念的政治认同教育不光要靠理论,还要靠情感的激发和榜样的力量。我们调研的这几所高校都在抓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开展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的榜样教育。他们每年都要邀请省市领导、著名学者、各个领域的英模代表进校做讲座,邀请社会的成功人士举办人生奋斗报告会。调查表明。学生更乐于接受领导干部、英模人物、成功人士的讲座、选修课等教育方式。暨南大学每周邀请一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迄今已经举行了98场讲座,深受学生好评。

注重发挥高校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提高高校学生对党的理想信念的认同,需要高度尊重学生作为思考主体的思想权利,注重激发他们的内在认知需求,发挥他们的主体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这方面,一些高校都在进行各具特点的探索与努力。比如,两安交大尝试进行网络思想引导,成立了网络学生评论员小组,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组织骨干队伍在BBS上发布正面信息,在引发学生的讨论辩论中去伪存真,以理服人。他们还积极拓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决策与管理的渠道,学校规定学生代表可列席校长办公会,并专门设置了党委书记、校长以及各職能部处长网络信箱,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

注重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

高校学生作为同一年龄段的人群,相互之间容易产生思想共鸣和行动影响。根据这一特点。高校在加强学生的政治认知教育时,特别注重发挥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通过强化同龄人的感染作用。形成学生中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良好表现是对学生最直接的感染。因此,各高校党委注重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对入党积极分子注重早期培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发展程序,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和实践锻炼。对大学生党员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

用。暨南大学的做法很有特点。首先,他们举办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其次,他们以学生党建工作为着力点,以党建带团建;再次,他们以网上党校为第二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党建平台;最后,他们于2003年开始探索党组织进学生宿舍的宿舍区教育新路子。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党建带团建工作,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先锋骨干作用,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成为吸引和凝聚高校青年靠拢党组织,积极追求政治进步的有效载体和有效途径。

几点思考

尽管从调研结果看,“两课”教育在强化高校学生对党的理想信念的认同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对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快速而深刻的文明转型。在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中,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急剧分化与调整、各种思想观念的日益活跃与碰撞:另一方面是开放环境中两方政治思潮与文化意识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与渗透,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明显差异,特别是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更加多元多样,这使执政党面对的思想挑战颇为严峻,提高当代青年对执政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还需要我们做多方面的努力。

推进理论创新,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性

在四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两课”的学习对其确立和巩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说明“两课”教学在整体上还是有成效的。但也有13.9%的学生认为“两课”对他们的思想认识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甚至还有4.4%的学生认为有负面作用。学生反映,理论过分玄奥,部分两课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部分内容时代性不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不强,思想感召力较弱,使一些课堂讲授显得枯燥无聊,这导致部分学生对上两课既没兴趣又较无奈,抱着应付、混时间的心态听课。由此可见,使理论进教材、进课堂容易。但要真正进头脑武装思想,至少需要我们在两个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方面要敢于摈弃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要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积极思想成果,勇于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对党的理想信念的理论研究,增强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提高党的理想信念的思想感召力。

第二,要重视给高校“两课”教师的教学创造必要条件。我们建议,要鼓励教师解放思想,深入研究“两课”教学中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在坚持“两课”意识形态政治原则性的基础上,提高“两课”教学中的学术含量,使教师有充分的学术空间,用好用活“两课”统编教材,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同时,要创造条件鼓励和组织教师深入社会进行调研,在对重大实践问题的调研中深化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中深刻、鲜活、生动的讲授,切实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并且,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使真正研究问题的好教师能够充分发挥才华,使不动脑筋、照本宣科的无法继续混下去。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两课”教师队伍人才建设,提高“两课”教师的学术地位,增加并合理使用“两课”教学的科研经费,给“两课”教学研究以必要的人、财、物的支持。

结合青年成长特点,注意区分“两课”教育的分层性

所谓“两课”教育的分层性,主要有三方面含义:

一是要注意执政党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的联系与区别,恰当进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教育。理想信念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南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所决定,党的意识形态要在国家意识形态中起主导作用。但国家意识形态毕竟与政党意识形态有区别。在理想信念层面上这种区别主要是:在党内所有党员不仅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而且都必须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国家意识形态则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理想。因此,我们不能把对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求简单生硬地会加给高校学生,高校“两课”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心应该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凝聚他们建设国家、奉献社会的热情、智慧、力量,激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朝着使自己成为振兴中华的栋梁之才而努力成长。

二是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国家意识形态主旋律的同时尊重和包容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多元。中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多元社会。社会利益的多元分化,客观上要求执政党尊重和承认价值的多元追求。因此。尽管国家意识形态必须在社会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但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我们在坚持思想教育主旋律的同时,要正视并承认这一客观现实,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社会成员包括高校学生思想观点的多样性,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坚持以平等对话来达到加强沟通和交流,在此基础上以适当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努力扩大党的思想包容性来吸引和争取更多的高校学生,提高他们对执政党理想信念的政治认同。

三是根据青年成长不同阶段心理认知发生的客观规律,分层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社会经历、身心特点、面临的学业压力和任务,安排不同思想广度和理论深度的“两课”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两课”学习,从获得政治知识到形成较好的思想理论素养,为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贴近高校学生实际。加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

当代中国社会处在快速而深刻的历史变迁中,社会转型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样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防止一般化,充分注意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比如。高校绝大多数学生是认同和接受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但同时国外的思想观念包括宗教渗透在少数学生中也存在一定影响。我们在思想教育中既要充分尊重宪法规定的公民信仰自由的权利,又要对国外某些政治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保持高度警惕。要善于运用“两课”教学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善于把思想引导和依法管理宗教活动结合起来,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学生的思想精神需求。

注重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在潜力,突出教育中高校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高校学生既是教育客体也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生硬的灌输。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注重实践的启迪与感染,注重同龄人之间的争论探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关于社会实践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努力做好引导工作,把国家主流的政治观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素养,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

善于利用高科技,不断增进教育方式的现代性

调查表明,互联网和各种新兴媒体正在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途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准确了解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社会思想舆论特点,充分认识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积极探索把握利用好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我们要在传播形式上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使思想教育方式更贴近学生的需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我们要特别重视加强红色网站的建設,用先进的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力争把握新媒体背景下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强研究,增加经费投入,配备相关人员。

高校学生对党的理想信念的政治认同,不仅取决于高校的“两课”教育和高校党建工作。还在相当程度上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提高高校学生对党的理想信念的认同度,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更是全党的责任。只有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达到高校教育和社会熏陶的有效结合。努力提高高校学生对党的理想信念的政治认同。

(课题组组长:赵阳(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课题组成员:陈建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建华(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西南(第二炮兵政治部副主任);贺江波(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政治委员);范继英(中华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执笔人:陈建功)

(本文责任编辑 李红)

作者:省部班调研组

高校五方面政治思想教育论文 篇3:

论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机制的创新

[内容提要]政治引导是高校统战工作的第一要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成效并不很理想,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统战工作的科学发展。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机制必须创新。

[关 键 词]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机制;创新

政治引导是高校统战工作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常态,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必须主动适应、积极服务于这一新常态。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成效并不很理想,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统战工作的科学发展。因此,创新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机制成为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为进一步探索工作规律,寻求更加有效的工作机制,课题组在驻威海的6所高校,就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大学生社团成员等,共下发1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8份。

根据调查问卷,有66%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引导工作取得了成效,主要体现在:政治引导工作的主线基本建立,政治引导工作格局基本确立,政治引导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等。但也有21%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还需进一步加强,甚至有13%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引导工作可有可无。综合起来看,有87%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引导工作十分必要,但引导机制需要创新。这表明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引导工作获得了大多数成员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也表明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还存在问题。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要认真总结,查找原因,并在工作中克服和改进。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引导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治引导平台不健全,难以组织真正有效的政治引导。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平台一般包含两类,一是统战机构、专职统战人员,二是教育设施和场所。调查表明,高校统战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不足是普遍现象,而且统战机构组织松散、约束力弱,有的高校统战部与宣传部、组织部、党政办合署办公,有的高校未成立统战部门,统战成员存在兼职等等。另外,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场所不具备,设施不足,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可以长期依托的机构,这在理工类院校较为普遍。政治引导平台不健全使得高校统战工作很难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政治引导。

(二)政治引导方法单向、缺乏灵活性。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通常的做法是,统战工作部门向统战成员传达文件、召开座谈会、组织讨论和撰写学习体会等,较少采取体验学习、交流学习等双向、互动的方法。这种单向的教育引导缺少灵活性,较少结合成员单位自身和成员的实际情况,无法适应高校统战成员群体思想活跃、知识层次较高、价值取向多元的特点,大大落后于高校统战工作不断变化的形势任务。因此,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必须与时俱进,需要探索和采用双向、灵活的教育引导方法,少生硬说教、多生动说理,少单向灌输、多交流沟通,力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政治引导形式化、表面化严重。有78%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过于注重形式和表面,缺少广度和深度。这主要是受一些客观因素如统战制度、人员、经费等的影响。有的高校存在统战工作有执行无制度的现象;有的高校统战工作制度建立过久,修订完善不及时,不符合形势任务的需要;重大教育活动通常只要求领导、骨干成员参加,较少针对一般成员等等。形式化、表面化严重的另一表现就是,统战部门较少到基层院系所了解成员思想动态,与成员单位共同探讨工作,容易产生政治引导面上形式化、点上不着力的问题。

(四)政治引导缺乏主动性,没有常态化。政治引导的效果往往体现在工作的主动性和常态性上。有57%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的主动性差,65%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不能常态化。有的高校统战工作“只唯上、不唯下”,停留在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上,处于被动状态;一线统战委员工作繁忙,政治引导意识不强,较少关心成员的思想教育,主动性差。政治引导工作不能常态化表现在工作缺乏持续性,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统战部门未能出台详细的政治引导计划,没有建立适合本校统战对象情况的政治引导体系并分步实施,不能很好把握政治引导重点,政治引导成效不明显。这些情况导致政治引导工作“间歇、断线、脱节”,给统一战线成员造成政治引导工作时有时无的感觉、可有可无的认识。

(五)政治引导缺乏完整性。有近60%的调查对象对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的内涵不了解。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引导工作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不能把政治引导等同思想教育。一般而言,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引导包括思想引导、参政议政引导和服务社会引导,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然而,当前很多高校统战部门在政治引导上侧重做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甚至忽视对统战成员参政议政、服务社会的引导,这就打破了政治引导体系的完整性,容易造成政治引导工作的不平衡,最终产生统战工作政治引导的效果不理想。

(六)政治引导重视政策思维、轻视法治思维。高校是高级人才汇集的地方,党派众多,成分复杂,很多教职工具有留学背景,尤其是占比高达三分之二的党外知识分子,他们的民主法治意识比较浓厚,崇尚自由,个性张扬。然而,受传统统战工作的影响,我国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引导重视政策思维,轻视法治思维的倾向比较明显。比如,很多高校统战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的高校即使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执行起来打折扣,一些制度流于形式、挂在墙上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再如,涉及学校的重大决策应该在决策之前和执行过程之中征求党外同志意见,应该充分尊重党外同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但是,很多高校往往忽视“征求”意见的程序,通常是“先斩后奏”。上述问题的存在很难让统战成员内生协商民主、依法治校的良好感受,政治引导自然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当前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当前高校统战工作的实际情况,能够得出当前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政治引导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高校统战工作的“同心圆”效应不佳。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应该坚持“同心圆”法则。笔者认为“同心圆”法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底线”,就是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二是“核心”,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当前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能守住“底线”,但是对“核心”认同的教育引导却有待加强。之所以这样,首先在于,有些高校轻视甚至忽视政治引导工作的重要地位,统战部门没有把政治引导放到统战工作的大格局、大系统中考虑,没有形成有计划、抓重点、重效果、能持续的工作状态。这必然造成政治引导与统一战线相脱节,导致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效果不佳。其次,不能很好地处理统战工作中的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当前统一战线的“一致性”归根到底,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认同。一致性是开展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的客观基础。统一战线的多样性是指各种社会力量,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存在差异,呈现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选择性、自主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多样性是开展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的必然要求。在高校统战工作中不能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就不可能找到统战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政治引导的效果必然不佳。

(二)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政治引导难以形成内在需求。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应该是高校党委、统战部门、基层统战成员单位、统战成员共同的需求,政治引导的效果只有在四方需求达到最大一致性时为最佳。当前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四方对政治引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内在需求不旺盛。首先,就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来说,一些党员干部不会做统战工作、甚至轻视统战工作,不会领导、不懂政策、不讲方法,相对于其他部门的工作而言,统战工作在高校的主管部门和实际工作中所占的分量和比重很小。这严重影响了统战成员对统战工作政治引导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其次,就高校统战成员单位而言,存在先天的组织松散、约束力弱的问题,其成员分布在各个院(系、所),他们的业务分布在不同的专业领域,这就给成员单位开展政治引导活动带来实际困难,成员单位很难在组织内部形成有效的约束力,从而导致他们对政治引导工作缺乏主动性,很难将实际需求转化成内在动力。

(三)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高校统战工作不仅仅是统战部门和统战成员单位的一己之事,而是涉及多个部门,比如党委宣传部、人事处、组织部、工会、保卫处、统战成员所在院(系、所)党组织等。这些单位本应是高校大统战格局中的一分子,但是由于这些部门分管于不同的校领导,统战部门的一些工作思路、计划安排、组织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难以顺利地推动和开展。此外,一些涉及统战部门的工作,往往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协调统筹工作机制,高校统战部门反而成了“看客”,感到无所适从,困惑不已,导致政治引导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都难以打开。这些状况的存在表明,整个高校氛围中没有形成目标一致、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政治引导合作机制,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习近平指出,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只有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合力,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三、创新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当前高校统战工作的牵涉面、统战工作的领域、统战工作对象、统战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对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机制必须创新。

(一)构建和完善高校“大统战”工作格局。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是高校统战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很多高校,这一工作格局并未真正形成,或者有名无实,应该说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有些具有统战色彩和性质的工作分散于高校各部门,彼此各司其职,互不沟通联系,大大削弱了高校统一战线的优势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破解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就是高校党委和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要真正重视并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要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有效地整合资源,理顺并协调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基层院系各负其责、共同配合,校内各级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大统战格局,切实避免统战部门在工作上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合力,提升统战工作水平。比如,应单独设立统战部,统战部部长应由学校党委委员担任,各基层党组织应设统战委员;应建立健全党委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综合协调、信息沟通、绩效评估、检查落实等工作机制,等等。

(二)创新政治引导意识。高校统战工作面对的是多样化的政党和党外人士、多元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多变化的利益诉求和精神追求。因此,高校统一战线必须创新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意识。首先要强化高校党委统战部门和统战成员单位政治引导工作目标一致性的认识。高校统战工作要兼顾各方利益,团结多样化的党外人士,统一多元化的工作思想,势必要先从政治上保持一致。这是创新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机制的基本前提。只有这个前提达成了,党委、统战部门、统一战线成员单位之间才能形成彼此默契、相互配合的良性工作机制,才能保证政治引导工作长期效果。其次是坚持求同存异,正确处理高校统战工作中的多样性关系。高校统战政治引导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统战成员的思想认识也会因此而多样化。这就要求统战工作在政治引导时,必须要处理好多样性关系。统战成员除了要加强统战理论学习外,还需深入实际和基层,创新工作意识,大胆采用新方法、新理论指导统战政治引导工作。在坚持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前提下,要鼓励党外人士提出的不同认识和意见,要包容而不能压制和打击,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只要守住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使统战成员在求同的实践中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更多更好地培育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

(三)创新政治引导平台。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平台不健全是导致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不能够持续、统战工作与政治引导相脱节的重要原因,必须健全、拓宽和完善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平台。首先,配齐统战人员、配备教育场所、完善统战设备,来保障政治引导的持续性,有针对性地引导统战成员团结一致为高校建设献策出力,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成立社会主义学院,为高校统战工作部门和统一战线成员单位共同实施政治引导提供教育平台。其次,拓宽政治引导平台,打造新媒体条件下宣传、学习和交流平台。通过校园网络、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媒介宣传政治理论,让统战对象了解、关心和支持统战工作,营造良好校园政治舆论引导环境。通过论坛、贴吧等形式及时高效地了解统战成员的学习动态、各方代表意见,通过对多方意见的分析综合,平衡各方,达成共识,保持政治一致性。再次,建立高校之间统战工作交流平台,各高校统战部门和成员能够互相学习和交流意见和经验,取长补短,便于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从大局上逐步形成政治引导工作的长效机制。此外,还可以积极发挥校友政治引导作用,因为,毕业的校友既对学校发展情况有相当了解,同时又具备了丰富的社会阅历,而且大部分往届校友对学校发展也十分关切,所以,可以邀聘其中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担任学校荣誉统战员等职务,为统战政治引导工作建言献策。

(四)加强政治引导工作的制度修建。制度是行为的规范。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机制的创新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治引导工作制度,要通过制度来规范政治引导行为,如建立健全党委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政治引导平台制度、政治引导培训制度、党外干部参政议政制度、文件传送与情况通报制度、党外学习教育制度、与校外统战人士联系制度、统战成员服务社会制度、聘请党外人士担任特约职位制度、政治引导工作绩效考评制度等。健全高校统战政治引导制度需要高校统战部门和统战成员单位在密切沟通、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联合制定。政治引导制度要以高校党委的名义下发和转发,以保障制度的执行力,确保政治引导工作顺利进行。

(五)转变统战工作政治引导思维方式。高校是一个差异性特别强的组织,各项事务、环节的涉及面各有侧重,具体规范或操作标准各有不同。新时期,高校统战对象参与学校发展的主动性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民主法治意识浓厚,有参政议政的热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常态。这就要求高校党委以及统战部门在政治引导时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由注重政策思维向注重法治思维转变。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要把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树立为统战工作的指针,高校统战人员要树立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崇高理念,成为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践行者,在想问题、作判断、出措施的时候能够从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以及高校章程出发,规范政治引导行为,提升政治引导理论层次与实践水平,以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开拓政治引导工作的新局面,不断提高统战工作政治引导的成效。

总之,高校统战工作覆盖面广、难度大、持续性强,政治引导必须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创新工作机制,这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大局,也关系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

作者:罗宝成

上一篇:营运支持部工作总结下一篇:电信工会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