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学素养教育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更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才符合课程改革的精髓。从化学教学过程设计、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化学史教学及化学科技活动培养五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了阐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学生科学素养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生科学素养教育论文 篇1:

中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研究

摘要:科学素养有着丰富的内涵,科学素养教育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但在中学阶段的科学素养教育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拟从实验课程设计、科学史教学、STS教育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水平。

关键词:科学素养 中学生 教育

一、科学素养的提出及内涵

科学素养一词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1952年哈佛大学校长Conant J.开始把科学素养定位在普通教育(大学教育)层面,随后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又进一步将科学素养教育引入到基础教育层面。美国国家科学院认为科学素养是在了解和熟悉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中要掌握的科学理念和科学过程,并且包括一些特定的能力。

我国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以及人文素养;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选择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要改变学校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以及忽视探索发现能力培养的倾向,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养成团结协作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2006年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指出,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我国《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科学素养的界定涵盖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科学情感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目前我国科学素养教育开展现状

(一)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主体教育形式还是传统的教师传授形式,利用黑板和一些简单的教辅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往往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掌握,甚至是记忆。在科学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到实验室做实验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虽然很多学校设有实验室,但是利用效率并不高。学校普遍拥有的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教师使用过程中多数是播放PPT课件,而课件中也多数是教材知识点的概要,很少能利用多媒体去展示一些实验过程、科学史实等。

(二)应试倾向较重

目前全国各地的中学都在经受着传统的应试教育考验,这种人才选拔模式对我们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产生了影响。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就特别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和教育,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开展各种名目繁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启发式、探究式等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尝试,但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是走形式,在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育很难达到效果。

(三)未能充分发挥课外培养的作用

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培养,单靠课堂的教学和一些考试的辅助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课外的环境进行培养。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对此给与重视,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形同虚设,一些课外的科学培养活动开展的并不理想,走过场、走形式,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

三、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实验课程设计

实验课是科学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要利用好这一阵地。一方面要加强对实验课程的重视,保质保量的开展好实验课程。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设计需要进行创新,以往的一些实验安排多是机械性的,学生并没有学到太多,只是一些墨守陈规的简单操作,所以应加强探索性实验的比例,既要有单一学科实验,又要重视综合性课题实验研究,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验要求,让同学们自己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案并得出结论。

(二)注重科学史教学

历史永远需要人类记住并进行反思,对科学素养的教育也不例外。在具体的科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准确地了解相关科学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了解一些相关人物的历史角色,知晓他们在科学发现、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失败、迷茫、痛苦,以及他们为了信念而不断奋斗、坚持的执着精神。通过一些历史上的名人典故,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真实,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可以感受到科学家们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这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三)关注STS教育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研究的简称。近几年在科学哲学领域一些学者呼吁要关注科学哲学研究的人文化,在科学素养教育方面也要关注人文化倾向。在科学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社会。科技的力量虽然巨大,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科技的主导者是人,所以对科学的理解一定不能脱离社会的因素。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因此具体到中学科学素养的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尊重不同人对不同事物的不同见解,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

科学素养不仅关乎我国整体科学水平的发展,而且关乎学生个人的未来成长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科学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要在未来获得一个好的工作岗位以维持高质量的生活,就必须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中学生一定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这既是每一个中学生的基本任务,也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之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EB/OL].(2006-03-20)[2013-03-19].http://baike.baidu.com/view/244696.htm.

[3]蔡铁权,蔡秋华.“科学素养说”和中学科学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48-52.

(责编 张景贤)

作者:陈方浩

中学生科学素养教育论文 篇2:

谈化学教育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措施

摘 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更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才符合课程改革的精髓。从化学教学过程设计、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化学史教学及化学科技活动培养五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了阐述。

关键词:化学教育;科学素养;措施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化学课程改革的主旨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做一些阐述,供大家参考。

一、对科学素养内涵的思考

1.科学素养的定义

科学素养(Science Literacy)一词源于英文Literacy。第一次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学者科南特,目前关于科学素养的论述很多,学术界多数观点认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

2.科学素养的架构维度

联系我国实际,借鉴西方关于科学素养发展的经验,我国21世纪科学课程改革专家组于2000年8月对科学素养的内涵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科学素养架构的四个基本维度:①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②科学知识与技能;③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化学教育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实践

1.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做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但在教学实施中,怎样培养,培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做到科学素养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所以忽略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把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反映在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并落实到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2.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方法论角度来说,化学实验方法是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方法。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利用化学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中学化学的习题教学中,在设计上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适当关注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的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内容。

4.利用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史是从历史维度揭示化学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化学史教学以其丰富的内容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生动有趣、充满哲理的素材,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化学史教学应该成为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教育的切合点。

5.利用化学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科技活动是以化学课程教育观为指导,以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以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信息和体验为内容,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激发学生科技兴趣、主动实践、主动求知、乐于创新为原则,以实现观察能力、操作技能、查阅文献、思维能力及各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主体性活动。

总之,科学素养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广大化学教师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发挥学科的优势和特长,努力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最终实现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有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高剑南,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程国平.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R].华中师范大学,2007-05:2-3.

[3]王井明.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研究[R].南京师范大学,2007-05:2-3.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作者:华飞

中学生科学素养教育论文 篇3:

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行性

将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根植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厚重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让中学生的理想信念开出有根之花,结出有根之果。

中學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中学生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做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中学生要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呢?笔者认为当代中学生应该了解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强化民族意识;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现实来讲,要刻苦努力,勤奋学习,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将来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学生的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高度可行性。

一、高中历史教材中具有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素材,只要善于挖掘利用,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将对开展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中国古代史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古代史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和谐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容乃大、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天下为公、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洁身自好、百折不挠的崇高气节,敦厚守信、忠于职守的诚实态度,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英雄精神,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孝道传统,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民族精神栖居的家园。……当下,对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应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抓住本根来培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量,铸牢精神支柱。”[1]

对中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住本根来培元,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要利用好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内容,特别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宋明理学”这两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提出了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主张,形成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他们都想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去拯救这个乱了的社会,都给当时的社会开出了处方。在诸子百家的理想信念学习中,重点要突出儒家,突出孔子的理想信念。儒家学派用“仁”“礼”来医治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国,虽然各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主张,但孔子为了理想信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值得中学生去学习。

宋明理学推崇气节修养,重视主观意志力量,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注重人格品行,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北宋五子之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通过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了解,才能真正理解上述人物的思想境界,以古人为榜样,修身养性,发奋立志,树立理想信念,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2.中国近代史中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在中国近代史时期,列强不断侵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逐渐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到了危亡的时刻。中学生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学习,能够自然地激发他们的民族意识,进而形成爱国主义情感,这比干巴巴地喊“热爱祖国”口号要深入人心。

中国近代史同时也是社会各阶层为救亡图存而开展的探索史和斗争史。随着列强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寻求救亡图存、独立富强的道路。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斗争,都没能让中国独立富强,摆脱民族危机。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在将中国国情与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也逐渐形成并成熟。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精神的引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开国大典上,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通过系统地学习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的过程,学生才能坚信是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是无数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为革命作出了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中国,才有了今天中学生能够安坐教室学习的幸福生活。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2]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青年个体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

3.中国现代史中奋发向上的中国梦

1978年中共中央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重挫折,有些人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这时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汲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3]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中学生通过对比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能够明白一代代领导人的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从而对共产党的领导坚信不疑,并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努力学习,刻苦奋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高考让历史教学与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结合更加密切

高考是教育改革的指挥棒,高考试题设计体现了对未来公民的政治素养、科学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的综合素质要求。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文化、共产党史等方面的考察,意在树立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增强其对祖国繁荣富强的坚定认同。本文以最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为例,说明当下高考历史重在培养中学生哪些方面的素养。

1.古代史更加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2014·全国卷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D)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015·全国卷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C)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14年全国卷Ⅰ第26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人性论的认识,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认为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但同时也有恶的一面,故要求人们应泯灭自身的欲望,追求至善至美这一人生的最高目标。2015年全国卷Ⅱ第24题考查儒家理想追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施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反映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仁爱宽恕、厚德载物。可见,高考通过考查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来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日常教学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2.近代史更加突出对国史、党史的考查

(2017·全国卷Ⅰ)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貫彻(B)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2017·全国卷Ⅱ)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据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D)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高考命题向来不回避社会热点,强调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突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2017年全国卷Ⅰ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2017年全国卷Ⅱ第30题,材料提供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取得重大发展的史料,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依靠群众和坚持全面抗战的正确性,有利于中学生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正确性的理想信念。

3.现代史更加注重对改革开放史的考查

(2017·全国卷Ⅰ)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C)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2017·全国卷Ⅱ)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C)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2017年全国卷Ⅰ第31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由题中关键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实际上考查了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掌握情况。2017年全国卷Ⅱ第31题考查恢复高考后的教育发展状况,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重视公平正义的主流价值观,隐性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改革开放史不论考什么内容,都离不开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要讲透邓小平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事实证明,如果仅仅开展一两堂专门的理想信念教育的讲座,或者孤立地给学生讲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理想信念,都难免过于理论化、教条化,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无疑是开展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将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根植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厚重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让中学生的理想信念开出有根之花,结出有根之果。

参考文献:

[1]肖丹.以战略思维全面推进当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228-232.

[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382.

【魏国丽,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第一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作者:魏国丽

上一篇:干训中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广电中心统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