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治理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布局的提出,金昌市发挥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努力为产业升级寻找新路径。本文基于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果,聚焦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主要存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不佳、文化旅游项目周期性过强、人才缺失等问题,最后结合实际为金昌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提出增动力、扩客源、添创意、拓市场这四点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治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治理论文 篇1:

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治理研究

摘 要:2004~2013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9.6%,但却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而换来的高增长。我国GDP低于全世界的10%,但却消耗掉全球20%的能源、54%的水泥和30%的铁矿。过度的资源消耗不但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限制了产业的发展空间。旅游业被认为是不依赖资源消耗的服务产业,实际上,旅游产业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整体需求,旅游产业体系离不开对资源的依赖。旅游活动中大量的能源资源、水资源被消耗,而产生的废气、废水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旅游景区脆弱的生态平衡也受到很大的冲击。有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降低了人们对其的旅游兴致,空气质量不容乐观,局部生态环境也受到破坏,旅游资源遭到损害。

关键词:旅游产业 环境治理 资源消耗

1 旅游与环境影响的相关系数

旅游是旅游者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或追求身心健康、愉悦或享受高效的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对外部环境和服务质量有很高的要求。理论上,景区游客增加消费相应地使景区的收入也提高了,为景区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给环境带了负面的影响。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旅游业统计年鉴200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整理测算表明:旅游人次增长率与国内总旅游人次增长率、废水废气排放增长率有很大的关系。

(1)国内旅游总人次与废水排放、生活用水排放总量密切相关。国内旅游总人次与废水排放的总量相关系数高达0.97,国内旅游总人次与生活用水排放总量相关系数更高达0.99。旅游人次是影响废水排放,尤其是生活用水排放的重要因素。

(2)国内旅游总人次与生活废水排放量、总的废水排放量有很高的相关系数,但与生活氨氮排放量和生活COD的排放量的相关系数不高。可能是因为技术进步或废水治理降低了COD和氨氮排放量而引起的这一现象,也可能是因为旅游休闲过程当中废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远远要比工业及生活废水的小得多,如此来看就很可能实现旅游过程中废水的低成本循环使用。

(3)废水治理支出与旅游人次关系密切,有高达0.9849的相关系数,这或许能解释为由于旅游人次增加引起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因而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环境治理经费,这样导致废水治理支出的增加与旅游总人次增加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种解释在理论上证明了废水治理费用与旅游人次增加的相关性。

(4)影响景区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废气的排放(SO2、NOX、CO2等),因相应的旅游业生活废气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的统计数据的缺乏,旅游活动直接排放废气量无法计算。不过从数据来看,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与国内旅游总人次有高达0.99621的相关系数。但要从理论上来证明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与旅游人次相关性较高,则需对旅游业直接或间接消耗了多少工业品来做进一步推算,因为生产这些工业品中又增加了工业废气的排放。

(5)国内旅游总人次与SO2的排放相关系数-0.85466,国内旅游总人次与能源消耗相关系数很高且反向变化,说明旅游业能源的消耗并没相应的增加SO2的排放量,这种现象可能一是因为技术进步使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了,二是废气中的SO2排放含量通过废气治理来降低,这或许与近10年来中国增加了10倍的废气治理费用投入有很大关系。

(6)国内旅游总人次与生活烟尘排放量相关系数为0.6937,可能是由于旅游活动带来的烟尘的绝对排放量低,在整个生活烟尘排放的比重不高而引起的。

通过对国内旅游总人次与废水排放和废气排放的相关系数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旅游活动越频繁相应的环境污染就越大,不过10余年来也不断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有效遏制了其对环境的危害,解决旅游业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环境治理和技术的进步。

2 旅游产业发展对水环境影响及其治理绩效

旅游人次与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有很大的关系,表明旅游业的发展也增加了环境的负担,相应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定量论证旅游活动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在旅游人次与生活废水排放量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假设的基础上,根据2000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国环境统计数据进行函数模型拟合。

休闲旅游人次增加与生活废水排放增长散点图分布特征几乎呈一条直线(除2002年以外),基于此,假设两者是线性函数关系,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X生活废水排放总量=0.162914Y旅游总人次+0.847747

R-squared=0.991361 S.E.=0.0237 D.W.=2.0724

回归分析证明:每增加1%的旅游总人次,就增加0.16%的生活废水排放量,按照2000~2010年中国旅游总人次年均18.6%的增长速度推算,旅游活动造成了生活废水排放高达2.97%的增长率,生活污水是旅游活动中排放最多的,增加了景区的环境压力,以及污水处理的成本,使景区环境质量降低了。

为建立旅游总人次与COD和生活氨氮排放量的函数关系,首先假设在技术不变和废水治理不变的条件下,以2000年污水排放技术水平为基期(即单位生活污水COD和氨氮含量不变),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的同时,氨氮和COD排放总量也在增多。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因加大了废水治理的投入而减少了生活废水COD、氨氮排放量与实际统计生活COD、氨氮排放量之间的差额。基于污染治理费用投入增加额与COD、氨氮排放减少量之间的高相关关系,通过分析三者的散点图,以2006~2010年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水环境的污染以及污水的排放是在所难免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从而降低休闲旅游业对水环境的破坏。

3 旅游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影响及其治理绩效

景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不仅是健康旅游的必要条件,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更是凸显了景区与其他景区的竞争优势。理论上,景区短时间内急剧增加旅游人数,餐饮、住宿等相关的服务产业也在增加,从而导致大量物质资源的消耗,进而造成水污染和大气的污染。

从理论上说旅游人数的增加必然带来相应废气排放量的增加,然而,对近10多年来的环境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尽管随着经济的增长废气总排放量在不断快速增加,但是废气中SO2、烟尘等污染因子总量却增长缓慢,S02的排放总量却在逐年下降。所以,休闲旅游人次与生活SO2排放并不相关,与生活烟尘排放量相关系数也很低,但是与废气治理投入的费用在统计量上密切相关。这一结果并不能否认休闲旅游人次增加导致了废气总量的排放这一事实,只表明技术进步和废气治理投入的增加降低了废气中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

2000~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生活污染源废气排放量占整个排放量的比重很低,2011年生活用的SO2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仅占14.68%,生活烟尘排放量是总排放量的27.24%。事实上,休闲旅游产业CO2、SO2和烟尘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重更低,短期内休闲旅游人次的增长难以改变其占总排放量的比重。因此,假设环境治理技术和费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技术进步与空气污染治理费用对工业和生活排放SO2、烟尘等治理的单位贡献是相同),休闲旅游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占生活排放量的比重是一定值,旅游中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增长比率必然约等于生活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比率。

休闲旅游人次与技术不变条件下生活SO2排放量和烟尘排放量相关系数很高,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理论假设,而且为二者构建某种函数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

在技术不变和空气污染治理不变条件下,休闲旅游人次的增加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其绝对量很小,比重不高,但是增长速度很快。尤其是旅游高峰期,短期内旅游人次的高速增长对景区空气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旅游区高质量的大气环境是休闲者关注的重要因素,休闲旅游人次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控制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的人流量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邱云美.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3(S1).

[2] 秦岭南.从旅游学的研究角度看旅游高等教育[J].旅游学刊,2004(S1).

[3] 刘连银,赵序.论我国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双向互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0):76-78.

作者:程秀兵

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治理论文 篇2:

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布局的提出,金昌市发挥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努力为产业升级寻找新路径。本文基于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果,聚焦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主要存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不佳、文化旅游项目周期性过强、人才缺失等问题,最后结合实际为金昌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提出增动力、扩客源、添创意、拓市场这四点建议。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金昌市

0 引言

甘肃省金昌市的成立缘起于当地蕴藏的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因矿兴企,因企设市。金昌市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在历史上是地處河西走廊中段的主要城市和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坐落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脚下,地理环境较复杂,山地平川交错,戈壁绿洲相邻,多元的地理环境和城市艰辛的发展历程孕育了珍贵的文化资源。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高质量转型的代表,金昌市在文化资源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多领域的探索[1],政府着力于将金昌打造成河西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试图为金昌市的经济发展发掘新动能[2]。本文从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发掘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并提出助力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 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金昌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目标从被提出到逐步实行,再到优化升级,迄今已十余年,文化旅游产业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1 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金昌这座1981才建市的年轻城市,在地理区位上处于古丝绸之路和河西走廊的关键节点,继承了丰厚的西域文化遗产,其中,神秘的骊靬文化最具代表性,当代更有红西路军鏖战永昌的红色革命文化、镍都开拓者艰辛创业的镍钴工业文化。金昌南北150千米的区域内,罕见地集聚了雪山冰川、森林草原、平原草甸、戈壁绿洲、沙漠湖泊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北部毗邻素有“中国最美沙漠”之称的巴丹吉林沙漠以及腾格里沙漠,南部接邻皇家军马场和凉爽宜人的祁连山避暑胜地,有汉明长城、圣容寺唐塔、云庄寺、明代钟鼓楼等众多历史人文遗产。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多元的自然景观是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

1.2 文化旅游发展初见成效

目前,金昌市的文化旅游以项目引领为主,明确了“紫金花城·神秘骊靬”旅游大景区主题,先后开发紫金花城景区、骊靬遗址等大型项目,直接带动了金水湖、圣容寺、金川国家矿山公园等特色景区的发展[3]。2018年引进建设的“火星1号基地”文化旅游项目以突出的独特性快速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紫金花城景区、金水湖景区和骊靬古城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金川公园、永昌县北武当山景区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4]。从零起步,金昌市旅游项目呈现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良好局面。2018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从5年前的181.91万人次增长到49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9.2亿元增长到28.7亿元。2019年1月—9月,共接待468.7万游客,同比增长13.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17.7%,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5]。

1.3 政府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基础是地区整体经济实力,金昌被誉为“祖国的镍都”。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金昌市历届政府把目光逐渐聚集在了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上[4]。面对日渐兴盛的休闲游和自助游等旅游新业态,金昌市努力凸显后发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举措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速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积极参加各类宣传推介活动,不断加大宣传投入,在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平台和新浪、网易、腾讯等重要网络媒体及各旅游客源地媒体投放广告。政府兼顾当地农业从业人员切身利益,以当地特色花卉植物作为农产品外销突破口,从国内外相继引进各类花卉植物深加工、精加工企业,生产带有当地“紫金花海”旅游标签的各类花卉衍生品,如香包、茶饮、精油等产品,在延伸“紫金花海”旅游产业链的同时,为农业从业人员增添了收入,并把当地的花卉旅游推向各级市场。

2 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金昌市的文化旅游产业目前已初步取得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下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金昌市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融合效果不佳

金昌市在客观上继承了古老丝绸之路上神秘的骊靬文化,更有红西路军鏖战永昌的红色革命文化和建市初期开拓者艰辛创业的镍都工业文化,在金昌市“紫金花城·神秘骊靬”这一旅游大主题下,后两种珍贵的文化资源遗产没有得到凸显,而神秘的骊靬文化在金昌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欠缺应有的重视。从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6]”到理塘少年丁真,从这种一个人带火一座城的现象中不难发现,在目前的文化旅游市场中,在游客的选择过程中,“人文”甚至拥有比“美景”更高的优先级[7]。金昌市全力宣传推介的旅游项目都过度强调“景”,而忽略了通过“人”展现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神秘的骊靬文化和当地的景观交织不深,艰辛创业的镍都工业文化和当地的矿山旅游景区的融合程度不佳,记录着红西路军鏖战永昌的历史的永昌烈士陵园作为重要的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景点,在金昌市的重要景区战略布局及宣传工作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法将继承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后天积累的重要文化资源与当地的生态资源进行高效契合,导致金昌市文化资源在相关旅游景区或生态资源方面的配置低效率,景区的竞争力在整个河西地区的旅游市场上竞争力较弱。

2.2 金昌市文化旅游项目周期性过强,淡旺季突出

目前,我国的旅游市场以客源为主导,而金昌市主推的“紫金花海”项目受当地气候条件和花卉植物类特殊周期的影响,淡旺季现象显著。金昌市政府及景区经营者在花卉种植方面投入巨大,此类举措在花卉植物盛开的较短周期内能够取得显著的旅游收益,但目前仍然缺乏在淡季(主要为冬春两季)吸引客源的拳头项目。淡季主推的“金昌花文化博物馆”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淡季旅游的空白,但项目成熟度较低,缺乏游客的广泛认可,并不能解决金昌市文化旅游淡旺季现象显著的问题。金昌市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干燥寒冷,降水稀少,受限于客观气候条件,淡季很难通过自然景观吸引外地游客。寒假游、春节游为冬季游客流量最大的两个阶段,如果因为周期性影响无法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文化旅游产品,等同于舍弃了金昌市文化旅游的整个冬季市场。过强的周期性和淡旺季划分问题,限制了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全周期协调发展。

2.3 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专业人才助力,欠缺创意

金昌市文化旅游的先锋项目“神秘骊靬”是一个文创概念,其蓬勃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所继承的文化遗产与创意之间的良好契合。

创意产品的根本在于适配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优秀的文化IP等同于一块璞玉,只有经过专业人才的加工和雕琢后才能成“器”。受制于金昌市的教育水平,当地的各级学校很难培养储备与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人才,政府也缺乏引进相关人才的意识,而缺乏此类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机制,正是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在推动健全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链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及合作企业前期未为“神秘骊靬”等一系列特色文化IP提供所需的人才,导致“神秘骊靬”等文化IP延伸不够宽、发掘不够深,对珍贵的文化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3 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要推动金昌的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再明晰短板的情况下应该着力于解决关键问题,为其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3.1 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入融合,为金昌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增动力

在做好“紫金花海”等景观项目的同时,金昌市要深挖文化遗产,通过政策助力、投资加力、服务助力的方式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文化创意孵化器,为特色旅游和文化创意的融合提供必要的条件。发掘金昌市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下的多个主要竞争力,通过“人文+景观”的方式引导金昌市的文化旅游市场脱离对花卉景观游的过度依赖,着眼于文化IP与景观游的结合,丰富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项目转型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促进已有明星文化资源的深加工、精加工,走文化自信道路,打造文化资源明星产品,融合生态景观资源,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打开突破口。

3.2 削弱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周期性影响,为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扩客源

从淡旺季视角出发,为筹备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央发出的“全民冰雪运动”的倡议,为填补金昌市淡季旅游的空白市场给出了部分答案[8]。金昌市应响应中央号召,依托当地冬季寒冷的气候优势及当地山川平原兼具的地形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冰雪旅游项目,为淡季旅游市场扩客源。从全周期的视角来看,古丝绸之路神秘的骊靬文化、红西路军鏖战永昌的红色革命文化、镍都开拓者艰辛创业的镍钴工业文化都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可以“长恨歌”“千古情”“华夏传奇”等成熟的实景演艺为借鉴和标杆[9],整合外部资源,通过包装和升级,打造以金昌市当地文化资源为主题的综合大型演艺项目,以游客喜好为目标,采用实景或大剧场的形式,为全年各节假日分别设计不同的演艺内容,打造属于当地人民的明星文化演艺,通过设计以人文为核心的、偏向于精神享受的文化旅游产品,削弱气候等客观限制因素对金昌市实现文化旅游全周期运营目标的影响。

3.3 大力培养、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为金昌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添创意

目前,我国多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已取得瞩目成就,探讨其中典型案例,可发现各案在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等客观条件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取得高水平发展的共性为其皆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建立了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了人文故事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政府应主导制订服务于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从引进的视角来看,在短期内可遵循项目引领原则,直接通过各项激励引进匹配当前中心项目的高端专业知识人才,通过人才驱动弥补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在创新层面的显著短板。而在较长远的时间内,更需重视人才培养计划,政府需要联合当地高校设立相关专业,或与其他相关院校达成合作,共同制定匹配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培养机制,为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储备中高端人才。

3.4 紧跟时代浪潮升级推介方案,为金昌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拓市场

在全民自媒体的大背景下,信息发布与获取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以往信息传递的壁垒已被新媒体打破。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升级离不开对外推介,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帮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旅游信息的推广和文化特色的输出,提高金昌市文化旅游相关信息的曝光度。间接通过政策引导,让每个在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获得红利的个体,都积极加入当地文化旅游产品宣传的队伍。以“紫金花城·神秘骊靬·金昌旅游”为话题,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各大网络平台为金昌文化旅游品牌发声,从游、食、住、行四个方面同步推进宣传,实现对自然景观、文化资源以及人文要素的灵活嫁接,提高金昌市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增强其在新用户印象中的新鲜感。在泛娱乐的时代背景下,应以自媒体为桥梁,链接不同年龄段、不同市场的客源群体,进一步为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拓宽市场。

4 结语

时至今日,金昌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已迈入转型升级阶段,当地政府部门应当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以政策引导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响应中央号召,开展冰雪旅游,着力于全周期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包装和推广,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深挖文化资源潜能,协同旅游产业同步发展,政企合作,研究制定适合金昌市“紫金花城·神秘骊靬”品牌的营销方案,把“紫金花城·神秘骊靬”大景区这一概念做好做精,力爭(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打造河西走廊第一大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 张丁山.金昌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资源·产业,2005(06):88-92.

[2] 邢文婷.金昌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甘肃农业,2020(12):42-44.

[3] 陈玉福.戈壁滩上的“花海”[J].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2016(03):56-57.

[4] 高红霞.凝心聚力向未来——金昌市转型发展纪实[J].发展,2018(07):30-32.

[5] 鲁玉宝,孙天娇,赵明山朗,等.从“祖国的金娃娃”到“东方普罗旺斯”的华丽转变——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金昌地区辉煌成就调查[J].中国市场,2020(03):38-39,43.

[6] 徐磊.论文化旅游品牌传播策略的优化路径——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例[J].人文天下,2020(22):49-55.

[7] 穆瑞琪.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汉字文化,2020(22):135-136.

[8] 朱亚成,朱亚奇,季浏.新时代全民健身背景下冰雪运动的推广研究[J].冰雪运动,2019,41(06):87-91.

[9] 王重元.景区项目推广与对策——以宋城千古情为例[J].区域治理,2019(48):170-172.

作者简介:李波(1994—),男,甘肃金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作者:李波

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治理论文 篇3:

依托大湿地 打造大旅游

[摘 要]本文根据齐齐哈尔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如何依托“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之一的扎龙大湿地这一重要资源,进一步加大对齐齐哈尔旅游文化的培育和宣传力度,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湿地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近年来,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旅游休闲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大,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国内旅游达36亿人次,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得益于气候和生态环境优势,我省旅游产业迅速壮大,2014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7%,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升。

一、齐齐哈尔市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

在全国和全省“旅游热”和我市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齐齐哈尔市旅游业也持续升温,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旅游收入连续10年两位数增长,旅游收入连续8年占全市GDP的5%以上,2014年接待游客15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60亿元,同比均增长13%,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市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A级旅游景区35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7家;现有旅行社52家,星级饭店14家(四星以下),旅游纪念品企业76家,共20余类、1000余种产品,直接或间接旅游从业人员1.4万人。

(二)旅游框架基本形成。“六点两线”旅游产品格局初显,“六点”是:扎龙及齐扎公路沿线、明月岛、劳动湖、嫩江休闲观光区、龙沙动植物园、中汇城都市游,构成了中心城区核心游。“两线”是:碾子山山水游、梅里斯民族游、昂昂溪古迹游、富拉尔基工业游构成第一旅游环线;泰来的四种文化游、富裕的湿地温泉游、甘南的农业观光游、拜泉的森林生态游、讷河的湖泊游(尼尔基斯湖)成为第二旅游环线。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重点县区为辐射,特色产品为载体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013年以来,全市在建、续建和扩建的旅游大项目共12个,规划总投资超过50亿元,涵盖了冰雪、生态、温泉、度假等旅游产品。其中扎龙温泉小镇鹤之汤景区、龙沙动植物园、万力皮革城休闲广场景区已经建成对外开放。扎龙湿地自驾游房车度假营地、国奥农庄、飞鹤乳业观光牧场、万力休闲广场二期、奥悦室内滑雪场、碾子山室外滑雪场、韩国信友R&D音河水库旅游综合体等项目正在建设推进。这些项目的建成,全市将实现从旺季游到四季可游,旅游产业也将实现全面升级和重大跨越。

(四)品牌形象逐步提升。在旅游品牌推广营销上,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连续两年在首都机场T2、T3航站楼开展城市形象广告宣传,组成旅游宣传大篷车赴周边城市进行联合促销,根据航线飞抵地区实际编制产品,组织旅游企业进行定点专题促销,有力地支持了航线运营,也为旅游企业打开了新的商机。2013年,牵头成立了大庆、齐齐哈尔、黑河、大兴安岭、呼伦贝尔(4+1)城际旅游联盟,区域旅游合作成效明显,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游客互换、政策同施,周边游、自驾游游客明显增多,增幅达20%以上,“生态大山水、锦绣北国游”的区域形象在国内外越叫越响。

二、全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齐齐哈尔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从总体发展情况看,旅游业潜力还没有被整体开发出来,资源优势远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一)旅游项目不精。全市的旅游景点虽多,但旅游产品长期处于浅层次开发阶段,全市还没有5A级旅游景区,7家4A级旅游景区中,只有标志性景区扎龙自然保护区知名度较高。但目前扎龙景区在内部建设上,可游区域小、可玩项目少,功能配套不完善,其总体开发建设水平和服务接待水平还不够高。

(二)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问题一直制约着全市旅游业发展,大多旅游景点因缺少资金包装而始终处于低档次开发运营阶段。一方面,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对外形象宣传推介费用较少,与周边地市相比处于劣势。另一方面,资源开发管理的机制不活,旅游业市场化程度不充分,社会资本没有有效利用。一些景区,始终靠政府补贴运营,缺少社会资本进入,在产品规模开发、资源优化重组等方面始终难以突破。

(三)产业融合不够。在外部融合上,与文化、养老、体育、农业、工业、商贸等产业相互联系渗透不够,长期处于浅层次发展阶段,旅游业“单打独斗”格局尚未打破,有待进一步认真挖掘整合。在内部融合上,“游、购、娱、食、住、行”?六大要素关联度低,带动能力弱,配套能力差,服务水平不高。“游”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浏览层面,参与互动性娱乐少,多数游客仅仅是转转看看,停留时间短,“过境”游客多。

(四)推进合力不强。政策落实不到位,全市上下对加快发展旅游业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也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日程,但各地、各部门重视程度不一。体制机制不完善,一些跨行业、跨门类、跨区域的旅游项目,由于条块分割,导致各管一块、各自为战,缺乏整体统筹,没有真正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强大合力。

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市要做大做强旅游业这块蛋糕,仅局限于小打小闹、满足于对现状的修修补补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站在大视角、运用大手笔、打造大旅游。

(一)以扎龙景区为突破,叫响大湿地品牌。发展旅游业“满天星星,没有月亮”不行,齐齐哈尔旅游的症结就在于缺少一个核心的旅游精品。“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齐齐哈尔大湿地的知名度早已享誉中外,黑龙江省今夏推出的27个特色湿地旅游产品中,又将扎龙湿地作为10个首推线路之一。当务之急,应借助全省主推夏季湿地游的大好机遇,举全市之力集中包装扎龙景区湿地旅游精品,真正叫响大湿地品牌,用大湿地这个点搅热整个扎龙沿线,进而带动全市旅游整体升温。在不破坏核心保护区域的前提下,扩大扎龙生态游览区域,完善景区功能,丰富游览项目,发展高端湿地文化交流、湿地自驾游、湿地夏令营等产品;围绕鹤品牌进行全要素深度开发,做足鹤的品牌特色,进一步开发高端服务项目和特色项目;全面启动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相关工作,探索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推动扎龙生态旅游区与周边旅游资源整合,拓展扎龙旅游发展空间,形成一心(扎龙)、一带(齐扎公路沿线旅游观光带)、多点纵横的整体发展格局,致力于打造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最佳湿地游线路。

(二)开启“旅游+”模式,构建大产业格局。据统计,旅游业每创造1元钱收入,可间接创造7元钱社会财富;旅游业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个人就业;旅游业可以直接带动住宿、娱乐、餐饮、通信、交通等30多个行业的发展,间接带动农业、工业发展。开启“旅游+”模式,使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融合式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旅游线路产品,促进旅游业的快速提升,也将对我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旅游+文化,充分挖掘齐齐哈尔城市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发展文化游,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鹤文化等与旅游景区景点互为补充,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艺节目、民俗节庆,将“无形”的文化资源逐步转化成“有形”的旅游产业。旅游+养老,紧盯“银发族”旅游市场,发展养老度假游,利用全省主推“天鹅颐养联盟候鸟养老” 和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养老服务协作联盟试点城市(系统)的有利契机,将我市养老产业与“候鸟”老人自助旅游进行对接,为老年人提供一流的养老服务和丰富的旅游产品,实现“养游结合”。进一步扩大“国际老年友好型城市”品牌效应,加快引进养老产业战略投资者,新建一批养老机构增加养老床位,推进国奥扎龙“三生”农业项目,吸引更多外地老人来我市养老旅游。旅游+农业,依托全市生态优势和“绿色食品之都”品牌,发展农业观光游,利用农、林、水、畜资源,开展农业观光体验、自然生态领略、果实采摘、垂钓等旅游项目,将粗放式的农家乐向乡村休闲、度假方向转变。包装好甘南县兴十四现代农业示范区、富裕县龙安桥镇龙腾庄园观光采摘游等旅游项目,积极开发农畜绿色产品,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三)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大项目建设。优化景区连接交通环境,开辟景点之间旅游环线,建设全市旅游接待中心,推进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打造 “六点两线”中心城区核心游、第一旅游环线、第二旅游环线重点项目,加快扎龙沿线御汤温泉旅游名镇、国奥扎龙“三生”农业、飞鹤乳业生态观光牧场、国防教育基地、万力皮革城二期等项目建设进度,搞好扎龙沿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项目急需的供暖、供电、供水、排污等设施,采取政府投资、社会融资等方式加快建设,确保项目正常运行。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全面开发明月岛,碾子山蛇洞山、尼尔基斯湖等景区,促进景区提档升级。推进水师森林公园温泉度假村、北纬47度温泉家园、乌裕尔河湿地公园、泰湖湿地公园、奥悦室内滑雪场、碾子山室外滑雪场等续建或新签约项目,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题,确保项目按期达产达效。

(四)深化区域联盟合作,实施大营销战略。旅游业是知名度经济,知名度越高越有吸引力,宣传推介至关重要。在全市财政拮据的大环境下,要“花小钱、见大效”,突出扎龙大湿地品牌宣传。依托主流媒体宣传,在省内外报纸、期刊、杂志等媒体进行宣传推介。构建网络宣传平台,开设齐齐哈尔旅游网站,开辟网上论坛,利用中国旅游网、黑龙江旅游网、省市政府网进行形象宣传。开展旅游节庆会展,扩大国际鹤文化艺术节、达斡尔族“库木勒节”、碾子山登山节、动物冰雪大世界等会节规模和影响力,举办国际湿地节。注重与旅行社及新闻媒体沟通,在宣传推广、产品开发、线路营销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开拓旅游市场。加强与民航、铁路部门的联合,重点组织好旅游航空推介,借助哈齐高铁通车,联合高铁沿线各地全面开展宣传推广活动。

(五)构筑良好市场环境,助力大旅游发展。大旅游是包含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诸多因素在内的综合型新产业体系,其关联性强,涉及面广,带动面宽,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推进。一是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力度。成立由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市级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旅游工作,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强大合力。二是加快出台一批行业规范性文件。尽快制定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扎龙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劳动湖景区管理条例,为正常开展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三是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通过转让、租赁、托管等形式,加快景区景点产权制度改革进程。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金通过独资、合资、参股等多种合作经营方式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加快组建齐齐哈尔市旅游集团公司。四是整治市场秩序。针对旅游市场出现的欺客宰客、虚假宣传等乱象开展专项治理,净化全市旅游市场环境,切实提升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责任编辑:陈玉荣〕

作者:肖金萍

上一篇:春季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县教育局工作计划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