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够有利促进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使农业效益不断增加,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篇1:

浅析我区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目前的形势

【摘 要】主要以铜梁区周边乡镇为分析对象,对现阶段我区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我区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着重分析我区现阶段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当前我区新农村建设征程中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 分析 建议

引 言

近年来,我区从2009年-2014年期间多次遭遇洪涝、旱灾的侵蚀,其频率似乎越来越快。频繁大、范围广,充分暴露出了我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

2010年12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研究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农村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文件”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库的加固、除险等”主题,规定土地出让金的10%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截至2012间,我区有28个镇街遭受严重旱情,作物受旱面积达65万亩,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第一章 绪论

1.1概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威望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逐渐达到了小康水平,过上了幸福、富裕、和谐的生活。近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土地深化改革和“三农”政策推行,积极的利民、保民、惠农政策走进农村,农村发展展现良好势头,农村建设不断得到完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健康指数稳步上升。

但同时,我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因此,目前我们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上。分析当前我区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查找问题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2农田水利建设的内容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

1.3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农田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意义深远。

第二章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2.1基础水利设施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国家每年的水利投入都给了大工程、大项目,对给予农民帮助最大的“小工程、小项目”投入不够。在资金投入和水利建设方面,水利部门往往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对于农业用水缺乏投入。而地方政府同样因为农田水利投资创造的效益太低而不愿意把钱花在这方面,而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招商引资,建工厂、建商品房。

另一方面,农民自己也不愿意独自去投入,粮食是“望天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与农民共同行动。目前为止,很多村社的沟、塘、渠、堰都是在三四十年前建起来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使得原本依靠“两工”体系提供和维护的原有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被荒废。农田水利设施运行和维护相应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农村水利公共投入的缺失。

2.2基础水利设施薄弱

我区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在六七十年代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据初步调查了解,我区半数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排设施,产量低而不稳,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40%的水利设施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6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

2.3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减少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反差加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脱离农村客观现实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超前建设和达标活动等,逐渐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基层政府不能够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当地民众和当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进行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

同时,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持续下降。

2.4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

一方面,我区农村地区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缺乏在组织与制度上与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规划安排,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很好的参与项目的管理,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反映不出农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田水利“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时限长,管护机制不健全,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損,且得不到及时修复。

2.5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由于多地河湖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且治理不易,目前我区农村有近15万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全区28个镇街中有1/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

2.6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缺失

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以来,农村的农田水利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缺少有效的保护,导致水利设施遭破坏和偷盗情况严重,而人民群众对于水利设施保护的意识淡薄,水利设施管理资金的缺乏,更是大大减少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第三章 农村水利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3.1着力提高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

地方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由经济主导型向公共服务性政府转变,由关心地方经济收入总量向关心地方民生转变,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服务均等化,要着重解决当前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有效果的民生问题。

一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应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二要抓好水利建设,把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水利建设的优先领域。

三要严格水利管理,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防灾、减灾作为日常工作。

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地方乡镇政府应提高对水利建设的认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强化公仆意识,把着力做好民生工作,多做造福于民的好事。

3.2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一是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应在金融支持的基础上,购买水利设备以及钢材、水泥等水利建设所需,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二是要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政府应认识好自己主导地位,抓紧制定工程性缺水问题的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好工程性缺水问题。

三是要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政府应加强水利资金和水利物质筹备,制定防汛抗旱应急方案。同时,广大群众也应做好水利物质和设备的准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四是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应加大对饮水安全设施的资金和劳务投入,扩大饮水安全范围,促进更多群众饮水安全和受益。

五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 实际,以狠抓中、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为主,做好、做实老百姓最关心、最实际的水利设施建设项目。

3.3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注入水利投资资金,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是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根据地下水资源情况,拟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幅度,限制大量开发和浪费水资源项目的投资,合理开发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四是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政府应做好水文气象预报,加强水文气象监测,加大水利科技支撑和水利知识宣传。

3.4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地方政府应大幅度增加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

二是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部门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

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政府应鼓励符合条件的公司、私营业主、成功人士等通过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3.5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探测水资源储量,对于一些用水量大,浪费严重的工厂,应控制其用水总量,发展水循环经济,合理利用水资源。

二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资源易污染,往往造成资源短缺,因此应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督促用水量较大的企业、工厂限期整改和技术创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应根据当地沟、塘、河、湖的纳污、净污能力,制定排污限制制度,确定净化排污指标,确保水功能区水源的循环更新能力,稳定水资源环境。

四是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政府应完善相关管理,落实管理责任人或单位,制定考核制度,对管理责任人或单位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设立相关惩处机制,严抓水资源管理。

3.6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立足实际,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

二是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抓紧落实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确保水利工程服务于民。

三是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水利管理一体化。

四是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合理调整水资源配置,持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7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一是落实各级党委和政策的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推行依法治水。实施治水依靠法律,法规推进治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治水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加强水利队伍建设。落实资金保障,壮大水利队伍建设,培养水利建设人才。

四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宣传国情水情,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

结 论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本次分析对象主要为现阶段我区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分析当前我区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政府和农民对农村基础水利设施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基础水利设施薄弱、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饮水安全形势严峻、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缺等问题,着重分析我区现阶段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根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当前我区新农村建设征程中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对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等建议,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代伟人曾经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作者:刘贤良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篇2:

黔东南州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地多,农田、土地和农户居住地分散,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因而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建设生态水利,农业稳定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黔东南州 农田水利

前言:黔东南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倾斜的边缘,山地多,地块破碎,农田、土地和农户居住地都比较分散。水利实施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中低产田居多数。农村饮水多为掘井而取,山上田土多为干打雷的望天田,农机具的使用条件差、生产效率较低。因此,加大以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是推进全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1.黔东南州水利建设现状

黔东南自治州现如今累计建成堤防258公里,保护人口82.75万人,保护耕地11.63万亩。仅“十五”期间,全州水利建设总投入就达7.69亿元,建成了一批引水、排洪渠道和水利提灌站,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4万平方公里,节水灌溉面积4.35万亩。建州50余年来,全州粮、林、牧、渔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基本达到自给有足,农业各方面的发展相对稳定。因此,农业的稳定发展得益于农业的命脉——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

黔东南的农业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是斐然的。但是,由于黔东南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地块破碎,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仍然存在较多困难。目前,全州共有138座小型病险水库,其中小(一)型20座,小(二)型118座,其中有9座小(一)型被列为中央治理规划,49座小(二)型列为省级治理规划。目前,全州共有山塘水库1681处,蓄水量为662707万立方米,仅占应蓄水量的30%。在去年以来的大旱中,全州小(二)型水库干涸42座、山塘干涸1140座、水池水窖干涸117处,另有716处蓄水量不足。2009年10月—2010年5月的大旱中,全州60余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其中40余万人、16万余头牲畜产生临时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30.654公顷。

2.黔东南州农村农业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目前存在着施工不足,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难以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黔东南州山地多,土地破碎,农田、土地和农户居住地分散,中、大型水利设施建设条件差、困难多,光靠少量的小型蓄水山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第三,计划经济下那种集中精力办大事,办公益事业的制度优势不复存在,现在农村青壮年均出外打工,农村留守的是老、弱、病、残,水利设施建设要靠包产到户的农民来完成显然不行。第四,管理措施不到位,水库修好后交付村级管理,村级没有充分管好。

3.加强自治州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针对自治区农村农田水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如下建议:

3.1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小山塘为重点的基础水利设施建设

黔东南山高地碎人居分散,修建中小型水利条件差困难多,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小山塘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是自治州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方向。

3.2提高农田灌溉标准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迫切要求提高农田灌溉标准。自治州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林果、畜牧、药材、花卉苗木等无公害、优质高效农业,因而必须努力提高农田排灌标准。

3.3加强水资源治理

目前,自治州水土流失、城市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水污染较严重,这给保障农民身心健康和发展农业生产带来了影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依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利用好中央、省的扶持资金,抓紧抓好水资源治理。

3.4加强防洪保证能力建设

全州共有138座小型病险水库,这些小型水库都是六、七十年代所建,技术标准低,加之年久失修,带病运行。所以,必须以防汛抗旱工作作为水利工作的中心,扎实做好,做到责任、组织、人员、物质“四落实”。

3.5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

要大力开展生态水利,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流域性治理标准,充分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积极推进生态建设,有效遏制水土流失。

3.6创造管理新模式

要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好经营权,鼓励民营水利大户投资兴建小型山塘水库工程。同时,要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进水资源使用权有偿转让,按照“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现代水利”的新要求,协调好水资源的利用、治理、配量、节约和保护,充分利用、盘活水资源。

3.7抓好节水灌溉工程

必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有效灌溉节水面积,通过建设节水型农业来推动节水型社会的全面建设。

3.8加快对小型险库的除险加固步伐

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的大旱是影响水库干涸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水库在维修中没有再蓄水,我们的水库除险工作的完成没能赶在大旱之前完成。因此,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先急后缓、分步实施仍然是我们加快病险水库除险的原则,必须赶在旱前做好。

4.结语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农田水利这个物质基础。因此,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自治州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自治州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必然选择。

杨曦(1983-),男,苗族,贵州凯里人,任职于贵州省黔东南水利电力勘察设计院,助理工程师。

作者:杨曦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篇3: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农村税费改革“两工”工作取消后,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等生产公益事业所需劳务,要严格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讨论决定,并实行上限控制,每个劳动力每年最高不得超过10个。除遇有特大防洪、抢险、抗旱等紧急任务,并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方可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外,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无偿动用农村劳动力。

取消“两工”,推行“一事一议”制度,是中央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符合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要求,对于防止强行以资代劳,减轻农民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给农田水利建设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摆在广大农建工作者面前的亟需解决的大问题。就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农村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取消“两工”后农村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措施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取消“两工”,实行“一事一议”政策,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

取消“两工”,实行“一事一议”政策,是对传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观念和做法的挑战。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上,村民对民主的认识还不够,加上村干部工作方法比较简单,“一事一议”制度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操作起来有难度。“一事一议”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不是太讲民主,“有事难议”,就是不讲民主,“有事不议”。据调查,“有事难议”的情况比较普遍,不少村开会议事,人却难以召集起来;有的村开会村民形不成统一的意见,议而不决的事情常常发生,使村民对“一事一议”这种形式产生了质疑。同时,“有事不议”的现象也不乏其例。有的村编制新办公益事业的预算方案,未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就直接向农民筹资,引起农民的不满。

另一方面,一些干部包括水利系统干部对逐步取消劳务积累工,实行“一事一议”办水利政策不理解,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起来比较被动,有的怕把握不准政策,怕给群众增加负担,怕出问题,等待上面给说法,观望其他地方怎么搞;有的不能从传统的组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老套路”中跳出来,不去探讨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措施和新办法。加上一些地方配套政策不落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缺乏保障。

以上情况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一是农建投资较大,仅靠农民“一事一议”的筹资,只能杯水车薪;二是农建在税改前通过行政干预等措施来进行,税改后,取消“两工”,加之部分农民只顾眼前利益,不能未雨绸缪,制约着农建长足发展;三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业冲击较大,农产品价格下调,粮经比差大,农民缺乏农业生产的信心,无疑对农建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二、实行“一事一议”后,我县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一些做法。

目前在我县一年一度的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对于受益范围一村一组的水利工程,采取“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办法,由村委会提出用工意见,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通过后实施。对于跨村、跨乡甚至跨县区的流域工程,县乡政府发挥组织领导职能,先通过县、乡人代会决定工程是否建设,然后根据受益负担原则将受益指标、土方任务分解到受益乡、村,争取群众资金,组织劳力,统一开工,用群众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促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向注重效益及实用价值方向转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强行以资代劳。

通过近些年的农田水利建设,我们认为,实行“一事一议”筹资投劳政策,在小规模小流域的农田水利建设中确实能减轻农民负担,促使农田水利建设有效开展的作用。但在涉及全社会效益的大型工程项目,如果完全按照“一事一议”的政策,完全实行民主决策,完全按照群众意愿,在目前一些地方配套改革不落实,农村劳动力组织困难的情况下,工程的实施将有相当难度。

三、对策和措施

1、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现在不少干部和群众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对“一事一议”筹资用于哪些公益事业也不甚了解,农民的民主意识不强,以致出现种种问题。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让广大干群明白,取消“两工”不是不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而是为更有效地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创造条件。通过“一事一议”,出工不再受数量限制了,农民是投入主体更加得以体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民自我积累的过程,不再是增加农民负担,通过“一事一议”制度,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好事办好,真正发挥其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切实转变观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组织亿万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浩大社会工作,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又带来了一些新的课题,因此,广大农建工作者要切实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学会用社会管理的手段,推动新形势下的农建工作,特别要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方式,通过优惠政策,灵活机制,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农民自愿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要用足用好现行政策,严格“一事一议”筹资程序,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一事一议”筹资必须按照有关程序进行。年初,村民委员会要根据实行情况编制新办公益事业预算方案,筹资方案必须经2/3以上村民同意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杜绝达不到法定人数乱议,更不能违反政策暗议;在每项“一事一议”筹资中,从预算、议事、筹集到使用、决算的各个环节,都要逐笔逐项地公布于众,让群众了解整个工程项目和奖金的使用情况,使群众对“一事一议”筹资款项“交得舒心,用得放心“。同时要加大督查力度。首先督查“一事一议”筹资的准备工作,看准备工作做得实不实,群众是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是督查“一事一議”筹资的议事工作,看村委会提出的方案符不符合当地实际,村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否流于形式,参加的人数是否达到法定人数,表决人数是否达到法定标准;最后督查“一事一议”所筹款项目的管理工作,看所筹资金是否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

4、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建设是农村基本建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公益性工程,同时也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大对农建的投入力度。过去长期以来,在国家投资的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中,突出存在上级投资与群筹资金筹集困难,地方匹配又不落实,工程实施难度很大,常常几易项目实施地点、工期延长,工程才能勉强完成。税改以后,群众对各种收费非常敏感,上级在安排工程项目时,如果不缩小上级投资与群筹资金的比例,不仅影响工程的实施,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今后应增加涉农资金对农建的投入比重,建议凡安排用于农建的资金,在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拼盘投入,统筹使用。研究制订农建基金的筹集使用办法,明确筹资范围和比例,专项用于农建。

5、科学制定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农村税费改革后,农建的投资及管理都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各地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农建中长期规划。规划要注重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标准要高,避免重复建设,劳民伤财。防洪、除涝工程要顾全大局,兼顾上下游左右岸;拦蓄工程要把防洪保安全放在首位,同时注重工程的综合效益;渠灌工程要从节约用水的角度进行规划,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防止水资源浪费;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保证工程质量,发挥工程效益。

6、推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水利良性运行机制。取消“两工”后,一年一度的冬季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较过去难以组织实施,水利工程不能及时建设与维修,长久下去,势必造成已建工程瘫痪、报废,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大力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水利工程投工投劳新机制,拍卖、承包、租赁水利工程设施,变水利工程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积累水利建设资金,既能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实现水利建设的良性循环,又能确保工程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是实现水利工程投资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税改后水利工程更好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聂百科

上一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论文下一篇:外贸体制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