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东、西方体育文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两者的共融性,以期来重新构建学校体育内容体系。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篇1:

体育文化精神视域下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根源追溯

摘 要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探究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能够帮助体育文化对外输出时正确处理国际文化冲突,以寻找人类文明的融合和相互理解的科学方法。本文建立在体育文化精神的视角下,通过对比中国武术和西方搏击的项目类型与特点,来寻找中西方文化精神冲突的主要表现,并以此为线索,寻找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本质。

关键词 体育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 冲突 根源

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与文化的产生,始终围绕“归附自然”与“德艺双馨”的思想内涵展开,表现为儒家提倡的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素养和道家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升华,最终确立了人性归附于自然、和而不争的文化价值观念。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基础来源于追求竞争、超越和胜利的文化观念的继承,主要包含古希腊体育的文化追溯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涵,表现为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超越自我的文化精神内容和对世界的理解。这种体育文化和精神的表现始终根植于时代和社会赋予体育活动的功能和价值,是一种时代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缩影,通过探究文化线索可以分析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而探究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产生的本质原因。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冲突的线索分析

中西方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地理环境、语言文字、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可以表现为农耕文化与理性文化、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以人为本和英雄主义、陆上贸易与海上贸易等方面的冲突。這些文化冲主要体现在体育项目的功能、命名和类型上。中国武术和西方搏击同属于现代竞技类运动项目,但是武术最早起源于中国先民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春秋战国等战争因素的洗礼逐渐演变为科学的技术理念,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西方搏击属于军队训练、惩罚、决斗甚至审判的手段,后再英国开始出现相关比赛,成为人们谋生的手段。

从特点和功能上来说,武术运动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民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思考,带有明显的哲学色彩和养生功能,形成南北之分、刚柔之态、形意之美、气力之变,同时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如敦厚的河南创造外柔内刚的太极拳、豪爽的河北人创造硬闯直行的形意拳。中国武术蕴含了中国医学、社会学和古代哲学,且有“轻力”和“尚巧”的主张,以谦虚礼让为处事原则。西方拳击运动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选手的竞争意识非常强烈,充斥着西方的暴力美学,这极大带动了观众的情绪。行为野蛮、残酷,许多比赛通常为血淋淋的场景,且容易出现大量的人员伤亡事故。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武术主张养生、修身,体现为“性命双修”的人生观,而西方搏击崇尚功能主义和探险精神。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上来看,“中国武术”包括了武与术的两个部分,武为徳、术为技;“西方搏击”代表了对抗、争斗和进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武术发挥商业价值必须有媒介来辅助转化,例如影视等,这与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和规矩相关,也与武术技术学习者的个人品行相关;而西方搏击项目的经济价值不需要媒介就可以呈现出来,带个人的视觉冲击较强,通常出现血淋淋的争斗场面来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从哲学角度来看,中国武术更加重视对客观世界的抽象表达,而西方搏击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表述。从文化形成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是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产生,中国古代人民在丰富的自然条件中不需要残酷的与外界进行抗争,从而产生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西方人需要非常努力的工作和适应外界恶劣的生存环境,从而形成了超越、对抗和胜利的竞争文化。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追溯

(一)世界观冲突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和自然的基本认识,体现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上,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中西方人民的世界观的不同、对世界认识走向的不同,是产生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中国体育文化产生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性理解中,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主要代表,如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包括人对阴阳、相生相克、《周易》、道德伦理的认识,既是中国武术学科,又是中国医学学科,表现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西方体育文化产生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超越性理解,从文化角度界定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在各种社会活动之外寻求一个超越性存在,作为一切活动的标准和价值源泉。古希腊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曾完成一个壮举,他以分析理性的态度,采取实体加属性的方式对具体事物进行规定,将不同事物以属加种差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同时把各种不同事物的运动解释为按照自然方法取向与事物本己的特征。理性主义通常对事物和人的位置做出清晰的划分,而整个世界也被人类在理性分析的过程中被肢解和重新排序,使得世界种的一切事物均按照理性主义模式来运行和显现。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的世界观根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以《周易》为主要的著作代表,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在《周易》中,我国先民对宇宙起源问题作出了深刻探讨,并对世界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理解和认识。简单来说,在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中,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如何理解自然也说明了如何理解人;在西方世界观当中,人和自然都是独立存在的,人拥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并凌驾于客观事物之上。

(二)人生观冲突

在农耕文化和忠君报国的王朝背景下,“忠诚”“贤良”成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最高追求,“天”与“地”的文化内涵被不断地深化解释。在体育文化思想模式的形成上,中国古代思想始终处于指导位置,无法跳出传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思维定式。中国传统的思想模式为“元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采用“经验+知觉+实践检验”的思维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开发出“天人合一”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诞生出“乐长生”的人生观念。而中国传统思想始终认为,人与“天”的关系是统一的,人的发展也要顺从“天”的意愿,符合“天”的行为。例如,中国传统武术中“丹田”、“中盘”、“三节”等“核心区”的训练,方法主要有千斤坠、梅花桩、板桥功、一线穿等,始终围绕在“天人合一、内外兼修、形意气力”的养生训练理念下。

西方哲学的典型特征是天人相分和个人主义,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和挑战精神,重视超越自然、突破自我、挑战极限,因此可以看出西方体育文化拥有热情、奔放、积极的特征。可以看出,西方人民的人生观是求价值、谋进取、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色彩,以个人为本,其本质是为了“求异”。例如,古希腊学家苏格拉底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而西方人普遍认为人生是一件艺术品,而自己就是为了创造这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始终是独一无二的。西方文化的演变过程为神话到理性再到机械主义。这种思想最早诞生于古希腊神话中,诸神是古希腊人自身的生活实际反映。随着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学说兴起和发展,使得人神一体的宇宙观开始分裂。直到西方近代机械主义学说的兴起,以机械理论阐述了人的发展规律,逐渐从将人“比作”过渡到“视作”机器。

(三)价值观冲突

人的价值反映在对社会的价值中,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百世功、千秋利、万古名”是人的最高追求,反映出集体主义思想认同和价值导向。在体育文化精神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取向民族性、大众性的娱乐活动,展现出团结、友爱、和谐、平等的文化内涵,特别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例如民族体育项目中的大秧歌、赛龙舟、抛绣球等,带有明显的民族群众娱乐倾向和特点。中国的价值观念还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尊重和理解中,在长期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不断淡化,“温、良、恭、俭、让”的性格特征不断强化,表现出“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的集体价值观念。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体育价值观主要围绕古希腊体育的文化追溯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涵,崇尚个人力量和英雄主义,演变出“超越、追求、竞争”的体育基础观念,诞生了“更高、更快、更强”的现代竞技体育理念。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为和谐与竞争的冲突、体悟与量化的冲突、辩证与逻辑的冲突、繁琐与简洁的冲突。具体表现为:东方人的思维包含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概念,讲普遍规律,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理性和逻辑的,重点思考单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国武术主要采取了性命双修的养生体系,而西方搏击强调不断应对挑战和胜利的人生态度;中国人民在生活中感悟自然,获得生活经验,通常表达抽象的思维,而西方体育文化更加重视科学与量化。

三、结语

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的差异即表现在文化形态上,也表现在精神内涵上,体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不同、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理解不同、對人生境界的价值取向的理解不同,是产生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中国文化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一体,鼓励人通过体育运动来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在西方资本的运作下,中国青年一代的拜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享乐主义兴起,我国学者对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的态度强烈,都是文化交融的体现。但是只有在正确处理文化冲突、先进与落后文化关系,在不断的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文化革新,产生更加理想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并一直向前发展。

★课题名称:《体育文化精神视域下中西体育文化发展比较研究》,立项编号:2021B061。

参考文献:

[1]盛彦.体育文化视角下的教育观——评《基于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视阈下的艺术体操训练新探》[J].林产工业,2020,57(11):129.

[2]谭苑昊,臧加慧.近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及其发展研究[J].武术研究,2020,5(07):153-154.

[3]马均,张剑平.从电影《姚明年》看中西体育文化差异[J].大众文艺,2019(18):179-180.

[4]赵鹏飞.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异质同构特征[J].西部皮革,2018,40(06):115-116.

作者:杨光 陈萌 杨晨曦 韩亮 朱潇雨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篇2: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与学校体育的构建

摘要:文章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东、西方体育文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两者的共融性,以期来重新构建学校体育内容体系。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西方体育文化 比较体育 学校体育

中西方体育文化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两支奇葩,有相同的起源.由于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在历史上既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又因为体育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使得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有相似之处.本文试图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中,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来审视体育文化的特征,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西体育文化的比较

1.1中西方体育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不同

人类文化就其地域特征而言,分为二种类型:大陆文化、海洋文化和介于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之间的岛国文化.中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大陆文化.中国在大河流域的特定地理环境下,农业文化特别发达.农业发达就需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水利灌溉事业来维持和发展.而西方文明起源的古希腊,则是标准的海洋文化,因为古希腊半岛多山地,土地不够肥沃,所以相对说来航海业和商业文化就显得发达.

1.2中国体育文化基础

哲学上说过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特有的大陆文化决定了中国特有的社会制度.同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比如:第一,在古代及中世纪,我国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强大的宗法制度基础上的,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具有很大的影响;第一,建立在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特别强大,皇权成为社会上至高无上的支配力量;第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尖锐,经常举行起义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1. 2. 1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

在古代,封建统治的更新换代是通过暴力手段来推动的,一旦新政权建立后,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防止阶级对立,就会铲除某些易引起斗争的因素.一方面,在社会意识形态上,大力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存养、克制等理论,在社会上制造出重文轻武的意识;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上,提倡科举取士,弃武行文、废力尚德成为社会风尚.统治者对有关身体竞技方面的运动是持消极态度.当时,由于体育本身是社会大众的精神需要品,是不能通过强硬手段加以遏制的.统治者就故意发展体育文化中的娱乐作用,打压体育运动中的竞争精神,把体育的娱乐、养生思想放在首位.一种文化要发展,那么它的本质就不能改变.对体育文化而言,竞争是其精髓,是这项运动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源头,是其休闲娱乐只是其派生出的文化.

中国是最早发明足球的国家,汉代刘向《别录》中说: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其材也.”可见,在古代人们就是把蹦鞠当作军事训练手段来锻炼武士以备战,可是到了唐代,球从“以韦为之,实之以物”改为“以胞为里,虚气闭而蹴之”的变化,以及从规则的明确,比赛设置的合理性来看,唐代的蹴鞠娱乐性、趣味性变强,其中的竞争性逐渐弱化到宋代以后,蹴鞠活动完全成为了专供封建统治者观赏娱乐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己经失去了体育原有的含义了。

1.2.2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特色

中国的体育文化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极大.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儒家思想的学说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因此,中国的体育思想在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以前,是在德、礼、孝思想伴随下出现,这对体育来说有利有弊.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在春秋时代,就提倡让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实行“六艺”.“六艺”中的射、御是当时人们所承认的体育技能.但是儒家思想中由于提倡“仁”的学说,强调“礼”的规范,把以竞技为主的体育也限制在礼的范围内,这对后来的体育有巨大的影响,限制了体育思想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建立起来的程朱理学把儒家中的“仁”、“礼”学说进一步发展衍变成为“明人伦”的思想,他们认为封建的纲纪伦常、名分等级,是永恒不变的,提出要“存人理,灭人欲”以巩固封建社会的秩序.其中“理”即是我们所说的“三纲五常”.这些纲纪伦常对于体育思想中鼓励竞争进取思想的阻碍很大.像唐朝所盛行的马球比赛,到了封建后期几乎绝迹,这是由于在“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思想束缚下,因为等级不同,打球要穿上各自职位的服饰,奏出不同的乐曲,君臣一块打球就要尊君谦让,又是一项体育活动却成为了一场封建礼仪的演出,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了.

养生观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受一定世界观和哲学思想的支配.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以大陆文化为主要特征,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比较单纯、变化缓慢,中国所特有的哲学思想,比如《周易》的阴阳八卦学说,

二.学校体育内容的构建

长期以来.以传授“三基”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不仅削弱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也缺乏传授终身体育思想。通过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和对传统学校体育存在问题的思考,来重新构建学校体育内容体系。

2.1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

东方体育文化强调的是在运动中修身养性.注重“心”的培养.把体育赋予的伦理道德视为重点.强调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如集导引术、吐纳术和拳术为一体的太极拳.通过练习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教育,增强其个性、品德、教养的精神美.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使学生对东方体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树立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西方体育文化强调运动与肌肉健美.体格健美,注重对人体外形的锻炼.十分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许多活动方式都要求大肌肉群参与.而且肌肉运动剧烈。西方体育强调对人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进而改善人体的机能水平.健美人体的外型.这是东方体育文化所不能比的。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就要大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思想和竞争能力.让学生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2.3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强调体育在人们的一生中的重要性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这里要求人们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应将体育作为生话内容对待与安排.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期间.而且在任何环境里.都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以适应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需要。但是,一些体育教师感到很迷茫:学校体育目标应主要关注学生身体发展的“黄金时期”.还是关注学生的未来?如果我们把东、西方体育文化结合在一起融入我们的体育教学,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跑、跳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善,但是跑跳过多的是下肢练习.只是大肌肉群的运动。中国传统的导引术、吐纳术可以弥补上述运动的不足.太极拳的特点是呼吸自然、动作缓和、用意不用力、内外兼顾.身心交修,使人的生命得以旺盛的功效.可恰到好处的弥补跑跳中的不足的缺陷。太极拳的练习对人的收益是终身的.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这也在无形当中,传授给学生一门终身进行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东、西方体育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以及他们之间功能的互补性,对于我们进行学校体育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把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的西方文化和以养生为主的东方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的体格得到锻炼.而且使学生的心理得到熏陶.使学生获得心与身、形与神、意与力的协调发展.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7一99

[3]何云波.彭亚静.中西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27

(周云涛,河南大学体育部)

作者:周云涛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 篇3:

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和原因展开分析,追溯我国体育文化演变过程,推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中西方體育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体育项目、体育锻炼方式、体育价值观上。研究还发现我国体育文化未来会向着国际化、市场化、竞赛化、大众化、民族化趋势发展。

关键词 中西方体育 体育文化 差异比较 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明确提出了“体育文化是重要的发展方向”的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体育文化更高、更全面、更科学的要求。事实上,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体育文化,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也有学者提出西方体育文化例如奥运会是一种西方体育文化入侵。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体育应该回归提高身体素质的本源上来。究其根源,这些观点体现了中外体育文化在融合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还是西方的体育文化,它们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上并无差异。但是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因此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推敲差异产生的原因,探究我国体育文化演变过程并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我国体育文化的自身优势,吸收国外文化的精髓,建设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的体育事业。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

(一)体育文化的概念

目前,对于体育文化的概念,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且存在明显的分歧。这些分歧既有观察角度上的,也有对体育文化在文化中所处地位认识上的,还有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社会发展大背景变化造成的[1]。尽管视角不同,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现象,自身必定存在一定规律性。我们可以尝试从其产生的过程来解析:首先,体育文化是一种人类在其自身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为了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而主动,有意识地进行的一种锻炼活动;其次,体育文化还是在各类体育活动过程中,为了保证体育活动顺利,有序进行所形成、制定的各种制度文化;更深层次来看,它包括了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此外,不应忽视体育文化的各种物化形式,即以人类创造的物质形式而存在,如奥运奖杯、吉祥物等蕴含体育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

(二)体育文化形态

根据体育文化的概念,可以将体育文化的形态概括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具备现代体育的一般属性,还具有历史性、传统性、民族性等社会特征,无论是我国体育文化还是西方体育文化都带有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色彩;竞技体育文化集中体现在体育竞赛过程中一系列体力和智力活动,它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休闲体育文化休闲作为一种生活理想、方式,在人类几千年文明演化的历史中,始终是思想家们关注的重要领域[2]。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分析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

对于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体育项目差异、体育锻炼方式差异、体育价值观差异。

1.体育项目差异

中西方体育文化最直观、最鲜明的差异体现在体育项目选择的特点上。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自古至今表现出的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注重表演、娱乐和养生,以竞技体育为辅,多采取各种活动形式。西方文化则具有浓厚的古希腊色彩,崇拜英雄,挑战极限,渴望胜利,注重竞技。

2.体育锻炼方式差异

体育锻炼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结构的差异。中国体育文化主张身体锻炼以外达内,高度重视心理状态的训练[3]。西方体育则突出人的身体形态,强调的是身体的外部运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宣扬对健美人体的崇拜和对力的赞美[4]。

3.体育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体育价值观念是迥然不同的。西方体育文化肯定体育对于人和人生价值的同时鼓励通过身体性活动而体现出来的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通过竞争来实现生命价值的创造,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目标。在个体价值观的选择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体育的“嬉戏”和“养气、养生、养性、养志、养气”价值,崇尚身体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和谐统一。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原因可以概括为:物质基础差异、哲学基础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道德观念差异。

.1物质基础差异

物质是文化形成的基础,不同的物质基础决定不同文化特色,不同的地理位置为文化形成提供不同的物质基础。中国文化是在大河流域下形成的农业文化,属于典型的大陆文化。农业文明使得先民依赖自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造就了偏向温和的体育性格。而西方文明起源的古希腊是标准的海洋文化,赋予西方文化鲜明的对抗性烙印。从人与自然的竞争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西方体育文化也自然而然地具有很强的竞争性。

2.哲学基础差异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体育文化以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无为而治”为哲学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体育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与顺遂。西方体育文化的哲学基础则是“天人相对”、“天人有别”,肯定人通过努力实现对外在困难的克服和对自然的征服,鼓励人们在体育竞技中互相竞争与超越,崇尚不断实现目标而又不断地突破过去的精神。

3.体育思维方式差异

理性思辨和实证分析西方思维方式密切联系的两大特征,同时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与生俱来的特点。与西方讲究分析、注重普遍、偏于抽象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体育思维更着重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真理。更习惯于通过观察各种现象,借助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实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的判断。

4.道德观念差异

道德观念的差异也是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道德上,西方奉行个体本位,而中国提倡群体为中心。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也具有鲜明差异: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伦理重竞争,中国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主张人性恶,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主张人性善,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5]。

三、我国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一)中国体育文化演变过程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文化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极大影响,我国体育文化的演变过程实质上就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追溯其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鸦片战争后,西方体育文化随着“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强势登陆中国,西方体育文化体系中的兵操作为军事内容被引进。第二个阶段则是辛亥革命以后,大量西方体育研究的文献开始传入中国。这些西方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带来了新的视角,为中国体育文化体系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科学基石,也为中国体育文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提供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指南[6]。第三个阶段随着各种体育项目不断开展,我国体育文化内容不断丰富,体育管理机构也逐步形成完善。特别是中国奥委会组织的诞生,标志着体育文化融合深入到组织制度建设中。

(二)我国體育文化发展趋势

毫无疑问,我国中国体育文化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中外体育文化的差异和融合演变过程中可以推断我国体育文化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国际化、市场化、竞赛化、大众化、民族化。

1.体育文化国际化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在经济文化全方位上,体育文化的世界化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文化全球化实质是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相互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形成新的全球文化体系的进程,正是这个过程不断推动体育文化的国际化。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本土体育文化通过嫁接、改良后成为奥运会项目,从而实现国际化的转型,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的体育项目。

2.体育文化市场化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的市场化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的市场化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客观需要。现代体育文化高度繁荣的背后是比赛项目和相关文化活动的高度融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国外体育发展的客观经验都促使我国体育事业向着市场化过程不断迈进,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推动体育市场化进程。

3.体育文化竞技化

推进并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化步伐,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责任,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之路[7]。体育赛事早已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体育文化的竞技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从我国当前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中,并未忽视竞技体育发展,而是强调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不难看出竞技化依然是未来我国体育文化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方向。

4.体育文化大众化

群众需求是体育文化的动力,同时又是体育文化的最终归宿。从体育文化发展角度来看,群众体育文化的消费需求决定了体育文化的生产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不论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体育文化产业,还是以保障文化权益为目的的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都是间接或直接的服务于大众。因此,我国体育文化只有充分重视群众作为在体育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成为以大众倾向为中心的文化才能在任何时代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长久不衰的活力。

5.体育文化民族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奥林匹克运动凭借强大的文化力侵蚀、同化和渗透着其他体育文化。但事实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全球化给本土体育文化带来危机,但同时也带来创新的机遇。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本土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吸收适合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养分并进行本土意义上的阐释和解释,用以发展壮大本民族的体育文化;而且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文化整合,也是保持本民族体育文化生命力的一种最佳措施[8]。体育文化创新本身是文化不断保持生命力和活力的源泉,也是文化横向繁荣分化和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进才.体育文化基本概念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3.06:32-33,36.

[2]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5.

[3] 魏丽香.对休闲体育兴起的一点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6:9-11.

[4] 毛运海.体育文化的哲学阐释与中西“和合”趋势[J].襄樊学院学报.2010.02:20-24.

[5] 王罗成.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J].青年文学家.2009.15:180.

[6] 曹继红,王揖涛,茹秀英,胡移山.近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及其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6:727-729.

[7] 段辉涛.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9.16(8):90-92.

[8] 张建华,陈青,孟峰年,钟全宏.文化全球化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4:57-59,79.

作者:赵宸阳

上一篇:工作者事迹材料(精选2篇)下一篇:安全年中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