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经济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加大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已经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抓手。本科毕业论文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身处教学一线的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X同学为案例,论述柔性教育在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中的作用,并提炼具体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改进经济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改进经济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篇1:

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毕业论文是当前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生衡量四年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指标。实践过程中,本科毕业生论文呈现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其产生有着诸多原因,解决的对策主要在于现有的教学模式的更新与改革、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文献阅读;论文选题

现今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大学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快速发展时代所需的人才,而本科毕业论文则是高等院校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时代一举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随着大幅度的扩招,师资短缺,教学资源不足以及青年教师在大幅增加,本科论文质量明显下滑,内容充实,观点新颖、格式规范高水平毕业论文越来越少。在不少高校,毕业论文成了做样子、走过场。因此,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原因,提出了更新与改革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措施。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论文选题大而空泛,缺乏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及创新意义

从选题的空间范围来看,很多学生喜欢拿中国和世界性问题来研究,而不注重选择与自己未来专业工作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小”问题的研究。四年大学,一些学生没有自己的专业兴趣,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对课题选择比较盲目,好高骛远,在一些大的领域选题,只看到存在的问题,却很难认识哪些问题是在其知识结构范围内、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力所不及的,导致选题过大,内容空泛。在选题环节,导师发布的课题与实际或科研不能结合,题目大而空洞,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和要求不明确,导致学生在选题上比较盲目。另外,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合理,本科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一般集中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实验、写作。这样,学生在选题上的考虑时间就不足,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没有好的开始,就会造成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

2.研究方法单一,无法把专业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到论文中

多用描述性的方法来研究问题,很多学生习惯去陈述一个事实或现象,而不是用数据去说话。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研究方法比较单一,过于依赖网络资料,对资料的分析处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论述教材化,面面俱到,缺乏深度

论文的格式多套用教材体。通过答辩发现,带“对策”一词的毕业论文,论文中对策惊人地相似。这说明本科学生还没有勇于实践和刻苦钻研的治学方法和能力,存在明显的“拼凑痕迹”或“套袭模式”。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初次参加科研活动的初级阶段的成果,由于科研基础知识和科研操作技术的储备不足,加上缺乏足够的科研时间和实践的机会,相当数量的毕业论文,是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理论研究,带有明显的东抄西编的“拼凑痕迹”;以观察和实验法为主的应用研究,则带有明显的人为的、随意组合的“套袭模式”,从而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出现很多与科研成果的惊人的相似,这就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4.文献阅读量少,文献综述质量低

论文研究的价值在于其创新,创新的过程对前人的工作要了之于心,才能避免重复工作,吸取经验教训,开拓新领域,解决未解决的问题。因此,文献研究是一篇好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学生对文献综述缺乏统一的认同,他们对什么是文献综述、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缺乏理解,文献综述的质量差强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数量不足。有些本科专业学生的参考文献仅10篇左右,与广东省教育厅要求规定的参考文献在15篇以上的数量有一定的的差距;有些专业的文献综述包含在开题报告或论文正文中,篇幅偏小。第二,有些学生的文献综述所列的参考文献的数量基本达到了要求,但与论文的相关性不高;个别综述与论文内容雷同,还存在着所列文献与综述内容不相关、不配套的情形,内容与所列文献参考出入较大。另外,还有文献综述欠规范、格式混乱等问题。学生们还未懂得:要想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有所发展,进而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必须重视研究文献的回顾。

5.缺乏实地调查,缺乏数据支撑,陷入定性分析,容易全盘抄袭

学生多选偏理论性题目,不愿意去做调查性的课题。根据笔者统计的2008年到2012年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选题情况:基础研究类篇数占34.5%;基础应用研究类篇数占63.2%;应用研究类篇数占2.3%。课题来源方面结合生产实际的课题数只占10.5%。大多数学生都偏向于理论性研究,不愿做实际调查,导致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而且,由于缺乏数据支撑,没有定量分析,没有体现用数据来说话的科学精神,所以往往只有定性分析。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理论功底不足,无法正确理解理论要点,更不用说创新了。长此以往,学生就很容易陷入全盘照抄各种文献资料、胡乱拼凑了。

6.缺乏相关理论依据,论述肤浅

多数学生只会去描述性事实或现象,不熟悉运用专业理论去推导和证明。或者,不会用所学的理论找到切入点,不会使用所学的方法分析、加工资料,最终就是资料的堆砌。而多数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类型,主要以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采用定量分析研究的仍局限于一般的统计学处理范畴,能独立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较高层次的定性定量化处理的为数很少,而真正让事实说话的数据就少之又少了,这样就会造成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消极影响。

二、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毕业论文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做为支撑,而这种能力则是学生毕业后应对各种岗位工作挑战所必备的资本。如果某个岗位不要求文字能力,不需要逻辑思维,甚至于不用动脑子,那也就用不上大学生了。退一步讲,假设有那种既需要上岗者有本科学历、又不要求这个本科生会写论文、搞研究的岗位,那么,这种岗位究竟存不存在、会有多少、都分布在哪些领域呢?哪个学校能担保自己培养的不会做论文的学生会找到没有具体要求的岗位?况且,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本科生毕业后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如果连本科毕业论文都不会做,还能指望他们能读好硕士、博士?事实上,现在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已很成问题。其中,有研究生阶段教育自身的问题,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本科阶段的教育质量不高,特别是研究能力不强,从而累及其后续阶段的教育。

2.学生掌握定量手段少,定量分析应用训练不足

西蒙说过:“管理就是控制”。控制的手段是数量管理。定量化是人类精确理解社会想象的有力工具和追求,在目前情况下,社会科学的很多因素尚无法做到定量化。研究方法的选择总是与研究目标相关的,同时也受到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的制约。因此,任何研究课题,都要适应于解决其研究任务的方法与手段。正确的方法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而本科生在学习阶段,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正规的科研训练。学生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少,定量分析应用训练不足。

3.在校期间,主要阅读对象是教材,尤其是中国式教材

中国式教材多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倾向灌输知识和结论,忽视启发和研究。在相应教材页码表现上,中国大陆教材一般为400~500页左右的32开本,仅适合于应试教学和考试。而引进的国际教材多为500~800页的16开大本,其内容不仅涵盖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而且有各种案例、故事和习题,便于学生自学,在课时安排上则便于教师讲解和讨论。英文原版教材缺点是背景及其案例局限于西方发达国家范畴。但从另一方面讲,中文教材也少有原创性研究和案例,基本上沿用西方的理论和案例。有的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只知上课“埋头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竟基本没有翻阅过相关专业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专著,上课之余,对中文教材之外的其它教材基本“绝缘”,从而导致知识狭窄、片面,写出的论文起点低、缺乏深度和新意,自主获取知识的意识、能力较差。

4.对文献重视不够

文献研究是论文研究最为艰苦的一个环节。耗时费力,材料收集难度大。目前国内已有的知识数据库和一些引进的国际数据库,能部分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文献的研读和提炼则需要时间和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而刚刚进行实际论文写作的本科生,则普遍缺乏这一能力。

三、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现况的主要改进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授模式,着重推广以讨论、调查、实验为主的学习模式。要推行素质教育,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调查能力。首先,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抛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动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各高校可在各学期穿插举办学术讲座、科研报告,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地过渡到毕业设计研究阶段。另外,也可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实验设计”等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培养学生自学和研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要跳出本科毕业论文自身的圈子,将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任务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首先,不要再提什么“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应代之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并进一步明确:本科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学生的研究、实践和创新等三项能力;其次,课程设置要做适当调整。要多开设有助于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如文献检索、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社会分析方法,等等。并且,在不违反修读顺序的前提下,应尽早开课;最后,各类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三项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通过各类课程教学的“合力”,来确保本科教育质量。

3.学习发达国家国际性教学方法和理念

短期改变应试教育,将涉及整个大环境和体制。可以引进国际教材,做到短平快,并与国际接轨;在师资上、教材、教法上,系统性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在师资上,以引进和走出去为辅;教材上着重引进原版教材,推行双语甚至纯英文教学;强调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人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为创新培养人格基础;要提倡国际化,因为单纯依赖于非人员交流的间接交流,很难短时间内改变已有的观念和思维模式;通过较大力度地引进外籍教师,让中外师生经常地、普遍地接触,通过耳濡目染的频繁交流,利用鲶鱼效应,开发环境改变的动力源泉,逐步形成创新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S1).

[2]李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5).

[3]刘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4]刘正远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03).

[5]丁艳芳,齐涛.谈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01).

作者:袁红

改进经济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篇2:

毕业论文指导情境下的本科生柔性教育

[摘 要] 加大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已经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抓手。本科毕业论文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身处教学一线的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X同学为案例,论述柔性教育在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中的作用,并提炼具体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本科生;柔性教育;毕业论文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财经类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协同培养体制机制研究”(2019JGXM53);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常态化防疫与社区党建机制重构——基于生命周期及制度变迁逻辑”(2021GXJK001)

[作者简介] 李晓燕(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學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社会政策、社区治理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时代急需创新型人才。201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高校必须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培养各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优秀人才;要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实践教学视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深化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做到知行合一。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交汇之年,也是实现新时代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打造友好的创新环境,重视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继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优化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教育部“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努力构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体制机制,真正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真正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释放学生的内在个性和潜力。

源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柔性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的思考空间,使教师角色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本科毕业论文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以柔性教育理念为教育工具,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初衷和教学目的,这也是新时代本科教育模式改革的大方向。

二、大学生柔性教育的概念界定

20世纪90年代初,受柔性制造模式的影响,美国教育部门和一些大学提出了柔性教育的教育理念,它遵循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重视、肯定、承认并保证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人才是教育的主体,如果把这种理念运用到大学教育中,作为知识的探索者,大学生既是教育主体,也是认知主体,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大学生的地位,使其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2]。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不再做传统的、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而是要与时俱进,想方设法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真正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同时要充分信任学生,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激发他们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毅力和决心。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个性,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对每个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了解并予以尊重,要创造条件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一个柔性教育场域: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在大学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生在学完所有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导师负责制,这一制度决定了教师在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从论文选题到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中,按照柔性教育理念,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指导教师只在适当环节给予指导与引导,使学生产生内在的责任与动力。同时,通过参阅中外文献、搜集资料,以及与同学、教师相互讨论,学生的主动性在每一环节都得以体现,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毕业论文选题环节为例,指导教师的正确角色定位是“不能大包大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指导教师不应该先入为主直接指定论文题目,而是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研究兴趣、大量的文献资料及资料的可获得性,经过认真思考,并与指导教师充分交流后,自行确定论文的选题。

四、案例呈现:学生毕业论文指导

2020—2021年下学期,笔者承担了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8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按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柔性教学”的教学理念,在具体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遵循三个指导原则。首先,严格参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毕业论文选题要符合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方向,同时为规避范围过大、泛泛而谈的普遍性问题,论文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研究,小题大做。其次,毕业论文要把握“适中”的原则,就是量力而行,根据掌握的资料、写作的时间及个人的写作能力进行论文的选题和撰写。再次,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在宏观上把握学生的选题和论文撰写质量,同学生保持紧密的互动,对有问题的环节及时给予纠正、答疑解惑,而不是事必躬亲,囿于繁杂的写作细节中,甚至帮助学生修改论文,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收获少、效率低,教师却过度劳累,从而背离毕业论文教学的初衷。

×同学是退役军人专升本的学生①,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通过联系自身现实需求,非常敏锐地捕捉到“退役军人大学生就业”这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指导教师对他的选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整个论文撰写过程中,×同学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同指导教师多次沟通、讨论,最终很好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并获得了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同学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柔性教学”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本文从论文选题和论文论证两方面对×同学案例进行具体剖析,在展示鲜活案例的同时,试图提炼更多有价值的大学生“柔性教学”经验。

(一)把好论文选题环节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灵魂,只有具有研究意义的选题,才能对学术研究和工作实际产生推动作用。一个没有价值的选题,即使了解得再透彻,文章写得再漂亮,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写出来也只是劳神费力[3]。在学习上,×同学表现出很强的专注力和一贯性。在学习“社会政策”课程时,×同学提交的作业论文与退役军人就业相关;在学年论文写作时,×同学的选题同样也是退役军人就业,可以说,×同学在退役军人就业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我国从1955年立法实行兵役制以来,经过数次的修改,形成了如今较为完善的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与此同时,每年有数十万的军人因服役期满从部队退役重新回归于社会。2020年1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使退役军人的就业保障工作有了法律依据,同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退伍大学生军人的安置工作。2021年对于应召入伍的大学生是不平凡的一年,多地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加大了对退伍军人的招聘力度,明确了招聘条件中退伍军人这一项。如2021年国考,北京招聘的125个公务员岗位中,计划招录210名退伍军人大学生;山东今年定向招录退伍军人151名,比去年增加五十多个名额;贵州2021年面向高校退伍大学生军人,招录60多名县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尽管国家高度重视,但退役军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然难以有效地解决,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年龄。每年事业单位招聘都会向应届生偏重,在招聘岗位中应届毕业生占很大比例,年龄往往限制在25岁以下,与正常毕业的大学生年龄相对应。但退役军人大学生处于很尴尬的地位,他们虽然是应届毕业生,但年龄往往偏大,不符合文件要求,所以只能同其他非应届生一起报考。二是岗位竞争激烈。退役军人大学生参军入伍两年,文化知识不如其他专心备考的同龄人,部队所学又难以发挥用处,即便有招聘机会,退伍军人大学生的录用可能性也很渺茫。三是与社会脱节。退役军人大学生参军入伍两年,处于封闭式管理状态,与外界沟通大量减少,然而,外面的世界却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导致退伍军人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脱节,甚至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综合而言,如何就退役军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对助力进一步改进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真正把党和国家关心、关爱退役军人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显著提高退役军人的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毕业论文开题之初,×同学就同指导教师商量,打算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广东省为例继续深入研究。

他的想法得到了指导教师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在程序上,毕业论文的选题需要得到导师的认可。一旦得到教师的认可,可以极大地节约撰写开题报告的精力;若导师不认可选题,应该立即从备选选题中进行考虑,以免耽误论文进度。在导师的指导下,×同学在选题谋划之初,先列出了几个选择,然后经过深思熟虑,将选题可能触及的问题和困难尽量考虑周全,再与导师进行多次沟通,最后定下了论文选题。

(二)把好论文论证环节

本科论文指导最大的障碍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差,缺乏写作训练。很多大学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开设“写作与沟通”等类似的课程,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基础薄弱,不懂基本的写作规范和写作方法”“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逻辑混乱、不知所云”“生搬硬套、拼凑他人论文观点”“错词病句连篇、标点符号乱用”“不会总结”等问题,使很多指导教师苦不堪言,不知从何下手。有很多学生分析能力很强,但却不能将一页的会议总结或纪要写好,而这正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素质[4]。可以说,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是一个艰难且需要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的系统工程。不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成功地越过了论文撰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障碍。

一是确定研究内容。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同学查阅了大量与就业相关的论文,发现社会资本理论经常被用在就业研究中,但利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退役军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献还很不充分,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点。于是,×同学初步确定以社会资本理论为支撑,立足于广东省的现状与问题,研究退役军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非制度化因素、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建议和對策,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设计,列出了两个研究假设:其一,退役军人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他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其二,退役军人大学生拥有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他的就业满意度就越多高。

二是选择研究方法。基于教师的指导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同学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方法。×同学具有丰富的访谈资源。×同学过去的战友,有的已经就业,有的还在就业的路上,同时,×同学所在的班级是专升本单独成班,其中有一半学生是退役军人,就业一直是他们谈论的焦点话题,同时带给×同学无限的思考和灵感。(2)问卷调查法。×同学的调研对象包括退伍后在广东发展的退役军人和广东籍退役军人,通过退役军人之间的联系,以“滚雪球”的抽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邀请一些城市(如东莞市和惠州市)专门负责退役军人联络的志愿者帮助发放问卷。值得高兴的是,问卷的总体质量很好,并引起了东莞市退役军人相关管理部门的关注,他们主动联系×同学,有意同×同学合作进行相关调研和研究,这给×同学带来了很大的信心和鼓励。

三是重視论文修改。格式规范、层次清晰、语言通顺是一篇论文的基本评价指标。指导教师反复强调,要重视论文修改的必要性,必须对全文的逻辑结构、语句是否通顺、用语措辞是否恰当、错别字、标点符号,特别是论文的摘要了然于胸,要在校对时认真注意,多看几遍,也可以和本班、本寝室的同学互相挑毛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们更容易看出问题。在教师的督促下,×同学在论文修改环节中,每一次都非常认真仔细,发现了很多问题并及时修改完善。

五、结语

随着我国进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促进人才引领创新,加大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加大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力度,成为新时代的发展主题。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既可总结大学四年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也是挖掘和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身处教学一线的指导教师,其作用非常重要。指导教师具有理论的高度、知识的深度、视野的宽度、思维的活度,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发挥所长,做学生智慧的点拨者、思想的引领者。为达到此境界,需要采用柔性教育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动力,不仅使学生上“道”,还要使学生悟“道”。

参考文献

[1]王能民,马亚南.企业柔性:基于集成的观点[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6):53-55.

[2]吴晓义.柔性教育: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动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1(4):56-61.

[3]钱兵.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J].江苏高教,2017(10):60-63.

[4]阂锐,盛欣,李谷成.“三位一体”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优化体系构建——基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与观察[J].领导科学论坛,2016(23):67-70.

Undergraduates’ Flexible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raduation Thesis Guidance

LI Xiao-yan

(College of of Human Resourc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20,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flexible education; graduation thesis

作者:李晓燕

改进经济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篇3:

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对策

【摘要】 本文在湖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建设与质量监控体系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研究了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标准的教学模式改革、路径选择与实现途径,设计了全程双导师开放式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并提出建立与完善新模式下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模式创新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十二五”期间,国家启动第二期“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其中,“质量标准建设”是新一轮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两大门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改革,对现有做法、改革思路和实践心得做一些总结,并认为,对关于经管类专业的毕业论文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以及质量监控问题进行探索顺应了国家政策需求,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标准的教学模式改革与路径选择

1、教学模式改革

湖北工业大学与其他正在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地方大学一样,普遍实行的是一种重过程控制、轻结果管理的单导师、单学期封闭式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其弊端是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系列改革解决现阶段毕业论文实践教学中的六组矛盾:矛盾一,师生比过大与教学质量要求提高;矛盾二,重论文客体管理与轻师生主体管理;矛盾三,人均科研资源不足与师生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矛盾四,实验实习、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矛盾五,考研、就业与论文写作;矛盾六,学年学分制下毕业论文全通过所形成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不力的结果管理。

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突出师生两个方面的主体性管理。将单学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为从2年级开始的全程式教学模式,建立一位教师对若干学生的“1+N”指导模式,由同一教师指导若干学生进行“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从而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主体性,这种方法有助于解决上述矛盾二和四。二是实施开放式毕业论文管理。将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改为边就业边撰写论文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建立当面指导结合电信、网络联系的立体多维指导渠道,实行就业—考研—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模式,有助于缓解矛盾五。三是试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管理。将单导师指导模式改为校内教师与实际部门有行业或资历背景的专家共同指导的“双师”模式,从第七学期开始实施“2+N”指导模式,建立校内校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以社会资源和外部条件弥补学校之不足,同时提升学生感受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进而提升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有助于解决矛盾一和三。四是实行激励约束管理。将学年学分制下全通过的管理改为小比率淘汰模式,严厉处罚抄袭、枪手代笔等学术不端行为,并处以类似学位课程的“0”分处理,将少量不达标的论文经二次答辩仍不合格的,延迟到毕业后1—2年进行。有效的淘汰制度有助于提高大部分论文的整体质量水平。这种模式有助于缓解过程管理尚可与最后结果不佳的矛盾六。

故建议地方多科性大学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应改革为:实施全程双导师开放式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演进过程如图1所示。

2、路径选择

改革建立新模式的实施措施关键在于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双控制,应改革当前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主体性,而改革的关键在于积极推行以导师制为基础的改进型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由图1可知,0式—1式—2式—3式的演进过程与学校的内部改革力度、校外开放办学力度密切相关,且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协同作用效果。总体来说,实施渐进式教学改革比较适合当前的办学资源、科研条件和师生比情况。具体措施和实现路径如表1所示。

3、实现途径

改革建立新模式的路径选择由教学模式0—模式3,是一个存在质的差别的变迁过程,需要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实现途径。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达到标准的内容体系,实现这些内容教学的基础(载体)是建设平台,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因此,应首先构建毕业论文教学的内容体系(核心),其次加强毕业论文教学的平台建设(载体),最后完善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具体内容如下,并附图2。

(1)内容体系。构建内容体系应围绕“325”工程建立:3大意识,即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探求真理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2个基本,即不断加强学生的论文写作基本训练、科学研究基本素质训练;5种能力,即切实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为此,应将“325“工程要求体现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尤其是毕业论文教学的选题、开题、写作和答辩等主要环节。

第一,选题环节。一是选题要注重时代性、应用性,与现实紧密联系,避免大而空,以免为今后发生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留下隐患;二是结合导师科研课题和实际部门现实问题来选题,提高来源实际的选题比重。第二,开题环节。规定文献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查阅文献的数量和质量,细化写作框架和调研计划、实施步骤,鼓励调研等第一手材料的获取和运用,并不断扩大开题答辩的比重,提高开题教学的质量水平。第三,写作环节。规定写作基本时间和修改次数,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的基本技能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第四,答辩环节。这是对毕业论文结果的管理,切不可流于形式。一次答辩之后,对不通过的和优秀的论文进行二次答辩,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淘汰的比率,绝不能不管论文是否达到质量标准而一律全通过。对那些存在严重抄袭、枪手代笔、学术腐败嫌疑的,要用“查重软件”进行重复率监测,如属实,应当不予通过。

(2)平台建设。当前的单学期、单导师封闭式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与教学平台的单一性有关,即只有在第八学期由校内导师进行单一指导的平台。因此,加强对应的教学平台建设是实现质量标准的途径之一。

第一,建立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平台。改变学生被动地选择导师的现实情况,实行双向选择,优化导师与学生的科研兴趣、专长的契合力度,明确导师和学生在选择上的主体性,提高指导工作效率。实际操作中,可进行两轮选择,对仍不能配对的,再进行合理调剂。第二,建立校内校外导师遴选平台。在逐步试点和扩大双导师制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校内和校外两个导师遴选数据库,对优秀指导老师在论文指导分配时予以政策倾斜,鼓励学术资源较多、承担科研项目较多的导师多指导学生,反之,则给予限制,对指导不认真或指导的论文被查出为学术不端的,应暂停其指导资格。第三,建立校内校外学术资源共享平台。为解决地方理工科大学经管类学生人均学术资源贫乏的困境,可与部属大学和产学研基地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以促进双方的科研合作和学生的论文课题研究。

(3)质量监控。按照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理念与基本原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应用到毕业论文教学实践,这种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TQME,TQM of Education)就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体师生员工为基础,通过让学生满意和大学师生员工以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教学管理途径。为此,我们要注重各教学过程、环节以及结果的质量监控。第一,建立学生、导师的学术诚信承诺机制,在毕业论文教学初始阶段,由学生和导师分别与学院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明确不守诚信的处罚责任后果。第二,强化各环节检查制度,校、院、系三级应加强对毕业论文的开题检查、中期检查以及答辩与评价检查力度,不能流于形式,对照质量标准,全面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对不合格者,责令整改,并推行院对校负责、系对院负责的制度,将检查与年终考核挂钩。第三,试行小比率淘汰机制,对存在严重学术不端的毕业论文,应当视同作弊,与学位课程一样以“0”分记,对非故意、较轻的学术不端的毕业论文,责令修改和推迟答辩,仍通不过查重监测的,应当不予通过。

二、新模式下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对策建议

1、现阶段质量监控的弊端

为了提高多科性大学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按照毕业论文教学规范要求,在转变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注重毕业论文三大途径的培育,即内容体系、平台建设和质量监控,尤其是质量监控,这是提高论文质量和实现规范要求的保障条件,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所在。现阶段质量监控不力的状况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监控有制度,现实执行难。经过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后,高校基本建立了有关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但随着时间的流失,这些制度的执行力度有所放松。同时,由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多、时间长、难度大、监控成本高等原因,监控效果不理想。再者,自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高校面临三大压力:毕业率、考研率和就业率,如严格执行毕业论文制度势必影响“三率”,进而影响招生和学校声誉。故此,尽管有相应制度,但执行上大打折扣。

(2)监控制度不完善,影响执行力。高校扩招前后,师生比、办学资源和条件发生了变化,而且国家加强了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力度,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要求提高了,因此,此前的相应制度已经不适应“十二五”规划要求,必须改革和完善。监控制度弊端主要有:第一,重客体,轻主体。一般对毕业论文的字数、格式、摘要和外文翻译等有明确规定,但对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发挥的制度安排较滞后。第二,重过程,轻结果。一般对论文开题、写作、答辩等各阶段的教学要求和记录有规定,但对毕业论文教学成果的运用缺乏激励与约束,过程上要求较严,而结果却是论文全通过,缺乏有效的淘汰机制。第三,重形式,轻内容。由于没有毕业论文专项检查,而是在第八学期中期和后期教学检查时对毕业论文进行检查,因此,尽管检查部门实施了选题与开题的初期检查、论文写作中期检查和答辩、评价的后期检查,但只是抽查、检查记录和格式等,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教学的实质内容。

2、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现阶段质量监控体系的弊端,建立新体系的思路就是,建立健全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制度体系(见图3),彻底改变制度执行不力的局面,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将客体与主体管理、形式与内容检查以及过程与结果监控并重,切实提高质量监控效率。

(1)建立毕业论文教学主体监控制度。第一,建立师生学术诚信承诺机制。从师生确定指导关系开始(建立学术导师制,包括毕业论文导师制),导师和学生应与学校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禁止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为培养良好学术道德奠定基础。第二,实行全程双导师开放式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对有条件的院校或部分专业,从2年级开始实行全程双导师开放式指导方式,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第三,建立导师遴选机制。由过去侧重于对导师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导师的岗位管理,如对担当导师的条件进行规定,每年进行调整,取消导师终身制。第四,建立按导师的学术资源和学术能力配比学生机制。取消平均安排指导学生数量,对能力强、资源多的教师实施倾斜政策。第五,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逐步扩大校外实际部门专家加入导师队伍的比例,实行开放式、校内导师与实际部门有行业资历背景的专家联合指导的教学试点。

(2)建立毕业论文教学客体监控制度。第一,建立毕业论文指导记录制度。对毕业论文的选题、任务书、撰写、外文翻译等指导过程进行记录,并作量化规定。第二,建立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制度。包括对论文开题、写作、修改、答辩、评价等作出具体规定,对优秀毕业论文和不合格论文进行二次答辩,严把质量关。第三,建立实验、实习、学术资源平台经费保证制度。该制度的建立对与毕业论文教学密切联系的前期实验和实习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同时数据库、图书资料等学术资源平台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客观条件。学校在生源不断增长的同时应尽力改善生均资源下降的状况,在经费上予以必要的保证。

(3)建立毕业论文教学检查管理制度。第一,建立三查制度,即初期检查(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写作、修改)、后期检查(答辩、评价)。第二,建立校、院、系三级检查制度,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层层把关。第三,建立毕业论文专项检查制度,组织校内或校外专家进行针对毕业论文的专项检查。第四,建立与检查配套的整改制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进行相应处罚。

(4)建立毕业论文教学激励约束制度。第一,建立对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奖励制度,加大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力度。第二,建立对不合格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约束制度,对学生坚决执行推迟毕业或再答辩推迟授予学位的制度,对教师的下一年指导提出限制和要求。第三,对违反学术诚信承诺、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处罚。

(5)毕业论文教学相关制度的创新。第一,建立校、院两级毕业论文日常管理制度。成立校、院两级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的日常管理。第二,建立学校毕业论文教学督导团制度,将课堂教学的督导制度扩展应用到毕业论文教学上。第三,建立以目标管理与监控为主的论文写作保障机制。通过相近学科部门交叉答辩和交叉评定论文,来保障教学质量和成绩评定的客观性。第四,建立毕业论文选题的检查与评分机制。设计论文选题评分表的项目包括论题的时效性、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对于低于规定分值的选题需要重新拟定,通过对选题的量化管理来提高选题质量。第五,建立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制度。将研究生的开题制度应用到本科教学中,以提高开题质量。第六,建立小比率淘汰制度。在“三率”压力下,实施全通过战略显然极大地挫伤了踏实认真做论文学生的积极性,也冲击了毕业论文对毕业与否应有的约束力,使得相关制度形同虚设,难以执行。如果采用极小比率(如1%~3%)淘汰极低水平毕业论文,不仅不会影响“三率”,大多为挂科学生,还会极大提升师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教研课题“地方多科性大学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省2010232),“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及其实施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晓钟: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2] 张祖庆、姜雅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实证分析[J].科技信息,2010(35).

[3] 王茜、鲍莉:关于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探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彭芳春 陈李宏

上一篇:党员人才培养工程方案下一篇:中秋节活动方案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