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学设计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作者以大连交通技师学院一体化试点为载体探索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途径及成效,文中详细分析了大连交通技师学院试点的做法及理论依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学设计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学设计论文 篇1:

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学设计案例

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应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有一定实际价值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学习方式多以强调合作与交流的小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可以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统一的效果。该次教学采用围绕教学内容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汽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故障诊断与维修”学习任务为驱动,通过创设独特的学习情景,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内的各种职业能力,体现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特点。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二、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选用的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以及配合使用《THCEZX-1A型汽车整车电气系统实训考核装置技术手册 》。

2.学情分析

授课的对象是笔者学院2011级汽车维修专业的40名在校学习一年以上的高级班学生。该次教学之前,该班同学已完成帕萨特轿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功用、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帕萨特节气门体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电路故障诊断必需的工量具使用方法和实训考核装置的相关操作。存在的不足是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差,特别是对电路图的理解掌握不足,逻辑分析能力较弱,对故障排除的方法掌握较少。

3.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地点:汽车电控实训室。

教学设备:10台THCEZX-1A型汽车整车电气系统实训考核装置。

教学工具:X-431解码仪10台、汽车专用万用表10块、世达工具车10台、帕萨特全车电路图10册,理实一体化教室。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解码仪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会正确使用万用表在实训考核装置上检测帕萨特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各连接点的电压、电阻等参数;会对所测电压、电阻参数与正常参考电压及标准电阻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查找故障原因,确定故障点。

2.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帕萨特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检修过程,发展职业能力。通过“解读用户报修→阅读电路图→确定电路图中的测量点→编制检测计划、准备工量具→检测并进行故障分析→实际修理→交车验收”等实际工作流程体验,养成全程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小组成员进行探讨,借助教材、电路图、任务书来制订计划并加以实施,养成手脑并用、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

模拟接待客户流程,养成知文明,懂礼仪的现代客服理念。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增强团队意识。评价分步跟进,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养成“先思而后行”的习惯,灌输快乐修车理念。

四、教學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解码仪调取故障码及数据流,帕萨特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故障分析,帕萨特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原理解读及电路图应用分析,故障检测流程及实训检测与维修练习。

2.教学难点

电路图中电气元件或接插件插脚位置与实际车辆的对应查找及数据测量,电气故障的诊断思路及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有关背景材料,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处理、分析,最后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

任务驱动法:在案例中包含任务,学生以完成此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进行完成任务的实践。

2.学法

(1)分组实训法。设置帕萨特全车线路考核装置K31的故障(EPC灯常亮,加速踏板失效)。教师通过多媒体、实操演示后,将40名同学分为10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一名同学完成实训操作,其余同学观摩评价,并对该同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

在课堂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采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学法。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和理实一体化教学。

六、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该章节内容,设计了汽车维修工作流程模拟图,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汽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故障诊断与检修”工作任务,实现学生对帕萨特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工作过程的理解,掌握线路分析检修和工量具使用的基本技能。

2.教学环节设计(2课时,90分钟)

(1)温故知新 (5分钟)。待同学们分组坐定后,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本次课的实习做铺垫。

(2)案例导入 (1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导入本课,在实训考核装置设置K31故障,演示故障现象。每组学生利用实训考核装置观察故障现象,并且使用解码仪读取故障码及数据流。

(3)分析原因及诊断流程 (20分钟)。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可能原因帮助他们进行梳理归纳。

(4)任务实施(4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摄像设备对本次实习的过程及注意事项提出建议,巡回指导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训操作。每个组的学生利用本组的帕萨特实训考核装置、仪器及帕萨特全车电路图,参考上述思路和方法进行故障诊断,确定故障部位。

(5)评价小结 (10分钟)。梳理本项目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点拨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实现知识迁移。教师参与学生评价过程,协助学生进行检修经验总结,教师讲评。

七、教学感悟

第一,加强学法指导是该节课成功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采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第二,该节课在案例导入环节通过引入具体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务实施环节让学生结合实车进行故障诊断,缩小了实训考核装置与实车的差异。

第三,该次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养成规范良好的工作习惯。

第四,该节通过预习课、展示课和实训课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以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丰富了学生生活,促进了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该课很好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使大部分同学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堂活动中去。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作者:李卫峰

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学设计论文 篇2:

一体化教学初探

摘 要:作者以大连交通技师学院一体化试点为载体探索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途径及成效,文中详细分析了大连交通技师学院试点的做法及理论依据。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师资队伍 教学场地 课程体系 质量管理

2009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社部”)启动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大连交通技师学院应邀参加了“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制定。2010年,人社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辽宁省对意见做出快速反应,2011年启动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学院积极响应,选拔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3个班级107名学生参与试点的教学实验,并在实践中积极进行探索和总结。2012年,学院作为组长单位,参加了辽宁省人社厅技校教研室立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技能考评过程化考核及课程认证设计》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使2012级近200名学生受益。两年间“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促进了教育教学内涵的提升,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收获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工作的开展。

一﹑以学院领导为核心,建立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体系

学院按照国家“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中心思想,确立了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教学改革新框架的改革思路。为了使改革扎实有效地推进,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一体化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不断吸纳教学骨干充实到改革一线,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学改革工作队伍。建立了顶层有学院领导统领,中层由各部门(教务处、学生处、系部)负责人协调,底层有专业骨干教师、班主任具体实施的金字塔式的坚固的改革保障体系,保证了学院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实践创新为抓手,打造一体化教学改革师资队伍

“教学改革,教师先行”。教师水平对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院多渠道搭建平台,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1.搭建培训平台

聘请教学实践专家张治宗教授对教师进行“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培训和实践指导,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聘请汽修行业名家朱军、魏俊强等问诊专业内容的设定,把握专业技术的发展脉搏;聘请博世、SPX、奔腾等一线专家传经送宝,使得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此外学院积极争取各类培训的机会,项目启动以来,学院选派6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14名教师参加专门化发展方向培训,收效显著。

2.搭建实践平台

为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教学与企业岗位的贴近性,学院坚持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化,2012年利用暑期分项目、分方向委派33名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受训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0%,保证了教师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

3.搭建竞技平台

搭建竞技平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执教水平。一体化教学改革推动以来,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取得的了丰硕成果,2012年共有37名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在国家技能大赛中获得1银1铜,在省“技师杯”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2金1铜,在省“中经合杯”汽车技能大赛中6名选手全部摘金,在市技能大赛中获得4金5银11铜,此外1名学生代表辽宁省参加世界汽车职业技能大赛预选赛;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高,7名青年教师代表大连市参加全国说课大赛获得4金3银的好成绩,有3名教师代表金奖选手进行了现场汇报展示。

三、以资金保障为基石,建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教学场地

2009年以来,学院抓住各种机遇,在原有的基础上,自筹资金1700万,示范校建设804万和校企合作企业支持80余万元投入汽车实训基地建设。学院现拥有汽车专业实训教室24间,其中专业基础教室9间,专门化教室12间,校企合作项目教室5间,一体化教室18间。

在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中,力求教学环境与企业场景的统一,注重细节的设计。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5S职业素养,对工作现场工具、设备实施划线定位管理;为培养学生小组讨论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室的布局中借鉴宝马培训中心Z字课桌和六角桌设计;为加强学生的职业文化教育,把企业标识和使用流程及管理制度引入教室,便于学生及时掌握关键要素,明确学习目标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身临其境,做有所感,感有所悟。

四、以学生實践为中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一体化课程改革中理论和实践教学设计的主线,对工作过程中实践技能的剖析是有效实施教学的关键。为此,学院组织专业教师与行业的汽修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运用逆向倒推的手法,还原职业能力,从真实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出发,解构和重构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定紧密联系职业实践。以学生认知规律为突破口,学院汽车技术系设计了九基础、五进阶、七方向的课程体系,链接职业资格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成长三阶段,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学习情境,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五、以质量管理为方法,落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

本着“精、细、严”的管理理念,在“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的落实中,注重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打造。

为更好地推进改革对实践成效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科学论证改革的成果。在项目实施中,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及时记录学生在每个项目中的成果、业绩、付出和评价,科学地记录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反思和荣誉。在学生评价方式中,引入过程量化考核,将汽车维修企业中的工作看板转化为对学生每个项目的量化考核展示看板,并用形象的脸谱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获得一个笑脸,未完成为哭脸,这样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又及时展现了学习效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考核内容上,改变过去理论知识和技能分别独立考核、一次性期末考核的方式,采用结果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知识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的主体中引入专任教师、企业教师、项目小组及用人单位形成多元评价体系,提高试点评价的科学性。

在质量管理中,学院不仅注重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一体化教学改革从专业技能学习拓展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院开展了多种形式学生活动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先后开展了学雷锋活动、“六个一”主题实践活动,举办了“节约与我同行”征文比赛、“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比赛、住校生内务整理大比拼、“我爱你”主题演讲比赛、“可口可乐杯”校园趣味运动会、“放飞理想”广播体操比赛、校内毽球跳绳比赛、庆元旦文艺汇演,参加大连市首届技能大赛开幕式文艺汇演等。促进了学生思想实践和专业实践的一体化建设。

“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 ”是国家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中心思想。我们将立足岗位,用心工作,用人格魅力打动学生,用才华智慧折服学生,用奉献精神感染学生。在一体化改革的舞台上,用智慧和汗水,为“一体化教学改革”事业增砖添瓦,为技工教育的辉煌绘彩增华。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技师学院、

大连市交通口岸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刘维杰

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学设计论文 篇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课程改革研究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职 课程改革

一 、本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企业用人要求变化

近年来,一些制造业的工厂里开始引进智能化的机器人,直接取代了工作重复性高的生产人员,因此企业对这类一线生产人员的需求骤减,更需要能控制復杂操作内容的技术性人员。所以,对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更高,也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求更高。如何让中职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的变化并能快速掌握现岗位技能成了目前中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教材现状问题

经调研发现,笔者所在地区的四所中职学校三年制的高职升学班与两年制的中专就业班在机械专业使用很多共同的教材,也同样采用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模式。不同班级教学目标不同却使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不相符,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肯定存在大问题,教材改革成了必要的第一步。

二、课程改革方向

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是要学习技能,还要学习工作时的思维模式及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以就业为目的的教学,就应从工作过程中获取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自于企业的机械岗位,教学内容的安排则应按照企业典型的工作过程来确定。在学习期间,学生的知识构建是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也是完整六步骤模式,这样可缩小学生学校学习的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距离,使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化。以上课改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范式都能满足。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步骤实例——以机械专业为例

(一)梳理各企业机械岗位群及具体工作任务

根据问卷调查法收集到湖州地区与本校学徒制合作企业的机械专业就职岗位群情况,并整理成表格。在图1的工作岗位群中,中职毕业生目前就业岗位集中在一线操作员工,比如钣金工、车工等,而设计员岗位、图纸录入员岗位、绘图员岗位则代表未来的发展目标岗位。

(二)通过工作任务梳理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在机械零件生产环节中,一个工作岗位与另一个工作岗位会有重复的工作内容,应从上述的具体工作中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笔者运用了座谈法,组织了企业的专家(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技术员、组长、技师),还邀请相应技术部门的技术工程师共同进行深入讨论,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从具体工作任务中提炼并总结出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机械零件图纸的识读、机械零件图纸的绘制、零件的测绘、钣金零件的加工方法、数控机床的加工方法、普通车床的加工方法、机械零件的焊接方法、机械零件的激光切割方法、机械零部件的热处理工艺、机械零件钳工的加工方法(工具钳工)、机械零件钳工的加工方法(装配钳工)等13个机械专业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

(三)企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

在厘清13个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便可按照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及内容来归纳行动领域。行动领域便是由几个典型工作任务组合构成,构成的标准则是行动维度一致,难度一致。

(四)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

邀请学校机械专业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教学能手、一线教师,共同讨论将行动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组合分散成相应的多个学习领域,按照实施所需工具一致、教学场地相同、难度相同的原则来进行转换。

(五)确定学习情境

在确定了学习领域后,开始设计每个学习领域里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学习情境应在三个以上,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对比、平行、提升等关系,学习情境之间有相同部分,又有新的内容,这样才能实现从刚开始老师手把手教转换到后面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第二,学习情境尽可能来自于实际生产的项目(见图2)。

五、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研发模式与以就业为目的的中职生教育非常契合,它强调课程的内容来自于企业,却又不是直接将工作过程拿来进行教学。把企业的工作过程直接拿来进行教学只能让学生学习到这几个工作过程,并不能让学生学习到本课程之外的知识上的延伸。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是将企业的工作过程提炼成适用于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脱离岗位的限制,同时也为学生能适应多种岗位打下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全全,闫智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5).

[2]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3).

[3]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J].交通职业教育,2008(4).

[4]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7(13).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江信息工程学校)

作者:廖一茗

上一篇:企业优秀员工爱岗敬业演讲稿下一篇:筑梦路上演讲稿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