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基金发展管理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R&D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系统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文章分别从R&D的投入强度、经费来源渠道和经费的配置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南宁的科技创新投资渠道。通过分析发现,南宁在科技创新投资活动中存在着如R&D经费投入强度较低、经费来源主体较为单一、经费配置结构不合理以及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应对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险投资基金发展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险投资基金发展管理论文 篇1:

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阐述了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发展动因和背景,对其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依据不同的发展功能定位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后按照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中的作用,对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进行了分析并论述。

关键词: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发展动因;发展模式;应用技术研发与转移中心

1 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发展动因

国内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率较低是阻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内科技产业链上游的硬伤。高校内部开展的应用性科技研究,通常以研究文献为主要方式,以行业研究等途径为辅,由于研究人员不能贴近市场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导致科研成果可能脱离于市场真实需求,因此,从专业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来确定科研项目选题,往往造成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率很低。

上世纪90年代,为了促进产学合作,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国内高校和企业在借鉴国外著名共性技术科研组织建设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创建了很多高校研究院、产业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等科研开发与转化机构。这类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各具特色,对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推进区域产业升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以高校和政府联合建设的地方产学研研发机构为主。这类联合建设的科研与转化机构的出现,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对高校技术服务社会的创新要求,进一步拓展了产学研合作形态,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创新。各类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围绕产业链整合各类资源,让科技成果直接在当地进行转化、孵化、产业化,使高校驻外研究院成为科技成果孵化和转移、产业集聚、公共服务平台的新高地,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的策源地。

2 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内涵与类型

2.1 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界定

本文所述的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包括高校与企业、地方政府联合创建,或由高校自主成立的跨行业、跨学科、虚实结合、以实体机构为主的技术创新科研机构,其主要发展功能包括技术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产业化。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通常设立在创新发展诉求强烈的城市,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和资源优势,政府或企业投入建设资金,同时给予扶持政策,以地方主导产业的创新发展定位为目标,为地方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2.2 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类型

除了以人才培养为主要职能的“教学型”研究院之外,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将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类机构划分为不同类型。

(1)以主要职能为分类依据的机构类型。

“产学研型”研究院:“产”是产业,指研究院拥有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学”是人才培养,指研究院拥有教育教学等人才培养平台;“研”是科研,指研究院拥有独立或与企业、政府联合建立的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例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其主要发展目标是通过科研机构平台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技术应用发展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等方面。

“专业型”研究院:是以区域产业的发展定位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设立专业型的科研机构。例如清华大学创建的苏州汽车研究院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为依托,紧扣国内汽车的安全、环保、节能等主题,推进打造中国汽车的“硅谷”。

(2)以创建主体为划分依据的机构类型。

高校自主创建研究院:是高校综合校内学科和资源优势,自行设立单一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院。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对校内专业技术资源、相关科研机构进行优势整合,成立了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目的是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校地共建研究院:目前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以此类为主。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建设研究院使高校人才培养、专业研究、服务社会的作用在地方得以释放,也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作用。例如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都是由国内高校与当地政府联合共建。

校企共建研究院:是高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与有技术创新需求的业内企业联合建设科研机构。目的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自身的产品创新能力。例如山东大学与山东鲁南制药股份公司整合各自的专业技术、市场资源、人才与资金资源,共同建设山东大学鲁南天然药物研究院。

3 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发展模式

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多家校地共建研究院的组建与发展模式,按照各类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不同发展定位,尤其是其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的差异,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如图1所示。

3.1 应用技术研发与转移中心

這种发展模式的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以高校科研成果和资源为依托,将技术转移给企业和其他有技术创新需要的组织,这种模式的形态包括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等,主要由高校来主导实施。例如中山市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校地共建的技术转移中心是立足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以学校科研成果和人才优势为依托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学校特色优势,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

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主要依靠技术平台、组织平台和资金平台这三大平台的支撑。其中,技术平台主要负责对大学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加以整合,联合企业和大学开展关键性、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负责技术应用评估,对技术的市场前景和价格进行研判,对科研技术进行筛选;负责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技术项目,为企业提供与技术转移相关的法律法规、投资、行业研究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组织平台负责技术信息管理,以技术转移中心的信息平台为载体,对校内外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推广与发布。通过与主管部门的合作,在地方建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共建区域性的技术合作平台和网络。资金平台主要负责专利转让经费管理,通过从事专利申请代理、咨询和授权转让等服务,将部分专利转让收入用于中心运行;负责科研课题经费的管控;负责高校产业基金和外部风险投资基金的运营,通过风险投资获得额外的收益。

技术转移中心成立的初始阶段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维持运行,其主要收入构成是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成果转让所获得的收入,以及地方政府或企业提供的扶持资金。技术转移机构应建立制衡的内控体系来防控风险。从有关案例的实践情况来看,可建立由业内专家学者、企业中高层人员组成的技术决策委员会来进行关键和重大事项的决策。项目经理作为科研项目的总负责人,对项目过程和结果的把握承担主要责任。应完善对项目经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对其工作开展状况和绩效表现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需要培养或引进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法律和金融背景、具备沟通管理能力的技术经纪人团队,确保技术转移机构的平稳运营,规避风险。

3.2 增强型产业孵化基地

高校和地方联合建设的科研机构以技术骨干为核心,以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具体项目为单元,建设内部的科技转化平台和项目中心,利用地方政府投入的科研资金和场地,鼓励科技团队引进合作企业,支持科技团队进行应用性技术开发和中试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产业成熟度,帮助有志创业的科研团队和外部合作企业实现从关键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同时还具备产业化团队的组建、培训功能,是一种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前期准备”的前孵化器。

同时,基于这种“前孵化器”,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还需要不断完善并具备企业孵化器的各项功能。例如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科研团队在地方研究院创新创业,例如如果科研人员基于自身的技术成果来成立创业公司,原则上科研人员必须以技术入股,从而保护科研骨干人员在孵化企业发展中应得的利益。地方性科研机构则为孵化的高科技企业提供各项基本设施和实际运作的场所,鼓励科研成果的所有人组建创业骨干团队,并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为其提供包括企业管理咨询、金融服务、技术咨询等在内的各类中介服务,统筹企业与科技园区主管机构的合作关系,提升创业企业的发展质量,支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这种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模式由于集中了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优势,往往被称为增强型孵化器。针对传统高校科技成果产业链中的缺失环节和不足之处,通过机制和模式创新,改善和优化技术成果转化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条件,为技术成果的整个应用与转化全过程提供各类支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提供一站式服务。

这种发展模式的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主要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需求,通过整合高校资源与地方产业优势资源,建立“小试+中试+企业孵化+成果推广”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孵化链条,打造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孵化的一站式平台。其主要运营工作包括进行技术市场调研和科技项目可行性论证;比较当地产业结构,提炼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需求,创立产业技术联盟;组织校内科研团队合作研发联合攻关,实现产业化的技术作价入股;投资孵化技术,完成技术集成和再创新,获得知识产权,实现技术商业化;联系风险投资机构,优选高成长企业重点孵化;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大化工特色的创新平台;申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与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合作,参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积极与校友创办企业合作,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辅导孵化企业,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和融资服务,完善退出和收益机制等。

3.3 研究院自建的产业化发展平台

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注重培育项目实体,直接将产业化项目孵化创建内部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实体企业是目前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创建科研转化机构的主流发展模式。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建立的科研转化机构应建设一批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发展的实体企业,同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技术研发人员参股或者通过不同股权激励模式激发管理、技术骨干人员,扶持建设社会或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的高科技股份多元化企业。

这种模式中最典型的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其发展定位是以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为目标,结合高校、政府、企业的各自优势,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模式,发展产学研融合的新形态,即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需求、将基础性研究成果向应用型转变,成为研发机构的赞助者和市场创新的引领者。深清院在通过内部产业化发展技术能力的同时积累了对科技型企业运营的深刻理解,逐步建立了以研究院为基础支撑、以大型科技金融和产业投资实体为平台、以高科技企业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和可持续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

这种模式与传统的科研院所的模式存在较大区别,首先要通过积极的思维和理念创新为研究院建立新的发展体制和机制。必须不断巩固提升科研转化基础工作,开展面向需求的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通过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建设,构建多级别、针对性强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研究院依托高校的资源与优势,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活动和研究能力,显著提升研究院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因此,科研机构需要引进具备科研能力、企业运营经验的专业人才,组建完善的科研和管理团队。通过建立健全企业运营管理体系,突破高校体制机制的约束和障碍,聚集一批优秀的高端人才。

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完善的创新企业孵化平台。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必须通过组织机构将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集成。基于高科技的特征,很多科研人员通过自主创业将高新技术进行产业孵化和转化。因此,高校驻外科研机构必须建立完整的创业企业孵化系统,不断推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这种发展模式能夠促进和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原因在于打通科技产业化全链条之后的内部各类资源能力的有效配置和集成。各成员机构和实体企业并不是各自为政完全独立,而是通过股权关系、隶属关系形成一个可控的、有效的产业化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文章,王仲民,宋培培.校地共建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产业,2017,(7):74-77.

[2]杜丽华.高校驻外研究院组织模式探讨——深圳清华研究院案例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9):92-93.

[3]罗嘉文,谢耀雯.面向产教融合的高校“前孵化器”建设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6,(8):88-90.

[4]董大鹏.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及组织机制探究:以高校驻外研究院为例[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3.

[5]胡罡,章向宏,刘薇薇,胡丹.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6):122-127.

[6]何文章,王仲民,宋培培.校地共建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产业,2017,(7):74-77.

[7]李玉玲,曾繁荣,卿燕等.国内产业技术研究院典型发展模式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6,16(3):19-23.

[8]黄玉兴,金勤献.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模式[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8):20-22.

作者:程艳霞 王武峰

风险投资基金发展管理论文 篇2:

南宁科技创新投资渠道研究

摘 要:R&D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系统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文章分别从R&D的投入强度、经费来源渠道和经费的配置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南宁的科技创新投资渠道。通过分析发现,南宁在科技创新投资活动中存在着如R&D经费投入强度较低、经费来源主体较为单一、经费配置结构不合理以及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南宁 科技创新 R&D 投资渠道

“创新”(Innovation)理论最初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提出来的,在他看来,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需要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一理论提出后迅速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并在各国学者的努力下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科技创新”理论就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对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的总称,是一个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复合系统。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

科技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众多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交互作用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不仅需要人才、政策制度、创新氛围等要素的协调配合和支持,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简称研发,它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了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三类活动。R&D是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核心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系统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通过对R&D的分析,可以很好的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状况,理清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资金投入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 南宁的科技创新现状

近几年,南宁的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2010年的科技创新活动情况为例,南宁的科研经费投入上达到19.5563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09%,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3.89%;从事R&D活动的科技人员达到17942人,占广西R&D人员的39.87%;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以及科技成果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年申请专利1452件,获得授权专利896件,科技成果则达到960项;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发区共有17个,其中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个自治区级开发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南宁的科技孵化体系的建设也日趋完善,高新区现有留学人员创业园、南宁软件园、大学创业园、生物产业孵化园、中国-东盟科技企业孵化园、南宁市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专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此外,还设立有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基金,为中小型企业提高发展资金和融资担保,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自主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民的科技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为南宁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科技支撑。

2 南宁的科技创新投资渠道分析

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大量资金、人才以及政策制度等要素的支持,尤其是对R&D的投入。R&D经费的投入强度、来源渠道和分配结构等是评价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下面将从R&D经费的几个方面来分析南宁科技创新活动的投资状况。

2.1 R&D经费的投入强度

R&D经费的投入强度就是指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科技实力及其对科技发展重视程度的指标。国际上通常采用这一指标作为R&D经费宏观结构的重要标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对R&D活动投资规模的描述主要有两个指标:(1)R&D经费的绝对数(GERD);(2)R&D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数(GERD/GDP)。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进行比较时一般使用GERD/GDP 相对数的指标。该指标可以很好的体现了R&D经费支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以及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提高R&D经费的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表1列出了南宁市2006-2010年R&D经费投入的情况。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南宁的R&D经费投入强度是在逐年增加的,其所占的GDP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也说明R&D的经费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成正相关关系的。2006年,南宁市的R&D投入只有4.5447亿元,到2010年已经增加到19.5563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3.89%。GERD所占的GDP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0.52%增长到2010年的1.09%。可见,南宁市已经认识到科技创新投入对社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2.2 R&D经费的来源渠道

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规模、运行状况不能只看R&D经费的投入强度,R&D经费来源渠道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合理的R&D经费来源结构是实现R&D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的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R&D经费来源渠道一般有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贷款、科研机构、高校以及其他资金等。其中,政府和企业是R&D经费主要的来源渠道。根据政府和企业的投资比例的不同,我们可以将R&D经费的来源结构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R&D经费投入所占比例大于50%)、企业主导型(企业R&D经费投入所占比例大于50%)和政府企业双主性(政府和企业在R&D经费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大体相当,是一种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的过渡性类型)。2008年,南宁市政府与企业的R&D投入比重为1.067:1,基本处于企业主导与政府主导的临界状态。到2009年,政府投入的比重下降到41.10%,而企业投入却上升至52.51%。这表明南宁市R&D投入结构模式已经逐渐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过渡。国内外R&D经费投入的经验表明,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示范效应。当前,在政府政策和投资的引导下,企业已经逐渐成为了R&D经费的来源主体。

2.3 R&D经费的分配结构

R&D活动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类型。一般来说,不同环境的国家或地区R&D经费在不同活动阶段的分配是有较大差异性的,会因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经济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在发达国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这三者的科研费用的比例,在1:2:5范围内是合理的。如日本的基础研究经费为5.2%,应用研究经费为21.8%,开发研究经费为73.0%。具体来看,南宁市2006-2010年R&D经费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三个阶段的详细情况如表2。

根据表2中的数据,就南宁R&D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经费投入状况来看,2006年,南宁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投入的比例依次为11.68%、44.47%和43.85。2010年,这三者的投入比例为6.79%、27.27%、65.94%,基础研究所占的比重不断缩小,发展研究所占的比重则不断扩大,南宁市R&D经费在不同活动阶段的分配结构更趋合理和科学。

3 南宁科技创新投资渠道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南宁R&D活动的分析,虽然广西研发事业近些年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R&D经费投入强度相对较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比较小

2010年,南宁的R&D经费投入为19.5563亿元,仅占全市GDP的1.09%。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发展初期,R&D/GDP一般在0.5%~0.7%左右;在经济起飞阶段,这一比例应上升到1.5%左右;进入稳定发展期,则应当保持在2.0%以上。由此可见,南宁的R&D经费投入与其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是不相符的。同期,西安市R&D经费投入为57.3亿元,占全市GDP的1.77%;重庆R&D经费投入为100亿元,占全市GDP的1.27%;成都市R&D经费投入也达到了45.4亿元,占全市GDP的0.82%。同这些同为西部的省会城市相比,南宁对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强度还是比较小的,科研经费的不足成为制约制约南宁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主要瓶颈。

3.2 R&D经费来源主体较为单一,多元化投资体系不完善

2009年,南宁的R&D经费共有14.857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R&D 41.10%,企业投入占52.51%,其它渠道资金投入还不到6.4%。南宁科技创新活动经费来源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企业的参与力度也比较低,一些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投入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银行科技信贷体系和机制也不健全。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技创新投入主体,多元化投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3.3 R&D经费分配结构不够合理,管理机制不完善

2010年,南宁R&D经费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三者的投入比例分别是6.79%、27.27%、65.94%。可见,南宁在R&D活动中经费的分配结构还不够合理,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较少,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后劲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南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此外,南宁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也不够完善,缺少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科研经费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4 对策建议

4.1 继续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

国外学者Dominique和Bruno通过对17个OECD国家(1981~1996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后认为,政府对企业R&D活动进行财政资助和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产生明显的杠杆效应,政府的相关行为将刺激企业增加R&D支出,政府每资助企业研发1美元,企业就将增加0.7美元的研发支出。由此可见,政府对R&D的投资具有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应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提高R&D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同时,政府也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构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融资平台,鼓励企业提高R&D的资金投入强度,为企业进行R&D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一些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从而使每年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效应。

此外,还需要拓展其它新的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例如增加银行的信贷资金、鼓励民间借贷、进行投资合作以及引入投资中介机构的资金等,通过这些渠道既可以很好地弥补企业在R&D经费的不足,也可以较为灵活地适应企业活动的各种需要,进而提高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积极性。同时,还应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和创新意识,着力激发企业家的创新观念和活力,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还可以鼓励它们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来筹集资金,推动企业更多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4.2 调整R&D经费投入结构,优化经费配置

R&D经费投入的结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要调整R&D经费来源的结构,让企业成为南宁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在R&D的各个活动阶段的配置比例。2010年,南宁R&D经费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者的投入比例分别是6.79%、27.27%、65.94%,可见南宁的R&D经费投入结构近些年已趋于合理。但在基础研究上的经费投入还稍显不足,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的后期动力。基础研究过低将会降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后期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南宁R&D活动中的经费配置,适当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R&D经费的利用率,从而增强科研经费投入对南宁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4.3 创新科研合作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创新活动的研发主体由于知识产权的优先性问题,同行之间往往缺少在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这在无形之中造成了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重复研究,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由此,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研发主体间的合作和交流就显得非常必要。国际上,在科技创新上进行合作开发是一种已经被证明的可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模式,这种合作既可以是企业与企业间的联合开发,也可以是企业和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的合作研究。其中最常见方式的就是实行产学研结合,这种方式可以使各科技活动主体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减少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形成技术协同效应和技术组合优势,从而使它们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同时,合作研发也有助于提高现有知识的利用率和己有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这些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后也能较快地抢占市场先机,使各个参与主体均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为各参与主体后续的科研投入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此外,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让科技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4.4 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南宁近几年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比较大,企业的参与力度也在逐年上升。但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南宁的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这就需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强化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减少和消除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同时,还应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和评估的制度,逐步建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机构,改变目前南宁科技创新活动中“撒胡椒面”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此外,还应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的奖励、资助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公平、有序竞争,为南宁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90.

[2] 宋刚.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9(6).

[3] 张晖明,丁娟.科技创新与跨越式发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4.

[4] 南宁市统计局.2010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广西日报,2011-4-13(4).

[5] 陈明.要形成高效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5(3).

[6] 张宏元,张玉英.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以南宁市为例[J].财政监督,2012(14).

[7] 刘大椿.科学活动论·科学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8]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70.

[9] Dominique Guellec,Bruno Van Pottlesberghe.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R].Paris:OECD Working Paper,2000.

作者:张毅 吴尧 王海珍

风险投资基金发展管理论文 篇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我国的证券基金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规模和种类上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还相对滞后。本文通过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的研究,以此对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基金;影响因素;实证

证券投资基金伴随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市场化的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品种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我国的证券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基金规模不断壮大,而且基金种类也越来越多,基金协会的管理经验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证券投资市场在我国整体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的,尤其是证券投资基金的制度及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漏洞。

一、中国投资基金的影响因素

影响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基金的股东管理及基金持股比例及数量,由于基金公司的管理是维持基金发展的必要因素,基金发展决策都要受基金管理公司的管辖,因此基金管理公司的份额是投资基金的一个影响重要影响因素。基金持有结构的调整会改变基金投资的特征,从而影响投资基金的发展。一般基金管理公司持有的资金数量较多,数量的大小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基金的发展,从而可知管理公司管理基金数量对投资基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股东份额的大小决定了对基金的控制力,而基金管理公司股东的持股比例可以反映管理公司股东份额,因此,基金管理股东的持股比例对基金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投资基金的持股比例的不同对于投资基金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一般高利润与高风险往往相伴而行,高利润的股票型基金一定存在较高的风险,而收入型则恰好相反,一般面临较小的风险但是是以较低的预期收益为代价。从基金公司的实力及经济的业绩来看,对于实力雄厚的基金公司较受广大投资者的青睐,雄厚的实力可以为投资基金提供较高的收益率与净增长值,从而促进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而基金的规模及基金法人治理机构对基金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与基金的业绩是成正相关的,形成完善的基金持有人、管理人以及托管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基金的发展管理的关键。其次,还有基金的监督作用可以促进基金快速健康的发展。总而言之,对于不同时期各个影响因素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

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证券投资基金种类的细分

目前中国的基金种类主要有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两种,一般而言对两者笼统地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不太合理。相对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有效地回避了封闭式基金中出现的折价问题,并为基金投资者和基金公司提供了良好的激励机制,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金种类的创新。以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的对象来分,基金大致可分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4类。股票型基金是这些基金种类中最主要的基金投资类型,它具有较大的便利性,但风险也相对较大。中国的基金市场中约有80%左右的股票型基金配置股票比。相对而言,货币型基金是最有保障的,它具有可忽视风险的特征。而混合型基金是以上三种不同类型投资基金结合的产物,它具有较低风险,又能获取更高收益,是一种综合性的基金。

(二)指标的选取、数据的来源及描述

本文主要选取我国开放式基金中的股票型基金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数据选取CSMAR数据库中2011年的575家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相关数据来源为CSMAR数据库中的开放式基金研究数据库,其中包括中国开放式基金研究数据库中基本数据、发行扩募、投资组合等板块。首先对以上选取的变量进行数据描述,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基金份额、管理基金数量对基金资产净值的影响较小,其他影响因素对于证券投资基金都有限制性影响,而且都通过T检验和F检验。从DW的值可以看出,各个影响因素之间不存在自相关性;虽然可决系数不是特别高,但是该模型基本符合要求,实证的结果也较为理想,而且与事实也相当吻合。(四)结果分析

根据表2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可得到以下结论:

1、开放性基金的资产净值与管理公司股东持股数量MES、基金机构投资占比IS、基金管理公司股东持股比例FR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指标MES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指标IS的显著性水平也为5%;指标FR则在1%的水平下显著。

2、基金份额JS与管理公司管理基金数量MN的系数都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这两个指标对基金资产净值的影响都不显著。这也表明,开放式基金的发展与基金本身的份额与管理公司基金数量并无显著关系,即这些指标量的方面不能对质做出显著贡献。

3、结论1中的指标对基金资产净值的影响有正有负,其中指标MES和IS对基金资产净值的影响为正,而FR对基金资产净值的影响则为负。而且从模型(1)的设定,可以认为基金资产净值VFA对MES、IS和FR的弹性分别为0.305、0.104和- 0.352。

三、促进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健康成长的策略分析

为了促进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健康快速的发展,加强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本文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要完善证券市场的环境

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资本市场并不成熟,没有足够的深度、广度以及层次结构,导致证券投资基金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上述问题,首先,要加强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管理。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才能促进我国投资基金全面的发展。其次,要提高上市工资的质量,保障整个证券市场健康的发展。还有,要重视金融工具的创新,促进基金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形式的多样化,给基金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开发潜在市场。

(二)优化基金的管理。

对于证券基金的管理不仅要加强基金公司的管理,也要坚强基金的监管力度。这些,都证明我国证券基金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基金管理人员。对于基金攻速的管理,在强化董事会制度的同时,要继续实行好人举手制度,其次,要提高基金的治理效率。还有要降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健全基金市场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需要加强建立部门的建设和加大监管力度。从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共同进行,提高监管的公平性和高效率。引进和吸收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提高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水平。

(三)建立科学的基金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的基金业绩考核体系,降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风险,控制基金发展中的不良因素,降低基金投资者的投入风险,提高基金公司经营及绩效水平。此外,还要制定相关法律来管理和监督基金的发展。总而言之,减去基金业绩的考核体系,不仅可以规范基金的运营,还可以使得基金公司长期利于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不败之地,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根据分析选取适当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基金份额与管理公司基金数量对投资基金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管理公司股东持股数量、基金机构投资占比、基金管理公司股东持股比例对基金资产净值的影响却比较显著,这说明开放式基金的发展以不局限基金数量的增加,而更注重于基金结构的调整。从这方面也更加呼应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结构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百芳,徐晓雯,隋立秋. 剩余权利匹配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视角[J]. 经济师,2010,(2):59-60.

[2]方丹. 证券投资基金对证券市场质量影响的指标检验[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1,(2):86-89.

[3]张慧莲. 证券投资基金和保险资金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81-85.

作者:郑超

上一篇:审计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上半年公路养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