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作文教学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及有效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同时在借鉴传统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新课程理念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指导方法,以期逐步提高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教师作文教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中教师作文教学论文 篇1:

新课标下高中教师作文教学新方法的探究

如何提高中学作文的教学效果,一直是许多语文教师为之困惑和探讨的课题。但更多的注意点都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作文方面,也就是教师如何去教”等问题上。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越来越感觉到,要想真正提升中学写作教学的效率,我们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为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储备和积累。

一、理念积累

我们的思想理念直接指导着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所以,要搞好写作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适应教学活动的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知識传授为双向、多向的参与、互动、促进、交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辩证关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理念和设计思路,对课程目标中“表达与交流”里的总体要求和各学年段写作教学的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都要非常清晰地知晓和把控,为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理念的支撑。

二、观察积累

写作离不开素材,而素材的积累自然离不开平时的观察。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还应该是平等的交流者和参与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这里所说的观察,自然应该包括我们平时对周围的外部世界的花鸟鱼虫、风土人情的仔细观察和积累。教师的观察积累有助于给学生写作指导提供直接可感的素材,并启发他们去学会把握观察的技巧;同时也应该包括我们在写作指导时对学生情感变化的细微观察,以便我们选择最佳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写作指导。

三、情感积累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是一个情感丰富,有爱心,能够善于与人沟通的人。所以我们就要努力地去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情感,同时还应该学会易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指导学生的写作,力求与学生形成心灵上的互通和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自身的情感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观察、认识社会,去辨析、把握,乃至深化相应的写作情感体验,切不可像“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那样只顾自我陶醉,目中无“生”。可以肯定,一个情感贫乏、心里无爱的老师,是绝对培养不出能够用真情、爱心去观察社会、写出充满真情的好作文的学生的。

四、技巧积累

一篇作文的完成绝非仅靠拥有大量的素材就能解决的。就如仅有一块上等的布料是不能就这么胡乱地裹到身上当衣服穿的,还需要有好的裁缝对布料进行量体裁衣、定款缝制、熨烫成型等。所以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就应该是全程的。我们不仅要教学生改,甚至还要启发他们如何去改。可见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就应该也必须要有相当丰富的写作知识技巧的储备和积累。

五、习作积累

要想学会游泳,只在岸上“锤炼”“精通”某些技巧,而不下水,那你永远只能是只“旱鸭子”。大凡好的成功的教练都必来自于运动员中的佼佼者。我们只有在不断丰富习作积累后,才能真正验证那些所谓书本上的众多的写作技巧对学生是否有用,才能真正体会到写作过程中的困惑与快乐,也才能以自己的现身说法来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给学生以真正有效的写作指导,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实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也已经明确提出“教师要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能否得以实施和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所以,我们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要注重教师自身的综合储备和积累。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安实验高中)

作者:王忠德

高中教师作文教学论文 篇2:

浅谈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方法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及有效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同时在借鉴传统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新课程理念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指导方法,以期逐步提高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引导方法;提升素养

在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中,由于语文课时安排紧张,大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作文实践时间,加之对作文兴趣不高、缺乏系统的训练,一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基于这一现状,明确教师的引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对作文评改方式的改变等应成为教学实践中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应有系统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掌握实用的作文技巧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在写作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作文水平,合理安排每次作文的训练内容。可将文体特征、作文结构、详略安排、表达技巧、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用词造句、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修改方法等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有必要结合实际教学分阶段传授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将作文的技巧与基本知识点结合到一起来分阶段教授,高一到高三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入作文技法的训练。比如,作文立意的方法、审题的方法、拟作文提纲、拟题技巧、结构技巧、选材组材的技巧、修辞技巧、修改的方法。将这些内容按计划分三年时间有步骤、有侧重地讲解给学生,辅之以相应的作文练习,长久坚持,必然让学生有一定收获。

二、引导学生调整作文写作的心态,用心书写真我作文

心理学认为:心态是对事物发展的反应和理解表现出的思想状态和观点。学生如果能端正作文态度,教师的教学就会更有成效。面对作文时,学生能以较好的心态接受作文任务,能够较积极地去完成习作。在作文时可以借鉴优秀作文的成功之处,但决不能习惯于抄袭。教师要指出这样做的危害,倡导学生进行自创。学生应在作文中体现作文的生命意识,做到用心为文,把写作文看作个人素养的展现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引导方法转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重新定位对作文重要性的理解。比如,找畏难的学生谈话,了解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具体原因,注重寻找学生乐于表达情感的方式,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转换写作角色,适当降低对这类学生的作文要求,用趣味化的引导方式让学生产生兴趣,端正写作的动机,重塑自己的作文自信。心态调整好了,自信确立起来后,学生再面对以前不喜欢的学习内容时,一定会有新的状态完成练笔。

三、引导学生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体验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较重,让学生每天都写日记并不现实,每周写周记虽然也能提高学生练笔水平,但时间久了,有些学生就很容易把周记当成“流水账”来记,部分学生喜欢记录班级的内部矛盾,或纯粹宣泄对学习的情绪,个人主观情感色彩较重。鉴于此,可以让学生对每天观察到的学习生活做出整理,让学生把自己对学习的感悟、对他人的感悟、对天气变化的感悟等用一两句话的形式写在小练习本上,如果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或带有哲理性的语句表述出来更好。通过这种方式能改变学生体悟生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对学校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做时并不感觉观察记录是作业负担,而觉得这是每天在总结自己的思想,引导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四、引导学生养成作文修改的习惯,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

作文完成后,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作文修改的习惯。作文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应意识到掌握相关的作文修改方法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具体来说,在学生作文的评价上最好能够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互改的方式。教师应进行修改示范,从立意、标题拟定、标点符号使用、结构安排、知识性错误、语病、错别字这些常规修改要求做起。比如,针对语言锤炼,看能否用更形象、生动的词语对原词进行替换;对一个句子,看能否转换成更有表现力的语句形式。

修改可以同桌为单位,也可以前后四人一组为单位,成立评改小组,选出组长,学生之间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评价修改彼此的作文,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评改标准进行这种互动活动。学生修改后选出优秀作文,再次上交修改后的作文让教师检查。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的互评互改过程,适时做出一定的评改指导,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还应在评改之后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强调,完整地做好作文评价。

总之,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探索形式多样的引导方法,学生的作文水平可得到一定的提升。作文教学的成效关系着学校、社会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寻找与摸索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方法也需更多的人付出努力,让作文教学逐渐走出困境,最终呈现出应有的学习意义。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刘熏宇.文章作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张中行.作文杂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编辑 李 姣

作者:李艳

高中教师作文教学论文 篇3:

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作用的缺失

【摘要】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学生写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授。但就目前作文教学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教师主导性的作用缺失,表现在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不高,缺乏积极性,作文教学混乱无序。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 主导性; 缺失

高中作文教学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缺乏系统的分编教材,教师主导性作用的缺失和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充分。本文主要谈的是教师方面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教学没有积极性

房文清在《高考作文改革与高中作文教学探讨》中认为作文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却对其不够重视,原因是:首先,作文水平提高很慢,花大力气训练作文在考试中不一定能拿高分,不如多花时间在基础知识上;其次,“改作文”是一项大工程,费时又费力,而且学校对作文教学的效果缺乏考核、评价;再次,学生在考试中作文拉不开分,得分高低与平时的训练似乎关系不大。

韦爱月在《浅谈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更进一步指出,教师教作文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还在于教师本身写作知识的缺乏,导致作文课的弹性很大,可上可不上或可讲可不讲,且与高考评分导向有很大关系。高考阅卷中工作量大,评分很不规范,因此给出的分数不相上下。这种评卷方法也抑制了教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

二、教师无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随意无序

孙春凤在《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中认为:不少语文教师把作文训练作为讲授课文的缓冲间歇带,既缺乏一学期的作文训练设计,更没有每次作文课的施教方案。作文命题的随意性很大,往往来自教师的兴趣。这样盲目无计划的写作,没有训练梯度,不能形成一个体系,不但无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容易使之产生消极敷衍的心理,这无疑是作文教学的大忌。

杨玉琴在其论文《高中作文教学研究》中更具体地分析了作文教学的无序状态,即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重难点,只是迎合学校的安排,每两周写一篇大作文,每一周写一篇小作文,这样就使学生沦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而且他们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欠缺之处。这样作文教学必然陷入困境。

房文清在《高考作文改革与高中作文教学探讨》中也深刻地指出了这种问题的理念误区,即很多老师认为作文不用教,写作靠的是灵感和悟性,像韩寒、蒋方舟这些人能写出好文章是因为他们有天赋,想指望高中三年的十几次作文课训练作文,是很难出成效的。

三、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调

曾玉双在论文《中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构思》中指出:传统的作文观念重阅读,轻写作,重技巧,轻内容,重语言,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这些应试作文的观念已经陈旧,使作文有“新八股”之嫌,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大多数教师上作文课,总是沿用“命题——作文——讲评”的套路,即先布置题目,然后分析一番,让学生利用两节课时间写完,课下交上来。不光教学方法如此,作文指导形式也很单一,效率低下。且在批改方面,教师大包大揽,辛苦讲评,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而且更使教师疲累不堪。

四、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不高,写作能力不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教师应先写下水文,身临其境地去体味作文写作中的酸甜苦辣,并从中寻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足发展的 症结和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而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改进教法,更准确、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评价学生的作文。现在有些老师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各个环节的检查,或是由于自己的惰性,不注意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导致现在的语文教师中缺少大师、名师,不但本身缺乏写作理论,甚至也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有人更加具体的阐述了教师素养不高的表现如:缺少对学生作文动机调整的意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很多教师自行命题,限制了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更很少注意学生在作文学习活动中是否保持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和动机。久之,学生缺乏明确的作文目标,作文动机更是无从谈起。作文动机是产生作文需要的驱力。驱力是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作文教学中,缺少对学生作文动机调整的意识,学生很难主动作文。另一表现就是过份追求范例作文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教无定法, 特别是像作文这一主观性特别强的教学内容, 更不能固定一种模式强压给学生, 否则必然会束缚学生的主觀能动性。有的教师在指导作文时, 过分夸大范例作文的作用, 布置一篇作文, 都以宜读范文代替理论指导, 要求学生照样画葫芦。所以我们不能过分追求范例作文, 而应授以学生作文方法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参考文献

[1]韦爱月﹒浅谈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2] 曾玉双﹒中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 孙春凤﹒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 房文清﹒高考作文改革与高中作文教学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

[5] 杨玉琴﹒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作者:李先平

上一篇:初三班主任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幼师学期个人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