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机构研讨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贷业务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开展信贷业务时,往往面临各种信用风险,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安全。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以“存款贷款”服务为经营模式,其核心资产为贷款所获得的资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村金融机构研讨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金融机构研讨论文 篇1:

合作金融

农村金融新闻宣传研讨班、研讨会

从2005年到2009年。《合作金融》周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关于农村金融领域新闻宣传工作的研讨班、研讨会。此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金融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素质、增强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宣传意识、搭建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宣传工作人员交流平台。

前五届研讨班对推动农村信用社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信用社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宣传水平和相关领导、工作人员的宣传工作素质,增进编读互动,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农村信用社宣传队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0年8月14—16日,由中华合作时报社和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将“研讨班”打造成了更高层次的“农村金融新闻宣传研讨会”。这届研讨会的内容图文并茂、案例详实,并发布了《农村金融新闻宣传发展研究报告》,受到了参会者的高度赞赏。中华合作时报社将致力于将这一品牌活动打造成农村金融机构新闻宣传的交流平台,以此激发农村金融机构的品牌意识,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新闻宣传创新能力。

农村金融企业家圆桌会议

从2008年到20Dg年,“农村金融企业家圆桌会议”连续成功举办两届,该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华合作时报社共同发起主办、《合作金融》周刊承办的全国性会议。也是致力于提升“农村金融企业家”这一重要群体创新能力的主题性会议。

会议坚持以“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打造交流平台”为宗旨,以提升农村金融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而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

参会人员主要包括农村金融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管人员,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负责人等。

庆祝建国60周年系列活动

2009年3月——11月,中华合作时报社隆重推出“喜迎共和国60华诞系列活动”,主要包括:“辉煌-60载”——庆祝建国60周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经验总结及成就展示大型画册;“激荡·60年——建国60周年农村金融改革发展60人60事征集评选活动”;“探索·60载——建国60周年农村信用社优秀理论调研文章征文活动;“我与信合共成长一亲历农信社60年发展变化”征文活动;“铭记·60载——回顾建国60周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特别专栏。

农村金融机构研讨论文 篇2: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建议

信贷业务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开展信贷业务时,往往面临各种信用风险,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安全。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以“存款贷款”服务为经营模式,其核心资产为贷款所获得的资产。经营的质量取决于贷款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这是对“三农”建设的贡献。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尽管经济得到了迅速增长,但我国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仍面临巨大压力。因此,需要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继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加强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承受能力,使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这些金融机构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也需要注意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一)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

长期以来,不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对风险意识不强,而且他们的能力参差不齐,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逐步转变现有的经营方式,强调农村金融机构的货币性质。农村金融机构也在努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盈利能力,需要进行彻底的风险分析,使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能够不断学习和提高对风险的认识。

(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管理不力的问题。此外,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后续责任制度,很难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带来的风险。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也很薄弱,未能及时有效地控制,这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实现系统性防范风险的目标。

(三)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文化

目前,全国农村金融机构大多缺乏扎实全面的风险防范机制。由于客户主要是农村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他们主要关注金融机构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因此,建立风险预防机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活动时,要注意和防范一切金融风险,还要考虑到农村金融机构所拥有资产的特殊性和用途,在信贷过程中,不良贷款行为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二.当前农村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一)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虽然金融机构比较重视处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问题,但一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缺乏适当的机制和制度。首先,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具体。由于不同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条件不同,应当对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定,但一些农业银行和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内容几乎一样,形式化非常严重的,不适合实际使用,缺乏核对能力。其次,管理不善。信用风险管理是机构、员工和应对措施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多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实际工作中都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不足、人才的不足和应对措施的不足。最后,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监管的认识不够。当实践中出现信用风险问题时,出现相互指责和推卸责任,给信贷风险管理造成隐患。

(二)贷款三查落实不严格

第一,重主观轻现场。信贷员仅根据借款人的书面材料和口头叙述进行审批,没有进行现场审核,对借款人提交的文件没有进行详细分析,调查报告不完整,甚至直接使用借款人提交的材料。借款人提交的材料与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信贷风险大大增加。第二,重收入轻抵押。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评价机制的影响下,一些信贷员不会考虑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是否足够,只要借款人有担保,有固定的月收入或投资项目具有发展潜力就会提供贷款。第三,重“实力”轻信用人品,有些贷款机构只关注借款人的主要资产,而对贷款项目的未来前景缺乏科学的前瞻性分析。而借款人的人品、信用记录、家庭和谐及其对外负债等决定信贷隐藏风险的关键因素,似乎是无用的“软”材料。第四,重发放轻管理,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第五,审查把关不严,工作控制薄弱。一些信贷员模糊了税收控制的概念,这一概念在检查的各个环节都很普遍。一些信贷员认为,在审批书的“审查”部分签字书面许可后,经借款人和担保人签字的有关文件就是真实有效的,导致贷款文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信贷业务操作缺乏规范性

现阶段,很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的实际运作中没有做到规范化,信贷业务经理缺乏责任感,信贷业务人员工作水平不高,最终由于与客户签订贷款合同的过程缺乏核实,导致难以收回贷款。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只有印章为依据,没有要求主债权人和担保人签字。由于无法保证合法性,无法保证贷款协议的有效性,贷款到期后难以收回。第二,部分金融机构规模小,盲目大量贷款。信贷员没有对贷款人的经营规模进行核查就进行放贷,一旦借款人后续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贷款,将对金融机构造成严重损失。第三,如果信用社盲目听取客户的建议,因贷款期限届满而无法偿还贷款,客户与信用社协商变更合同,变更利率,信用社缺乏审查会造成严重的资金风险。

(四)信贷投放结构相对单一

首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关注的行业主体大多是劳动工程、房地产、采矿和政府资助平台等,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其次,贷款客户信息也比较集中,主要体现在辖区内的一些大客户上。最后,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大多基于以往的管理模式,资金投资领域比较狭窄,甚至出现了一些空白领域。

(五)信贷监督作用发挥得不够

一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由于对信用风险的思想认识不够充分和全面,难以履行各项信用风险监管职能。一是信贷流程监管不严,未进行反复核查。二是信用风险感知薄弱。他们普遍不重视产业政策研究,不掌握农村经济发展动态,对现代风险预警漠不关心。由于缺乏对信用风险的认识,没有随时应对风险的应急机制,无法有效控制可能出現的信贷风险。

三、不良贷款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对绩效评价的影响

对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在各家银行的业绩评价过程中,风控指标的权重为14%,而该指标主要是包括银行业绩在内的不良贷款率、新增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退出等,最终评估结果是银行发放绩效奖金的主要依据。

(二)主要原因

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存在缺陷,风险防范意识较低,导致不良贷款出现的概率大幅度增加。不良贷款是金融机构进行大规模粗放贷款管理的必然结果,再加上金融机构的快速扩张,导致大量贷款资产流失。信用担保安全水平低,权利、义务、利益受到侵害,信用整体资质水平低,一些员工的专业素养不足,都会导致贷款决策失误及违法行为。

(三)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借款人信用评级不高,无力偿债。很多人想要贷款,但不考虑怎样还款,或者没有坚定的还款理念。近年来,我国经济供需结构改革不断升级,以及中美贸易战和政府债务不断增加,一些高成本、低技术、外贸型企业受到很大影响,经营非常困难,有些甚至破产或濒临破产,直接导致借款人受到影响,将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此外,我国目前对信用问题缺乏重视,需要加强对不守信用行为的惩罚。

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对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综合分类,必须严格遵守业务流程,经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将风险预警信息上报风险管理部门并录入风险预警系统,进一步实现信用风险的合理控制。通过建立机构董事局、机构监事会等农村金融机构组织,避免出现一人独揽大权的现象,以防止金融机构的资产盗窃、滥用等行为。通过优化自主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和风险评估方法、应对措施和控制机制,改进评估和披露机制以确保自我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严格划分相关部门岗位和职责,及时彻底处理行动中出现的风险,防止其扩散和升级,降低金融机构风险的内部控制力度。

(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也在扩大,对内部控制和监督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现行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下运作的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这些机构内各部门的活动和监督,促进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的逐步完善,同时提高内部控制和监督效率。在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控制措施,将内部控制与员工自主相结合,加强对机构的独立内部控制,强调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相辅相成,提高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有效性。

(三)提高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要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经营风险。首先,必须在开始工作前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强调法律规范和电脑技能重要性。其次,调整农村金融机构人力资源利用机制,严格把关信贷人员的权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定期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的财务素养,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财政环境。提高在农村金融机构工作的专业人员的综合技能,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商业风险。还可以通过制定奖惩制度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对于从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任务的员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获得适当的补偿。可以采取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的形式,奖励人员工辛勤工作,提高其对农村信用社的忠诚度,调动工作热情。相反,未能正确执行管理任务的人员将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管理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管理任务,积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

信贷员作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主体,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培训,端正信贷员工工作态度,明确工作风险防范。提高行业敏感度和认知度,及时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整体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对内聘请专业人才进行研讨,对外进行学习培训,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让农村信用社员工明确信贷管理需求和发展现状,优化薪酬待遇。制定员工考核制度,提高员工工作主动性和自主性,明确工作职责,激发员工积极性,积极参与高素质团队建设,促进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金融犯罪预防和犯罪控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学习商业银行各种预防金融犯罪的经验和做法,在日常业务管理和健全业务流程中加强金融犯罪预防。在日常业务管理中严格执行各项业务流程的授权和信用制度,监督平衡不同岗位,在金融犯罪发生前定期进行内部自查和不定期账户监管,完善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多种安全工作制度,消除漏洞,坚决不为不法分子提供机会,形成从中高层到普通员工合理的人员配备和轮岗制度。通过垂直轮换和异地交叉轮换,第一时间发现工作中的舞弊和漏洞,防止员工利用熟悉的操作程序,违反规定,或利用工作制度的漏洞,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组织员工学习和培训财务法律知识,遵守职业道德和工作标准。最后,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推广应用,运用先进手段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提高金融犯罪防控水平。

(六)落实信贷权限管理

根据目前农村信用社维权管理的现状,市/县级合作社,要遵守结构性协议权限,审批过程中要充分审查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的发展水平,从而有序加强农村信用社决策过程的规范化管控。部分域外信贷业务要求不同主体联动相互核实,成立贷款审核小组,做好审议工作。此外,对相关机构管辖范围外的特殊任务,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及时报告,确保业务安全、顺畅运行。

(七)做好信贷结构的调整,引入新技术新方法

通过优化和精简信贷结构,有效实现管理目标,这是金融机构有效应对信贷风险的保证。一是开展行业调研,了解范围、重点、具体科学性方法。二是准确评估客户信用状况,保证按时偿还贷款。三是提高信用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把握客户动态、收益和贷款动机。四是要优化贷款结构,明确贷款重点,防范新条件下的贷款风险。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的广泛应用,为农村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在部分业务中积极引进信用贷款系统软件,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提高金融机构识别信用风险、控制来自不同系统和环节的信用风险的能力,实现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增强信用风险对主观动态的抵抗力,提高风险保护水平。

(八)提高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加强银行分类监管,优化实施现场监管所需资源配置,充分结合网络监管,关注农村财政状况和信贷风险程度。在建立一系列外部监督制度的同时,重点是在农村地区建立巡视员,开展实地巡视,纠正违规现象,防止超出职责范围。管理和加强外部控制信息系统数据库,与当地银行和金融机构制定并签署信息系统数据库报送协议,明确规定责任、要求和报告程序以及贷款发放程序,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

结 语

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而且不限于区域发展框架,经营发展范围在逐渐扩大。同时,在当前业务发展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信贷业务管理的监督和控制,以及相关理论的整合。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现有信用管理体系的效率,适用于农村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发展需求,從而加快企业发展。

作者:李琛

农村金融机构研讨论文 篇3:

民营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控制探析

【摘要】民营金融机构指的是为适应民营经济需求,专门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的民间金融机构,它具有资金自筹、经营自主而灵活、盈亏自负等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民营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并取得快速发展,但越来越突出的信用风险严重制约民营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基于民营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控制流程,探析提出有效控制民营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保障性措施,旨在为民营金融机构的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营金融机构 信用风险 控制

当前,民营金融机构已经初具规模,它主要包括国家不控股但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及农村信用合作社、民间资金服务部、农村金融服务社、典当铺等。在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几十年时间里,信用风险导致民营金融机构遭遇严重的经济损失,控制信用风险已经成为民营金融机构不得不重视的重要课题。

一、民营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控制流程

信用风险控制涵盖了前期评估到减少担保损失再到利用转移机制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其流程具体包括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第一,事前防范,它侧重选择客户。民营金融机构应专门建立信用体系,合理评估客户的信用,从而决定是否为客户提供信用。在销售信用之前,要初步筛选客户,将交易价值较小、风险较大的客户排除掉,并通过民营金融机构的内外部渠道对不确定风险的、有潜力的客户广泛开展资信调查工作,从而保证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统一建立管理制度,合理收集、使用、维护客户的信用信息;建立客户数据库,评价、分析客户以往的信用及财务报表。第二,事中控制,它侧重科学决策。民营金融机构应以业务人员收集的信息、销售建议、外部渠道等为基础总结客户资信调查,并专门安排部门、人员分析客户信用,给出信用决策,包括客户在信用周期内的贷款跟踪查询、信用情况监督、信用限额调整等。第三,事后监督,它侧重加大监控力度。具体包括监控客户账款,落实客户贷款的偿还、催收等工作,从而转移风险。民营金融机构还可将企业的应收账款作为债务担保进行贷款融资,以有效控制信用风险[1]。

二、有效控制民营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保障性措施

(一)基于客户需求设计产品

民营金融机构存在普遍的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创新设计明显不足。但金融创新可增强民营金融机构在整个经济发展环节的作用,并在各个经济领域渗透,从而使民营金融机构与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民营金融机构要想做到商业化经营,必须转换一成不变的融资方式,从客户需求出发设计更多新的个性化、差异化金融产品,从而不断创新信用风险控制措施,兼顾增加目标客户率、确保贷款质量的二元发展目标,这也是促进民营金融机构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核心力量[2]。在设计、销售金融产品的整个过程,民营金融机构均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控制信用风险提供基本动力,这是民营金融机构分散和控制信用风险的最佳措施。

(二)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

全面贯彻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是民营金融机构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根本前提,是确保民营金融机构安全经营的重中之重,也就是合规经营。合规经营要求民营金融机构严格依据业务操作规则开展信贷业务,从最有可能产生信用风险的源头进行管理和防范,针对控制信用风险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民营金融机构还应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存在于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等问题,应加强信息披露,扩大信息披露的覆盖面,保证能有序进行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一方面,民营金融机构要定期公示财务状况、经营状况、风险控制政策等;另一方面,民营金融机构要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质量标准、程序等,并建立完善的电子交易平台,提高交易的流动性、透明度,促使交易双方获得丰富的、可靠的信息资源,从而顺利达成协议,控制信用风险。

(三)完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民营企业不管是在资金还是抵押品上都相对缺乏,民营金融机构需针对区域条件设计一套与实际相符的信用评级标准,内容可与普通商业银行类似,只是要注意调整具体的衡量标准。民营金融机构应加大调查客户信用的力度,坚持完善客户信用档案,逐步建立起严密的内部征信体系;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及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民营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技术,尽可能避免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发生信用风险;在借贷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就要评定信用风险,将优质客户筛选出来,并及时将潜在信用风险排除,做好事前防范工作,从而提高客户的贷款偿还率;针对贷款审批专门设置与贷款发放部门保持相互独立的信用风险控制部门,并落实贷后监测工作,跟踪客户的贷款动态。从长远看,民营金融机构完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能促进信息透明度,促进形成全国性征信系统,从而共享客户资源,提高客户贷款违约的社会成本,加大处罚失信行为的力度,激励、约束客户的贷款偿还义务,从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四)提高信贷队伍整体素质

信贷员是民营金融机构发展贷款业务的核心力量,是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执行主体,而专业技能娴熟、工作经验丰富的信贷员能在信息的传递、收集等过程发挥显著优势,提高贷款决策效率[3]。为有效控制民营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专业技术培训活动,提高信贷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信贷员在面对客户提出的较大规模贷款申请时不但要分析客户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还要分析其现金流量及敏感性;在面对非正式客户的贷款申请时则要注重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所处社会环境,从而丰富信贷员知识结构、强化业务学习,促使他们运用新技能、新知识控制贷款发放环节的信用风险。

三、结语

控制民营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信用风险存在客观必然性,但它同时也是可测的、可防范和控制的,只要民营金融机构在发展实践中强调对信用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信用风险,就能提高风险控制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晶.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方法研讨[J].科技视界,2015(16):175.

[2]仇晓光.金融风险中民营金融机构退出机制规范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11):260-262.

[3]李明选,孟赞.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4(11):165-170.

作者:徐新新

上一篇:银行绩效审计模式论文下一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