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中外语教学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跨文化外语教学是当前和以后外语教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文化教学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必要举措。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历史展开,分析当今跨文化研究历史与状况,结合当前外语教学热点话题,分析如何处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关系,这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跨文化传播中外语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跨文化传播中外语教学论文 篇1:

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传播

内容摘要: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即外语学习者要发展的是用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文化的交际能力。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同时对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将母语文化传播出去的前提下,跨文化交际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关键词:跨文化 外语教学 母语文化

一.前言

外语教学不仅是一个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 更是一个了解不同文化、拓展思维方式以及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通过学习外语,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全面地接触和感受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摩擦与融合。所以,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际,更是文化的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

“交际”一词本身就含有相互沟通的意思,也就是说是指交际双方“双向”的信息流通。然而,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很多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用外语来表达中国文化,无法体现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等等。没有中国文化的输出,跨文化交际就成了单向的文化流动,就能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出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反思一下外语教学了。

外语人才不仅仅是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而且还应肩负着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使命。既然是文化交流,就不能单纯是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同样需要输出我国的传统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刘润清先生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跨文化交际不等同于外来文化的单向灌输,母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和基础。二者缺一不可。2000年,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明确指出了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外语教学中的严重性以及提出了改善这种困境的拯救措施。袁芳从外语教学的目标出发,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改革指导思想,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树立知己知彼的文化观,探讨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海刚通过对高校英语文化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建议。这些研究和探索都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和改革的方向。

三.母语文化融入到外语教学中的策略

首先,我们应对外语大纲和外语教材进行改革。增加本土文化内容,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重视向学生传授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语言技巧,学会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再者,语言教学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目的和未来可能交际的对象。以英语为例,目前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都注重能满足今后的工作需要,然而,现行的大多數英语教材都是以灌输英美文化为主,只满足了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需求,却未能满足他们跨文化交际的需求。笔者认为还应适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本土文化的英语教材,教会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本国文化。

其次,对于外语教学来说,语言能力的提高固然非常重要,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样不容忽视。外语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使学生了解本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和全面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使自己具备更全面的人文素质。因此,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使外语教学更接近本土文化,强化学生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主体文化意识,既要正视外国文化,又要重视本土文化,这样既可以对外国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传播本土文化的能力。当然,文化不是教师可以靠几堂课轻松传授给学生的,更需要在具体的语境里习得,外语教学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语境中的语言使用操练。

另外,学习一门外语,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本族语使用者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必然也会带到我们的身边,想要脱离它的影响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始终记得,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要以平等的心态和姿态进行中西文化的交流,在以开阔的胸怀接纳多种多样的文化的同时,正确和全面地认识本土文化,从而也让外国人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离不开母语文化,对中国学生来说,学习、理解和熟知优秀的中国文化是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先决条件。如何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不被自己的文化传统所限去学习和借鉴他国的优秀文化,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质教育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应当保持自身的主体文化身份,与其他文化进行平等对话,尤其是要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这是我国外语教师与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李萍.多元文化背景下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学[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3).

2.李秀梅.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2012(05).

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2015年度重点课题: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模块课程及团队教学创新研究,课题编号:WYZD150002。

(作者介绍:谭跃越,沈阳大学讲师)

作者:谭跃越

跨文化传播中外语教学论文 篇2:

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

【摘 要】跨文化外语教学是当前和以后外语教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文化教学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必要举措。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历史展开,分析当今跨文化研究历史与状况,结合当前外语教学热点话题,分析如何处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关系,这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

【关键词】跨文化 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一 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学是建立在传播学等学科基础上,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相互交叉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涉及其基本概念研究、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二 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历史

1.跨文化的起源

跨文化交际比较系统的研究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政府发现其派出海外的外交官外语基础差,且对所在国家的文化也不了解,这极大地影响了外交工作的开展。因此,美国在1946年通过了《外国事务法案》(Foreign Service Act),成立了外交学院,为其外交人员提供系统的岗前和在岗跨文化交际培训。美国最好的语言学家为其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其中不乏著名的语言学家George L. Trager和文化学家Edward T. Hall。前者在语言培训方法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观点独到,论述精辟,后者是被公认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之父,他的经典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被誉为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2.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建立

世界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的变化带来了经济和政治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美国的跨文化培训计划得以在军、政、外交领域和跨国企业逐渐普及。这些现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Leeds-Hurwitz(1988)认为Gudykunst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Current Perspectives》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建立,从此,跨文化交际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如William B. Gudykunst、Judith N. Martin、Michael Paige、Stella Ting-Toomey等研究学者,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术机构,如美国的跨文化教育、培训和应用研究协会,跨文化交际国际研究院,中国的跨文化交际协会,日本的SIETAR-Japan等机构。学术期刊有美国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和Inter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nual。这些机构和期刊的建立为跨文化交际学这门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发展平台。

3.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

中国的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在哈尔滨举行,这也标志着中国跨文化交际协会的成立。中国的跨文化研究与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有所不同。首先,中国的跨文化研究的主体力量是从事外语教学的老师及外语类专业的研究生,而美国都是由国家、政府主导,由著名理论学者来执行推进的。其次,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课题主要是与外语教学相关的课题,主要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而美国的研究课题主要是以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交流为出发点,服务于这种政治和经济目的。最后,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课题和方法相对狭隘、单一,而美国的研究方法和课题相对来说要丰富些。

三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门语言即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载体,因此,语言与文化、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实现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仅掌握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掌握这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受到了语言学家,特别是社会语言学家和语用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更多地借鉴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这使得语言学的跨学科性的特点更加明显。

由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的这种密切关系,因此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把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美国,来自语言教育领域和跨文化学术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合作。美国教育部下属的语言习得高级研究中心主持的外语教学中文教学的研究是影响最大的,最能反映这种趋势的合作活动。这项研究是以1991年5月在明尼苏达大学举办的主题为“第二语言课程中文化学习的跨学科视角”的研讨会为基础,由一批著名的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学家和跨文化交际学家共同参与完成,并出版两本题为Culture as the Core:Integrating Culture into the Language Curriculum的文集,为外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和跨文化培训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中国,很多外语教师都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尝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但由于缺乏较成熟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和系统的理论支撑,这种尝试通常比较随意,缺乏深入,且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难以把握,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专著有张红玲的《跨文化外语教学》、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著作。

四 跨文化外语教学在我国遇到的问题

1.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且还是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被我国外语教育界普遍认可。在外语教学中增加文化的教学比重已成为热议的外语教育改革话题。跨文化外语教学需要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知识,是以外语教学为主、辅以文化教学,还是以跨文化交际教学为主?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把两者都学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没有系统的跨文化教学理论和成熟的教学模式,如何把握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就成了难题。

2.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外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已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但在外语教学中引入什么文化,怎么教仍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历史上,我们学习外语是出自实用主义的角度,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洋为中用”的目的。现在的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那么单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我们需要培养既掌握外语又掌握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对外频繁交往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开始重视外国文化的教育,而现在的外语教学在文化教学中过分强调外国文化而忽略了本国文化,这就造成了我们现在学界热议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我国学生在掌握外语的同时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国外文化的过分推崇,有些外语类院校对国外文化、节日的掌握程度超过了本国文化,贬低或忽略了本民族文化。

要避免这种“中国文化失语”想象,就需要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主题意识,增强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自信;就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传授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如何将本国文化用自己所学的外语知识传播出去,达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效果。

五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展望

跨文化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外语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文化进行文化教育,在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具有渊博知识、对两国文化都有广泛了解和深刻认识的学贯中西的外语人才;用批判的眼光来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恢复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树立起中国文化的独特立场,从中国人的视角开展研究,用中国人的身份进行跨文化对话,发出中国外语人的声音。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学习的是外国文化,但最终目的是在汲取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把本国文化精髓弘扬出去,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正如我们常说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是今天外语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润清、邓炎昌.语言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2]刘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7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范可〕

作者:汪洪岩

跨文化传播中外语教学论文 篇3:

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

【摘 要】 通过调查研究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用英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发现其中华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采用访谈法,分析并讨论了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以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缺失两方面。为了提升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出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高职;英语教学

在外语教育过程中,语言能力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语言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交际是人们赖以生存,社会赖以活动,文化赖以传承和储存的最重要机制。我国学者束定芳对外语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也有所阐述。

近年来,“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给外语教育界带来天载难逢的好机遇。外语教育工作者有着扎实的外语语言功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更准确、更生动、更有内涵地把中华传统文化传遍全世界,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振兴中华。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未来的职业方向遍及各行各业的一线领域,高职生承载着跨文化交流的历史重任,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用英语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做贡献。本文将探讨在高等职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群体中,培养跨文化交际尤其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

一、高职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较差

当前的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甚至是大学生,他们所拥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严重缺乏,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无论是英语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无法从更精深的角度作进一步交流,导致交际失败,严重影响文化自信。张为民、朱红梅曾对126名大学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用英语陈述蕴含中国特色的话题。为了调查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作者根据当地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对一所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共120人进行了一次有关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包含食物、旅游景点、节日、信仰以及民俗,其中民俗部分是要求用英文写一段话介绍任意两种民俗。测试结果如下:在食物、旅游景点、节日、信仰、民俗五方面,答对2个以上的人数和正确率分别为:4个,3%;2个,1%;10个,8%;0個,0%;6个,5%。从这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的传统文化对应英语表达正确率相当低。其中,答对节日名称的人数稍多,信仰方面无一人答对。民俗部分有5%的同学答对,但也只是三言两语的简单介绍,这次测试结果反映出一个严重问题:当下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英文知识储备量严重匮乏。

本次测试结果表明: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较差,急需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因为英语教师从事的并非简单的语言教学和研究,而更是研究外国的人文学科,应当具有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有能力用英语讲述中国的故事。

二、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差的原因分析与讨论

作者对参与本次测试的120名学生随后进行了访谈,访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问题:1.平时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吗?2.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3.关注传统文化的对应英语表达方式吗?4.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的对应英语表达呢?结果显示:有15%的学生平时不经常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更没有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70%的学生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关注过对应的英文表达,也没有意识到今后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用英语来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10%的学生意识到自己需要增强用英语这个交流工具来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但由于学业成绩、学院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对应的英文表达;还有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有兴趣,但没有找到学习的合适书籍或其他资料,英语课堂上也很少涉及这方面知识。

表1是受试学生第二个访谈问题“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访谈统计结果。

表1清楚地反映出:学生主要通过电视节目、网络资源、书籍这些方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学校课堂所占比例最少。

表2是受试学生第四个访谈问题“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的对应英语表达?”的访谈统计结果。

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在学校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能力。

鉴于本次访谈结果,作者分析了高职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差的原因。

(一)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意识薄弱

全球化进程迅速,人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文化无意识的冲击。学生对一些外来文化的执著追求降低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工科高职院校,所以学院整体课程更偏向工科,承载更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学语文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成为一种弱势文化,不足以唤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普及,学生青睐碎片化休闲阅读与电子游戏,这种网络弊端也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缺失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所采用的英语教材已经从原始的重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转向跨文化交际,教材中的文章内容涉及大量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方面,而至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却少之又少。这确实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文化,但同时,呈现出了严重的文化不平等,这是一种单向的跨文化交流。而真正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内涵。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必定导致跨文化交流失败,也降低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其次,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主要局限于教材,讲解词汇、语法、句型以及载有英语国家文化的篇章,有时也讨论异国文化,比如学生们感兴趣的美国饮食文化、电影文化、圣经故事等等。学生对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耶稣基督等外来文化充满热情,并且知道英文表达,但当教师提到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时,比如孔子、孟子、紫禁城、佛教、麻婆豆腐、油条等词汇时,学生们却哑口无言。学生们的这种表现直接再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少联系中国社会现实,不够重视在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国情下,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再者,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考试评估体系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考评。学期期末考试,以及针对高职类的专升本英语考试,考点集中在传统的语言知识,很少涉及跨文化交际,至于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更是与各类考试不相关。因此,大部分学生为了通过期末考试,为了拿到本科学历证书,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只专注于背单词、练语法、做阅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考试以外的传统文化。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高校教师应当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又是本土文化的传授者。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语言能力。要提高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就应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规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创新,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于英语课堂,不仅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而且提升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

英语课程设计应该反映学习者的生活、文化和价值观,以维护自己的民族特性,教材内容也需要体现学习者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基于教材,教师可以扩充一些真实化、语境化、尊重民族文化的英文材料。当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教材和书籍逐渐增多,比如:《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中国文化掠影》《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等等,这些书籍有效地将中英文化结合在一起,便于教师以及学生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掌握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教师还可以选择真实的反映中华文化的英文实操材料,比如:景点介绍、广告词、产品介绍等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英语语言知识,还更加详细了解了中华文化,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其次,在英语听说课教学中,避免盲目追求模仿英美本族人的语音语调、词汇、习语等,应提倡有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的英语。教师不要过度强调通过收听BBC、VOA提高听力水平,应鼓励学生多观看中央9频道中国人自己讲英语的电视节目,阅读ChinaDaily,21stCentury等这些主要介绍讨论中国文化的报刊。通过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将承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案例寓于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动机更加强烈,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中西对比教学法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

中西对比教学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英语课堂的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过程中。在听说教学中,以主题为“What have you eaten this morning?”為例。在谈论这一主题时,会涉及到中西文化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这样回答:“I have eaten somebread,salad and sandwiches.”而在中华文化中,回答可以是“I have had asteamedbun(馒头),asteamedstuffedbun(包子),deep-frieddoughsticks(油条),soybeanmilk(豆浆)”。通过充分对比中西方早餐吃食的差异,学习记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早餐吃食的英文表达,学生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传播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文章为契机,对比中西文化。以《新实用英语》教材中“ChristmasDay”文章为例,文章介绍了西方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拓展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腊八节等的英文阅读资料。学生不仅充分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且积累了这些节日名称、节日渊源以及各种庆祝活动的英文表达。在写作训练中,引用诗句能使文章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讲授“引用”这一修辞手法为例,教师可以对比“东”“西”两个方位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在中国人心目中,东风象征着春天、温暖之意,东风报春,正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早梅桥》中的诗句“东风报春春未彻,紫萼迎风玉珠裂。”;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北部吹来的,代表着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喜欢西风,固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其中一句“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farbehind?”激励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奋发图强,充满信心。

四、结语

面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欠缺的中华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作者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中华传统文化进入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可行策略。英语教师要使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仅是语言的学习者,更重要的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23-25.

[2]郑弼权.“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国文化转向[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27-31.

[3]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34-40.

[4]王宁.再谈中国文化走出去:外语学科的作用[J].中国外语,2019(2):10-12.

[5]唐姿,肖锦凤.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以怀化学院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6(12):120-122.

[6]吴念,肖燕.试论ESL课程设计中置入学习者母语文化的重要性[J].中国外语,2006(2):68-71.

作者:牛素娟

上一篇:承包合同书3篇下一篇:生活教案教案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