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业探讨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研究(项目编号:KJA0421)[摘要]探讨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优势,并提出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原则。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业探讨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业探讨论文 篇1:

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及路径选择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民族村寨旅游环境问题相继出现,造成旅游村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失调,严重威胁了村寨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影响了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村寨旅游环境问题,指出旅游经济活动所具有的外部不经济性、旅游环境的公产物品特性等因素是引起旅游环境问题的重要经济根源和根本原因,并就此提出解决旅游村寨环境问题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

【作 者】肖琼,西南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成都,610041

Study on Tourism Environment in Ethnic Villages of China

XiaoQiong

Key words: tourism environment; ethnic villages; problem; solution

引言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村寨利用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在外部市场经济良好的机遇下,开始发展旅游业。其中,2008年,仅贵州省开发的乡村旅游点和民族村寨就有2660个,接待游客近1100万人次,占全省游客总数的34.7%,旅游收入近21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8.36%②,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使我国民族地区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寨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好较快的发展,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与此同时,随着旅游村寨游客量成倍的增长,当地旅游环境容量超载,旅游资源的不当或过度开发等引发了日趋严重的旅游环境问题,造成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传统民风民俗等一系列少数民族文化的逐渐消失、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被破坏等现象。少数民族旅游村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失调既影响了民族村寨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也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分析

(一)旅游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经济根源

旅游经济活动中的旅游开发商或经营农户作为市场微观主体,其旅游经济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在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往往忽略对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成本问题的考虑。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这种环境问题是旅游生产、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一种外部不经济性的后果,是旅游开发商或农户的经济活动对不直接参与旅游经济活动的其他方所带来的利益受损③。

面对旅游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染物等环境问题,由于治理废弃污染物需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相关利益主体的私人治理成本,因此,在环保意识和环境治理力度尚未充分的情况下,受利益的驱动,开发商或经营农户一般不会主动采取积极治理的行为,而是将污染物等直接排入当地环境中,从而对村寨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使村寨其他农户受损。这种利己行为虽然节约了私人成本,却将对村寨生态环境污染和治理造成的外部成本转嫁给社会或集体共同承担。村寨旅游环境受损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在无形中给当地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如云南鹤庆县新华旅游村,村寨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农户在从事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垃圾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村寨公共空间,不仅污染了下游地区部分居民的生活用水,影响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同时,过多的废弃物污染、垃圾排放使村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苍蝇随处可见。

(二)旅游环境的公共产品特性是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产品总体上分为生活和生产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生活用电、生活用水、生活垃圾处理、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电视网络等;后者主要包括旅游用电、村寨道路交通、通讯设施、旅游从业技术指导培训等。由于村寨旅游环境具有公共产品的两个主要特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排斥不承担成本方的消费,即使个体不为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承担任何成本也能为自己带来收益。旅游公共产品的这种特性不仅使任何想使用它的个体可以免费获取,还会刺激单个利益主体对其过度利用和消费,通过牺牲资源环境和社会其他人的利益来获取自己的收益。并且,公共产品的产权通常又是不明确的,这就决定了村民们在其消费和供给上存在搭便车的动机和行为。一方面,村民扩大接待规模带来的旅游收益归村民个体所有,而排放的生活污水、垃圾等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却由村寨内乃至更大范围的群体共同承担,造成旅游市场单个利益主体的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的情况。另一个方面,由于村民的有限理性,促使他们对私人利益的关注远远大于对集体利益的关注,因此无人愿意支付成本去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和治理旅游环境。在这样有限理性的抉择下,一些旅游村寨所需的公共产品明显短缺,如村寨公共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对损害村寨旅游形象的行为无人进行监督和管理,无人愿意出面维护村寨的旅游品牌形象。

(三)忽视村民利益是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对当地村民的意愿表达和利益诉求的忽视容易导致当地管理部门与村民之间的矛盾,危害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例如四川甘孜亚丁景区,日瓦—亚丁公路的修建使沿线植被遭受严重破坏,直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动物栖息地的破碎化,同时大量游客的涌入使亚丁地区承受过重的生态压力,一些游客触犯当地禁忌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比如大声的喧哗、乱丢垃圾、在圣湖中洗手甚至在玛尼堆旁小便等等④,极大地侵害了当地村民的权益。村民利益遭到忽视,无法参与村寨旅游开发与管理,因而常对此采取漠不关心,甚至非合作的态度,致使村寨公共秩序出现混乱,公共事务管理凸显危机。每户村民企图通过多种手段尽可能多的招揽客源,如地震前的阿坝桃坪羌寨,部分村民想法绕开旅游公司的门票收费,私自到村口拉客,甚至抢客,擅自将其承包地或自留地改建成停车场等,不仅破坏了村寨公共秩序的有序性和公共环境的统一性,也使羌寨人文生态环境一度失调。

(四)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旅游资源是由自然和人文事项构成的资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位村民都有从事旅游经济活动并获取收益的权利。但同时,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旅游开发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性特点,过度或规划不当的旅游开发都会影响旅游村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许多旅游开发商或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擅自改变传统民居的建筑风貌,一些不符合当地实际,与民族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旅馆、标志性建筑等设施出现在村寨,与当地人文资源环境明显不协调、不统一。部分开发商和村民缺乏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非正式制度的自我约束和监督作用无法发挥,加之政府强制性的制度安排约束的缺乏,更放任了对村寨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行为,不仅破坏了村寨静谧的田园风光,更严重影响了旅游环境的整体性。

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所产生的旅游环境超载,也给民族旅游村寨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加上对当地旅游环境有效及时的治理不足,村寨生态系统常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如当地水流量减少,水质变坏,环境退化严重,周围村寨旱情出现,生物多样性受损等。另一方面,游客量的增加使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程度在无形中不断加深,但同时又使当地民族文化不可避免的面临逐渐消退的局面,如丽江纳西族村寨,当地纳西语、传统服饰等文化元素仅在老年人身上尚可寻到,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较大的影响,都不利于旅游人文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利益相关者行为与目标的不一致性是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根源

在民族村寨旅游制度不完善和市场竞争机制还不能完全建立的前提下,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其行为往往偏离公共利益,而去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导致了政府行为公共性的弱化和政府行为的利益化与低效化,加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村民无法完全掌握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必要信息,无法保证自己本身拥有的旅游资源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获得,也无法对政府行为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政府和村民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失常,政府常直接介入企业的经营活动,从事营利性活动。村民们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营利化取向及其权力“寻租”行为产生强烈的不满和不信任感③,对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文化传承也常常采取漠不关心或不合作态度。

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利益相关者——旅游开发商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意识而常采取短视的行为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占用农民耕地建设旅游设施、破坏性地开挖山体和水系、在生态保护区建造不协调的旅游景观、忽视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生态效益、忽视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等,使村寨旅游环境破坏和资源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二、民族村寨旅游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路径选择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一)建立村民自觉参与的激励机制

村民是村寨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资源的利用者、维护者和长期受益者,是人文资源“活态”的重要载体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村民行为影响着旅游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也关系着传统文化资源能否得到传承和发展。如果村民们的期望得到合理激励,便会主动投入到旅游开发中,有效利用和节约使用现有旅游资源,积极维护和传承村寨传统文化。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赋权让村民参与其中,使那些重视集体利益的村民从中获取必要的剩余索取权或额外的收益,如奖金、红利或荣誉等,由此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将大大激发村民主动参与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保护负责任。

同时,努力扩大村民的参与面,调动其参与热情和环境意识,进一步强化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使村民自觉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如贵州郎德西江千户苗寨,则采取“分红制”的办法,每年拿出门票收入的大部分,按照村寨民居建筑保存的完好程度对村民实施等级不同的奖励,也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加强政府的主导和规制作用

现阶段,作为微观经济单位的村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户自身收入水平低下,其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弱,单靠村寨或农户自身的财力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旅游开发和环境治理。另一方面,在旅游经济运行中,完全依靠旅游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解决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外部不经济问题。因此,需要发挥政府行政主导作用,采取有效的规制政策,从政策、资金和教育等方面引导和扶持村寨旅游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在政策上,政府要给予村寨农户大力的扶持,并从制度上确保村民的参与权、决策权和利益分享权等;在资金方面,利用财政拨款等方式积极提供旅游公共产品,并通过给予税费优惠、发放补助、放宽小额信贷等,如发放民族文化活动专项基金奖励文化传承人和环境保护者,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将旅游生态环境的变化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以保证旅游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发展;在教育方面,政府可牵头组织,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强化村民的责任感,提高村民保护公共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同时,为了防止“公地悲剧”的发生和利益相关者的“搭便车”行为,需要明确规定旅游资源的产权所属,并用法律的手段来限制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保护参与方对旅游资源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的立法,对不良旅游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防止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如向利用资源环境的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征收相应费用,使其私人边际成本趋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使外部不经济性活动内部化。另一方面,制定各种优惠补偿政策,鼓励开发商和经营户合理地从事旅游经济活动,有效地保护旅游生态环境。

(三)建立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协调监督机制

民族村寨旅游活动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和相互冲突必然对村寨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是村寨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平衡旅游村寨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建立旅游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旅游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机制,使其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相互协调。如高度重视村委会和村寨旅游协会的自主治理作用,赋予其相应的自主治理权利,提高其治理效率,以有效监督和引导民族村寨空间经济社会秩序的有序建立。同时,发挥村寨非正式组织在保持和维护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传统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村民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管理,降低因村民之间不合作而导致的负的外部成本

的增加,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维护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结语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该问题的解决也并非单靠某一种方式或手段就可实现。因此,在旅游经济活动中,要从多方面入手,充分重视和发挥村民的主体性作用,建立村民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同时,加强政府的主导和规制作用,协调旅游村寨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以消除民族旅游村寨“公地悲剧”和旅游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从而有效解决民族村寨旅游环境问题,促进民族旅游村寨的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基金项目:国家外国专家局2009年度重点科研项目“西南民族旅游村寨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民委2009年度科研项目“北方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M-2009-18)。

②吴茂钊,贵州“农家乐”旅游:五种模式对抗三大问题,http://www.chiyou.name/blog/wmz/article.asp?id=888。

③吴志才,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初探[J]经济地理,2005.5,P411.

④张原、汤芸,藏区东部旅游与文化生态资源的研究与保护——稻城亚丁调查报告。

⑤马德明,欠发达地区政府行为公共性弱化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7第3期,P100-101.

参考文献:

[1]陈耀,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化区域特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P97-103.

[2]吴志才,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初探[J],经济地理,2005.5,P411-413.

[3]马江,论我国民族地区如何发展循环经济[J],统计与决策,2009.3,P93-95.

[4]章小平、朱忠福,九寨沟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旅游学刊,2007.9,P50-57.

[5]马德明,欠发达地区政府行为公共性弱化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7,P99-103.

[6]湛志伟,“公地悲剧”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J],经济评论,2004.3,P94.

〔责任编辑:黄润柏〕

作者:肖 琼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业探讨论文 篇2:

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研究(项目编号:KJA0421)

[摘要] 探讨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优势,并提出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原则。

[关键词] 旅游开发 社区 社区参与 民族村寨 民族文化

民族村寨社区是指在一定民族人口聚居的自然村、行政村地域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自然人和法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服务设施、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风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强化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有助于突出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差异,促进民族文化底蕴的凸显和旅游产品层次的提升,也有助于促进社区居民对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现代化冲击的传统文化。

一、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社区是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依托

社区是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本底。民族村寨所处的自然环境空间及社区人文生态景观,加上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和外来游客的态度等,形成了独特的社区形象及由此带来的美学观赏价值、康娱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是民族村寨及其周围旅游区产生旅游吸引力的原动力之一,大部分旅游活动的开展都依托社区进行。

社区还可以提供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对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起到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从而给旅游者带来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例如,云南宁蒗落水村摩梭村寨村民的积极参与,使泸沽湖的开发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1989年首家家庭旅馆“摩梭园”开始,几乎都是社区自主开发的。

2.有助于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地方经济发展

(1)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民族地区存在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社区参与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可以发挥旅游业的劳动密集优势,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据统计,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当地社区就可以增加5个就业机会。一些人口虽然没有直接受益,但他们发展的成本可能降低,也可以从直接受益的人那里间接受益。社区参与还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当地产品带来新的市场,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社区经济的整体发展。云南德钦县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过去连买盐巴的钱都挣不到,现在村里10多户人家通过参与旅游业,户均年收入接近2万元。

(2)有利于村寨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社区进化。旅游业需要的硬件装备、消耗的食品、饮品,购买的商品和纪念品,以及“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等项目,都可以引导和带动民族村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手工业及工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村寨由种植业向农副产品深加工、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并举的方向发展,多渠道地增加村寨经济收入。

社区通过参与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可以接触和利用到旅游业产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缩小城乡发展差异,促进社区的发展进化。

3.促进民族村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有利于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保护。随着社区旅游的开展,社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发生改变,社区居民从旅游活动中获取经济收益,使不直接依赖资源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可能,从而最终改变资源的非持续利用方式。同时,旅游开发所关注的是“旅游地”(旅游资源)的形象包装及其对外来游客的消费吸引,而引出的结果却是“旅游民族”的身份重塑及其自我意识(族群意识)的重新唤醒。社区本身成为保护旅游资源的缓冲带,阻挡更外层区域对旅游资源的损害。

(2)取得村民对旅游业的支持。社区参与是影响旅游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在旅游中轻视甚至忽视社区的作用,使其在忍受旅游业消极影响的同时却不能从旅游业中受益,便可能产生抵制、敌对甚至对抗行为。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可以促进与旅游相关的配套产业的发展,提高社区整体经济效益,并进一步实现发展机会的公平性,维护大多数社区居民的正当利益,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

民族村寨一般受现代工业影响小,保持有较好的自然生态;民族村寨内保持着各具特色、神秘灿烂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且还较为完整、真实并活态发展着;另外作为乡村社区,民族村寨有着淳朴的民风、安乐祥和的乡村田园景观、与城市生活迥异的生产生活方式。人文和自然的有机结合,使得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拥有明显的旅游资源优势。

2.劳动力资源优势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虽然可以引进部分其他地方的有一定资本、技能的人力,但是不可能完全靠外地引进,那样既不经济,也不现实。民族村寨地区能够就近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提供充足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些劳动力资源不但吃苦耐劳、热情开朗,而且熟悉本地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可以很自然地成为村寨环境和文化的宣传员和保护员。

3.物质优势

社区能够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提供部分农产品、建筑原料、饮食住宿设施、纪念品、交通等,方便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接待能力,部分解决旅游发展之初各方面基础薄弱的难题。同时,部分社区居民还可以发挥对本地熟悉、有一定技能或经济实力的优势,投资旅游业,从一定上缓解民族地区旅游业启动时的资金缺口。

4.文化竞争力优势

社区积极参与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能使旅游者亲切、真实地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满足旅游者了解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心理预期。在许多细分市场特别是海外市场上,中国各异的民族社区有着很强的竞争优势。四川汶川县的“西羌第一村”才被开发伊始,就有包括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旅游团体纷至沓来。

三、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原则

1.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社区参与村寨旅游开发,应依照民族村寨的旅游资源本底、旅游业规模、社区文化底蕴和组织结构、社区居民的既有能力基础等现状,合理安排参与规模、参与内容、参与步骤,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基础条件好、办事能力强的社区部分和居民先行启动发展,带动基础条件一般、行事能力有所不足的社区部分和居民的参与,实现社区参与的梯次发展、滚动建设,从而形成社区参与村寨旅游开发的效应和品牌,并以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全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

2.政府引导、自力更生的原则

由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的各种基础都很薄弱、有诸多的难点,其启动需要一段时间和过程,应当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社区参与的时机、内容,社区居民的组织、自治,社区参与的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教育扶持等方面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同时,社区参与的主体仍然是广大的社区居民,所以还需要坚持自力更生原则,主要依托村寨现有的优势、,依靠社区居民的才智、干劲、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社区参与的发展和提高。

3.市场导向、突出特色的原则

现代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不断显著,要求民族村寨从客源市场的实际出发,把握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并在了解竞争对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在把握市场动态的前提下,社区参与要突出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如各民族(同一民族各支系)的风俗文化差异和外在表征,或者本村寨的特色风物特产,或者本村寨的特有艺人技术等,彰显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品牌效应。

4.民主公平、以人为本的原则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本身就是民主思想在旅游发展和规划中的体现。村寨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的涉及面广、影响到每一个社区成员及社区整体的生存和发展,加之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挖掘也需要作为民族文化保持者——社区居民的配合,这就需要秉承民主理念和公平公正理念,在社区参与中平等对待每一利益群体,尊重广大社区居民意愿和利益,取得社区居民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要以人本主义为准则,关怀社区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平等需要,尽量为每一个体创造参与到旅游开发、获得利益与发展的条件。

5.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

社区参与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说到底是一种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社区成员的参与要符合经济效益原则,使他们从参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实现从以往的以单一种植业、畜牧业或者林业等为主的经济形态向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等更良性经济结构转化,促进民族村寨加速脱贫致富、小康建设。同时,社区参与中还要本着环境效益原则和社会效益原则,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觉,促进民族村寨自然生态的维护和濒临消亡的传统民族文化的挽救,促进社区的进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2]刘峰:中国西部旅游发展策略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李毅铭:德钦打造梅里雪山旅游品牌[N].云南日报,2002~10~21

[4]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5]徐新建:开发中国“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形成与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

[6]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黄 华 王 洁 黄 蓉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业探讨论文 篇3:

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因素分析

摘要 通过对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培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区位条件、环境条件、设施条件、服务质量等因素是基础,旅游吸引物是核心,旅游产业集群建设是方向,旅游企业经营模式是保障。

关键词 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因素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1],旅游业将迎来大好发展时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部偏远山区,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经济等原因,民俗文化及环境生态保存良好。据此,地方政府将旅游产业定位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旅游产业能否培育为区域主导产业,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尽管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型旅游地的旅游核心吸引物,但不是所有民族聚居区都能将旅游定位为主导产业,当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吸引物具有高丰度、高质量、高级别的资源禀赋特点时,围绕旅游吸引物培养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可能,旅游产业才可能作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益,从而形成民族村寨型旅游地。

1 因素识别

乡村旅游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古镇古村落型、民族村寨型,城郊型和高科技农业型4种类型。与城市聚落一样,不是所有乡村聚落都具备旅游竞争力。由于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导致20世纪90年代一些乡村地区盲目发展“农家乐”,造成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突出。竞争力是指两个及以上的主体在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差距、相对优势、吸引力与收益力的一种综合能力。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是区域旅游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地域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并能获得盈利和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区域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旅游业拥有和保持竞争优势中最重要的竞争力[2]。民族聚居区域亦如此,在旅游业产品销售链条中,对游客需求有显著贡献的旅游因素构成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众多,各种影响因素紧密关联并相互依赖,组成复杂、开放的旅游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一些竞争力因素比其他竞争力因素更处于核心地位,这些因素就是构成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素。

核心竞争力因素的特征是识别核心竞争力因素的关键。核心竞争力因素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难以模仿的竞争力属性,其二是创造客观价值的竞争力产出。对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核心竞争力因素的把握应该立足于战略管理和经济学两个角度。从战略管理角度看,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核心竞争力不但有现实性,而且应具有发展的长期性和持续性,能持续满足旅游经济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角度看,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核心竞争力能为本地旅游经济显著增值,提高区域及行政影响力等无形价值,为投资者、居民创造增值效益。作为竞争优势本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因素区别于其他竞争力的根本特性在于:①显著增值性:对于游客看重的体验需求能够做出显著贡献,是创造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经济价值的源泉。②稀缺性:表现为民族村寨型旅游地在旅游竞争中体现某一独特能力的程度。③不可模仿性:具有其他区域所没有的独特之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转移和占用。④不可替代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因素,无法被其他因素所取代。⑤拓展性:对区域旅游潜在的增长点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其发散作用能扩展到旅游链条的各个环节,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产品或服务。⑥整合性:对民族村寨型旅游地资源整体协调和一体化的能力,集聚和吸收优化各种资源,超越旅游地本身的资源禀赋所具备的能力,释放无形的整合力[3]。

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是由多种旅游吸引物综合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从其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来看,其大小取决于旅游地各个功能及其因素的综合作用,如图1,这些因素中可分为决定因素和相关因素两类。其中旅游吸引物、旅游产业战略定位、旅游企业经营模式3个因素为影响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区位条件、环境因素、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等为影响旅游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因素。

2 决定因素分析

2.1 高丰度、高质量和高等级的旅游吸引物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业是以旅游者消费和愉悦为导向的经济产业,是以具有垄断性和不可转移性特征的“吸引物”使旅游者做空间移动,到旅游目的地旅游。根据空间竞争理论, 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竞争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旅游目的地引起的。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背景条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竞争主体间的比较,离开“空间范围”、“竞争力”,就失去了意义[4]。旅游竞争力尤为如此,因为区域视角、国家视角或者全球视角的比较可能导致旅游地旅游竞争力大小与集聚程度的巨大差异。对于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本身来说,致力于形成一定空间尺度的有效竞争才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泸沽湖民族村寨型还是安徽西递古镇村落型旅游地,都不可避免出现以远距离客源地或国际客源地为竞争对象的旅游竞争。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市场定位为大尺度空间旅游客人,才能形成产业集群,实现旅游产业战略目标。旅游地因旅游吸引物的差异有不同级别,不同级别的旅游地在地域空间所承担的功能不同, 旅游地旅游的内容和性质也不尽相同,相应的目标市场也不同。如城郊型乡村旅游地的旅游吸引物与民族村寨型旅游地的旅游吸引物相比较,前者市场定位为小尺度空间旅游客人,后者市场定位为大尺度空间旅游客人,游客消费水平对旅游地旅游经济效益产生实质性影响。有的只有区域游客,旅游消费水平不高,旅游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资源特色的竞争,即以单一的旅游产品进行旅游营销,吸引游客,不可能出现众多的旅游企业。有的旅游地由于旅游吸引物具有高丰度、高质量、高级别的资源禀赋特点,广泛吸引国际国内游客,也是该研究探讨的能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来培育的民族聚居区,国际级别的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竞争力在旅游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功能,使旅游产品间的旅游竞争表现为某些与旅游密切相关又超越旅游本身的旅游功能之间的高层次竞争,国家级别的旅游规模及其连带效应为其带来了庞大的旅游客流。如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所在区域是否拥有国家级别的旅游中心城市,是否拥有高级别的会展和会议设施功能,是否具有高级别的交通枢纽等,从而具备旅游管理、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是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影响一定范围的纵深腹地,从而塑造国内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产业集群才能形成,旅游业才能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民族地区的主导优势就是资源优势,少数民族聚居区应从区域实际出发,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选择最佳类型的资源开发战略,因地制宜地开发优势资源,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培养全面发展的优势产业或龙头产业,建立与之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实现规模联动效应,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图1 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2.2 建设旅游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战略定位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方向 如图2,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发的战略目标是建立旅游产业集群,将旅游产业建成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在民族村寨型旅游地做到有效组织和配置现有的各种旅游产业要素,以及旅游产业最终实现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和旅游发展目标方面,正确的旅游产业战略定位能够指明方向和路径。在“十五”(2001~2005)规划和20l5年跨世纪发展规划中,全国共有24个省(市、区)把旅游作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面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竞相发展旅游业的现状, 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开发应以整合区域旅游吸引物为基础,坚持以民俗文化为主线,突出区域民俗特色,实施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食、住、行、娱、游、购整合的高水平策划、高质量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形成低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地位优势的产业集群,从而形成规模化旅游产业集群合力效应,将民族村寨型旅游地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塑造旅游地新形象,赢取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机会,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避免低层次的“小、散、弱、差”企业的同构发展,否则宁愿保护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等待时机再开发。

图2 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战略发展目标2.3 旅游企业经营模式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旅游产业由旅游企业组成,虽然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成功的核心因素对区域旅游企业都是实用的,但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成功的核心因素只是表明旅游开发可能成功的本底条件,而如何利用行业成功核心因素来建立核心竞争力,还取决于企业的战略定位。即旅游企业在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性质的企业,其实质是在旅游产业价值链(食、住、行、娱、游、购)的全过程还是一两个环节的专业化经营。什么产品有竞争力,不是专家说了算,也不是开发商说了算,应是游客说了算。因此,旅游企业要取得明显竞争优势,必须真正从顾客满意度的角度出发来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具体特征,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占领市场,实现企业价值。旅游企业对于顾客是谁、顾客看重什么以及本行业应提供哪些产品或服务,往往看法趋于一致。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应依托区域景观,在旅游各个环节展现文化的连续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创造持久的吸引力及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以我国云南省为例,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高密度区,境内有52个少数民族,其中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省所独有。云南少数民族的旅游资源优势是国内分布在不同地区单一的、同类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所无法比拟的。云南省在开发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时,充分考虑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表征——独特性、集中性、规模性和多样性,发掘少数民族传统习俗、服饰、舞蹈、音乐、仪式、建筑、手工艺品,以及各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等旅游吸引物,开发成不同类型、相互关联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地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5]。

3 相关因素分析

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相关因素项目多,是旅游地各功能或产业竞争力的共同的必要条件。

3.1 区位因素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少数民族主要聚居西部地区,青藏的高寒、西北的干旱、云贵的崎岖是制约少数民族现代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限制因素,同时又是其文化核心要素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

3.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内环境与外环境,内环境决定承载量,外环境影响客流量。环境因素能够限制开发的程度和规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内部环境与旅游资源一起为旅游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一个基础,有时候环境本身也是旅游吸引物;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产生的许多副产品被排放到内部环境中,改变了其固有形态,从而降低了吸引力[6]。内环境决定承载量,过分地强调环境作为吸引物的属性而不考虑其容量限制则导致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 是旅游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外环境,如融资、土地、税收等政策因素都会制约旅游开发程度,而战争、经济形式、瘟疫等都会影响客流量。

3.3 设施因素 设施因素包括基础设施、购物设施、康乐设施等因素,如交通、通讯、信息化网络等基础设施,其畅通性影响可进入性。基础设施的作用非常显著,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比旅游资源本身起的作用更大。接待设施与游人的停留时间密切相关, 而娱乐和购物设施往往决定游客的消费水平, 进而影响到目的地的经济效益。

3.4 服务因素 旅游企业的员工服务质量和旅游目的地的公众态度为游客提供便利和感觉享受。“宾至如归”等服务用语是对服务竞争力的绝妙阐释。

由上可见,区位、环境、设施和服务虽然不是直接的吸引要素,但都是目的地供给的重要组成。这些相关因素共同支持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并巩固了旅游需求, 是目的地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同民族村寨型旅游地的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组合都不同,不同组合决定了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的竞争力不同。当区域因素的组合构成了吸引旅客的强大潜在能力时,就促使区域将旅游产业作为该区域的一项功能或主导(支柱)产业参与国内或国际竞争。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在决定因素和相关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旅游企业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在一个区域旅游目的地相对于另外一个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从而获得回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光瑞,魏小安,刘德谦.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02—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439.

[2] 江燕玲,张果.提升重庆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思考[J].探索,2007(1):178-180.

[3] 黄速建,黄群慧.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46.

[4] 黄耀丽,李飞,李凡.基于竞争力要素和空间尺度的城市旅游竞争力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8):94-98.

[5] 齐子鹏,张薇.文脉表征与旅游产业发展[J].经管论坛,2003(17):46-47.

[6] 李维,杨燕,曾克峰.旅游目的地系统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20-8321.

作者:罗自力 肖本华

上一篇:审计局干部培训实施方案下一篇:车间实习工人辞职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