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世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给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篇1:

基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创新能力探讨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任务能否完成,医学院教师是关键。在教师的各项素质中,医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结合实际找出影响医学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多方面因素,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提升教师创新能力的应对策略。

医学创新人才教师创新能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时代的发展,新形势对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医学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创新人才,医学院校教师是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教师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建设问题就成为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医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

大学教师是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技术人才,承担教学、科研、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工作任务,关于其创新能力难以几句话做简单的量化概括。综合而言,大学教师创新能力应是其创新教育思想与创新教研行为的有机统一,既要发现并掌握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教育教学方法,也要具备站在专业前沿推动学科进步的科研能力。具体来讲,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应当具有合理的医学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三维知识结构;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三种基本学习、创造及实践能力;独特的个性、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等三个品质特征。与之相适应,高等院校医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应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

创新思想。这是医学教师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创新思想应是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一种高度融合。

创新行为。这是医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老师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想变为现实的桥梁,它主要包括大学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科研创新亦然,只有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将灵感转变为经得起理论上的推敲和实践上的检验的现实。

二、影响医学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影响医学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既有与教师自身教育理念、思维方式、教学水平等相关的内部因素,也有与学校制度、社会环境等相关的外部因素。

1.创新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确立

一方面,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其过程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教师消耗大量心血和精力后,在教学或科研上一无所获也极有可能;尤其医学又是事关生命的严肃学科,有其特殊性和规范性。因此,对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师来说,从事教学、科研的创新活动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面对未来可能的失败,相当一部分教师谨小慎微,宁可无功,但求无过,缺少创新的信心和勇气,许多宝贵想法就此浪费,大量创新机会因此错过。另一方面,不少大学教师创新意识淡薄,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活动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依然以教材为主,忽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更谈不上积极探索科研与实践和教学的全面结合。

2.思维方式固化,束缚创新

大学教师都经过长期系统的专业训练,他们往往都习惯用自己熟悉的专业思维方式认识、处理问题。当然,高校教师他们都知识扎实思维敏捷,但由于受专业思维方式的限制,往往不容易跳出学科专业领域或某类问题的苑囿,较难做到跨学科融会贯通地思考问题,也就比较难以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3.创新性教学方法掌握有限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以往知识传授和应试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工作重心。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已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创造性教学强调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师与学生都要树立问题意识,把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问题吸引学生,引起他们求知的兴趣;创造性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我要学”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享受学习;创造性教学还应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构建师生平等以学生为主的师生关系,为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创设良好的氛围。但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老师对创新性教学关注不够,了解不足,更谈不上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仍然延续传统的填鸭教学,课堂上自说自话传授知识,课堂下与学生零接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评价激励制度有偏颇

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制度能够对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活动予以肯定和鼓励,给一些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以充分发展的空间。目前,医学院校的教师评价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评价标准上,重科研,轻教学,从国家到学校,创新奖不见教学的影子,教师考核上科研比重远超教学;重发表论文量、完成课题量,轻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应地在评价目的上,教学、科研评价功利性较强,目光短浅,忽视了教师创新能力的长远发展。这一方面,误导教师不论学校类型和层次不约而同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上,忽略了大学教师更重要的本职工作——本科教学;另一方面,也使得广大教师的科研活动集中在量的生产上,而忽视了质的提升。

5.组织机构行政化

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行政权力泛化的严重现象,医学院校也没能幸免。大学是培养人才引领科技进步的教育机构,各级行政机构的存在本是为这一目的服务,各职能部门间应齐心协力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保驾护航,然而事实上,一个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多为“政治官员”,难以真正实现教授治校,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沿袭自上而下的统一行政管理模式,职能部门在学校定位、人员安排、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科研课题等相关的教学、学术问题上有较大的决定权,而熟悉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机构和广大一线教师反而没有话语权,处在听从命令服从指挥的被动地位。这使得大学教师工作的展开很难自然遵循教学和科研本来的规律,极大影响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6.教学科研经费不足

在医学院校,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创新活动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持。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科研创新的投入,但多集中在少数顶尖的高等院校,对大多数医学院校来说,教研经费非常短缺,这使得学校的某些教研项目被放弃,某些该三五年完成的一两年就草草收场,从数量到质量都难有保证。另外,为早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许多医学院校将教研经费挪作他用,没有充足的经费,许多老师和团队不得已减少教学、科研方面的研究活动。

三、结语

教师的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医学创新人才至关重要,影响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还有管理制度、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调研探索,只有全面系统地把握了教师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小霞,肖德生.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模式[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5)

[2]郭贞娴.教师的创新观及其相关教学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顾乘林.建设创新文化造就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4]曲波.创新型大学建设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5]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王爱香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篇2:

适应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新世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给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按照面向服务的方向“基于当地,面对整个国家,关注基层”,我们学校积极促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构造一个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经过进一步改进,值得推广。

关键词: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实践;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要求每一个公民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体。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拓宽专业、强化基础的改革,毕业生的能力将更多地体现在知识更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为培养面向21世纪的合格医学人才,积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1.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的理论内涵

创新人才是指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开展创新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促进时代发展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结果,而后者是创造力的学习教育,心理学,和选择等应用学科的一般原理的新型教育,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其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创新学习,提升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创新人才。

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最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它直接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平台。因此,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在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医学科学创新教育奠定基础。

2.医学生创新教始体系构建

创新教育体系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院校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学校教育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更深刻的变化等等,这些因素对整个形成过程和结果的特点,创新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固定的教育行为特征,表现出鲜明的教育特征。

2.1推进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是评价学生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是学生学习的接力棒,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杠杆。以往医学院校的课程考试主要采用结业考试,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一次性考核,很少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2008年版《培养计划》鼓励使用形成性评价,使学生的成绩能准确反映学生的专业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计算机考试系统和计算机试题库的建设也是考试方式改革的重要步骤。在技能考核方面,逐步实施专业基础课知识技能综合考核和临床课程知识技能综合考核,促进能力的提高。

2.2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才能建立与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医学新知识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和交叉学科的不断形成,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院校应该跟进,介绍医学科学的新成就和进步依法和特点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创新人才的新课程相关培训,如医学科研方法,创造性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等等,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选择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启发式,为基础,如案例类型、自主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问和思考、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力倡导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课程的融合,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实施信息化教学,使医学教育个性化、终身化,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2.3改革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在中国,医学教育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了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为了克服单一理论教学方法,克服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教学方法,实施08版的“培训计划”,学校探索PBL教学方法,为基础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整合理论的实验教学方法,课程的双语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构建大招生时期部分课程仍采用部分教学方法,部分教学内容采用上述先进教学方法的“课程组合与课程划分”的教学模式。

2.4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而不是简单地修改课程编排顺序中的课程数和教学时数。注重内容的衔接和交叉渗透,减少必修课的教学时数,增加选修课和自学时间的比重。增加人文关怀、终身学习、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养,加强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養。以成就师长。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复主题和综合课程所需的课时数。注重基础临床实践的交叉渗透和衔接,真正体现了基础教育有临床进步,基础教育有基础。

2.5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着手建立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即围绕着保证教学质量这个主体,建立了学院教学督导组,即学院领导和督导组对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教学检查制度,校、院、系教学顾问组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制度管理干部听课制度学生教学信息网反馈制度,考试评价制度;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三者结合,形成互相推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全面教学工作检查了解和把握教学活动的进程,监督和指导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充分发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专家的积极性,教学督导组专家不定期听课、评教、评分,召开师生座谈会,及早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总结经验,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监督和促进作用,以保证教学工作健康运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制订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表,供学校领导、督导组专家、教师、学生评教及评学使用。

3.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教学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从学习者的成长过程与环境这一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这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本身是一致的。我们必须构建全新的教育环境从入学到毕业,从课内到课外使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炳生. 美英中三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11):2299.

[2]郭喜良,陈轶嵩.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09(01):48.

[3] 王心如等.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34-36.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作者:袁渺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篇3:

科学研究在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模式探讨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科学研究面向领域最前沿,具有科学性与实时性,通过科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精神,练就创新技术,有助于临床问题的解决与医学技术的进步。因此,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对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科学研究;教学;创新人才培养

一、 引言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始倡导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仍不够完善,高校以传统教育为主,而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精神的养成。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其本身即是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和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手段,将科学研究融入高校教学是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条件。

二、 科学研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 科学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高校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科学研究活动可以使教师获得教材中没有的科学知识,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教师可以清楚地认识学科最新进展及地位,进而把最新的创新发现、科技成果带到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是培养人才、创造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重点大学培养的学生质量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重点大学的科学研究基础好,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多。

2. 科学研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避免“填鸭式”教学,避免应试教育,高校应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高综合素质。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一方面,可以通过科学研究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高校开展科学研究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能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不仅是知识更新的源泉,也是发明创造的根本,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需条件,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手段。

三、 科学研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开展模式

1. 课堂教学传授学生最新研究进展

科学研究通常面向领域的最前沿开展,可以实时更新领域最新进展。而将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以专题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加大教学信息量,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肿瘤学为例,面向学生开展《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肿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等与时俱进的专题课程,一方面是对传统教材中的知识的补充,使学生在学好肿瘤学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肿瘤最新的治疗方法及其优点;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遇到的问题。

2. 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创新精神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通过定期举办科技工作日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科研实验室,向学生介绍何为科学研究,应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开展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研究结果能为临床解决哪些问题等等。让学生现场观摩实验操作,体验科研实践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研興趣,发掘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对于有兴趣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生鼓励加入课题组,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直接参与科学研究,深入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从课题设计到实验方案选择,从数据分析到论文发表,使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3. 创新工程课题研究全面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开展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开设创新工程课题,以教材或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指导教师提出科学问题,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分工协作,围绕科学问题查找背景知识,了解研究动向,明确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全面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对于进展顺利、具有较好创新性的项目,推荐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

在创新工程课题研究中,由指导教师对兴趣小组给予指导,把握项目进展和方向。一方面,通过团队合作解决科学问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科学问题的解决也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敢于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 结语

科学研究是创造知识、更新教学内容、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社会科技水平的重要活动。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合理调配科学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平衡,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相融合,对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创新人才尤其要紧跟潮流,了解并知晓最新的疾病研究进展和治疗策略,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锻炼,面对临床问题,可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思考并探寻解决方法,有助于临床问题的解决,促进临床技术的进步。因此,对于医学创新人才,科学研究尤为重要,在医学院校应该大力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史高峰.中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4(1):68-69.

[2]李梅,王洪波,邢丽贞.科研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s2).

[3]衡翠,李丹,移峥峰.论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7):118-118.

[4]刘秀霞,杨艳坤,何东旭,戴晓峰,白仲虎.科学研究前沿促进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8):146-147.

作者简介:

王刚,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医科大学,肿瘤防治研究所。

作者:王刚

上一篇:民政总结市县下一篇:产品上市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