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概念内容形式管理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工作中,通常会运用到大量的审计概念,如审计独立性、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等。这些审计概念往往都没有十分精确的定义,而含有极大的模糊性。这就为注册会计师職业判断的产生和运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事实上,在审计的各个环节,无不含有注册会计师丰富的职业判断在内。因此,揭示审计概念的模糊性与审计人员职业判断之间的依存关系显得十分必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审计概念内容形式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审计概念内容形式管理论文 篇1:

面向融合出版的内容资源资产化管理探索

摘 要:内容资源是出版企业的核心资产,内容资源资产化管理是促进融合出版和转型发展的基础支撑。本文探讨了在融合出版和转型升级的目标和背景下,内容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相关概念、内容、必要性及可行性,并从管理和技术手段两方面分析了内容资源资产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实践要点。

近年来,出版单位在推进出版转型和融合发展的实践中,纷纷向内容集成商转型,利用出版行业的内容优势,在技术手段、运营模式上推陈出新,创造融合型内容产品,推动线下与线上、纸书与数字产品的深度融合,以及平台间、渠道间、用户群的深度融合。这其中,内容资源仍然是融合出版的基础,也是出版企业最核心的无形资产。

目前,各出版单位都积累和集聚了大量内容数据,但往往存在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文件版本杂乱不清、管理归属各自为战、应用权限不明确、精确查找困难等问题,归纳起来即规范性、整合性、共享性、体系性不足。因此可以说,集聚优质海量的内容资源是转型发展的基础,而构建全面合理的内容资产管控及应用体系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需要采取内容资源资产化、知识化管理的战略,一方面将传统的实物仓储转化为数字仓储,将公司的内容数据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整合归集和统一管控,解决海量内容数据的存储、管理、使用和核算问题;另一方面可应用ISLI关联标识符和智能语义等技术对内容数据进行科学的标识和组织,促进内容资源的发现、共享、版权管理和应用跟踪,提高内容资源的使用效益,并为出版企业提供更丰富、精准的知识服务奠定基础,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內容资源资产化管理市场表现

内容资源作为一类数据是企业数据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与传统数据库和ERP系统中的结构化数据相比,内容数据更多的是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文档、文件以及一些Web形态的内容。对于出版企业来说,一份Word或PDF格式的书稿、论文或报告、一组图片、一部教学课件、一个音频或视频、一个软件项目的源代码等,都属于内容资源的范畴。

1.内容资源管理的要求

随着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不断推进,数字内容相关的业务系统和产品不断增多,从稿件的投审稿、加工生产到发布、营销无不由数字化形态的内容资源支撑,各出版企业的知识服务产品更是需要大量精准的数字内容资源支持;内容资源的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各种格式、各类终端形态的数据都需要进行有序管理和展现、编辑;内容资源的体量成倍增长,数据的组织、管理和应用需要碎片化和重组,这些都极大增加了出版企业内容资源管理和使用的难度。因此,内容资源是出版企业数据资源中占比高、数量大、多样性强、管理复杂度很高的一部分。

根据Elsevier的内容战略,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对内容资源集聚和管理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广泛的内容资源类型:除了图书和文献,视频、音频、图像、数据集、元数据和知识组织系统也应该作为一级内容对象。

(2)标准化:基于Web的标准化格式有助于进行集成和互操作。

(3)细粒度:应能将内容资源分解为比出版单元更小的碎片并可寻址,例如,分解到图书章节或文章中的图片、表格这一层级,视频分解到关键帧或片段。

(4)可发现:各颗粒度层级的内容都应能容易地定位到。

(5)可访问:应能通过增删改查服务方便地进行访问。

(6)灵活性:应能通过配置方便地添加新的内容类型及其数据模型。

(7)可重用:碎片化内容应能高效地为产品开发者所重用,以生成适合Web应用框架的新产品。

(8)可修订:支持在内容数据创建后的任何时刻进行补充和修正。

(9)发布格式多样化:内容数据的标准和服务应支持跨设备(桌面PC、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移动终端)的实现、发布和展示。

许多出版企业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并遵循上述大部分要求,建立了企业级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但随着融合出版与知识服务转型的不断深入,仅仅依靠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业务应用和知识服务产品的支撑,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2.内容资源管理的不足

首先,目前的内容管理系统有的是面向生产流程,作为支撑稿件编辑加工、印制生产过程的资源存储管理中心;有的是面向内容运营,建成各类资源库产品,为用户提供资源发布、查询、浏览、购买、下载等服务。而这两部分往往是割裂开来的,未形成一元化的内容资源管理机制,即难以从最初的资源入库加工,到成品归档、版权记录、价值体现及交易结果,始终采用唯一标识和关联机制完整管理资源数据的生命周期。这一方面不利于数据的一致性管理,如原始资源更新后的产品数据更新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数据溯源,如对可疑数据的来源考证。

其次,不少出版社的内容资源、数字产品以及软件代码是由各自的责任部门或项目组分别管理、分散部署的,特别是传统编辑部门和数字业务部门之间,内容数据难以流通、共享、整合。这一方面不便于数据的集中维护和管理,也不便于部门间协作和分享收益,限制了对内容资源的进一步增值利用,难免成为融合出版发展的一大障碍。

此外,目前内容资源的版权管理、资产交易、内容运营往往也是分离的,管理的颗粒度大多还限于出版单元,难以做到细粒度、数据层次的版权管理和交易,内容数据作为资产的价值难以评估和体现,这也限制了知识服务的多样性发展以及潜在的新的商业机会。

因此,要想在实际业务场景中更加高效、准确地挖掘、整合、流通、共享,乃至自如运用这些内容数据,并形成有效增值,就需要在内容数据存储处理和业务应用之间增加一层——数据资产管理层,将内容资源作为企业资产来管理和经营。

二、内容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企业会计制度》中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数据资产,即企业或组织拥有或控制,能给企业及组织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数据资源。具体到新闻出版业,数据资产是指新闻出版行业用户所拥有的大量用于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的数字内容,包括以数字化形式保存的各种信息,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分类信息、元数据等。

所谓内容资源资产化管理,就是遵循内容资源生产和使用的实际,从内容资源的采购、获取到生产加工、开发利用,按照经济规律进行管理。其三大特征是:①确保所有者权益;②自我积累增值性;③产权的可流转性。这三个特征也可以说是内容资源资产化管理与传统内容资源管理的主要区别。

由此看来,把内容资源作为数据资产进行管理,需要加强相关的管理机制和手段。

第一,需要把内容资产打上唯一标识、多维元数据标签以及资产关联标识,在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平台上有效地管理起来,并支持它围绕业务价值创造的目标,更好地传输、加工、分析、应用,支持数据资产之间开放、对接、整合等的一系列过程。

元数据信息是内容数据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相对于数据资源管理的元数据,数据资产元数据除了常规的技术口径、业务口径等信息,还需要加入管理信息、价值信息、版权信息、审核信息等,才能更好地追踪资产状况和规划资产应用。

第二,围绕内容资产本身建立起一个可靠可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每项内容数据资产都有生命周期,了解当前的数据资产状态,就能在资产生命周期内明智地规划采购、更新、更换和其他变更活动,同时做好相关预算安排和经营策略。

此外,要保证数据在流转过程中的一致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形成高效的資产动态管理,通过关联标识避免数据源头更新而应用端未更新的情况;同时应用端如果觉得数据内容可疑,可以通过唯一标识追本溯源地找到最初的数据源头,来验证数据的有效性。

第三,内容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既然内容数据属于资产,那就要最大化地创造未来经济效益。由于内容数据属于可以复制并反复交易的资产,因此对内容资产的管理要充分考虑数据加工和信息提炼,并从运营角度挖掘数据的应用价值,同时在企业内部内容资产的共享、使用上做好成本和收益在相关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调动企业内容资产增值利用的积极性,让内容资产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第四,内容资产管理需要针对不同的人员角色提供相应的支撑能力。例如,对于内容资产的管理人员,他们需要知道资产的数量、分布、价值、元数据、使用情况、问题等;对于一线业务人员,他们需要有得力的工具可以在不了解数据技术细节的情况下,快速找到需要的内容数据并应用数据来实现业务需求;对于技术人员,他们需要高效地开展内容数据导入、存储、分析、应用等相关的一系列设计、开发、维护、优化等工作,以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对于外部合作人员,他们需要在一定的监管下,方便地使用企业数据资产,进行费用结算,并安全、可靠地形成合作成果,等等。

第五,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内容资产管理还需要满足很多新增的资产问题,并需要支持新的商业模式和行业机会的出现和发展。例如,内容资产的认定、审计、评估、盘点、减值等一系列问题,以及资产使用权和所有权的转移、出售、核销等方面的管理。总之,如何建立有效的内容资产管理模式,盘活企业数据资产,降低数据资产运营成本,是企业管理者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内容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实施方案

科学出版社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确立了通过内容资源资产化管理及应用平台建设及相关制度完善,实现以下内容资源资产化管理目标。

1.对内容资源进行资产化归集,实现公司对各部门内容资产的整体管控

(1)从企业经营角度清晰、准确地记录资产信息,掌握公司数字资产的数量、价值。

(2)根据内容资产的变化情况实时反映资产的状态,为资产处置和运营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来源,帮助出版社充分挖掘内容资源价值,有效提升内容资产使用效率,支撑公司转型发展战略。

(3)支持公司进行资源的规划、采集、采购、积累,形成资产的储备,再根据各部门的需求和业务情况,进行资源的组织、整合和分配,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满足各部门和项目对资源的需求

(1)实现出版社存量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实现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归档,为编辑策划、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等业务提供支撑。

(2)利用平台中的内容数据组织和管理功能,对资源进行获取、整合、加工,支持产品的设计研发,并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和价值管理。

(3)为促进各部门之间分享和使用资源提供支持,通过资源形成产品后的收益分成,一方面促进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和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促进内容资产版权管理的精细化。

3.构建基于ISLI标准的资源标识体系

通过采用ISLI关联标识编码,建立贯穿资源全生命周期的开放性数字内容资源模型,并通过其承载的与相关资源、信息等的关联关系,探索资源发现、资产管理、资产交易等多种业务的支撑方式。

4.构建专业化的知识组织体系

对加工后的内容资源进行多维分类和多层级标引,构建专业领域内容资源的知识体系,并依据资源的知识标引建立关联,从而实现内容资产的相互关联及知识图谱应用。

5.构建资源循环使用体系

在资源编码、标识的基础上,形成资源加工、分享、应用并形成的产品再作为新的资产返回平台的闭环,促进资源的增值和再利用。内容资源资产化管理及应用平台的架构愿景如图1所示。

这其中的重难点技术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ISLI的应用。ISLI标准提供了资源定位、标识、关联等功能,通过应用ISLI标识符编码嵌入技术为内容资源及资源之间的多种关联关系分配标识符,能够支撑资源的身份识别、管理、检索、交换、估值和结算等应用,能够对内容资源进行全流程、跨媒体、跨平台的跟踪管理,在资产管理、版权保护、产品营销、流通交易、用户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从技术上为实现出版企业内容资源的资产化管理、知识化应用、全媒体融合出版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多维元数据标引技术。即对内容数据的自有属性、业务属性、资产属性、语义属性等进行描述、标识,可采用XML语言对这些描述元数据进行结构化组织,生成XML描述文档。这个描述文件可伴随内容数据一同存取,并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和系统控制下被修改、更新,对不同类型的内容资产可以设计不同的元数据描述模型。这样不仅能够准确记录和展示内容资产的具体信息,还为内容资产的查询、检索和管理提供了很多便利。

再次是私有云或混合云存储。数据存储是内容资产管理的基础,由于内容资产的特点,需要建立海量、分布式、安全、可控、可扩展的存储体系,如出版企业自身的私有云存储或混合云存储中心。内容资产仓储中心需要面向企业内部全员以及合作方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存储、访问和下载服务,满足大规模并发访问的需求;需要具备分布式架构和多副本的容错机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需要支持多租户隔离、用户认证、数据加密等安全机制,以确保数据安全。采用对象存储方式,利用其对象包装、扁平结构、API接口支持,可以使类型多样的内容数据不受文件系统的限制,方便地通过服务接口访问到,并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扩展到较大规模。

最后需要一系列应用层的微服务或工具集。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非结构化数据的检索服务,数据抽取、转换、整合工具(ETL),對文件数量、类型、可用性、文档字数、图片分辨率、音视频长度等进行质量检测的工具,文本挖掘与语义标引工具,资源格式转换工具,数据查重服务,版权信息管理工具,统计报表工具等。

四、小结

无论从出版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实际需求来看,还是从相关技术发展的成熟度来看,内容资源资产化管理都具有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存在着巨大的潜在价值。

通过ISLI标准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解决出版企业核心业务资产存储、组织、管理、应用、交易、核算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大大提升出版内容质量和管理水平,还能够优化数字内容的加工、出版方式,促进内容资源的增值利用,促进数字产品的设计研发,并构建起出版社内容资源关联体系和知识体系,为实现跨媒体融合出版和精准、专业的知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高伟.数据资产管理:盘活大数据时代的隐形财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孙奇,任慧玲.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数字仓储建设经验与启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

[3]赵东岩.数字资产管理技术与数字化出版[J].印刷技术,2006(1).

[4]方芳.出版社数字资产开发浅析[J].新媒体研究,2018(2).

[5]韦宇.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字资产管理[J].科教文汇,2018(6).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任彦

审计概念内容形式管理论文 篇2:

审计概念的模糊性:基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视角

摘 要:在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工作中,通常会运用到大量的审计概念,如审计独立性、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等。这些审计概念往往都没有十分精确的定义,而含有极大的模糊性。这就为注册会计师職业判断的产生和运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事实上,在审计的各个环节,无不含有注册会计师丰富的职业判断在内。因此,揭示审计概念的模糊性与审计人员职业判断之间的依存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审计概念;模糊性;职业判断7

一、引 言

模糊性是指在对某事物进行判断时所具有的“似是而非”抑或“亦是亦非”的不明确判断。模糊性表现在事物发生的结果上是单一的和确定的,但就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对其结果的预料或判断却是不清晰和模糊的(蒋尧明,2003)。审计概念的模糊性,就是指审计概念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清晰性和局限性。这种模糊性,增加了人们对有关审计概念进行理解和把握的难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刺激和激发了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扩大了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运用范围和深度。

审计的概念很多。早在1961年,罗伯特··莫茨和侯赛因·A·夏拉夫在他们合著的《审计哲学》一书中,即把道德行为同审计证据、应有的审计关注(谨慎)、公允表达、独立性等一起,称作五大审计基本概念。事实上,随着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审计风险、审计程序、审计目标、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抽样审计和审计职业判断等概念,都是审计概念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组成审计概念体系中的诸因素几乎都没有十分精确的定义,而含有极大的模糊性,即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实践,都必须大量地运用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可见,审计概念的模糊性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职业判断,是指从事某项工作的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与本职业有着密切联系的某种(或某些)事物所做出的是与非的判定。而审计职业判断,通常也称之为专业判断,则是指“注册会计师从多种可能的工作方案中,运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取舍的决策”(秦荣生,1999)。或者“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判定或选择”(张继勋,2002)。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思维形式,它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从认知审计对象开始,到分析审计对象,再到最后判定审计结果为止,无不运用到审计职业判断。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明智的职业判断,可以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省审计时间,降低审计成本;而错误的职业判断,轻则使审计质量大打折扣,重则容易导致审计失败。而一旦引起审计失败,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CPA)的业务素质,增强审计工作责任心,善于归纳和总结执业经验,不断提升专业判断能力,是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和规避法律责任的必由之路。

二、审计概念的模糊性

(一)审计独立性的模糊性

美国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认为,审计的独立性,表现在审计人对被审计人和委托人(或授权人)保持独立性,是“财务报表准备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利害冲突使得审计职能的履行必须由独立于报表准备者和使用的人员进行”。AICPA则认为,“审计必须在实质上和外观上满足独立性的标准,独立性是指客观而公正的能力”。在我国,通常的表达是指“CPA在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都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尽管各种理解存在差异,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实际上,审计独立性包括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审计人员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具体地说,它要求审计人员在精神态度上是真诚、客观、无偏见的,不受任何个人利益的困扰或勇于排除外来干扰。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特别是在查清事实,确定处理和表达意见等重要场合,审计人员应以独立的精神来做出公正无私的判断,并公正地编制审计报告。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是针对第三者而言的,即审计人员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出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既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又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是有形的、具体的,是可以观察和判断的;而实质上的独立是无形的、抽象的,难以观察和判断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求CPA根据自身的控制能力和客户环境的变化等情况,综合考虑自己是否可以执行类似的业务。可见,这必须充分运用到CPA的职业判断。

另外,注册会计师要想真正“超然独立”于委托单位和被审计单位谈何容易!没有委托单位,就没有审计业务;没有被审计单位,就没有收入来源。民间审计是受托审计,而目前由于体制的不合理,我国的审计委托人往往就是被审查单位。这种委托人与被审查单位的同一性,往往使得CPA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左右为难。对于正直的被审计单位,CPA可以保持良好的独立性;而对于不正直的被审计单位,则很难做到真正的独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运用职业判断,充分关注审计独立性与审计风险,然后予以确定是否承接某一审计业务,或确定最终的审计意见类型。

(二)审计重要性的模糊性

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指出,审计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审计重要性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到底体现的是CPA自身的执业标准,还是被审计单位抑或报表使用者的主观需求?二是到底多大的错报才会影响到那些“理性的”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后所进行的年度报表审计,必须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并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报表使用者不至于因为CPA出具的不恰当审计意见(报告)而误信被审计单位报表,从而给报表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审计委托无非是以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等委托人为代表的报表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信任,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必须体现这些报表使用者的真实意愿(期望)。同时这也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运用充分的职业判断,去揣摩、掂量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具体要求。由于报表使用者利用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判断或决策,主要是为了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预期性的经济行为,而财务报表信息只是对历史经营活动的简单描述,这就会形成财务报表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但当报表使用者利用相关会计信息努力地作出判断或决策时,未来情况的发展变化可能已经大大地出乎人们预料,远远超出了会计信息可能提供的预测结果(蒋尧明,2003)。正是由于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以及预测方法和决策方法的相对科学性,使得现有财务报表信息“完全精确”或“绝对精确”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因此,从会计重要性的角度出发,应当允许被审计单位报表出现一定程度的错报,但应有一个最高界限(限额),应将错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不影响报表使用者的正常决策为准。因此,审计重要性的实质就是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重要性。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接受的错报金额,也就成为审计人员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错报的金额。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审计重要性要从性质和数量上加以判断,但目前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都既没有(也不可能)明确规定量化的标准,也没有(也不可能)明确指出哪些事项属于重要的, 哪些事项属于不重要的。这也就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经营规模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结合被审查项目的内容、性质、精确度要求以及有关财会法规的规定等因素对其重要性做出恰当的判断。事实上,现行的审计重要性的确定标准,主要来自于注册会计师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然而,由于不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同,社会实践的经验丰富程度不同,以及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特定经济环境及其会计核算过程中所选用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等方面理解的程度不同,使得不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对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也就不尽一致。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注册会计师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和增强社会实践,那么对同一行业或同一被审计单位所确定的审计重要性水平就会大体相同或相近。

(三)审计风险的模糊性

审计风险是指在被审计对象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往往要事先确定出一个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通常也称之为期望审计风险),而后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估计出重大错报风险,最后确定出注册会计师所应承担的计划检查风险水平。计划检查风险的确定,事实上是为了确定证实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实际工作中重大错报风险的高低是如何确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又是如何确定的?这都涉及审计风险的模糊性问题。

审计风险常常体现在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某些交易或事项的重大错报风险的估计上,与实际水平产生了重大差异。具体地说,就是审计人员过低地估计了被审计对象的风险水平和过度信赖了被审计单位本不值得信赖的内部控制,才会导致忽略了必要的证实性测试程序和方法的运用,乃至于未能揭示出被审计单位报表尚存的重大错报就轻易地出具了不恰当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归根结底,就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出了问题。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往往通过“高、中、低”等表示一定程度(或变化范围)的概念来界定某一风险要素所存在的状态。这种“高、中、低”程度的相对准确性或模糊性,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某一风险要素的变动区间,反而更贴近风险的实际情况了。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在发表了审计意见后所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由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发生与审计人员无关,所以可接受审计风险一经确定,事实上也就限定了计划检查风险的大小。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合法,使得财务报表使用者不至于误偏误信会计信息,因此,财务报表使用者所能承担的风险度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审计人员的“可接受”风险水平。而要确定财务报表使用者所能承担的风险度大小,显然是注册会计师利用自己多年的执业经验,结合不同报表使用者的特殊要求而界定的一个“合理”风险水平。这个界定过程,就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过程。

(四)审计证据的模糊性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它有充分性和适当性两个特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证据数量的要求,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使得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意见。这个“足以”并不意味着审计证据数量越多越好,而是审计人员收集的证据量在确保审计目标实现的同时,与收集证据所发生的成本之间的一个理想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不是一个具体的数据,带有相当的模糊性。注册会计师必须利用恰当的职业判断,充分考虑重要性与风险、经济因素、总体规模与特征(张龙平,2003)等因素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影响。通常地,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决定审计证据数量的主要因素。审计项目越重要,审计项目风险越大,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就越多。审计成本(经济因素)是制约审计证据数量的另一因素。一方面,审计成本的增加可以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数量,以确保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但出于同行竞争的需要,会使得注册会计师自觉地控制审计成本的发生;另一方面,审计成本的减少可以获得一定的业务竞争优势,却往往使得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在审计成本与审计结论之间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寻求一个合理的结合点,即平衡点。另外,总体规模的大小,总体特征的变异性,也会对审计证据的数量产生重大影响。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要求,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即审计证据要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并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一般而言,审计证据的相关度和可靠程度越高,所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少;反之,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越多。审计证据数量收集得再多,倘若证据质量不高,同样无法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运用职业判断,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来源性、及时性和客观性进行判定,以求收集到数量合理、质量较高的审计证据。

三、基于审计概念模糊性前提下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

在具体的审计实践活动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面临着两类复杂问题:一是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二是审计概念的模糊性。无论是会计信息的模糊性还是审计概念的模糊性,都会导致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模糊性,从而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性。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是指由于会计计量确认和财务报表编制而造成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任务和实现审计目标的过程中加以鉴定、甄别、分类与汇总,并最终据以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概念的模糊性,通常又被有些学者称之为审计标准的模糊性,它是注册会计师据以判定被审计对象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高与低等性质特征的依据、手段和衡量尺度。如果这把尺度不客观、不清晰,由此度量出来的结果就难以令人信服。因此 ,注册会计师必须灵活地运用审计概念的模糊性进行恰当的职业判断。

(一)“合理保证”理论是审计业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恰当”与否的衡量标准

按照审计准则有关规定,由于审计中存在的固有限制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使得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因此,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不断修正的、系统的执业过程,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对鉴证对象信息整体提出结论,提供一种高水平的即合理的保证,而非百分之百的绝对保证。“合理保证”是审计业务活动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在承接审计业务、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委托和受托双方已经就“合理保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了。而在审计过程中,当审计证据的搜集足以实现审计结论的“合理保证”时,也意味着审计程序的终结。因此,这种合理保证,意味着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程序的进行,乃至于审计报告的出具,注册会计师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整个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提供百分之百的绝对保证;而作为一个理性的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也完全能够理解审计业务只不过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一项专业服务、合理保证而已。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的职业判断恰当与否,主要也就是看注册会计师对已有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经过一系列、系统的职业判断之后,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能否实现和满足“合理保证”这一要求。

(二)模糊控制理论是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判断的指导思想

模糊理論认为:系统越复杂,模糊性越大;因素越多,综合评判便越模糊;动态的时变性越强,模糊性问题便越突出。“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采用语言规则与模糊推理和先进控制策略的一种现代智能控制理论。其突出特点在于:(1)控制系统的设计不要求知道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只需要提供现场操作人员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数据;(2)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强,适应于解决常规控制难以解决的非线性、时变等问题;(3)以语言变量代替常规的数学变量,易于形成专家的“知识”;(4)控制推理采用“不精确推理”,由于推理过程模仿了人的思维过程,同时介入了人类的经验,因而能够处理大量复杂而无法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系统的控制问题,所以它是处理推理系统和控制系统中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模糊控制理论来加强审计工作管理和推进审计工作的实施,运用模糊控制方法来确定审计时间、方法和重点。同时,通过模糊控制理论,来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尤其是开展专家集体判断,从而克服判断随意性和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效率和效果。

(三)不断加强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是提高注册会计师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是建立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既有经验之上的。无论是确切的知识结构还是深附于个人的阅历经验的积累,总是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同时,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也有高模糊性。人们无法分清有效发挥作用的职业判断能力究竟是因为具有数理知识还是因为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强逻辑分析能力,何况不同的人即使有同样的数理知识也未必能得出相同的判断结论。因此,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注册会计师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境界和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增强对事物的认识和辨别能力;也只有不断地将知识和审计执业经验嵌入到长期的审计执业过程中,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更好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其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之上,进行恰当的职业判断,并最终形成审计意见。

(四)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水平的有力保证

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水平的高低,最终要体现在审计结论的准确性上,而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又最终体现在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上。在审计执业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一方面可以尽量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错过发现重要审计证据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评判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在审计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审计样本量,加大审计力度。

四、结 语

审计概念的模糊性为审计职业判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加大CPA的审计风险留下了隐患。要想降低审计风险,尽可能地规避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前提下,按照“合理保证”理论、模糊控制理论和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来开展审计活动;二是通过大量的审计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和总结各种经验乃至于规律性的东西,既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判断水平,也可以推而广之;三是通过参加各种后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认识,把握实质,增强对各种事物(含审计概念)的认识和辨别能力,正确分析模糊性,并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水平。

参考文献:

蒋尧明. 2003. 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学的本质[]. 财经研究(6).

秦荣生. 1999. 论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注册会计师().

裘宗舜. 2003. 审计学[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张继勋. 2002. 审计判断研究[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张龙平. 2003. 审计[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06. 企业会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W3Ambiguity Analysis of Audit Concepts: A Perspective of

CPA′S Professional udgments

W4"B ANG Qizhen

WB(School of Accountancy, 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W

Weywords:WB1Audit concepts; ambiguity; professional judgmentsWY(責任编辑 杨莲娜)

作者:张其镇

审计概念内容形式管理论文 篇3:

企业知识审计活动逻辑关联研究

〔摘 要〕知识审计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首要步骤以及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比较30种知识审计架构的审计活动过程的基础上,依据过程展示图的元过程图和元展示图的原理与技术,建立起企业知识审计的活动与子活动列表及其所包含的概念列表,深入揭示了知识审计活动的内在逻辑关联与相互作用关系,为现代企业更好地认知与实施知识审计,促进知识审计效益最大化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企业;知识审计;审计活动;过程展示图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03

〔Key words〕enterprise;knowledge audit;audit activity;process-deliverable diagram

知识审计(Knowledge Audit)作为一个横跨知识管理与审计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已经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1-3]。知识审计将审计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企业知识管理活动有机结合,将审计思想与方法应用到企业知识管理之中,促进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与实施,对企业知识资产与运作流程的效率性审计与效果性审计,是对现代审计理念的延伸和发展。知识审计不仅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首要步骤以及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在企业战略规划、蓝图设计、系统实施和持续改进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基于知识审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许多研究机构和国内外学者基于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知识审计架构与方法,如FKM-Audit法、HyA-K-Audit法、KAA法、SEKAM法、Strategi Model法等,涵盖概念性、过程性和测量性等多种性质的架构,但这些架构的关注焦点、实施步骤、具体内容、内在逻辑以及所使用的技术、基础条件等都不尽相同,造成了实际应用的困难。由此,本文拟对这些知识审计架构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其所包含的审计活动展开内容分析,并采用元建模技术中的过程展示图(Process-deliverable Diagram)[5],深入揭示企业知识审计的运作机理,以及审计活动的内在逻辑关联与相互作用关系,为现代企业更好地认知与实施知识审计,提升知识管理绩效,促进审计效率与效果的最大化。

1 企业知识审计活动的性质与特性

基于组织理论观点,组织活动可以被理解为工作单元或一组行动,具有活动主体、活动客体、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目的性追求等基本构成要件,是致力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系列行为过程[6]。审计活动是组织活动的类型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对审计的内涵与特征的体现,审计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都能够在审计活动中得到体现。审计意味着独立的审计人员对一定的领域进行鉴证、监督与评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审计在内涵和外延上得到极大丰富,在体系、范围、内容、方技等方面都有所扩展和改变。知识审计活动即是知识审计过程的构成单元或具体节点,通过知识审计活动,可以调查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效率性和效果性,并对企业内部各种有关知识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合规性等进行评价。另外还能揭示企业对知识进行实际管理的优势与劣势,分析知识管理的环境、障碍以及促进因素,设计未来知识管理方法路线图,并提供具有诊断性和咨询性的审计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以及员工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活动提供帮助[7]。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出30种知识审计模型或架构(见图1a),并对其所含有的知识审计活动进行分析,利用系统化流程优化设计方式,通过消除、简化、整合、均衡等,最终确定出7个主要活动:审计准备、审计辅助、数据收集、审计处理、审计评价、审计结果与知识再审计,7个主要活动共计包含23个子活动(见图1b),这些主要活动与子活动构成了元过程图的主要内容。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知识审计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知识再审计是非常必要的活动,但再审计的具体内容仅是上述活动的再次重复,因此其并未有实质内容和特征。

2 过程展示图的基本原理与特性

方法工程学涉及方法的文档、设计以及适应性。对于记录和描述现有方法的重要技术是元建模技术(Meta-modeling Technique)。而模型描述构件或系统,元模型则描述模型及其主要特性[8]。过程展示图是源于UML建模标准的一种元建模技术,由两种图所构成:基于过程观点的元过程图(Meta-process Diagrams)和基于展示观点的元展示图(Meta-deliverable Diagrams)。而元过程图是基于UML的活动图,用于描绘主要活动、子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位于左侧。而元展示图则是基于UML的类图,用于描绘概念以及可展示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位于右侧。左侧活动和右侧概念之间用虚线箭头加以连接[9-10]。

21 元过程图

元过程图中具有3种不同性质的活动(Activity):标准活动、封闭活动和开放活动。标准活动是指活动中不包含任何的子活动(Sub-activity),一般用圆角矩形表示。而封闭活动与开放活动属于复杂活动(Complex Activity),二者的区别在于开放活动中的活动(或子活动)是可以扩展的,这种扩展可以发生在同一个图或另一个图中,通常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包含两个或多个子活动的圆角矩形表示,另一种是带有灰影的圆角矩形表示;而封闭活动则表示活动(或子活动)是不能扩展的,活动(或子活动)是未知的或与特定情景无关,一般用带有黑影圆角矩形加以表示。活动之间具有四种形式的关系:顺序式(Sequential)、无序式(Unordered)、并发式(Concurrent)与条件式(Conditional),各个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用带箭头的连线表示。

22 元展示图

元展示图是用图的符号表现出在元过程图中各个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元展示图中最为重要的是概念(Concept),根据Booch,Rumbaugh and Jacobson(1999)的观点,概念是一组对象享有相同的属性、运作、关系和语义[11]。与活动类似,概念也可以分为标准概念、开放概念和封闭概念,其原理和元过程图类似,但一般用直角矩阵表示,开放概念采用带有灰影的直角矩阵表示,而封闭概念则采用带有黑影的直角矩阵表示。

与元过程图的活动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存在多种形式[5,11]:第一,泛化(Generalization),表示一个通用概念(General Concept)与多个的特殊概念(Specific Concept)之间存在一种继承关系,通用概念将继承特殊概念的所有行为、关系或功能等。一般用带有空心三角箭头的实线表示,箭头方向由特殊概念指向通用概念。第二,依赖关系(Dependency),表示一个概念使用到了另一个概念,但这种使用是偶然的、临时的,而且被使用概念的变化会对使用的概念产生影响。依赖关系是一种非常弱的关系,也是一种偶然的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关系。一般用带有箭头的虚线表示。第三,关联(Association),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呈现出一种强的结构化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性的,而且关系双方是平等的。这种关系可以是单向,也可以是双向的。一般用实线进行表示,实线上方标有名称和方向,方向用实心三角箭头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关联还会表现出多重性(Multiplicity)的特性。多重性是指一个概念的实例(Instance)可能与多个概念的实例存在关联,这种关联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如(01)表示0个或1个实例,(1)表示只能1个实例,(0)表示0个或多个实例,()表示多个实例,(1)表示1个或多个实例,(3)表示只能3个实例,(nm)符号表示有n到m个实例等。第四,聚合(Aggregation)与组合(Composition),它们是关联的一种特例。聚合关系是一种强的关联关系,体现的是概念(作为整体)与概念(作为部分)之间的拥有关系,此时整体和部分是可分离的,部分可以属于多个整体对象,也可以被多个整体对象共享,一般用一端带有空心菱形箭头的实线表示,菱形指向具有整体性质的概念。而组合是比聚合有着更强的关联关系,也被称为强聚合,同样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此时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的,整体的生命周期的结束意味着部分的生命周期结束。一般用一端带有实心菱形箭头的实线表示,菱形也指向具有整体性质的概念。

3 企业知识审计活动逻辑关联分析

在此,本文基于过程展示图的基本原理,借助元过程图和元展示图中图表以及连接方式,深入揭示企业知识审计活动的特性以及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31 企业知识审计活动的元过程图分析

元过程图的活动与子活动具体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每种知识审计活动都包含有一些子活动,如在审计准备活动中,主要包括初始会谈、目标领域调查、界定范围与设置审计目标等子活动,且每个子活动都包含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和特征。

32 企业知识审计活动的元展示图分析

根据表1中所确定的活动和子活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可以确定出29个概念,元展示图所包含的概念,以及所涵盖的内容及其特征如表2所示。

33 企业知识审计活动的过程展示图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将元过程图以及元展示图有机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企业知识审计活动的过程展示图,具体如图2所示。图2较为清晰地揭示了企业知识审计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4 结论与启示

当前,知识审计在制定企业知识战略、构建知识管理蓝图、规划建立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寻求已知的市场进入与退出的方法与手段、找出摆脱企业衰落的原因和途径、努力克服自身的竞争劣势,敢于面对在学习曲线上领先的知识密集型竞争者的竞争等方面颇具重要作用与意义[12]。不同学者和研究机构基于知识管理实践,构建起不同特征的知识审计架构,其所包含的知识审计活动在数量、内容等方面存在不一致性,造成实际应用的困难。本文基于过程展示图的基本原理,借助元过程图和元展示图深入揭示了企业知识审计活动的逻辑关联与相互作用关系,为现代企业有效认知与实施知识审计提供了借鉴。

本文认为企业在具体实施知识审计时,需要结合审计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重点把握知识审计活动的如下性质:其一,关注企业知识成长。企业知识成长状况是企业制定知识战略与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基础,因此知识审计不能忽视企业的知识成长阶段。伴随着企业知识的成长,企业知识战略在不断调整,而且支持企业知识战略的知识管理制度也在发生变化,知识审计的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其二,注重揭示风险与问题。知识审计是风险控制导向型的,即知识审计应该关注的是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风险及问题,其核心在于进行知识治理,注重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其三,注意审计方法选择。知识审计应该以数据、事实和基准为依据,注意分析方法的合理性、科学性与针对性,以提高解决方案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当然在实践中没有惟一、标准或最优的方法,需要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如知识基础、知识需求、内外部环境、企业文化、知识管理战略等因素而定。其四,强调审计基准。知识审计首先是以知识战略为基础,确定管理实践与战略执行之间的差距,其次是以企业目标为基础,确定目标计划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再次以行业竞争对手的标杆为基准,确定现行的管理模式与标杆企业之间的差距。其五,洞察内在机理。知识审计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问题和弥补差距,还必须把握问题和差距所产生的内在机理,即知识审计应关注对问题机理和方案机理的审计分析。其六,提出报告建议。知识审计的最终产出不应局限于审计报告,应充分发挥出审计的咨询性和建设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审计并不能完全保证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成功,但其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知识管理活动成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Debenham J.,Clark J.The knowledge audit[J].Robotics and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Journal,Pergamon Press,1994,11(3):201-211.

[2]Henczel S.The Information audit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effe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an opportunity for the special librarian[J].Inspel,2000,34(3/4):210-226.

[3]Liebowitz J.,Rubenstein-Montano B.,McCaw D.,et al.The knowledge audit[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0,7(1):3-10.

[4]Wang jiankang and Xiao jiuling.Knowledge management audit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y based on processes[J].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2009,4(3):239-249.

[5]Levantakis,T.,Helms,RW.& Spruit,MR..Developing a reference method for knowledge auditing[J].In TYamagchi(Ed.),Proceedings of the 7th Conference of Practical Aspects on Knowledge Management.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5345.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Verlag,2008:147-159.

[6]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7]马丁,海森格,沃贝克.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第2版)[M].赵海涛,彭瑞梅,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Brinkkemper,S.Method engineering:engineer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methods and tools[J].Information and Softwre Technology,1996,38(4):275-280.

[9]Weerd,I.van de,and Brinkkemper,S.Meta-modeling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and design methods[M].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Utrecht University,2007.

[10]Weerd,I.van de,& Brinkkemper,S.Meta-modeling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and design methods[J].In MRSyed,& SNSyed(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odern 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Hershey:Idea Group Publishing,2008:38-58.

[11]Booch,G.,JRumbaugh,and Jacobson.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ser Guide[M].Addison-Wesley,1999.

[12]蒂瓦纳.知识管理十步走:整合信息技术、策略与知识平台(第2版)[M].董小英,李东,祁延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

作者:肖久灵 汪建康

上一篇:学前班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班主任期末工作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