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文化创新逐渐成为城市发展当中的关键性的因素,公共艺术设计能够很好的在归置城市空间的基础上,使得民众和文化之间产生交融,同时能够通过设计传达一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能够很好的体现城市文化创造力。本文将探讨公共艺术社会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和应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论文 篇1:

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介入与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将公共艺术设计放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可以同大众产生文化互动,从而成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和公众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会使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对城市的人文情调也是一种升华。文章分析了公共艺术设计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发展问题、分类价值和具体应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城市雕塑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交流和举办各种公共活动的开放性场所,能够为广大人民服务。城市空间包括的公共开放区域较多,例如公共绿地、主次干道等一切向公众开放的区域。随着经济的进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日益凸显。公共艺术是在公共环境中创作的,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等。

一、公共艺术设计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

公共艺术设计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地域性等特点。开放性,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城市和乡村有了一定的差异。城市的发展受文化的阻碍较小,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灵活性和融入性[1]。参与性是比较重要的特点之一,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设计可以与公众产生互动、进行交流。公共艺术的创作是具有开放性和民主性的,艺术家、公众和艺术品三者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此来共同完成一件艺术品,使公众具有评判和参与的权利[2]。公共艺术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公共艺术形式的客体要素也受地域、民族、生态、文化基因等因素影响。另外,民族化、地域化、本土化也是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

二、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大多艺术给人的感觉总是可望不可及的,很多人认为艺术作品只有在美术馆等相关地方才可以见到,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每件艺术品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能够给人美的体验[3]。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涌入,使得社会的组织形态和人们的生活空间划分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及室内空间被称为公共空间,公共艺术可以与之共同发展。公共艺术的概念其实是比较广泛的,不是特指一种特有的公共艺术类型,景观、建筑、雕塑等都可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呈现。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不只是展现一种单纯的装饰物,是艺术家和设计师对城市文化的展现和诠释,能展现城市的人文氛围,也能表达人们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共艺术的设计可以展现城市中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人文精神。好的艺术作品可以将城市历史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欣赏和观看艺术品的人感受城市的文化,增进对城市的情感。另外,设计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视觉形式的美,好的艺术作品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4]。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展现城市文化,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体现公共艺术的生命力。

公共藝术设计介入城市公共空间,也有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公共艺术设计的作品与城市建设和规划是否适应,其位置是否合理,和所处的空间能否契合等。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艺术作品如果千篇一律,就不能完美地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特点[5]。部分艺术作品存在低俗劣质的现象,不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主流观念,可能会产生一些比较恶劣的影响。怎样根据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艺术作品,怎样将公共艺术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为城市居民服务等,已经成为相关行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公共艺术设计的分类

一是公共性雕塑。雕塑一般有架上雕塑和户外雕塑两种类型,其中,户外雕塑在城市雕塑中占比较大。雕塑在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地带等处最为常见。城市雕塑有其本身的公共性和表现力,公共艺术正是借助此特点获得大众的喜欢。

二是公共壁画。壁画一般适用于建筑物的表面。不同的城市艺术风格也有所不同,有着特有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意义,但是在装饰上却有着共性。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计者可以毫无保留地发挥自身对壁画的认识和理解,将其与城市空间内的装饰结合,使壁画装饰别具一格。

三是景观雕塑和雕塑性建筑。雕塑性建筑是设计师将雕塑造型应用于建筑设计,让建筑具有雕塑美感的同时,也能够体现人文审美情感。如今,建筑不单单是用来居住,设计师更多开始关注建筑的艺术性和建筑美学。亨利·摩尔是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大师之一,其艺术创作是从公共艺术设计的本质出发,将人文情怀融入并和雕塑的表现形式相结合[6]。他创作的作品通常被放置在公园绿地中,使当地的城市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四、公共艺术设计的价值

公共艺术是从个人审美和社会审美这两点出发进行设计,其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领域中,关注公众审美并贴合公众审美。相关部门应更加注重公共艺术设计的价值,加大介入力度,使公众的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艺术家的公共意识不断提高。现如今的中国艺术以社会价值观念为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公共艺术教育形式的体现。天津的首届公共艺术展览涉及实验建筑、环境景观、公共雕塑、公共壁画、乡村建设、新媒体艺术、公共活动等方面,而将更多的公共艺术融入展览中,可以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

五、公共艺术的具体应用

(一)重庆江北嘴CBD公共艺术装置

重庆江北嘴国金中心的公共艺术装置是以巨型大熊猫和山茶花为主要元素(图1)。山茶花树高大概6.5米,重约16吨。大熊猫懒懒地趴在建筑楼顶,手拿着山茶花深情地看着绿地上的山茶花。山茶花是重庆市民热情豪放、敢于拼搏性格和精神的体现。

(二)各地艺术节的兴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也在快速发展和转型,各个地区的艺术节也逐渐兴起。艺术节不只具有艺术属性,更多地展示了社会属性。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物化的构成体,同时也是城市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催化剂,艺术节的开展更多地展现了城市文化的创新。

(三)互动协作

人们可以通过互动获得真实感,公共艺术设计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可以促进城市文化与人们的互动。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互动方向,利用多种方式增进城市文化和艺术的关系,使公共艺术设计的互动性得到充分体现,也可以利用信息科技技术将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从而提高设计感与体验感,使公众可以通过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体会城市的文化与情感价值。

(四)公民美学

设计人员应当将公民美学充分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公民美学和公共艺术密切相关,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与角度影响人们的生活。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坚持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对城市的传统文化与风俗有深入的了解。设计师要将公共艺术和功能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增进公共艺术与民众的关联,使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具备较高的使用价值和良好的艺术效果,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六、公共艺术设计地域性和民族性精髓

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建设的文化载体,地域性同公共艺术有着历史传承关系。而公共艺术的民族化则更加注重本土资源的学习和借鉴。另外,公共艺术设计的材料也在发生着改变。材料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物质载体,由于艺术家的经历各不相同,学习的知识也有所不同,设计的艺术作品所运用的材料也自然不同,这使得公共艺术世界成为丰富的材料世界。艺术家们在设计艺术作品时,吸取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精髓,借鉴不同民族的艺术,可以创作更好的艺术作品。

七、结语

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公共艺术设计成为影响人文环境构建、城市情怀表达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关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作品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介入有利于将一个城市的文化情感以艺术的形式进行表达。

参考文献:

[1]王祎晨,胡丽香.滨水景观中的公共服务设施艺术化设计浅析:以郑州市贾鲁河为例[J].美与时代(上),2020(7):87-89.

[2]王詩语.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0(24):138-141.

[3]李彦菲,王艳梅,陈唯文.基于“混合学习”的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计[J].广西教育,2020(18):117-118,156.

[4]尹若冰,郑陈陈.浅谈现代中国城市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以建筑物和公共艺术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74-77.

[5]张译丹,张昊.案例教学法与设计实践作品探究:以公共艺术课程为例[J].雕塑,2020(5):78-79.

[6]刘勍.公共艺术设计在公共空间中的重要作用[J].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4):44.

作者单位:

广西尚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金世强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论文 篇2:

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与应用①

摘 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文化创新逐渐成为城市发展当中的关键性的因素,公共艺术设计能够很好的在归置城市空间的基础上,使得民众和文化之间产生交融,同时能够通过设计传达一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能够很好的体现城市文化创造力。本文将探讨公共艺术社会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和应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空间当中介入了公共艺术与公众文化后,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人文情调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如今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当中的关键因素,城市设计更是向着弘扬文化的角度发展,很能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同时引起共鸣。

一、公共艺术设计介入城市空间所产生的问题

(一)出现了设计与城市的整体规划不相适应的问题

我国城市在在进行整体规划的过程当中常常没能将人文的因素考虑其中[1],这使得公共艺术设计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常常出现和城市整体规划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使得公共艺术设计不能够完全发展出自身的潜力,这反应城市的整个建设上就难免呈现出一种“违和感”,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不能符合正是整体规划的發展因此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与不适应[2]。

(二)设计水平整体水平较为落后

公共艺术设计的优劣完全取决于设计水平的高低[3],设计水平越高也就意味着其在和城市规划相互适应的过程当中,更能够体现出人文精神[4]。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不难发现由于整体设计水平不足,设计师没办法将其想法完全的呈现出来,导致整个公共艺术设计出现了和理念脱节的情况,这样的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取得应有的设计效果。

(三)设计者缺乏专业化的设计理念

在当前公共艺术设计的从业人员当中,他们虽然都是相关设计出身,但是度与公共艺术设计而言,虽然是以设计为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同时也对设计者的文化素养和建筑建造知识的学习和收集上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很多设计者由于缺少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得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专业化欠缺的情形,从而引发相关问题。

二、加强公共艺术设计介入城市空间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相关的法规的完善

想要提升公共艺术设计的实用性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规要求。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但是在倡导人文精神的当今社会,城市建设和人文精神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大趋势,整体而言对于这种“软文化”一般而言只有在相关法规的支持下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相关法规在完善的过程当中应当充分考虑是否和当地的文化策略相适应,从文化的角度对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提出一些要求,但同时也要给设计者提供一定的可选择的空间,去创造和发挥。

(二)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

公共艺术设计其最重要的设计理念不仅是要能够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体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达成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公共艺术设计应当是沟通城市建设、城市人文和城市环境三者的桥梁,因此在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的过程当中要能够突出对保护环境的强调作用,要能使整个设计当中人文和自然的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交融。除此之外就是对公共设计过程当中一些不利于城市环境和人文发展的因素进行限制,比如说为了达成公共艺术设计的需要而破坏了原有的民风民貌,这样的行为就是不可取的。整个相关管理办法的内容要能够做到以人为本,达成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三)提升从业人员的设计素质

专业人员的设计素质是决定设计水平高低的关键性因素。首先在招聘公共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过程当中应当严把专业关,同时通过综合考察的方式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设计素养和人文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其次,就是要在高等的公共设计教育培养的过程当中注意实践的重要性,并能够为学生讲述先进的西方公共艺术设计的思想,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考核,要能够定期对从业人员的设计水平进行考察,安排适当的考试是和学习机会,不断提升其知识和实践的储备,最终以保障其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空间的建设当中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整个应用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能够将环境保护和人文建设摆在首要的位置,要能够按照管理办法的要进行,并制定相关的法规进行支持和完善。同时,设计师本身应当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公共艺术设计的水平,并通过不断的学习促进公共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为我国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人文、自然和城市设计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肖杨. 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与应用[C]// 中国创意设计年鉴·2018-2019论文集. 2020.

[2] 汪海燕.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 艺术科技, 2014, 000(012):20-20.

[3] 曹武, 郑卫民. 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浅谈我国当代城市公共艺术[J]. 中外建筑, 2006(3):30-32.

[4] 熊时涛.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营造[D]. 中央美术学院.

作者:邢德康 马驰 郭家乐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论文 篇3:

分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

摘 要:在城市经济实力快速提升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重要的当代文化形态,公共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给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城市思想的呈现带来了新的思路。但就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来看,其仍然存在轻实质、重表面等现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新时期公共艺术建设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艺术设计;城市美学

公共艺术是一座城市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公共艺术设计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是何种形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都在积极地表达当地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都体现着市民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基于此,有观点认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当下文化教育与艺术传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与意义还不仅限于此,它往往能够通过改变其所在地区地景观,突出该地的某些特质,唤起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进而长时间地影响公众的精神状态。从这一层面来讲,城市公共艺术具有极其强大的力量,在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概述

一般而言,公共艺术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受到学术交叉性以及综合性等因素的影响,提法较多,如有观点提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公共、艺术与设计的集合。其中,艺术是人为地利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创造,是多种表现形式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相互融合与相互渗透,以实现美化城市公共艺术或者引发观者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作为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设计理论范畴等仍然没有较为统一的观点。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学科与环境技术科学、民族与地域文化研究、公共行为学与公共心理学、生活与社会需求等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回顾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化,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日益升温,众多的研究者与设计师们投身其中,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财富”;另一方面,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建设实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于不同程度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公共艺术的传承

归根结底,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其发展历程离不开对传统美学的传承。而传统美学对美的探讨与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美”的概念的确定。无论是传统的艺术作品,还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诞生的新型艺术作品,其所产生的美感,与最终的呈现效果,都是设计者较为关注的问题。从这一层面来讲,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实质上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回顾数千年来人类对于美的本质的探索,美大致可以概括为理论美、形式美与快感美三类,而根据美的表现形态,又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等。其中,艺术美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性劳动获得的,是对真实生活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结果。基于此,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属于艺术美的范畴,而艺术美的三大要素,即艺术的真实性、情感性以及独创性。

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来看,西方传统美学观念以及我国传统美学观念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西方的美学观念中,“模仿论”的美学观给艺术门类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其所推崇的审美判断标准极大地削弱了艺术家的创造力。随后,人们逐渐意识到模仿论的缺陷,更为复杂的“再现论”由此诞生。与“模仿论”相比,后者更加注重艺术家的艺术表现张力,同时也唤起了观赏者的审美感知。就现阶段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来看,很多的设计作品,就是来源于真實生活的再现。基于“再现论”的公共艺术设计,既有对生活实际的模仿的影子,也有艺术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灵活应用以及自身艺术表现张力的体现。此外,艺术形式对于艺术作品的呈现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不论是表达设计者主观情感的设计,还是反映生活的作品,都需要将其“装入”相应的审美形式之中,才能称其为艺术。根据“形式美”的观点,艺术作品的呈现需要构成事物外形的材料的属性以及一定的组合规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即对各种无序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呈现出一定的审美特性。从这一层面来讲,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亦是“形式说”的传承。在设计活动中,众多的设计者们通过对各类公共设施的配套、街景形象的塑造、绿色环境的开发等,将当前城市的各类环境要素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进行合理的重组,进而实现改善城市景观环境的目的。

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意境是设计者对客观形态的刻画与描绘,是美学的核心观念。根据“意境说”的要求,艺术美感的呈现,并不仅仅是对事物具体形态的描绘,更需要的是“以形写神”达到一种内在精神层面的“神似”。而这一美学特点,在以雕塑作品为代表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回顾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不难看出,“重神轻形”的美学理念,给公共艺术设计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水体设计以及雕塑设计等活动中,“意境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不仅如此,我国传统美学观念中的“格调说”也给当下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从本质上来讲,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活动,是对人类生存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其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空间的规划与设计等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设计者需要充分考量各个设计主体的协调关系,关注各个要素之间的繁简、虚实关系,继而确保整个设计格局的合理性,而“格调说”强调的便是虚实相生。因此,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亦有赖于“格调说”的传承。

三、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新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演变,无不保留着当地居民们在悠长岁月中的宝贵经验与记忆,以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镌刻下来,凝固成城市居民对一座城市的视觉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任务。回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美学观念的传承给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还需要做出一定的创新。

从构成要素的创新来看,城市雕塑、城市绿化、城市水体的美学创新,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定的雕塑艺术,塑造出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并将周围的人文公共与地理公共充分融入,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气息风貌,装点城市一隅,是当下城市雕塑对城市艺术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但国内的城市雕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立意不高,感染力与生命力不强,造型过于呆板等。基于此,设计者与雕塑工作者在进行雕塑设计、建设时,应当更多地关注美学创新,避免盲目抄袭,融入更多的内涵,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兼顾大众的人文需求,以解决现阶段审美缺失等问题。而在城市绿化等的美学创新中,则应当关注其改善公共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等目标,结合道路、广场等具体情况,融入恰当的设计元素,保证绿化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与实用性。

从人文美学的角度来讲,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这一艺术门类,实际是城市公共与艺术设计的结合。除了关注艺术设计活动中色彩、光影、明暗等设计手段的应用外,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还需要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城市文脉的连续性,结合相应的公共要素,体现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品味与深层次内涵。基于现阶段城市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时,应当以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为导向,尽可能为当地居民创造出相对理想的生活空间。基于这一要求,在进行设计时,设计者需要从公共美学、社会艺术心理领域等角度进行探究,尽可能提高最终设计作品的美学质量。

近年来,在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的双重压力下,生态设计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态设计概念的出现,实质上是艺术设计领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回应。在此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生态化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从设计的观念、生态设计的理论构建,到设计的方法与技巧,生态设计都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但从现阶段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状况来看,要真正实现生态设计这一创新目标并非易事。首先,我国的生态设计之路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界尚存在认识不清、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其次实践过程中,受到利益驱动问题以及局部操作、整体实现之间的矛盾等因素的影响,整个生态设计的创新之路并不顺畅。从长远发展来看,要实现城市公共艺术的生态设计,首先需要遵循整體优先原则,即服从持续性利益,在此基础上,尊重自然,建立新的生态观念,并积极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继而实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集约化”。

四、结语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传统美学的重要传承,在其发展历程中,相应的设计作品,给城市的建设与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面临诸多问题,相关的设计师与学者应当从人文美学以及生态设计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马骏.楚文化背景下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武汉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3(5).

[2]熊晨卉,陈建.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以武汉地铁2号线为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3).

[3]李杭,马彧.安塞民间传统绘画图案在公共艺术中的传承与应用[J].美与时代,2015(8).

[4]罗滔,张鹏.基于广府文化传承的城市空间公共视觉调查与创新应用研究——以广州地铁为例[J].设计,2017(14).

[5]朱建邦,希茜,闫格.城市公共艺术治理中的传统再现——论档案文化资源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介入[J].北京档案,2017(11).

作者单位: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作者:王东浩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成长小说民族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