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方法管理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植树造林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一项无比重要的技术,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还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明显推动作用。我国也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方面的建设并加大资金投入,力求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并加快国民经济增长,更好地完成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出的目标。要想完成林业方面的目标与长远规划,植树造林这个基础的方面应该要更加重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植树造林方法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植树造林方法管理论文 篇1:

浅谈植树造林方法及管理措施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入,但是现实中原生态的森林越来越少,这就需要营造人工林耒进行补充。营造人工林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如何栽培和管理的问题,本文试从植树造林的栽培技术及管护入手,探索植树造林和管理要注意的基本问题.希望对植树造林有所帮助。

【关键词】植树造林;栽培技术;养护技术

众所周知,森林可以美化环境,清除空气污染。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很多地方出现泥石流,天气恶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严重的土地流失、肆虐的沙尘暴天气、干涸断流的河流、鸟类及其他森林物种的减少、气候变暖、干旱洪涝灾害的频发等等,都是自然给我们的警告。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此类问题,切实植好树,造好林。

1.栽培技术

实践中,要根据现实需要和地域特色,合理规划,科学种植。制定植树造林的长远、中期和短期规划,重点加强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种植,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上游、山坡,沙化严重的贫瘠之地。同时要注意结合国家发展政策,注重植树造林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严格保护和恢复脆弱地区天然林的基础上,大力培育速生优质的人工林。种植树苗的方法也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刨坑、填苗、盖土,实践中要针对不同的地形、需求、存在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办法。植树造林时,需要仔细考虑,切实寻找合适的方法。总结全国各地植树造林的具体实践,其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

1.1植苗造林法基本要求

植苗造林法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优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且生长稳定。因此,该种方法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十分严格。但是要注意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甚至是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之一。在植苗造林后,苗木是否能够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因此在造林过程中,要从苗圃选苗、起苗、分级、包装一直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最后的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最好的方法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以此来保证树苗的成活率。

1.2播种造林法基本要求

播种造林法要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不用育苗,简便易行,适宜大面积的植树造林。但是这种方法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水分必须充足。灾害性因素要少。此外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相对较高。要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核桃、橡栎类、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一定要注意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进行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操作。这样能保证春播出芽早,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对树苗的危害。

1.3分殖造林法基本要求

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樹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它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操作容易、技术简单、幼树初期生长较快、成活率较高,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林地。于此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像柳树、泡桐松树、杨树和竹类等树种。

2.植树造林管理措施

2.1封山育林的管理措施

对具有天然树种灌木丛、采伐荒山和荒地使其成为灌草植被或森林主要手段是通过人工辅助手段封 山育林这也是培育森林的传统方法。封山育林好处非常多森林生态效益好,不但用工少成本低还可以加快绿化速度;通过封山育林对提高土壤肥土、保持水土、保护珍稀物种和防治病虫害十分有利。建成的林区大部分是多树种的混交复层林封山育林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措施能极大第加快绿化可以培育大量的森林资源,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实施主要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快封山育林步伐。封山育林必须贯彻封育结合、以封为主,的管理原则。只育不封没有可供林木繁衍的适宜环境达不到育林的目的,只封不育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封与育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2.2幼林抚育的管理措施

在造林后所进行的各种技术措施是幼苗抚育。新造幼林一般要经历缓苗、扎根、生长并逐步过渡 到速 生的过程。这是个关键的转折阶段在林木一生中非常重要对它以后速生关系极大。这个阶段林木的主要矛盾是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幼林基本上处于散生状态,幼林抚育的根本任务是满 足幼林对水份、肥料、光线等方面的要 求创造优越 的生长环境条件主要是为了速生、丰产、提高品质奠定基础才能使之迅速成长达到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并适时郁闭。因此,幼林抚 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应从土壤管理人手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对林木本身进行必要的抑制调节通过松土、除草,排除灌木对幼林的竞争杂草如间苗、平茬及修枝等,使之健康、迅速地长成为成品林。过去由于对人工幼林抚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以及一

些经济条件限制,不少幼林抚育 管理水平很低,缺乏及时的细致抚育以致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效。据统计,全国历年造林保存率在40%左右,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巩固造林成果、保存率,必须贯彻造林与管理同时进行管的原则,并深入研究幼林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采取有效的

管理措施,推广先进经验,把我国幼林的管理水平提高一步 。

2.3退耕还林管理措施

有计划地停止耕种以减轻水土流失采取退耕还林方式对宜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耕地恢复林木植被涵养水源。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予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大力推进退耕还林 工程的实践,着眼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全局出发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与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3.结语

我国林业劣势优势并存既有多方面的劣势又有一定的优势,重视营林建设把我国林业溶入到世界林业体系中与世界各国广泛合作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因此,我们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植树造林技术与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我国造林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颜大迁.我们该怎样植树造林[J].青少年科技博览,2011(7):22~22.

[2]赵有福,徐文成,李国祥.夏玛林区旱地造林技术[J].中国林业,201l(13):49~49.

[3]涂武平,张梦嗣.关于巩固湖北省退耕还林成果的刍议[J].湖北林业科技,2011(3):62~64.

作者:孙玥

植树造林方法管理论文 篇2:

植树造林方法及有效管理措施研究

摘 要:植树造林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一项无比重要的技术,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还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明显推动作用。我国也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方面的建设并加大资金投入,力求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并加快国民经济增长,更好地完成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出的目标。要想完成林业方面的目标与长远规划,植树造林这个基础的方面应该要更加重视。研究主要探究了相关植树造林方法和不同方法的管理措施,并表明了植树造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植树造林;技术方法;管理措施

1 植树造林主要的技术方法

1.1 播种造林

播种造林是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造林方法,在需要造林的林地将树种直接播种,只需要选择好林地条件和播撒的树种,直接进行播种即可。这种方法相对其他方法更加简单易行,没有过高的技术要求,在植树造林条件并不优越时采用较多。并且不需要过多的人力与物力,经费要求较低,对比其他造林方法更加简单,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常在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中应用。具体过程如下:首先选择条件良好、土壤质量较高的林地,然后对需要播种的种子进行消毒并挑选,最后直接在林地中播撒即可。等待种子出苗后并不需要进行移栽,只需对树木根系进行良好的保护。该造林方法的受限制之处与缺点也不少,比如播撒后的成活率不高,且播撒的种子要想生长成健康强壮的苗木,在播撒之前对林地条件的要求较高。所以适用于该种方法植树造林的应该是生长力较强、易存活、种源更加丰富的树种,且适合大规模播撒更好。在播撒完成后,还需要对生长的苗木进行相关条件的筛选,选出更适合生长的苗木,或是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苗木,将最终选择出来的合格苗木作为最终目标进行大规模培养,经过长期培育,最后得到成功的人工林[1]。

1.2 苗木移栽造林

该方法是通过将事先培养的生长情况良好的苗木选择出来,通过移栽技术将其移栽到需要植树造林的林地中。该方法对苗木的自身条件有一定要求,一般情况下会选择根系生长状况好、树龄不大的苗木来进行移栽。用这种方法移栽的苗木生长状况较好,能够稳定生长,抗病虫害的能力也比较强。最后造林的质量较高,其适应移栽后的林地环境能力也较为突出,且该方法技术要求并不高,其耗费的人力、物力也适合将其运用在大面积造林之中。因此,该方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在植树造林中被大量运用的一种造林方法,可以看出该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可行性,是植树造林的首选技术。而在应用该方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重点事项,如在其移栽过程中,要避免幼年苗木被细菌感染,运输过程中也要注意对苗木的保护。当完成移栽后,需对其苗木生长情况进行长期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与以往移栽案例进行对比,防止出现苗木不适应林地条件而出现不必要的损失[2]。

2 植物造林后的林木管理措施

2.1 幼苗管理

当完成播撒树种造林工作后,需要对出苗的树种进行科学细致的管理培育。通常在播种后的时期分为出苗期和幼苗期,在不同时期应予以不同的培育方法和不同的培育条件。培育条件可具体到其浇水量、温度、对土壤化学成分要求等。根据不同树种应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应参考多个成功案例并满足不同树种所需要的条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培育,确保树种在幼苗期能够有良好的生长状态,并达到较高的成活率。经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所培育成功的树木应该是生长状况稳定、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同时在培育中应记录各项相关数据,严格监控苗木生长状况,如合理安排苗木栽植密度,控制其水分、阳光及微量元素摄入,通过各方面的管理使其能够以最佳状态生长。在制定幼苗管理方案以及培育方法时,还应注意针对不同种类苗木,其特点与习性可能相差甚远,不能以陈旧经验方法来套用在不同树种上,应做好案例分析与前期林地调查工作,根据其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培育方法与技术。其根本在于满足幼苗的需要及适应其特点,这样才能培育出高质量的苗木,为植树造林打下坚实基础。

2.2 早期林木的抚育

在幼苗完成移栽后,早期林木的管理是其重点。在早期林木生长中,枝条顶部的发展逐渐密实,为了确保幼林健康生长,要清除林地的杂草,避免杂草吸收过多的水分和营养,使林木不能获得足够的养分,从而影响林木生长。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苗木的生长状况,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其管理内容主要应从土壤管理入手,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对林木本身进行必要的调节。通过外部进行松土、除草,排除灌木对幼林的竞争,做好杂草间苗、平茬、修枝等工作,使其能够健康、迅速地生长为成品林。在过去技术不达标时,由于对于人工幼林抚育的意义认识不清,并受到當时的经济条件限制,幼林抚育管理水平低,缺乏及时、有效地细致抚育,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效。现在条件基本达到要求,技术也较先进,需要从业人员更加专业负责。另外在林木生长过程中,其密度和郁闭度都需要进行控制,这就需要抑制和调节林木生长,进行间苗与修剪工作,这样幼苗才可生长成林。总之,要想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一定要加强管理,遵循幼林的生长发育规律,满足环境要求,最终才可取得良好的造林成果。

总之,高效、成功的植树造林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有着积极且巨大的作用,其具体可表现在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方面,以及对生态环境改善方面,高质量的植树造林工程都可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植树造林还在林业经济方面应用广泛,可作为林业经济发展的原材料,推动经济及林业科研发展。植树造林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植树造林工作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应大力发展植树造林技术,提高植树造林科研水平,加强造林管理,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 1 ] 霍旺,付玉.关于林业育苗技术与造林方法的综合措施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6(19):76.

[ 2 ] 周承华.荒山植树造林新技术的应用初探[J].现代园艺,2017(20):222.

(收稿日期:2019-11-16)

作者:贾庆

植树造林方法管理论文 篇3:

浅议植树造林方法及抚育管理技术

摘要:本研究以植樹造林的基本方法为基础,研讨了造林过程中重要的技术,分析了种子处理中技术的要点,阐述了幼林抚育和幼林管理工作的要点,希望对提升造林成活率,保障植树造林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植树造林 方法 技术 种子处理 抚育 管理 成活率

植树造林成活率始终达不到验收的标准,是多年来一直难以解决的课题。尤其是近几年来,速生丰产林整地退耕还林的实践证明,各项技术措施不到位是其主要原因。因此应该突出植树造林中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以管理的强化来确保植树造林的质量。

1植树造林的基本方法

1.1播种造林法

这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1.2植苗造林法

这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1.3分殖造林法

这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在北方松树、杨树、柳树的造林可以考虑这样的方式,在南方泡桐和竹类等树种也可以考虑这一技术。

2造林技术

2.1造林地清理

清理造林地是植树造林的第一道实际工序,要将造林地地表的灌木、杂草进行割除,对落枝、倒木、落叶、伐根进行全面清理,使造林地地表清洁、整齐,达到造林地整理和植树造林的技术、环境和生物需求。

2.2造林地整地

整地可以根据造林设计和林地实际采用全面或局部的整地方法,全面整地是对林地的整体进行翻耕和开垦,实现对造林目标的支持。局部整地是根据林地的实际和造林设计,采用块状或带状的方式,对局部的土壤进行整地处理,以达到对造林地的改造和整理的目标。在整地中要结合树种的生物特征,控制整地的深度,保障土壤的墒情,以达到对苗木健康生长的有利保障。

2.3播种技术

播种的方法可以根据种子散播方式划为撒播、条播、穴播和块播,具体技术的应用应该结合树种特点和造林设计实际需要。撒播是将种子均匀地布撒在造林地,撒播前一般不整地,撒播后也不覆土,因此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条播是将种子以条状的形式,根据间距设计采用连续和间断的方法进行播种,条播的方式主要适用于次生林改造和迹地更新,与撒播方式相比具有适应范围广的优势。穴播是在播种前挖出种子的树穴,根据树种的不同在树穴中播种规定数量的种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植生组,以确保播种和造林的质量。块播主要利用在人工林改造和天然林更新,是以块状的集中播种来建立树种群落,达到对造林效率和质量的保障。

3种子处理技术

3.1种子采收

要根据植树造林的需求对种子进行严格的采收,要根据林木的设计和生物特征,进行规范的晾晒、脱粒、净化和精选,在科学贮藏的基础上,保障种子的质量符合植树造林的需要。

3.2种子播种

种子播种前应该做好苗床的处理,要将种子经过规范的消毒和催芽,在苗床上覆盖一层草帘以达到对苗床和种子温度和湿度的保障。播种后要密切观察种子的发芽率,当发芽率>70%后要逐步接触草帘,做到通风和光照。

4植树造林的抚育管理

抚育是植树造林的关键过程,对造林质量、林分关系、成活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抚育过程中的中心工作应该从灌溉、除草、割灌、定干、摘芽、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方面出发,建立起抚育的工作基础,在全面管理的同时确保植树造林的质量。抚育的具体工作中应该把握年限,针叶树种一般在5y,阔叶树种一般为3y,造林后对幼林的抚育要有周期性,第一年要进行3个周期的抚育,第二年要进行2个周期的抚育,此后以1年1次为主。

5植树造林中幼林管理的要点

5.1幼林修剪工作的管理

植树造林后要根据幼树的生长规律和特点,采用人工干预的方法对幼林进行科学修剪,将弱枝、旁枝剪除,在控制树木高度的同时,避免幼林受到病害和火灾的影响,为幼林提供一个健康生长的空间。

5.2幼林间伐工作的管理

幼林的迅速生长会形成林分过密,造成通风问题、光利用率下降,造成林分之间相互的恶性竞争关系,因此当幼林达到一定的生长年份后,要根据植树造林的设计需求进行间伐,一般以幼林林分郁闭度>0.8时就应该积极考虑进行间伐。在管理间伐的过程中要强调工作原则,伐小留大、伐弯留直、伐密留疏,以确保间伐的质量符合植树造林的工程要求。

6结语

植树造林的质量需要造林技术和科学管理作为保障,要将造林环节统一于管理体系,形成相互联系、互相衔接、协调促进的体系,在结合林区组织和造林实际的基础上,为植树造林实现层层把关和环节强化,突出造林地整地、苗木栽植、浇水灌溉等环节,做好对造林技术运用的管理和抚育技术的强化,通过责任体系的构建形成植树造林与抚育工作的管理保障基础,为植树造林取得方法上的创新、管理上的提升、质量上的保障提供工艺和制度上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齐向伟,张姬利.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及意义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3)

[2]林静绪,林峰.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造林质量的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4)

[3]何宏刚.关于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措施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4]冯云山.速生杨的栽培与管理[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22)

[5]付建军,王晓东.浅析林区植树造林的常用方法及其具体程序[J].民营科技.2009(01)

作者:高波

上一篇:语文学习障碍研究论文下一篇:半年学习计划(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