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环境审计研究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环境恶化问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审计也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国内关于环境审计的论文进行了综述,并指出目前我们国家开展环境审计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缺乏足够的技术基础和科学理论支持、环境审计实务中技术和方法的落后等,文章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谐社会环境审计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和谐社会环境审计研究论文 篇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摘要: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人们对资源环境审计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越来越重视。文章通过长期的调研,主要论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现状和问题

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组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环境会计披露的信息进行真实性、合法性的验证,是披露其资源环境状况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的特殊审计,是环境科学与审计实务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审计工作实际应用学科。资源环境审计对资源环境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处理好发展,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目前同时也是世界的最主要的目的,资源环境审计也就成了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国务院在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资源环境审计也得到重视。资源环境审计就是监督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严格执行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我国资源环境审计起步较晚,发展又相对比较缓慢,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环境审计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运用现状和问题,以便我们找出对策,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现在出现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鄱阳湖经济区又是在2009年12月才被国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两年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缓慢,出现了一些问题,现状不容乐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有以下几方面: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我国的环境法规还不够完善,环境审计的规范几乎是一片空白;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环境审计的需要。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问题

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缺乏资源环境审计的标准体系。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时间不长,就目前为止,国家没有制订一套完善的有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的发展的审计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环境审计只能根据以往的环境审计进行,而以往的环境审计并不是完善的,缺乏环境审计指南,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资源审计风险增大。又因为地区和资源环境表现方式不同,审计方式也应不同,环境审计的成本也提高了。另一方面,在环境审计中,审计人员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面对复杂的、专业的环境问题,没有环境审计指南也无法进行科学的计量,最终难以形成令人信服的审计结论。没有一套完善的审计标准体系,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不能很好进行。

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以《审计法》为主体的审计法规体系,二是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缺乏环境审计指南。由于审计法所依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审计法的制订又是依据过去的政治环境。有些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如双重领导的审计体制导致审计独立性名不符实,审计机关的执法主体资格经常受到质疑,审计法与其他法律之间存在诸多冲突,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所出现的新的审计空白,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根据审计法进行审计,又可能出现一些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这些都会导致环境资源审计出现问题。而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在鄱阳湖经济区从未建立,所以审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依据不足。从这些法规的内容来看,我国没有直接将审计与环境保护或环境保护资金联系起来,更没有明确政府审计机关在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方面的职能、作用和主要工作内容。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下,政府审计机关如开展环境审计或环境绩效审计,往往会受到审计延伸范围的制约,难以取得直接的、关键的审计证据。

第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中,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审计人士少,不能满足环境审计的要求。资源环境审计需要审计人员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学和审计学的交叉领域,需要审计人员在拥有很好的环境管理知识的同时又要了解审计学。不仅需要审计人员懂得财务审计技术和方法,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不长,审计人员大部分来自会计、审计等专业,对环境管理学了解不多,在同时了解环境管理学和涉及财务的专业人士很少。虽然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参与审计工作,但由于受到审计取证的规范性与外聘人员独立性的限制,他们的意见只能作为佐证和参考,无法作为直接的审计证据,且单纯地采用他们的意见往往会加大政府审计的风险。所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的审计过程中,并没有特别的专业资源环境审计人员,会造成审计的不准确,同时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可能存在疑虑,所以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鄱阳湖环境审计的又一重要的问题。

第四,鄱阳湖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单一,没有审计主体的多元化。我国环境审计还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机构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环境审计中,起主体作用的仍然是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参与程度较低,甚至可以说没有起作用。可是我们从别国环境审计的开展看,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对推动环境审计的整体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不单单像我国一样由国家资源环境审计起重要作用。社会审计组织由于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独立性,不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环境审计信息的有用性,加之其社会审计面的宽广性,对整体推进环境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内部环境审计也有自身的优势,可以了解内部的资源环境形式,可以进行真正的资源环境审计,能促进企业按环保要求进行生产,帮助企业很好利用环境资源,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提高他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参与程度。所以,如何更有效地鼓励和扶持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参与环境审计是目前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出现的一个问题重要,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不是单一,而是多元化。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可能出现缺乏资源环境审计的标准体系,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资环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审计人士少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现阶段又不能解决,且资源环境审计现状不容乐观。不过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鄱阳湖资源环境审计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充分了解鄱阳湖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要式的情况下,会找到针对缺乏资源环境审计的标准体系,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等方面的对策。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时间不长,如果时间久了,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政府在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来完善审计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在审计中能够找到更好的审计方法与审计对策,能够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够在经济与资源环境方面更好地发展,真正做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闫天池,张庆龙.资源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

2.吴文嘉.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审计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8(7).

3.苏荣.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国家战略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的现实——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鄱阳湖学刊,2010(1).

*本文系江西省2011年高校人文社科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环境审计应用研究》(批准号GL11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会计学院)

作者:王秋红 耿广猛

和谐社会环境审计研究论文 篇2:

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

摘要:环境恶化问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审计也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国内关于环境审计的论文进行了综述,并指出目前我们国家开展环境审计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缺乏足够的技术基础和科学理论支持、环境审计实务中技术和方法的落后等,文章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字:环境审计 合规性审计 财务审计 绩效审计

一、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几十年,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518亿人民币飞速增长到2003年的116694亿人民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虽然坚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但还是有许多沉痛的教训。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年环境污染给中国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8%。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的企业开始进行内部环境审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强化了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审计准则,同时也提出了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的具体设想和要求,并在一定范围内试验环境审计业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环境审计的试点,1998年审计署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并在这一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环境审计的项目(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审计等)。审计署 《2006年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要积极开展资源与环境审计,加强与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关的资金、重点生态保护工程、重点流域污染治理项目的审计,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与环境审计模式”。

二、国内研究综述

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4)对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审计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我国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审计工作的整个系统尚不十分健全。

韩竞一等(2005)通过对参加“三河一湖”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培训班的学员的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障碍主要包括审计人员缺乏环境科学知识、审计方法和技术落后以及环境监测和报告制度的不健全。上述研究为我们了解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对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毛洪涛等(2008)对国内注册会计师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对于环境审计开展情况及其目标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发现影响环境审计目标实现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准则、审计方法、外部需求、人员能力。

三、国内开展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缺乏足够的技术基础和科学理论支持

我国目前从事环境审计实务的审计人员几乎都是财务背景出身,不具备足够的环境科学知识。他们有着丰富的财务审计实务经验,熟悉财务审计的流程和方法,但是在环境审计实务中,对碰到的需要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特殊问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具有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实务的主要障碍之一。

2. 环境审计实务中技术和方法的落后

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我国的研究人员在环境审计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产出了不少的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着眼于环境审计定义、对象、目标等基础理论,对环境审计实务的技术、方法探讨较少,对环境审计实务中如何恰当选择、使用环境评价方法和指标也未作充分的阐述,加之审计人员对科研成果由于种种限制而未能有效利用,我国的环境审计人员在实务工作中主要依靠曾参与的财务审计中积累的经验,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也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技术和方法。

3.环境审计准则缺位。目前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探讨阶段,尚未制定环境会计准则,由于缺乏具体准则的指导,无法规范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以及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不统一。审计人员在审计企业环境会计报告时,也需要根据环境会计及审计准则来判断企业的环境会计报告是否遵循了准则,而相关准则的缺位,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做出判断,也无法发表意见,最终将阻碍环境审计目标的实现。

4.专门的环境审计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我国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以学会计、财务专业为主,很少涉及环境学相关专业,在环境审计培训跟不上的情况下,很难想象环境审计会取得很大的成效,这也是制约我国环境审计实务发展的一个因素。

总体上看,我国环境审计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困难较多,环境审计的现状尚无法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无法满足实现经济、社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亟须提高和改善。

四、政策建议

1.加快实施环境会计,完善环境审计依据。。进行环境审计必然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记录和反映其环境管理活动的情况,提供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然而,当前困扰环境审计的一个问题恰恰是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水平与环境审计的要求严重背离。因此,我国需加快建立环境会计,加快环境会计在企业中的实施。

2. 尽快出台环境审计指南,优先制定政府环境财务审计准则和环境合规性审计准则。建议可以考虑在对现行审计准则修订、补充的基础上,首先制定政府环境财务审计准则和环境合规性审计准则,这样才能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更好地指导环境审计工作。

3.从长远来看,要着手培养既懂环境科学又懂审计学的专门环境审计人才。针对我国环境审计的现实,必须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专门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环境审计技术方法是审计质量的保证,广泛采用实地调查法,实现环境审计人员与专家的联合,这些都是实现环境审计目标的手段。

4. 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实施规模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通过强强联合或者通过兼并方式做大做强,不断夯实基础与实力、完善事务所内部治理及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也是积极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业务并提高其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审计研究,2004,(2):19—20.

[2] 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审计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4,(1):57—62.

[3] 韩竞一.中国环境审计实务问卷调查及初步分析[J].审计研究,2005,(4):46—48.

作者:陈英

和谐社会环境审计研究论文 篇3:

浅议绿色GDP核算与资源环境审计

摘要:绿色GDP核算在传统GDP的基础上扣除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成本,反映出社会真实财富的变化和资源环境状况,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资源环境审计对推进绿色GDP核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绿色GDP与资源环境审计的内涵出发,着重论述了推进绿色GDP核算与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进资源环境审计的相关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绿色;GDP核算;资源环境审计

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 GDP数据的增长是以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基础的。针对传统经济发展体系的弊端,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社会环保责任、绿色GDP业绩考核、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号召,我们迎来了绿色GDP核算体系和资源环境审计蓬勃发展的崭新时代。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强化资源环境审计监督,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一、绿色GDP与资源环境审计的内涵

(一)绿色GDP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绿色GDP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诠释。广义的解释,是从传统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而狭义的解释,则是从传统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得出的国民财富总量。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内涵。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组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环境会计披露的信息进行真实性、合法性的验证,是披露其资源环境状况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的审计。

二、资源环境审计对推进绿色GDP核算的重要意义

我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因此更加需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目前形势下,审计机关应通过深化并完善资源环境审计,推动绿色GDP核算的实施。

(一)资源环境审计是推行绿色GDP核算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国民经济体系没有将环境资源作为考虑因素,这实际上对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环境的作法是一种鼓励,进而造成生态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推行绿色GDP核算,要求必须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资源环境审计强调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样环境资源成本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会计核算中才能得到客观、合理的反映。

(二)资源环境审计通过推动全社会严格履行保护环境职责,为全面推行绿色GDP核算提供良好氛围。审计机关通过对资源及环境的价值、成本、效益、环境污染和治理状况等信息的客观反映和披露,提高社会各界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引导督促大家都来关心、重视资源环境问题,为全面推行绿色GDP核算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资源环境审计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绿色GDP核算目标的最终实现。审计机关通过资源环境审计,对环保、清洁节能产业予以鼓励,对高能耗、重污染项目进行抑制;督促各部门、各行业重视生态效益评价,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维护环境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转变。

三、推进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资源环境审计提供依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审计业务逐渐拓宽,虽然我国原有的审计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规范,但缺乏具体指导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法律和法规,这就需要将资源环境审计立法提上工作日程,进一步确立资源环境审计实施的法律权威性,促进资源环境审计的健康发展。及时健全、完善资源环境保护法规,提高其作为资源环境审计依据的可操作性。

(二)加强资源环境绩效审计

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资源使用管理、环境治理保护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性、效率性,环境保护、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效果,相关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对提高资源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管理、提高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目前,我國的资源环境审计主要以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情况为审计内容,要使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有更高层次的发展,就必须在审计类型上向绩效审计拓展,进一步加强对资源环境绩效性的审计,这将对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三)公布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增强全民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资源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公告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借助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促使审计查出的问题得到纠正和落实,不仅能充分发挥出审计的经济监督作用,更让全社会全民众明白资源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使民众清楚地知晓资源环境保护资金是如何管理使用的,了解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状况,资源环境损失及其对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全民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加大资源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资源环境审计能力与素质

我国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时间不长,资源环境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素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资源环境审计人员除了学好审计业务知识外,也要学习和懂得国土、矿产、森林、大气等资源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审计实践中,要结合资源环境方面的特点,不断拓宽资源环境审计领域,不断提高审计技术方法,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和审计评价体系,使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

四、结语

改革传统的国民经济收入核算体系,采用绿色GDP指标对真正的国民财富进行核算和反映,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关注,资源环境审计成为现代审计的必然走向。审计应当适应时势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资源环境审计,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如何构建更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体系。(作者单位:重庆市审计局农业处)

参考文献:

[1]于昆,绿色经济、绿色会计与绿色审计

[2]孙兴华 孙莹,中国绿色会计、审计研究思考倡议

作者:向献平

上一篇:人口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教委会下半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