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现行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皆建立于大概率事件及其风险控制基础之上,侧重控制制度与方法的通用性、普适性。但是,其对于小概率事件及其风险控制却是收效甚微甚至是完全失效。文章以小概率事件的风险控制为主题,理论分析与现实总结小概率事件的风险特征及现行内部控制的功能缺陷,形成基于小概率事件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因素分析与控制

【摘要】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的手段,跨国并购又掀起了中国企业并购事业的新浪潮。通过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进行分析,结合一定的案例,对于跨国并购中的产业和市场风险,经营管理整合风险以及政治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控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只有严格掌控并购中的风险才能提高并购的成功率,真正地让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具有强大实力的跨国公司。

【关键词】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因素

2010年3月28日,当吉利汽车正式与瑞典沃尔沃公司签订收购协议时,无疑为中国企业的魄力与胆识所惊叹。回首中国企业近几年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不难发现,跨国海外并购无疑成为了许多中国企业战略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与转折。作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扩张手段,企业的兼并、收购和整合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重要决策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所有美国的大企业都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企业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在并购这条道路上,中国企业似乎没有一帆风顺,反而面临了许多难题。作为风险和机遇并存的道路,对于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风险因素分析与控制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讨论。

一、并购的历史发展回顾

从历史角度来看,全球共发生过五次并购浪潮,包括:19世纪下半叶以横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一次并购浪潮;20世纪20年代以纵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二次并购浪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混合并购为特征的第三次并购浪潮;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金融杠杆并购为特征的第四次并购浪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深入,正处与全球背景下的以跨国并购为主的第五次并购浪潮。

从统计数据来看:1987年全球跨国并购仅有745亿美元;1990年就达到1510亿美元;1995年,美国企业并购价值达到4500亿美元;1996年仅上半年这一数字就达到2798亿美元;直至2000年全球的跨国并购额达到11438亿美元。尽管近些年受到欧美等国经济增长速度停滞和一些列事件的影响,全球并购浪潮出现放缓迹象,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跨国并购依然是主流。从以上分析来看,当今社会的企业并购趋势可以总结如下:手段从产业主导型向金融主导型过渡,并购企业的目标选择从本土化向国际化发展。

图11987~2008年全球并购情况(百万美元,件)

中国企业的并购历史不算很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的30年间经历了三次并购热潮,我国最早的企业并购发生在1984年,正值全球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之际。据统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05年达到122.6亿美元,首次突破了百亿美元大关后;2006年便达到161.3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1%。目前,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800亿美元。有报道称,2010年全球经济开始逐步回暖,在以中国为首的亚洲经济体的带动下,世界经济走入复苏,为中国企业大规模海外并购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图21990~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跨国

并购走势对比(亿美元)

二、一般跨国并购行为的风险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理论来看,并购行为,尤其是跨国并购是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产物。由于并购涉及到的问题多而广泛,如果有并购过程中某一环节的决策评估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并购的失败,给企业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跨国并购风险是指由于并购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未来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企业的并购原动力是在于实现净现值的最大化,并购风险在于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经营管理活动复杂性和企业自身能力有限而导致并购后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按照并购风险的成因可以分为产业风险、信息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财务风险。这些风险贯穿在并购行为的始末,只要存在并购行为,就会产生相应的风险,并且风险的预测期越长,不确定因素越多,风险就越大。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

隨着金融危机的渐渐退去,全球经济已经逐步回暖,为中国企业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众多欧美企业的市值萎缩,资产缩水,面临企业的整合时期,此时海外并购成本低廉,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好时机。就以上对于一般跨国并购行为所分析的风险因素,不难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蓝图进行估计。主要从产业和市场,企业经营管理和政府法规三个方面对于并购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产业风险和市场风险

首先,在并购准备过程中,信息的获取无疑非常重要。信息涉及了收购与被收购公司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对于收购行为的评估等一系列重要环节,真实,准确的信息会大大提高企业收购行为的成功率。由于市场的不完善,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政策和信用风险等因素,往往企业在信息的获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样大大影响了企业收购的成功率,其中有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例如企业可以严格控制筛选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并且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对于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运用严密的手段可以减小一部分可控风险。由于市场本身的不完备、政府政策的缺陷和当前经济环境的影响,信息本身的时效性问题,还有一部分风险是企业无法控制。例如当前金融危机复苏阶段很多欧美企业的市场价值被低估,或者企业本身为了解决面临的困境,压低企业本身的价值以求自保,这都是大的经济环境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还有一部分企业无形资产,如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商誉,专利等价值是很难被量化,如何在并购准备阶段对于目标企业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估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所要进行的风险控制。

其次,当企业完成并购进入目标国的目标市场,该国国内的相关产业和市场就是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最直接的外部环境。海外并购的产业风险指的是目标企业所在国产业政策,和行业的成长性以及市场的竞争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偏差。首先应该明确并购目标,以及目标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是战略扩张式的横向并购,还是纵向一体化的纵向并购,或是分散风险,发展第二产业的混合型并购,不同的并购方式决定了企业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和并购手段。

再次,并购准备时,并购企业应了解目标企业所在国家的产业政策体系及该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目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优势和劣势,综合评估并购后是否能够形成产业的规模优势,消除进入该产业的技术壁垒,打破技术壁垒,形成市场优势。应该分析并购成本是否小于并购以后外部交易内部化所带来的收益。

最后,应该分析该目标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和该行业的激烈程度,尤其要对目标企业所在国的市场进行充分的分析。包括本地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以及本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是否具有弹性。本地企业相对于外资企业对于市场需求有更加充分的信息,市场反应更加灵敏,又受到本国政府的保护,对海外并购企业形成了很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应该严格把控产业风险和市场风险,如果不能充分把握这些因素,一次并购行为非但不能形成竞争优势,反而会成为自身企业发展的累赘。

TCL并购阿尔卡特后发现,开始被看好的阿尔卡特3G技术并没有对TCL开放,协议中涉及的技术都是2G或2.5G的技术,3G技术却属于阿尔卡特的另外一家合资公司所有。根据TCL集团2006年中期报告披露,TCL在报告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76亿元,净利润-7.38亿元,巨大的财务亏损导致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的研发投入锐减,直接影响了TCL自身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研发体系的弱化,使最初设想并购所带来的技术导入效果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TCL集团对液晶显示器等真正能打开欧美市场的高端产品的投资和并购。以上实例说明:明确产业目标,控制并购中的产业风险和市场风险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项艰巨任务,它与并购行为的成败密切相关。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经营管理整合风险

并购完成后,对于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是企业所要考虑的有一大风险。企业间整合难度大是导致并购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并购后如何解决企业的整合问题是并购的关键所在。同国内企业的并购重组不同的是,跨国并购的整合风险更高,整合难度更大,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公司文化的融合问题,还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问题。日本索尼公司在收购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之后,美国掀起了抵制日货的风潮,许多老一辈英国人认为把劳斯莱斯卖给德国大众公司无异于叛国。在文化相对接近的西方国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东方文化的企业要去收购西方企业。在文化问题的处理上关键在于尊重本土文化,这是企业跨国生存的首要法则,不能因为企业现在附属于自己就强制实行自己的文化,要有一个循序渐进,求同存异的过程。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中国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制度整体上处于落后的地位,当面对一个管理已经相对成熟的目标企业,国内企业应该更加警觉,是否维持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还加以改变。如果目标企业的经营得当,就应该保持其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伤害目标企业员工的感情和积极性。

从长远角度来看,同一企业内部存在着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造成管理上的标准不统一而引起管理混乱,整合的最终结果还是要实现企业内部价值观的统一,充分结合双方的优势,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是大势所趋。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如何解决企业规模扩大后管理的难度和效率,如何保证信息传输渠道的通畅,已经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是并购企业要思考的问题,企业海外并购以后需要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政府政策与法规风险

谈到海外并购就不能绕开政治对于企业行为的影响,虽然在中国,现如今政府积极出台了许多鼓励和促进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在被收购企业的国家,中国企业仍然要面临该国政策法规的挑战。尤其是金融危机刚刚复苏这一大背景下,多国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免受外来资金的冲击,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这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增添了难度。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损害中国制造,中国出口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限制。2009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102亿美元,美国商务部作出终裁,以中国油井管存在补贴为由宣称对相关产品实施10.36%至15.78%的反补贴关税制裁,该案涉及金额约27亿美元,是迄今为止美对华贸易制裁的最大一起案件。

未来,西方国家仍会打出“贸易保护主义”这张牌,以碳关税的名义增大贸易壁垒,或许碳关税将成为今后数年贸易摩擦的焦点,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引起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界的高度关注。企业尽快走出去,到海外去并购投资,利用原产地规则,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就可以有效绕开贸易保护壁垒,改变国际贸易关系中被动的局面。以中海油投标收购优尼科事件为例,中海油的投标在美国政界激起史无前例的反对声浪,通常情况下,这类收购本来就须获得美国政府批准,但此次美国政客却要求实施更加严格的审查。虽然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些障碍最终可以克服,可是结果表明,上述政治压力还是发生了重大影响。至于影响方式,按中海油的公开说法,就是“制造不稳定因素,使风险水平达到不可接受的高度”,最终破坏了交易。换一个角度考虑,即使获得了美国政府的批准,也不一定会改变该交易在美国所面临的政治上的负面情绪,这种持续的负面政治情绪可能表现为对收购后企业行为的吹毛求疵。在所有权和管理权转移之后,一旦优尼科被指犯有违反环保法、劳动法或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势必引燃强烈的负面公众情绪,上述各类事项在美国均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鉴于在美国有很多人对中国企业存有明显的疑虑,在这些方面稍有不慎即可触发过度的公众反应,包括公众抗议、抵制活动,以致使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中国企业如果想在海外并购中有所作为就要面临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策法规以及宏观经济大背景下,各国对于本国企业的保护和对外来企业的态度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跨国并购不仅仅是企业行为,更涉及到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政治因素应该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成为企业并购风险因素分析中所应考虑的问题。

四、中国企业应对海外并购风险的防范措施

作为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企业经营战略,企业家若想真正在并购中尝到甜头,就要拿出勇气和魄力,并且认真分析并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做好应对措施。

首先,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决策,海外并购意味着企业不仅仅是在中国市场竞争,而是在国际市场上与众多国际化的大企业进行竞争,这时如何讀懂并且遵守游戏规则是一个重要前提。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发展阶段,本身存在着许多不完备性,如果用中国的规则去玩儿国际的游戏,那无疑等待中国企业的是失败的结局。与此同时,一些国企海外并购后,不可能像原来享受着政府所给予的政策优惠,将面对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作为企业并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遵守国际惯例,细致、充分地了解和研究市场及其风险,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认真研究目标企业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投资规则、并购程序、雇佣规定、外汇管制、反垄断条款、工会作用等信息。

其次,要有畅通的渠道来获取目标企业的信息,包括全面的调查掌握目标企业的业务模式、核心技能、组织架构、市场竞争力、财务状况、信用情况、员工情况和企业文化等真实信息,通过全面的外部调查了解,然后进行综合评估。在此过程中可以积极借助国际上知名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力量,或者亲自到目标企业进行调研,在并购的准备阶段做好充分的工作,为并购的实施积蓄能量。

再次,作为并购实施企业本身要具备一定的实力,将自己做强做大,累积必要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要客观分析企业的能力是否能够进行目前的并购行为,不要被并购的大浪潮冲昏头脑,要有自己的客观判断。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是并购的重要条件。

最后,对于很多并购成功但在并购后的经营出现问题的现象,可以从跨国公司管理的角度寻找一点答案。并购成功后企业有不同文化的新鲜血液的注入,面对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很多被并购公司的员工会产生很多不安,要接受新的经营理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例如联想收购IBM后发现IBM的老员工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远远不能达到联想的要求,生产的效率降低,总公司和分公司出现一定的协调问题。要应对并购后企业中产生的“不和谐”因素,企业首先要在并购的准备阶段就积极培养复合式管理人才来了解各个地区不同的经营文化,当并购后出现协调矛盾时,能够第一时间作出回应。

并购作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的首选模式,既因为它给企业带来的诸多好处而备受青睐,也因为其复杂的过程和难以估计的风险另许多企业望而却步。成也并购,败也并购。如果没有海外并购,中国的企业可能还仅局限在中国国内狭小的市场中,得不到锻炼和成长。可以说,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和中国企业家的雄心伟略,都将成为中国企业积极发展海外并购计划的驱动因素。也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海外并购事业在一代代企业家的探索和总结中会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王力.《海外并购的风险控制》.《WTO经济导刊》.2006

[2]史佳卉.《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人民出版社,2005

[3]周春生.《融资、并购与公司控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兆同,高伟凯.《基于外资并购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的产业风险防范》.《国际贸易》.2007(9)

[5]王巍.《2008年中国并购报告》.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6]王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策性因素分析》.《国际贸易》.2008(9)

[7]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6)

[8]Fred Luthans &Jonathan P. Doh: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ulture, Strategy and Behavior》. 赵曙明,程德俊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

[9]魏磊.《全球跨国并购形式分析及中国对策》.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 http://acs.mofcom.gov.cn/sites/aqzn/jptjnr.jsp?contentId=2527526881648.2010-01-22

作者:杜奇哲

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2:

小概率事件的内部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现行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皆建立于大概率事件及其风险控制基础之上,侧重控制制度与方法的通用性、普适性。但是,其对于小概率事件及其风险控制却是收效甚微甚至是完全失效。文章以小概率事件的风险控制为主题,理论分析与现实总结小概率事件的风险特征及现行内部控制的功能缺陷,形成基于小概率事件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不仅对现有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完善具有拾遗补缺的作用,而且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实践亦多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概率事件;风险特征;内部控制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腐败防控机制及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5AJY002)的资助研究成果。

本文作者为广州工商学院二级教授,管理学博士,曾担任中国财政部内部控制咨询委员会咨询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一般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十余项,出版著作8部,在《会计研究》等期刊发表論文近百篇。多项成果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一、引言

突发于2019年末的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冲击。不少企业陷入困境,举步维艰。不仅旅游、餐饮、影视等服务业受损严重,而且即便是制造业也因为物流和供应链受阻而遭受重创。据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就有2900家影视企业破产,3000家旅游企业倒闭。理论上,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道风险防火墙,其理应可以预测和防范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风险,然而为什么在面对新冠疫情冲击时很多企业虽有内部控制系统却束手无策,难以应对呢?这说明现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在风险防控的理论逻辑和方法措施上一定存在着某些缺口。而正是由于这些缺口的存在使得内部控制系统无法感知和预防类似于新冠疫情这般非常规事件所导致的风险,从而给企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损失。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以此次新冠疫情事件为契机,反思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修补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缺口,则无疑于内部控制本身的发展完善和企业的风险防范都具有理论必要性和现实积极意义。

二、小概率事件及其风险特征

小概率事件是指发生可能性较低的随机事件。这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对于随机事件的一种界分,也是现代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方法基础。小概率事件,类似于我们日常所说的“黑天鹅事件”,其并非不可能发生,只是因为发生可能性较小而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常常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盲点。小概率事件及其风险相比较于大概率事件及其风险具有如下方面的典型特征。

(一)外部性

企业风险有些来自于组织内部,有些来自于组织外部。前者如信息披露风险、资产被盗风险、投资失败风险等皆属于内部风险;而后者如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对企业的冲击、非洲猪瘟对养殖企业带来的损失、中美贸易摩擦而衍生的美国对华为公司、中兴公司的制裁等,都属于外部风险。小概率事件就此而言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也就是事件本身大多源自于企业组织边界之外,但是其影响却会波及到企业,使得企业无法置身度外。

(二)低感知性

企业经营管理中蕴含的风险,有些是可以感知和观察到的,比如员工懈怠和迟到所导致的产品质量事故和工作效率低下、资产负债率过高所导致的偿债风险、财务人员业务不熟所带来的信息披露风险等,都可以依据历史或者现实的某种标尺来感觉和判断风险的存在及轻重,但是,小概率事件所导致的风险通常没有明显的征兆、痕迹与历史依据,因此企业管理者一般难以观察和感觉到风险的存在,经常是身处危境而不觉。

(三)突发性

突发性是指小概率事件所引发的风险通常是在事前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暴发的,因此,外在于企业的风险管理计划,显得非常突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一般是按照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大小制定相应的预案,企业也设有相应的风险管理部或应急管理部来负责相关工作。所以,一般风险对于企业冲击较小,企业应对起来可以从容不迫。但是,小概率事件所导致的风险却经常是出乎企业预料之外,因此一旦发生,往往对于企业经营冲击较大,使企业慌乱无措,甚至会导致整个企业经营秩序紊乱或倒闭。

(四)低重复性

低重复性是小概率事件的本质特征。正是因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比较低,所以才呈现出小概率事件的内在特征。受惯性、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很多行为具有稳定的优势或劣势上的趋势与演变,这是企业竞争时优势或劣势的根本组成因素。但是,小概率事件由于重复性低,可感知性弱,因此通常在企业竞争力的评估框架之外。比如,我们在评估华为公司的竞争力时,一般不会把国家之间贸易争端对它的冲击影响考虑在内,而事实上这种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对它的海外市场影响很大。

(五)非流程性

非流程性是指小概率事件通常不在企业的流程管理之内,属于非常规性事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流程优化和设计通常是针对常规事项进行的。整个管理规程是根据企业的业务和目标设计相应的工作流程及工作岗位,然后按照流程、节点和岗位来安排人员、分配任务、落实目标和进行考核。但是,小概率事件由于其发生可能性小而且重复性低,因此通常不在企业的流程设计之内,企业也没有相应岗位和人员来负责相关工作,由此也就成为企业流程管理与设计中的盲点。

(六)战略性

小概率事件的战略特性在于其引发的冲击、震荡和损失对于企业来说都比较大,周期较长,企业在消除影响的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常规性管控措施很难奏效。正因如此,小概率事件虽然发生概率小,但其影响往往很大,可谓是“小概率大影响”。很多时候,它可能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企业在行业中的发展态势及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三、现行内部控制的指导思想及功能缺陷

被实务界寄予厚望和被理论界高度赞扬的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等突发事件面前表现的并非尽如人意。这说明,建立在大概率事件基础上的现行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存在着诸多缺陷。

(一)对小概率事件的风险缺乏预见性

现行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是以大概率事件为基础的,重视历史数据和管理经验,这些对于规律性、经常出现的风险是有效的。比如,营运风险、合规风险、报告风险等,都可以依靠现行内部控制系统来加以防范。但是,其对于新兴的、难以预料的、非连续性的小概率事件所带来的风险,比如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国家间贸易争端、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却是力所不逮,控制效果往往很差。

(二)对非量化风险难以做出应对

现行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是以量化的风险评估结果为前提。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然后采用相应的控制对策。所以,其控制方法主要适用于规律性、平稳性和可量化预测的风险控制。根据美国CEB公司对1万家会员公司高管的调查,公司各种风险导致的损失占比是:战略风险86%、运营风险9%、合规风险3%、财务报告风险2%。其中,运营风险、合规风险、财务报告风险都属于可以量化的风险,合计只占14%;而非量化的战略风险占比却是86%。但与此相应,公司在风险管理上所消耗的资源占比正好相反,分别是战略风险6%、运营风险42%、合规风险13%、财务报告风险39%。很显然,现行内部控制体系对于风险损失与风险管理资源的配置比例是失调的。也就是说,现在的风险控制重點在于可以量化的风险上,而实际上非量化的风险损失却是最大的。资源配置重心与风险损失大小之间显著错位。

(三)以流程为基础的控制方法难以应对小概率事件的风险

目前,内部控制应对风险的基本策略是按照量化后的风险等级制订对策,然后通过规章制度和流程来进行控制。这种策略虽然可以控制住企业经营中的常规风险,但是,因为过于程式化,无法应对具有突变性、无序性和不可预测的小概率事件风险。小概率事件由于发生频次少,甚至之前从未发生过,缺乏历史资料可以借鉴,因此,在流程设计、制度规范和岗位责任分工时通常没有纳入正轨的风险控制通道。所以,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企业内部往往是找不到对应的责任部门,无法做出及时的反应和对策。

(四)收益与风险平衡的理念不适用于小概率事件的风险控制

现行内部控制对待风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收益与风险的相互均衡。这种风险控制策略以量化的收益大小为指针和原则。只要收益足够大,企业就可以承担与这种足够大的收益相匹配的大风险。反之,同理。如此以来,风险控制的力度就与收益的大小挂钩,风险控制强度随收益的大小而变化。但是,对于小概率事件来说,其影响结果一般是负面性的,构不成企业的收益,而且即便是收益性质的,通常其也难以预测和量化。比如,非洲猪瘟导致猪肉价格大涨,一些大型养殖企业的收益显著增加,但是,问题是所有养殖企业都不可能预计到这种收益增加的影响结果,并事先大规模的冒着风险去增加养猪的数量。

四、基于小概率事件的内部控制策略

(一)企业的小概率事件有哪些

企业现行的风险管理系统中遗漏或者对小概率事件重视不够,是导致一些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虽然看起来健全,但是却不能有效控制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企业风险管理中需要补上这个短板,使企业的风险控制系统更加完备。但是,具体到企业实务层面上,哪些是大概率事件、哪些是小概率事件,有时候并不是很容易能够加以辨认和确定的。对此,可以循着两种思路来解决:第一是理论推演;第二是实务归纳。原理上,前者是按照小概率事件的基本特征来理论预测和列示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但发生概率却比较小的事件;后者则是通过对企业实务管理人员的问询和调查来总结影响企业发生、但是发生概率较小的事件。从效果预计,后一种基于实践归纳程序总结出来的企业小概率事件无疑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按照这一程序,通过对在职研究生班学员、财务经理和总会计师的调查来总结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潜在的小概率事件。见表1所示。

(二)如何制订应对小概率事件的内部控制策略

1.保持风险管理韧性

风险管理韧性是指面对风险冲击时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及其适应性。简言之,就是组织的应变能力。它既是企业组织的性质,也是一种能力,根植于构成组织的要素、结构、运行机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按照这种风险控制理念,企业在构建风险控制系统时,要注重两种能力的建设:一个是稳定能力;另一个是应变能力。前者主要是保住发展底线,即在遇到小概率事件引发的风险时,不至于冲垮企业的整个运行系统;后者则是拓展发展空间,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发展能力。

2.保持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治理的联动性

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的联动性,反映的是风险控制的全域理念。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全面风险控制。由于内部风险内生于企业的经营过程,主要与企业内部环境相关联,具有大概率事件的可观测性和可量化的特性,因此,一般是通过程式化的规程来加以控制。控制的重点是不让事件发生,即借助于消灭事件来控制其带来的风险。但是,小概率事件通常是外部因素导致的,企业无法左右其发生与否,企业所能做的只能是事件发生之后如何进行有效的应对。为此,企业在进行风险控制系统构建时,要把小概率事件引起的风险冲击按照因果链和相关性原则纳入到现有的岗位之中,实现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的统一归口管理。比如,采购人员舞弊所导致的原材料质次价高要和社会大规模动荡所带来的原材料质量下降和价格上升统一归并到企业的采购部门。

3.以多学科为基础综合预判小概率事件导致的风险

小概率事件对企业的影响通常不是单项的,事件本身经常具有多学科性、宏观性的特点,因此,这些事件对于微观企业来说采用传统方法一般比较难以监控。其中的原因是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知识局限性。比如,国际间贸易争端将影响到企业的国际市场和投资项目,但是我们不可能要求企业家同时又是外交家,能够预判到对企业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再比如,国家的货币政策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便利性,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要求企业管理者又是金融家,能够预测国家的货币政策及其走向。可以说,小概率事件的发散性和多学科性,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要进行准确的预测都是一项重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多学科的风险研讨与分析,比如,企业可以邀请经济学家来研讨国家经济政策的走势及调整的方向,用以判断国家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能对企业带来的影响;邀请外交学者来讨论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国际局势对于企业涉外投资的潜在影响,以便事先制订相应的海外投资风险应对策略等。这种多领域、跨学科的风险研讨会可以极大弥补企业管理层的知识和视野缺陷,提高企业研判小概率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预测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裴凯欣等.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03).

[2]程安林,张俊俊.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逻辑起点与路径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9(06):26-29.

[3]马小霞.有关小概率原理的分析和应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4]宋庆龙.小概率事件原理在商场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J].2006(12).

[5]宋卫卫.小概率事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4).

[6]陈关亭.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及应用[J].审计研究,2013(06).

[7]宋建波.中国特色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8(09).

[8]樊行健.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4(02).

作者:李连华

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3:

从美的并购库卡案审视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控制

基于美的并购库卡案例,以及民营资本“走出去”的背景,分析美的并购库卡案例中存在的企业价值评估、融资、支付、汇率、利率和财务整合等风险。结合当前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背景:民营资本“走出去”与海外并购

近年来,我国经济生产总值提升速度放缓,整体经济向消费型驱动转型,为此国家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走出去”。2018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外交部等12部门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并在同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加大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机构也主动为“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和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等产品和服务体系。结合目前国内民营企业面临劳动力价格高、技术来源少、贸易壁垒等方面的现状,民营企业为自身发展,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市场或投资机遇。据201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对外年投资流量高达1961.5亿美元,而对外投资并购交易总额为1353.3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比66%。可见海外并购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探寻并购成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途径的原因,李云鹤(2018)文使用1990—2016年进行海外并购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当海外并购标的公司文化与企业较为接近时,其短期效应是正面显著。陈浩(2017)选取艾派克收购Lexmark为例,通过研究发现,符合相关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选用融资并购的方式以实现海外并购,实现“蛇吞象”式跨境重组效果。但是据德勤调查报告显示,约50%的企业认为并其并购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主要原因是并购风险没有控制好。为此,本文选取美的并购库卡这一典型举债经营收购案例,审视民营企业并购行为中存在的风险,并结合当前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活动的现状与特点,提出进一步完善海外并购风险控制的建议。

二、文献:海外并购风险的理论梳理

本文将从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动因、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成因、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风险、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已有研究。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动因:邹建卫(2008)基于现有研究,指出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行为中,可通过“借壳上市”的手段,实现整頓重组且减少交易成本的目标,实现效益最大化。田玉英、黄昶生(2012)使用归纳法总结了我国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主要动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专业化分工;②节省了建厂、寻找供应商和客户的时间;③获得被并购企业的新技术;④利用被并购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资产进行杠杆融资,可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⑤缓解当地居民对海外产品的抵触情绪等。

关于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成因分析:张洋(2013)认为民营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在海外并购中面临极大的资金瓶颈,这就需要运用杠杆举债来满足并购资金需求,因此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张金杰(2016)认为中国跨国企业形成时间相对较短、总体竞争实力不强,使其规避海外国家风险的能力较弱,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对国家风险的量化评估不足,因此存在一定的海外并购风险。

关于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分析:江乾坤(2014)基于融资优序理论,分析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融资创新“I-A-I”模式:内部资本市场融资(I)—战略联盟融资(A)—金融创新(I),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存在融资约束与融资风险。蒋国庆(2014)分析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风险时,认为准备阶段会因为会计准则差异存在定价风险;在执行阶段会产生支付风险,如现金支付影响现金流,杠杆支付会背负沉重的贷款;在整合阶段会存在战略目标整合、组织结构整合、人力资源整合、文化整合等风险。

关于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风险控制与防范:殷治平(2008)运用多层次权重模型分析法计算出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风险系数值,将不同的风险指标进行组合,并按照其系数的高低进行排序,筛选出总风险系数最小的方案,实现加强风险控制。白剑(2013)从控制并购风险方向出发,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中存在的估值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财务整合风险,可通过并购前做好计划、并购过程中建立风险监控控制、并购后完善整合等措施降低海外并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宋秀珍(2016)使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风险进行定量识别,从而把定性的因素定量化,为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提供相关量化标准。

三、案例:从美的并购库卡案看海外并购的风险

(一)并购过程简述

2015年8月,美的首次购买库卡5%的股份,2016年2月通过增持提升到了10.2%,成为第二大股东,在要约收购前达到13.5%。截止至2015年库卡资产约为174.8亿人民币,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约为6.4亿人民币。2016年5月18日,经过董事会决议,美的集团拟通过境外全资子公司MECCA以每股115欧元的价格要约收购库卡公司30%以上的股权。此时出现了各种反对声音,首先是布鲁塞尔和柏林的官员一致反对,认为库卡对欧洲的数字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德国副总理、经济部长都希望库卡能够被德国或者欧洲企业收购,使控制权保留在欧洲。其次,库卡的小股东担忧中方控制后,库卡会失去独立性,此时美的与库卡签订《投资协议》承诺保持库卡其独立性,保留其全部员工,消除了库卡中小股东与员工的顾虑。

2016年6月2日,美的向中国工商银行的公司巴黎分行和法兰克福分行签订了一份融资协议,虽然没有公布此次融资详情,但美的集团的资产负债总额将从181.65亿欧元增至237.71亿欧元,约上涨了31%,且近期美的将以现金支付方式支付4.73亿美元收购东芝的白电业务。

8月4日,美的额外要约收购期结束,期间一共接收了库卡的81.04%股权,总计持有库卡已发行股份的94.55%,实现了控制。12月30日通过了全部审查,并在2017年1月6日完成股份工作的交割并支付到位。

(二)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1.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估值是对价的基础,既不能失去吸引力,也不能过高,因为评估价值虚高会导致并购定价过高,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出将可能引发财务困境,因此一个准确的企业估值数据,对控制并购财务风险至关重要。美的集团在评估库卡集团企业价值时,存在以下两大问题。一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问题,虽然美的集团要约价是在全方位考虑库卡的资产状况、盈利能力、技术水平等,并基于其他公司收购德国上市公司的溢价率而制定的每股115欧元的要约价格,支付总价为45.7亿欧元,但是并没有采取任何合适的评估方法来确定要约价。依据2016年库卡财报数据,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计算企业价值为38.2亿欧元;基于股价,相比于前一日库卡集团的收盘价,共溢价了36.2%。其次是尽职调查不充分,库卡为自身利益以及合法性,极大可能不会给中介调查机构提供全面详细的财务尽职调查资料,导致调查结果存在偏差。同时美的没有与库卡签订排他性条款,存在第三方出更高的价格时,库卡会选择第三方的风险。

2.融资风险

美的集团以每股115欧元的要约价格收购库卡集团81.04%的股份,交易金额高达3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近300亿元,而美的集团2016年末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25亿元,缺口金额巨大,并且美的还同时以现金支付方式支付约4.73亿美元收购东芝的白电业务。因此迫切需要向金融机构融资,以保障海外并购资金需求。2017年1月6日,美的为支付库卡股权交易款,与中国工商银行欧洲巴黎分行以及法兰克福分行签订借款协议,此举可避免筹资迟延拖累并购计划的进程,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支付。但是美的集团没有向社会公布借款的金额、期限、利率等细节,极大可能是美的集团的并购进度与融资进度两者间产生了时间差,因融资超前产生巨额利息。继续深究可发现,即使银行贷款利率只有5%,300亿的融资额度,年利息为15亿,短期内会使财务压力增大。从融资结构上看,美的集团使用全额债务融资做法,可能是出于汇率的考虑,也可能是出于其他并购需求的考虑,但美的大幅举债必将提升其资产负债率,使其偏离最佳融资资本结构,今后的融资成本将可能提升。

3.支付风险

并购方在支付对价时一般会从现金、股票以及综合证券等支付方式中进行选择。从库卡的股权结构分析,高达50%以上的股权属于中小股东,因此现金支付更容易被中小股东接受,也满足美的集团全资控股的期望。因此分析美的并购库卡这个案例,我们应聚焦于现金支付给现金流带来的弊端。继续深入剖析,美的集團溢价36.2%收购了库卡90%以上的股权,共花费292亿人民币,约为美的集团2016年158亿净利润的2倍。通过以上数据发现美的集团背负巨额的银团贷款,高额的利息将会影响集团信用及信贷。基于2016年三季度美的集团财务报表中流动性资金约为290亿,2015年流动性资金为268亿,若在短期内还清贷款,会导致流动性资产为负,将导致资金断链的可能性,因此美的集团与银团达成协议,每年的净利润的30%用于偿还长期贷款。此举虽然缓解了公司资金流动性的压力,但需要长期背负债务,对今后的现金流有一定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支付风险。

4.汇率风险

美的集团为支付库卡股权交易金额,通过债务性融资获得的是欧元,因此还款也是使用欧元,但是短期内美的境外子公司缺乏足够资金偿还借款,这需要美的集团支付,这就涉及到汇率的变化。自2016年以来,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一直在贬值,累计贬值3.8%。虽然2016年和2017年的年末有升值迹象,但短期内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风险依然存在,这将增加了债务偿还成本。其次,据我国《会计法》规定,并购后的库卡年报需要折算为人民币,其中汇兑损益将直接影响当期利润或所有者权益,同时汇率变动将对外币报表的折算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风险。

5.利率风险

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是国际外汇和金融市场上浮动利率最主要参考的标杆利率。因此,国际银团贷款利息一般都是基于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进行加成,虽然美的集团没有将融资利率的具体详情披露,但同业拆借利率加成征收的可能性最大。美联储加减息、市场、欧盟货币政策、英国货币政策等都对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产生影响。2016年12月美联储加息,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创7年新高,目前美联储主席耶伦宣称至2019年底美联储每年都会加息几次。结合本届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下行以及通货膨胀,我们相信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上升的可能性极大,因此美的集团需要承担国际银团利率的上涨风险。

6.财务整合风险

并购领域存在著名的七七定律,即70%的并购没有达到预期的商业价值,70%的并购整合会失败。这是因为并购前双方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都彼此独立,给并购后的整合带来极大风险。只有管理层清楚了解、掌控企业财务运营、盈利等状况,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管理层若需要清楚了解被并购企业状况,统计数据的口径须一致,这需要将双方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政策等都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其次是财务整合风险,美的并购溢价36.2%,计入商誉216亿,商誉增幅276.61%。基于美的集团的财务报表分析,美的集团在2016年3月31日启动并购前资产负债率约为58%,2017年3月31日并购完成后资产负债率为67.05%,提升了9.05个百分点。可见美的集团急需从集团层面整合资产与负债,基于增强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对长期债务结构不断优化,降低资金成本率,同时从保持集团偿债能力和筹资能力的目的整合资金流。再次,机器人行业于美的集团而言,仍属于涉足未深的崭新领域,致使美的集团美的在对库卡的资源进行财务整合、经营整合等整合时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评析: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与问题

(一)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特点

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呈现三大特点。第一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不仅数量多,金额规模也巨大。据普华永道调查报告《2017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2018年展望》分析,近年欧美经济不景气、资产价值评估相对较低,民营企业抓住有利机会大规模进行海外并购。关于交易数量方面,民营企业2017年的交易数是国有企业交易数量的4.6倍左右,其中国内上市企业(包含创业板)的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占总数的75%。关于交易金额方面,2016年民营企业金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并购金额约是国有企业的1.6倍。

第二是民营企业基于盈利性目的,首选高新技术产业,目的是获取先进技术知识产权以及专业人才和国际先进管理及运营理念,为壮大民营企业实力提供强有力保证。同时民营企业并购行为的转变,体现了民营企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

第三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类型以横向并购为主,这充分考虑了民营企业自身规模限制的内部因素、市场占有率以及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也考虑了相近投资的环境降低行业并购复杂程度,减小并购障碍的外部因素。

(二)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蓬勃发展的态势,可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主观原因方面,民营企业资本已积累到一定程度,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同时海外并购能为民营企业实现向价值链高端市场转型。客观原因方面,一是我国政府监管门槛降低,在“政策福利”驱动下,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获得了较为宽容的审批空间,极大地激发了海外投资的热情;二是自2016年以来人民币对欧元、美元持续贬值,促使大量的民营企业倾向利用海外投资规避贬值风险,助了推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热潮;三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结合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分析,海外拥有较多性价比高的优质技术、人才、运营等方面资源,虽然目前盈利情况欠佳,估值较低,但是基础较好。总的来说,虽然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纳税优惠力度小、融资渠道狭窄、政策支持力度小,且因为民营企业资本的整体实力偏弱,对民营企业标准没有放低,反而对民营企业的纳税合法性、外汇风险管控、资本实力等都提高要求,但是仍然挡住民营企业逐步成为海外并购主力军的大势。

(三)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至今,全球范围的跨国并购中,超过50%以上的企业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中国更是超过75%以上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分析整合运营不好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海外并购风险控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缺乏有效的战略目标体系。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起步晚,没有丰富的经验,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少,同时管理层在没有完整的方案和应急预案,就匆忙并购,急于求成的结果是极难产生协同效益,一体化效益更无从谈起了;第二,对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不合理。国内尚没有一套完善、有效的价值评估系统,同时企业价值评估有多种方法,一旦选择的方法不适用于该企业,得到的企业价值数据合理性将极大打折扣;第三,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融资渠道狭窄。充足的并购资金是海外并购成果的关键,基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还存在差距,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在短期内难以筹集到大量资金,导致错失并购最佳时机;第四,缺乏有效的并购整合方式。国内大部分企业管理层认为并购的终点是交割完成,不知道还要进行财务、文化等各方面的整合,如制度统一,业务标准化整理、会计政策统一等,如果整合过程缺乏标准化,那么管理得到的合并经营数据将有极大的偏差,潜在的并购风险可能随时爆发,导致并购成果付诸一炬。

五、建议: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风险控制的优化

(一)企业价值评估要双管齐下

目前国内企业价值评估主要是依据第三方中介机构出具的财务会计报告和价值评估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独立地对目标企业的经营能力、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如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产权是否明晰等。但是由于财务信息披露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形成的评估报告也天然存在缺陷,这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要进行海外并购,不能仅仅依据中介出具的评估报告,还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财务尽职调查,选择合理的评估方式进行估值,既深入了解了目标企业,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也提高企业谈判能力,进而减少定价风险。

(二)并购整合要以文化整合为基础

在众多失败的并购整合案例中,缺乏文化整合是诱发失败的重要因素,文化整合的有序进行可以提高并购双方的有效沟通,为并购整合提供强有力支撑。沟通使企业资源有效整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美的集团也發表公告称对库卡的整合,应以文化整合为基础,以有效沟通促进并购整合,从而减少整合风险。在并购方面的整合,并购方应该更加的谨慎行事,把风控、成本管理以及财务流程优化作为工作的重点,依靠并购整合尽最大可能使得企业实现统一管理经营,统一规划、融资方案等等,这都是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有力保障,也是对标的企业能否实施有效控制的方法之一。

(三)及时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

国际汇率的波动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美的集团并购库卡的汇率风险不仅只是现金汇率风险,还有欧洲工商银行贷款时带来的汇率风险以及合并报表产生的汇率风险。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尽量避免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第一,提升员工素质,强化负责并购活动团队的汇率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对汇率风险识别、分析以及控制能力,为并购活动风险防范提供建设性指导。第二,美的集团可以运用远期交易和金融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实现企业外汇资金的保值,提前将损益锁定,避免遭受利率上涨带来的支付风险。

(四)融资渠道多元化

现代财务理论认为企业保持合适的融资结构对控制并购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当企业找到合适的股权、债权融资比例时,企业的资本成本能降到最低点。美的集团本次并购支付只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因此向银行进行了全额债务融资,此举将加大对银行的依赖性,这不仅增加美的集团未来融资难度,而且银行贷款具有短期性、间接性和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因此海外并购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开放的经济政策和形势,既结合自身财务状况,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财务杠杆系数等。结合目标企业更容易接受的支付方式,选择使用国外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拓宽融资的途径,使用多种融资方式,如杠杆融资、股权融资等金融产品和衍生金融产品,既能减少财务成本,又能通过多渠道融资分担财务风险,增加融资成功率。在进行融资时,可以参考同行业、同规模等相同条件下的企业财务水平来分析融资比例是否合适以及融资风险是否可控等。

(五)灵活选择并购支付方式

支付方式是企业并购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不同的支付方式对风险控制具有不同的作用,都存在利弊的一面。美的本次并购支付方式选择了单一的现金支付方式,因为支付方式的单一,不能与其他支付方式进行互补降低并购支付风险,因此支付方式的弊端将被不断放大。所以,美的集团应结合内外部环境及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合理分析,借助我国开放的经济环境,选择合适的混合支付。混合支付方式是现金、股权、债券等各种方式的结合,既避免过度现金支付带来现金流风险,也保障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不被过度削弱,保护并购企业的最大权益。(作者单位: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邓远志

上一篇:银行实习生转正申请书下一篇:区科技局效能促跨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