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产业模式经营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花山文化是壮族先民骆越族群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现代表征,是基于花山岩画延伸出来的综合文化体系,具有优势较为明显的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相关人才资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文化遗产产业模式经营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遗产产业模式经营论文 篇1:

世界文化遗产的产业经营模式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开发管理进行描述和考量,力图挖掘出一些先进经营模型,为我国文化遗产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遗产;产业模式;经营

[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遗产在管理尤其是产业开发之时都面临着几大问题,第一是与生俱来的非营利机构(文化事业)性质与市场经济的矛盾;第二是资金问题在国家财政支持紧缩减少情况下越发突出;第三是在多元文化、新媒体、娱乐消费潮流下,传统文化遗产的营销策略如何得到民众(消费者)认同。面对这些矛盾,只有在保护前提下,将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和产业功能充分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永续利用”。世界各国在这个基本理念确立前提下,开展了各种开发经营模式。

1 文化旅游

文化遗产为了融入现代社会,为之发展而服务,就必须全方位大力开展各项商业广告宣传和公关活动,以便让受众了解和接受,同时争取社会资源。

为了弘扬韩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韩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互相促进发展,具体实施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地域选择。以民俗村来选定地域,韩国人把民俗村的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在汉城城南有一个古代民俗村。一进民俗村,村口就有韩、中、英、日四种文字的介绍。进入村内,可以看到李朝时期先民们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观和祭祀活动。宗庙的祭祀典礼和音乐都被看做无形文化财产。②时间和内容的选择。韩国还十分注重以民俗节和祭祀活动来吸引游客。例如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戏年年在当地举办盛大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为了吸引外来游客,那些表演人士每天都要去不同的场地进行传统技艺表演。

同样,意大利的乡村生态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很发达,尤其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意大利政府积极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剧场木偶艺术。木偶艺人们根据一些古代诗歌、浪漫传奇或流行的歌剧情节,用精雕细刻的木偶和道具进行即席创作,吸引众多国际游客。这里的商店和地摊到处都可以买到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木偶——它已经成为西西里岛的著名纪念品。政府还计划为青年木偶艺人开办培训机构,举办西西里木偶节,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兴建木偶戏学校等。

2 “文化遗产日”打造国家文化品牌

法国的国家集中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保证了国家管理的权威性。作为文化大国,法国是最早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国度。这项活动是由法国中央政府主导、各级地方政府执行、社会各方支持的整体工程。活动期间,所有公立博物馆免票,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并给予税收优惠,旨在引导和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20多年来,该活动调动了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热情,群众性的保护活动随之兴起。法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着巴黎凯旋门、卢浮宫等112处“民族古迹”和4万余处“纪念建筑”,此外,未列入保护行列的全国各地40余万处“地方宝藏”均妥善得到相关部门和民间协会、民间人士的有效保护。一些民间组织积极讨论国家文化遗产政策,向议员提出建议。很多民间组织还颁发奖金鼓励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奖励在此领域作出贡献的人士。文化遗产学校、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纷纷建立。

这种特定节日的设定以及所带动起来的社会各方的反应和行动,对法国的历史文化品牌无疑有着巨大的塑造和宣传效益,显示了法国民众的文化品位,对促进法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法国,2006年接待了7800万名外国游客,当年的旅游收入达350亿欧元,继续蝉联“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称号。可以看出,文化遗产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文化生态博物馆

所谓生态博物馆就是把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中,它不是一座封闭的建筑场馆,而是动态、开放的展示社区,被称为“无墙的博物馆”。自然、人文、环境、传统、民俗等无形和有形的遗产在其原生地由发明和使用它们的居民自发保护,使人、物、环境处于固有生活关系中。游客也是在这种环境中观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可移动实物、传统习俗和民间表演等系列的、完整的文化。这种营建“活的文化”的博物馆由于契合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共有300余座生态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造乡运动”就类似于这种生态博物馆。当时,由于日本经济飞速增长和城市进程加快,城乡落差加大,人口疏密失衡,对日本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有些学者提出:如何让乡村挖掘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营造一个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乡,以吸引都市人群,于是,“造乡运动”应运而生。“造乡运动”强调内发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例如福岛县大沼郡的三岛町宣布,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只要交纳一定费用,全家都被视为特别町民。他们可以自由出入,让孩子们呼朋引伴在小溪中捕虾,到山上采蘑菇。村里还成立了生活工艺馆,馆内设木工、陶艺、编织、涂装等工房设备。观光客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亲手体验器物的制作,并有专人指导,接受咨询。这是一个在城市里的人无法想象也不可能具备的空间。

1995年,中国与挪威两国的博物馆学界提出了在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苗族地区创族生态博物馆。这支久居深山只有4000余人的苗族,头饰独特,有繁多的婚丧、祭祀礼仪,有别致的音乐、舞蹈和精美刺绣,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遗存。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的民居、神龛、庙宇、戏台、作坊、油坊、剪纸、刺绣等文化遗产均保持完整,婚礼、葬礼和游戏的整套仪式规矩复杂,饮食品种繁多,在政府投入和保护下,已成为北方农耕桃花源和文化遗产抢救示范基地。这种乡土艺术、农业文化是一方水土的产物,生态博物馆就地取材,化陈旧为神奇,在生活中得以创造、使用和传承。可以看出,生态博物馆非常值得在我国进行探索和推广。

4 文化遗产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模式,这是因为公园的历史文化主题内涵的不同,而国内外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成功案例,深圳华侨城控股公司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主题公园比较典型。经营者就着眼于历史文化,从中寻找主题经营的灵感。可以说该产业的发展历程无一例外都建立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过程上。1989年开业的“锦绣中华”,以微缩景观为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历史和文明的80处名胜古迹,成为中国旅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91年开业的“民俗文化村”,将24个村寨、56种风情集于一身,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1994年建立的“世界之窗”,荟萃世界文明精髓,一直是珠三角旅游的第一品牌。

主题公园是以游客体验为目的,游客体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难以量化,又牵涉投入、产出、技术水平、行为习惯、时尚追求等众多因素,因而主题公园是最需要创意的产业形态。对主题公园而言,产业经营模式主要表现为:

(1)娱乐体验结合历史景观。自主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文化的选择上,更体现在素材的组织和运用上。“世界之窗”如果没有108个景点和气势恢弘的广场巨幕,就不会有“你给我一天,我给你世界”的展示方式。在对游园设施的组织、运用中渗透着创造者对历史、文化的理解、阐述和演绎,并且注入了一种时尚娱乐元素。脱胎于国外的欢乐谷公园,既有美国的小镇,又有加勒比的港湾,还有香格里拉的生灵,这些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都源于“智慧创造情景”的理念,并借助娱乐设施给予消费者不同文化的娱乐化体验。

(2)广场表演和节日狂欢。源远流长的中华民间文化中升华出“广场演绎”的形式。深圳“世界之窗”斥巨资建设了大型舞台,在“锦绣中华”建立了中华广场,创作“龙凤舞中华”等大型的广场演绎节目,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此相配套的是剧场式的演出和大量的村寨表演。过节是我们民族格外重视的风俗,造节是经营文化的手段。为了塑造独特性,管理经营者提出了月月有节日的口号,使节庆活动成为亮丽的风景,国际啤酒节、狂欢节、泼水节都成为经典的文化品牌。从2002年开始又集中所有的文化品牌创办了唯一的旅游狂欢节,游行队伍与观众一道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形象,使主题公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从以上各国的文化遗产开发模式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一,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第二,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决定了我们要尽可能避免以静止、凝固的方式去保护,在不改变其按内在规律自然演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及与旅游开发等的良性互动结合;第三,坚持“创意产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不仅体现在对历史文化的选择上,更体现在文化素材的整合运用上,并使之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消费体验方式,与市场和受众接轨,最终实现产业链的完善和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 飞龙.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59-66.

[2] 颜文洪.世界遗产与保护地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6(3):79-81.

[3] 邵甬,阮仪三.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J].城市规划汇刊,2002(3):57-65.

[4] 张朝枝,保继刚.美国与日本世界遗产地管理案例比较与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

[收稿日期]2008-10-31

[作者简介]徐海龙(1978—),男,河北人,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讲师,南京大学在读博士后,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王晨(1985—),女,广西桂林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院硕士。

作者:徐海龙 王 晨

文化遗产产业模式经营论文 篇2:

产业视角下的花山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问题论析

[摘 要] 花山文化是壮族先民骆越族群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现代表征,是基于花山岩画延伸出来的综合文化体系,具有优势较为明显的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相关人才资源。花山文化遗产在产业化的开发保护中面临着文化资源整合重组不够、“大花山文化”产业格局和文化创意产业链尚未形成等挑战,需要从“大花山文化”产业格局和文化创意产业链等方面打造“三维一体”的花山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体系。花山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保护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文化遗产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产业资源和市场供给的多元性,也规制了其产业绩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性。

[关键词] 花山文化;文化遗产开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体系

[作者简介] 廖杨,民族学博士后,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学及文化学、人类学和公共管理,广东 广州,510642

目前,学界和业界对花山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绩,但从产业的角度关注花山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拓展花山文化研究,并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花山文化遗产的产业资源

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可再生的和非独占的经济要素,文化产业资源则是人类文化资源中可以进行产业开发的经济资源。

花山文化是基于花山岩画延伸出来的综合文化体系,是壮族先民骆越族群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现代表征。作为壮族先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山文化具有优势较为明显的产业资源。这种资源主要表现在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和相关产业人才资源等方面。

(一)有形的物质资源

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骆越族群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在广西目前已发现的83个崖岩画地点中,除了少数零星分布在金秀、靖西、田东等县外,基本集中分布在左江流域的崇左、扶绥、宁明、龙州和大新等市县(有79个地点179处),绵延200多公里。“其中龙州县21个地点39处;宁明县8个地点29处;崇左县(现崇左市)28个地点67处;扶绥县21个地点42处;大新县1个地点1处。尚可辨认的各种图像4000多个”。[1](p488)宁明县境内发现崖岩画的地点和数量虽然不是最多,但却较有代表性:“宁明县花山崖岩画,画面宽达221米,高约40米,尚可辨认的各种画像1800多个(许多已模糊不清)”,“其画面规模之大,画像之多,形体之高大,气势之雄伟壮观,在中国已发现的崖岩画中是首屈一指的,国外亦为罕见。”[1](p488)“凡左江流域各崖岩画地点所能看到的图像,在花山几乎都能看到,有的图像则为其他地点所未见,各种正侧身人像的头饰、男女交媾图、渡船图、雄性狗、扁茎剑、各式铜鼓等图像,堪称左江流域崖岩画的代表作。”[1](p488)花山崖岩画在我国南方甚至东南亚地区都较具有代表性,资源价值最高,可视为左江流域崖岩画的核心资源宝藏区。如今,花山岩画的文化景观已经再次列入2012年更新后的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成为2016年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如果申报成功,既可以实现广西目前尚无世界文化遗产的零突破,也可以填补我国尚无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其资源价值和品牌价值不言而喻。

据研究,花山岩画图像大体上包含人物、动物和器物等三大类,尤以人物图像居多。此外还有一些圆形图像和未成型的图像。这类图像是壮族先民生产生活场景特别是祭祀场景的描绘和思维艺术的结晶,既可以作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旅游景观,也可以作为书法、绘画、影视、歌曲、文学创作、动漫设计、网络Logo、商标专利等等产业开发的重要素材,其价值远远超出文化遗产范畴。可以说,花山岩画是一座极具有壮族先民根祖文化的产业资源富矿区,它与周边县区的左江流域岩画群共同组成有了有形的产业资源,为跨县域的旅游产业资源重组和做大做强骆越根祖文化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奠定了必要的资源条件。

(二)无形的精神资源

这种无形的精神资源不仅反映在花山岩画所蕴含的壮族先民骆越族群的精神世界,也包括左江流域岩画所在社区壮族民众对花山文化精神的感悟和日常实践,还包括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花山文化理解与运用。当然,这种无形的精神资源是建立在有形的物质资源的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对花山文化的解释的解释或解释的解释的再解释等等,都可构成花山文化的无形资源。

有学者认为,左江流域岩画的作画者是骆越人及其后裔,他们大约在战国至东汉时期逐步完成。“从崖岩画上所反映的崇尚铜鼓、竞渡、蓄椎髻、崇拜狗等习俗,与瓯骆(骆越)及其后裔所流行的习俗是一致的。”[3](p498-499)他们作画的动机,可能与其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有关。“它们主要是祖先崇拜的表现,同时也杂糅了水神崇拜、日月崇拜、山河崇拜、图腾崇拜、生育崇拜等。”[1](p499)从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来看,万物有灵的泛神论是图腾崇拜的基础,而图腾崇拜是人类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也是祖先崇拜的最早表现,生殖崇拜是祖先崇拜的过渡形式。一般认为,图腾崇拜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即尼安德特人时期。考古研究发现,当时尼安德特人的墓地里有象征人的血液的赤铁矿粉,这被认为是尼安德特人已有神灵不灭的宗教观念。左江流域岩画的主要作画颜料为三氧化铁(Fe2O3),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墓葬中的赤铁矿粉颜色基本一致。

花山岩画图像表现的主题可能是战国至东汉时期骆越人的生产生活场景,其中当以祭祀为主。“左江崖岩画是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表现了瓯骆民族热烈庄严的宗教活动,同时又以夸张写意的笔调描绘当时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心理欲望。”这种深藏于民族心理深层结构的宗教信仰及其实践,无疑对其后裔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花山文化的无形精神资源不仅应该包括花山岩画所表现的多神崇拜及其精神世界,而且理当包括现今生活在花山岩画所在社区的壮族等骆越后裔的活态民俗文化。

人类学者认为,文化实际上是一套象征符号体系和知识系统。这个符号体系和知识系统既包括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解释,也包括其他民族和研究者对当地人解释自身文化的解释和对解释的解释。这样,花山岩画的无形精神资源实际上已超越了有形的物质资源(即花山岩画),而成为一个既包括花山岩画所蕴含的符号意义,又包括骆越后裔特别是花山岩画周边村落社区壮族民众对花山岩画的理解与诠释,以及其他民族和研究者对花山岩画和当地民众对花山岩画解释的解释或再解释。这实际上是花山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如此一来,花山文化就构成了一种既源于花山岩画,又超越花山岩画时空场域的复合型文化体系。正是这个文化体系,提供和维系了花山文化的无形精神资源,也为花山文化的产业化运作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因此,作为无形精神资源的花山文化,已经在花山岩画遗产传承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大花山文化”,而这正是花山文化能够进行资本运作和产业化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花山文化符号的正确活化离不开相关的产业人才支撑。

(三)相关产业人才资源

目前,围绕着花山岩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业界已在县、市、省区乃至国家等不同层面集聚了相关的产业人才资源。其中,文化旅游、文学创作、摄影艺术、歌曲影视、文化遗产保护、骆越根祖历史文研究等方面的人才较多,可为花山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的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本。

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是一项综合开发,也是一项特殊的文化资本化运作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尽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已成为文化旅游开发的一句陈词滥调,但时至今日,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仍然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但问题在于,文化遗产究竟应该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旅游又应该如何开发?这是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首先应该厘清的问题。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互补、产业集群、人才汇聚、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等,应该是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不二法门。

二、花山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保护面临的挑战

目前,从县级政府到国家层面已为花山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也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跨县域的文化遗产资源整合不够,骆越根祖文化产业集群有待加强

作为花山文化遗产核心资源区的花山岩画在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以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形式,被列入国家建设部审定的《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备选名单》;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再次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后的《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之中。2013年崇左市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冲刺2016年花山申遗成功”的奋斗目标,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申遗宣传活动。2014年初,宁明县明确提出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骆越根祖圣地,边陲文化名城”作为建设广西文化旅游大县的发展目标,力图通过发挥花山岩画的故乡、骆越壮族的根祖地等,深入挖掘花山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同年9月中下旬举办了“骆越根祖 岩画花山”花山申遗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2015年4月20日至22日,宁明县又承办了以“骆越根祖 岩画花山——花山申遗暨骆越根祖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首届宁明全国花山岩画申遗暨骆越根祖文化研讨会,并与壮族“三月三”系列节庆活动相配合,进一步为花山岩画成功申遗做出努力。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调查研究花山岩画至今的六十多年时间里,相关政府、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业界精英等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社会公众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或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但左江流域骆越族群山崖岩画核心区的关注度高,而跨县域的山崖岩画遗产资源尚未有机重组和整合,隔离了骆越根祖文化遗产的地脉和文脉,影响了骆越根祖文化遗产的资源丰度,制约了左江流域骆越根祖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加之地方政府和旅游业界过去着力打造左江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旅游、中越边关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观光等旅游品牌,影响了骆越根祖文化产业集群的有效积聚。

(二)“大花山文化”产业格局尚未形成,产业辐射效应有待增强

目前,花山文化产业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近年“三月三”节期间,宁明县按照广西“三月三”节庆活动工作安排,结合宁明作为全区节庆主会场之一和崇左市“三月三祭壮祖赶歌坡赏木棉”的总体要求,举办了万人公祭骆越始祖大典、中国东盟跨境贝侬大联欢、骆越风情文艺晚会、壮汉瑶族百家宴会和骆越根祖文化研讨会,以及歌坡节、牛拉竹排竞渡、往返竹排竞渡和观众可现场参与的捕鱼比赛等文体活动,以弘扬花山文化,展示骆越风情,汇聚东盟特色,夯实宁明骆越根祖地位,唱响花山民族文化品牌。

但是,这些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活动结束后,还需要产业支撑,而且产业不能随着年度文体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经济搭台,文化唱戏”,那就适得其反,成为只赚吆喝不赚钱的赔本买卖。

前已述及,“大花山文化”由花山文化延伸而来,其产业自然就要围绕“花山文化产业”而延伸。众所周知,旅游产业可带动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服务产业,并以1∶8左右的比例拉动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增长,因而被人们视为阳光产业。但是,目前花山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基本上还停留在“白天游览花山”,“晚上走近花山”的初级阶段,围绕花山文化遗产旅游的生态博物馆、骆越根祖民俗文化生态村、参与体验式的花山文化主题公园、花山文化动漫作品,以及以花山岩画为Logo的旅游文化衫、旅游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等“大花山文化”产业格局尚未形成,花山文化遗产所属社区参与“大花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旅游企业与景区周边社区互动模式单一,“大花山文化”的创意设计和产业开发基本上还处于概念层次,加之产业融资渠道单一,投资创新驱动的动力不足,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产业辐射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相关产业人才资源和花山文化资源尚未形成优势叠加,文化创意产业尚未形成花山文化遗产旅游的产业链条,产业人才集聚效应尚未充分显现

为助推花山崖岩画成功申遗,夯实和打造花山骆越族群文化品牌,宁明县、崇左市、广西区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等政府有关部门与科研院所多年来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及产业精英等齐聚宁明,研讨花山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大计,为宁明花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资源基础。但是,民族民俗旅游有其自身时空维度和文化场域,目前花山文化旅游产业特别是花山文化遗产旅游产业还没有很好地实现文化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优势叠加。除旅游规划、景观设计、导游讲解、旅游营销等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得较为紧密外,分散于文学创作、歌曲影视、摄影绘画、动漫作品、网络传播、宣传广告、出版翻译、商标Logo等领域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融入花山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链条者少。其原因,固然与文化创意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关,也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有关。

文化旅游产业固然需要营利,但也肩负着文化传承保护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担当仅靠现有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者、开发者、经营者或相关从业人员的努力难以实现,还需要分散于文学创作、歌曲影视、摄影绘画、动漫作品、网络传播、宣传广告、出版翻译、商标Logo等领域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积极参与。

作为正在积极申遗的花山岩画及其延伸出来的花山文化和“大花山文化”,它们不仅属于花山岩画周边村落和宁明县,而且属于崇左市和八桂壮乡,也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为全世界所共享。因此,跳出花山看“花山”,跳出左江看“花山”,跳出广西看“花山”,跳出全国看花山,跳出崖岩画看“花山”,跳出“花山”看岩画,把花山岩画放置到同时期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岩画比较中,才能更好更准确地把握花山岩画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亦即在多元文化并置中体现花山岩画的独特价值和普世意义。而这一切,绝对不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一家或少数几家文化旅游企业所能担当的,必须要有关怀人文世界但不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广泛参与,才能使文化遗产在开发保护中既能够产业化,但又不会过于商业化和赢利功利化,从而确保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公共产品的基本特质。

三、开发和保护花山文化遗产的产业路径

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保护,既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产业,也有别于经济产业。原因很简单,文化遗产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产业资源和市场供给的多元性,也规制了其产业绩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性。

(一)促进跨县域文化资源重组,加快打造“三维一体”的花山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体系

左江流域具有数量众多的、象征骆越根祖文化的崖岩画,它们共同构成了骆越根祖文化区。这个文化区域内部的岩画资源只有组合和重构起来,才能更好地获得对骆越根祖文化的深度理解和解释。这是科学开发和保护作为左江流域岩画核心区的花山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从花山岩画的申报世界遗产的历程来看,1999年由宁明县向广西南宁地区行署呈文请示把花山岩画申报成世界遗产,2003年被广西作为全区申遗重点项目进行推荐,次年11月被列入国家建设部审定的《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备选清单》。2006年国家文物局对该《清单》进行筛选,重新编制并于2007年1月公布了《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花山岩画名列其中。2010年,广西崇左市牵头宁明和龙州两县联合将花山岩画申报为世界遗产。2012年11月,花山岩画再次列入国家文物局更新后的《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并把遗产项目变更为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范围也扩大到崇左市江州区和扶绥县的左江流域。这个历程表明,花山岩画的世界遗产申报经历了从最初宁明县单独申遗到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扶绥县等三级六方合力推进的整合过程,国家主管部门的多次变更也是希望尽可能整合左江流域的岩画资源,实现其资源价值和保护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从左江流域岩画的分布和遗产申报点来看,目前左江流域所发现的79处岩画点中有38处纳入了申报范围,尚有41处在申遗范围之外。这41处基本处于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遗产保护二、三级缓冲区。其中,扶绥县的闸口山岩画、小银瓮山岩画、大银瓮山岩画、七星山岩画、岩怀山岩画、孔驮山岩画等属于第3级遗产区,共有12处15组106个图像;江州区的驮柏山岩画、驮柏银山岩画、穿窿山岩画、岜岸山岩画、马鼻山岩画、关刀山岩画、灵芝山岩画、大山岩画、白鸽山岩画、将军山岩画、大湾山岩画、万人洞山岩画等也属于遗产区(第3级),共39处54组340个图像。龙州县目前发现的21处岩画中有水岩山岩画、宝剑山岩画、沉香角岩画、对面山岩画、楼梯岩岩画、岩敏山岩画、三洲头岩画、三洲尾岩画、岜逢山岩画、无名山岩画、朝船头山岩画、渡船山岩画、大洲头山岩画、三角岩岩画、纱帽山岩画、棉江花山岩画等16处则纳入了世界遗产区(第2级)的申报范围。处于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遗产申报核心区(第1级)的岩画是宁明县的花山岩画,主要包括花山岩画、高山岩画、龙峡山岩画和珠山岩画。这些不同级别的遗产区的分布面积见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左江流域的岩画文化景观遗产区总面积近1.8万公顷,但申报遗产区仅1/3,缓冲区近2/3。目前已知的未纳入申报范围的41处岩画点可能并不完全分布在缓冲区内,一旦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这些未纳入申报范围的左江岩画点可能也会竞相开发遗产旅游产品。如何将其纳入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遗产旅游品牌进行管理?这是当前和今后都无法绕开的一个现实问题。将其资源重组和纳入体系,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是保护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的保护首先应从世界遗产的知识普及、遗产意识和教育入手,要使人民建立对世界遗产的赞赏和尊重,使他们认识到对这些遗产的了解就是对人类自身的了解,保护这些遗产就是保护我们人类历史创造的精华,就是最大地充实我们自己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5](p17)遗产旅游开发是进行遗产保护的常见方式。“世界遗产旅游是向人们面对面展示世界遗产的最好形式,它激发人们对世界遗产的热爱、赞赏和尊重,让人们直接聆听自然之神和历史老人的无言教诲,从而达到从书本上无法得到的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开启灵感的目的。”[5](p23)世界遗产地如今已成为人们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据统计,仅在1998年,就有5亿人左右浏览了552个世界遗产地。”[5](p24)但也应该认识到,旅游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世界遗产保护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如过度商业化、人工化甚至破坏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等消极影响。因此,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旅游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而言,首先要在重组左江流域岩画跨县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骆越根祖文化的地脉和文脉,找准花山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群的吸引核。它一般依托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原有景区景点的自然或文化历史来达成,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建设打造的特色旅游项目或主题公园来完成。这是文化遗产旅游“三维一体”产业体系中的“一体”。

文化遗产旅游“三维一体”产业体系中的“三维”包括横向的产业联动企业集聚、纵向的产业链条企业集聚和相关的服务企业及其衍生的产业集聚。其中,横向的产业联动企业集聚是指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初期形成的酒店、餐饮、交通、零售(批发)和文化娱乐等关联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为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群的吸引核提供优质服务。纵向的产业链条企业集聚是在横向产业联动企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上下游的拓展,是文化遗产旅游中长期纵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需要在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民俗特产、文化产品和体验式旅游活动的创意设计、开发生产和品牌销售等纵向关联中链条化发展。相关的服务企业及其衍生的产业集聚是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对其横向和纵向产业的交叉集聚和全面提升。其产业体系图示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x轴表示的横向产业联动企业集聚与y轴表示的纵向的产业链条企业集聚根植于“花山岩画,骆越根祖”的花山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群的吸引核,而AB、CD、AD、BC四条直线则代表了纵横产业集聚和联动后的相关服务企业及其衍生的产业集聚。通过这个“三维一体”的产业构架,可带动左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花山岩画,骆越根祖”文化遗产的保护式开发,进而促进花山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二)加快形成“大花山文化”产业格局,增强花山文化产业辐射效应

产业经济学研究表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除了要有产业资源禀赋外,还需要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和合理产业结构及生产力布局,当然也还需要产业市场支撑。

由于目前花山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基本上还停留在“白天游览花山”,“晚上走近花山”的初级发展阶段,与花山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生态博物馆、骆越根祖民俗文化生态村、参与体验式的花山文化主题公园、花山文化动漫作品、以及以花山崖岩画为Logo的旅游文化衫、旅游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等“大花山文化”产业格局尚未形成,这就需要广西各级政府立足于保护和开发花山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左江壮乡经济,促进文化遗产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台左江壮乡文化产业政策,通过招商引资,跨县域调整和布局文化产业结构,并以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主导,整合桂西南左江边关民族风情游、自然风光游、红色革命圣地游和山崖岩画民俗文化深度游等旅游产品,合理配置旅游资源,把骆越根祖文化作为左江流域崖岩画的灵魂和当地壮族文化的文脉之源,把那些与花山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生态博物馆、骆越根祖民俗文化生态村、参与体验式的花山文化主题公园、花山文化动漫作品、以及以花山岩画为Logo的旅游文化衫、旅游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等纳入花山文化遗产旅游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大花山文化”产业格局,可增强花山文化产业辐射效应,如图2。

(三)促进相关产业人才资源和花山文化资源优势叠加,加快形成尚未形成花山文化遗产旅游中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凸显文化产业人才集聚效应

目前,花山景区周边社区参与“大花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旅游企业与周边社区互动模式单一,“大花山文化”的创意设计和产业开发基本上还处于概念层次,实际上反映了文化遗产旅游产业政策和产业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要使花山文化资源优势和相关产业人才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就必须通过产业政策引导,鼓励那些分散于文学创作、歌曲影视、摄影绘画、动漫设计、网络传播、宣传广告、出版翻译、商标Logo等领域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融入花山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链条,以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弥补投资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短板,加快形成花山文化遗产旅游的产业集群。在这个过程中,“大花山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落地和相关税费的减免优惠是核心,花山文化遗产旅游相关产业的积极吸纳是基础。唯其如此,花山岩画和骆越根祖文化的保护开发才能携手共进,花山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才不会顾此失彼,而是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覃圣敏.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第一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2]廖杨.图腾崇拜与原始宗教的起源[J].广西民族研究,1998,(1).

[3]廖杨.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3).

[4]廖杨,蒙丽.民族民俗旅游的时空维度与文化场域[J].广西民族研究,2011,(4).

[5]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廖杨

文化遗产产业模式经营论文 篇3:

基于FCE—AHP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宜产性评估研究

摘 要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内涵与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宜于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能力是可以评估的.通过德尔菲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宜产性评估指标体系,采用FCE-AHP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层次评估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宜产性;FCE-AHP法;评估指标体系

1 引 言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和“56个民族的大家庭”,拥有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适应经济社会的要求,通过市场化途径,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非遗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同样受到重点关注.这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市场风险较大.一些非遗市场运作失败或出现前期瓶颈,对传承人(团体)造成重大打击,形成一种“不市场化就消亡,市场化就淘汰”的错觉,最终加速非遗的认同衰减和消亡[1].二是文化空间被割裂.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单一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非遗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原生态环境,人为地选取非遗的片段、或者将非遗进行不当的商业运作,以迎合市场需求的做法,改变了非遗不易损耗、易于复制、可反复利用的资源特性,使非遗的文化价值被耗尽[2].三是社区大众被边缘化.在非遗的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以及利润分配等各个市场化环节,缺乏作为非遗承载者的普通社区大众的自觉、自愿和积极参与,大众参与普遍形式化与虚无化,削弱了非遗的传承性和活性.而外来文化者和强势文化者在非遗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势必造成对非遗的“保护性破坏”[3].四是产业开发的无序化.成功的产业化案例和文化产业的浪潮,容易让人产生“非遗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只要将非遗产业化,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误解[4].对众多非遗不分类型、特点、性质、主次的进行无序开发,势必形成投入不足的困境和产出甚微的尴尬.

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但追根溯源,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众多学者都认同或提到的一个观点,即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都适宜产业化[5],产业化的成功与否会受到非遗自身某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某项非遗自身所具备的适宜产业化的性质特点称之为“宜产性”.当对一个非宜产性的非遗进行产业化时,由于先天不足的关系,注定会困难重重甚至加速非遗的消亡.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试图建立一个评价非遗宜产性的体系,实现对每项非遗宜产性的定性和定量评价,以降低非遗产业化的市场风险,真正发挥产业化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宜产性

评价指标的确定

2.1 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

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目的和任务

建立非遗宜产性评价体系的目的是,用产业经济学和文化遗产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分析非遗自身因素对其产业化的影响,从中寻找提高非遗宜产性和预控非遗产业化风险的途径.其具体任务为四个方面:研究非遗产业化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从非遗自身角度研究影响其产业化的因素;区分“宜产性”和“非宜产性”非遗,降低非遗产业化失误的发生;从非遗自身因素角度找到有效预控其产业化风险的措施和途径.

2)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非遗产业化是指为了保持非遗的活性和充分发挥非遗资源的功能,在深入研究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将其市场化和企业化,直至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市场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产业化导入、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稳定和产业化动荡四个阶段.导入阶段是指产业的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形成阶段,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研发、产品化及商品化阶段.发展阶段是指全面开展生产技术成果的商业运作的初级阶段,包括小批量生产和大规模生产两阶段.稳定阶段是指商业化运作成熟阶段,整个产业全面盈利,生产规模趋于稳定,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及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群链结合发展模式.动荡阶段是指新的相关技术或是产业开始崛起,旧的产业机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生产规模开始缩减,利润萎缩,整个产业体系呈现在动荡之中 [6].

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文献查询发现,实现非遗产业化首要的是通过技术研究开发,实现非物质文化的产品化、商品化,进一步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同时,结合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这一产业化的主要目的.初次选取了非遗产业化导入阶段的产品研发、产品化和商品化及产业化对非遗传承的影响作为衡量其宜产性的四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

2.2 指标体系的修改和建立

2.2.1 指标体系修改的方法

鉴于非遗宜产性评价体系的指标都是定性的,而且专业性很强,本文拟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7]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作进一步修改,最终确立评价体系.

本文采用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确定调查目的,拟订调查提纲.根据确定的目标,拟订出要求专家回答的问卷,其中包括背景介绍、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含义和解释,以征询专家的意见.第二,组成专家小组.根据课题所需要的知识范围,确定一个20人专家小组,其中文化产业专业教授10人,文化企业管理者10人.第三,第一轮专家调查.当面一一向20位专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询问专家意见及提出意见的依据,作好书面记录.第四,第二轮专家调查.将20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但不说明发表各种意见的专家的具体姓名),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第五,重复以上收集专家意见和信息反馈的工作,直到20位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第六,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对专家意见进行综合处理,构建出最后的指标体系.

2.2.2 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含义

1)非遗的产品化指标

非遗产品化是指有关组织将非遗通过研发、生产、验收、专利保护等过程,制造成能够提供给市场,被消费者注意、获取、使用或者消费,以满足其某种需求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的组合.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非遗产品化的过程主要包括转化、生产、验收和专利保护等.①产品研发创新的可能性.非遗是人类创造的、前人遗留下来的、有精神和观念方面价值、意义的文化遗留,其基本价值取向主要是人的精神和观念能力及观念利益.由于受所承载的观念和精神性质影响,或者受现有调查研究的局限,每一项非遗的产品研发创新可能性显然是不相同的,有的产品类型丰富,产品研发创新的可能性很大,如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医针灸;有的产品单一,产品研发创新的可能性很小,如地方方言、珠算.②产品生产企业化的可能性,是指研发出来的非遗产品能否通过企业化管理批量制造出来.这涉及到生产技术、生产材料、社会生产时间等方面的问题.③产品统一检验的可能性,即非遗产品批量生产出来后,通过质检时有没有统一的质检标准,或者可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质检标准.④产品专利保护的可能性,是指研发出来的非遗产品能否获得专利保护,有没有相关的专利保护政策法规,或者可不可能制定出相应的专利保护政策法规.

2)非遗的商品化指标

非遗商品化是指将原本不属于买卖流通和通过货币实行交换的非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化或变异为可以进行买卖和货币等价交换,以进一步彰显非遗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显然,非遗的商品化依赖于消费者是否愿意选择购买该非遗产品.而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该产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即非遗产品的消费价值.因此说,非遗的消费价值是影响其商品化的主要指标.这里借鉴希斯(Sheth)、纽曼(Newman)和格罗斯(Gross)在1991年提出的Sheth-Newman-Gross消费价值模型,将非遗的消费价值具体分为五种类型,即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和条件价值[8].①功能价值是指非遗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实体或功能价值.即非遗产品所具有的某些功能上的属性,且能满足消费者使用该产品功能上的目的.②社会价值是指非遗产品使消费者与其他社会群体连结(包括社会阶级、符号价值以及参考团体)而提供的效用.即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提升社会地位、塑造社会形象、或是满足内在的自我欲求的社会效应.③情感价值指的是非遗产品使消费者得到情感抒发,获得来自于所选择的非遗产品引起的感觉或喜爱感受.④认知价值是指非遗产品所具有的满足消费者好奇心、新鲜感和追求新知的功能.⑤条件价值是指消费者面临特定情况时,非遗产品产生的外部效用.如特定节庆活动所购买的特定节庆食品、装饰品等.

3)非遗的传承受产业化影响的程度指标

非遗产业化与其他事物产业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目的除了使非遗资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外,更为了保持非遗的活性,使非遗能得到有效传承.非遗的传承包括传授、继承和发展三个内容.①非遗的传授受产业化影响的程度.非遗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和文化基因,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对于非遗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非遗的传授,主要由传授者、传授环境、接受者三因素构成.本指标衡量的正是非遗产业化对这三因素产生影响的程度.②非遗的继承受产业化影响的程度.在人类学的文化研究中,总是将各种文化现象视为一个有着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即所有文化事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非遗也不例外.因而,认识和继承非遗,除了传承非遗本身外,还应该不脱离该文化传衍地区的历史、自然环境、家庭结构、言语模式、社会结构、政治经济体制、宗教、艺术和服饰风格以及社区和人的日常活动等文化空间,以保持非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本指标衡量非遗产业化对非遗及其文化空间继承的影响情况.③非遗的发展受产业化影响程度.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生命链,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化遗产得以存在、延续与发展的必要机制[9].因此,传承非遗的目的不是凝固和冻结风俗和传统,将其放入“博物馆”保存,而是承上启下,一方面传授和继承;另一方面,也是本指标所衡量的内容,接续和沿袭创新,即在将非遗融入现代文化体系,增强其适存性的过程中,其产业化所起的作用.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宜产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非遗宜产性评价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综合判断问题,其中许多指标是主观指标,需由人们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结论也存在着模糊性.所以,本文主要采用FCE-AHP法,以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10]为主体,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11]对各指标赋以权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评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图1).

5 结 论

本文首次提出衡量非遗宜产性的定性定量方法,且非遗总是处于发展之中,影响非遗宜产性的因素受到某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发展变化,因此,该评价模型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并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产业化经营探索[J].商业时代,2008,27(24):85-86.

[2] 饶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思考[J].湖南农机, 2008,35(1):52-53.

[3] 刘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大众参与[J].文化艺术研究,2009,2(2) :7-13.

[4]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 107-112.

[5] 杨亚庚,陈亮,陈文俊,贺正楚.论宜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J].河南社会科学,2014,23(1):118-122.

[6] 钟杏云.产业化发展阶段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4(02):67-68.

[7] F HASSON, S KEENRY, H MCKENNA.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Delphi survey technique[J]. Th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0,32 (4):1008-1015.

[8] M R SOLOMON,卢泰宏.消费者行为学(中国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9] W H HEINRICH, D PETERSON, N ROOS.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M]. 5th deition.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0:5-20.

[10]T L SAATY. How to mark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0,48 (1), 9-26.

[11]卢岚.安全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45-55.

[12]代春艳,张希良,王恩创,等.基于VIKOR多属性方法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评价研究[J].科学决策,2012,(1): 65-77.

作者:肖爱连等

上一篇:报纸版面变革传播管理论文下一篇:多样化教学下初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