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族传统文化是指在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社会生活领域内的具有该民族特点的文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民族传统文化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族传统文化论文 篇1: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健身操发展探讨

【摘 要】本文以广西为例论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健身操的发展,阐述民族健身操的发展由来及其价值,分析将广西民族元素融入民族健身操的价值和意义,提出高校民族健身操运动的开展策略:依托高校常规教学,推广并传承民族健身操;借助高校各种活动形式,促进民族健身操运动发展。

【关键词】民族健身操 舞蹈 民族传统文化 继承与发展

民族健身操指的是将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健身操中的运动表现形式。当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很多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加强保护,包括传统舞蹈。舞蹈是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及劳动的艺术结晶,但是一味强调传统舞蹈的原汁原味,很难为现代年轻人所接受。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民族特色的舞蹈元素通过特定编排标准融入健身操中,形成一种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愉悦身心的现代化的运动表现形式,既可以传承民族舞蹈的精髓,又可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一、民族健身操的发展由来及其价值

(一)民族健身操的发展由来

受城市扩大及人口的膨胀、社会变化、科技变迁、竞争等因素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参加各类体育运动从原本的以健身为目的,变成给人的心灵舒缓减压。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全民健身运动在全国大小城市得以全面开展。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得越来越好,原来的锻炼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时尚、新颖的体育项目—— 民族健身操应运而生。

民族健身操是一种将民族文化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融入健身操规范标准中,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完美结合,相结合的同时完成了传统的民族舞蹈表现形式向现代健身操运动形式的转换。以现代音乐为节奏,以民族特色舞蹈元素的引入为基础,以健身操的功能为保障,将民族舞与健身操融合在一起,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一种运动,这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容易为广大青年所接受,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在民族地区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也提出:“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诸多国家级的法令法规及发展纲领的颁布或实施,为民族健身操的推广、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二)民族健身操的价值

1.娱乐价值。现代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们很容易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身体和精神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很难得到情感的满足及体验。民族健身操通过美妙动听的音乐,配合节拍的律动,使人心情放松,身体运动,加上优美的民族舞蹈动作表达心情,让人在运动中得到身心上的洗涤,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人得到全身心的放松,调节心理情感。

2.艺术价值。民族健身操其实是移植民族舞蹈的精髓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从舞蹈艺术项目转换成体育运动项目,它依据了健身操的运动理念、健身功能等“刚”的特点,融合民族舞蹈“柔”的特色,极大丰富了健身操的传统套路动作,又创新了舞蹈的表达形式,从本源上来说保留了项目的艺术价值,同时加入了体育竞技性,把体育与艺术融为一体,具有更强的综合观赏性及社会关注度。

3.健身价值。民族健身操本身是一种运动表现,但是同时又有舞蹈的表现内涵,它蕴含着舞蹈的美,但是整体上要表现出健身运动的价值,所以它必须具有运动的表现方式。但是因为是结合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衍生事物,它既不用表现出纯粹的竞技体育那样的激烈对抗,也不用像舞蹈那样对练习者肢体及天赋要求很高;中西结合后,它的练习动作相对简单,就是要求运动到身体的各个关节,起到拉筋舒肩作用,促进人的健康。民族健身操从开发至今,因其运动形式是在紧跟时代健身的时尚元素下,充分融合了民族传统舞蹈,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广大健身爱好者的心理、生理特征,特别得到了女性朋友的推崇,符合当代女性追求健身、健心、塑体、美容等要求。

4.文化价值。民族健身操的发展在民族政策发展上来说,是全国各区域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及继承的一种有效实施手段,是各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健身操结合区域特色的发展结果,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体现。民族健身操来源于民族舞蹈,而民族舞蹈又来源于各民族日常生活、劳动、健身中的习惯动作,它是全国各区域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社会活动、生活、思想及劳动的一种反映。传统舞蹈直接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是对过去文明状况进行情景再现,创新的舞蹈可以描述后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也是各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体现。继承与发展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健身操体育竞技形式的结合造就了民族健身操的发展,它丰富了人们对各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的了解,起到了传承和发扬我国各少數民族文化的作用,提供向世界展现民族自豪感的机会并获得区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

二、将广西民族元素融入民族健身操的价值和意义

民族健身操融合了我国传统的体育健身理念,是集民族性、观赏性、大众性、竞技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全民健身运动。民族健身操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发出了加快发展民族健身操的信号,加快了民族健身操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及推广。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其中世居于此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民族,但是,截至目前只有瑶族的铜鼓文化走出广西,走向世界。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来看,还存在较多不足。民族健身操作为一项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而将广西的壮乡文化结合广西多民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创造一套特色健身操,走出一条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道路,是非常有价值的。

给健身操融入广西民族元素,赋予了民族健身操新的生命及历史使命。一方面,通过广西各民族特色的舞蹈元素的融入,使观众感受到健身操的独特魅力所在,同时借全国性比赛的机会,向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展示广西民族特有的文化,提高本地区和民族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从而获得国家甚至国际对本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及保护。另一方面,融入广西民族元素的健身操对场地和器械的要求不高,甚至与广场舞的设备及场地要求一致,易于人们组织,它本身适合人群并不局限于老年人,现代的健身操节奏也适合广大中青年人群,从而使其广受欢迎,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全民健身运动形式。

三、高校民族健身操运动的开展策略

民族健身操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民族舞蹈的结合与发展,将之引入高校,可以实现“三赢”:通过将民族健身操引入高校,保障了民族舞蹈的传承;借助高校智力团,保障了文化的传承;借助高校的青春元素,保障了民族健美操的创新。在高校中引入并开展民族健身操运动,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依托高校常规教学,传承并推广民族健身操

广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艺术,同时广西少数民族多能歌善舞,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族群的发展历史事件及个人的欢乐或者悲伤等情感。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当代广西人民有必要有义务深入了解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广西高校要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国家政策,结合教育教改的需要,促进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民族健身操发展层面来说,可将民族健身操融入体育选修课中,一方面增强体育选修课的丰富性与创新性,另一方面促进民族健身操的发展。在保障课改有效性的前提下,将各个民族的特色传统舞蹈与现代健身操的时尚元素相结合,编排出具有生命力的健身操套路动作,并将之作为考试内容,这样就可以在开展正常体育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常规训练,把民族健身操推广开来并传承下去。

(二)借助高校各种活动形式,促进民族健身操运动发展

民族健身操走进高校,在严肃的学术氛围培育下,可以保证民族健身操运动的发展轨迹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从而为其大众化、普及化提供有力支撑。校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及发展的摇篮,而民族健身操是将民族传统舞蹈结合现代体育运动而创造出来的新的运动形式,可以在校园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对民族健身操运动的开展,除常规的教学活动外,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予以发展普及,通过舞蹈动作套路的编排与民族元素的融合予以创新,通过国标或者区域标准的制定使之走出广西、走向世界。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让其走向世界则需要创新,遵循继承—传播—创新的发展轨迹,青少年首先要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借助高校这个文化知识传播的摇篮,灌输学生保护传承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实现传统体育文化年轻化传承,是民族健身操发展的目标;而在高校中发展民族元素与现代形式相结合的民族健身操,則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式的创新。让民族健身操走进全国高校校园,使优秀少数民族舞蹈艺术通过年轻一代的学习得以继承与发展,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梅.民族健身操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开展前景分析[J].体育世界,2016(10)

[2]范嫄嫄.民族健身操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华武术(研究),2016(10)

[3]翁润洁,张绍俊,翁少可.谈民族健身操的价值[J].新西部,2010(4)

作者:翟永华 袁柠

民族传统文化论文 篇2: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智慧的结晶。优秀传统文化反映出了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人生理想,所以也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是中华民族的根,是精神命脉,同时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来源。只有具备文化自信,积极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才能够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变和发展,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光辉,显著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以此来提升我国综合实力。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步,关乎着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深刻理解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精辟论述,全面领会讲话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民族文化。因此,本文将围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积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再提出促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引言

我国有着5000年的发展历史,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出了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下,逐渐转变成为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了华夏儿女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所以也可以看作是华夏民族独特以及具有意义的精神标志。我国传统文化都是源远流长的,积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促进中华民族后续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发展和变革的历史长河中体现出了自身生命力、影响力,一直到今天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对我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并逐渐走向世界,所其所具备的历史成就、时代精神都值得中国公民骄傲和自信,这也体现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必要性。

一、民族传统文化就是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和近代文化而言的,所谓传统并不代表着落后,而是展现出了历史传承,并且构建产生了具有特殊性质的思维形式以及行为模式。在响应阶段当中具有稳定、传承等特性。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丰富多样,是古代人民群众用自身智慧所创造的。所以说,民俗文化精髓包含着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人格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厚德载物的胸怀,这些都是广大群众应具备的优良品行,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的精神瑰宝,促进我国在世界舞台中大放光彩。民族传统文化也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作为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勇敢前行,这也展现出共产党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备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最为基础,能够对广大群众的精神思想产生直接作用。文化自信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奠定基础,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文化的内核以及外延都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如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善于汲取民族文化精髓,这将会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和全社会的向心力,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积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人类文明史的瑰宝

如果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其主要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其主要有传统节日、优良习俗、各种传统美德等;从认识的角度展开分析,又包含琴棋书画、文学、中华民族精神。所以,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会发现人类文明史中的瑰宝。传统文化的文明开化较早,而且程度非常高,是人类发展中传承至今并还始终没有失去的文化,具备人文精神。换一句话说就是当中华文明发起时,还未出现文字记载,只能通过后世著名文献中神话传说解释,就像我国的各种远古传说其实都是由原始社会古代居民经过推理、多方面想象,对自然现象落实主观解释的。虽然说各种神话传说都丰富多样,甚至奇怪,但是却依然和日常生活有着联系,能看到人们生活的影子。在5000多年的发展长河中我国文明发展史虽有过变迁和朝代更迭,但是所包含的文化却未能流失,却反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文化互融形成了各种文化辉煌,这也是中华子女应当骄傲的。

(二)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优秀的文化对人民群众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行为、思维模式都会产生影响,并且凝聚了中华儿女更加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如今我国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也尝试过采用更加便捷、易懂的词汇解释优秀传统文化所具备的核心价值取向,实现从各个角度开展论述,随之也会表明优秀传统文化多样、惟妙惟俏、渊博,说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能从一个维度解释。所以说,大多数难以深刻理解和认识的民族傳统文化都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在世界中大放光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我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世界舞台中所具备的中国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多,产生的世界效应也更加显著。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会让世界中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对中国产生敬畏之情,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促使中国人民更加骄傲、自豪,像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校教学,全球各国都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大多数的外国人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都颇有兴趣,加大资金支持或者安排专业人士去中国学习、邀请中国专家,回国后建立中国文化研究所。我国传统文化所具备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也渐渐被各国熟知,尊重和系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其对全人类发展是具备推动意义的。汤因说在今后世界的发展中最具有资质且有希望缔造新文明的国家就是中国,中国文化必将会引领世界,汤因也从某一角度上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中大放光彩,展现的效用更加鲜明。

三、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关键对策

(一)制定专业教育体系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5000年历史的沉淀,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会促进我国的发展,为了实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要求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众多。在进行传承时也一定要有所依据,避免盲目传承,所以教育设计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需要关注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应当要展现出各大教育阶段,掌握民族传统文化的难易程度,科学选择符合各学段学生学习和传承的文化内容,和其日常学习相互融合,还要深层次寻找传统文化终身教育观念,为构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体制提供保障,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第二,组织一支专业性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作为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文学基础,开展民俗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要有着良好专业素养,对传统文化内容系统讲解,取其精髓。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更加注重教育事业发展,所以各学校也要积极鼓励专业性阶段教育质量综合素质较高,并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教学中,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第三,合理设置教材体系。因为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和其他教学工作有着本质不同,要对教材和课程优化创新,确保学习者更加高效的学习,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二)优化各种传播途径

优化各种传播途径。当前可供采用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较为多样,要合理化选择,所以该项工作的实施应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在对和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传承和学习时,应注重创新,避免墨守成规,积极寻找更加新颖、全面的表述形式,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有着全新认知,激发自身传承学习的欲望。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创新并不代表着扭曲传统文化,而是要在展现出其内涵的同时,让其表达形式具有创新性,体现出现代化体系,把民族传统文化的含义展现出来。其次,各种现代化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采用。所以也要合理采用现代化传播手段,网络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取和上传信息、知识的关键途径,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各种多元化媒体所形成的信息发布平台,也都会为传播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保障,确保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互联系,让广大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对民族传统文化有全面认知,并发现其所包含的意义。

(三)采用各种新型媒体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明确其和现代社会的接洽点,把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生活的点滴相互融合,并持续关注实际传播和最终的普及效果,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涵养以及影响范围,采取各种可靠和现代化的手段来处理时代问题,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入点,缔造出新的文化。换句话说就是要想实现掌握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载体,要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和研究,像在社会生活这一领域中,要系统分析和探究传统社会的衣食住行、风俗等,了解上述内容的文化底蕴,并把这一元素和当前社会实际生活相互融合,以此来构建具有传统底蕴以及现代气息的新生活形式。在道德教育这一领域中,要将眼光放长远,全面挖掘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像各家各户都比较重视教育,而且一些家庭当中还会有家训家规,这些价值观念都会对现代家庭和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因为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关注点更多放在了修身为本上,而且接受的价值观也会对现代道德教育提供保障。如果从政治文明的领域探究,传统政治理论一直主张以民为本和勤政爱民,而且在古代有着各种优秀的代表人物,一心为民,秉公办事,从而成为人们的爱戴对象,这一思想文化资源也能合理应用到现代从政人员的道德修养上。总体来说,不仅要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还要掌握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各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相互联系,而不应当只是单纯的关注理论引导和顶层设计,传承精髓才是最为关键的。

(四)落实加强文化自信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是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足够认可的,所以人们一定要具备文化自信。所以说,要想提升文化自信,应坚定不移地对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自信。而且目标应是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文化主体代表着我国优秀的青少年群体。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如果没有主体的存在,那么何谈文化?具有文化自信的人,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首先,善于学习,具有浓厚的文化修养,也就是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传统文化。其次,要具有文化胸怀,开放的文化胸怀会让人将眼光放长远,理性的看待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取长补短。最后,还要具备文化使命感,善于创新,敢于担当,承担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和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要落实创造性转变,以此来展现出其所具备的文化价值,所以要注重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创新、产业升级,对现代化技术手段有所掌握,以此来把文化产品内容创新、文化生产手段优化。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和义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因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是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第一步,但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要善于抓住精髓,取其糟糠,汇聚民族的精神力量。

四、結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充分地意识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性。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还是促进国家发展,提升内部驱动力的基石,其所具备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意义深远,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实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会逐渐增强中国人民的内心力量,具备国家文化自信,以此发展成为文化强国。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史的愧宝,是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能够促进我国在世界舞台中发挥出关键作用,所以这就要求积极拓展和延伸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途径,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积极采用各种新媒体技术,落实加强文化自信,还要深刻领会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掌握讲话精神,全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为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启红.论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三个维度”[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1):99-101.

[2]洪鸿,信连心,马丰军,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综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J].台声,2017(6):41-44.

[3]陈泽环,李艳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基于张岱年文化哲学的阐发[J].思想理论教育,2017(9):18-22.

[4]李宁,刘晓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J].教书育人,2016(1):4-5.

[5]高玉敏,纪芬叶.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研究[J].四川戏剧,2018(2):17-25.

[6]张婷.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探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7(5):88-95.

[7]陈泽环,李艳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基于张岱年文化哲学的阐发[J].思想理论教育,2017(9):18-22.

作者简介:高彩霞(1987-),女,山西大同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高彩霞

民族传统文化论文 篇3: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重大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的阶段,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在这一阶段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作品,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构建出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进而实现我国优秀文化的超越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小学美术;渗透]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水平高、具有一定陶冶情操的课程,更是承担着传递学生审美技巧、慰藉学生心灵、提升其审美水平的任务。小学生已经初具一定的美术赏析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审美特征,因此,教师积极应用民族文化这一古老而优秀的艺术形式,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渲染,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实现学生创造力、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渗透的必要性

习近平主席指出: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沉淀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本地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将美术课程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对于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帮助学生立德树品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在小学美术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让其意识到本土文化的价值内涵所在,进而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道德素养。

(二)促使学生价值观形成

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美术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小学阶段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意义,通过传统文化融入,陶冶其思想价值、提升其思想深度,让学生在民族传统文化中构建出自身的道德价值观,保证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

教育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有效的教育,就要利用文化教育实现传播、保存、创新,让文化能够系统性、稳定性、持续性的传承下去,以此来保证文化的延续性,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对实现其传承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渗透策略

(一)选择符合学生审美的民间传统美术作品

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是教育的把关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筛选出优质的、和小学生审美相契合的蕴含民族文化的美术作品,以此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美术选择优劣將对学生的审美趣味带来最直接的影响。例如雕刻、简直、泥塑竹编、彩画等,利用多媒体在课程中展示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民间本土美术作品,让学生对于民间艺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体会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获得升华,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当代小学生审美呈现出世俗化,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大众化的美术作品,提升学生美术鉴赏的兴趣,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直观感受。再比如,小学生审美更倾向于感性化,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将“感性化”的“花灯”“风筝”等当地美术作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的感受作品,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感受到极为震撼的视觉冲击,再借助于教师的有效引导,有效实现美术活动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基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设计

要想在美术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设计上的工作。教学设计具有很多优点,它能够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思路,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培养是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要注重插入感情,调动学生的情绪,并最终使他们能够喜欢上民间艺术,而调动学生情绪的方式就是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教学环节,现在的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在多媒体上播放本土民间艺术起源的视频,让学生对艺术有初步了解,便于之后教师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加强引导,开展传统文化美术主题课程教学

通过分析美术教学课堂发现,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是存在均衡性的,要是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是很难领会美术中的美感,更不会有意识的针对某一方面做特定的强化及动手操作,这点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十分不利。比如在对一副民间剪纸艺术作品的讲解中,一些基础美术知识较差的学生根本很难发现其中的奥义,由于阅历和基础知识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深刻了解其内涵,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对艺术做出全方位的讲解,引导学生对艺术剪纸的多元化思考。此外,教师还要掌握传统美术教学的切入点,在美术教学中,部分学生不熟悉艺术的背景和艺术含义,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艺术理解,进而循序渐进的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传统艺术的兴趣,例如借助于民间剪纸艺术设计一道剪纸题目,教师演示每一步修剪步骤,学生跟随老师一步步操作,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加深对剪纸艺术的理解,并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剪纸的起源,领会其蕴含的艺术魅力,提升其审美感知。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传统美术作品鉴赏

信息教学技术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手段,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美术资源,能够穿越时间,将以往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呈递在学生面前,以此加深学生的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比如在讲解传统艺术时,教师就可以将“年年有鱼”的作品作为教学案例,借助于多媒体进行作品赏析,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其中蕴含的“年年有余”思想情感,通过细致入微、深入人心的直观材料案例讲解,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传统艺术的兴趣,无形中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总结

小学美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担负培育学生审美能力和实现文化传承的作用,需要美术教师采取有效教学措施,避免由于对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视度不足而流于形式,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选择符合小学生审美特征的传统美术作品,激发其兴趣,再对其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俞寅佳.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情感读本,2018(35):9.

[2]周月红.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谈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160.

巴马瑶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广西 河池 547500

作者:罗爽

上一篇:公路文化论文下一篇:个人所得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