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参考设计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学习策略的设计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高中历史教学要把设计良好的学习策略作为课堂教学的应然诉求。文章从切合学生认知风格、优化方法组合及引领资源管理三个角度阐述了学习策略设计的路径,旨在帮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遴选合适学习方法,并有效管控学习过程,在有效学习中形成个性化的历史学习策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中历史学习参考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学习参考设计论文 篇1:

创新历史课堂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摘 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操作问题,应从建立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出发,然后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情境之中,建立高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观。然后再课堂教学价值观、课堂教学设计观的指引下,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最后促进教师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操作中,再从实践到理论,进一步提升其教学设计的理论水平。

【关键词】教学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回顾这一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正在两个层面上探索前進,一个层面是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正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着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和实践研究,这一层面研究呈现出了星火燎原的发展势头。另一个层面是一部分专家学者正在进行着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引进和探索研究,这一层面的研究却进展缓慢,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的理论体系还处于探索、完善的过程之中。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的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它是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现在人们眼前,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觉。因此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把不能重演的历史现象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直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的新成员,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之后。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操作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先从理念、理论引用、再到具体实践、操作,再到理论理解、建构、运用的问题。因此,首先应该从追问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课堂教学这个极点与起点出发,即从建立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出发,其次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历史教学问题情境之中,建立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观。再次,在课堂教学价值观、课堂教学设计观的指引下,进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最后促进教师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操作中,再从时间到理论,进一步提升其教学设计的理论水平。教师的自身素质包括思想修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教学技能素质三个方面。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情操、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历史教学工作,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形象语言的使用、丰富情感的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教师自身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选择适合自身的教学设计理论

要研究教学设计,就必须界定教学设计这一概念的内涵,而不同的教学设计实践工作者对于这方面的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解。目前,在有关教学设计的一些专业课程教材中,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大多采用乌美娜教授主编的《教学设计》(1994年)一书中所给出的定义:“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本篇的理论起点也是采用乌美娜教授的观点。

二、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价值观

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几页教案的事情,也不是机械的完成教案上面的步骤。它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思想基础以及行动指南。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价值观,便于丰富完善课堂教学设计,以便达到教学设计目的进而升华教学内容最后获得教学成果。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价值观,对于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更是在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蓬勃发展中注入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以及给予明确的指导方向。

三、理论应用于实践操作

在理解教学设计理论以及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价值观之后,重要之处就是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步骤。本人将教学分为三个系统部分以及各系统部分详细分为以下步骤:首先是课前系统部分,其中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分析、教学方式、教学用具、学生课前预习学习方案。其次是课堂系统部分,其中包括板书、课堂。最后是课后系统部分,包括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方案以及教师反思。

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本人深感在课前系统部分也就是在备课思考过程当中,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熟读研究各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其次是根据课标要求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之上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删减,这样学生就能学得广和学得精。再次就是常规当中的备课思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再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只是基础以及只是需求设计不同的备课方案,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在真正的实践历史教育教学之后本人习惯并且也认为教案当中板书设计的位置应该提在教学过程设计位置的前面。教学过程固然重要,但是教师本是在梳理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巩固和提高,钻研教材的效果体现就是板书的设计是否精准。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在板书好之后的语言与方式的体现。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我个人倾向于注重板书的设计,当然教学过程中的导入以及过渡的结尾都也是很重要的。最后的教学用具这里不再多说。

四、教学实践回归于教学课堂设计理论

一次课堂教学的结束意味着更新更好的课堂的开始。只有教师不断的在教学实践反思当中吸取经验,勤于思考教育教学规律,将教学实践结果总结回归到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当中,从实践到理论,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学设计的理论水平,才能有更完善的教学设计知道方向,才能事半功倍。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能在大班额环境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又能让历史课程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呢?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不失为一种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就是教室里学生通过一些方式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来解决课堂上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学生自己的努力的过程即是认识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努力和学习,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更为清楚,更为明了。

历史是过去事物的载体,具有不可感知性。特别是对离现实年代久远的历史,学生心理上就有一种陌生感。教师若能通过——趣味导课,以兴趣引学习;学案教学,以自主夯基础,以合作促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分析,获得结论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直接参与者——有身临其境,观其人、闻其声、参其事之感,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并凭借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寻找历史发展的基本的规律,这样必然能达到“论古衡今,资治育人”,“服务社会,开创未来”的效果。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得出理论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重要步骤。只有真正的理解了历史教学课堂设计所包含的理论意义,树立正确的课堂设计价值观,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当中,最后用实践的结果反作用于每节课的设计理论。相信以这样的方式方法去设计课堂教学,那么除了最基本的能够完成课标要求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避免“读书”的痕迹,更多的是教师作为教授方的教学经验收获。而作为新教师的我,也会将受益颇丰。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Q

作者:万淑珍

高中历史学习参考设计论文 篇2:

例谈高中历史课堂学习策略的设计

摘 要:学习策略的设计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高中历史教学要把设计良好的学习策略作为课堂教学的应然诉求。文章从切合学生认知风格、优化方法组合及引领资源管理三个角度阐述了学习策略设计的路径,旨在帮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遴选合适学习方法,并有效管控学习过程,在有效学习中形成个性化的历史学习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策略;有效设计

有效学习指的是在现代学习理论的指引下,学生借助外部支持性因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过程。可以看出,有效学习策略的设计必须遵循学习者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往的有效学习,往往从教者的角度,构建流水化、程式化的学习步骤,无法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有效学习策略必须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学习过程的调控。正如《学记》所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习策略只有内化为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利器,才能转化为课堂教学真正的“生产力”。学习策略的设计往往有三个阶段: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学习策略的基本程序,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随后,教师提供学习内容和练习,让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展开实践,并习得学习策略的内涵、方法和技巧等;最后,教师提供拓展性作业让学生活学活用,迁移变通。

一、学习策略的设计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习自主性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石,学生需要依据所学内容选择适切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策略是一个复杂的思维爬坡过程,它具有个体差异,学习者用以选择并调适其注意、节奏、记忆和思维的技能。一般来说,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深入,对于精加工策略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通往深度学习,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认知桥梁。精加工策略主要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重组、归类、转换和分析等,从而理解其本质和规律的学习技能。比如,平时学生常用的首字母连字串、谐音联想等,就是精加工策略的范畴。高中历史史实较多,关联性较强,需要学生运用精加工策略开展学习。此外,教师还可帮助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在事实间寻找相似点和不同点,构建适切于学生的认知策略。

例如教学“明治维新”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法展开教学。首先,学生展开对比联想,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两大历史事件的主要异同点。学生经对比发现:日本各个阶层共识性较强,普遍期望通过彻底改革来强国,最终取得胜利;相比之下,戊戌变法因种种原因僅维持了103天便宣告失败。然后运用相似联想来看两国变法的背景,学生能够发现当时两国的背景十分相似。在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构建显性化的学习策略,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完成,可以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历史影响等维度来完成表格,也可以从国际环境、事件性质和发展道路上来分析,进而过渡成表格,形成适切于认知的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设计应优化方法组合

策略并不是仅指某种学习方法,而是各种方法的组合运用。在遇到不同问题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灵活调适方法搭配,发挥方法间的组合和协作功能,这才是有效学习策略的本质要义。

统编版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点零碎且杂乱,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形成知识体系,归纳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组合策略正是促进学生有效且高效学习的利器,需要学生基于对内容的理解,重新构建认知脉络和认知体系。在遇到较为繁杂的内容时,教师应优化方法组合,取长补短,发挥其促学作用。组织策略相对于精加工策略,更加侧重于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对学习材料的整合、归纳和概括等。学生运用组织策略,形成条块化的知识结构树,提升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层次。

例如在教学“全球航路的开辟”时,内容要点多,尽管学生初中阶段已学习了相关内容,但他们对四条核心航线依然不太清楚。教师首先以数字记忆法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然后帮助学生将涉及到四条航线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要达成这一目标,学生需要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一个系统的建构和归类。教师引入组织策略中的“列提纲法”,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和归纳,从而形成系统性较强的知识结构图。“列提纲法”是以关键词为支点,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合理归类、排列和梳理,形成一脉相承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在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师生以“列提纲法”构建如下新知识结构。

背景:1.动因(商品经济+黄金+传统商道受阻+基督教);2.条件(地圆学说+航海技术+造船技术)。

过程:1.四条主要航线;2.开辟其他航路。

影响:1对欧洲的影响;2.对世界的影响。

根据提纲中关键词的标识,学生能够概括性了解本课的内容脉络,提炼主要结构支架,区分主次内容要点,从而深度理解全球航路开辟的历史经纬。可见,通过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帮助学生将原本繁杂的内容结构化、条理化,形成符合逻辑的知识结构图,学生洞察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图。

三、学习策略的设计应对资源有效管理

统编历史教材对学生主动迁移和学习管理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生需要拓宽学习半径,基于兴趣和学习目标来获取其他学习资源,调控学习过程,最终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能。学生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进行整合管理,促进自己的深度学习。在学习时间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对资源进行管理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借鉴资源管理策略中对时间管理运用的方法,让学生管理和调适学习进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把学习内容分为ABCD四个象限,象限A表示学习资源同时匹配自己需求和学习目标;象限B表示学习资源与自己需求有差距,但符合学习目标;象限C表示学习资源为自己所需,但与学习目标有一定差距;象限D表示学习资源不在自己的需求和学习目标范围之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不断提升学习效能。

以“南京大屠杀”教学内容为例,除了学习教材内容,教师可要求学生主动寻找其他相关历史资料,比如幸存者的口述史料、图书馆历史资源、真实的影像资源等,然后让学生填写ABCD四个象限内容,看看哪些资料是最核心的学习内容。学生经过比较发现,真实的影像资源既符合学习目标也切合学生实际,属于A象限;教材是符合学习目标但学生理解较有难度,属于B象限;回忆录口述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较学习目标往往有一定的差距,但学生较为感兴趣,属于C象限;电影则属于D象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真实影像资源进行搜集和学习,有效达成了学习目标,也为自己学会管理学习资源、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起到了助推作用。

在立德树人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践行以学为本的教学观,突出以生为本的育人观,优化学习策略的设计,发挥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穿针引线作用,最终构建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高中历史课堂,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小梦.试析促进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8(6).

[3]周云华.历史课堂学习策略设计例谈[J].江苏教育,2020(11).

■ 编辑/王 波

作者:储翠

高中历史学习参考设计论文 篇3:

如何写历史导学案?

【摘要】新课改来到贵州,对我省传统应试教学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进行新课改、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如何把素质教育与提高考试成绩结合起来,是我们每一个高中历史老师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编写好每一课导学案是落实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改;导学案;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的引导方案,学生根据“导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开始他们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前的阅读课本,查阅相关的参考书以及搜索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等途径去解决问题,学会知识,获得感悟,进而形成能力。由此可见学生按导学案去学,去掉了过去学习时的被动和盲目,找到了主动学习的支点。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它也把预习与练习结合起来,通过问题去学习知识,通过知识去解决问题,个人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牢固地保存于头脑中。

二、历史导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核心思想。以问题促思考,以问题为线索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习是导学案的核心思想。历史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线索多,问题多。如何把历史课中的核心问题找出来是本节历史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找出历史课中核心问题之后,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由浅入深,慢慢引入核心问题,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2、归纳总结知识是导学案的重点,导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历史课程线索多,学生很难找到历史知识切入点。历史老师就要从大方向教学生如何进行归纳总结,如讲经济史,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生产关系的变化入手,进行归纳总结。

3、内容简练、实效性强是历史导学案的特色。设计一份科学、合理、内容紧凑又符合觉悟的导学案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作品,不下一番苦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要把每一节历史课都好好设计出来,我相信每一个高中老师要单独完成,肯定是有心无力。怎么办?发挥集体的作用,全体历史老师分工合作,各自编写一部分,再拿出来大家讨论,综合分析,最后才形成本校的导学案。

4、巩固练习是历史导学案的着力点。学生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三、历史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1、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历史导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2、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历史导学案,问题的设置难度必须在学生可控范围内,难度太大学生找不到答案会产生烦学情绪,问题太容易也起不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历史导学案,成分利用教材、互联网等如何去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

5、预习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问题设置要有层次,先易后难,先简再繁,新课程的学习与课后练习的问题设置要有梯度,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其学得更为扎实。

四、如何写好历史导学案

(一)历史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历史导学案的编写应发挥备课组的作用,一个人去设置一份导学案一是太费时间,二是难免失之偏颇。所以导学案的编制必须充分发挥同年级学科备课组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来完成。集体分工编写,共同研讨确定;历史导学案的编写应简洁、易懂,最好以一节课为单位设计。

(二)在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一课一学案,即学即用即教。

(2)问题化原则。将历史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学生中心原则

历史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设置问题后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去完成,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依据导学案通过阅读教材、交流研讨、上网查询等途径完成导学案。导学案上针对开放性问题亦应适当地提供方法上的指导,降低学生的参与难度。

(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历史导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围绕内容合理设置问题,如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设置的问题应少,简单考查一下即可,重点难点要从不同角度多设计几道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导学案的设计格式: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要了解、掌握、运用概念、要点、规律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能力

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

(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2、重点、难点: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预习导引(预习案):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3—5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搞清疑难所在,以便有目的听课解疑。

4、问题导学: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内容设探究,知识生成要引导,留给学生去亲历。

5、典题训练:针对所讲的知识框题选择或设计合适的典型题目,进行点对点应用训练。

6、精讲点拨:针对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点拨提升有层次。

(每个知识框题都按照4、5、6环节进行。即:学—讲—练有机结合。)

7、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如画知识树、概念图等。(教师的总结类似于板书主干知识的内容,但力求以不同的形式表述)。

8、当堂检测:选择合适的题目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发现问题或遗漏。

题量控制在选择题5—8个,简答题1—2个,时间5—10分钟。

9、作业布置(巩固案):根据课堂知识以及当堂检测的情况布置。

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即易、中、难三级,以易、中级为主,少量难题。(易:中:难=6:3:1)即关注大多数的同时,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作业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加强检查落实力度。

参考资料:

[1]《中学历史教学论》,闫桂琴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王春永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朱煜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于友西、叶小兵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兰成坤

上一篇:公路试验检测工程质量论文下一篇:幼儿园早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