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系统计算机基础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职技高师自动化师范专业具有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四个属性,为此必须构建适合职技高师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四双”人才培养模式,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人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自动化系统计算机基础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动化系统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1:

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探讨

摘要: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文科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需求逐渐呈多样化的趋势。为了在有限的学时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模块化教学”的理念,并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文科类;模块化教学;案例式教学

0 引言

文科计算机教学的实质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重点、着眼信息素养培养”的一种教育,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满足社会和专业本身对文科毕业生在计算机知识、技能与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因此,与理工科专业不同,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文科类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便于解决文科专业领域中的问题。

随着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的日益增加,文科类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如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的同时,还要懂得使用软件来进行一些设计,如图像设计、动画设计、网站设计等。

1 教学改革现状

中国矿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进行了“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改革。首先按照专业不同,将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成理工、文管和艺术体育三大类,每一类再分别划分不同的层次。其中属于文管类的专业主要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法学、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会计学、英语和德语等。对这部分学生再按照入学时的分级考试划分成A(免修)、B(提高)、C(普通)三个层次。集中性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主要针对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进行。

在教学内容上,按照文科类专业的教学要求.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讲授计算机中常用软件的操作(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多媒体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对B层次和C层次学生的区别主要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由于B层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基础,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较快,因此可以留出一部分学时来学习其他的内容,目前主要安排的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Photoshop图像设计和Flash动画设计,

同样,对于实验部分的要求,B层次的学生除了要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外(这部分操作对他们来说非常简单,能较快完成).还要求完成1~2个任选主题的设计作品,如图像设计、动画设计、网页设计、视频制作等,这部分实验内容对于C层次的学生来说是选做的,

2 存在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了多年,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与课堂统一教学知识的矛盾依然存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目前很多学生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操作基础,但由于地区发展因素、学校重视程度、学生个人因素等的影响,大一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差异较大。虽然通过“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面向的是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但显然同一层次的不同学生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就算是分级考试时成绩相同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忽视这种差异性,就有可能导致基础好的学生不想听,或基础差的学生难理解。

(2)课程学时较少和课程本身内容增加之间的矛盾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设置为:课堂讲解(32学时)+上机实践(40学时)。计算机科学本身的学科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可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也非常多,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了解得越多,想知道的东西也就更多。更何况。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学生以后不管走向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离不开计算机,他们必然要使用计算机来处理专业上的事情,甚至是生活中的事情。因此,他们也需要掌握很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3)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多元化需求与统一的课程设置之间的矛盾

由于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不一,以及学生的专业、兴趣不同,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内容上呈现多样化的需求。如有的专业需要使用Excel电子表格或其他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有的学生对图像设计感兴趣.有的学生想做网站,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只是为了通过课程考试或者等级考试,等等。知识基础不一样、学习要求多样化,导致课程内容的设置存在一定困难。

3 模块化的教学改革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相对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3.1 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文科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并针对目前我校文科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模块化教学”的理念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以“宽基础、活模块”为主导思想,将计算机基础课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基础、多媒体设计、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等五大模块。各模块的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基础两大模块属于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求所有文科类学生将其作为必修的内容。而多媒体设计、网络应用和数据库应用作为拓展的知识,可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其中的两个来学习,也可以是选择其中一个在课上重点讲解,其他的作一些入门性质介绍,让学生根据专业和爱好,自行学习和设计。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理论基础,让学生牢固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指计算机的理论基础.其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概述、常用数制、计算机中的字符编码、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工作原理等。

理论基础一直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今天,学生有必要掌握牢固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这样在以后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事务时,才能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部分相对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热情会降低。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尽量找出与实际相关的东西;另一方面也要跟上计算机本身的发展步伐,把计算机发展中的新产品、新技术引入到课程中。

(2)重视基本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软件的使用

基本操作包括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对于操作系统的使用.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已有一定的基础.在课上只需稍微讲解一下即可,重点是Of-fice中Word、Excel和PowerPoint这三个应用软件的使片。对这三个软件,学生在入学时也有一定的操作基础,但大多数只会一些基本的操作,如字符、数据的输入;字体、段落的格式设置;简单的排版等。这些基本操作,即使是没有一点基础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因此没有必要在课上讲解,而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自己去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课堂上对Word主要讲解:图文混排、页面布局(如分隔符、页眉页脚的设置等)和Word的高级操作(如邮件合并、目录设置等);Excel主要讲解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图表和数据清单(如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PowerPoint主要讲解动画效果、母版设置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因操作过多过细而让学生觉得繁琐甚至失去耐心,可以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如在讲解图文混排时,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个电子板报的设计过程,通过一个案例就可以讲解图片、形状的插入和编辑:图文混排的方式;艺术字的使用;字体和段落设置;背景设置和页面设置等很多相关的操作,并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

(3)提升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设计

图像设计、网络应用和数据库应用这三个模块用于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由原先的侧重于理论转为侧重于应用,重点介绍Photoshop(图像设计)、Flash(动画设计)、Dreamweaver(网页设计)和Access(数据库设计)这几个软件的使用。

其中每一个软件如果深入介绍,都需要大量的学时。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在三个模块中选择两个模块来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兼顾学生的兴趣和专业需要,又能在给定的学时中对某一个应用进行较为深入的阐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是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同时具备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案例。在简单介绍软件设计界面和工具的基础上,以案例为主体,融入软件基本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文科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掌握了软件的基本使用和设计方法后。完全可以就某一主题设计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作品。

3.2 实验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实验的内容也应随课程内容作相应变化,具体设置如表2所示。

表2实验模块设置

实验的实际总学时数是40,考虑到还有部分丛础较差或零基础的学生,在实验中保留了原来的汉字录人、微机组装和Windows这三个实验,以便于这些学生初步熟悉计算机的使用。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完全可以跳过这三个实验。直接从Word开始,把时间更多的放在后面的作品设计上。

Word、Excel和PowerPoint这三个模块是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每一部分都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主题和设计要求,完成若干个作品。其中,Word和Excel分别要求完成4个作品,PowerPoint要求完成3个作,给定的设计要求应尽可能多地涉及到各个知识点,最后4个模块是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和Access,每个模块要求完成2个作品。实验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这4个模块中任意选择2个完成,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完成3个模块。学生完成的所有实验作品都要提交,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提交的作品给一个综合成绩。并将该成绩作为实验课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4 结语

案例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若干个典型案例后,学生所设计出的作品质量明显提高。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学时,并能结合专业需求、学生的爱好,设计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熟悉新的教学内容外,批改作业、检查学生作品的工作量也相对增加。另外,考试制度以及成绩的评定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

作者:高娟 王娟 王新 李向群

自动化系统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2:

职技高师自动化 专业“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职技高师自动化师范专业具有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四个属性,为此必须构建适合职技高师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四双”人才培养模式,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人才。

[关键词]“四双”人才 培养模式 自动化专业 师范教育

[作者简介]刘君义,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方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机电学院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吉林长春 130052)

一、职技高师类院校的特点

职业技术高等师范教育(以下简称“职技高师教育”)是中等教育和高职教育之后的一个分支,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办学方向是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师资,兼有职业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双重性,与高等工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既有相同点,又有其特殊性。

职技高师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四个属性。高等性,指与普通高职高专相对应,在办学定位上不能降低地位;职业性,是指服务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以社会的职业分类及岗位类型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群集职业能力;技术性,是职业教育应用性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强调应用和实践,理论教学服务与实践教学;师范性,是指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学生毕业后要能较快地胜任中等职教工作,这是职技高师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自动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职技高师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要求,满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动化相关专业需要,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师资。根据这一目标,近年来我们从研究21世纪自动化发展趋势人手,将培养具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职教师资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创新实施了“四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四双工程”,即以培养学生具备“双师型”素质为目标,以突出“双技能”训练为途径,以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为保障,以实行“双证书”制度为手段,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为此,我们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按照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目标要求,以工业企业自动化群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数理和计算机基础、工程基础模块、工程专业模块、职业师能模块四大教学体系,以此作为修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所谓“双师型”素质,即兼具教师和工程师两种人才的素质,毕业生应既有从教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能力,又有电气工程师的实践技能。所谓“双技能”,即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技能,这是职业教育应用性的必然要求,是职技高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表现。我们在教学计划中专门建立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师范技能教学体系,要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至少达到1:1,把专业技能、职业师范技能和专业训练课程计入学分,有效突出了“双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的地位。

为将“四双工程”落到实处,我们以实行“双证书”制度为手段,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提出的“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自动化协会主办的“CEAC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认证体系”,对照“维修电工高级”职业特定技能标准、CEAC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行业通用技能标准,在学院自动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提出了“理论水平达到高级工和中级系统工程师、技能水平达到中级工和初级工程师”的质量标准,并以此制定教学计划,建立和完善了具有自动化师范专业特色的“四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三、自动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

1 建立以工程师范教育为特征的课程体系

工程师范教育按其框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模块:第一个是数理和计算机基础模块,第二个是工程基础模块,第三个是工程专业模块,第四个是职业师能模块。前三个模块是工科教学的,三个阶段,以各种理论、概念、方法的工程应用为主线,各阶段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既紧密衔接,又逐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第四个模块关注并研究的是自动化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观形成问题。

数理基础对自动化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基础课,关系着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潜力。数理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应当是解题技巧,而是真正的数学、物理思想。数学实验要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引入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和相关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因而不应过于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要强调技能,强调应用。

工程基础模块要按自动化群集职业功能进行设置,实现由培养单一门类师资向培养通用、通才型师资的过渡,以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多层次发展对师资的需求。要注重介绍那些与工程密切相关的方法、过程、装备和系统,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现代技术,以便提供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良好阶梯。工程基础课要突出分析、综合、设计、计算这一条主线。

工程专业模块要结合典型产品或典型工程来组织教学,这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后联系实际的过程。要拿典型产品或典型工程“解剖麻雀”,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工程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选修课要向学生介绍学科发展动态和工程应用的样板,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学科和相关工程的出版物、学术团体、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发明专利等。课程内容要反映教师的科研成果,要有新意、有深度、有特色,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设置一些整合性课程和学科综合性课程,以反映工程教学的综合化特点。

职业教育能力模块,反映的是自动化专业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即教育教学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职业教育研究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等;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等。

2 建立具有自动化师范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克服实践教学的随意性,使之规范化、科学化,真正满足群集职业能力和职业师能培养的需求,我们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和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需要,将分为专业技能实践和职业师能技能实践两大系列来组织实施。

专业技能实践按照基本专业技能训练、综合专业技能培养、系统工程训练三个模块来体现,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重组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类型重新确定了实践教学比例。

职业师能技能实践则按照教育实习、微格教学、专业教学法应用实训及教育教学技术应用实训四个模块进行整合。在培养方式上体现层次化、个性化,倡导学生自主性的实践学习和实践研究,将实验内容划分成基础性必做实验和提高性选做实验,开设课程设计等;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多元化、系统化,既有单元模块实验,又有综合性实验,既有面向单门课程的实验设计,又有面向多门课程的综合性系统设计等,在教学手段上,构建以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大力开展“二课”活动,设立创新基金并组织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组态软件大赛等,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创建自动化师范专业“四师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优化设计课程体系、加快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而且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产学研办学模式的推行等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要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责任编辑:袁海军)

作者:刘君义 方 健

自动化系统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3: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摘要:介绍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及其作用,分析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提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方法,以便正确处理好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等级考试的关系。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与改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发展,熟练使用计算机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工作技能。对于广大的高校学子,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成为证明计算机水平的重要凭证,为其今后步入社会、人事聘用、干部录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上岗资格等奠定一定的基础。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简介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过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察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

1.1等级设置

表1所示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设置表。

1.2证书的用途、证书获得者具备的能力

一级证书的持有者应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初步的应用能力,会使用字表处理软件(如MS Office、WPS Office)、演示文稿等办公自动化软件,掌握互联网(Internet)的基本应用技能,可以从事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文秘和办公信息自动化等工作。

二级证书的持有者应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的应用能力,可以使用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制和调试程序,能够从事计算机程序的编写工作、计算机初级教学培训工作、计算机企业的日常业务和营销工作。

三级证书的考核体系中,“PC技术”主要考核PC机硬件组成结构和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PC机的管理、使用、日常维护、应用开发中涉及的基本技能。“信息管理技术”主要考核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的基础知识、常见应用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技能。“数据库技术”主要考核数据库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维护的基本技能。“网络技术”主要考核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管理的基本技能。

三级“PC技术”证书的持有者应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理解Pentium微处理器和PC机的工作原理,掌握PC机常用外部设备的结构与功能,初步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够使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编写,可以从事机关、企业、事业单位PC计算机的使用、管理、日常维护和简单应用开发等工作。三级“信息管理技术”证书的持有者应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理解软件工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方法和开发技术,能够从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的开发和维护等基础工作。三级“数据库技术”证书的持有者应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理解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掌握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的开发方法和手段,能够从事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等工作;三级“网络技术”证书的持有者应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局域网、广域网的原理及安全维护的方法,熟悉互联网(Internet)应用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中网络组建、管理和开展信息网络化的工作。

四级的考核体系中,“网络工程师”主要考核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的基础理论知识、中小型网络系统的组建、常见设备的配置与调试、网络系统现场维护与管理等基本技能;“数据库工程师”主要考核数据库系统基本理论和技术,考核数据库设计、管理、维护、数据库应用开发的基本能力;“软件测试工程师”主要考核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软件测试涉及的规范和标准,测试计划的制定、测试用例的设计、测试工具的选择、执行测试、分析和评估结果等基本技能。

2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作用

2.1学校、教师、学生高度重视,推进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开展

当前,全国各地许多招聘单位把大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掌握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标准,把有无计算机等级考核证书作为衡量计算机能力的凭证,以至造成大部分高校的师生都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尤为重视。比如把计算机教学的课程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添加等级考试的内容讲解;开设等级考试辅导班等。同时,学校为了适应等级考试内容的要求,在改善教学条件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购置投影仪、大屏幕、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硬件设备,添置与等级考试相关的教学软件、模拟环境,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参加等级考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2激励教师认真教学,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考试,对计算机教学质量有了量化的指标[1]。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可以从侧面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无形中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使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动力。教师根据等级考试的需要,对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教学环节进行适当调整。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的同时,等级考试也强调对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能力,查找和解决问题经验的积累,为日后处理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打好基础,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3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生已经普遍认识到,计算机等级考试虽不与个人能否顺利毕业直接挂钩,但却表明了自己掌握计算机信息工具的水平和能力。就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式与就业环境而言,大多数工作岗位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已成为学生择业、用人单位人才筛选不可或缺的证书之一。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在认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兼顾锻炼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有效提高了学生整体的计算机素质,为更深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作为高等学校学生入校后必修的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着学生基础差别巨大、重理论轻技能、学校过分要求等级考试通过率等诸多困扰。计算机普及过程中的城乡差异、东西差异,造成了学生计算机基础的显著差别,一个班中的学生,有的根本没摸过电脑,开关机不会;有的编程、网站、Flash样样都会;部分学生由于接触过计算机,自认为“水平很高”,实际却“眼高手低”,这对“因材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学中又存在着理论与上机操作课时分配不合理,等级考试时理论题分数很高,操作题通过率较低等情况。由于等级考试通过率可以作为量化教学质量的指标,使很多学校片面要求通过率,教师为了提高通过率,采用题海战术,甚至总结“上机考试题库”,教学生背题库来提高通过率,明显有悖于掌握技能的教学理念。

4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对计算机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仍有部分院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差异较大,只注重理论教学的学科体系和计算机考级通过率,忽略计算机课程设置与今后学生工作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吻合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广泛深入开展调研,聘请行业、企业及教育专家,论证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优化课程设置,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1探讨合理施教,改革教学方法

我校以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为重点,积极研讨和实践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模块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密切关注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兴趣。根据课程特点与性质,深入开展情境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实施启发式教学,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导者。围绕“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注重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获取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4.2开发适用教材,加强教材建设

现今的教材使用上,大多数高校采用正式出版的传统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通常自成体系且结构庞大、内容陈旧且信息滞后;还有些院校为了应对计算机等级考试,上课就用计算机考级的教材。教师反映学时不够,学生反映枯燥无味,不易听懂。对近几年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新研究等,教材中都未予体现,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没有贴近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应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进行科学分析,深入调查研究社会行业岗位需求,使教材内容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遴选更多知名高校教学一线的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协同工作在一线的行家,联手参与新一轮有关计算机系列课程教材的编写及审定工作,确保优质教材进入课堂。

4.3注重师资培养,提高教师能力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师资队伍中,尽管教师们具备了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但直接接触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经历较少,对最新的IT技术应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更新知识、管理理念和服务规范了解也较有限,以至不能传授给学生必须和够用的知识点,而外聘教师虽然可以补充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率高的知识和技能,但教学基本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优化师资结构,保证专任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的时间,整体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改善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4.4规范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要

无论报考计算机哪个等级的考试,都有各自的理论与实践项目。但对于大学生今后求职就业,只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社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践操作,同时要按照正确的程序与动作规范要求组织实践教学,进一步开展紧贴行业、紧贴岗位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以及实训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在于演示、训练与其他技能相关的融合和联系,以便使学生较早地熟悉真实的职业氛围,更好地完成技能训练和培养任务。

4.5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

利用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等特点开展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把课本中案例的教学过程制作成视频,供学生课后自学;还可以挂载大量的习题库,供学生自测[2]。学生通过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师生沟通交流、学生讨论展示等园地,了解与计算机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观点、新技术,不断增加信息量,促进师生“教”与“学”的互动及学生之间的联系。

总之,网络信息化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图像、动画等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源也可以在提供教学资源的同时,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重要的自学平台,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的集成共享。

5结语

计算机等级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应有一批开展等级考试考前辅导的优秀教师队伍,不论是一级、二级甚至更高等级,都应有相应指导教师。考前辅导班的开办应该向着固定化、正

规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使得学生和老师都能够提前作好准备,提前安排好各项学习计划和教学计划。

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教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载体,必须要正确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规律,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为体现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性和应用性,需要有效地统筹规划计算机教学[3]。如何保证既能通过检验,又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需要科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们的教学也正是在这样的不断调整、适应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敏昆,李莉.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导向[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71-74.

[2] 许丽娟,陈庆海,王爱继. 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23):28-30.

[3] 尚蕾.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群建设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3):645-646.

NCRE &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LING Yi

(Tianjin Zhongde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Tianjin 300191, China)

Key words: NCRE; college; foundation teaching of computer; innovation and reform

(编辑:张玥)

作者:凌 翌

上一篇:志丹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下一篇:海洋环境数据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