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化课文管理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新课程教育教学标准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使其更为符合新时期初中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特点,进而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活化课文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活化课文管理论文 篇1:

营造语文课情感的磁场

摘要:学生学习语文,必须融入到课文中,去经历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以情知教学论为指导,尽可能地创设真情实境。本文通过品词析句,图画再现,角色扮演,补充资源等方法,精心设计训练的形式和步骤,选定营造磁场的语境,创设最佳磁场情境,打开儿童的感觉通道,让文字进入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情知教学 熏陶感染 磁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进步的教育偏重在熏陶,熏陶就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渐渐地养成好思想、好习惯。……它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以情知教学论为指导,重视让学生既参与认知性学习,又参与情感性学习,并把它们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中,营造语文课情感的磁场,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何有效营造语文课情感的磁场呢?

一、把握文本的情知因素,选定营造磁场的语境

文本的情知因素就是指课文中的那些具有思考性与情感性的因素。如何把握课文中的情知因素呢?这就要潜心研究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记人的人物形象,叙事的事物形象,还是写景状物的景物形象,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体验和对生活哲理的结晶,这些“形象”就是情知的有机结合体。把握文本的情知因素就是要把握住课文中这些情知结合的“形象”。如《三亚落日》、《灰椋鸟》、《青海高原一株柳》等,是透过对实实在在的海上滑落的夕阳、归林的鸟儿、神奇的柳树的欣赏,发掘出作者倾注在这些景物中的情感,或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又如,《负荆请罪》、《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轮椅上的霍金》等,是通过体察人物的外表去揣摩人物的理想、意志、智慧等内在的精神品质。

在充分的研读文章的基础上,提取课文中“以实见虚,实虚结合”,或“以形传神,形神结合”,或“以事体情,显隐结合”的重点语境,准确地选定语境中最能表达文章情感的关键性语段、句子、字词,乃至于标点符号,作为营造情感磁场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着力点选定后,教师必须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明确、适度、可测的教学目标。做好“选点”和“定标”两件事,是实现情知教学,营造情感磁场的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训练的形式和步骤,创设最佳磁场情境

如果说把握文本的情知因素,制定明确可测的教学目标是营造情感磁场的前提条件。那么,精心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符合语文学习特点的训练形式和步骤,就是实现情知结合、发挥情感磁场熏陶感染作用的关键和途径。

1.品词析句,体悟感情。叶圣陶说过:“阅读方法不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于读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触摸关键的语言文字,理解内含,体悟情感,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如,在教《黄鹤楼送别》一课,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饯行的一段对话时,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体会体会、批注批注。然后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品味六个“您”字和“饮满此杯”中的一个“满”字,以及“一饮而尽”中的一个“尽”字,所蕴含的人物的感情。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文字所塑造的人物那丰富的感情。从连用六个“您”字,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敬意,一个“满”字和“一饮而尽”使李、孟二位诗人斟酒话别,深情依依的情景跃然纸上,促发了学生对饯行场景的再造想象。以课文的情感为基调,通过品词析句,激发了学生和文本的共鸣。此时再度诵读这段对话,特别是对六个“您”“饮满此杯”和“一饮而尽”的处理真是有情有味了。

2.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是语文的立身之本。学生学习课文,必须通过语言去感悟,融入课文去经历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感应,悟出真谛。而这正是学生学习中最为困难的。因为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在情感体验的水平上,与一些感情深沉的课文落差大。因此,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真情实境,打开儿童的感觉通道,让文字进入学生的心灵。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音响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转化为图像和有声的心灵语言,充分展现于课堂。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课文,与课文同喜同悲,同乐同趣,为营造情感磁场增强效果。如《二泉映月》一文讲述了经历坎坷、双目失明的阿炳创作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经过。文章情感基调如同这首曲子,一唱三叹,激越人心。课堂上,随着阅读感悟的逐步深入,教师适时播放二胡曲,穿插二泉月夜图景,让学生如临其景,感受旋律丰富的内涵,体悟阿炳跌宕起伏的情怀,感悟阿炳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语言文字得以活化,课堂情感氛围的营造,拉近了文与人的距离,学生浸润其间,认识提升的同时,实现人文素养的自我超越。

3.扮演角色,内化感情。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善于创设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制造“场”的效应。语文是形象的,儿童也是“形象的”。在语文课堂上,有时让学生通过表演、角色置换等形式能创设出别样的氛围和情境。它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的程度,对文中人物感情体悟的深度,更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如学习课本剧《负荆请罪》,我让学生寻找伙伴,边想象边演读,在角色表演中接受人格熏陶。扮演廉颇的学生那单腿跪拜拱手行礼的真诚,拍脑袋的深深自责,无比悔恨的表情,被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那真诚忏悔的表白更让人叫绝。这是一种对课文语言,对人物性格特征的较深层次的感悟,是一种触动自身心灵的有创造价值的感悟。每一个演出小组,课前自导自演,课上公布评价标准;演出后,互相评议,课堂气氛活跃,情趣横生。相信故事中人物的高贵品质一定会在这些小演员的心灵上生根发芽。

4.补充资料,读中添情。适度拓展和文本有关的资料,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情感磁场的引力,促发学生情感的升华。如学习《夹竹桃》一文,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的花”为什么对季羡林老先生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为什么夹竹桃会这样的感动着季老呢?这时及时出示补充资料——季羡林生平简介和2006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然后老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回答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对拓展资料的阅读、议论,了解了季老先生“智者乐、仁者寿。行有格,贫贱不移,荣辱不惊”的品格和其一生笔耕不辍的精神,悟出了“花”与“人”的相似之处,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理解和感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季老的敬仰之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对课文的朗诵和背诵的兴趣就更浓了。

语文学习有价值的不只是理性的认识,更多的应该是感性的体悟。情感是内核,情感是血肉,情感是语文教学生生不息的脉搏……课堂教学创设情感磁场有利于发挥优势效应,让学生在心灵碰撞中不断追求真、善、美;在自悟、自律中不断更新自我;在提高语文素质的同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序跋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3.

[2]何绒菊.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J].教学与管理,2001,(06):51-52.

[3]孙博.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初探[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4):204-205.

[4]薛世华.发挥情感教育功能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09,(3):297.

[5]赵艳萍.把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2):20.

[6]张俊.语文教学应突出和强化情感教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01):142-144.

作者:潘仪岚

语文活化课文管理论文 篇2: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探讨

摘 要:在新课程教育教学标准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使其更为符合新时期初中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特点,进而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初中生的个体差异明显,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以及理解水平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困难较多,并且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不足,导致其对语文课文中的词语词义、段落大意以及相关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将生活化情境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途径和办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生活化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优势

1.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初中生的性格多为活泼好动型,课堂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经常遗漏重要的知识内容。且大部分学生未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中篇课文的学习习惯,导致在学习语文课文时适应性较差,无法全面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对课文中人物情节的作用理解得不够透彻,课堂学习气氛沉闷。此时,初中语文教师可积极将生活化场景引入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化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神致力于课堂学习。另外,初中语文教师可借助生活化场景讲解语文课文中涉及的生活常识,讲解风趣幽默的趣味故事,进而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了解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词汇含义及段落布局特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对课文中的情节理解不够透彻,有时会出现理解偏激的情况,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可将课文中的情境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进而使初中生切身体会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景物描写特点以及作者中心思想等,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现阶段,各类新型技术设备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得以应用,此类设备可为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真实景象带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立体印象。但此类方法的劣势在于,学生对具体的景色或者生活化情境缺少切身感受,短时间内会对文中景物产生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很容易遗忘,虽然多媒体工具展示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具体的课文内容,但相较于生活化情境,依旧无法代替生活化情境的“印象化”感受体会,总之,学生对生活化场景的需求更大,体会更为深刻。

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教学质量的措施探讨

1.深度剖析课文中的生活化意象,引导学生联想具象化的生活场景

初中语文课文中往往含有具体的意象,人物、景物或者动物等意象均是连接课文与初中生实际生活的桥梁,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度挖掘课文中的意象,使用合理有效的办法将此类意象与学生的生活化场景联系在一起,进而引导初中生思考生活场景与课文景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文中作者的中心思想,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这首词中反复出现了“月亮”这个意象,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诗词中,作者将“月亮”与“酒”联系在一起,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作者借月亮发问,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作者再次提到“月亮”这个意象,可见此意象在整首词中的作用之重大。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这首词时,往往单纯讲解“月亮”与作者思乡怀古、牵挂胞弟之情,忽略了学生对具象化生活情境的感受,造成学生无法很好地体会“月亮”意象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写月亮、画月亮”的精妙之处。此时,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化场景,例如引导学生回想中秋团圆之夜,家人团聚赏月以及吃月饼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月圓”与“人团圆”之间的对照关系。在学生联想生活化场景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联系诗文中的其他意象,将“月亮”与“酒”以及“影子”等意象联系在一起,深度解析作者在中秋月圆之夜,形单影只的孤寂与落魄之感,进而使学生加深对作者思念远方亲人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可借助具体的诗词意象,引导学生联想具象化的生活化场景,进而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诗文中作者的情感,使其准确把握诗文的中心思想以及描写景物的手法之妙处,优化学生的写作技巧。

2.主动创设生活化场景,在“提问式”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初中语文教师可借助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想具体的生活化场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主动创设具象化的生活场景,但此生活场景不能“架空”,应符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状态以及心理发展特点。在创设具象化的生活场景时,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生活场景的特点,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教师此时可与学生一起分析并总结相关景物描写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将此类方法积极应用到后续的写作练习中,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在讲解《济南的冬天》课文内容时,很多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景物不尽清晰,或者说由于禁锢在课文描写的景物中,对文中“青黑的矮松”“树尖上的白花”以及“蓝天镶上的银边”等景物的感觉不够具体,无法深切体会作者应用的各类景物描写方法的妙处。此时,初中语文教师可要求学生描述学校周围或者住所周围雪景的特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雪景与课文中雪景的不同之处。更为重要的是,初中语文教师应选取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使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方法,描绘其印象中的雪天景色,准确表述雪中植物、建筑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进而在互动性较强的生活化情境教学模式中,使学生掌握课文中描写景物的方式方法。在创设生活化场景时,初中语文教师应突出课文景物与学生的生活化场景的“对比性”,即将课文景物与学生的生活化场景置于同一空间中进行对比,这样才能突出文章作者景物描写的妙处,加深学生对景物描写方法的体会。另外,由于初中生的语文基础不同,语言表达能力各异,初中语文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问题内容。例如,对于平时课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表述冬季的常见景物,进而引导学生描述自身最喜爱的景物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找准时机,对其进行鼓励和赞扬,增强此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改善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

3.将课后作业生活化,要求家长参与到生活化情景中

初中语文课本中包含很多任务型课节内容,此部分内容特别适合生活化教学模式,初中语文教师应制定翔实有效的任务目标,将生活化场景与任务内容相结合,将完成具体任务作为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家长参与到具体任务中,使生活化场景更有“生活气息”。在课后作业中布置生活化的学习任务,是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生活化的重要途径,或者说,在课后作业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由于家长的参与,会使活动进行得更为顺利,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在讲解《新闻采访》教学任务内容时,初中语文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发掘学生身边的新闻采访题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采访活动中,进而在采访活动中领会采访的作用以及意义。为了突出采访的生活性,初中语文教师可选取生活化的采访内容,例如小区的垃圾分类方式、小区附近的公交运行状况或者市场菜价等。初中語文教师在布置此类采访任务时,应要求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采访活动中,督促家长辅助学生完成相关的采访内容。例如在采访小区垃圾分类方式之前,家长应帮助学生准备垃圾分类相关的问题,之后,学生家长应主动带领学生采访物业相关管理人员,分析并总结小区垃圾分类的方式以及具体情况。在此过程中,初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家长记录学生的具体表现,针对学生在实际采访中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纠正意见。另外,在检查此类生活化作业时,初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分享采访活动的具体流程以及采访结果,要求学生分享活动感悟。此时,初中语文教师可借助学生的采访结果进一步说明采访的作用以及意义。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可将课后作业生活化,并要求家长参与到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但需特别注意的是,很多初中生的家庭条件或者生活条件不太适合开展采访类教学活动,此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依据学生具体情况更改采访的形式以及内容,比如允许初中生在校园内采访或者学生之间模拟采访等,进而使不同情况的学生均可在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过程中,深刻体会语文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生活化的方法较多,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三方面的具体实现途径。无论是深度剖析课文中的生活化意象,引导学生联想具象化的生活场景;还是主动创设生活化场景,在“提问式”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或者将课后作业生活化,要求家长参与到生活化情景中,均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希望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可依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具体的活动形式以及内容,并灵活变通,切实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天辉.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2020(37):138.

[2]王翠菊.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8):77-78.

[3]廖承奇.谈初中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措施[J].语文天地,2020(23):79-80.

[4]钱维胜.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四点策略[J].教书育人,2020(23):77.

[5]柳文琛.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8):263.

[6]肖松英.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微[J].课外语文,2020(21):76-77.

[7]姚莉莉. 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A]. 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20:1.

[8]邱鹏美.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探析[J].学周刊,2020(23):143-144.

作者:王树娟

语文活化课文管理论文 篇3:

浅谈如何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的缺陷,呈现信息的形式多样化,符合现代教育的认知规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省时、实用、丰富多彩,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融声、文、形、像于一体,使知识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多媒体组合设计教学,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并为一体,使学生学得更好、更快、更“活”,便于形成知识网络,将学到的知识系统化,使他们在同等时间内学到的多些、快些、好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运用电教手段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一方面它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另一方面人机对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电教媒体参与课堂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已经在我们教师队伍中形成了共识。我们学校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现代丰富的信息资源,学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应用电教媒体的水平。近几年我们学校投入比较大,但是在巨大投入的背后,许多优秀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展示给更多的学生,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这就导致了巨大的资金投入成为一种摆设,它仅仅只是显示了一个学校的硬件设施情况,并没有把这种硬件上的优势真正转化为教学效果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将这些先进的硬件设备应用到教学中,发挥它的真正效益呢?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多媒体资源应有的价值的。

一、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转变教师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信息源,是教学中的主讲人,是信息传授者,是知识传递者。教师在教学中占“支配地位”,属“专业型”。在现代网络资源条件下,教师的这些传统角色已经悄然发生转变。在现代网络资源条件下,教师脑中及手中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而网络资源却能给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资源,教师已不再是信息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和导航者。网络资源强大的信息量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如科学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音乐美术欣赏等。网络资源使教师由“专业型”转变为“一专多能型”。在现代教育条件下,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只得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习与新环境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不断的钻研中,教师由“单一传授型”转变为“教学科研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拿着自己编写的教案,在课堂上支配着学生进行学习,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在现代网络资源条件下,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因此不再占有“支配地位”,而是平等、民主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二、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以活化课文内容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网络,能收到事功半倍的效果。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学生生活的环境与课文内容距离太远,理解课文里的重点句子很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重点词句,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制作了精美的视频资料,课堂上学生就像来到了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他们真正地理解了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真正含义。又如《鸟的天堂》一课,通过展示榕树的图片,使学生看到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帮助学生理解“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的含义。通过网络获得这些资源,教师再根据需要制作适合课堂使用的课件辅助教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课堂效果十分活跃。

三、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思维

现代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中介,使学生由形象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帮助学生的认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电教手段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如教学《观潮》这篇课文,在理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给学生播放气势宏伟的场面,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提供了中介。在科学课上,网络资源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死海》教学中教师出示一幅游人在海面上漂浮休憩的图片,学生感到很新奇,不可思议,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学生对于战争场面、战争的残酷、灾难认识都很不够,战争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如果只读课文,单凭语言文字描述,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难到位。但通过图片、视频资料的展示,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深深地触动了,让他们谈自己的体会时,个个跃跃欲试,精彩的发言和内心的感触让老师感到意外和惊喜……他们在网络里漫游,丰富了自己的头脑,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现代丰富的校园网络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的培养,学生具有充分自由、独立的学习空间,有充足的时间动手动脑,这不断促进学生增强自觉性,培养独立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

四、利用校园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针对网络资源的诸多优势,怎样才能使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集中起来,真正达到资源共享,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思路更加开阔,使我们高质量的电教设施发挥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这是我们目前电化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资源共享的问题,学校利用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我校师生共同制作了一个校园网站,但网站内容有些空洞,没有实用性,这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网站在教学中的价值。教育资源的建设作为数字化校园一个重要的部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网站内容可以包括四大部分:主页、走进课堂、放眼世界、奇思妙想。“主页”是对网站的介绍内容,并提供友情链接,引导浏览网站的人如何使用网站内容;“走进课堂”是一个教学资源库,它以目录的方式汇总了多个课时的教学课件,点击不同课时名称就可应用不同的课件,这一资源库还可以随时进行添加更多的课时内容;“放眼世界”就像一个图书馆,浏览者可以随意查看相关的资料,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其内容也是可以由管理者随时添加更新;“奇思妙想”是一个网上论坛,每一个浏览者都可以通过它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其他浏览者进行交流。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网站,是解决资源共享问题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选择网页作为教学资源的组织格式,首先是因为网页制作软件容易上手,教师如果会使用诸如Wps、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要掌握像FrontPage网页编辑软件不是难事。

其次,网页上的信息是采用超文本格式,能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为一体,以超链接方式,将网页组织成网络状的多维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更能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具有用其他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的课件所没有的特点。我曾用网页的形式制作课件《富饶的西沙群岛》,在操作上灵活易用、开放性强、易于共享,而且还能通过链接方式,将因特网上的相关信息资源集中在教学资源的网页中。

其三,由于教师备课的资料一般采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编辑,其文档可以被 FrontPage网页编辑软件直接采用,制作教学网页与备课过程基本统一,避免重复工作,可以由教师共同制作。既体现了教师作为帮助者的引导作用,又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性学习,并可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而且要更多地依靠学校教师的参与、更新、使用,教育资源在支持教学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但这种潜力往往要靠教师在实践中自己去发掘,换句话说,就是进行教学应用开发,并在教学应用中不断发展丰富、探索出新。总之,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精心的培育,那么结出的硕果必将给我们带来一缕春风、一池活水,使我们的教学异彩纷呈。

作者:寇海宏

上一篇:乡组织工作要点下一篇:国资委工作要点范文